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战国联盟论坛战国联盟主论坛『镰仓鹤冈八幡宫』 → 各种历史相关问题帖收集

关闭 帖子评论
选取类型: 中立 支持 反对
观点标题: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观点内容:
(不支持HTML)
  1. 请以客观、真实地作出评论,并注意语言文明;
  2. 观点发表后不能作出更改;
回复贴子
您是本帖的第 5140 个阅读者
树形打印
标题:各种历史相关问题帖收集
林重政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城主
言论:353
入籍:2003年7月8日
发贴心情
各种历史相关问题帖收集

问:《左传·崤之战》不知“辟风雨”作何解?我好象看到哪上面说“辟风雨”有陵寝的意思。希望达人指点。

答:记得是: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辟通避、周文王是已经死了的古人、死人躲避风雨的地方就是陵墓了…… ;

原文就一个辟通避、后来我也没见过再这样用的、这个辟风雨在我理解应该不是专指坟墓、而是对坟墓作用的一种形容


有明刑部右侍郎衔都察院副都御史天津巡抚  林重政
尾张织田脱藩家臣   铃木重政
往来馆主               林重政
北塔死灵法师         Nicholas Ghostaleo
        以上身份,随便选一个吧..........

  • 本贴被加为精华
2006-5-22 17:00:57
回到顶部
林重政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城主
言论:353
入籍:2003年7月8日
发贴心情

公元前854年,暗利王朝的第二位王亚哈在位时,北部以色列人联合亚扪人同亚述人在亚扪境内奥伦梯河的嘎嘎地爆发了著名的嘎嘎大战,请问这场嘎嘎大战的始末和细节?

亚哈王晚年,北方亚述王撒缦以色三世(Shalmaneser Ⅲ 公元前860—825)对巴勒斯坦的威胁加剧。亚哈王乃与大马色的亚兰联盟,共抗亚述入侵。公元前854年,终于在亚兰境内奥伦梯河(Orontes)的嘎嘎地区,爆发了一场闻名当时世界的嘎嘎大战(Battle of Karkar)。据亚述碑刻记载,这场大战,北国亚哈出动战车二千辆,步兵一万人,亚兰参战步兵一万二千人,马队一千二百,连同其他介人的小国在内,联军数目超过五万人以上。这场战争,非常残酷,是一场死亡枕藉的大战,据载战场上死亡二万人以上,甚至奥伦梯河的河水为尸体所堵塞,河水断流。嘎嘎大战的结局是两败俱伤,两方都宣称取得了胜利。事实却是这场大战暂时阻止了亚述帝国对巴勒斯坦的入侵,而亚述撒缦以色的碑刻(现存英国伦敦博物馆)也记述了这次战争的“胜利”。发生在亚哈末年的这次残酷大战,《列王纪》中却没有任何记载。   嘎嘎大战结束,北国亚哈和亚兰的联盟也结束。贪婪的亚哈王想向亚兰索回暗利时代被亚兰侵吞的土地,遭到拒绝。于是转向寻求南国犹大王约沙法的帮助,这时南北两国关系良好,甚至缔结姻缘:亚哈王把女儿亚他利雅嫁给南国犹大约沙法王的儿子约兰。这两位“亲家”共同举兵征伐亚兰。他们不听先知米该雅的劝阻,不自量力投入战斗,结果亚哈王死于乱箭之中,犹大王约沙法侥幸逃命,免于一死(《王上》22:29~38)。北国暗利—亚哈王朝以下的二王是亚哈谢(元前854~853)和兄弟约兰(元前853~842),这个王朝结束后,代之而起的是耶户王朝。 http://www.godoor.net/text/history/jhls06-6.htm


有明刑部右侍郎衔都察院副都御史天津巡抚  林重政
尾张织田脱藩家臣   铃木重政
往来馆主               林重政
北塔死灵法师         Nicholas Ghostaleo
        以上身份,随便选一个吧..........

    2006-5-22 17:25:26
    回到顶部
    林重政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城主
    言论:353
    入籍:2003年7月8日
    发贴心情

    “古代盔甲,尤其是铁片镶嵌甲的穿法(穿绳子的穿法),以及汉唐时步兵作战的具体方式,比如怎样队型,用什么武器这些 ”?

    甲的穿法去淘一些考古报告,如果英文好可以去查外文资料,铠甲制造在国外玩得挺疯的。古典步兵作战样式去查古兵书,如果古兵书懒得查或者看得费劲,直接去找一本《中国战术史》,这本书基本也是抄的兵书,不过抄的水平比恶魔的要高一点。虽然铠甲的式样不同,但具体到单个甲片的穿法,全世界就那几种。该类网站属于泛滥类型,你自己用铠甲的关键词搜索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确实希望详细了解中国铠甲的专业知识,建议去翻阅以往的《考古》杂志,相信可以找到不少好东西。


    有明刑部右侍郎衔都察院副都御史天津巡抚  林重政
    尾张织田脱藩家臣   铃木重政
    往来馆主               林重政
    北塔死灵法师         Nicholas Ghostaleo
            以上身份,随便选一个吧..........

      2006-5-22 17:32:09
      回到顶部
      林重政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城主
      言论:353
      入籍:2003年7月8日
      发贴心情

      请教几个有关波兰-立陶宛合并的问题 1,当时立陶宛人和普鲁士人的多神教信仰内容是否相同?是否与古代维京人的神话有关? 2,当时波兰国内反波希米亚情绪高涨的原因是什么? 3,波兰女王雅德维佳结婚时仅12岁,这是否是当时的普遍婚龄?如果不是,为何教会不对这种摧残儿童的行为予以谴责?

      回答:1.当时普鲁士在条顿骑士团的统治下,应该已经天主教化了,而立陶宛尚信奉多神教.据说立陶宛人与普鲁士是同族,普鲁士人以前应该信奉与立陶宛相同的多神教.古维京人应该是日尔曼种族,而立陶宛人是斯拉夫族,两者应该没关系. 2.大概是因为当时的德王文策尔(也是波希米亚王)是支持波兰的敌人条顿骑士团的. 3.这个,政治婚姻是不讲年龄的,襁褓中结婚的都大有人在.当时的教会正在闹分裂,自顾而不暇,哪有空管波兰.另外,可以先定婚约,待双方成年后,再行婚礼.路易十三和西班牙安娜就是先买票,后上船的.他们的婚姻,教会也未曾干预呀.


      有明刑部右侍郎衔都察院副都御史天津巡抚  林重政
      尾张织田脱藩家臣   铃木重政
      往来馆主               林重政
      北塔死灵法师         Nicholas Ghostaleo
              以上身份,随便选一个吧..........

        2006-5-22 17:34:51
        回到顶部
        林重政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城主
        言论:353
        入籍:2003年7月8日
        发贴心情
        有个关于古代地名的问题

        问: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第四卷中《海上之盟》言及了几个地名,我怎么也没弄明白,希望大家帮忙解答一下

        原文说,自登莱(这个我清楚)......小谢驼基末岛东城会口皮囤岛,最后的地名有人解释为皮岛,皮岛即袁崇焕杀毛文龙处,今为朝鲜地,名椴岛.但是前面不知道怎么找,我怀疑是按照朝鲜的语音来记的,因此语意不可解.另外原文无标点,因此请求达人帮助,拜谢了.

