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战国联盟论坛战国联盟主论坛『镰仓鹤冈八幡宫』 → [原创]乱世屠戮难自保----南齐朝扬州别驾陆闲小传

关闭 帖子评论
选取类型: 中立 支持 反对
观点标题: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观点内容:
(不支持HTML)
  1. 请以客观、真实地作出评论,并注意语言文明;
  2. 观点发表后不能作出更改;
回复贴子
您是本帖的第 7725 个阅读者
树形打印
标题:[原创]乱世屠戮难自保----南齐朝扬州别驾陆闲小传
甲斐猴子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旅人
言论:8
入籍:2007年8月30日
发贴心情
[原创]乱世屠戮难自保----南齐朝扬州别驾陆闲小传

陆闲,出身吴郡陆氏,是东晋太尉陆玩之后,与著名的江东二陆陆机、陆云乃是一族[1]。就其自身一支而言,自其六世祖陆英为员外散骑侍郎[2],五世祖陆玩以下至曾祖陆万载皆为侍中之职,其伯祖陆仲元亦是侍中[3]。祖父陆子真为散骑常侍[4]。面对这样一个衣冠大族,以至于出自琅邪王氏,身为王导五世孙,一贯恃才傲物的王僧达到吴郡做太守时也不得不有所收敛。他进入吴郡一座名为阊门的城门时感慨道:“陆子真家族五世陪侍皇帝,我辈有所不及啊。”[5]

《孟子》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样的家族到陆子真之后开始走向衰落,但仍然维持相当的体面。陆子真的其中一个儿子陆慧晓出仕南齐朝,一直做到持节督南兖兖徐青冀五州军事、辅国将军、南兖州刺史,死后追赠太常[6]。陆慧晓的兄长史无其名,但他的儿子陆闲却因为一场变乱而青史留名。


陆闲史书未载何年所生,但根根据其长子陆厥死于永元元年(公元499年),终年28岁推算[7],他出生时间的下限约为公元456年。他从小就因为家族世代贵胄氛围的熏陶,养成一种高贵的气质。在与人交往时十分慎重,不是什么人都来往。但是可能由于父亲并不出名,家族中的其他人过于出名的缘故,他并没有积累什么人气,只有同郡的地方豪强张氏族人张绪十分赏识他。张氏与陆氏同为当地高门,张绪曾在元徽年间(公元472~476年)担任过吴郡太守[8],但他没有招陆闲进入幕府,这也许有年龄因素亦或别的原因。(如果能确认是因为年龄的原因的话,就有相当的理由将陆闲出生时间的上限划到元嘉三十年即公元453年,因为士族一般进入仕途的年纪是20岁。)到了升明元年(公元477年),因为萧道成废立新皇帝,为自己取而代之做准备,因此宋明帝遗诏选择的顾命大臣时为司徒、侍中、中书监的袁粲和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沈攸之联合起来,讨伐萧道成。当时,吴郡太守刘遐起兵响应,但被吴郡张氏另一支的族人张瑰诛杀,随即张瑰被萧道成任命为吴郡太守。张瑰为了稳定地方,选了陆闲出任郡府的僚佐(不知是否受张绪的影响)。此时的陆闲按照出生时间的下限也有22岁了,出仕并不算早,当然也不能说很晚。不过当时没有什么知名度的陆闲能入张瑰幕府多少引起了一些震动,以至于后来陆闲出名之后,众人都认为是张瑰善于发现人才。

此后,陆闲一直就在官场做事了。他一直做到扬州别驾,史书未记载是何时所获。但按照常理,他并非从郡府一步跳到此官,可能之前有担任地方官员和扬州其他僚佐官职的经历。别驾全称别驾从事史,是州府僚佐中位置最高的,对州内大小事务都有发言权,而且主要负责管理州府内的官吏和官吏的选拔工作[9]。由此而言,他也算是得到一定的重用了。

