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战国联盟论坛战国联盟主论坛『镰仓鹤冈八幡宫』 → 明日关系——残稿现世

关闭 帖子评论
选取类型: 中立 支持 反对
观点标题: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观点内容:
(不支持HTML)
  1. 请以客观、真实地作出评论,并注意语言文明;
  2. 观点发表后不能作出更改;
回复贴子
您是本帖的第 13468 个阅读者
树形打印
标题:明日关系——残稿现世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发贴心情
明日关系——残稿现世

第一章、日本国王良怀

宣谕“四夷”

公元1370年,也就是明朝洪武三年,一艘巨大的海船从宁波启航,顺着洋流向东行驶。

这不是一艘民船,而是官船,船上的最高长官头戴乌纱,身穿红色的团领大袖袍服,是一员五品高官。此人名叫赵秩,正式官职乃是山东莱州的同知,是莱州知州的副手,大概相当于今天的省辖市第一副市长。然而此次他却不是以副市长身份下海出航的,他率领一个规模庞大的使团,受大明天子朱元璋的直接指派,前去宣谕日本国,递交国书。

此番出使,赵秩的心情绝不轻松。自朱元璋登基以来,已经先后派出两批使团出使日本,全都铩羽而归,甚至第二次还有成员丢了性命。赵秩此次出使,失败的机率是很大的,连是否能够平安回国也还在未知之数。当日在南京接过国书的时候,他就觉得手上这份薄薄的国书如有千钧之重。

明朝建立于两年前的1368年,这一年的正月,朱元璋在金陵(今天的南京市)登基称帝,改金陵为应天府,作为国都,随即展开大规模的北伐行动。八月,明军攻入大都(今天的北京市),结束了元朝对中原地区近百年的统治。

按照中国历史的传统记年法,从这个时候开始,元朝就不复存在了——即便末代皇帝妥欢贴睦尔仍然在世,政府班底并未解散,只是逃离中原而已,从此也得改称“北元”。

虽然北伐成功,但中原地区并未彻底平定,方国珍仍然盘踞在浙江和福建沿海地区,明升占据了四川大部。朱元璋在调派兵马平定这些割据势力的同时,也从应天府派出使团,前去宣谕“四夷”。

“夷”,乃是古代中国对东方各少数民族的蔑称,随着历史演变、语意扩展,也可指代所有外族。“四夷”,指的是中原政权的周边国家,并不一定要在东方,也并不一定有四个——“四夷”之四,乃是四方之四。

不过说来也巧,朱元璋登基之初便遣使通好的,正好是四个国家,并且都位于明朝的东北方或东南方。这四个国家乃是:高丽、日本、安南和占城。

高丽国等于今天的朝鲜和韩国,国王姓王,故此史称高丽王朝。安南在今天的越南北部,占城在今天的越南南部。日本国基本等同于今天的日本,但要减去冲绳县(当时为独立的琉球王国)和北海道除南端外的所有领土。

这四个国家都是中国传统的邻国,其中高丽、安南和占城都曾经是元朝的藩属国,所以君主只能称王,要比中国的皇帝矮上一头。日本则不同,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发兵,想要逼迫日本称臣,但全都铩羽而归,也只好不了了之了。

在朱元璋想来,日本列岛上的政权从三国时代起就是中国的藩属(邪马台等国同时向魏、吴称臣纳贡),他们不肯向占据中原的蒙古人称臣,其情可原,甚至其志可嘉。如今大明代元而兴,中原重建汉人政权,日本总该向我低头了吧。因此宣谕“四夷”的国书内容是基本相同的,一方面宣告明朝建立,另方面要求这四个国家都继续尊奉中华正朔,派遣使团来南京称臣纳贡。

1368年,也就是洪武元年的十一月,这时候四川尚未平定,东南方面,虽已攻取方氏的根据地温州,但方国珍退守海岛,仍然不肯降服(方国珍降明,是在当年的十二月份),朱元璋就急忙派出了第一批使团。

他为什么这么着急呢?一方面是为了宣示明朝的正统性,另方面传闻张士诚和方国珍的残党在大陆站不住脚,纷纷逃到海外,与海盗们相勾结,准备侵扰明朝东南沿海。朱元璋想要尽快建立与周边各国的主从关系,从而切断这些残党、海盗的后路,尽快将其彻底剿灭。

