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新战国联盟论坛 (http://newtenka.cn/bbs/index.asp) -- 『镰仓鹤冈八幡宫』 (http://newtenka.cn/bbs/list.asp?boardid=4) ---- 论武田家骑兵集团存在的可能性 Killo11作 (http://newtenka.cn/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99) |
-- 作者:清海惟岳 -- 发布时间:2006-7-23 20:54:16 -- 论武田家骑兵集团存在的可能性 Killo11作 论武田家骑兵集团存在的可能性 虽不常在古代区发帖讨论,但每天基本上是要来古代区补课学习的。拙文着笔于去年夏天,因查阅各种资料而拖拉了将近一年。今日总算是完工,便应樱魂之邀将其贴在古代战争区,欢迎各位同好能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古代区良好的探讨氛围是让我心仪的地方。此外这段文字也可以算是为防止屏蔽的小小手段。以下拙文便献给并感谢支持我的朋友们,特别是樱魂老兄。 日本战国时代的合战是否需要战马? 骑兵之间的战斗早在源平之乱之前就已经成为合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进入战国时代之后,骑在马上的武士手中的武器从弓箭变成了长短冷兵器(长枪或是太刀),骑兵战术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日本战国时代,各种步兵(长枪、弓箭和火绳枪)自然是军团组成的主体,然而在日语中被称作“马上”的骑马武士同样也是军团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最近随着日本史学界重新研究长篠合战,开始盛行武士在实战中下马徒步战斗以及骑兵部队作为特殊兵种以及其骑兵战术在战国时代根本没有存在过这种观点。不满足于现状,对固有的结论发起挑战固然是有益的。但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在充分论据的基础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日本战国时代大名的军团编成和所用战术的实际情况到底如何?骑兵是否是表示武士身份的重要标志(和“步者”的区别),还是将骑兵的功能和价值仅仅限定于行军时的便利和速度而否定其在实战中的作用。笔者试图在本篇中通过重新确认各种史料来验证骑兵这一特别的作战兵种是否在大小规模的实战中起到了什么程度作用。此次同时,在掌握日本列岛原产日本马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详细分析骑兵在战国时代各大名的军团编制中的地位,以及以长篠合战与川中岛合战为例来验证合战中骑兵战斗力和战术的实际情况。 日本列岛原产日本马的实际情况 在验证合战中骑兵战斗力和战术的实际情况之前必须掌握一下日本列岛原产日本马的基本情况,因为战国时代各大名辖下骑马武者的座骑基本上就是这些原产日本马。 马到底是从何时起出现在日本列岛上的,现在有据可查的最古老的事例是距今大约3000年之前绳文时代后期的到末期前后(相当于我国的夏、商朝)出现的小型马(身高120厘米左右),接下来就是弥生时代(公元前500年左右,相当于我国的春秋时代)中出现的身高大约136厘米的中型马。这些原始马大都通过朝鲜半岛从中国大陆传入日本的,如果再向上追溯的话,这些原产日本马的祖先是中亚高原马(阿拉伯马的一个分支)。原产的日本马可以分成8种:托加拉马、御崎马、木曾马、野间马、北海道和种马、对州马、与那国马、宫古马(详细可参见拙作《日本骑兵》)。御崎马、木曾马以及现存数量最多的北海道和种马都是高原马的子孙后代。由于日本列岛是位于远东偏僻的海岛,并没有大量引进外来马品种,也没可能进行品种改良,以至于长期以来到战国时代为止日本列岛上原产日本马的体型和体格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 ![]() ![]() ![]() ![]() ![]() |
