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新战国联盟论坛 (http://newtenka.cn/bbs/index.asp) -- 『镰仓鹤冈八幡宫』 (http://newtenka.cn/bbs/list.asp?boardid=4) ---- [求助]明治以前日本人的姓氏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http://newtenka.cn/bbs/dispbbs.asp?boardid=4&id=1330) |
-- 作者:上杉鬼景 -- 发布时间:2006-7-14 14:21:06 -- [求助]明治以前日本人的姓氏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以前只晓得五大姓苗字,最近看了一些东西感到疑惑。又看了《宛如梦幻》修订版帖子里的讨论,感到更加糊涂。 所以小浪人开个小贴询问。 譬如“藤原朝臣九条……” 有说藤原才是氏,朝臣才是姓。(九条是苗字这没话说) 记得咱们姓氏的讲究貌似不太一样。 我国古代的姓大抵带女旁,譬如周王室的姬,子(好),春秋时齐侯的姜,秦的嬴……传说里黄帝的儿子好像是十子九姓(基本都是女字旁)。古代的姓专指血统,而这个血统起初专指母系,到了后来转为父系。 我国的氏稍晚,主要是在社会大分工以及群居部族联盟导致人口聚集的情况下产生。譬如上官,司徒等来源于官制或者说工作职责,类似的还有很多;还有些来源于职业,譬如弈秋的弈等等;还有来源于地名,父辈的字号等等。关于古代地名的产生,应该属于民族融合的产物,特别是语言的发展。总的来说氏代表本家的特点。换句话说,起初氏应该是用来区分同姓之间的家门。 不过我国姓氏的繁荣期也就在两周,随着秦汉时代的变迁以及南北朝的民族融合,姓氏变化基本合一。 但是至今基本上还保留着同姓不婚(这里的同姓表示血缘的姓而不是氏)等上古传统——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咱们的祖先怎么这么聪明的发明了这条规矩呢? 由于日本古代是借用剽窃了汉字,而日本古代人本身对血缘的正统性也是停留在表面上(譬如继子的泛滥性)。 关于继子继承宗室。在我们国家古代也是有的,特别是招婿制度。不过似乎我国古代制度上没有强制要求女婿改姓,只要求后代子嗣使用女家姓氏。在我国改姓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历史上最出名的改姓事件莫过于曹操父亲夏侯家的曹嵩跟曹氏的一个太监姓了。古代中国人对血统的真实正宗性看得非常重。 因此关于橘,源,平三大姓应该属于一家(而为什么分源平两姓?我还不明白,又没有正规准确的说法?为什么几十个分流不是几十个姓?为什么一定是这两个字?),也就是一姓,而藤原,按照我现在看到的东西,应该和天皇不是一家。也就是说古代日本实际只有两个姓。 提出问题,抛砖引玉……ing ![]() ![]() ![]() ![]() |
-- 作者:马羽茶水斋 -- 发布时间:2006-7-14 17:35:21 -- http://www.newtenka.cn/dv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330 |
-- 作者:宇都宫苍真 -- 发布时间:2006-7-14 21:07:11 -- 以下是引用上杉鬼景在2006-7-14 14:21:06的发言:
但是至今基本上还保留着同姓不婚(这里的同姓表示血缘的姓而不是氏)等上古传统——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咱们的祖先怎么这么聪明的发明了这条规矩呢? 至今?基本上? 至今全部的同姓,只要不是直系或三代内的旁系血亲都可以结婚 聪明? 我想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话说古时有血缘关系的表亲(自然不同姓)可以结婚,虽然放现在来说那叫乱伦;而没有血缘关系的同姓却不能结婚,虽然放今天按优生学来说肯定要比表亲通婚来的好,且为法律所允许。 另 橘氏是元明女帝賜予橘三千代的姓氏,平氏最早出自桓武天皇之后,源氏最早出自之清河天皇之后。 |
