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战国联盟论坛战国联盟主论坛『镰仓鹤冈八幡宫』 → 秦-两汉

关闭 帖子评论
选取类型: 中立 支持 反对
观点标题: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观点内容:
(不支持HTML)
  1. 请以客观、真实地作出评论,并注意语言文明;
  2. 观点发表后不能作出更改;
回复贴子
您是本帖的第 7126 个阅读者
平板打印
标题:秦-两汉
林重政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城主
言论:353
入籍:2003年7月8日
发贴心情
秦-两汉

秦汉新三朝帝王传略 (by 赤军)

秦始皇 秦始皇简明档案 姓名:嬴政 生年: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 卒年:始皇帝三十七年(前210),享年50岁。 在位:12年(去除称秦王的25年) 年号:无 庙号:无 谥号:无 陵寝:秦陵 父亲:嬴异人(庄襄王) 母亲:赵姬 继位人:嬴胡亥(秦二世) 主要政绩:兼并六国,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等。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夏的君主称王或后,商的君主称王或帝,周的君主称王或天王,秦始皇觉得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昭示他的功业,认为自己可比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因此自号“皇帝”,并且要子子孙孙都称皇帝。自从刘邦有样学样,也叫皇帝以后,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就都称自己为皇帝了。

其实秦始皇并不仅仅改了一个称号而已,他几乎彻底改变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甚至文化领域的各种传统制度,说他是一个大改革家,比说他是暴君、雄主之类的都要确切得多。然而他的改革虽然使后世受用无穷,却没给自己的家族带来多大好处,秦终二世而亡,根子不在乱政的赵高,或者糊里糊涂的胡亥身上,而是秦始皇本人种下的恶果。不,更往前推,恐怕从商鞅变更秦法开始,这种子就已经埋下了。

秦长城虽然残朽,雄风犹在;始皇陵傲立于郦山北麓;兵马俑浩浩荡荡,霸气不息。于今凭吊这些古迹,在惊愕于秦始皇雄伟的气魄和超群想象力的同时,也不得不慨叹他不恤民力,搞到天怒人怨所导致的悲惨下场……

奇货可居

战国时代,诸侯并起,天子之诏不出都内。春秋时虽然纷乱,大家都还假惺惺讲点礼法,所谓不绝嗣,不毁人宗庙,到了战国时代,这一套完全都没人理会了。周天子分封或者自己凑上去请封的数百个诸侯,到战国末期,剩下了不足10个。先是魏国称霸中原,后为齐、赵联合围困,并于周显王二十九年(前340)遭到秦将商鞅的欺骗式进攻,从此霸业渐衰。代魏而起的是赵国,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秦、赵在长平决战,双方投入兵力总计在百万以上,最终赵军惨败,降卒被坑杀40万人,赵从此一蹶不振。楚是南方强国,疆域在诸侯中最大,也被秦日迫日削,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北),楚君向东逃蹿,再无复兴的可能。

从陕西南部起家的小小秦国,就这样节节攀升,疆域、国力、军事力终于都冠绝诸侯,由秦来统一周末乱世,似乎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然而秦却屡屡受挫于关东诸国的联军,肉到嘴边,只差一步,偏偏就是吃不到。最终吞下这块肥肉的,是人称有“豺狼之声”的秦始皇。

秦始皇的父亲名叫子楚,是秦国王子中身份最低微的一个,别说没有继承国君的资格,连在家里吃安生饭的福气都没有,很年轻就被送去赵国做人质。秦、赵交换人质,只是为了暂时休战,做的表面文章,其实双方都并没有什么诚意,这样的人质可有可无,谁都不把他放在眼中。子楚凄凄惨惨地在赵国都城邯郸生活着,心想自己的下场不是哪天被赶回国,就是两国战事再开,赵国把自己宰了祭旗,然而他没想到,一个名叫吕不韦的商人,偏偏就瞄上了他。

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家产有数千金,某次经过邯郸,见到子楚,回来就问他父亲:“耕田之利几倍?”回答说:“十倍。”再问:“贩卖珠宝,得利几倍?”回答说:“百倍。”三问:“拥立国君,掌握国家,得利几倍?”他父亲说:“呀,那就无数倍,算不清了。”吕不韦说:“拼命种地,未必能得温饱,立国定君,可以福泽后代,我有主意了!”

他的主意,就是盯上了子楚这件“宝货”,希望拥立他作秦君,自己好从中取利——这就是“奇货可居”的故事。此后吕不韦和子楚交上了朋友,三天两头请他吃饭,还送他钱花,甚至看子楚还没结婚,把自己非常宠爱的一个赵国美女也送给了子楚。

某日,吕不为看时机已经成熟,就对子楚说:“我能光大你的门楣。”子楚以为他在开玩笑,笑着说:“你不过是一个商人,你还是先光大了自己的门楣,再来考虑我的事情吧。”吕不韦回答:“我的门楣,专等你的门楣光大后,才自然光大。”他向子楚分析秦国的政局,说:“秦王年老,安国君做太子,迟早会登基的。我听说安国君最宠爱华阳夫人,谁做他的继承人,华阳夫人说了算,可惜夫人却又没生儿子。夫人为了自己的地位考虑,一定会从王子中间选择一个做养子,这个养子,将来一定继承秦国的王位。你在诸王子中虽然身份低微,若能做上华阳夫人的养子,那情况就不一样了。”他自告奋勇去说服华阳夫人,收子楚做养子。子楚也保证说:“我要是有了秦国,就分你一半!”

吕不韦善于揣摩他人的心思,又能言善辩,他去到秦都咸阳,自掏腰包,向华阳夫人献上许多奇珍异宝,说那都是子楚托他献上的。他还为夫人分析政局,终于说动夫人收子楚为养子。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秦军伐赵,包围了赵都邯郸。赵人想要杀死人质子楚,多亏吕不韦贿赂监视者,子楚才得以安全逃回秦国。

秦昭王五十六年(前251)秋,秦王病逝,安国君继位,是为秦孝文王,立子楚为太子,改名“异人”。当初子楚仓惶逃出邯郸,老婆孩子都没来得及带,此时一跃而身价百倍,就派人去向赵国索取,赵人当然乖乖地给他送了过来。他的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嬴政。