        答: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北宋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一图上可以看到:小谢:图上无“小谢”,但与登州(今蓬莱)隔庙岛海峡相望有“大谢戍”(今长岛),我猜想“小谢”当是附近的岛屿(这一处群岛共有五岛,三大两小)。驼基岛:该图上庙岛列岛(在大谢戍正北)中有此岛名,今名“砣矶岛”,是庙岛列岛中最南端的一岛。末岛:该图中庙岛列岛中有此岛名,又在驼基岛之北。

        可惜之后所列基子滩、东城会口、皮囤岛等地名位置不详。但皮囤岛应该不是椴岛,因为此行最后的目的地《会编》记载为苏州关。而苏州关根据地图集辽东京道一图,是在今旅顺附近。也就是说,海上之盟路线是从山东半岛登州出发,经海中各岛,一路向北直达辽东半岛南端,应该不会特意绕道鸭绿江口。

        问:

        但是皮囤岛又名皮岛是清代人著述中提到的.这是我的老师告诉我的,但是她没说是哪个人的哪本书.也许论坛上有懂朝鲜语的人物知道音译?

        另外海上之盟,其行不止一次,此为赵良嗣(马管理员签名中之植公?)出使,按原文良嗣等观金兵破辽京,时在宣和二年.良嗣往返多次,其苏州关之行当为定盟之行?

        金史太祖纪有"四月乙未,上自将伐辽。以辽使习泥烈、宋使赵良嗣等从行。"

        答:三朝的原文很明确,此行路途顺序是驼基——皮囤岛——苏州关,如果是从椵岛方向过来那得绕多大一个圈子啊,简直就是走了个大三角。此段的问题是原文易解,注释却注的莫名其妙,如果按注的驼矶和椵岛间也算近的话的话,那么从行程图看从朝鲜半岛上绕个大圈回来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有明刑部右侍郎衔都察院副都御史天津巡抚  林重政
        尾张织田脱藩家臣   铃木重政
        往来馆主               林重政
        北塔死灵法师         Nicholas Ghostaleo
                以上身份,随便选一个吧..........

          2006-5-22 17:46:24
          回到顶部
          林重政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城主
          言论:353
          入籍:2003年7月8日
          发贴心情

          关于纪年\改元\年号的问题

          问:有两个问题不太明白,还请对这个比较熟悉的前辈指点一下……先谢过了~ 1.古时是不是把上一年的冬季算入下一年? 比如第16卷中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丁亥,公元前一五四年) 冬,十月,梁王来朝。………………春,正月,乙巳,赦。" 这个冬排在春的前面,是不是指公元前155年冬,抑或是春指公元前153年春? 2.关于改元的问题 《资》里面记载了两个汉孝文帝元年(公元前179,163),也提到过文帝的改元。但是随后的景帝部分有提到了三个元年: 孝景皇帝下前元年(乙酉,公元前一五六年) 孝景皇帝下中元年(壬辰,公元前一四九年) 孝景皇帝下后元年(戊戌,公元前一四三年) 其中并没有提到为何改元甚至是改元。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手上的版本不对,已经发现了好几处明显错误……

          马羽答:第一个问题:汉代在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年)之前以夏历十月为正月(即秦朔),太初元年后才又回到了以夏历正月为正月的历法上。你注意看卷21太初元年前后的区别就明白了。 第二个问题:皇帝更改“元年”称为改元。孝文帝改过一次元,史称“文帝前x年”和“文帝后x年”。景帝不甘寂寞改了两次元,史称:“景帝前(中、后)x年”。这类改元因为没有特别的称号,必须跟上帝号,但对于当朝纪年,就非常麻烦和容易误会(也不晓得皇帝老爷子还准备改几次,因此恐怕“前”“中”“后”的区分都不敢用,结果就会分不清是哪个元年……)。因此,武帝建元元年改元,为这个“元年”起了个名字叫作“建元”,从此形成了年号制度,方便了纪元纪年,代代相传直到清末。 至于什么“下前”“下中”……同志你把资治通鉴的卷编与“前元年”“中元年”给连在一起了……

          问:改元就是更改元月的时间么? 那么说古代每次换年号还会更改月份的排法么? 另外 如果10月是元月 那么11月是叫二月还是11月?

          马羽答:改元是更改“元年”,不是改正月。 改正月是修改历法了。中国历史上早期每到改朝换代的时候都修改正月,称为改“正朔”,以显示自己牛b。史记里说:“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天下有道,则不失纪序;无道,则正朔不行於诸侯。”,随后,秦代“正以十月”,继续这个循环。汉朝初建,沿袭秦朔,到了武帝的时候,“招致方士唐都,分其天部;而巴落下闳运算转历,然後日辰之度与夏正同。乃改元,更官号,封泰山。”又改回夏历来了。前面俺已经介绍过。这次改历给历史记录带来相当大的困难,读有关先秦和秦汉交替时期的史料时,要小心。 汉以后应该没有全国范围内的改正月了。俺印象中没有了。如果当时汉朝不是改回夏历,而是顺次“正以九月”,形成“天道循环”的习惯,一改朝换代就易正月。那以咱们今后这两千年封建史的王朝兴替之速、之纷乱复杂,时间年月问题可就没法收拾了……

          问:在没年号的时代里改元年有什么意义呢? 答:和后来也差不多了。遭遇xr事件,庆祝一下…… 比如孝文帝改元:“秋九月,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寿”。令天下大酺,明年改元。”

          老今答:年号的变更叫“改元”,这是因为年号也称元号的缘故。


          有明刑部右侍郎衔都察院副都御史天津巡抚  林重政
          尾张织田脱藩家臣   铃木重政
          往来馆主               林重政
          北塔死灵法师         Nicholas Ghostaleo
                  以上身份,随便选一个吧..........

            2006-5-26 19:13:38
            回到顶部
            林重政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城主
            言论:353
            入籍:2003年7月8日
            发贴心情
            问:关于《晋书》卷七十一,1888页

            “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謂乎巧言令色孔壬。”这最后的“孔壬”何解?

            三好宗渡答:“何謂乎巧言令色孔壬。”这里谓当作“畏”

            孔壬是尧时的共工,以巧言令色闻名。孔壬治水三年,而后鲧治水九年,再之后方是大禹治水。

            这个东西是用baidu搜的,家里一个白话本《山海经》上也有,文言本《山海经》上却无


            有明刑部右侍郎衔都察院副都御史天津巡抚  林重政
            尾张织田脱藩家臣   铃木重政
            往来馆主               林重政
            北塔死灵法师         Nicholas Ghostaleo
                    以上身份,随便选一个吧..........

              2006-5-26 19:33:33
              回到顶部
              林重政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城主
              言论:353
              入籍:2003年7月8日
              发贴心情
              问:〈汉书〉卷22

              刑法志第三 陵夷至于战国,韩任申子,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颠、抽胁、镬亨之刑。

              这个“抽胁”是什么?是抽骨头还是抽筋?

              花房牧之介答:http://www.shaanxi.cn/sx_into/xianyang/8_2.asp

              抽胁 (割取犯人的肋骨)


              有明刑部右侍郎衔都察院副都御史天津巡抚  林重政
              尾张织田脱藩家臣   铃木重政
              往来馆主               林重政
              北塔死灵法师         Nicholas Ghostaleo
                      以上身份,随便选一个吧..........