-- 作者:上杉鬼景 -- 发布时间:2006-7-14 21:37:40 -- 以下是引用宇都宫苍真在2006-7-14 21:07:11的发言:
至今?基本上? 至今全部的同姓,只要不是直系或三代内的旁系血亲都可以结婚 聪明? 我想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话说古时有血缘关系的表亲(自然不同姓)可以结婚,虽然放现在来说那叫乱伦;而没有血缘关系的同姓却不能结婚,虽然放今天按优生学来说肯定要比表亲通婚来的好,且为法律所允许。 另 橘氏是元明女帝賜予橘三千代的姓氏,平氏最早出自桓武天皇之后,源氏最早出自之清河天皇之后。 没有理解我的意思。 1,我所说的同姓不婚不是指三代。所谓三代是现在的法律。实际上现在很多有着悠久历史的地区依然坚持同姓不婚等一些古老的规矩。所谓同姓并不仅仅是同一本地家族。 同姓不婚从现在科学的角度来说,减少了遗传疾病的泛滥,有力地提高人口质量——相反日本人在古代的人口质量显然是糟糕多了。 2。源平的最早分流我是知道的,但是,不止有两次分流。这是根据什么来分呢?为什么呢?特别是源平的来历是什么呢?为什么有些分流是姓平而不是源,为什么有些分流是姓源而不是平。难道我们中国人也这么稀里糊涂的对待历史吗? 马羽大师的连接我也看了。解释的太简单,对我的问题还是没有回答。 |
-- 作者:秋月景三 -- 发布时间:2006-7-14 21:48:03 -- 橘氏是元明女帝賜予橘三千代的姓氏,平氏最早出自桓武天皇之后,源氏最早出自之清河天皇之后。 这话似乎有误,至少嵯峨时代就有源了。 |
-- 作者:夏 -- 发布时间:2006-7-15 0:15:19 -- 把中国的规矩当成模子,然后把日本往里塞,这样思考本来就会糊涂。 不要说明治以前,飞鸟时代以前的姓氏规矩和律令制国家时代的姓氏规矩,中世以后的,都不一样。 所谓五大姓(或五大氏,绝对不是五大“苗字”),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五家包括丰臣氏在内,第一,都是天皇赐姓;第二,都曾经在朝中嚣张过。然而这几个朝臣姓都是 一、大化改新以后产生的;二、天皇赐姓也不止这五家。 首先,日本“姓”和“氏”的定义本来就和中国不一样。 早在大化改新前,倭国就有大伴、土师、苏我、中、物部、忌部……诸氏,后来随着渡来人迁入,这些移民集团又成了秦、汉、东汉等氏(去看看《古事记》、《三朝实录》什么的啦)。而大和王族确立了整个国家的治权后,连原来是什么氏都被抹了,于是天皇家族没有姓氏。 同时,也开始采用“姓”来区别各部族的等级。“真人”是某天皇的直系亲属及其后裔,具体是哪个?天武?天智?自有古代史达人出现……;“朝臣”就是某个等级的,某几个家族的大臣们;然后就是“宿禰”,具体是什么等级的人物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橘氏的祖先 县犬养三千代婆婆是“橘 宿禰 三千代”,到了他儿子诸兄,才变成“橘 朝臣 诸兄”,而且秦氏也是宿禰;剩下的就是连、稻置什么的,再下去就是贱民,连这些姓都不包括的对象了。 然而八色姓这玩意是天武年间出来的,他的前身是“臣”、“连”、“直”……等等,如:“大中 臣”、“大伴 连”……具体有几个,甚至叫不叫“姓”,再次有请古代史达人……但,据我观察(谈不上研究),这和后来的八色姓是一样的,谁叫什么姓,要看血统,分等级。所以,我感觉这个“姓”更像是印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之类的“种姓”。 而四大氏则是在大化改新前后出来的。具体的来历,联盟已有文。简单地说,藤原是中臣镰足的后裔。源氏和平氏都是天皇直系后裔,清河源氏指的是清河帝的后代,诸如此类。祥见岛津家的马老师的专题文章。平氏出现在源氏之后,祖先是50代桓武帝的孙子高栋和曾孙高望(后来的平家主要是他的后人),而赐姓的是59代宇多帝。和源氏的由来不同,这次关系较远,也就另起他姓。橘氏,最早是赐给一个女人的,敏达帝的曾孙美努王的老婆,而且她还嫁给过其他人。前面说了,她有一个叫橘诸兄的儿子,这人继承了橘。除了这四个,天皇把皇族成员降格为朝臣,并下赐新“氏”的,还有阿保亲王的仨儿子,在原业平、在原行平,大江音人(原来是“大枝”的,赐给古代名门土师氏,音人继承大枝氏后改为“大江”)。 