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新战国联盟论坛  (http://newtenka.cn/bbs/index.asp)
--  『镰仓鹤冈八幡宫』  (http://newtenka.cn/bbs/list.asp?boardid=4)
----  国王和皇帝有什么不同?  (http://newtenka.cn/bbs/dispbbs.asp?boardid=4&id=514)

--  作者:長谷川一真
--  发布时间:2006-5-31 1:28:43
--  国王和皇帝有什么不同?

前753年罗马建城(王政时代开始) 前510年,小塔克文被推翻(共和时代开始) 前27年屋大维加"奥古斯都"尊号(帝制开始) 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东罗马帝国开始) 1453年土耳其人灭东罗马,最后一帝君士坦丁十三被杀

不都是君主吗?中国的王(爷)是比皇帝低一级的官位。为什么欧洲的国家最高统治者有的叫国王,有的叫皇帝(叫国王的比较多一些,中世纪的基本都叫国王;叫皇帝的主要拿破伦和罗马帝国时期的一干人等。)?有什么讲究吗?

另外中国在秦代以前的君主也都叫王,秦始皇称“皇帝”其义是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但欧洲没有三皇五帝,他们的“皇帝”称谓从何而来?还有国王的英文是king,皇帝是什么?应该跟国王不一样吧,不然也不会有两种翻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31 1:38:45编辑过]

--  作者:弓长
--  发布时间:2006-5-31 3:40:50
--  

E文的皇帝是EMPEROR 而中国和日本的皇帝翻译到英文里 也是用这词

俄国的沙皇似乎是=俄文的凯萨

总而言之....在欧洲 皇帝也是比国王高一等级的

比如理论上 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也是比欧洲其他国王级别要高的


--  作者:赤岛景光
--  发布时间:2006-5-31 20:58:24
--  
神圣罗马皇帝应该是全欧洲基督教国王的共主。包括神圣罗马帝国建立前,西罗马皇帝与东罗马皇帝也是全欧洲国王承认的共主。
--  作者:竹中直贤
--  发布时间:2006-5-31 22:15:15
--  
在中国,天朝的天子才能称“皇帝”。藩国君主叫国王。李氏朝鲜的君主(除去太祖李旦前面那几个)在高宗以前都是“大王”、“国王”,尊称是“殿下”而不是“陛下”,高宗时结束了同中国的宗藩关系,才改称皇帝。(所以,现在明白《大cj》电视剧里把朝鲜国王叫“皇上”,把大妃叫“皇后娘娘”,把大院妃叫“太后”有多么胡来了吧?其实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电视剧本小说里也是“大王”和“殿下”的。)
--  作者:斯波义辉
--  发布时间:2006-6-1 10:12:15
--  

套用翻译,套用翻译。

拉丁语的王和皇帝也是不同的词。


--  作者:竹中直贤
--  发布时间:2006-6-1 12:17:53
--  
另外,中世纪以后“emperor”是要教皇加冕的,从奥托、查理曼、红胡子腓特烈到拿破仑都是。
--  作者:丰织总一
--  发布时间:2006-6-1 15:01:15
--  
帝、王、公、侯、伯、子、男,下面还有什么?
--  作者:斯波义辉
--  发布时间:2006-6-1 15:25:38
--  
那要看你说的是哪……
--  作者:斯波义辉
--  发布时间:2006-6-1 16:14:23
--  
以下是引用竹中直贤在2006-6-1 12:17:53的发言: 另外,中世纪以后“emperor”是要教皇加冕的,从奥托、查理曼、红胡子腓特烈到拿破仑都是。

从1508年神圣罗马皇帝就不需要教皇加冕了。

拿破仑那个我怎么记得教皇只是出席,不是加冕?