-- 作者:清海惟岳 -- 发布时间:2006-7-23 20:56:50 -- 这是本家一位友人赠送的文章,作者希望有兴趣的朋友能够展开充分的讨论,希望联盟众可以进行充分的论证.谢谢 |
-- 作者:立花统英 -- 发布时间:2006-7-23 21:37:37 -- 恩,从这文的内容和论点看,和某期历史群像上桐野作人氏的一篇<检证 武田骑马军团不在说>非常之象啊...... 是此文的编译吗? |
-- 作者:柳生宗云 -- 发布时间:2006-7-23 21:38:08 -- “……第三波,西上野小幡一党作为赤武者,替下第二波继续发动攻势。西上野是骑术出众的名骑手之一,又依靠着战马,一边打鼓一边发动冲击攻势……” 而信长公记的原文为:“三番に、西上野の小幡一党、赤武者にて、入れ替へ懸かり来たる。関東衆、馬上の功老にて、是れ又、馬入るべき行にて、推し太鼓を打ちて、懸かり来たる。” 个人认为这句是在说,关东众因为多马之巧者,也就是是马术也好。而小幡领导的西上州部队就属于关东众。所以常以骑马方式出击。这里的“又”指的就是如此,而并非像作者认为的那样是指开始的山县势和武田逍遥轩势是“依靠骑兵集团来发动攻势” 藤本认为,从地形和织田军阵地状况来看,下马徒步战斗在实际上的确可能存在,但是这并不等于代表武田军全体骑马的武士都采取这样的作战方式。 对于这一点,曾记得有人说过,在三方原时武田骑马攻击的部队同样是到敌前下马徒步战斗。据说也是《甲阳军鉴》的记载。当然,个人并没有亲眼见过,但建议可以去查查,若是真的,恐怕下马徒步战斗才是骑马武者多数采用的战斗方式吧 PS:图是一张都看不了~~是我RP?? |
-- 作者:立花统英 -- 发布时间:2006-7-23 21:54:08 -- 不要妄加评论,<军鉴>是江户时代的武田流军学者为了祖述其兵法而假托战史撰述的.史料价值非常有限, 何况你没有见过原文,仅以此一例,怎么可以说是什么"多数采用的战斗方式"? |
-- 作者:pixy -- 发布时间:2006-7-23 22:31:50 -- "日本岛的国产马疾跑的时速不过十公里" 这个数字似乎有问题,人跑起来也应该不止十公里. |
-- 作者:赤軍雪斎 -- 发布时间:2006-7-25 9:23:05 -- “……第三波,西上野小幡一党作为赤武者,替下第二波继续发动攻势。西上野是骑术出众的名骑手之一,又依靠着战马,一边打鼓一边发动冲击攻势……” 而信长公记的原文为:“三番に、西上野の小幡一党、赤武者にて、入れ替へ懸かり来たる。関東衆、馬上の功老にて、是れ又、馬入るべき行にて、推し太鼓を打ちて、懸かり来たる。” 无论从日文原文或中文翻译来看,都无法得出“又”这个字是指小幡队与逍遥轩队等皆为骑马队的结论。 日本当时是应该有骑兵存在的,并在一定情况下以小集群形式使用,下马步战的情况肯定存在,谁也不能说凡骑兵就必须老死在马上不得下来。因应地形、情势,骑兵有时候确实需要下马步战,我认为对于这一方面的说明,此文作得颇好,不过别的方面就多想当然了。 首先,很多东西没有给出原文,但即便当时人真的说过类似“骑马军团”的话吧,也不能认为那是真正意义上的骑兵集团。 其次,火绳铳的大量使用,本身并不一定会限制甚至反过来压缩骑兵的发展,否则骑兵不会一直到二战时期仍存在于广泛存在于各地战场。 |
-- 作者:木戸敬義 -- 发布时间:2006-7-25 10:16:21 -- 以下是引用立花统英在2006-7-23 21:37:37的发言:
恩,从这文的内容和论点看,和某期历史群像上桐野作人氏的一篇<检证 武田骑马军团不在说>非常之象啊...... 是此文的编译吗? 历史群像的制作原稿还在我手上,这就去翻出来先... |
-- 作者:松岛菱马 -- 发布时间:2006-7-27 12:53:08 -- 想问一个概念问题: 所谓骑兵步战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骑马冲锋,撞进敌阵后才下马格斗。另一种是骑马行军,到达战场后下马,以步兵的方式冲锋。那么,是不是第一种方式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骑兵军团”,而后一种方式不属于呢? 所谓真正意义上的骑兵军团,到底标准的例子有哪些呢? |
