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新战国联盟论坛 (http://newtenka.cn/bbs/index.asp) -- 『镰仓鹤冈八幡宫』 (http://newtenka.cn/bbs/list.asp?boardid=4) ---- [讨论]日本古代过所制度的存在性 (http://newtenka.cn/bbs/dispbbs.asp?boardid=4&id=1583) |
-- 作者:武田云起斋 -- 发布时间:2006-7-27 20:10:25 -- [讨论]日本古代过所制度的存在性 近日趁上洛之际,着意研究了一下我国古代的边境关津管理制度,看到一些资料而引发一些问题想讨教一下: 在提到唐代过所(出入关津之凭证)制度的时候,《唐六典》卷六刑部“司门郎中员外郎”条称: 司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诸门及关出入往来之籍赋,而审其政。……凡度关者,先经本部本司请过所。在京,则省给之,在外,则州给之,虽非所部,有来文者,所在给之。 究竟什么是“虽非所部,有来文者,所在给之”?这一段说的比较含混,而学者举日本《养老关市令》记载为侧证,令云: 凡欲度关者,皆经本部本司请过所,官司勘验,然后判给。还者,连来文(谓:连来文者,假有行人更欲还京国者,皆讲来时过所,而请还时过所。故云连来文也。)申牒勘给;若于来文外,更须附者,验实听之,日别总连为案;若已得过所,有故卅日不去者,将旧过所申牒改给;若在路有故者,申随近国司,具状送关。虽非所部,有来文者亦给。(谓:假有行人取本部过所来,更亦欲想他开国,而经当所请过所者,虽非是所部,缘其有来文,亦判给之类也。)若船筏经关过者,亦请过所。 这段说的就比较明白,凡欲外出旅行度过关津,必须申请过所,即通行凭证。一般首先向本部本司所在单位申请,在京城的由尚书省刑部司门郎中、员外郎勘给,在地方则由州勘给。如果本州县的人要回原住所或别往他处,必须拿来时的过所或文牒,找当时所在州府改给新的。此外,官府勘给的过所有效期一般为一个月,超期的话必须交旧过所,申请改给。 过所制度是官府控制人民流动、稳定编户、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在唐代,这方面制度已经发展到非常完善的程度。而日本当时全盘吸收以至照搬唐代政治制度法令,因此在其律令中甚至有一些更为详细或我国已失载的规定。 问题是:虽然法令上有记载,但日本古代有没有真正贯彻实行过这样的制度?窃以为,实行这个制度的前提一是有一个可以有效贯彻其法令的中央政府,如前文所述,勘验机构是中央政府部门和州县。这在日本诸侯割据的情况下,应当很难保证实施。二是过所制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稳定编户,限制人员流动,保证国家的赋役和兵员。因此实施的基础是政府必须掌握完整详实的户籍。日本农民是隶属一个个大小诸侯的,政府应当很难掌握各地的详实户籍资料。既然做不到这点,就失去了实施过所制度的意义。 冒昧揣测,不知道有没有根据,特此求教。不知哪位能提供一些相关资料,以证实一下日本古代究竟有没有实施相关的制度?如果有,是以怎样的形式实施的?多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7 20:36:42编辑过]
|
-- 作者:赤軍雪斎 -- 发布时间:2006-7-27 22:56:28 -- 在我猜想,令中既有,当然是实行过的,不过应该很快就废弛了〔养老令中诸条,大多如此〕。到了武家上台,四方割据,那就更谈不上过所了。 |
-- 作者:立花统英 -- 发布时间:2006-7-28 22:30:14 -- 有的,在中世,基本是公武各权门御用的非农业民集团,因为他们拥有往来诸国的的特权. 所以会挂起特定的标志(我见过北条得宗家御用的三之鳞纹的过所船旗),上捺有免许文字印判以资证明. |
-- 作者:织田南蛮丸 -- 发布时间:2006-7-31 3:10:54 -- 到了江户时代应该被严格实行了吧?当时据说脱藩是大罪,要是没有户口制度很难想象怎么捉拿脱藩的武士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