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战国联盟论坛战国联盟主论坛『镰仓鹤冈八幡宫』 → [原创翻译]和式城堡的起源与发展

关闭 帖子评论
选取类型: 中立 支持 反对
观点标题: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观点内容:
(不支持HTML)
  1. 请以客观、真实地作出评论,并注意语言文明;
  2. 观点发表后不能作出更改;
回复贴子
您是本帖的第 4925 个阅读者
树形打印
标题:[原创翻译]和式城堡的起源与发展
花山院秀昭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领民
言论:7
入籍:2005年6月7日
发贴心情
[原创翻译]和式城堡的起源与发展

本文本人最早在3月发表于战场军事社区(http://www.cww2.net/bbs/read.php?tid=82205) 发表在这里希望能和各位同好交流

版权申明:此文为bekentnis译自国外公开出版物,转载请注明译者和原书出版单位,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保留此行)

由于论坛没法贴图,我也不知道有什么好的贴图的网站,所以这次只能给大家带来无图版了

如果够精华标准的话望能给个精华,谢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5 21:21:10编辑过]

    2006-6-25 19:47:12
    回到顶部
    花山院秀昭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领民
    言论:7
    入籍:2005年6月7日
    发贴心情

    最早的和式城堡

    日本第一座城堡的类型反映了一种日本孤立于亚洲大陆的发展趋势,它遵循着与中国和朝鲜迥然不同的防御建筑设计传统而发展。其最大的差别在于,日本几乎不存在拥有墙围的城镇,而这些恰恰是中国古代建筑财富的结晶。

    由于没有野蛮的游牧民族威胁日本列岛,日本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其国内的反叛者,而他们往往倾向于建立完全用于军事目的的要塞。日本的地形多林又多山,因此在日本早期城堡设计中,并不难找到由这两种风格结合的产物。绝大部分山丘的顶端提供了利于防御的地形和建筑所需的材料,从而能满足加强防御之要求。由此便发展出了一种被称为山城的城堡建筑,它建造的便利和实用性使得即使在石制城堡被引入后,依然在偏远地区被继续建造。

    最早的山城(同时也是一直是那个时期最简陋的城堡)很少改变它所依建的山峰或山丘原有的自然形状,而没有采用那种砍去山顶的树林以作为建城的材料并获得更好的视野和射界的做法。在悬崖和陡坡保留植被可以防止土壤浸蚀,同时也能为城堡提供防御屏障。修筑坚固的小径以连接各个山峰,这样,就可以将许多小山丘简单的组成一个山城防御连合体系并互相策应。

    有一些图画表现了山城在平安后期(始于公元950年以前)的战役和战斗中的样子。而在所有情况中都聪明并经济的利用了地形。这导致山城依地形会有许多的变化,建于山上的城堡就明显不同于建于河流环绕的平地与冲积平原上的城堡。后者被称为平城,而两者的混合产物则是通常所说的平山城。在削平的山顶上,可以修建排列十分复杂的木栅,加强的木制矢仓,大门和主殿。坚固的木墙上留有狭窗以向敌人射箭,有些时候也能用来投掷石块,只要砍断绳索就可以将石块砸向敌人。矢仓顶部由木墙或者木盾围住,这样矢仓上的射手们便具有防御优势,可以更安全的使用弓和弩来射击敌人,或者仅仅是向敌人投掷石块和其他能用到的投掷武器。用稻秆做屋顶的主殿同样为木制,并作为驻守部队的居住场所,接待处,将军的指挥所,同时也可以作为马厩和仓库。

    山城的主要防御作用在于限制敌军进入某个区域,同时也能监视敌人的动向。而山顶工事之间的交通问题十分重要,军队必须能沿着山间的小径移动到需要它的地方。如果山城防御体系的一个下层工事失守,那么整个防御体的设计就必须考虑如何可以让守军轻松的夺回阵地,或者至少能迅速切断敌军与城堡之间的交通。由于没有中国那种坚固的墙围需要破坏,所以日本人不需要使用攻城投石器这种在中国相当重要的科技产品。最为对攻城机械的替代品,日本人更倾向于使用以杀伤人员为主的重型十字弓。因此我们能发现在北部日本用“oyumi”(日文大雨的意思)来形容箭如雨下时,虽然会提到杀死大量武士并引起火灾,但从来没有记载过他们破坏了任何城墙。以上这样的城堡在1180-1185年的源平合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战国的山城