顺便说一句,古人女子以姓称,男子以氏称。所谓氏,就是代表男性身份地位的标志,或者指其出身,或者指其封地,或者指其官爵。比如秦国的改革家商鞅,本是卫国的公族,所以初称公孙鞅,或者卫鞅,被秦孝公封在商地后,才称商鞅。嬴政也是如此,他母亲是赵国人,出身在赵国,因此人称赵政,后来归秦做了太子甚至国君,人称秦政。赢政的称呼,是汉以后氏姓混同,大家才这样乱叫的。

秦孝文王继位的时候已经不年轻了,当国君才一年零三天就咽了气。异人登基,是为秦庄襄王,封吕不韦做相国、文信侯,立赵国女为王后,儿子嬴政当太子。庄襄王短命,在位时间也不过三年而已,他死以后,嬴政继位为秦王,时年仅13岁。

秦王亲政

秦王政登基的时候,大权都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里。吕不韦受庄襄王托付,辅佐秦王政,自称“仲父”,也就是国君的叔父。吕不韦很有野心,也有本事,把秦国管理得井井有条,甚至还召集门客编了一本《吕氏春秋》,希望自己凭藉此书可以流芳百世。他看自己的老情人赵太后深宫寂寞,就推荐了一名叫嫪毐的大力士去服侍太后,顺便为自己打探内廷的消息。然而这个嫪毐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被太后封为长信侯以后,着力培植个人势力,很快就与吕不韦分庭抗礼了。年轻的秦王政就利用两人之间的矛盾,顺利把国政抓回到自己手中。

秦王政八年(前239)四月,已经22岁的嬴政终于得到太后的许可,前往旧都雍(今陕西宝鸡市东)举行冠礼,也就是成人礼。按规定,君主行完成人礼,就可以亲自主政了,“仲父”也好,太后也罢,都不能再包揽政事。嫪毐生怕自己因此失势,就盗用玉玺及太后印章,发兵作乱,准备进攻雍的蕲年宫。秦王政早就关注着嫪毐的一举一动,预先得到消息后,派昌平君、昌文君调动军队前往平乱。双方在咸阳城内大战一场,最终嫪毐被擒,三族都被诛灭。秦王政冠礼后回到咸阳,把老娘赵太后幽禁在雍,自己掌握了朝廷实权。

干掉了嫪毐,下一个目标就是吕不韦。秦王政十年(前237),吕不韦因为嫪毐案的牵连,被罢免了丞相职务,凄凄惶惶回归封地洛阳。然而他名声响亮,虽然闲居洛阳,门客依旧上千,各国诸侯还都派使臣来请他出山,答应把自己国家的相印交托给他。秦王政恐怕生出变乱,就写信给吕不韦说:“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竟然封在河南好地,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室有什么恩情,竟然号称‘仲父’?”勒令他全家都迁居到偏远的蜀地去。

秦王政十二年(前235),吕不韦再也受不了压力,服毒自杀了。秦王政还觉得不解恨,下命令说:“吕不韦的门客、部属,有敢去灵前哭的,外国人都赶走,本国人六百石(俸禄数量,以代官位大小)以上,都夺其官爵,流放房陵(今湖北房县),五百石以下不去吊唁的,不夺官爵,但是也流放房陵。今后再有敢象吕不韦、姥毐一般操控国政的,全族罚为奴隶!”

秦王政所以这样痛恨吕不韦,除了因为吕不韦总揽秦政十数年,把自己压制得死死的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传说吕不韦把赵国女送给子楚以前,赵国女就已经怀有身孕了,其实嬴政不是子楚的儿子,而是吕不韦的儿子。谣言的真相虽然完全无从查考,但已经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秦王政的弟弟长安君成蟜就一度以此为藉口,想要反叛。因此秦王政除了吕不韦以外,把自己亲生母亲也恨得牙痒痒的。

或许正是此事养成了他残忍好杀,刚愎自用的性格。

秦对关东六强国的进攻,原先是毫无章法的,今天咬你一口,明天打它一下,领地虽然日益扩展,却最终谁都灭不掉。秦王政得以打破这种局面,靠的是两个人才,一为李斯,一为尉缭。

李斯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曾跟随荀况学习,算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入秦为郎官,因为劝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而得到重用,拜做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因为吕不韦罢相和郑国渠阴谋败露,秦的宗室大臣请求“逐客”,即把外国人都赶出秦国去,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

所谓郑国渠阴谋,是指距离秦最近,遭受压力最大的韩国为了自保,派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去劝说刚登基的秦王政开挖河渠,认为秦人把人力物力都浪费在水利工程上了,就没力量再来攻打韩国了。就在吕不韦罢相前后,历经十年,眼看水渠即将完工,郑国是韩国奸细的身份却在此时被揭穿了。

李斯不甘心从秦国离开,于是上了著名的《谏逐客书》,他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他还举了许多例子,说明“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除了吕不韦、郑国外,商鞅、张仪、范睢等,秦国历史上有很多名臣都是外国人,他们为秦的强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下令驱逐外国人,是借兵给敌人,送粮于大国,“内自虚而外树怨”,国家必然导致灭亡。

恰巧在这个时候,经过审讯,郑国分辩说,修渠固然是韩国的阴谋,但渠若修成,对秦国的利益比危害要大百倍。这道渠就是著名的郑国渠,主渠西起泾阳,引泾水向东,下游入洛水,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郑国渠的建成,使关中干旱平原一跃成为千里沃野,粮食产量大增,直接支持了其后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

秦王政因此收回逐客令,恢复李斯的官职,不久以后,还任命他做廷尉,主管诉讼审判。

还有一个尉缭,是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本名缭,因为在秦官至国尉(最高军事长官),因此人称“尉缭”。他就在逐客令下达和收回的当年进入秦国,劝说秦王政收买关东六国的权臣,从内部加以分化瓦解,然后可以统一中国。李斯、尉缭这两名重臣每天“统一”、“统一”地在秦王政耳边呐喊,煽起了他如烈火般的熊熊野心。于是根据前秦相范睢的“远交近攻”之策,决定首先对韩国下手。

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因为惧怕修渠后实力更为雄厚的秦国,韩王主动派使臣到咸阳来,纳地献玺,自请称臣。然而强秦的胃口,不是一个虚假的君臣名号就可以填满的。秦王政十七年(前230),秦派内史腾进攻并灭亡韩国,俘虏韩王安,在韩国故地设置颍川郡。