                2006-5-26 19:35:51
                回到顶部
                林重政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城主
                言论:353
                入籍:2003年7月8日
                发贴心情
                问:“斯坦”做何解

                如题了,而且我发现有意思的是,从来没有蒙古斯坦,满洲斯坦这种说法。感觉斯坦这个词好象专和突厥种的地理沾边,但是好象又像俄国风格。请达人赐教了。

                答:“斯坦”的意思我如果没记错的话是“……的地方”。

                这个词出自波斯语,意为“……的国家/地区/土地”,周边的突厥语民族普遍借用了这个词。

                问:还有“利亚”是何意思?比如有“蒙古利亚,西伯利亚,保加利亚,阿尔及利亚”等等。难道都是巧合?

                答:

                西方国家将地名拉丁化之后加的词缀。

                本地自称-拉丁化名称

                Bayern-Bavaria

                Sibir-Siberia

                Mongul-Mongoria

                Manchu-Manchuria

                Pommern-Pomerania

                Oesterreich-Austria

                England-Anglia

                Danmark-Dania (Denmark)

                Sverige-Suetia (Sweden)

                Eesti-Hestia (Estonia)

                Eire-Hibernia (Ireland)

                Polska-Polonia (Poland)

                利亚、尼亚、西亚、地亚、维亚等等都是一样的。都是拉丁化的词尾后缀。

                以斯坦为后缀的多为突厥或伊朗语系地区。

                STINE和STAN是人的意思,斯坦是音译。

                有人说“斯坦”是伊斯兰国家的意思,事实上,是先有波斯语中的-stan,然后才是中亚地区的突厥化和伊斯兰化。虽然绝大多数叫“斯坦”的地方都信仰伊斯兰教,但并非全都如此,比如“吐火罗斯坦”(那时候还没有伊斯兰教)。此外,还有“印度斯坦”(Hindustan,波斯语的写法是Hindostan)。而“斯坦”也绝非政治上的“国家”,它很多情况下指的只是一个大概的地理区域。比如“印度斯坦”,有时指的是印度北部说印地语的地方,有时又指整个印度次大陆,或者指印度这个国家(印度有个报就叫《印度斯坦时报》)。

                巴勒斯坦:巴勒斯坦的“斯坦”来自古闪语。它的原名为PALESTINE,但是这个地名的最后音节TINE,本来不是一个后缀,其种的字母T为词干的一部分,更无地区,国家的含义。这个地名历史渊源甚为古老,演变成今天的莫样,曾几经沧桑,并牵涉到古今好多种语言。一般认为,它最初出于希伯来语。今天的巴勒斯坦,公元前3000年前为伽南人的住地。公元前12。13世纪,从地中海方面和埃及方面,各来了一批外来人,他们都不是本地人。但从埃及方面入境的,使用希伯来语的外来者,却把从海上入境的外来者称为FILISHTIM,FALASHTIM或PALASTIM,实际就是外来者的意思。由此可见,它原系指\"人\",而非指地。这个地名后来经过希腊人引用,有两种转写形式,之后古罗马人又根据拉丁语转写为PHILISTIN和PALESTINE,英语为PHILISTINE, PALESTINE,汉语分别译为腓力斯丁和巴勒斯坦。上述两种转写形式,原以第一种比较通用,公元2世纪初,罗马人占领地中海东岸后,根据希腊人对这个地区的专门称呼:PHILISTIA腓力斯齐亚。

                腓力斯丁人是一个非闪族的民族,因与周围闪族民族的混合而日渐消亡。随着民族的消亡, PHILISTIA这个真正的地名也不大通用了,但是腓力斯丁人的名称的另一个希腊拉丁语转写形式PALESTINE却逐渐得势,而且转而一变,成为地名,代替PHILISTIA沿用下来,直到今天。

                巴基斯坦:全称“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东与印度接壤,东北与中国为邻,西北同阿富汗交界,西同伊朗毗邻,南临阿拉伯海。其国名由来有两种说法:①早在1930年,著名的穆斯林诗人、思想家和哲学家穆罕默德·伊克巴尔在阿拉哈巴德召开的穆斯林联盟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巴基斯坦的主张,他希望把南亚次大陆的穆斯林集合起来,组成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一名源于波斯语。巴基是“清真”“圣洁”之意,斯坦即“国家”或“地区”,合起来意为“纯洁人所住的地方” ,也有人说它是乌尔都语清真之国的意思。 ②是由一些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生的穆斯林学生于1933年酝酿提出的,他们把旁遮普、阿富汗、克什米尔、伊朗、信德等穆斯林国家和地区名称的头一个字母和俾路支的词尾合成Paristan,即巴基斯坦。其含义为:“这是一个由穆斯林省份组成的国家。”巴基斯坦和印度原来是一个国家,1858年整个次大陆沦为英殖民地。1947年,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把英属印度按居民宗教信仰分为巴基斯坦和印度两国,实行分治。同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成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土(领土包括东西巴基斯坦两部分)。1956年3月23日,成立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1971年印巴战争后,原动巴基斯坦分离成了孟加拉国。1972年脱离英联邦。

                哈萨克斯坦·意为“自由人之国”。以前也有人说“哈萨克期坦”是被流放人的国度,大概是受了苏联时代哈萨克共和国的影响。

                土库曼斯坦(Turkmenistan,Nehrvtybcnfy)“土库曼”的含义是“突厥人的地区”。

                乌兹别克斯坦“乌兹别克”的含义是“自己统治自己”,即“独立”。

                塔吉克斯坦(Jumhurii Tojikiston)国名的语源含义说法不一。塔吉克族自称托吉人,与外界惯用式的读音略有不同。塔吉克斯坦的国名也是民族名和表示“国家”之意的“斯坦”相结合意为“塔吉克人的国家”。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民族,远祖可上溯多前10世纪。初居北方的草原地带,后辗转南移,与原住的大夏人、粟特人帕尔坎人(古费尔干纳人)以及塞族人混合,逐渐形成塔吉克族。公元6世纪起,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突厥化过程,许多塔吉克族人被同化,而语言却保留下来(当然吸收有突厥语成分)。

                阿富汗斯坦(Afghanistan)国名的含义是“骑士的土地”。

                注:以上资料来源于网络。

                我记得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自传《时代.命运.个人》里面说过哈萨克斯坦的来历“斯坦”意思为“……的一块地方”“哈萨克”的意思为“自由人”合起来就是“自由人的一块地方”。

                我觉得哈萨克总统的话还是有道理的,可能“斯坦”说成是地区更合适,标志一个不同民族的人自治的地区。

                必竟,现在叫“XX斯坦”的很多国家在古代都是古代“波斯帝国”的领土。波斯也不可能将全部的地区都划为直辖地区。大概有的地区就由当地的民族自已管理自己,就好像现在的“XX族自治区”。


                有明刑部右侍郎衔都察院副都御史天津巡抚  林重政
                尾张织田脱藩家臣   铃木重政
                往来馆主               林重政
                北塔死灵法师         Nicholas Ghostaleo
                        以上身份,随便选一个吧..........

                  2006-5-29 18:02:16
                  回到顶部
                  林重政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城主
                  言论:353
                  入籍:2003年7月8日
                  发贴心情

                  问:埃兰人为何不留在两河? 乌尔第三王朝是被埃兰人和阿摩利人一起灭掉的,可阿摩利人后来在两河流域扎根,建立了巴比伦,而埃兰人却回家了,为何埃兰人不愿意留在两河呢?