到了律令制国家崩坏后,特别是武士时代到来后,社会结构、性质有了变化,新的政治格局下,“八色姓”这种旧时代的玩意成了破烂。首先开始的,是姓氏不分的情况。所以这时候说“四大姓”,“四大氏”,都没错了。中世以后,从地方某个角落冒出来,说自己是古代某豪门后裔的人越来越多。四大氏因为都显赫一时,也就比较抢手。也有特立独行的说自己是风雅的“菅原”和“在原”的。 然后,就是“苗字”的出现。这个是大致随着中世开端而产生的东东。从镰仓时代开始,我们就看见越来越多的人物的名目是“苗字+名”,而不是“氏+名”了。连关白们,都不再被写作“藤原某”,而是“二条某”、“一条某”(当然,在正式的文件上还是“藤原朝臣某”)。其成因我想是各大家族进一步分化。比如关白的位子,从此只有藤原忠通和藤原通实的后代有份了,且不论藤原南家、藤原京家、藤原式家,就算同是藤原北家,不是“五摄家”后裔的清华家都无份啦。于是,“家格”取代原来的“八色姓”,成了新的贵族等级。 近世的情况和中世差不多,只是涂改族谱的家族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他们应该是八色姓里的哪一个,已经不重要了。八色姓里最高等的几个是高级贵族,所以在形式上还有保留,不过仅仅能在朝廷的公文中看到这些活化石了。忌寸、道师、臣、连、稻置这几个就几乎不见了。 以朝廷册封德川家康的诏书为例(全是汉字,藏于日光东照宫): “内大臣源朝臣:左中辩藤原朝臣光广传,宣权大纳言藤原朝臣兼胜宣奉 敕件人为征夷大将军者 庆长八年二月十二日 中务大辅兼右太史博士小槻宿禰孝亮 奉” 明治以后,苗字必称令,于是连苗字和姓氏都不分了。 *我从来不用分割线* 至于通婚、血缘、继承等事,这是另外的问题,不必跟姓氏扯到一起。日本的继承传统和汉族不一样,女婿入赘,外甥过继,都是司空见惯的事,谈不上丢人,别人也承认,现在都还有。历史习惯地域文化造成的观念不同罢了,谈不上什么有没有“正统”的观念,人家的理解本来就不一样。堂兄妹通婚是为了维持家族血统的纯正性,同时也是重新凝聚各分支的手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6 14:39:37编辑过]
|
-- 作者:马羽茶水斋 -- 发布时间:2006-7-15 12:32:42 -- 继续贴旧文: 奈良时代中期以降,日本的律令制天皇国家制度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机能逐渐老化,越来越 背离了律令制原本的初衷,最后只剩下了一具形骸。 在全国,庄园私领大幅度的增加,而相反的,公领(皇领)则日益减少,国有土地制度下的 土地兼并本来就是件必然的事情,中国每到此时是通过王朝的更替战争来重新分配土地,重新 建立和完善新的国有土地体系,而在号称"万世一系"的日本,则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即私 有庄园制的兴起和国有土地制度的彻底瓦解。 必然的,天皇家的收入大幅的减少,而与此同时,天皇的开销却在巨增。第45世天皇圣武天 皇(实际上是光明皇后主政),在全国范围内开创了国分寺、国分尼寺体系,使得强大的僧寺 势力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而从另外一个方面分走了天皇的财政收入。同时,圣武天皇大建佛像 ,奈良巨佛的建造,进一步加剧了财政的紧张。 第50世桓武天皇,是日本历史上颇有建树的君主,他最大的业绩,是两次迁都,即784年迁都 长冈京和10年后迁都平安京,两次庞大的新都建设,花费之大可想而知。同时,桓武天皇数度 征伐虾夷,无论在那国那朝,对外征伐和大兴土木都是最花钱的,而最最花钱的就是两者一起 干。隋朝的杨广用了15年时间把中国历史上空前富庶的隋帝国折腾一空,他也不过就是远征了 几回高丽,修了几座房子、挖了一条河而已。桓武帝与杨大头相比当然是不值得一提,不过日 本的国力比之大隋也相去不可以道里计,所以,给国家财政的带来的结果都是基本崩溃。平安 京建设10年未能完工,而桓武晚年终于停止了对外征伐和新都建设,不过第2年他就翘了辫子 ,来不及整顿的财政危机,就交给儿子平城天皇去解决了。 