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新战国联盟论坛 (http://newtenka.cn/bbs/index.asp) -- 『镰仓鹤冈八幡宫』 (http://newtenka.cn/bbs/list.asp?boardid=4) ---- 【原创】最可爱的人(一) (http://newtenka.cn/bbs/dispbbs.asp?boardid=4&id=2449) |
-- 作者:安静得慢 -- 发布时间:2006-9-21 8:48:20 -- 【原创】最可爱的人(一) 宁为侠气之吏,不为滑稽之儒。历史上有这样一些人,也许不曾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也许不是高尚纯洁的圣贤之士,仅仅是凭一份执着,一招手艺,一个机会,而偶尔被后人记起,不至于永远消失在岁月的流逝中。他们绝对称不上伟人,人们也绝不会为他们歌功颂德。但一旦想起了他们,却发现原来他们才是历史上最可爱的人。 魏公子 魏公子在更多情况下是被叫作信陵君,战国四大公子之一。因为司马迁的景仰,而在史记中有别于其他三位的称呼,以《魏公子列传》为篇名来记载他的事迹。我也十分欣赏这个人,所以也尊称他为公子。 魏公子能够被后人记住,的确就是凭一件事:窃符救赵。不顾个人安危,以天下大势为重,依然搬兵救赵。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把赵从亡国的边缘拉了回来。后人多尊崇他讲义气、识大局、有英雄气概。 他同时也是一个恶人。 魏公子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僖王的弟弟,安僖王即位后封他为信陵君,他们是君臣关系。然而信陵君才能胜安僖王十倍,仁而下士,养门客三千,在诸侯国中威望很高,以致“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魏国的大小军政,虽不说被公子掌控,但因为安僖王没有什么能力,大小事情都得和这个弟弟商量,由他扛重担。而且,公子恃才傲物,从不对自己的“才高压主”感到不妥。有一次,安僖王和他因事争执,而发火说要杀了公子,公子正色道:“你杀得了我吗?如果杀了我,你保得住魏国吗?”安僖王无可奈何。由此观之,魏公子实在是飞扬跋扈,目无尊上的主儿,政治品质值得商榷。而就窃符救赵一事来说,公子一是“矫诏”,二是杀了国君的大将晋鄙,两桩死罪在先,虽救赵有功,却也的确是不忠不孝。他之后十年不回国,躲在赵,则完完全全是个政治避难犯。 魏公子的劣行还不止这些,野史记载他和安僖王的皇后通奸,祸乱后宫;而本人沉迷于酒色,最终因寻欢作乐过度而死。 这样的恶人,虽有“窃符救赵”的义举,但更多时候不忠不孝、作风恶劣,为什么值得司马迁尊称为公子? 那是因为魏公子不是一个被美化被神话的圣人和绝世英雄,而是一个真实的人。在他劣行的背后,是对是非曲直的正确判断而非对个人生活的斤斤计较。也许人们没有注意到,飞扬跋扈,几乎是骑在安僖王头上的狂妄的他,终其一生,宁可后来躲在赵国,也没有对魏国王位有半点非分的举动。他曾对安僖王说:“我要夺你的天下,易如反掌。”结果是公子为魏国劳其一生,并没有篡位。但是,他又不得不凌驾于安僖王之上,把持国家政务。因为不这样做,凭安僖王的才能,是要亡国的。所以魏公子一生都处于这样的尴尬情况之下。而他确没有取安僖王代之,考虑的还是魏国的国家利益。这一点就十分难得了!一个人困难的不是不做坏事,困难的是在具备一切做坏事的条件下也不做的自制力。公子的事迹可能是不忠不孝的,但他又是最有英雄气概的。至于他沉迷于酒色,则是一个公子,一个狂傲贵族的真实反映,越显出他的历史定位并不是圣贤,而是实实在在的形象。 综而观之,魏公子爱憎分明、敢作敢当,是不愧于四大公子之首的荣誉的。而他鲜明的角色形象,也让我把他列在文章的第一个。 管仲和鲍叔牙 实在不能怪我太钟爱先秦人物,但那个时代淳朴无华的他们的确比以后历朝历代的嘴脸都可爱的多。管仲和鲍叔牙也是这样可爱的的人。 但我私自认为,其实史记《管晏列传》关于他们好兄弟俩的讲述过于夸张了。鲍叔牙家境好,和管仲感情也深,在经济上时常资助管仲也不足为奇。但管仲后来说:“吾始困时,常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管仲本来就很贪,他在齐当了宰相之后就大肆敛财,富拟于公室。怎么能拿贫困来开脱,不知道是管仲无耻,还是鲍叔牙虚伪。