    上文描写的那种建于山顶并基本处于原始状态的木制城堡被沿用了许多年,同时战国大名们建于边境的城堡也依然采用这种形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首先是对树木繁茂的山坡有了一种创造性的运用:砍去所有的植被,同时在相邻两座山脊之间挖出深壕。这样大至同心的一系列山峰能被转化为一些天然的环环相扣的工事,每座工事能俯瞰其下面的那个,这样不仅最高峰得到了利用,中间不同高度的山峰也发挥了作用。应用这项技术的发展,各级工事将山顶削平,或者甚至加高地面以保证能取得连续的弓箭射界。这样层级相叠的城堡工事不禁使人联想到同时期"Old Dutch"在尼德兰发展的防御工事,但两者有两个重要的差异。第一,荷兰的防御工事修建于平地和低地,第二,他们依托地形甚于改变地形。日本创造出一些富有独创性的城堡造型。通过在墙内以适当角度安放交错的石块来加固城壕,在悬崖上挖出长长的通道以方便岩石能滚下山去,山间的河流被引导以填入护城河,同时通向城门的道路被设计的迂回曲绕,以使敌人在到达大门的路上能被城堡火力完全覆盖。

    同时,建筑和墙围也被修筑得更为精细,过去那种不牢固的木墙被由编条结构和灰泥所制作的更为坚固的墙围所取代。每隔六尺便在地上打入一个坚固而垂直的木桩,并在他们之间用绳索绑上竹束。建好以后便涂以红土和碎石的混合物,最后常常会用石灰浆把他们刷成白色,这同时也成为日本城堡的特征之一。狭窗通常被切割成规则的形状,相互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了减少恶劣天气带来的损耗,墙的顶部被设计成倾斜屋檐的形式--木瓦盖,或仅仅只是瓦片覆盖。在很多情况下,墙体由其内部一系列水平或竖直的木料所支撑,当攻击发起时,则在墙体对面用木板搭成平台来遮挡弓箭或铁炮的攻击。类似的木台也可以安装在门上。

    石制建筑的引入

    战国山城建筑的最大弱点在于其建于自然形成的山体斜坡上的根基是不牢固的,特别是那些砍伐了斜坡上的树木以后建造起来城堡。因此靠近城墙部分的拥有房间的建筑物最多只能建造3层,而用来了望的望楼因为高度高,所以只能设计成简易的只有骨架的结构样式。为了保持土壤,地面上的草皮被保留了下来,但是日本的暴雨还是给城堡的地基和结构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即使没有台风,地震和围城也会给城堡带来严重破坏,一般性老化和使用损耗也要求至少每隔5年,城墙就必须进行一次例行的整修。如果要在城墙上或者附近建造诸如橹,天守等更重的建筑,就需要对地基进行更有效的加固,解决的方法就是日本城堡另外一个最显著的特征--由巨大岩石筑成的石垣。这些石垣是许多已经荒废的城堡遗址的显著标志。它们非常的坚固,使得冲绳的那霸城在1945年经历了美军的轰炸后依然保存了下来。

    从更大范围内来说,这些石垣才是战国时代城堡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样式。很多城堡并没有华丽的天守阁,比如姬路城和彦根城,地基上只建筑有简单的木结构房屋和围墙。只有石垣却存在,比如欧洲要塞建筑中的意大利棱堡体系。但是,如前所述,日本城堡的在发展的方向上和欧洲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建筑技术方面。欧洲人的堡垒是用在岩石上凿出来的,或者是用岩石砌成的,而日本人则是将山体开挖成型后在外面用岩石包覆起来,但目的都是一样--建造具有坚固防御的堡垒。

    可是,不论怎么考虑,新型的石质城堡是不可能立即取代旧式城堡的。除了财政方面的考虑,还有更多复杂的因素产生了影响。只有少数大名会依赖一座城堡,而大部分大名则拥有"卫星"城堡网络。位于大名领土中央的主要城堡被称为本城,在其周围则建有一定数量的支城。在一些情况下,支城也能脱离本城独立使用,比如说在北条家的领地上通常会安排分区管理土地。支城城主总是由大名的一门众或谱代家臣所担任。有些支城是本城的缩小版本,同样具有石垣和木制的矢仓,此外他们还具有更低级别的支城网络--可能是具有灰泥墙围,建于山坡的旧式战国城堡。这些低级别的支城由小的栅栏堡垒,而他们与最古老的山城相差无几。这些小城堡没有必要常备驻防部队,只需要在里面存储武器和配备非常备部队(part time soldiers)来保证在紧急情况下对此地的实际控制。比如说北条的权现山城由252人守备,所以他们还是比望楼要强得多。由于支城体系的存在,直到16世纪90年代,人们仍然能看到所有不同时代的日本城堡。


