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新战国联盟论坛 (http://newtenka.cn/bbs/index.asp) -- 『镰仓鹤冈八幡宫』 (http://newtenka.cn/bbs/list.asp?boardid=4) ---- [求助]关于王羲之 (http://newtenka.cn/bbs/dispbbs.asp?boardid=4&id=1369) |
-- 作者:阿奴比斯 -- 发布时间:2006-7-16 17:36:35 -- [求助]关于王羲之 刚才看到田中大神的<中国武将列传>:"不过还是来谈谈中国人取名字的方法。在日本,德川家康的儿子名为德川信康、织田信长的儿子名为织田信忠、丰臣秀吉的儿子名为丰臣秀赖,以父亲的名字中的一个字来替儿子取名乃是十分普遍的情形,当然这在日本并无可议之处,但是在中国,就不太可能发生父亲的名字和儿子的名字有共同的文字出现的情形。我所知道的惟一例外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名家王羲之,他的儿子名叫王献之,两人的尾字相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本来应该是不会发生的才对,这大概只能够从“之”这个文字本身来加以考量,可惜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虽然认为其中应该有些道理,但实在是不太了解。" 唔,厚颜问一句,关于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事情有什么既定的说法吗? 李贺不就是因为父亲的缘故不能考进士吗?还是忌讳这种事是从唐朝开始的? |
-- 作者:seal -- 发布时间:2006-7-16 20:45:31 -- 忌讳自古就有的。 之是天师道的后缀,王家信仰天师道的。似乎如此,希望没有弄错。 名字里多个之的人多了去,比如陈庆之,王坦之........都不在避讳中 父子都多个之的情况,应该不只王氏父子几个。 |
-- 作者:上杉鬼景 -- 发布时间:2006-7-19 0:35:21 -- 貌似以前也想过这个问题。 原来和天师道有渊源? 难得难得。 ![]() |
-- 作者:马羽茶水斋 -- 发布时间:2006-7-19 15:27:43 -- “之”与天师道有关是陈寅恪的说法。王羲之家族与天师道渊源很深,他除了儿子有一堆“之”外,孙子辈也还有叫“桢之”的。 另外如顾恺之的父亲叫顾悦之,陈寅恪同样考证出他们也是天师道徒。 祖冲之也信奉天师道,他的儿子祖暅一名祖暅之,这里更可看出这个“之”字实为后缀,实际上不属于名字的一部分,自然也不必讳。 |
-- 作者:阿奴比斯 -- 发布时间:2006-7-24 12:05:13 -- 谢马师和SEAL朋友指点 避讳如果自古就有的话,那么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起源? |
-- 作者:马羽茶水斋 -- 发布时间:2006-8-1 1:01:18 -- 奥,老忘了回这个帖子。 避讳最初形式是在提及尊者时不称其名,如果以此而论,则夏商已经回避直称帝王名字,也可以算一种避讳。 不过典型的、狭义的避讳应该是不但在提及尊者本人不直称其名,而且当尊者之名与其它事物名称、甚至日常用语相同相近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意回避。如果以此而论,则最早的典型避讳应该是左传所记载的春秋时期的事例,宋以武公废司空(宋武公的名字就叫“司空”),改称司城;晋以僖侯废司徒(晋僖侯名司徒),改称中军,这是为了避讳而改官职名的例子。鲁以献、武废具、敖。鲁献公名具、鲁武公名敖,因此鲁人改了两山的名字。根据《国语》,献武二公死后已经三百年,晋人范献子到了鲁国,问起具、敖二山,犯了献武二公之讳,仍然被鲁人讥笑为“不学”。由此可见此时的避讳已经相当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