武力统一乱世的战鼓声,就此擂响了。

荆轲刺秦

战国中后期,经过反复兼并战争,仅存的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共有七个,即函谷关以西的秦,和以东的三晋(韩、赵、魏)、齐、楚、燕。其中韩最小弱,辖地不过今河南中北部和山西南部一带。秦王政十年(前237),李斯建议说:“先取韩以恐他国。”秦王政遂命李斯攻韩,韩国的形势万分危急。秦王政十四年(前233),韩王安派公子韩非入秦,劝说嬴政先灭齐、赵,然后再进攻韩国,希望得到喘息的机会。李斯认为:“秦之有韩,若人有腹心之疾也。”迫使韩非自杀,并召韩王入秦,想要扣留韩王。

韩王安不敢入秦,只得献地求降,请为臣属。秦王政十六年(前231),韩又进献南阳地区的残存土地,嬴政派内史腾任南阳太守,前往接收。次年,内史腾攻入韩国都城郑(今河南新郑),灭亡了韩国。

关东六国中实力最强的是赵国。虽然经过长平之战,赵国曾一度衰弱,但此后名将庞煖、李牧等北拒匈奴,训练出了几支精悍的骑兵部队,实力有所恢复。秦国的主攻方向就指向赵国,先分化瓦解关东诸国间的联盟,使魏、楚不能救赵,然后于秦王政十八年(前229),派大将王翦率上地兵及附近羌兵,直捣太行山的要地井陉(今河北井陉),派杨端和率河间兵进攻赵都邯郸,两路夹攻赵国。

赵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秦国用重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郭开,让他在赵王面前污蔑李牧、司马尚意图叛变降秦。赵王遂杀李牧,免司马尚职,以赵葱、颜聚代其为将。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王翦大破赵军,赵葱被杀,颜聚逃亡。秦军长驱直入,攻克邯郸,俘获了赵王迁。赵公子嘉逃往代地(今河北西北部),自立为代王,收拢残部,与燕军携手抗秦。

秦王政进入邯郸,把幼年时候和他及其母有仇的人家悉数搜出,全部杀死。然后派王翦率军屯于中山(今河北完县、冀县、高邑、平山等地区),作出伐燕的态势。燕王恐惧,想要南合齐、楚,北联匈奴以抵抗秦军。燕太子丹认为此策略太不现实,因为“诸侯服秦,莫敢合纵”。但他同时天真地认为,只要招募一名勇士去刺杀了秦王政,就可以暂时缓解国家的危机。

太子丹和隐士田光商量,田光向他推荐了卫国人荆轲。荆轲说:“我就算去了,秦王也未必会相信我,不相信我,就不肯接见我,怎么刺杀他呢?我听说秦王非常垂涎燕国富饶的督亢地区(今河北易县、涿县、固安、新城等地);我还听说,秦将樊於期得罪秦王,全家被杀,他逃来燕国,得太子收留。如果能得到樊将军的人头,并且带上督亢地图,说是前往献地,秦王一定会接见我的,事情就有可能成功了。”

太子丹不忍心杀死樊於期,于是荆轲自己去见樊於期,说:“我希望得到将军的首级,那样秦王一定高兴,乐意接见我。我就趁此机会,左手捉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剑刺其胸膛,则将军的大仇得报,燕国也避免了危机。您愿意尝试一下吗?”樊於期撸起袖子,捉着手腕回答说:“我天天想要报仇,却得不到机会,今天多谢您教我方法。”随即拔剑自刎。

太子丹用盒子装好樊於期的首级,又准备好督亢地图和淬毒的匕首,万事俱备,准备以荆轲为主使,勇士秦舞阳为副使,前往咸阳刺杀秦王政。然而荆轲却迟迟不肯动身,太子丹试探说:“时间快来不及了,您若是另有打算,我就派秦舞阳先去,如何?”荆轲怒道:“去了如果不能安然返回,是竖子也!我准备提一支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所以暂不动身,是等个好朋友来,一同前往。太子既然等不及了,那我这就动身。”

于是太子丹等人身穿白衣,送荆轲到了易水岸边,名乐师高渐离击筑(一种弦乐器),荆轲唱歌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傲然而去。

到了咸阳,荆轲先用重金贿赂秦王政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请他在秦王面前为自己多说好话。秦王政果然答应接见荆轲。荆轲就在给秦王打开督亢地图的时候,突然从地图卷内抽出匕首,狠狠刺去——这就是成语“图穷匕现”的由来。

一刺不中,秦王政撕裂衣袖,仓惶逃走。他想要拔剑,可是佩剑太长,急切间很难拔出鞘来。荆轲就在大殿上追赶秦王,秦国的臣子们全都赤手空拳,武士们虽有武器,但无召唤是不能上殿的,谁都帮不了秦王的忙。秦王政只好绕着柱子逃跑,累得气喘吁吁。

正在危急关头,宫廷医生夏无且把背负的药囊投向荆轲,同时终于反应过来的大臣们高喊提醒说:“王负剑!”秦王政如梦初醒,急忙把剑鞘反至背后,这才终于拔出剑来,转身把荆轲砍倒。荆轲被砍断了腿,将匕首投向秦王,也没有中,于是倚靠着柱子大骂说:“我想活捉你,没下狠手,这才终使大事不成呀。”

秦王政杀了荆轲、秦舞阳以后,命令王翦快速进兵,攻掠燕地。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王翦攻克燕都蓟(今北京市西南隅),燕王喜、太子丹等逃往辽东地区(今东北沈阳、丹东、营口等地)。秦将李信一路猛追,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说:“秦国所以不肯放过你,全因为太子丹派刺客去谋刺秦王。你只要杀了太子丹,把人头献给秦王,秦王气消了,自然就能饶你一命。”昏聩的燕王喜果然杀了自己的儿子,秦王也果然命李信不要远追,可就此退兵。然而短短五年后(前222),秦将王贲就以迅雷之势席卷辽东,灭燕,俘虏燕王喜,然后转过头来灭代,也俘虏代王嘉。这两个昏主终于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兼并六国

楚国是南方大国,名虽诸侯,其实长期和周天子分庭抗礼,对于周分封的诸侯,经常毫不客气地就灭亡之。楚国疆域最大的时候,东到大海,北到河南南部,西北抵陕西,南越洞庭湖,几乎囊括整个长江中下游和部分黄河流域地区。后虽被秦自西向东不断吞并领土,连都城郢都被攻克,但剩余领地,依旧是关东诸侯中最为庞大的。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负刍杀楚哀王,楚国发生内乱,嬴政遂决定趁机吞并楚国。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嬴政询问年轻将领李信:“吾欲取荆(指楚国),度用几何人?”李信回答说:“不过二十万。”又问老将王翦,王翦却回答说:“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政冷笑说:“将军老了,怎么变得胆怯了?”于是不用王翦,派李信、蒙武等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伐楚。