-- 作者:宝冢昌信 -- 发布时间:2006-7-27 15:24:34 -- 骑兵步战还有一种形式 让装备良好的骑士战前下马 持矛与阔剑组成防线 弓箭手与弩手在防线后使用强力投射武器大量射杀敌人甲胄队伍 在敌人与步战骑士防线前力尽溃退之后 原本下马防御的骑士再上马追击敌人扩大战果 中世纪英人百试不爽的招数 另 这个帖子在SC上业已发言参与讨论过了 总体和岛岛持相同观点 一 作者对骑兵集团的定义 即"集团"的标准是什么? 二 作者对武田家关于骑马作战文献记载的理解角度 朱武者等不等于全部骑马的武士集团? |
-- 作者:subwolf -- 发布时间:2006-7-30 1:51:27 -- “所谓骑兵步战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骑马冲锋,撞进敌阵后才下马格斗。” 这个应该不可能吧。撞进去了再下马?难道从飞奔的马上跳下来? 我觉得既然都撞进去了,就无需下马了 |
-- 作者:织田南蛮丸 -- 发布时间:2006-7-31 3:08:23 -- 以下是引用subwolf在2006-7-30 1:51:27的发言:
“所谓骑兵步战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骑马冲锋,撞进敌阵后才下马格斗。” 这个应该不可能吧。撞进去了再下马?难道从飞奔的马上跳下来? 我觉得既然都撞进去了,就无需下马了
|
-- 作者:织田南蛮丸 -- 发布时间:2006-7-31 13:23:14 -- 近日有云南马帮来穗,其马之矮,迹近于驴,且仅驮重六、七十斤。若倭马类于此,则吾死不能信此可乘之冲锋也 ![]() |
-- 作者:松岛菱马 -- 发布时间:2006-8-1 13:40:19 -- 以下是引用subwolf在2006-7-30 1:51:27的发言:
“所谓骑兵步战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骑马冲锋,撞进敌阵后才下马格斗。” 这个应该不可能吧。撞进去了再下马?难道从飞奔的马上跳下来? 我觉得既然都撞进去了,就无需下马了 撞进去之后又如何呢?难道阁下以为可以骑着马直接穿透敌阵,从敌人背后冲出去吗?还是说骑在马上和步兵对砍? 骑兵停在原地不走和步兵对砍必死无疑。至于说有没有直接穿透敌阵的可能,我认为至少在面对面的会战中很难得到这样好的效果。骑兵突击步兵后不需要下马格斗的唯一理由,是步兵在骑兵的突击下迅速崩溃瓦解,战斗随着骑兵突击而很快结束。 如果敌方步兵拥有良好的纪律,能够抵御骑兵的冲击,那么绝大部分情况下,骑兵冲进敌阵后很快会被敌方步兵包围,在混战中由于战马死亡等原因而被逼下马战斗。你去找几部反应冷兵器战争的电影看看就知道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1 14:36:25编辑过]
|
-- 作者:赤軍雪斎 -- 发布时间:2006-8-1 14:44:55 -- 拿骑兵正面突入本身就是可笑的事情........ |
-- 作者:松岛菱马 -- 发布时间:2006-8-1 15:29:18 -- 以下是引用宝冢昌信在2006-7-27 15:24:34的发言:
骑兵步战还有一种形式 让装备良好的骑士战前下马 持矛与阔剑组成防线 弓箭手与弩手在防线后使用强力投射武器大量射杀敌人甲胄队伍 在敌人与步战骑士防线前力尽溃退之后 原本下马防御的骑士再上马追击敌人扩大战果 中世纪英人百试不爽的招数 另 这个帖子在SC上业已发言参与讨论过了 总体和岛岛持相同观点 一 作者对骑兵集团的定义 即"集团"的标准是什么? 二 作者对武田家关于骑马作战文献记载的理解角度 朱武者等不等于全部骑马的武士集团?
可是我看到的资料说,野战中为提升射手的威力,弓箭和十字弓一般都配置在战线的最前端,等到敌军杀到肉搏距离时,射手的战斗使命已基本完成。而且下马骑士一般是作为替补力量配置在战线的两翼或一翼,下马的目的并非给射手充当人墙,而是抑制骑兵的躁动和节省体力,没有看见下马骑士参与防守的记载。反倒是有看见下马骑士在一些马匹难以进入的地形徒步进攻的记述。 关于下马骑士组成的防线,其位置和部署可否讲得再详细一些? |
-- 作者:松岛菱马 -- 发布时间:2006-8-1 15:46:16 -- 以下是引用赤軍雪斎在2006-8-1 14:44:55的发言:
拿骑兵正面突入本身就是可笑的事情........