--  作者:糕饼
--  发布时间:2006-6-1 16:27:40
--  
见春秋战国 周天子是皇帝,大诸侯国称王小诸侯国称公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安倍如水
--  发布时间:2006-6-1 16:56:11
--  
以下是引用斯波义辉在2006-6-1 16:14:23的发言:

从1508年神圣罗马皇帝就不需要教皇加冕了。

拿破仑那个我怎么记得教皇只是出席,不是加冕?

拿破仑是从教皇手上抢来了皇冠吧……


--  作者:今川菊鹤
--  发布时间:2006-6-1 17:08:20
--  
然后 从教皇的手上抢过王冠戴在约瑟芬的头上
--  作者:北条颖雪斋
--  发布时间:2006-6-4 11:49:59
--  
以下是引用糕饼在2006-6-1 16:27:40的发言: 见春秋战国 周天子是皇帝,大诸侯国称王小诸侯国称公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周天子是皇帝”……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初一历史课本上都写着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您应该是不小心顺手打错了吧

小诸侯国也不全是公吧,我记得貌似有些也叫侯、伯之类的


--  作者:赤岛景光
--  发布时间:2006-6-4 20:14:02
--  

大诸侯国也要到战国后,几个聚在一起,互相吹捧后再自己称的王。不然就是诸如楚、吴、越这种南蛮子。


--  作者:S元元
--  发布时间:2006-7-7 23:58:00
--  

春秋的诸侯爵位 有资料帖的 不过不知道还找不找得到。

事实上 有几个公啊 大的春秋霸主多半是侯(公都是尊称,宋要能算五霸,那他是公爵),反而一些春秋战国时的小国都是公,那都是在朝廷里供职的,虢啊什么的。


--  作者:三石道策
--  发布时间:2006-7-8 3:08:59
--  
以下是引用丰织总一在2006-6-1 15:01:15的发言: 帝、王、公、侯、伯、子、男,下面还有什么?

所谓“五等爵制”吗?周制:“天子为一位,公为一位,侯为一位,伯为一位,子、男同为一位。”对于这一说法,基本已经有定论是在通过对发掘的铜器铭文进行比较后,认定这种说法完全是附会了,根据考证,春秋时期的诸侯称爵并无一定,例如,除去夷狄国家外,宋、卫、陈、蔡、纪、滕国的国君都是有时候称公,有时候称侯,有时候称子;杞国的国君有时候称伯,有时候称子;楚国国君有时候称王,有时候称公,有时候称伯,有时候称子;许国国君有时候称子,有时候称男。

所以根据童书业在《春秋史》中的看法,所谓五等爵位其实就是国君的通称:公就是君、伯是人民之长与诸侯之长、子是蛮夷君主的称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7 4:18:32编辑过]

--  作者:一条友
--  发布时间:2006-7-8 13:30:47
--  

这个是由古罗马来的. 开始时古罗马君主就叫国王, 到了小塔克文一代统治越发残暴, 民众终于忍受不住暴政发动政变,推翻了国王, 实行共和, 王政时期结束. 由于对王政的深恶痛绝, 国王成了邪恶统治的代名词, 如果要骂哪个人独裁就说他想当国王, 是很恶毒的咒骂. 到了恺撒独裁之后实际又开始君主制, 但国王这个词太烂不能用了, 就改叫皇帝. 随着罗马帝国版图的扩大, 几乎整个欧洲和北非都纳入了皇帝的统制之下.

罗马帝国灭亡之后那些形形色色的皇帝, 是象征罗马帝国的继承人的头衔, 有了这个名分就是欧洲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了. 没有这个名分的君主只能叫国王. 当然, 实际上谁也不鸟这个皇帝. 拿破轮称帝也是宣告自己有统治欧洲的权力, 当时他确实有这个实力. 皇帝要谁来膏不过是个形式, 关键是要拿到名分. 又如拜占廷的皇帝, 自认是罗马帝国的正统, 根红苗正, 根本就不需要教皇来膏.