第二年(前225),大军出发,一路势如破竹,李信攻克平舆(今河南平舆西北),蒙武攻克寝(今河南沈丘东南),两军在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会师。但楚军随即发动全面反击,大败秦军,连追三日三夜,复夺两城,杀死秦都尉七人。

秦王政得到败报,急忙前往频阳(今陕西铜川东南)去找王翦。频阳是王翦的封邑,前此秦王政怪他年老胆怯,他就赌气辞职,隐居在这里。秦王政想要再度起用王翦,王翦却坚持说:“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他解释说,楚国的领土太过庞大,大军攻伐,必须稳扎稳打,打下一地必须派兵驻守,这样层层瓜分,六十万人也未必够用。秦王政再不敢忽视老将军的意见了,就给了王翦六十万大军,派他和蒙武共同南下。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王翦攻克陈(今河南淮阳),南下杀到平舆,楚以倾国之兵前来抵抗,王翦却深沟高垒,坚壁不战。一直等到楚人求战不得,军心懈怠,准备引兵向东的时候,他才突然挥军追击,大破楚师,并且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将项燕随即在淮南拥立昌平君为王,继续抗秦。次年(前223),王翦、蒙武败项燕于蕲(今安徽宿县东南)南,攻入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昌平君战死,项燕自杀,庞大的楚国至此终于灭亡。

魏国是三晋之一,战国早期,魏文侯在位时曾称霸诸侯。但魏处于四战之地,东面有赵、齐,南面有楚,西面有秦,经过连年征战,土地日削,军力疲惫。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嬴政在派李信、蒙武伐楚的同时,命令王翦之子王贲率师伐魏。王贲包围了魏都大梁,引黄河、大沟水灌城,大梁城防大面积毁坏,魏王假无奈之下,被迫请降,魏国也灭亡了。

从灭韩开始,到灭燕、代为止,短短八年的时间里,秦军摧枯拉朽,尽灭关东五国,就只剩下最东方的齐国了。齐国距离秦国最远,秦灭赵、楚、燕以前,双方土地毫无接壤,因此秦王政用远交近攻之策,一直结好和麻痹齐国,使齐军不能救援其它五国。秦王政还买通了齐相后胜,让他劝说齐王“去从(指合纵之策)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这种苟安政策加速了五国的灭亡,也最终导致齐国自身的覆灭。

齐国在今河北西部和山东中北部,湣王初期国力最为强盛,曾与秦共号东、西帝。后来燕昭王联合韩、魏、秦、赵四国伐齐,杀死齐湣王,几乎灭亡齐国。齐虽最终复国,实力已大为削减,到秦灭关东五国后,更变成只剩一个空架子了。

齐王建看到关东五国被陆续吞并,才感觉到唇亡齿寒,大事不妙,匆忙和秦断交,调派缺乏训练的部队去驻防西境。但这不但于事无补,反而给了秦国伐齐的藉口。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国采取避实就虚的作战方针,派王贲从燕国故地突然率军南下,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抵抗就杀近齐都临淄。齐王建见大势已去,只得“不战,以兵降秦”。齐国灭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也就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六国既灭,天下一统,秦王政“以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下令群臣商讨新的君主称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认为,“昔者,五帝地方千里”,边远地区还不能控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又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上尊号为“泰皇”,泰皇发布的命令称为“制”、“诏”,泰皇自称为“朕”,这几个字,除泰皇外他人不能使用。

秦王政经过仔细考虑后,取了泰皇的“皇”字,五帝的“帝”字,合起来自称为“皇帝”。他还认为,臣子评价君王是很不应该的,所以废除谥法,自称“始皇帝”,他的儿孙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直到千秋万世——当然,他那时候不会想到,强大的秦朝,竟然仅历短短二世就灭亡了。

一统天下

秦始皇的脾气是很暴躁的,性格也非常急,数百上千年来的传统制度,他希望一天之内全部改变。他的改革不是渐进性的(虽然事先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基础),而是急进性的,统一六国的同一年,他就颁布许多道诏书,从朝廷官制到地方行政区划,都做了全面的改革,从度量衡到法律,也都做了全面的统一。

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实行的基本是世袭卿、大夫制度,商鞅变更秦法,以军功论名爵,没有军功的虽世代贵族,也不能做高官,更不能做宰相。秦始皇就在商鞅新法的基础上,制定了崭新的三公九卿制。皇帝以下,中央设丞相和御史大夫,主管民政,设太尉主管军事,是为三公,其下有奉常、郎中令、卫尉等九卿。三公九卿都各有自己的一套办事机构,处理日常工作,大事总汇于丞相,由丞相禀告皇帝作最后裁决。

春秋战国时代,对于地方行政,基本采取分封制,卿、大夫均各有其封地,自募军旅,自掌财政。战国后期情况有所改变,各国为了战争的需要,均在边远地区或边境地区设置郡、县,郡、县的首长由国君直接任命,领取俸禄,不世袭。秦自商鞅变法后,开始逐步推行郡、县两级行政区划。秦始皇统一六国,丞相王绾等建议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希望在边远地区恢复分封制度。李斯反对他们的意见,说:“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分统治区域为三十六郡,后又增设南海、桂林、象郡、九原,共四十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军事长官称郡尉,监察长官称郡监。郡下设县,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长官为县长。郡、县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领取俸禄,不得世袭。

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确立,完善了第一个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然而过于集中权力,却使皇帝本人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秦始皇的残暴,以及其继承人二世皇帝胡亥的荒淫,很快就通过制度影响全国,最终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患。秦始皇本人非常勤政,白天审理案件,晚上批阅公文,并且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须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当时的文件都书写在竹简上,非常沉重——但这只能加速秦朝的灭亡。

西周分封诸侯,各诸侯国间经过数百年的并立分裂局面,相互间的紧密联系被人为破坏,逐渐造成了文化、制度各方面的差异。秦朝既然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当然必须把这种差异重新加以融合,以使政令畅通,经济快速复苏。因此,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度量衡标准——度,就是长度单位,量,就是容积单位,衡,就是重量单位。以秦的标准为基础,造定标准器,颁发全国。

此外,秦始皇还统一各国的文字,命令李斯以原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考六国文字,制定字型固定、笔画减省、书写比较方便的“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规范化文字。当然,小篆的简便只是相对意义上的,秦朝狱吏程邈后来根据民间已经行用的新字体,创造了隶书,更为美观,也更便于书写。到西汉初年,隶书已经成为通行的字体。