      2006-6-25 19:55:34
      回到顶部
      花山院秀昭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领民
      言论:7
      入籍:2005年6月7日
      发贴心情

      天守阁的发展

      岩石作为建筑材料的引入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土壤流失和气象灾害,同时使的筑城者们可以修建之前难以想象的上层建筑,其最终也成为日本城堡最显著的特征。石垣像欧洲火炮棱堡那般明显地向外倾斜,但两者的原理有所区别。欧洲棱堡水平方面的设计是为了获得多种角度来寻求火力射界以保证没有盲区,竖直方面的设计则是为了减少敌人炮击的翻出的泥土(这将各攻城部队提供进攻的坡道),并造成足够的角度阻止敌人使用较长的云梯。日本人则并不只出于战力方面的考虑,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城堡的内饰及支撑天守的重量。由于日本地震频发,建造较长且向外倾斜的石垣墙可以有效地吸收地震的冲击。

      石垣建筑最初的代表是近江的穴太众。他们对建筑石制寺庙与佛塔有着数百年的研究,他们聪明的使用了三角法,从而带来了日本城堡设计的革命。通过使用巨大的成形岩石,城基不仅可以做成向外倾斜的直线型,甚至可以设计成曲线。这保证了压力能直接准确的朝实心地基传递。穴太众大约出现于1577年,而此时少数天守已处于使用阶段。大名松永久秀因1567年在多闻城建造了修建了第一座天守而闻名,不过这座天守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丸冈天守建于1576年,直到1948年被毁于地震前仍基本完好无损,不过后来又以原来的材料重建。现存最古老并未被重建或移动的天守应属美丽的松本城,确切记载称其建于1597年。还有一些天守比它更古老,但都已经被从原址移置到别处。如彦根天守最早在1575年被建于大津城之上,而在1606年被移至现址。现存建于1615年大阪笼城战之前仍位于原址的城堡还有落成于1600年,俯瞰木曾川的犬山城;完工于1611年,位于日本海畔的松江城;此外还有建于1601年至1610年间,美丽的姬路城。

      前述各例中的城堡在完工时战争仍未结束,因此一般所谓现存日本城堡建于战争结束之后的说法与事实相差甚远。这些精巧的建筑存在于武士们战斗的时代,我们可以从当时绘画的题材中得到证明,尤其是屏风上往往按购买者的要求绘制了著名战斗的场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保存于名古屋市立德川美术馆收藏的长篠合战图屏风。这幅屏风主要展示了武田胜赖,而在他右手边绘有一座城堡。因为仅仅是边境以外的一个据点,所以事实上长篠的城堡应该比图上表现的结构要简单得多,但屏风上的城堡仍然可以作为表现大名本城发展的很好的例子。另一个重要来源是绘于1615年的大阪夏之阵图屏风。它很好的表现了当时天守的真实外观。

      非但不是和平的江户时代的产物,而且当技术条件发展到此种程度时,向敌人们展示了大名军事上的财力就成为建筑这些精巧的天守阁的主要动机之一。事实上,最华丽的天守阁是最早建成的那批中的一个。这就是织田信长的骄傲--安土城,在1582年叛徒刺杀信长的行动(明智光秀的反寝,本能寺之变)中被焚毁。虽然天守台以上的部分已经不复存在,但足够的绘画和文字描写的存世使得它的面貌能都得以复原。八角形的结构和无可超越的七重天守(原文如此,但安土天守似乎是五重七阶的)使得它成为独一无二的传奇。

      1586年,信长的继承者丰臣秀吉建造大阪城,而它在日本城堡建筑史上写下了自己独特的篇章。它修建于石山本愿寺加固的高坡上(大坂),而本愿寺则统率着狂热的僧兵宗派(即净土真宗派源流一向宗),并在织田信长发动的,日本史上最久的笼城战(石山合战,以笼城战为主)中坚持了10年时间。有一定高度的坚固的天守台,四周网布着曲折交错河流,芦苇丛生,还有木曾川流入大阪湾形成的不断变化的三角洲。 这是平城所需的典型地形,因此在其上巧妙的修筑了大阪城。围绕中心逐级增高的巨大同心石垣墙构成了多层防御体,从而使得敌人更难接近中心的大天守,也就是城内最大的建筑物。

      事实上,巨大的石垣比任何精巧的上部建筑更能代表和式城堡。可是时间的流逝使得我们对其的研究变得日渐困难。有时候因为是对遗址的忽视或选择对土地的使用(通常是房地产业),而有些情况下,遗址上修建了混凝土浇注的复原天守。修复的工程未能达到预定之目标。名古屋,大阪,以及别处的重建建筑,甚至未建在原址之上。