国王,皇帝都是中文翻译, 具体对应的外语词汇请外语高手解释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8 14:07:30编辑过]

--  作者:subwolf
--  发布时间:2006-7-11 11:43:31
--  

其实中国最开始也是王最高。周天子就是“天王”,下面就都是公侯这些。楚人不服王化,挑战周天子权威,一个标志就是自称“王”

但是到了战国,天子的地位荡然无存,强大诸侯纷纷称王。这个王号就显得很滥了。等到秦统一六国,赢政要自夸一番,但是他本来就已经是王爵-秦王赢政-,于是把三皇五帝合起来,出了个皇帝给自己。就这个动作而言,拿破仑倒是颇似秦始皇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  作者:赤軍雪斎
--  发布时间:2006-7-11 14:52:41
--  
周的分封,其实应该分三等,即畿内一等,畿外二等,更外面的蛮夷三等。畿内多封同姓,如卫、郑、虢,也有个例外的宋,畿外多封异姓,如秦、齐、莒,也有例外比如晋,因为分封在后,畿内无地了,至于蛮夷,楚、越是也,不用多说了吧。
--  作者:大意觉迷
--  发布时间:2006-7-11 15:21:57
--  

周的分封,其实应该分三等,即畿内一等,畿外二等,更外面的蛮夷三等。畿内多封同姓,如卫、郑、虢,也有个例外的宋,畿外多封异姓,如秦、齐、莒,也有例外比如晋,因为分封在后,畿内无地了,至于蛮夷,楚、越是也,不用多说了吧。

卫、郑应该不能算畿内吧?卫自不必多说,郑的问题比较复杂,尚有南郑,曾经是周穆王行宫所在,在周宣王的儿子季友得到郑的封地之前,郑地似乎一直控制在姜姓的井伯的后代手里,金文上称为"郑井叔"。

真正算是畿内的应该是周、毛、原、凡、召、毕、单、成、尹、甘、巩、詹、樊吧?这些倒全是姬姓不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1 15:27:39编辑过]

--  作者:秋田右兵卫政秀
--  发布时间:2006-7-12 12:51:55
--  

小诸侯里也有子 看下东周列国志就知道了

另外就是那些公啊侯的也有不少是自称


--  作者:一条友
--  发布时间:2006-7-12 21:47:17
--  

这个问题就要看具体情况了.其实我上一贴也没说他们俩谁是谁的谁嘛.拜占廷的皇帝不需要教皇来膏,仅此而已.

在君士坦丁大帝时帝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已经东移,基督教的活动中心也在君士坦丁堡.当提奥西多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后教会的力量大增,特别是罗马大主教被定为圣彼得的继承人,地位崇高.很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教会也随之分为两部.西部的拉丁文区域逐渐发展成以罗马为中心的教皇领导制度,和东部的希腊文区域以君士坦丁普世牧首为主要领导.皇帝无论在名义上还是实际权力上都是教会的统治者.蛮族入侵令西罗马很快灭亡了,世俗政权动荡给了教会进一步坐大的空间,甚至反过来影响世俗权力.而东罗马皇权仍然存在,历代教皇一直力图限制皇权对精神领域的影响,这种努力直到西罗马灭亡后才取得胜利,教皇对拜占廷皇帝提出神权归教会,政权归皇帝,两种权利彼此独立.这时东罗马皇帝也无暇西故,就这么着了.而东部教会仍然处于皇帝掌握中.

教皇希望通过皇权确立全基督教的领导地位,而皇帝希望利用教会竭力保持领土的控制,双方处于一种博力的状态.而相互的地位也随着各自力量而变化,不能简单地说谁比谁的级别高.作为罗马帝国的正统,拜占廷皇帝是一直没有放弃对教会的统治.很长一段时间里教会的会议是在皇帝的主持下召开的,后来在某次宗教会议宣布君士坦丁牧首地位高于教皇,最终导致教会彻底分裂.