要使国家真正统一起来,完善的交通体系必不可少。秦始皇首先统一了车轨的宽度,规定轨距六尺,然后从次年即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东通燕、齐,南达吴、楚,道宽五十步,路旁每隔三丈种植松树一株。他还改革和统一货币,称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重二十两,以铜钱为下币,重半两;统一田亩,每亩定为二百四十方步;统一法律,完善《田律》、《仓律》、《置吏律》等法律文件三十多种。

这些统一措施对当时来说,是相当必要的,它弥合了部分地区间差异,使中国真正凝聚为一个整体,此后分分合合,统一变成了主要趋势。然而秦始皇以秦的规章制度作为统一的基本标准,却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旧六国地区贵族和百姓的不满。为了避免旧六国地区的反叛,秦始皇迁各地富豪十二万户于都城咸阳,并且仿造六国宫殿式样营建宫室百余处于咸阳北阪,以容纳所得的诸侯美人。当然,后一项的主要目的是享乐。秦始皇所定立的各种制度,及其后所作所为,大都带有两面性,一则为了太平,二则为了满足个人的各种无聊或无耻欲望。

比如出巡。秦始皇在从统一到其去世的11年间,先后利用驰道大规模出巡五次,第一次是巡察西北边境地区,另四次都是东游旧六国领土,东至东海之滨,南到江南,北至北部边境,每次都历时一年左右。他每到一处,都要刻立石碑,谴责六国旧统治者的残暴无道,并且为自己歌功颂德。这些巡游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其统治,但其中也包含有寻仙求长生的意图。

除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统一,秦始皇也追求思想精神上的统一。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嬴政在咸阳宫举行宴会,博士淳于越重提封建之议,说没有子弟功臣为朝廷的屏藩,如果中央发生政变,将难以自救。此外,淳于越还主张复行古法,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已经升任丞相的李斯驳斥他的论调,骂其为“愚儒”,进而打击所有儒生,说他们“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平民)”,“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李斯向秦始皇提出了焚书的建议,请求史书除《秦纪》外,六国史藉一律烧毁;百家学说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监督烧毁;敢于引用《诗经》、《书经》内容的,处死,敢以古非今的,灭族,官吏知道此事而不举报的,与之同罪。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

焚书事件表面上看来,是对文化的摧残,但实际上只是追求思想上的统一,对文化加以钳制而已。因为李斯并不建议禁止医药、卜筮、种植方面的技术书籍,同时鼓励对法律法规的学习,要“以吏为师”。此外,秦朝虽然严禁私学,更不能以《诗》、《书》和百家学说作为教材,但同时大力创办官学,李斯曾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母敬作《博学篇》,都是用小篆书写的学童课本,四字为句,有韵,易于诵读,兼教识字和书法。由此可见秦对教育是相当重视的,所实行的并非愚民政策,而只是对百姓进行单一思想的灌输。

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又发生了坑儒事件。起因是某些儒生和方士对秦始皇不满,说他“专任狱吏”,“乐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等等。秦始皇认为他们“或为妖言,以乱黔首”,就下令逮捕和处死了其中的四百六十多人。这虽然是一次野蛮的屠杀,但较之此后许多朝代都出现过的“文字狱”,动辄牵连、杀害成千上万人,还是要温和得多了。焚书坑儒确实是秦始皇的暴政,但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统治学说以后,刻意夸大事实,扣上摧残文化的大帽子,那又是另外一种统治需要了。

祖龙归天

秦始皇真正的暴政,在于轻视百姓的力量,短期内发动数次对外战争,开展大批国家工程,兵役、徭役繁重,不给百姓以休养生息的时间,死于其中的几不少于百万人。秦法也极为严苛,肉刑残酷,连坐之法渗透到法律执行的每个环节。比如一人犯法,全家和亲属全都受刑,把秦国传统的军事制度(一人后退,全伍处死),直接运用到民政中去。

秦在灭楚后不久,就决定进军岭南。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命令史禄在湘水和漓水间开凿灵渠,以便利军事运输。始皇三十三年(前215),征发逃亡者、赘婿、商人为兵卒,攻取岭南地区,在当地设置桂林、南海和象郡,然后迁徙罪犯五十万人前往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

在此前后,秦还征调巴、蜀的士兵,在今天四川宜宾至云南昭通一线的崇山峻岭上开凿五尺宽阔的道路,以通西南夷。

在北部边境,因为匈奴逐步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起庞大的游牧行国,对秦朝形成威胁,始皇三十二年(前215),派大将蒙恬统率士卒三十万人北伐。蒙恬收复了前此被匈奴侵占的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秦在这里设置34个县,从中原迁来人口,以充实这一地区。蒙恬接着渡过黄河,驻守在阳山和北假(阴山南麓)一带,利用地势,修缮和增补旧秦、赵、燕三国的长城,并且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鸭绿江,延绵万余华里——这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

长城是伟大的边防工事,它对保护黄河流域先进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其免遭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是起了巨大作用的。然而秦始皇征发数十万徭役,务求在最短时间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筑城而死者因此不可胜数。善政因为急躁反而变成了暴政。

以上所述战争和工程,还可以说是对国家有一定利益的事情,但在此同时,秦始皇还大建宫室和自己的陵墓。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因为嫌咸阳宫过于狭小,开始在渭水南岸营造阿房宫。阿房宫仅前殿就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宫前立十二铜人,各重二十四万斤,用磁石做大门,以防有人私带武器入宫。

同时,兴建庞大的郦山陵墓,墓高五十丈,周围五里许,据说其中用水银做成江河湖海,用人鱼膏做成长明灯,藏有无数奇珍异宝,也设置了数不清的机关弩箭。雄伟的兵马俑坑,不过是秦始皇郦山陵墓的冰山一角而已。

建造阿房宫和郦山陵墓的,据说有七十多万人,伐岭南征调五十万,蒙恬北守长城是三十万。秦代人口大约有两千万,在秦统治的十多年中,每年都要有两百万以上的男丁被征发去做苦工,甚至某些时候男丁不够,也征女丁,大量劳动力脱离生产,土地连片荒芜。如此暴政,又怎么可能维持长久呢?