平城天皇本来也许会有一番作为,然而不幸的是,他碰上了日本历史上堪与中国之飞燕、玉 环比肩的绝世妖姬("妖"者指其妖媚,绝非歧视女性)--藤原药子,结果在短短时间内就 被耗干了精力,在位4年,身体崩溃而被迫退位,桓武天皇的另外一个儿子--神野皇子即位 ,是为52世嵯峨天皇。 嵯峨天皇继承了父兄留下的破败摊子,而他的伟大贡献给这个破摊子加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风流成性的嵯峨天皇有妻妾28人,生子女50人!国库的运转至此轰然崩溃,再也无法支撑下去 。 弘仁五年(814)五月八日,嵯峨天皇终于下达了一项重大诏书,宣布将皇子四人:信、弘、 常、明,皇女四人:贞姬、洁姬、全姬、善姬从皇籍中离脱,赐姓源氏,降为臣籍,这就是日 本历史上第一次的大规模"赐姓臣籍降下"事件,这一天,也是日本源氏的诞生日。 随后,嵯峨天皇又再次下诏,陆续将13名皇子、11名皇女赐姓源氏,并降为臣籍,即:皇子 :宽、定、镇、生、澄、安、清、融、勤、胜、启、贤、继,皇女:更姬、若姬、神姬、盈姬 、声姬、容姬、端姬、吾姬、密姬、良姬、年姬。连同首次,先后一共是皇子17人,皇女15人 ,总计32人,便是嵯峨源氏的阵容。而保留皇籍的,只有亲王6人和内亲王12人。根据日本的 律令制度,天皇的子女,以天皇为第一世,亲王、内亲王为第二世,如此计算到第六世,没有 继承皇统的皇族始自动脱离皇籍,而将亲王、内亲王直接脱离皇籍,这是日本史上前所未有的 事件。 另外一个前所未有,是嵯峨天皇将32名子女统一都赐姓为"源",根据日本古代的不成文惯 例,天皇赐姓,如果受赐人是兄弟,则往往赐两姓,而将32名兄弟姐妹同赐一姓,亦开日本历 史之前所未有先河。 这里有必要谈到"源"之由来。中国《魏书-源贺传》记载,南凉国主秃发傉檀为西秦攻灭 ,其子保周、贺并宗室数人先逃到河西王沮渠蒙逊处,后来,又逃亡北魏,魏各授其官爵,其 中秃发贺受西平公,为魏主喜爱,乃称:"卿之先与朕同源,可为源氏",遂易姓为源,即名 相源贺。所称魏主,或称为太武帝焘,资治通鉴则载此事发生于公元414年,即明元帝嗣之神 瑞元年(东晋义熙十年),恰恰是日本嵯峨天皇首创赐姓源氏整整400年前。 嵯峨天皇新创源氏这个赐姓,便是从"与朕同源,可为源氏"一句化出。同时,"源"在日 本文字中是水源、小细流的意思,源氏者,就是希望这些分出去的儿女,能够让自己的家系从 小小细流,世代沿替,化为滔滔江河。据说嵯峨天皇曾经有过类似意思的祝福,一个"源"字 ,大概涵括了他做出决定时的所思所想。 嵯峨天皇之后,历代天皇逐渐将赐姓臣籍降下做为了一种习惯,也是解决天皇家财 政问题的一大法宝。后代中先后被赐过源氏姓的天皇共有21人,而源氏因此而有21流,即: 嵯峨源氏(第52代) 仁明源氏(第54代) 文德源氏(第55代) 清和源氏(第56代) 阳成源氏(第57代) 光孝源氏(第58代) 宇多源氏(第59代) 醍醐源氏(第60代) 村上源氏(第62代) 冷泉源氏(第63代) 花山源氏(第65代) 三条源氏(第67代) 后三条源氏(第71代) 后白河源氏(第77代) 顺德源氏(第84代) 后嵯峨源氏(第88代) 后深草源氏(第89代) 龟山源氏(第90代) 后二条源氏(第94代) 后醍醐源氏(第96代) 正亲町源氏(第106代) 在这21流源氏中,最为显赫也是对日本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当然是后来成为武家之栋梁的清 和源氏,因此,一般我们在谈论日本武将时提到的源氏或源氏流,往往是专指清和源氏,源平 合战中的源氏,指的也是清和源氏,正如虽有四流平氏,但是提到武家的名门,往往指的是桓 武平氏一样。关于清和源氏的历代英雄,实在是讲的太多了,已经没有俺再讲的必要。俺这里 想特别提一下的,是21流源氏中的最后一流--正亲町源氏。因为这一流的形成,是和我们所 熟知的战国故事有关的。 106代天皇正亲町天皇,1557年即位,次年依靠毛利元就的接济完成了即位仪式,他在位的时 期,正是天皇家衰微到了底点的阶段,织田信长控制京畿后,给天皇家的领地为300石,简直 穷的可怜。1582年信长死,羽柴秀吉掌控了政权,对天皇采取怀柔和奉养的政策,天皇家的日 子才好过了些。 