      韩国的和式城堡

      有趣的是,观察和式城堡原貌最佳的那些场所并不在日本,而是全部位于韩国。当1592年日本入侵朝鲜时,由于对中国和朝鲜反击的担忧,日本军队沿着海岸修建了一系列的被称为倭城的堡垒来保护他们的交通线。因为朝鲜本地的城堡很容易被他们的快速攻势破坏,因此日本人开始致力于修建自己的城堡。他们将山切开,并用岩石覆盖在其表面来建筑堡垒。大量朝鲜或渡海而来的日本壮丁们被强迫在短时间内修建大量这种城堡。尽管有欧洲人评价说这些城堡的内饰可以修得更加华丽,但由于缺乏时间(如蔚山城在完工前就被围攻了),这些城堡上并没有修筑天守阁而只有最简单的矢仓。倭城的使用寿命十分短暂,最长只有4年时间。而因1598年日本撤离朝鲜所废弃的城堡被保留到了今天。

      土木工事的使用

      在一部分和式城堡的设计中,泥土成形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在欧洲,虽然容易因天气原因而损坏,土方工事仍具有经济并建造迅速的优势。和式城堡使用土方建筑最重要的例子于1593年出现于朝鲜。面对具备强大炮击能力的中国军队向平壤的快速推进,日本军队放弃了朝鲜本地具有石墙的城镇,而在墙外构筑土木工事。因中国的长城而自豪的明朝将军们轻蔑的乘这些工事为野蛮人的洞穴,直到他们发现火绳枪从背后向他们射击。到了冬天,所有这些土方工事因冻结而变得如岩石般坚硬。建于大阪城南部的土木工事在1*-1615年的笼城战中也发挥了主要作用。它因防御指挥者真田幸村而得名真田丸,并见证了1*年冬的大部分军事行动。在土方工事上修建的两层带射击平台的木墙,虽然简单但依然十分有效。

      真田丸本质上是一种为了眼前需要而修筑的临时性防御,并且在别处也并没有仿制的产物。作为最后的繁荣,和式城堡的设计走向了另一个极端。1615年大阪陷落之时,点缀日本风景的华丽天守阁已全部落成了。像日本军事史上许多其他东西一般,由于德川统治下的和平的确立,城堡建筑的发展走向了末路。城堡可以在火灾和地震后重建,但直到十九世纪黑船来航之时,城堡依然是残存的最显著也吸引人的逝去军事荣誉的象征。


        2006-6-25 20:01:15
        回到顶部
        花山院秀昭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领民
        言论:7
        入籍:2005年6月7日
        发贴心情

        部分译名对照

        ne ishi 根石

        Okinawa 冲绳

        Naha 那霸

        arrow port 箭狭窗,即日本的箭孔

        daimyō 大名

        wajō 倭城

        stone base 石垣,包括石垣墙,橹台,天守台等

        Shikizan Castle 信贵山城

        Kakegawa Castle 掛川城

        Kumamoto Castle 熊本城

        Gosannen War 后三年之役

        Iga Ueno 伊贺上野

        Shoryuji Castle 胜龙寺城

        Hirado Castle 平户城

        Matsumoto Castle 松本城

        Hikone Castle 彦根城

        Inuyama Castle 犬山城

        Kiso River 木曾川

        Sanada Maru 真田丸

        Sanada Yukimura 真田幸村

        Tokugawa 德川

        Gongenyama Castle 权现山城

        Hojo family 北条家

        Matsunaga Hisahide松永久秀

        Tamon 多闻

        Maruoka Castle 丸冈城

        Otsu 大津

        Matsue 松江

        Nagashino screen 長篠合戦図屏風

        Nagoya 名古屋

        Takeda Katsuyori 武田胜赖

        Edo Period 江户时代

        Oda Nobunaga 织田信长

        Azuchi Castle 安土城

        Toyotomi Hideyoshi丰臣秀吉

        Ishiyama Honganji 石山本愿寺

        ikko-ikki 僧兵

        Omi 近江

        masons of anou 穴太众

        Himeji Castle 姬路城

        Tokugawa Art Museum in Nagoya 名古屋市にある徳川美術館

        Summer Campaign of Osaka 大坂夏の陣図屏風

        Ulsan castle 蔚山城

        P'yongyang 平壤

        Pax Tokugawana 德川统治下的和平

        Uto Tower 宇土橹

        yamashiro 山城

        hirajiro 平城

        hirayamajiro 平山城


          2006-6-25 20:07:3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