秦始皇却看不清这一点,他希望自己家族甚至自己的统治可以真的千秋万岁。为此他笃信方士的邪说,相信世界上存在着神仙,神仙掌握着长生不老之术。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他东巡到泰山,行封禅大典,然后东游海上,南登琅琊(今山东胶南境内),作琅琊台。方士徐福就在此时请求觐见,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上有仙人及不死药。秦始皇大悦,派徐福出海求取。这种事情本来就荒诞不经,徐福怎可能真的找到不死药?出去闲逛了数年,回来说风浪太大,“未能至,望见之焉”。秦始皇想见到了就是好事,于是按照徐福的要求,给他数千童南童女,以及大批珍宝,乘大海船二度出海——徐福这一去,当然再没有回来。

秦始皇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长生不老药却总是找不回来,遂开始考虑身后事。他派长子扶苏前往长城去监督蒙恬,希望由此培养人望和工作经验。但还没等扶苏锻炼成才,回到咸阳,天下就已经产生了动乱的苗头。始皇三十六年(前211),东郡(今河南濮阳)发现了一块陨石,上面不知道谁刻了一行字,说:“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派人调查没有结果,就把附近居民全部处死,把陨石也烧掉了。不久以后,他的使者经过华阴,半夜突然有人持璧前来,说:“明年祖龙死。”祖就是始,龙指的是皇帝,祖龙当然就是指秦始皇。那人说完话,丢下玉璧就逃走了,再也追查不到。

第二年,也就是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嬴政再次东巡,途中患病。七月,他在沙丘宫(今河北平乡东北)去世。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合谋矫诏,赐死蒙恬和扶苏,拥立王子胡亥继位,就是秦二世。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揭开了反秦战争的序幕。

秦二世

秦二世简明档案

姓名:嬴胡亥

生年:秦王政十七年(前230),

卒年:秦二世三年(前207),享年24岁。

在位:3年

年号:无

庙号:无

谥号:无

陵寝:无

父亲:嬴政(始皇)

母亲:胡姬

继位人:嬴子婴

主要政绩:无。

秦二世胡亥是昏庸荒淫的典型,他除了残暴好杀的性格继承乃父外,从秦始皇身上没能学到一项长处。这样的家伙做皇帝,就算太平盛世都会被他搞乱,更别提已经民怨沸腾的秦朝末年了。李斯和赵高矫诏拥立这样一个王子继位,昭彰野心,可不言自明。

不过相比秦二世当皇帝来说,赵高掌握政权,对于秦朝更是灾难性的事件。赵高在秦始皇去世后所实行的每一项计划,似乎都在刻意地把整个国家推到万丈悬崖边缘。因此后世才猜测说赵高其实内心一直痛恨秦朝,他的目的就是要颠覆这个统一王朝,为六国旧贵族报仇。事实是否真的如此,赵高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这将是永远的历史谜团。

矫诏登基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嬴政开始他最后一次大规模巡游。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南下,先前往故楚地的云梦泽(今洪湖和洞庭湖地区),并到九嶷山祭祀了大舜。接着,乘船沿长江东进,在丹阳(今安徽当涂)上岸,行抵钱塘(今浙江杭州西南),又向西渡江登会稽山,祭祀大禹。下山后,沿着海岸线北上——秦始皇总是忘不了海上的神仙,希望此行可以再得到某些求仙的线索。

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失望的秦始皇被迫西返,走到平原津(今山东平原)附近的时候就一病不起。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召来随行的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要他们急命长子扶苏从北部边境赶回咸阳,准备主持自己的葬礼,并继承帝位。

扶苏从始皇三十五年(前212)起就被派往长城防线,监督蒙恬军。那年秦始皇坑杀了四百六十余名反对和诽谤自己的儒生、方士,扶苏觉得父亲做得有点过分,就进谏说:“天下才刚平定,远方的百姓还没能心悦诚服,那些儒生都学习孔子之道,很有名望,您如此严厉地惩治他们,我恐怕天下不安。”秦始皇闻言大怒,责骂扶苏软弱,于是决定派他去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监军,受受磨练。

召唤扶苏回京的诏书已经拟好,还没来得及发送出去,秦始皇就咽了气。他去世的地方,是在巨鹿郡的沙丘宫(今河北平乡东北),距离京城咸阳还有两千里地。丞相李斯恐怕皇帝猝死,又没有预先封立太子,国内会起变乱,于是秘不发丧,把秦始皇的尸体搬进一辆通风良好的马车里,匆匆往回赶。食物还照常送进车中,官员照常隔着车帘奏事,除了李斯、赵高和公子胡亥等数人外,谁都不知道“祖龙”真的已经归了天。

然而当时天气炎热,车辆再通风良好,时间一长,秦始皇的尸体仍然腐烂了,臭气阵阵往外发散。李斯恐怕事情泄露,就命令装上一车鲍鱼,跟着队伍行进,用鲍鱼的腥臭气来掩盖尸体的异味。这种欲盖弥彰的办法,实在很难想象出自以精明著称的秦丞相李斯之手,这只能说明当时李斯已经方寸大乱,手足无措了。就趁着他手足无措之际,阴谋家赵高趁机冒了出来。

赵高原是赵国的贵族,所以以国名为氏。据说他从小身有残疾,不能人道,所以进入秦宫做了宦官,因为学问好,加上能言善辩,深得秦始皇的宠信。秦始皇封他做中书府令,掌管重要文书和印玺,还让他做公子胡亥的老师。始皇既死,赵高先去找胡亥,引诱他说:“皇帝陛下去世,没有留下分封诸子的遗诏,只指定扶苏继位。扶苏回来就登基做皇帝,你分不到一寸土地,怎么办?”

胡亥立刻领会了赵高的意思,摇头叹息说:“那又有什么办法?”赵高冷笑说:“不然。方今天下之权,存亡在子与高及丞相耳,愿子图之。且夫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岂可同日道哉!”劝他矫诏自立。胡亥继续摇头,然后开口讲了他这一生中唯一几句讲道理兼讲道德的话:“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强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倾危,社稷不血食。”意思是,我若做出如此不孝不义兼不能的恶事来,天下不服,国家就危险了。

赵高大放厥词说:“臣闻汤、武杀其主,天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杀其父,而卫国载其德,孔子著之,不为不孝。”叫胡亥别执著于一些空泛的道理和无用的道德,因小失大,“断而敢行,鬼神避之”。胡亥终于被赵高说动了心,请他去游说李斯,跟自己一起行动。