                  毛利盾不坚:我觉得是应为阿摩利人是游牧性的闪族,其在乌尔第三王朝晚期涌入两河流域,看到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就定居了下来。而埃兰位于两河流域东部的伊朗高原(今胡泽斯坦),它的历史基本上与两河流域平行,其与两河流域的国家互有攻守,就像近代的德法,掠夺完了之后当然满载而归。

                  上杉子宇:楼上说的对,阿摩利人本来就是来自“未知远方的”少数民族,苏美尔人要拉长城对付他们,而艾兰是伊朗高原的一个古文明,苏美尔诸邦也多次攻灭过埃兰。


                  有明刑部右侍郎衔都察院副都御史天津巡抚  林重政
                  尾张织田脱藩家臣   铃木重政
                  往来馆主               林重政
                  北塔死灵法师         Nicholas Ghostaleo
                          以上身份,随便选一个吧..........

                    2006-5-30 13:05:29
                    回到顶部
                    林重政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城主
                    言论:353
                    入籍:2003年7月8日
                    发贴心情

                    问:鳞身重踝是什么样子?

                    答:鳞身:某种皮肤病………… 重踝:肢体畸形…………

                    问:大颊兑下,怎么解释?什么叫“兑下”?

                    答:就是甲状腺肥大。


                    有明刑部右侍郎衔都察院副都御史天津巡抚  林重政
                    尾张织田脱藩家臣   铃木重政
                    往来馆主               林重政
                    北塔死灵法师         Nicholas Ghostaleo
                            以上身份,随便选一个吧..........

                      2006-5-30 13:08:16
                      回到顶部
                      林重政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城主
                      言论:353
                      入籍:2003年7月8日
                      发贴心情
                      有关欧洲历史上的雇佣兵的请教

                      1,在火器时代之前,雇佣军一般有多大规模?一般来自哪些阶层?有哪些兵种?是否担任的兵种与出身有关?没有战争时他们是各回各家还是仍然聚在一起?一支一般的雇佣军的成员一般平均收入与普通的骑士相比是高还是低?差多少?哪些兵种收入较高,哪些较低?

                      2,历史上有女性的雇佣兵吗?如果有,一般都担任哪些任务?有哪些女性雇佣兵在历史上比较著名?

                      3,请各位推荐一些有关雇佣军的历史书籍,谢谢。

                      答:

                      欧洲的雇佣军,在火器时代之前其基本来源当然是农民。 以农民为主的雇佣军自然是以步兵为主,骑兵要负担昂贵的马匹和装备成本,不是农民所可以承担的。 成熟的雇佣军团体(拥有领袖,高度的职业化常年备战等待雇佣)在文艺复兴之前是没有的。一般情况下,雇佣军士兵平时依然各自回家过农民的生活,只不过不太热心于耕种而已。按《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一书记载,德意志各邦的雇佣兵已经有了松散的组织,平时各自回家,战时以地区旗队为单位集结。 骑士和雇佣兵的收入很难做类比,中世纪的骑士出征,是对上级领主的义务,他们出征的报酬就是上级领主赐予他们的封地。雇佣兵则拿现金收入。也有一些战争中,雇佣兵没有军饷,但被许可自由抢劫。当然,骑士也可以抢劫。雇佣兵的其他收入细节,国内没怎么见资料,不好说了。但是步兵的收入必然是最低的。 国内好像还没有出过专门的讲述欧洲中世纪雇佣兵的书籍,《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商务出过)一书虽然是讲德意志农民战争的,但是其中涉及到大量德意志雇佣兵的记载,可以参考。

                      早期的雇佣兵出现在罗马帝国时期。当帝国的疆域不断扩大,罗马自身的部队已经难以控制每一块领土时,罗马的统治者便雇佣了一部分外族的士兵。这写雇佣兵来自许多被称作‘蛮族“的部落,有日尔曼,哥特,萨克逊等。他们一部分在入侵罗马的过程中接受了帝国的永久居住权利,为帝国效力。另一些则是与罗马达成了协议,在罗马支付雇佣费的条件下服役。这种雇佣军团是极不可靠的。

                      法国曾经雇佣了大量的瑞士步兵,甚至取代自己本族的步兵而成为步兵主力。 我所知百年战争法军是雇佣热那亚弩手的。十字弩手是中世纪欧洲雇佣比较普遍的兵种之一。

                      而百年战争时英国已经组建了长弓手,应该算是常备正规军了。而早些时候的确是雇佣威尔士长弓手的。

                      雇佣兵中比较特殊的兵种是爱尔兰的掷石手,而最有名的应该算是瑞士步兵了(戟兵和长矛兵),这也是瑞士最初的产业--出租男人作为战士。

                      百年战争期间英王爱德华三世就是利用大弓武装的二万雇佣军打败了有重装铠甲的法国骑士军队

                      1620年西班牙军队2.4万人攻入捷克,提利率天主教雇佣军击败起义军

                      法王查理七世在1445年建立了一支由法国人组成的常备雇佣军


                      有明刑部右侍郎衔都察院副都御史天津巡抚  林重政
                      尾张织田脱藩家臣   铃木重政
                      往来馆主               林重政
                      北塔死灵法师         Nicholas Ghostaleo
                              以上身份,随便选一个吧..........

                        2006-5-30 13:10:48
                        回到顶部
                        林重政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城主
                        言论:353
                        入籍:2003年7月8日
                        发贴心情

                        问:请问一般书中所说的三军将士的三军指的是什么。

                        答:马步水三军.

                        答: 前军、中军、后军

                        答:有两种

                        行军、机动时分为前、中、后军

                        作战时一般是列为左、中、右三军(六韬里也有分设五军的说,那就是前中后左右五军了)

                        答:按春秋时代军制,以晋国为例便有上中下三军,均由上卿望族担任正副统帅,称军将、军佐。

                        答:就是从 天子六军,诸侯三军中来的吧,泛制整个军队,一般打仗的都不是天子,自然不能说六军听令了。不是也有“六军皆缟素”的说法吗。

                        答:一个概数吧,应该没什么实际意义。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只允许有三军的编制。应该时泛指全军吧。

                        答:应该是春秋时期~~~~~~~最明显的例子是当时的晋国~~~~~我记得很多年前看《东周列国志》(白话文)的时候~~~~作者提过~~~~

                        答:泛指的话是指诸侯三军,可这样的词后来屡为王者所用,所以就有点不通了

                        故当以特指春秋晋三军为来源,毕竟晋的上中下三军在春秋末纵横一时,一时之名将名臣皆任过三军之将,极有震撼力

                        答:不是说是壮年男丁,壮年女丁,外加老弱吗?


                        有明刑部右侍郎衔都察院副都御史天津巡抚  林重政
                        尾张织田脱藩家臣   铃木重政
                        往来馆主               林重政
                        北塔死灵法师         Nicholas Ghostaleo
                                以上身份,随便选一个吧..........