正亲町天皇立诚仁为皇太子,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阳光院诚仁亲王。未料,天正十 四年(1586),诚仁亲王先父而死,哀痛之下,正亲町天皇于当年11月7日退位,让位给诚仁 亲王之子和仁亲王,这就是107代后阳成天皇。而同时,早亡的诚仁亲王被尊为太上天皇,称 "阳光天皇",但不列入天皇代数。 诚仁亲王的6男,胡佐麻吕,因为没有什么希望继承大统,因此早就送到延历寺出家,但当后 阳成天皇提前即位后,他作为皇弟,又成为可能的皇位继承人,因此被接出寺庙,还俗,入住 亡父的八条宫,而且当然的授予亲王位,世称"八条亲王",或者称呼其名字为"智仁亲王" ,这是天正十九年(1591)的事,胡佐麻吕时年13岁。 呵呵,下面的故事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了,这位八条亲王后来成为了关白秀吉的犹子(什么 ?你不知道,去看司马辽太郎的《丰臣家的人们》),他就任一品式部卿,在京都西郊的桂川 西岸建立了离宫,设置"瓜田茶屋",后来这座离宫在名茶人和艺术大师小堀远州的设计下扩 建为"桂离宫",是日本第一的国宝级园林建筑。 现在看来,八条亲王以其与秀吉的特殊关系很有可能成为后阳成天皇的继承人,然而,庆长 三年(1598),丰臣秀吉死,一举改变了他的命运。没过多久,德川氏得到了天下,后阳成天 皇偏在此时决定要让位给八条亲王,结果也是因为智仁与秀吉的特殊关系,家康当然的不会允 许,而且,德川氏与丰臣氏的风格迥然不同,他要积极的干涉天皇家的事务,后阳成天皇只得 作罢,庆长十六年(1611),他终于得到家康批准,让位给儿子政和亲王,是为108代后水尾 天皇,而这是后阳成天皇非常不喜欢的儿子,直到死,他都不和后水尾见面。 丧失了皇位继承可能的八条亲王,满足于闲适的生活,宽永六年(1629,春日局朝觐事件的 当年)四月,以51岁没,长子智忠王旋即被剥夺了亲王称号,次子良尚王,则在京都曼殊院出 家,称良尚入道亲王。 现在剩下三男幸丸,元服后称为三宫亲王,不久,与御三家之一尾张德川家的首代家主义直 (家康9男)之女京子结婚,移居名古屋(就是入赘嘛),称"三之丸殿",宽文四年(1664 )五月,回到京都就任从三位左中将,同年6月12日,接到了臣籍降下的诏书,改名源忠幸, 这就是正亲町源氏的由来,他实际上是正亲町天皇的曾孙,因为父亲智仁、祖父诚仁都没有做 上天皇,才跟了正亲町的名号。 正亲町源氏,被授予近江千石的知行地,后来转任正三位大纳言,根据制度,这是七清华家 才可以出任的官职,于是赐苗字"广幡",与七清华家同格,后来加上醍醐家,称九清华家, 即久我家、三条家、西园寺家 、德大寺家、花山院家、大炊御门家、今出川家(菊亭家)、 广幡家和醍醐家。 广幡家的血脉只传了忠幸一代,他和德川京子没有儿子,宽文九年(1669)闰十月,忠幸以 46岁卒,由养子--久我通名之子安丸入嗣,因为是养子入嗣,知行减半为500石。 至此,正亲町源氏的血脉断绝了,这是日本历史上最后的源氏,也是96代后醍醐天皇之后至 今640余年间唯一的臣籍降下的源氏。 广幡家的家系一直维持到幕末,在明治维新后成为侯爵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5 13:11:35编辑过]
|
-- 作者:马羽茶水斋 -- 发布时间:2006-7-15 13:03:34 -- 至于平氏,最早賜“平朝臣”氏姓见于淳和天皇天长二年,也就是西元825年,获赐者为桓武天皇的孙子辈高栋王、善栋王等,此后,桓武天皇的后裔又多次被赐姓平氏(如贞观四年,万多亲王的一群孙子被赐平姓,贞观五年和九年,仲野亲王的儿子被赐平姓。万多和仲野都是桓武帝的孙子),具体可见:http://www.seikenkan.com/banxianzhai/pingshijianjie.htm。这就是平氏中最有名的一流:桓武平氏。 此后,嵯峨天皇之孙、仁明天皇之子本康亲王的后代有被赐姓平氏的,是为仁明平氏(都以这一系最后一位成为天皇的天皇谥号冠名。如这一系既是嵯峨之重孙又是仁明之孙,所以命名为仁明平氏。再如前面所列的正亲町源氏也如此) 仁明天皇之子文德天皇的皇子惟彦亲王的后代被赐姓平氏,是为文德平氏。 仁明天皇另一子光孝天皇的三个皇孙(是忠亲王之子)式胆王、与我王和忠望王的儿子辈(也就是光孝天皇的重孙子辈)被赐姓平氏,是为光孝平氏。 平氏之“平”,一般认为出自桓武天皇所建设之国都“平安京”,此外,也有“平灭朝敌”之意。平氏统共只有以上四流。其中桓武平氏的一支伊势平氏成为武家栋梁,建立过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武家政权,在源平合战中覆灭。 天皇臣籍降下的赐姓绝非只有源平橘三类,你看看这个表(未完成)就知道了。http://www.geocities.jp/ahmadjan_aqsaqal/sisei/siseif.html |