后面又说:“吾幽困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修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更是让人觉得肉麻啊。 既然如此,他们又何来可爱呢?以上只是在字面上说明司马迁的描写有美化的意图。那么,鲍叔牙为什么总是为管仲开脱,后来鲍叔牙已经为官,又为什么不顾牵连向公子小白推荐敌人的门客管仲呢?其实,这就是一个很经典的,现代人所谓“战略合作模式”啊。 鲍叔牙本来就没有什么才干,所以小时候就看准了管仲,想和他合作一起干一番事业,这一点上他是依附管仲的。而管仲虽有才干,交际和协调能力又很差劲,又得靠鲍叔牙为他左右逢源创造条件,在这一点,他又是依附鲍叔牙的。所以啊,日后鲍叔牙向公子小白推荐管仲,其实是因为自己一个人在齐国混根本就没有前途,缺乏能力嘛,必须把管仲救出来,和自己一起,这个组合才能发挥能量,而管仲也正是需要鲍叔牙的这种策划。“知我不修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完全就是在:搞笑。 所以这是经典的一个经营管理案例,两个人的互补造就了齐国的富庶与称霸,成就了鲍叔牙和管仲多年的事业梦想,更成就了后人“管鲍之交”的赞美之辞。所以司马迁的“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的评价倒是很透彻。鲍叔牙的确是难得的管理人才,而管仲只是个好员工啊。 而我又由此想到,几千年前的司马迁已经在史记中为我们展现了很科学的一种现代管理经营思路,古人本来在这些方面很有一套,那为什么我们没有继承下来呢,而是现在辛苦的去学外国人,而且还要口口声声说外国的技术就是先进啊,我们中国人怎么想不出来呢?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想不出来。 张居正 2006年,拜读了湖北著名作家熊召政的矛盾文学奖作品四卷《张居正》,加上先前看过的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等书,对太岳张先生的印象十分深刻。掩卷深思,觉得也应该把张老先生列入进来。 同样,后世对张的评价一般还是比较正面的,因为他的政治改革,通过整顿吏治、整顿边防、兴修水利、清仗良田和推行一条鞭法等有效措施,为挽救明王朝的政治经济和国力还是起到了相当的作用。称其为政治家是公允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张居正同时也是一位为谋取政治利益而不择手段的政客。他和万历朝的太监总管冯保狼狈为奸,显示除去前任首辅高拱,上台后又不断为自己的加官进爵而用尽心机,还任用亲信,提拔家属,使得万历满朝皆在他股掌之间。张居正还是一位巨贪,他的新政使大明朝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迅速复苏发展,也充足了他的腰包。张死后被抄查出的家产据说足以抵上万历朝的三分之一!最终,他死后被彻底清算,是非常典型的贪官污吏下场,足以把他作为历史反面教材。 问题是,为什么要推崇他,本来,在反腐倡廉的今天,张居正的政治品质理应批判,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评价历史人物的是非应该用历史的环境去衡量。张居正一手创造了万历朝的辉煌,没有他的改革,就没有当时国库的充实,当然也就没有他的膨胀家产。于人格,他非正人君子,于国家,他功在千秋。就如同信陵君窃符救赵,国家和个人,孰轻孰重,这些恶人往往并不在乎个人的名誉。张居正任用亲信,明政府各部尚书皆为其死党,但这是表面,通过史料的详细记载,我们发现各部尚书虽是其心腹,但的确是才能之选,而且张在职时期内,绝不轻易更换官员,以保证改革大业的顺利进行。 明朝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王朝,张居正是这个特殊时期的一个特殊的人。现今官方历史教材只字不提张的反面形象,无疑是以其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贡献而论的。而我想说,他和魏公子他们一样,不是被贴金的人物,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