东罗马皇帝曾经监禁教皇,并折磨至死,也曾经在危难市时想教皇屈膝请求派遣十字军,至于那些短命拉丁皇帝就更不要说了.教皇与皇帝的关系嘛,从名义上罗马大主教是需要皇帝承认的.在统治领域上各自独立,一个是宗教领袖,一个是世俗政权.在位置上一东一西互不侵犯.在统治面积上一个是横跨亚欧的千年帝国,一个是坯平献上的罗马周边地区.

好吧我承认他们是平级的两国元首.


--  作者:秋月景三
--  发布时间:2006-7-14 21:58:18
--  
以下是引用赤軍雪斎在2006-7-11 14:52:41的发言: 周的分封,其实应该分三等,即畿内一等,畿外二等,更外面的蛮夷三等。畿内多封同姓,如卫、郑、虢,也有个例外的宋,畿外多封异姓,如秦、齐、莒,也有例外比如晋,因为分封在后,畿内无地了,至于蛮夷,楚、越是也,不用多说了吧。
怎么可能畿内无地,王畿千里啊,再说周王一向比较慷慨,拿祖宗的土地不当回事,不断分封。平王赐秦伯歧丰之地,惠王赐虢公,郑伯酒泉,虎牢之地,襄王赐晋侯南阳四邑,直到考王还封弟河南之地。可见只要周王还有丝毫可分的东西总会拿出来给人的。
--  作者:上杉鬼景
--  发布时间:2006-7-14 23:04:12
--  
以下是引用赤軍雪斎在2006-7-11 14:52:41的发言: 周的分封,其实应该分三等,即畿内一等,畿外二等,更外面的蛮夷三等。畿内多封同姓,如卫、郑、虢,也有个例外的宋,畿外多封异姓,如秦、齐、莒,也有例外比如晋,因为分封在后,畿内无地了,至于蛮夷,楚、越是也,不用多说了吧。

这个畿内……这实在……我觉得大师此言差矣。也许大师对日本历史书看多了。

周灭商,商都毁灭后,在周成王时期,也就是武王的儿子做了天子,周公旦也就是鲁国的祖师爷平定当地的叛乱,建立了洛邑,也就是现在的洛阳。洛阳分为王城和成周两座城,隔河相对,意思很简单表示平定商遗民的叛乱成就了周朝。

而实际上的畿内就是指洛阳附近。而周的都城不论是岐山小城还是大都镐京都远在西方,属于畿内边缘。

关于分封。的确有等级,五等诸侯公侯伯子男,其中大国称侯,而宋这样的特殊国才能称公——我翻遍了历史书也没有找到第二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国。不过历史记载里诸侯国的国君一般都被称为xx公,譬如齐桓公,也许是为了记载方便。但遇到简写成国名加爵位的时候,就不会马虎了,譬如晋侯,吴子,郑伯,宋公。

我们所知道的楚国,也就是春秋时期领地最广大的诸侯国实际的爵位是子爵,但是国力强盛,想升级,偏偏周王室不给面子,不肯。于是楚国国君便自称王爵。

有名的例子:宋襄公学齐桓公召集群侯准备盟约,说好爵位高的是领头人。宋国是所有诸侯国力爵位最高的(x的,废话),但是楚子不买账,说自己已经是王爵,自然在公爵之前。这就是后来宋楚开展的导火索。

关于皇帝和王。

我认为这是翻译的问题。

首先西方的皇帝一次基本上专指罗马皇帝,而不是该地区最高级别的领主。在西方,领主的爵位等级基本上从王爵到男爵。很多时候lord一词被翻译为王——其实确切的是领主。所以西方的领主制度比较深——相较而言,在我国可能只有周代如此。

周天子称王。其下各地诸侯称公侯伯子男。这和西方不同,我国的公侯伯子男实际仅仅是在排座位的时候用来分次序,相互间实际是平等的领主关系;而西方的公侯伯子男实际是等级再分,王爵以下才可以分公爵,公爵下面是侯爵,——等同来说,应该换成周代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