确实,骑兵正面突阵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但是古往今来使用这种战法的战例并不罕见,也有一些民族或精锐部队以此战法而闻名。即使是约米尼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正面突破「有时候也是选择之一」。在讨论骑兵下马作战的原因时,很难回避这种「选择之一」。 如果坚决按照古典的骑兵战法,骑兵只做追击和侧翼挟击之用〔以会战为前提〕,可能完全不会碰到「被逼下马作战」的问题。然而即使是恺撒,也有用骑兵单独对抗步兵的战例,并不是每个时候都有机会按「合理的方式」作战的。 |
-- 作者:松岛菱马 -- 发布时间:2006-8-1 16:04:29 -- 于是这又回到了前面的问题:骑马作战的定义是什么?如恺撒命令骑兵从敌人侧翼迂回到敌人前方,去抢占敌军计划要占领的战略要地。骑兵到达后全体下马,以步兵方式和敌军打一场据点防御战。 这种战例该怎么说?这在约米尼的骑兵论述中是作为骑兵的核心价值之一来描写的。是否要因为它是步战就此否定它属于骑兵集团作战方式呢? |
-- 作者:宝冢昌信 -- 发布时间:2006-8-1 21:16:51 -- 以下是引用松岛菱马在2006-8-1 15:29:18的发言:
可是我看到的资料说,野战中为提升射手的威力,弓箭和十字弓一般都配置在战线的最前端,等到敌军杀到肉搏距离时,射手的战斗使命已基本完成。而且下马骑士一般是作为替补力量配置在战线的两翼或一翼,下马的目的并非给射手充当人墙,而是抑制骑兵的躁动和节省体力,没有看见下马骑士参与防守的记载。反倒是有看见下马骑士在一些马匹难以进入的地形徒步进攻的记述。 关于下马骑士组成的防线,其位置和部署可否讲得再详细一些?
原来这是一场比较偶然的遭遇战 发生于苏格兰与英格兰之间的战事 在长腿爱德华时期 由于英格兰的重骑兵战法死板只会在正面冲锋 吃了不少苦头(苏格兰以擅长在高地作战的重装矛兵见长) 而在1332年的杜普林山之战中 苏格兰人排成三个左中右并列的重步兵方阵象一股于山上防御的英格兰军发动攻击 这时英格兰军重骑兵没有发动突击 而是下马组织防线 阻住了冲击的苏格兰军 而后面的威尔士长弓手则快速绕至高地两侧 向苏格兰三个方阵发射密集箭雨 苏格兰人拥挤的方阵彻底陷入交叉攻击之中 很快溃散 从这个战例可见 一 重骑兵并没有死板的按照规则正面突击或者侧翼突击 而是直接下马组织步兵一样的防线 二 长弓手也没有死板的在双方军队接触前射击 接触后退后 而是大胆的绕到敌军侧翼发动攻击 自此 英格兰形成了这套有效的从防御到反击再到追击的战术模式 在爱德华三世手中发扬光大 击败了苏格兰人 也击败了死板的法国人 一般是长弓手配置在重骑兵两侧或者重骑兵队列中间 另外不要认为长弓手就是单纯的投射部队 在百年战争中 英国的弓箭手与轻步兵手持斧头 钉锤 在有利的地形下 敲法国罐头也是家常便饭 说实话 重骑兵下马组织防线早在拜占庭查士丁尼大帝时期大阉人将军纳尔萨斯手中就运用的非常得手 当时拜占庭重骑经常下马 先用强弓杀伤敌人队形 再上马用长矛突击敌人 无论是防御与进攻 无论是对游牧民族 还是欧洲的蛮族都非常适宜 至于十字弓的使用问题 也不能限制死了 当初狮心王在作战时候 就让每个十字弓手旁边都配置一名长矛手 将长矛斜插在土里抵御骑兵冲击 再手持利剑组成灵活的步兵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1 21:28:04编辑过]
|
-- 作者:赤軍雪斎 -- 发布时间:2006-8-1 23:32:06 -- 以下是引用松岛菱马在2006-8-1 15:46:16的发言:
我的意思是说,骑兵不管正面突入还是侧翼突入,其主要作用都是撕裂敌阵,导致敌阵的混乱,在对方没有全线溃败,骑兵不用来追杀的前提下,很少有直线突入的,大都要走弧形。敌阵如果确实薄弱,当然可以穿透,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当敌阵较厚的时候,骑兵是不可能正面穿透的,而一定会走斜线,或者突入后转向一侧,寻求突出的机会。突进去,就此不动了,还下马,不能说完全没有这种可能性,但如非特殊情况,就是将领脑子进水了。
确实,骑兵正面突阵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但是古往今来使用这种战法的战例并不罕见,也有一些民族或精锐部队以此战法而闻名。即使是约米尼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正面突破「有时候也是选择之一」。在讨论骑兵下马作战的原因时,很难回避这种「选择之一」。 如果坚决按照古典的骑兵战法,骑兵只做追击和侧翼挟击之用〔以会战为前提〕,可能完全不会碰到「被逼下马作战」的问题。然而即使是恺撒,也有用骑兵单独对抗步兵的战例,并不是每个时候都有机会按「合理的方式」作战的。 |
-- 作者:上杉鬼景 -- 发布时间:2006-8-3 17:50:23 -- 据说早期的日耳曼骑兵就是冲锋后下马用斧头砍,原因是没有马镫,马鞍,不能固定在马上近距离格斗。 貌似之前火热的秦骑兵也是军团模式,但他们据说被推测为骑弩手,也是因为没有马镫不能白刃战。 但战国末期的骑兵战术应该是有集团冲锋的,只不过骑兵受地形约束,再加上训练骑兵费用较高时间太长以及养马消耗大,导致并非真正的主力。但是骑兵的突破能力在双方陷入疲惫更换后备力量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决定力量,也因而集团性质的骑兵在野战的时候是具有相当的威慑力。 比起铁炮这样更有威慑力的东西,骑兵也是要退一步的。铁炮瞬间的伤害可能还不能致命,但是威慑力太大。 日本人的个子的确是太小了。可为啥现在高起来了?难道真的是营养问题? ![]() |
-- 作者:风魔晴翼 -- 发布时间:2006-8-6 17:45:49 -- 一个别字:真田信“网” |
-- 作者:房斋 -- 发布时间:2006-8-6 18:27:52 -- 以下是引用上杉鬼景在2006-8-3 17:50:23的发言:
这个是因为据说战后每个日本人都被要求喝牛奶……提高全民身高
据说早期的日耳曼骑兵就是冲锋后下马用斧头砍,原因是没有马镫,马鞍,不能固定在马上近距离格斗。 貌似之前火热的秦骑兵也是军团模式,但他们据说被推测为骑弩手,也是因为没有马镫不能白刃战。 但战国末期的骑兵战术应该是有集团冲锋的,只不过骑兵受地形约束,再加上训练骑兵费用较高时间太长以及养马消耗大,导致并非真正的主力。但是骑兵的突破能力在双方陷入疲惫更换后备力量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决定力量,也因而集团性质的骑兵在野战的时候是具有相当的威慑力。 比起铁炮这样更有威慑力的东西,骑兵也是要退一步的。铁炮瞬间的伤害可能还不能致命,但是威慑力太大。 日本人的个子的确是太小了。可为啥现在高起来了?难道真的是营养问题? ![]() |
-- 作者:安倍信光 -- 发布时间:2006-8-14 22:01:46 -- 以下是引用pixy在2006-7-23 22:31:50的发言:
"日本岛的国产马疾跑的时速不过十公里" 这个数字似乎有问题,人跑起来也应该不止十公里. 从逻辑上判断,似乎应为十日里,一日里约合四公里 |
-- 作者:松岛菱马 -- 发布时间:2006-8-15 12:32:05 -- 以下是引用秘魔血心斋义龙在2006-8-1 17:02:24的发言:
脑子别太死。 约米尼那论述本身就有问题,把用法固定得太死板。 这么说吧,骑兵跟步兵在不考虑地形作用的条件下,最大的差别就是,骑兵借助坐骑拥有机动力和冲击力,而密集步兵能组成最坚固的防御线和最顽强的推进线。 其实具体这个兵该怎么应用,没有一定之规,但都是根据这个原理来的。 譬如在不考虑地形的情况下兵种应用时,骑兵往往被用在追逐,侧翼包抄等方面,充分发挥它的机动力特长,有时也对轻装步兵采取冲锋,发挥它的冲击力,而步兵则主要用在巩固阵地、占领阵地等正面攻防。 原理是死的,应用方法却是活的。有句老话叫上马为骑,下马为步。骑兵和步兵,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利用这种转化,就能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骑兵在下马作战时发挥出步兵战斗的优势。譬如利用机动力抢先到达阵地,然后下马用步兵的优势巩固守卫阵地,又譬如先让骑兵下马,发挥步兵的优势用坚固防御线粉碎敌人的进攻,再上马发挥骑马的机动力和冲击力。 说点儿题外的,日本人拼刺刀讲究子弹要退膛,于是被“铁炮的给”了。德国人把88高射放平了揍坦克,结果效果良好。打仗是拼命,又不是拼士兵操典和武器说明书谁记得牢,瞬息万变的情况下还得靠随机应变和灵活应用,掌握个差不离的原理即可,根据这个原理和现场情况,能怎么发挥就怎么发挥,没一定之规的。 武器如此,兵种也是如此。 概念是死的,人是活的,别被概念把脑子给栓死了。 按这种说法,有组织的骑兵步战也应该算作「骑兵集团」战法之一喽?这与约米尼的论述并无抵触,何来脑子栓死之说? |
-- 作者:松岛菱马 -- 发布时间:2006-8-15 13:02:32 -- 约米尼的骑兵论述归纳起来只有一句话:骑兵的核心价值在于高速机动和灵活调度,无论使用骑兵冲锋、追击、下马步战或是固守阵地,只要在战术上实现了上述两项价值,就符合骑兵集团战法的要求,冲击力只是所有因素中排列最末、最后才加以考虑的一项补充。值得一提的是约米尼对于龙骑兵反而没有清晰的定义,可能是由于龙骑兵的特性和他的骑兵论述重叠,属于骑兵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因此没有特别加以区分的必要。 据此定义,依据是否骑乘作战、战斗时是否下马来区分所谓的「骑兵集团」战法是否存在,至少在约米尼的论述中是根本不成立的。 顶楼文章所采用的「骑兵集团」定义,显然是属于狭义的古典骑兵战斗方式的范畴,或许是拿中世纪中期欧洲重装骑兵冲锋来做范例吧。 |
-- 作者:松岛菱马 -- 发布时间:2006-8-15 13:47:04 -- 嘿嘿,脑子栓死的不是我啊,恰恰是顶楼那篇文章啊,我不过是顺着他的思路说下来罢了。 楼上的观点恰恰是承认了顶楼的文章有问题啊。 |
-- 作者:清海惟岳 -- 发布时间:2006-8-15 16:52:01 -- 不是俺的,是俺朋友的,魔力没看清楚别乱讲啊. |
-- 作者:松岛菱马 -- 发布时间:2006-8-17 12:21:19 -- 以下是引用秘魔血心斋义龙在2006-8-15 13:56:07的发言:
那是当然的呀 我压根儿没看顶楼的文,因为从来就没觉得这类骑兵集团是否存在的分析有价值,所以只是在回答你对“骑兵集团战法”该如何定义的追问么,呵呵
哈哈,还真是理直气壮。不看顶楼就回贴可不是好习惯哟~。其实在下无非是跟阁下一样的想法,只不过用骑兵集团难以定义来抬杠,不像阁下连讨论都懒罢了。既然大家意见一致,也就没有什么讨论的价值和乐趣了。 |
-- 作者:吉良夜叉丸 -- 发布时间:2006-10-26 16:46:28 -- 当然要下马了,当骑兵失去冲击力,不下马就只有死路一条。 为什么罗马全战有枪兵克骑兵的设置,为什么李靖能用以六花阵击破突厥骑兵,关键就在让对手的骑兵丧失冲击力,没有冲击力的“打物骑兵”,行同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