                          2006-5-31 11:23:45
                          回到顶部
                          林重政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城主
                          言论:353
                          入籍:2003年7月8日
                          发贴心情

                          问:到底小乘宗包括哪些啊!?记得以前在某家的主页上看到过关于佛教在我国西藏,我国中原地区和日本流传历史的文章,好像文中把净土宗划到小乘宗,可最近在一个材料上看到了关于佛教16宗介绍。其介绍小乘宗仅包括俱舍宗、成实宗和毗昙宗,其余13宗包括密宗和净土宗都属于大乘佛法,于是产生困惑,请指教一二.于佛学我是不懂的,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常识问题,一定要弄清楚,所以有此一问。

                          答:唔唔,其实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来源于于教义的认知不同而产生信仰修证和教理的差异。从时间上来说小乘佛教为早期的原始佛教,而大乘佛教则是出现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在我国主流流派为大乘佛教,所谓的禅宗净土宗都是在佛教流入我国后吸纳大乘佛教多个流派的思想和我国儒道思想之后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乘佛教宗派。至于密宗也是在大乘宗派发展起来的后期大乘教派。这里要说明一下,其实所谓小乘其实是大乘产生后大乘教派对小乘佛教的一种蔑称。

                          答:

                          中國佛教宗派表︰ 中   ┌─成實宗──────空宗  ┐ 國┌小乘┴─俱舍宗──────  有宗┴晚唐後便不受重視 佛┤  ┌─三論宗(涅槃)──空宗  ┐ 教│  │ 天台宗──────空宗  ├晚唐後 三論,唯識乏人研究。  │  │ 唯識宗(攝論)──空宗  ┘天台僅能講教理以續傳承。  └大乘┤ 華嚴宗(地論)──  有宗 晚唐後僅能講教理勉強續傳。     │ 南山律宗─────空宗有宗 晚唐後茍延殘喘     │ 淨土宗──────  有宗     │ 禪宗───────空宗   流傳最長。宋明之後,永明延壽轉為禪淨雙修。     └─密宗───────空宗有宗 會昌法難,密宗流向日本。

                          九 乘 佛 法(一) - 426 发信人: bachida@Lion (大愚若智), 信区: Buda-huichu 标 题: 九 乘 佛 法(一) - 426 发信站: 狮子吼站 (Sun Jul 9 21:24:48 2000) 转信站: Lion ◎索甲仁波切 著 ◎ 郑振煌 译 诚如大家所知道的,佛陀的大悲和方便,自然表达在逗机施教之上,让每一个人都能修习佛法。因此,由於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所以就有各种修行法门。同时由於修行者的境界不一,所以佛陀就开示了不同程度的道,这些道都反映不同境界所强调的法门。无论如何,一切道都同等珍贵,都以觉悟为共同目的。 在藏传佛教里,三乘都要讲授。达赖喇嘛说得好∶ 「由於佛法在西藏的流传过程,以及历代大师对特殊 经典的强调不同,因此就有宁玛、噶举、萨迦、格鲁 四大派的出现。它们称为西藏佛教的前弘期和後弘 期。除了上述的不同之外,它们也强调不同的禅修方式,有时候表达的名相也不同,譬如各位大师所发展 出来的经验,┅┅不过,四大派都同样强调整体佛法 的修行,包含经续和密续。印度佛教因为强调的哲学观点不同,所以有四大宗派(毗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宗、中观宗),但西藏佛教四大派就没有这些基本差异,因为它们都遵循中观派的哲学立场。」 宁玛派的意思是古派,修习从梵文译成藏文的原始经典,这些经典的译者有多位,最後一位是第十世纪末的念智称。他们称为「古译派」,有别於噶举、萨迦 、噶当和格鲁等「新译派」,後者修习大译师仁钦桑布(九五八─一○五五)以後的新译经典。 宁玛派把全体佛法分为九乘,次第修习直至觉悟成佛。在开始解释宁玛派的九乘佛法之前,应该先讨论三乘,这是所有西藏佛教宗派共通的见地和修行。然後依据经续和密续的分类,简述九乘,此中,又将密续分为外密和内密。 三 乘 「乘」的意思是车辆,这是进化或修行的工具。佛法通常分为三乘∶小乘、大乘、金刚乘。小乘为修道的基础,继之以大乘,开展觉悟之旅的视野。金刚乘是大乘的特殊法门,让行者即身成佛。 大圆满传承通称小乘为基础乘,以希求个人解脱为宗旨。小乘的主要修习是四圣谛∶苦、集、灭、道。一切众生都要快乐,不要苦。离苦得乐的方法是修习戒 、定、慧三学。持守别解脱戒,可以保护行者的心不受环境干扰,平息情绪和烦恼。修习止观,则可以生起无我的智慧。在禅修乃至一生当中都修习戒定慧三学,可以让行者既不伤害自己,又不伤害别人。小乘的禅修经验,构成九乘修行的基础。 大乘扩展关怀的领域,不仅个人求解脱,更发愿息灭 一切众生的苦难。大乘的重心是发愿成佛,以此作为帮助一切众生解脱痛苦的唯一方法。这种发愿称为菩提心,可以从胜义和世俗二个层次证得。胜义菩提心是空性的证得,了知一切万法都是缘起,自性不可得,不能以自己的力量独立生起。这是胜义谛的证得。世俗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发愿,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观想入手,而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为修行方法。 透过这种修行,可以成就福德和智慧二资粮。福德以世俗谛的见为基础,以六度为修行的方便。智慧以胜义谛的见(诸法皆空)为基础,以离戏论为证得的方便。智慧资粮的圆成,可以获得法身;福德资粮的圆成,可以获得色身。法身利己,色身(报身和应化身)利人。 金刚乘又称「秘密密续金刚乘」,并不是离开大乘另有一个乘,而是大乘之中具有殊胜方便的法门。事实上,大乘分为二乘∶经续乘和密续乘。菩提心的基本动机,以及胜义空性见,在经续和密续二乘之中并无差别,不过密续乘却使用适合行者根器的特殊法门,迅速圆证空性和大悲。密乘有一项殊胜的特质∶饶富 方便。因此,行者能够轻易成佛,不过只适合大根器者修。 经续乘包括小乘和大乘教法,又称为因乘,因为修习经续是为了建立觉悟的因。六度、三十七佛子行和各种戒律的修习,都是为了达成最终的果位。当这一切因都具足的时候,佛性就会显现。经续乘认为,这时候的心就圆成智慧和福德二资粮,分别是证得法身和色身的因。 密续乘也称为果乘,因为密续乘的道不再以建立因为基础,而是与果相应。本自清净的心,称为佛性,被经续乘认为是开悟的种子。密续以如下的见为起点∶果自始就已经在心中,却被无明和烦恼所蒙蔽了。 经续和密续都以成佛为终极目标,二者最大的差异在方法。虽然经续乘也有观空性的修习,等於观「法身」,却没有密续乘不共的「本尊相应法」修习,後者等於是观「色身」。 在本尊相应法中,行者首先观空性,然後以那种证空性的心,作为生起佛的基础。智慧心以佛的形相显现。因此,这一个心既是智慧,又是方便。透过本尊相应法的修习,行者同时就圆成智慧和福德二资粮。这种特别的本尊相应法称为「果乘」,因为智慧和方便同呈现在本尊之上,而本尊相应法把自己观成本尊,就是让自己可以证得道果的方便。 密续乘的要义,就是包容一切的明觉见。透过本尊坛城的灌顶,行者可以把世界观成净土,把一切众生观成佛。透过金刚身的脉、气、明点相应法,密续行者可以生起乐和空合一的经验,让心直接开悟。在密续乘中,烦恼 并不须要舍离,而是要转化为智慧的燃料。一切经验都被转化为智慧,也就是道果。所以,金刚乘称为果乘,因为它确实以果为修行之道。 九 乘 宁玛派把小乘、大乘、金刚乘又进一步分成九乘∶ 三经续因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前二者合称小乘,後者又称大乘。 六密续果乘∶三外密、三内密。三外密包括事密、行密、瑜伽密;三内密包括大瑜伽、无比瑜伽、无上瑜伽。 後弘期三大派将密续分为四部∶事密、行密、瑜伽密、无上瑜伽密。无上瑜伽密又分三部∶父密续(如秘密集会密续、密续之王)、母密续(如大黑天、胜乐金刚)、不二密续(如时轮金刚)。 因 乘 小乘的第一个乘是声闻乘,行者听闻苦、集、灭、道四圣谛。苦谛是生命中的一切苦。集谛是苦的因。道谛包括归依佛法僧三宝、亲近善知识。灭谛是苦的息灭。声闻乘证得人无我,了知人并无常住的实体, 主张法(现象)由真实的极微元素和最微细心所构 成。 小乘的第二个乘是缘觉乘或独觉乘,行者首先要深入分析苦和苦因。所有经验都要分析得非常微细,最後发现我只不过是五蕴的集合,行者以十二因缘追究苦的原因是对於诸法实相无明。辟支佛 了知人无我、法无我,但仍然主张最微细心是一切经验的实质基础。辟支佛因为是自己发现见和道,所以称为独觉。 第三个乘是菩萨乘,行者首先要发心不只是为自己,还要为一切众生而成佛。菩萨证得人无我、法无我,发现一切诸法皆空无实性。菩萨道的中心思想是智慧和方便合一。行者要以六度圆满般若智慧,证得空性胜义谛和方便世俗谛。行者更以止观逐渐清除智慧的障碍,最後破除烦恼障和所知障,证得不二空性,能所双泯。 四圣谛和十二因缘等小乘教法,出自佛在鹿野苑的初转[系统过滤]。大乘教法则出自佛在灵鹫山等地的二转、三转**,包括般若和唯识教法,後来发展成中观和瑜伽行 (待 续)