赵高见了李斯,开门见山地说:“先皇的诏书还在我手里,没有送出去,拥立扶苏还是胡亥,决定权在我们两个手里。你怎么想?”李斯大惊:“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赵高说:“你认为自己的能力比蒙恬强吗?功劳比他高吗?智谋比他深吗?人望比他高吗?扶苏更信任你还是他?我在秦宫中二十多年了,从来就没见过秦国罢免丞相后还善待他及其后人,不仅如此,基本上全都诛灭!始皇帝二十多个儿子,你都是了解的,以扶苏的性格,一旦继位,肯定会用蒙恬做丞相,到时候你的下场会很惨。我多年教胡亥读书,知道这位公子非常仁厚,他如果登基,却有望善待你。”

李斯担心若矫诏让胡亥继位,肯定会引发动乱,赵高继续劝说:“上下合同,可以长久;中外若一,事无表里。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叫他毋须杞人忧天。反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斯终于仰天长叹说:“只要我能不死,你随便吧。”

于是赵高伪造秦始皇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同时写假信给扶苏说:“扶苏和蒙恬率数十万大军屯在北部边境,十多年都没能前进一步,空耗士卒,没有功劳还则罢了,竟敢屡次上书诽谤我的所作所为。扶苏如此不孝,赐剑自裁;蒙恬不能匡正扶苏的过错,是为人臣不忠,也赐死,把兵权交给禆将王离。”盖上秦始皇的印玺,派使者快马送去上郡。

扶苏也是个聪明面孔笨肚肠,接到这封假信,竟然信以为真,打算即刻自杀。蒙恬劝他说:“陛下交付我们三十万大军,如此重任,派个使者来就要我们自杀,此事实难令人置信。不如上书去恳求免死,恳求后仍然要求我们自杀,再死也不迟。”扶苏还在犹豫,那个使者却是胡亥的亲信,反复催促,扶苏抵抗不住了,对蒙恬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自杀身亡。

蒙恬不肯自杀,使者就把他捉住,囚禁在阳周(今陕西绥德西)。按照秦朝的规定,调动50人以上的军队,都需要皇帝的虎符,所以蒙恬空有三十万大军,也只好束手就缚。消息传回赵高、胡亥处,两人大喜,匆匆赶回咸阳,这才宣布秦始皇的死讯,然后胡亥登基继位,是为秦二世。

揭竿而起

秦二世胡亥继位后,就再没做过一件好事。他把秦始皇安葬在郦山陵墓,下令凡后宫嫔妃没有儿子的,一律殉葬,为了保守墓中机关的秘密,还把制作机弩的工匠也全部封闭杀死在墓中。胡亥想要杀死蒙恬及其弟蒙毅,侄子子婴劝他不要“谋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但他完全听不进去,还是处死了蒙毅,赐蒙恬服毒自尽。

秦二世元年(前209)春季,胡亥和赵高商量:“我年纪轻,才刚继位,恐怕人心不服。先帝到处巡游,以示其强,我如果不照办,是显示自己的懦弱,就无法统驭天下了。”于是带着李斯东巡碣石,南至会稽(今浙江绍兴)。四月份他回到咸阳,问赵高说:“吾既已临天下矣,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安宗庙而乐万姓,长有天下,终吾年寿,其道可乎?”当皇帝还不足一年,就想要奢糜享乐。

赵高回答说:“那是贤主才能做的事情,昏君却干不了。我大着胆子对您说这些,为什么呢?咱们在沙丘干的那一套,消息迟早会泄露,现在您的兄弟们和大臣们就已经在怀疑了。他们如果不心服,肯定会起变乱,您就是想要享福,能得到机会吗?”两人一合计,斩草必须除根,于是变更法律,加重刑罚,找个藉口把胡亥的兄弟、公子12人,姐妹、公主10人,全都在咸阳市上车裂,因此大案牵涉到的宗室、大臣们不计其数。

好了,威胁都杀得差不多了,终于可以开始享乐了。秦二世胡亥征发徭役,继续修建秦始皇未能彻底完工的阿房宫,还以步兵五万人守卫咸阳。京城附近人畜数量因此激增,粮食不够吃,就命令远方郡县往关内运粮,运粮的民伕都必须自带干粮,不得取用咸阳三百里内的粮食。如此暴政,比秦始皇时代更要可怕,终于引发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关东大起义。

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陈胜(字涉,故也称陈涉)和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吴广都是农民,于当年七月被征发去渔阳(今北京密云)守卫边防。一行人走到蕲县的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天降大雨,道路不通,预估很难按期到达。依照秦朝的法律,赴兵役、徭役,迟到的都要斩首。于是陈、吴两人商量说:“现在继续前进是个死,起义反秦也是个死,与其等死,不如死得壮烈一些。”他们先想出“鱼腹丹书”和“篝火狐鸣”的花招来制造舆论。

所谓“鱼腹丹书”,就是把一条写着红字“陈胜王”的布塞到鱼肚子里,同行的人吃鱼吃到布条,先是怀疑,继而相信那真是天意。所谓“篝火狐鸣”,就是晚上在祠堂边点起一堆篝火,吴广假装狐仙显灵,口中念叨:“大楚兴,陈胜王。”

所以喊“大楚兴”,是因为两人商量着,天下人都怀念扶苏,认为他死得冤枉,南方人都怀念楚将项燕,有传说他还没有死,只是逃亡在外,如果用扶苏和项燕做号召,一定能聚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制造舆论成功后,两人就伺机杀死了押送的两名秦朝军官,煽动同伴们说:“公等皆失期当斩;假令毋斩,而戍死者固什六七(十之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同伴们欢呼响应,揭竿而起。于是以扶苏和项燕为号召,造个土台子盟誓,用秦将的首级祭祀上天,自号政权为“大楚”。陈胜就做了大楚的将军,吴广做了都尉,首先攻克大泽乡,既而攻占蕲县及附近各县,势力快速膨胀。等到攻占陈县(今河南淮阳)的时候,起义军已经拥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千余人,步兵数万人。

天下就此闹腾起来了。二世巡察关东的使者逃回咸阳报告,二世却根本不相信,把那倒霉家伙下狱治罪。后逃回来的使者有了前车之鉴,于是禀报说:“群盗鼠窃狗偷,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二世大喜,给予重赏。

他只管在咸阳宫中浑浑噩噩地享乐,关东的乱子却越闹越大。陈胜一看势力稳步扩张,干脆自称起王来,国号“张楚”,还封吴广做假王(假是代理的意思)。他派武臣、周巿分取赵、魏旧地,派邓宗攻九江郡,拜周文为将军,统率主力进攻关中。周文轻易地就通过了函谷关,一举进攻到戏(今陕西临潼关),兵力竟然扩充到数十万。二世这才慌了,下令赦免正在完成郦山陵墓最后工程的苦工,发给武器,派少府章邯率领,前往抗击周文。