-- 作者:马羽茶水斋 -- 发布时间:2006-7-15 13:05:11 -- 至于为何对某些人赐姓源,对某些人赐姓平,那等于去问那位天皇为什么今天早上吃鱼明天早上吃茶泡饭。不过可以看出在源平合战源氏取得胜利后,平氏赐姓就绝迹了,应该是有些关系。 |
-- 作者:马羽茶水斋 -- 发布时间:2006-7-15 13:13:42 -- 日本的家族传统与中国有异。日本人更看重的是家名的延续,不太重视血缘的纯正,因此婿养子、异姓养子司空见惯。这方面具体可以看看南开日本研究丛书中《家族文化与传统文化——中日比较研究》一书(李卓主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5 13:19:15编辑过] |
-- 作者:上杉鬼景 -- 发布时间:2006-7-15 16:01:39 -- 看了满目的日文……晕了…… 不知道那天我转到日本公司,大概就会认真学习日语了。 好多姓哦。不过还是很糊涂。 ———————————— 我之所以说咱们国家的姓氏,只是做个类比类推。我当然知道日本文化里的姓氏是另一种解释。 姓氏学本身也是历史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 作者:赤軍雪斎 -- 发布时间:2006-7-15 19:12:47 -- 其实很简单: 1.日本的姓和中国的姓不同,可以将其部分理解为种姓。 2.古代民族都有堂兄妹甚至兄妹通婚的先例,甚至父女、母子婚姻也比比皆是,日本非独有也。 3.日本从部落制跳跃式发展到奴隶制,然后又跳跃式发展到封建制,整个社会还保留着大量的原始残余,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严禁兄妹通婚,近亲通婚更是常事。在这方面,中国古代确实有其先进性存在。 |
-- 作者:宝塚定纲 -- 发布时间:2006-7-16 14:04:01 -- 嗯,日本的姓是表示和天皇家血缘关系远近及在早期社会中地位高低的,同“姓”之间没有关系的是绝大多数,而同“氏”不同“姓”之间则有的有关有的无关。 说到橘氏,原本三千代属县犬养氏,天皇赐以“橘宿祢”,但是眼看着三千代之后无人继承(后人是藤原氏和王室),葛城王请求臣籍降下,才有了后来如此昌盛之“橘朝臣”。而葛城王虽本为“王氏”,但其已是敏达天皇五世孙,是王氏末流,获得正儿八经的“朝臣”赐姓是名降实升的。 |
-- 作者:平成球圣 -- 发布时间:2007-5-27 20:05:28 -- 但是至今基本上还保留着同姓不婚(这里的同姓表示血缘的姓而不是氏)等上古传统——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咱们的祖先怎么这么聪明的发明了这条规矩呢? ……………………………………………………………… 同姓不婚应该侍从父系血缘传承出发的,似乎和近亲结婚的概念还不一样,至少表亲是不属于同姓不婚的范畴。源出自『魏书·源贺传』“与朕同源,可为源氏”,平取自平城京的平字,橘最初是赐橘三千代,称橘宿弥,后来被橘诸兄承袭母姓,实际上按照父系血统来看橘姓应该属于藤原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7 20:14:50编辑过]
|
-- 作者:島津明久 -- 发布时间:2007-7-26 21:45:00 -- |
-- 作者:酒桥晴虎 -- 发布时间:2008-1-21 18:28:25 -- 天皇无姓.为何赐姓臣子?难道在日本人眼里,还是无姓之人最为尊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