                          以下文字引自 佛網(禪門出版社)www.buddhanet.com.tw

                          蓮 師 遺 法

                          寧瑪派修持九乘次第  

                          出世間法--共因乘--小乘--聲聞乘      |    |   └-緣覺乘      |    └-大乘--菩薩乘(波羅密多乘)      └-不共果乘(金剛乘)  密乘--外密--事乘     |  └-行乘     |  └-瑜伽乘     └內密--大瑜伽乘        └-無比瑜伽乘        └-無上瑜伽乘  無上瑜伽--心部      └-界部      └-口訣部--隨機           └-口耳           └-心髓   寧瑪派(紅教)出世間法的九乘,大則為二,即共因乘與不共果乘。   共因乘分三,即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前二者為小乘,後者為大乘。   密乘亦修菩薩行,這裏將菩薩乘專指大乘的顯宗,只是為了立名的方便。因此,大乘顯宗亦名「波羅密多乘」,密宗亦名「金剛乘」,即此便是大乘顯密二宗的建立差別。   不共果乘分外密三乘與內密三乘。外乘是事密(又名作密)、行密及瑜伽密,內密則為大瑜伽、無比瑜伽及無上瑜伽。   如是顯三乘、密六乘,即成為九乘次第。   九乘次第當中,聲聞、緣覺、菩薩共三乘之法為化身佛本師釋迦如來所說;事部、行部、瑜伽部外三乘為報身佛金剛薩埵所說;無上內三乘之摩訶瑜伽(大瑜伽)、阿魯瑜伽(無比瑜伽、隨瑜伽)、阿底瑜伽(無上瑜伽、無極瑜伽)則為法身佛普賢王如來所說。寧瑪派的十八部根本密典  

                           寧瑪派的教法有多種傳承,通常說的有三種: (一)遠傳者經典傳承,又分為三種:    (A)幻變經傳承    (B)集經傳承    (C)大圓滿教授傳承 (二)近世伏藏傳承。 (三)甚深淨境傳承。   寧瑪派的根本密典一共有十八部: (1)《大圓滿菩提心遍作王》 (2)《金剛莊嚴續教密意集》 (3)《一切如來大密藏猛電輪續》 (4)《一切如來遍集明經瑜伽成就續》 (5)《勝密藏決定》 (6)《釋續幻網明鏡》 (7)《決定秘密真實性》 (8)《聖方便絹索蓮花蔓》 (9)《幻網天女續》 (10)《秘密藏續》 (11)《文殊論秘密續》 (12)《後續》 (13)《勝馬遊戲續》 (14)《大悲遊戲續》 (15)《甘露》 (16)《空行母焰燃續》 (17)《猛咒集金剛根本續》 (18)《世間供讚修行根本續》

                          大幻化網法   

                          大幻化網法,為寧瑪派無上不共傳承之法,本派復有教傳派與巖傳派之分。   大幻化網(藏名那也東初),是根本摧滅地獄之義。在劫初時,有婆羅門名海螺珠,善巧五明,均極超著。有王子向其求學五明,成就第一,與師無二。王子後來興起妒心,擬加害其師,其師知而大生瞋恨,以王子為忤逆,因亦發極惡願,其後師被害死,弟子隨而墮地獄。師亦以發惡願,及生大瞋恨故,亦墮地獄,以此師徒同在金剛地獄中受苦。   普賢王如來知而憫之,乃化為金剛薩埵到地獄中,為師徒二人說「大幻化網法」,使脫地獄苦。修持「大幻化網」能得三身成就,若只聞此法名,亦可不墮地獄,其殊勝可知。   「大幻化網法」所化出之寂靜及忿怒本尊,就頂輪及心輪來說已百尊;而喉輪、臍輪及其他輪位則尚未列入。若廣說者則五輪本尊多達三百餘尊,就密輪而論亦多至八十餘尊。   「大幻化網」無上不共傳承之法,若只聽聞寂靜忿怒本尊之名,亦可超越三惡趣,倘得入壇灌頂,則雖犯三昧耶戒墮金剛地獄者,修此法亦可還淨。

                          答:1世纪中叶,在案达罗王朝和贵霜王朝的分裂统治下以印度南部为主出现的不满因循守旧的革新势力发起了编撰佛经的运动,以“如是我闻”的形式将过去三个多世纪以来的佛教理论重新组织贯通,并加入新的理解,创造出《法华经》、《华严经》及《般若经》等一批新经典。其突出特点就是“菩萨道”思想,提出不能仅仅求自己解脱,要通过修持六度四摄,以普渡众生为己任。于是革新群体为了表示分别,把过去的原始佛教思想贬称为小乘。

                          “乘”为运载之意,表示原始佛教是只能容一人得救的羊肠小道,自己才是能够普渡众生的大业。大乘不满于小乘以阿罗汉为目的的修行,主张以成佛为目标。固然成佛不是容易的事,可也不是小乘所言众生不能成佛,主张不能一下子证悟成佛,至少可以先做个菩萨。只要坚持努力修持六度四摄,最终一定能够成佛。