然而出仕并不一定是好事,从宋末到齐,除了齐高帝和齐武帝在位的十几年还勉强可算风平浪静之外,其他时间都处于剧烈的政治动荡当中。稍有不甚就可能因为站错了队列而举家人头落地。期间,陆闲经历的刺激性比较大的事件之一就是朋友孔琇之之死。孔氏亦是会稽的名门,孔琇之在建元二年(公元480年)之前担任过吴令[10]。前面已经说过,陆闲家在吴郡,而吴郡郡治在吴县[11],因此两人可能是在那个时候相识的。之后在齐武帝永明年间,担任过临海郡和吴兴郡的太守[12],这两郡均属于扬州,此间陆闲如若升为扬州刺史的僚属,两人亦应该有直接的交往。然而史书不详,徒留猜测了。不管如何,在萧鸾以宗室旁庶身份篡位登基后,为了对付齐高帝、齐武帝之嫡亲,开始痛下杀手。因为孔琇之以前做过他的幕府僚佐[13],他便安排孔琇之做晋熙王萧銶的僚佐,要他找碴害死这位年仅16岁的王爷。孔琇之一贯以清廉和严正闻名,他不愿做这样的事情,以辞官回绝。齐明帝萧鸾不批准他的辞官之请,于是孔琇之便以死明志。陆闲得知之后亲自劝解。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他是怎么劝的,但以陆与孔的关系来看,应当不是劝他去做这个杀人勾当,可能是劝他不要一时想不开,硬拗着跟皇帝对着干,不如求个留得青山在比较好。然而刚硬不屈的孔琇之并不听从,绝食而死。他只能眼睁睁看着朋友撒手人寰。

朋友的死对陆闲的刺激是巨大的,他对政局的看法也愈加悲观。这种悲观到齐明帝萧鸾驾崩时达到了顶点——前面说了萧鸾的登基是踩着家族血亲的尸体上台的,登基后为了保证政权稳固又对高武子孙进行屠杀,所以他的统治相当不稳定,甚至到了自己身患重病都不敢说的地步[14]。在这种情况下,他在还能镇得住场面,而一旦他死去,年仅十六岁的萧宝卷登基,那就危险了。这跟刘宋前废帝时面对的情况颇为类似,性质则更加严重。陆闲对这点看得十分清楚,他跟亲近的人说:“皇上驾崩了,百官们到时候都听宰相们的,我们的萧遥光王爷地位重要但才能不足,必然不能有所作为,大难就要来了啊”。[15] 当时始安王萧遥光正担任扬州刺史。这个人是萧鸾兄长的儿子,齐明帝萧鸾在世时相当信任他。诛杀高武子孙的谋划也是出自这位王爷之手[16]。现在,萧遥光是作为顾命大臣位列朝堂。面对十六岁的萧宝卷,他和许多人一样产生了野心,或者说有了把长期压抑的野心变成现实的欲望。陆闲很可能已经知道了萧遥光的密谋,自己既不想参与,又不想彻底背叛萧遥光,于是选择了托辞生病,不管理州里的事务。后来萧遥光果然占据东府城举兵,企图夺取政权,但是被朝廷一举剿灭。在刚起事的时候,有人劝他赶紧逃跑,以躲避灾祸。这个曾经劝谏自己的朋友不要求死的陆闲,此时却自己也绕不过这个弯了,他说:“我是扬州刺史的下属,怎么可以见死就逃呢。”[17]坚持留下。结果,当台军(即中央军队)攻破城池时,也活捉了他。我们后人仅凭历史有限的记载,很难准确地分析他如此做的动机。倘若他真是萧遥光的死党,那么应该参与策划;倘若他不是,那么要么事先告发,要么事发前就辞官,要么事发时赶紧出逃。然而他却选择了既不参与也坚决留下这一看似矛盾的决定。从跟随萧遥光的人中颇有些当时名士来看[18],萧遥光招揽人才还是有些本事的。可能陆闲觉得一面受人恩惠,一面又觉得事情不能成功,于是采取了这种既避免参与密谋又可以不负恩惠的办法。而在密谋分子中,亦有同他一样弃生取死的[19]。此外士族中一些当时的道德准则也可能束缚了这位比较倔强比较死心眼的人,这一点从同为吴郡陆氏的陆超之[20]的事迹可以看出。陆超之参与晋安王萧子懋反对齐明帝屠戮宗室的谋划,失败后有人劝他逃跑,他却以“人皆有死,此不足惧。吾若逃亡,非唯孤晋安之眷,亦恐田横客笑人。”拒绝[21]。由此看来,是否陆闲亦有保护萧遥光的眷属,不留耻名之心呢?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心中各自取舍了。