章邯善于用兵,周文不是他的对手,兵败向东撤退。消息传到刚取下邯郸的武臣耳中,武臣在部下张耳、陈余等人的教唆下,干脆脱离陈胜的领导,自立为赵王,然后派韩广进攻燕地,李良进攻常山,张黡进攻上党,黄河中下游到处都是反秦的义军。

江淮流域人民受到鼓舞,很快也都行动起来。当年九月,刘邦在沛县起兵,自称“沛公”,项梁、项籍(字羽,故通称项羽)叔侄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兵,自封为会稽郡守。

不过这些所谓义军,反秦是真,趁机争权夺势也是真的。继武臣自立为王以后,韩广攻克燕地,也自称燕王,旧齐国的贵族田儋杀死狄(今山东高青东南)县令,自立为齐王,发兵抵抗陈胜部将周巿。周巿一看东路不通,西归到魏地,迎魏公子咎于陈,立为魏王,他自己则做丞相。

秦始皇灭亡六国仅仅13年后,关东战火重燃,俨然又是诸侯割据的局面。

指鹿为马

陈胜、吴广反秦起义,开了一个好头,但他们两人却未能看到曙光乍现。秦二世元年(前207)十一月,周文败出函谷关,退至渑池(今河南铁门)自杀。此时吴广正在进攻荥阳,因为三川郡守、李斯的儿子李由防守严密,久久不能攻克。他的部将田臧趁机篡权,矫陈胜之诏杀死吴广,自称为上将军。不过这个野心家也没有什么好下场,不久后即与章邯在敖仓(今荥阳西北)大战,兵败身亡。

十二月,二世加派长史司马欣、董翳协助章邯进攻张楚政权。陈胜兵败如山倒,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其车夫庄贾杀害。次年(前208)正月,赵将李良降秦,回兵邯郸,杀死赵王武臣,张耳、陈余改立旧赵国贵族赵歇为王。六月,章邯进攻魏国,大败魏、齐、楚(本年初,项梁立羋心为楚怀王)联军,杀齐王儋及周巿,魏王咎自杀,田假继承为齐王,魏豹继承为魏王。八月,项梁击败章邯,项羽、刘邦擒斩李由,但随即章邯奇袭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杀死了项梁。胜利的天平,似乎又重新向西倾斜——当然,那不是秦二世本人的功劳。

看到天下纷乱,秦二世不知道反躬自省,只会怪罪于大臣。他多次责备丞相李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盗如此?!”赵高趁机诬陷李斯之子李由与义军私通款曲,李斯本人想要反叛称王。李斯匆忙反戈一击,上书说赵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他们狗咬狗不要紧,可李斯随即和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进谏二世,请他减轻赋税,停修阿房宫,却踩到了老虎尾巴上。二世大怒,责骂李斯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把三人全都下狱治罪。

最终冯去疾、冯劫在狱中自杀。堂堂丞相、统一六国的功臣李斯,被赵高派人严刑拷打,难以忍耐痛苦,被迫招认了罪状,被判腰斩于市。李斯和他的另外一个儿子(李由已在前线战死)被押赴刑场的时候,相对痛哭,说:“我想和你再次牵着黄狗,出上蔡东门去追逐野兔,但这种日子从此等不到了呀!”话语非常凄凉,可二世却毫无恻隐之心,还对赵高说:“不是你,我几乎被丞相给卖了。”因为赵高是宦官,所以封他做“中丞相”。

从此二世更是整天躲在深宫中享乐,把国家大事全都交给了赵高。赵高专擅朝政,还恐群臣不服,就打算做个实验。他献上一只梅花鹿,对二世说:“臣给陛下带来一匹骏马。”二世看了糊涂,转头问左右臣子:“这是马吗?朕怎么看着象鹿?”大臣们都惧怕赵高的权势,有些默不作声,有些急忙证明:“确实是马。”竟然没有一个人敢说真话。二世大惊,以为自己身染重病,竟然连鹿和马都分不清了,急忙招人来占卜吉凶。赵高呢?一转头就把敢不开口附和的大臣全都杀了。

巫师占卜的结果,说是因为二世不经常祭祀鬼神,所以才会马、鹿不分,请他务必诚心斋戒。于是二世就入上林斋戒,名虽斋戒,其实整天骑着马出去打猎,不但射兔子,射野鹿,还射经过此地的行人。赵高劝说二世:“天子无故杀人,会遭报应的,鬼神都不会保佑你。上天一定会降下灾祸,还是赶紧离开宫殿去躲避为好。”二世听了这番鬼话,居然就深信不疑,离开咸阳宫,前往望夷宫居住。

秦二世三年(前207)八月,赵高和女婿咸阳令阎乐、兄弟郎中令赵成密谋,矫诏聚集卫士,都身穿白衣,包围了望夷宫。二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出来观看,赵高就骗他说:“山东群盗兵大至!”劝二世与其受辱,不如自杀。可怜更可恨的糊涂皇帝秦二世胡亥,就此丧命赵高之手,时年仅24岁。

赵高逼迫二世自杀后,抢过皇帝印玺,自己挂在身上。然而群臣多有不服,无奈之下,只好把玉玺送给二世的侄子子婴,拥立子婴做国王——是的,赵高趁机去掉了秦朝的皇帝号,让子婴称秦王,好和正气势汹汹杀入关内的刘邦和谈,想划函谷关为界,东西而治。可惜天下本无如此美事,刘邦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

子婴做了秦王以后,因为害怕赵高,一直称病不肯上朝。他暗中和宦官韩谈商量,趁着赵高进宫探病的机会,刺杀了赵高,并且灭其三族。然而赵高虽死,秦朝那朽烂的大厦却已经没有机会继续支撑下去了。秦王子婴继位才三个月,刘邦就打到了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子婴素车、白马,捧着皇帝的玺、印、符、节前往降伏,秦朝灭亡——是为秦二世三年(前207)十月。又过两个月,项羽进入咸阳,杀死子婴,火烧阿房宫。

中国历史,就此迈进了楚汉相争的时代。


有明刑部右侍郎衔都察院副都御史天津巡抚  林重政
尾张织田脱藩家臣   铃木重政
往来馆主               林重政
北塔死灵法师         Nicholas Ghostaleo
        以上身份,随便选一个吧..........

  • 本贴被加为精华
2006-5-16 18:08:09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