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战国联盟论坛战国联盟主论坛『镰仓鹤冈八幡宫』 → [原创]凤凰涅槃

关闭 帖子评论
选取类型: 中立 支持 反对
观点标题: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观点内容:
(不支持HTML)
  1. 请以客观、真实地作出评论,并注意语言文明;
  2. 观点发表后不能作出更改;
回复贴子
您是本帖的第 44181 个阅读者
平板打印
标题:[原创]凤凰涅槃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发贴心情

谁能以针截毛发

大塞尔柱苏丹桑贾尔于1141年年初开始召集军队,辖地内包括呼罗珊、西吉斯坦、伽兹纳、马赞德兰和古尔等各部族或各地区的首领们纷纷从命,集合了整整十万骑兵,据说桑贾尔仅检阅这支大军就花费了六个月的时间。当年7月,他志得意满地渡过阿姆河,开进河中地区。

西喀喇汗国桃花石汗马合木匆忙前往迎接,把他的宗主接入首都萨末鞬,并且恳请桑贾尔帮助他镇压境内叛乱的葛逻禄人。葛逻禄人闻讯非常慌乱,急忙派遣使者前往忽毡,去请求菊儿汗耶律大石的援助。大石提出要求说,如果你们愿意臣服于我,并且按规定缴纳赋税,我就出兵帮你们的忙。

西辽的税额非常之低,咱们前面说过,包括收获物十分之一的土地税和每户一枚狄纳尔的人头税,比起中亚细亚旧有的税率来,减少了将近七成。条件如此优厚,葛逻禄人没道理不答应,于是他们就此垂下高傲的头颅,拜伏在大石脚前。

大石在收服了葛逻禄人以后,派遣使者前往萨末鞬,并且带去了自己的亲笔书信。大石在信中说,葛逻禄人已经接受了自己的统治,承诺不再骚扰萨末鞬和马合木汗,希望桑贾尔可以原谅他们,收兵回去。这是中国人先礼后兵的传统,但在桑贾尔看起来,却误以为菊儿汗怕了自己——十万骑兵在手,河中地区恐怕数百上千年来就从没见过如此规模的大军,还有谁胆敢不怕吗?所以桑贾尔回复了一封态度非常骄横的信,要求大石立刻皈依伊斯兰教,并且立誓成为大塞尔柱的附庸,否则他就要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全史》上说,桑贾尔陶醉于自己军队的实力,在信中反复渲染说他麾下战士擅长使用各种武器,这个文盲苏丹还加上了一句很不靠谱的比喻:“须知他们能用自己的箭截断须发。”他的宰相塔伊尔是个有文化的人,进言说这比喻不对呀,箭是穿刺类兵器,怎能用来斩截呢?况且态度过于傲慢和强横,反而容易使敌人看轻自己。但是桑贾尔根本就不听劝。

塞尔柱的使者就这样带着他们苏丹的回信来到忽毡,当着大石的面把信一读,骄横之色溢于言表。西辽将领们,或许也包括西喀喇汗国的葛逻禄军官们大为愤怒,纷纷鼓噪,但是大石摆摆手,示意他们安静,然后叫人按住使者,拔下他的一根胡须,再给他一根针,说:“来,你试试用针来截断自己的胡须。”

使者茫然不知所措,或许他还真的试了,但箭簇还是有点侧锋的,劲使巧了说不定真能截断毛发,针可只有尖刺,完全没办法拿来当小刀使。看着使者慌张的表情,各族将帅全都大笑起来,大石也不禁莞尔,反问说:“如果你不能用针截断胡须,另一个什么人怎能用箭来截断胡须呢?”

既然谈判已经破裂,战争无可避免,大石也就不再玩书信来往的外交花样,即刻点起大军,浩浩荡荡地向西进发,前去与桑贾尔交锋。据说他的军队中包括契丹兵、汉兵——那大多是他从东方带来的——也包括突厥兵——那应该是东喀喇汗国境内的葛逻禄人、康里人和西喀喇汗国新归附的葛逻禄人。

听到菊儿汗发兵的消息,桑贾尔也率领他的大军离开萨末鞬。两支大军如同两道湍急的巨流一般,在萨末鞬以北的卡特万草原遭遇了。

咱们前面说过,呼罗珊是指波斯东部,而西吉斯坦人主要居住在今天的伊朗和巴基斯坦交界处,古尔人主要居住在今天的阿富汗中南部,伽兹纳是指里海西南岸,马赞德兰是指里海南岸。当时塞尔柱帝国已经分裂,虽说名义上都臣服于大君桑贾尔,但桑贾尔实际控制,可以随心所欲调动兵马的,只有伊拉克以东地区。