                          修行方法上大乘反对因求个人解脱而远离社会的禁欲式修行,认为个人的痛苦来自众生 痛苦,没有众生的解脱就没有个人的幸福。据此,大乘提出了“普渡众生”的口号,并将旨在指导隔热修行的八正道扩充为广泛内容的菩萨行。主张直面现实,努力使修行不脱离实际的社会生活,在联系中寻求解脱。因此在大乘初期是相当重视在家菩萨的,不提倡菩萨出家,认为无论出家还是在家,只要努力自我奉献就可以成为真正的菩萨。

                          同时小乘一般认为释迦牟尼是一个非凡的历史人物,因独自获得彻底的圆满而觉悟成佛,是佛教的创始人。一部分部派推崇他的伟大人格,主张释迦牟尼不同于任何人,是因无数次转生中一直行善加上今世的努力而成了唯一的佛,大乘视释迦牟尼为神,赋予他极大的神性。认为他是现世的佛,过去有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净琉璃世界有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十方世界还有无量诸佛。

                          在教义上,小乘拘泥于释迦牟尼的教法,对佛陀的言教采取固定化的解释。肯定佛法的实在性,所主张的“我空法有”是否认人生命中不变实体的存在,但承认宇宙万象的客观存在。大乘采取自由随机解释佛陀教法的做法,主张人法皆空,万物没有独立不变的永恒实体。客观事物都是原因和条件的合成,所以其本身的存在就是空。同样教义也不是实在的,而是释迦牟尼的假设。佛所以假设教法,是为了化渡众生这一实践要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5-31 11:51:26编辑过]

                          有明刑部右侍郎衔都察院副都御史天津巡抚  林重政
                          尾张织田脱藩家臣   铃木重政
                          往来馆主               林重政
                          北塔死灵法师         Nicholas Ghostaleo
                                  以上身份,随便选一个吧..........

                            2006-5-31 11:36:58
                            回到顶部
                            林重政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城主
                            言论:353
                            入籍:2003年7月8日
                            发贴心情
                            grand duke 和 arch duke的区别 by 尾巴

                            首先,我们应该给大公一个定义。在辞海里,对“大公”有如下解释;

                            1、古罗斯的最高公爵。十世纪时,基辅罗斯的奥列格、伊戈尔等称大公(grand prince),十四至十五世纪,一些公国的统治者如莫斯科公爵、特维尔公爵亦以大公自称,而以公爵称其附庸。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tsar of all Russia”(tsar即czar),但仍保留大公称号。1721年彼得一世正式称帝“emperor of all Russia”,大公乃降为皇帝子、孙之封爵。 2、十三世纪以后,西班牙最高僧俗贵族称号,1931年推翻君主政体后废除。 3、西欧诸国介于国王和公爵之间的爵位(英语 grand duke 法语 grand duc 意大利语 granduca 德语 Grosser Herzog),1567年由教皇创设 4、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中的一种爵衔(Erzherzog),在1453年后成为皇太子的称号。

                            ————————————————————

                            我们来看看3和4

                            3、西欧诸国的大公,介于国王和公爵,1567年由教皇庇护五世创设,第一位被教皇赐予此封号的是托斯卡纳地区的领主——佛罗伦萨公爵、美第奇家族的“大”科西莫二世(历史上还有个“大”科西莫一世),1569年首次被授予,此后改称科西莫一世。此后托斯卡纳大公头衔一直由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继承,直到1738年科西莫三世死后,因美第奇家族绝嗣,这个头衔就被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继承(科西莫三世的女儿嫁入此家族)直到十八世纪,直到拿破仑时代时召开维也纳议会时期,才有其他领主被授予此封号,例如萨克森-魏玛大公、黑森-卡塞尔大公、巴登大公、梅克伦堡-什未林大公、梅克伦堡-斯特雷利茨大公、卢森堡大公和奥尔登堡大公。 4、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中的一种爵衔(Erzherzog),1453年后成为皇太子的称号。

                            其中在英语里面如1、2、3这种情况的都称之为grand duke,而奥国皇太子则称之为Arch duke,

                            关于4这种说法的来源,请看:

                            a title, proper in modern times for members of the house of Habsburg. The title of archduke Palatine (Pfalz-Erzherzog) was first assumed by Rudolf IV, Duke of Austria, on the strength of a forged privilege, in the hope of gaining for the dukes of Austria an equal status with the electors of the Holy Roman Empire. The emperor Charles IV refused to recognize the title, and it was not juridically held by the Habsburgs until 1453, when the emperor Frederick III, a Habsburg, confirmed Rudolf 's privilege and granted the title of archduke of Austria to his son Maximilian and his heirs. All males of the house of Habsburg bore this title; their daughters and wives were archduchesses. The title of archduke or archduchess of Austria also occurred in the royal style of the Bourbon kings and queens of Spain, though they were not descended in the male line from their Habsburg predecessors

                            可以看出,2的解释,即西班牙的大公,也是从4里引申出来的

                            而1,可见,grand prince 和 grand duke 对应,prince 和 duke对应,这也是一种“附和”吧,汗死,当时古罗斯诸国大概也确实只有“王公”而没有象西欧那样详细的封爵吧.

                            又:

                            关于古罗斯部分,我知道的有这些... by:久武

                            862年出生日德兰的诺曼人罗立克受斯拉夫人邀请去统治他们的国家,

                            882年他的继任者--伟大的诺夫哥罗德公爵奥列格征服基辅,建立基辅罗斯,称大公.后基辅罗斯称雄东欧,兵锋直指君士坦丁堡,历代基辅罗斯大公都是罗立克之后,他们对古罗斯以及后来俄罗斯的统治延续了几百年,史称罗立克王朝......这是题外话了.

                            1054年基辅罗斯大公雅罗斯拉夫死后,庞大的基辅罗斯分裂成几个政权,包括诺夫哥罗德,弗拉基米尔等.后来又进一步分裂成十几个政权,每个政权的领导者都称大公,其中弗拉基米尔大公是东北罗斯统治者.各个大公又把自己的领土分封给子孙和臣下,成为公国,每个公国名义上都服从他们的大公.但是后来大公权力减弱,各公国逐渐坐大,还互相争夺大公的位子.

                            弗拉基米尔大公属下有苏兹达尔公爵,莫斯科公爵、特维尔公爵等,蒙古统治期间,莫斯科公爵、特维尔公爵为争夺弗拉基米尔大公的位子互相争宠,奸诈的莫斯科公爵终于获得了金帐汗的欢心,取得了弗拉基米尔大公的宝座,也就是东北罗斯统治者和金帐汗向东北罗斯收贡品全权代理人,莫斯科公爵靠向主子献殷勤和从贡品里贪污,不断壮大,后索性自称莫斯科大公了...


                            有明刑部右侍郎衔都察院副都御史天津巡抚  林重政
                            尾张织田脱藩家臣   铃木重政
                            往来馆主               林重政
                            北塔死灵法师         Nicholas Ghostaleo
                                    以上身份,随便选一个吧..........

                              2006-5-31 12:59:10
                              回到顶部
                              林重政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城主
                              言论:353
                              入籍:2003年7月8日
                              发贴心情

                              问:1、开宝元年(968),宋政府颁布《县令、尉捕盗令》中,规定尉“逐贼被伤,全火,赐绯。”原文是否是“全火”二字,如是何解?