至于日本的天皇,很多翻译都说并不能等同于皇帝一词,确切说是具有神性的日本领主,而和中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不一样的。

至于带有罗马传统的皇帝更是不一样。

譬如英帝国。英国的君主始终是king,queen。而不是皇帝的 rwWord("emperor"); emperor。

西方的皇帝是具有罗马性质的一个专属名词。西罗马灭亡后,除了有东罗马血统的拜占庭帝国外,称帝的只有法兰克皇帝查理曼,以及后来早就的神圣罗马皇帝。神圣罗马皇帝主要是德意志邦联的选帝(二战为什么德国叫做第三帝国也是因此而来)。此外,比较突出的就是拿破仑的称帝。但是拿破仑也是在罗马教皇面前举行仪式的。至于沙皇……也是翻译的问题,一个尊号而已,因为没有罗马血统,不好一次自称皇帝……


--  作者:弓长
--  发布时间:2006-7-14 23:24:04
--  

欧洲的公爵伯爵领地也是可以独立的吧....

比如现在的列支敦士登 卢森堡 安道尔 摩那哥 就都是公国啊


--  作者:一条友
--  发布时间:2006-7-15 20:50:45
--  

罗马皇帝IMPERATOR, 应该是emperor的词源. IMPERATOR原义是司令官, 就是恺撒生前所任的职位. 恺撒死后他的养子渥大维取得了权力, 自称为第一公民PRINCEPS, 就是元首一词的来历. 渥大维没有称王, 而他的后继者用IMPERATOR一职代替王的称谓, 并且通常在名字中加入CEASAR尊号.

神圣罗马皇帝, 在德文中使用的词就是CEASAR, 而在拉丁文中使用emperor.


--  作者:夏
--  发布时间:2006-7-16 13:56:39
--  

“也许大师对日本历史书看多了。”

这里是日本历史主题论坛,但并不等于这里的人别国历史就比日本史差。在不熟悉的情况下就随随便便负面评定别人的学识,不礼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16 14:12:17编辑过]

--  作者:三石道策
--  发布时间:2006-7-17 4:22:00
--  

太政日本历史看的多不假,而国史的水平,根据阁下的表现,也比你要强很多!

我在讲述客观事实,毫无负面意思!


--  作者:一条友
--  发布时间:2006-7-17 13:27:00
--  
以下是引用上杉鬼景在2006-7-14 23:04:12的发言:

天子称王。其下各地诸侯称公侯伯子男。这和西方不同,我国的公侯伯子男实际仅仅是在排座位的时候用来分次序,相互间实际是平等的领主关系;而西方的公侯伯子男实际是等级再分,王爵以下才可以分公爵,公爵下面是侯爵,——等同来说,应该换成周代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

西方的爵位虽然按公侯伯子男地位有高低顺序,但不是单纯的等级层套关系。

公爵(Duke)是王以下的最高爵位, 起源于古罗马的地方长官和蛮族首领。在封建时代成为最高贵族等级,分封大片土地和拥有高度自主权。英国公爵爵位出现比欧洲大陆晚很多,通常只封给王室血统,王室外的人封公的极少,开公国的更少。

侯爵(Marquess)来源于查里曼时期的边防长官, 由于地处边区这些长官在贵族化后也称作边侯。侯爵的地位一直比较模糊, 很久才被正式确定处于公爵和伯爵之间,人数也很少。不过侯爵与公爵没有从属关系,强大的侯爵还可以与公爵抗衡。 例如你提到神圣罗马皇帝是由选帝侯选出,这其中就有一位勃兰登堡侯爵。

伯爵出现很早,又分Count和Earl 两种。Count是源于法国的称谓,加洛林王朝时期国以下的行政单位是郡,郡首称为Count,伯爵就是地方的行政首长。公爵,侯爵制度形成后,伯爵则成为从属于公爵侯爵的地方代理,这确实是层套关系。但有实力的伯爵也可以割据一方,独立自主,例如安茹伯爵。Earl是英国的伯爵,早期Earl是国王以下最高的爵位,其管辖的土地有好几个郡,比Count大得多。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后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将伯爵领地分割给自己的亲信,每个伯爵的领地缩减到1个郡。直到爱德华3世开始分封公爵前,伯爵一直是英国的最高贵族。