在这一地区,除了上述那些随同出征的国家和部族外,其实大塞尔柱还有三个很大的附庸势力,那就是伽色尼、花剌子模和西喀喇汗。伽色尼王朝位置过于偏南,没收到征发命令,或者收到了不肯前来,也在情理之中;花剌子模离心倾向非常严重,对于桑贾尔的征召,阿即思肯定能躲就躲了;西喀喇汗国的马合木则一定会陪同桑贾尔杀出萨末鞬城的,虽然他国土残破,手下兵将不多,但塞尔柱大军再加上西喀喇汗的部队,总数就应该超过了十万。

中亚地区多高山、荒漠,适于居住的河流沿岸和绿洲地区并不算多,所以地广人稀。桑贾尔手里光半个大塞尔柱帝国,疆域总面积已经超过了才灭亡不久的北宋王朝,但北宋号称“八十万禁军”(虽然真正具有战斗力的也就西北军七、八万人而已),桑贾尔能拿出十万就已经顶天了。这确实是河中地区从未见过的庞大军队,因为河中地区和中亚细亚,自从公元九世纪阿拔斯王朝衰弱以后就从未出现过如此统一的政权,就连塞尔柱帝国的极盛期,其统治中心也是在西方,东方各国时降时叛,控制力并不稳固。

可以说,只有坐镇呼罗珊的桑贾尔才有如此实力,能够拉出十万大军来远征河中地区。

那么对比桑贾尔来说,大石究竟动用了多少兵马呢?此时西辽帝国的疆域大致等同于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比中亚细亚相对稠密,虽然建国时间不长,但从高昌回鹘往东去是大片沙漠,然后是西夏国,再然后才与金朝接壤,金军若想远征西辽,且得准备、忙活一阵子呢,基本上可以说东部并无压力,可以全力向西。就双方国力对比来看,西辽略逊于大塞尔柱,桑贾尔倾国杀来,西辽如果也把全部兵力都投入战场,兵数相差应该不会太过悬殊。

在进攻西喀喇汗国之前,大石曾经委派萧斡里剌为统帅,召集了七万大军东征金朝,虽然空手而回,还死伤了大批牲畜,人员方面却并没有遭受损失。这支东征部队,主力应该是契丹人、汉人、渤海人和奚人,也就是说,绝大多数都是陆陆续续从契丹辽朝跑过来的“遗民”。这七万人应该是西辽的主力部队,因为大石此次西征,目的本是吞并西喀喇汗国,预料不到会和中亚细亚的霸主桑贾尔见面交锋,所以也就没有征调附庸国东喀喇汗和高昌回鹘的部队。

大石本部七万人,再加上西喀喇汗国境内刚刚臣服的葛逻禄兵,除一小部分留守忽毡外,与各种穆斯林史料记载相同,前赴卡特万战场的部队约摸七到八万人。这七、八万人马,和桑贾尔的十万比起来确实略显不足,但只要指挥得当,还是有胜利的希望的。

大石将怎样指挥这场大决战呢?他究竟能否取胜呢?在叙述战役过程之前,咱们还是先来介绍一下战场附近的地形吧。

河中地区由两河一湖一山包夹而成,所谓两河,是指北面的锡尔河和南面的阿姆河,所谓一湖,是指西北方的咸海,所谓一山,是指帕米尔高原及其西部连成一片的诸多山脉。西喀喇汗国的首都萨末鞬位于河中地区的中部偏东,在它东面是高峻的山岭,在它西面是广袤的草原和沙漠。

萨末鞬城,今天翻译为“撒马尔罕”,乃是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二大城市。这座城市位于泽拉夫尚河以南的河谷地区,早在喀喇汗王朝统治此地之前,就已经挖掘了多道沟渠,引泽拉夫尚河水南下,灌溉城市周边农田,所以萨末鞬的繁荣富庶,可谓河中地区之最。

泽拉夫尚河是河中地区仅次于阿姆、锡尔两河的重要河流,它发源于东面的泽拉夫尚山,由东向西,迤逦而来,养育了萨末鞬城和西面的蒲华城(布哈拉),在靠近阿姆河中游的地方消失于克孜尔库姆沙漠。

从萨末鞬城向北五、六公里的地方就是泽拉夫尚河,渡过河去是一片大草原,被称为卡特万草原。卡特万草原呈东高西低之势,东面是帕米尔高原群山的余脉,由泽拉夫尚河的支流冲刷出多条峡谷,其中有一条峡谷名叫达尔加姆峡谷——据说西辽军队就是背对着达尔加姆峡谷扎营的。