                              2、仁宗时,刘敞曾言:“不务衣食,而务无盗,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救焚而救以升仓也。”其中的“仓”字是否正确,又有做“仑”字的,不知究是何字?

                              答:

                              开宝元年(968),宋政府颁布《县令、尉捕盗令》中,规定尉“逐贼被伤,全火,赐绯。”

                              全火就像今天的全额工资之意,就是抓贼时如果受伤,养伤期间可以领全额工资……

                              :“不务衣食,而务无盗,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救焚而救以升仓也。”

                              应为“仑”字。

                              是说救火时用小器无法救大火,取杯水车薪之意。


                              有明刑部右侍郎衔都察院副都御史天津巡抚  林重政
                              尾张织田脱藩家臣   铃木重政
                              往来馆主               林重政
                              北塔死灵法师         Nicholas Ghostaleo
                                      以上身份,随便选一个吧..........

                                2006-5-31 13:20:28
                                回到顶部
                                林重政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城主
                                言论:353
                                入籍:2003年7月8日
                                发贴心情

                                请指教几个迦太基和罗马史的问题? 1哈密尔卡入侵西班牙是否得到了迦太基元老院的批准? 2领导迦太基最后保卫战的哈士多鲁巴是否是哈密尔卡的儿子,汉尼拔的弟弟! 3苏拉为何要主动辞职,有内幕否? 4阿庇安的《罗马史》中说绥克斯都。庞培是从不进攻他的敌人这是为什么? 答:2肯定不是,汉尼拔的弟弟死在阿尔卑斯山上了,人头送到了汉尼拔的手上。 3苏拉说过,想知道可以问他,就是米有人敢问。所以所谓的内幕只限于个人的猜测。

                                答:1 应该有批准 2 不是,同名。迦太基人里有很多同名的 3 不得而知。我个人倾向认为苏拉疾病缠身,并且对政治失去兴趣,加上他对共和的感情 4 兵力不足。你看看他要对付的都是什么样的敌人,以他的力量能在西西里采取守势已经很不错了。当然也有个人的性格及能力之因素在内

                                答:嗯,关于迦太基的两个问题俺赞同楼上的观点。 第一个问题俺无法做答,不过当时伊比利亚半岛尚属一片蛮荒之地,沿海散步着些各个民族的殖民地。其实早在哈米尔卡之前腓尼基人就已经在那里拥有了殖民地(加的斯),而迦太基本身就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城邦。哈米尔卡进攻西班牙的举措并不违反第一次布匿战争后双方所签定的和约(当然他的目的显而易见),估计迦太基的贵族商人们没有理由反对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那样,据俺所知,哈米尔卡的女婿也叫这个名字来着||||||| 秀和来看这个,http://warstudy.com/history/cold_steel/hannibal/index.xml~坎尼会战,伟大的胜利,光荣属于汉尼拔!

                                答:.哈密尔卡入侵西班牙得到了迦太基元老院的批准(其实是拿银子买的,谁叫卡巴家族家底厚呢),但是元老院好象并没有拨给他部队,然则自愿参加的迦太基人也不少,大概有一个军团

                                2。然则迦太基历史上有N位哈士多鲁巴,其中较有名的是哈密尔卡的女婿和次子,为区别又叫小哈士多鲁巴,小哈士多鲁巴在意大利准备与汉尼拔会师时,在密塔拉斯河畔被尼禄(此尼禄非彼尼禄)击败,战死。

                                3。我的回答是:政治这东西?黑着呢!但是像苏拉这样的暴君和[系统过滤]者竟然会主动辞职? 活 活 我也想知道啊

                                4。然则小庞培起兵占领了西西里岛、撒丁岛和科西嘉岛,把埃及和罗马的交通这么一切,活 活,够狠了吧,想想当年被信长围困的本愿寺众,知道饿肚子的痛苦了吧。其实这样做比出兵更绝啊…………

                                我以为苏拉的决定应该和克拉苏无关 当时苏拉在罗马的势力无人可及,而克拉苏才刚刚开始他的发迹,不可能象三头时那样有势力.我还是倾向于认为这是苏拉个人的行为.无论他在之前做过些什么,或者他做出这一决定的理由为何,他的这一行为确实在后世把他的恶名抹消了很多. 另外,关于小庞培的行为......怎么说呢,跟他爹一样,在性格的某些关键点上有所缺失......就他们的性格而言,他们都不是能在乱世中生存的霸主,但却因为各种理由而被推到了历史的分歧点上,因而他们的失败可以说是必然的. 小庞培一边跟三头分庭抗礼,一边还想从他们的协定中捞一笔,哪有这样的好事.而且他的兵力确实也不足以主动进攻他的敌人......


                                有明刑部右侍郎衔都察院副都御史天津巡抚  林重政
                                尾张织田脱藩家臣   铃木重政
                                往来馆主               林重政
                                北塔死灵法师         Nicholas Ghostaleo
                                        以上身份,随便选一个吧..........

                                  2006-5-31 13:34:06
                                  回到顶部
                                  林重政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城主
                                  言论:353
                                  入籍:2003年7月8日
                                  发贴心情
                                  柏乡合战

                                  问:梁军倍于晋军而处处受制困守不出,一出则全军尽没。王景仁号称良将,天下不足定,就没有一策破敌吗?一直想了解一下梁晋的兵势强弱,请诸位指教。

                                  答:一场战役不能说明什麽,梁晋打了几十年,大小战役何至百千,双方互有失误,梁也有占上风的时候,如朱温围太原,李克用差点跑到塞外,柏乡之战正是李存勖用兵得法之时,而梁得失误是很多得,王景仁打败仗并不奇怪,汉尼拔还打过败仗呢,另外,五代得史书很多是晋系的文人写的,有些对晋有夸大之词


                                  有明刑部右侍郎衔都察院副都御史天津巡抚  林重政
                                  尾张织田脱藩家臣   铃木重政
                                  往来馆主               林重政
                                  北塔死灵法师         Nicholas Ghostaleo
                                          以上身份,随便选一个吧..........

                                    2006-6-7 17:34:53
                                    回到顶部
                                    林重政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城主
                                    言论:353
                                    入籍:2003年7月8日
                                    发贴心情
                                    问:金朝统治下的伪齐政权

                                    金灭北宋后于中原地区扶植傀儡皇帝刘豫建国,号大齐,请达人详述此政权情况

                                    答:://www.seas.upenn.edu/~yding/history/pj/pj11.htm

                                    中国史叛将传,介绍刘豫的

                                    另外朱希祖(1879-1944)

                                    他写过一些关于伪齐的书

                                    朱希祖一生著有《伪楚录辑补》六卷、《伪齐录辑补》四卷、《伪齐 国志长编》十六卷、《六朝陵墓调查报告》、《汲家书考》、《中国史学通论》 等专著多种,为后人研究六朝史志留下了很有价值的史料。

                                    有杨尧弼的《伪齐录》和宋代无名氏所撰的《刘豫事迹》。


                                    有明刑部右侍郎衔都察院副都御史天津巡抚  林重政
                                    尾张织田脱藩家臣   铃木重政
                                    往来馆主               林重政
                                    北塔死灵法师         Nicholas Ghostaleo
                                            以上身份,随便选一个吧..........

                                      2006-6-7 17:36:3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