那么被捕的陆闲怎么样了呢?以他没有参加密谋来看是否能存活呢?答案是相反的。他被押解到建康城内一个叫杜姥宅的地方,就被参与讨伐叛乱的皇帝亲信直閤、骁骑将军徐世标下令处死。徐的理由史书没有记载,但分析一下便可知,站在徐的立场,陆闲身为扬州僚佐之首,事前不举事后也不主动出逃到朝廷这边,肯定跟这事脱不了干系。而且齐明帝死前曾跟萧宝卷说“作事不可在人后”[22],而萧宝卷正是这么做的,作为皇帝的宠臣面对这样的反叛自然对上意心领神会,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这一面是完成皇上的任务,一面又是邀宠巩固自己的地位。当时陆闲被捕的消息传到了建康城内,得知此消息的又一顾命大臣尚书令徐孝嗣冒死上奏,说陆闲并没有参与谋反,请求皇帝能网开一面。但是已经来不及了,皇帝还没有答复,那边陆闲已经被心急火燎的徐世标让部下砍了脑袋。行刑时,陆闲的二儿子陆绛一直跟随父亲,他向徐世标苦苦哀求,并愿意代父一死。但是徐不为所动,结果陆绛冲上去抱住父亲的脖子,用身体拦在刽子手前面。在那种环境下,刽子手也不管是一个人两个人,乱刀而下,将陆闲父子都砍死了事。陆闲在朝廷为官的长子陆厥被牵连,被关入大狱,直到九月壬戌日皇帝大赦天下,才得以放出[23],但他不久就因为悲痛过甚而死。而陆闲的妻子幸免,活到了约八十岁[24]。第四个儿子陆襄后来在梁朝做官,因为父兄之死对他刺激很大,他在父兄死后的五十年余生里,不吃刀切割的菜[25],并且一直布衣素食,不听唱歌和乐曲,如守孝一般,连杀这样的字眼也不提[26]。


行文至此,令人唏嘘不已。陆闲尽管不参与密谋,甚至装病不管公务,都无法逃脱一死。而且不仅自己身死,还牵连两子为此死难,小儿子一生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这其中固然有其个性的部分责任,但最关键的无疑是当时宫廷政治斗争血腥残酷所导致。南朝中央集权和皇权政治在制度和观念上的不成熟,缺乏制衡的力量,导致了君臣宗室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能通过血腥的屠杀来解决问题[27]。无数人被有意无意地牵连进这种政治杀戮之中,做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陆闲不是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11 22:30:30编辑过]

    2010-2-11 22:27:52
    回到顶部
    甲斐猴子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旅人
    言论:8
    入籍:2007年8月30日
    发贴心情