史料上没有说东西方两支大军谁先进入的战场,但有可能是大石占了先,首先选择好了对己方比较有利的位置。桑贾尔率领大军离开萨末鞬城,北渡泽拉夫尚河以后,本是面朝北方,但得知西辽军队从东而来,已经立下了营寨,于是转向朝东,按照《辽史》上的说法,双方相距约两里多——古代的尺度比现在为小,换算成现在的尺度,大概是一公里不到吧。

穆斯林史料记载说,这天是“萨法尔月的第五天”,换算为公历是99日,一大早两军相遇,各自排列阵形,准备作战。战前,耶律大石利用地形的优势眺望了一下敌方阵列,然后鼓舞士气说:“敌军虽多,但多而无谋,只要一进攻,他们首尾无法相救,则我军必然取胜!”

这话其实是老生常谈,没有什么实在的内容。敌军多是正常的,至于有谋无谋,你前此从来都没有和桑贾尔对过阵,打过仗,这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如果能够攻敌一点,使其首尾不救,打胜也是很正常的,真实的布置在哪里?计划又在哪里?

可是大石也只能这样说,他即便有详细的谋划,对战争胜负早就胸有成竹,也是没法对士兵们说的,说了士兵们也未必能懂。重要的是在士兵面前表现自己的无所畏惧和坚定信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士兵对他们的将领充满信心,才能提高士气。如果仗还没开打就先说:“敌人比咱们多,打起来很困难,你们要不卖命就死定了。”看看士兵们会有什么反应?如果双方兵数实在太过悬殊,这样讲或许可以从另一方面激发士气,做困兽之斗,寻找翻盘的机会,现在双方兵力差距非常有限,就没必要玩这种花样了。

那么大石为鼓舞士气而说了一堆空话,他究竟有没有完善的策略和取胜的信心呢?我们相信是有的。虽然兵力略显不足,但西辽军比起塞尔柱军来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纪律严明、阵列紧密。前面说过,这支军队的主力是汉和契丹等民族的战士,他们多年来跟随大石南征北战、东挡西杀,以大石的丰富经验来说,应该已经将这支主力部队训练得如同铁板一块,轻易无法打碎了。刚刚依附的西喀喇汗国葛逻禄人或许纪律性要差一点,但数量不多,很难对大局产生影响。

相比起来,塞尔柱方面是一支联军,估计桑贾尔本部的呼罗珊战士还不到半数,其余的古尔人、西吉斯坦人等等,并没有长期并肩作战的经验,很可能无法完美地配合起来。耶律大石登高而望,他肯定看穿了塞尔柱阵营中几个虽然微小但确实存在的缺口,所以认为只要善加利用这些缺口,就有机会拉近兵数的差距,进而取得胜利。

一支真正强大的军队,不管被分割为多少块,不管被分配给怎样的战斗任务,相互间的配合都应该是紧密无间的。这来源于长期并肩作战所产生的默契,也来源于对己方上级将领用兵风格的了解,来源于统一的军事制度和法纪规范。人的勇懦总是有所区别的,如果没有很好的配合,没有严密的约束,勇猛者冲锋在前,很可能遭到合围,怯懦者退缩在后,很可能拖全军的后腿。那么,是说联合军肯定打不过独立的部队吗?也不能如此武断,重点还要看将领们究竟是怎样指挥的,是不是真的“无谋”。

且说双方列开阵势,按照惯常的做法,都把自己的军队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军,然后是左翼和右翼,最后是后方预备队。一般情况下,都会把主要力量放在中军——因为这是指挥官所在的位置,如果中军被击溃,肯定满盘皆输——然后或者中军牵制,左右翼完成包抄合围;或者左右翼协防,中军突入;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把重兵布置在一翼,形成斜线阵列,也就是中国传统所谓的“钩形阵”,但这种情况会比较少见。

两军对阵,如果兵数相差并不大,往往很难“大旗一挥,全军掩杀”,瞬间就把敌人给打垮了。如果形成一进一退的胶着之势,胜负就要看谁能在最合适的时机、最合适的位置投入后方预备队了。后卫部队虽然主要作用是保障全军的后路和保护粮草物资,但往往会成为最终致胜的关键。

冷兵器时代的平原大决战,原理就是这么简单。当然,具体运作起来,每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全局,都可能决定最终的胜负,千变万化,若非有经验的将领,是绝对不可能运用自如的。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8-6-20 8:27:16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