子爵(Vicomte)原意是伯爵(Count)的副手。后来发展成地位比伯爵低的地方贵族。出现时间比较晚。

男爵(Baron)出现时间较早,通常由国王或大封建主分封土地的附庸贵族都可以称男爵,地位最低。男爵下辖数位骑士。

此外尚有大公(Archduke ,Grand duke, Hidalgo),亲王(Infante),是限王室成员拥有的崇高爵位或者特定称谓。。

与周朝初一次制定5级贵族制度不同, 西方的爵位制度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演变才固定下来的。其各爵位出现时间有前后,等级高低有变化,从属关系更是复杂。公爵和侯爵不是从属关系,伯爵的地位变化很大,有从属于大贵族,也有独立的情况。级别的确定主要是看封地大小,血缘,功绩等因素。

反观周朝时的爵位制度,公侯伯子男在周初分封时是相互平等的。但公侯等的领地里还有没有小贵族呢?有,最明显的例子是晋国,三家分晋前的四卿,智氏最大,原先是子,后来称伯,赵,魏,韩都是子。他门都是晋的封臣。

另外,讨论归讨论,有论点论据可以摆出来尽力拍,最好不要带有针对人的评议,赞赏的话尚好,但轻视的话,即使是无心的一句话都很招人厌。贬低别人并不会提高自己。


--  作者:赤軍雪斎
--  发布时间:2006-7-18 9:33:18
--  
以下是引用上杉鬼景在2006-7-14 23:04:12的发言:

这个畿内……这实在……我觉得大师此言差矣。也许大师对日本历史书看多了。

周灭商,商都毁灭后,在周成王时期,也就是武王的儿子做了天子,周公旦也就是鲁国的祖师爷平定当地的叛乱,建立了洛邑,也就是现在的洛阳。洛阳分为王城和成周两座城,隔河相对,意思很简单表示平定商遗民的叛乱成就了周朝。

而实际上的畿内就是指洛阳附近。而周的都城不论是岐山小城还是大都镐京都远在西方,属于畿内边缘。

关于分封。的确有等级,五等诸侯公侯伯子男,其中大国称侯,而宋这样的特殊国才能称公——我翻遍了历史书也没有找到第二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国。不过历史记载里诸侯国的国君一般都被称为xx公,譬如齐桓公,也许是为了记载方便。但遇到简写成国名加爵位的时候,就不会马虎了,譬如晋侯,吴子,郑伯,宋公。

我们所知道的楚国,也就是春秋时期领地最广大的诸侯国实际的爵位是子爵,但是国力强盛,想升级,偏偏周王室不给面子,不肯。于是楚国国君便自称王爵。

有名的例子:宋襄公学齐桓公召集群侯准备盟约,说好爵位高的是领头人。宋国是所有诸侯国力爵位最高的(x的,废话),但是楚子不买账,说自己已经是王爵,自然在公爵之前。这就是后来宋楚开展的导火索。

未知阁下从哪里看到的,畿内只是指成周附近?周公东征以前,武庚还在东方,难道非要等建立成周才有王畿一说吗?置宗周于何地?事实上,宗周、成周之间就有郑、芮、滑、虞、北虢、魏等很多古老的封国,宗周周边还有西虢、樊、毕等国,我所谓的畿内,初以宗周周边为定,后以成周、宗周附近为定,何所谓畿?何所谓畿之内?这个词汇是有了成周以后才有的吗?

关于是否存在五等爵位的时候,此为前人讹传,已经有朋友阐述过了,阁下就不用把平常书上都有的东西再说一遍了,若有新的对五等爵位的确证,欢迎拿出来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