    [1]《晋书.陆晔传》“从兄机每称之曰:‘我家世不乏公矣。’”
    [2]《晋书.陆晔传》“父英,高平相,员外散骑侍郎。”另标题“陆晔弟玩”。
    [3]《宋书.陆仲元传》“自玩洎仲元,四世为侍中……弟子真”
    [4]《建康实录》元嘉四年十一月辛未条“散骑常侍陆子真荐豫章雷次宗、寻阳陶潜、南郡刘凝之”
    [5]《南史.陆慧晓传》“王僧达贵公子孙,以才傲物,为吴郡太守,入阊门曰:‘彼有人焉……陆子真五世内侍,我之流亚。’”另,《二十四史全译.南史》中将“五世内侍……我之流亚”翻译成“五代任侍中……跟我家一样”。个人认为有问题,参考[3],陆家才四代侍中。而且 “亚”是不如,低于的意思,翻阅《晋书》《宋书》王导至其五世,王导、王洽、王珣、王弘、王僧达和其兄长王锡,其中王导、王珣、王弘三位为侍中,王洽和王锡乃是散骑侍郎和员外散骑侍郎,多少有些不及。
    [6]《南齐书.陆慧晓传》“仍迁持节、督南兖兖徐青冀五州军事、辅国将军、南兖州刺史。至镇俄尔,以疾归,卒。年六十二。赠太常。”
    [7]《南齐书.陆厥传》“永元元年,始安王遥光反,厥父闲被诛,厥坐系尚方。寻有赦,厥感恸而卒,年二十八。”
    [8]《南齐书.张绪传》“元徽初......绪又迁侍中,郎如故。绪忘情荣禄,朝野皆贵其风。尝与客闲言,一生不解作诺。时袁粲、褚渊秉政,有人以绪言告粲、渊者,即出绪为吴郡太守,绪初不知也。迁为祠部尚书,复领中正,迁太常,加散骑常侍,寻领始安王师。升明二年,迁太祖太傅长史,加征虏将军。”《吴郡志.牧守》“张绪 元徽中,自侍中为吴郡太守。”
    [9]《宋书.百官志》“别驾主吏及选举事”,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上册P158“据此而言,别驾职无不综,宋志所云主吏及选举事,盖就其要而言耳。”
    [10]《南齐书.孔琇之传》“补吴令......迁尚书左丞,又以职事知名。转前军将军,兼少府。迁骁骑将军,少府如故。出为宁朔将军、高宗冠军征虏长史、江夏内史。”《南齐书.明帝纪》“建元二年,为持节、督郢州司州之义阳诸军事、冠军将军、郢州刺史,进号征虏将军。”另外这里笔者有个怀疑,孔琇之之出补吴令很可能是刘宋末年的事情。虽然《南史.孔琇之传》明确说“仕齐为吴令”,但未知《南史》以何为凭据。因为从齐朝建元元年建立到建元二年仅一年多,说孔琇之在这一年多里就从吴令一直到高宗幕僚,其间经历多个官职,让人多少有些怀疑。
    [11]《宋书.州郡志》“会稽太守,秦立,治吴。汉顺帝永建四年,分会稽为吴郡,会稽移治山阴。”《隋书.地理志》“吴,旧置吴郡。”
    [12]《南齐书.孔琇之传》“出为宁朔将军、高宗冠军征虏长史、江夏内史。还为正员常侍,兼左民尚书、廷尉卿。出为临海太守,在任清约,罢郡还,献干姜二十斤,世祖嫌少……仍出为辅国将军,监吴兴郡,寻拜太守……隆昌元年,迁琇之为宁朔将军、晋熙王冠军长史,行郢州事,江夏内史。” 另《南齐书.明帝纪》“建元二年,为持节、督郢州司州之义阳诸军事、冠军将军、郢州刺史,进号征虏将军。世祖即位,转度支尚书,领右军将军。”《南齐书.王文殊传》“王文殊,吴兴故鄣人也......永明十一年,太守孔琇之表曰:‘文殊性挺五常……榜其闾里’。”由以上可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建元二年孔曾担任明帝的幕僚,此后在世祖(即齐武帝)即位前或同时离开,历经一些官职再出任临海太守。第二,他从临海太守任上退下归来时,齐武帝正在其位。第三,他应在永明十一年或之前担任的吴兴太守。第四,他的吴兴太守一直当到了隆昌元年。所以可以大致说永明年间他曾担任上述两个职位。
    [13]参见[12]的第一个结论
    [14]《南齐书.明帝纪》“上初有疾,无辍听览,秘而不传。及寝疾甚久,敕台省府署文簿求白鱼以为治,外始知之。”
    [15]《南齐书.陆闲传》“明帝崩,闲谓所亲人曰:‘宫车晏驾,百司将听冢宰。主王地重才弱,必不能振,难将至矣。’”
    [16]《南齐书.萧遥光传》“上以亲近单少,憎忌高、武子孙,欲并诛之,遥光计划参议,当以次施行。”
    [17]《南史.陆闲传》“闲曰:‘吾爲人吏,何可逃死。’”
    [18]《南史.萧遥光传》“天下知名之士刘沨、沨弟溓、陆闲、闲子绛、司马端、崔庆远皆坐诛。”《南齐书.萧遥光传》“沨,南阳人,事继母有孝行,弟溓事沨亦谨。”《南史.刘沨传》“及遥光败,沨静坐围舍。溓为度支郎亦奔亡,遇沨仍不复肯去。沨曰:‘吾为人作吏,自不避死,汝可去,无相守同尽。’答曰:‘向若不逢兄,亦草间苟免,今既相逢,何忍独生。’因以衣带结兄衣,俱见杀。何胤闻之叹曰:‘兄死君难,弟死兄祸,美哉。’”而且刘沨亡故后,时为左卫将军的沈约还特意写了首《怀旧诗.伤刘沨》“处和无近累,天然有胜质。萧瑟负高情,耿介怀秋实。义贵良为重,兰摧非所恤。一罢平生言,宁知携手日。”而《南齐书.萧遥昌传》还记载了崔庆远在边境为使者,在大兵压境时与北魏孝文帝元宏的精彩对话(内容太长此处不转引,有兴趣的可去一看)。可见这些人并非一般人物。而吕思勉先生认为是“乃当时之人曲称美之”,只是一家之言,笔者颇有不同。
    [19] 见[18]《南史.刘沨传》条
    [20]《南史.陆超之传》“吴人,以清静雅为子懋所知。”从其被萧子懋选任可知是士族身份,从其籍贯可大致推测陆超之可能是陆氏一支。《吴郡志》言其为江州刺史,刺史两字之后应该有脱文。
    [21]《南史.陆超之传》
    [22]《南齐书.东昏侯纪》
    [23] 参见[7],另《南齐书.昏侯纪》永光元年八月条“丙辰,扬州刺史始安王遥光据东府反”,九月条“壬戌,以频诛大臣,大赦天下。”
    [24]《梁书.陆襄传》“襄母年将八十”
    [25]《颜氏家训》“吴郡陆襄,父闲被刑,襄终身布衣蔬饭,虽姜菜有切割,皆不忍食;居家惟以掐摘供厨。”
    [26]《梁书.陆襄传》“襄弱冠遭家祸,释服犹若居忧,终身蔬食布衣,不听音乐,口不言杀害五十年。”
    [27] 《东晋门阀政治》P267“南朝排斥了门阀政治,恢复了皇权政治,但皇权政治的基础和格局并不能一次巩固下来,政权反而失去了稳定的因素,不断发生皇族内战和易姓换代纠纷。宋齐两代,皇帝与诸王争斗频繁,几无宁日,政局如走马灯。”


    参考资料:
    (1)《晋书》 中华书局 1999年
    (2)《宋书》 中华书局 1999年
    (3)《南齐书》 中华书局 1999年
    (4)《梁书》 中华书局 1999年
    (5)《南史》 中华书局 1999年
    (6)《隋书》 中华书局 1999年
    (7)《建康实录》(电子版)
    (8)《册府元龟》(电子版)
    (9)《颜氏家训》(网络版)
    (10)《吴郡志》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年
    (11)《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 严耕望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
    (12)《二十四史全译.南齐书》(电子版)
    (13)《二十四史全译.南史》(电子版)
    (14)《两晋南北朝史》(电子版)
    (15)《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


      2010-2-11 22:32:03
      回到顶部
      山名宗渡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山名家督从五位上右卫门佐因幡守
      身份:城主
      言论:1091
      入籍:2004年8月22日
      发贴心情

      “期间,陆闲经历的刺激性比较大的事件之一就是朋友孔琇之之死。孔氏亦是会稽的名门,孔琇之在建元二年(公元480年)之前担任过吴令[10]。前面已经说过,陆闲家在吴郡,而吴郡郡治在吴县[11],因此两人可能是在那个时候相识的。之后在齐武帝永明年间,担任过临海郡和吴兴郡的太守[12],这两郡均属于扬州,此间陆闲如若升为扬州刺史的僚属,两人亦应该有直接的交往。然而史书不详,徒留猜测了。”

      在孙吴灭亡之后,吴郡四家与东吴—西晋之际兴起的会稽四家一直是“五岳剑派、同气连枝”的,吴郡陆闲与会稽孔琇之的友情,除了两人的仕途际遇交集外,可能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地望而来的世交。


      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
      --------------------------------------------------------------
      假于天,择于地,运于人,
      取于时,乘于势,坚于阵,
      守于心,布于气,通于神。

        2010-2-21 22:58:21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