四个使团离开南京数月后,在1369年年初陆陆续续地回了国,并且带来了高丽、安南和占城三国同意向明朝称臣的国书。然而让朱元璋颇感失落的是,他最殷切希望建立外交关系的日本方面,却偏偏毫无动静。

1368年派往日本的使团因何无功而返,现在任何史料上都找不到原因。他们是否真的到了日本,见了哪些人,说了哪些话,是否顺利递交了国书,有无得到回应,全都付之阙如。从以后所发生的种种事情来判断,或许这个使团根本就没有摸准门路,没能找到合适的人呈递国书,甚至,很有可能是迷了路,根本就没能到达日本。

而恰巧就在这次赴日使团空手而归的同时,一直为祸中国和高丽沿海的倭寇又闹腾了起来,和张士诚、方国珍的残党相勾结,在山东、江浙、福建、广东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所谓倭宼,是指日本海盗。日本古称倭国,“倭”就是小矮个儿的意思,至于这名字是他们自己取的,还是中国人看日本人身材矮小给硬性指派的,那就无可查考了。

倭寇为患,使得朱元璋更急切地想要和日本建交,于是在洪武二年也即1369年三月,他又往东方海上派出了第二批使团,并且还带去了一份声色俱厉,简直象是最后通牒的国书。

国书首先指责日本国既不肯称臣,也不肯修好,还胆敢唆使倭寇为祸中国东南沿海,然后恶狠狠地警告说:

“假如尔等不肯幡然悔悟,仍要侵扰我大明的疆土,朕就派遣水师扬帆前往日本列岛,把倭寇搜捕精光,甚至直取尔等的都城,逮捕尔等的国王!”

对于这第二批赴日使团,史书上记载得比较详细,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使团团长名叫杨载,副团长叫吴文华,他们确实到达了日本,在北九州登陆,随即前往镇西府,见到了日本国王“良怀”。

日本是由四个大岛(本州、九州、四国、北海道)和一系列小岛组成的国家,其中距离中国最近的是九州岛,而镇西府又名太宰府,在今天日本福冈县的中部。

明朝使团来到镇西府,面见日本国王良怀,呈上国书,要求日本称臣纳贡。然而良怀在读完国书之后却大怒如狂,不但不愿意当明朝的藩属,反而当场下令斩杀了使团中的五名随员,还把正副团长杨载、吴文华给监禁了起来,关了整整三个月才赶出日本。

杨、吴二人狼狈地逃回南京,向朱元璋奏报,朱元璋无奈之下,才于翌年也即1370年派出了赵秩率领的第三批使团。

虽然国书上的话放得很狠,说要“派遣水师扬帆前往日本列岛”,还要“直取尔等的都城,逮捕尔等的国王”,但实际上朱元璋并没有远征日本的决心。从表面上看起来,什么倭寇问题、称臣问题,只要发兵打服了日本,全都可以彻底解决了,然而以明朝当时的国力来论,远征日本或许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一方面,经过元末的长期战祸,中原地区田地荒芜、百姓流散,亟需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另方面,北元政权虽然逃往漠北,却仍然保存着一定的南侵实力,随时都可能卷土重来,明朝最主要的军事力量必须用来防备北部边境和出塞扫荡北元军。一百年前,就在元朝初兴,实力最强大的时代,元世祖忽必烈两征日本,第一次派兵三万多,第二次十四万,结果都大败亏输,逃归者还不到一半。从来战无必胜之道,初兴的明朝根本承受不起如此沉重的打击,万一出师不利,很可能彻底崩溃。

不虑胜,先虑败,那些总是志得意满,以为自己常胜不败的家伙,是根本无法创建一个崭新的王朝的——朱元璋当然不是这类空谈家。

所以虽然明朝使节遭到日本国王良怀的屠杀和羞辱,别说藩属外交了,连友好外交都没能建立,朱元璋还是本着先礼后兵的原则,打算再次派遣使团,去给日本人下最后通牒。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咱们开篇就交代的,莱州同知赵秩率团第三次赴日。

你居然也姓赵

1370年,赵秩率领使团前往日本,随行的除了秘书、翻译、护卫以外,还奉朱元璋的旨意,带上了一批日本籍的囚犯,总共15名。这就是所谓的恩威并施,一方面在国书中严厉斥责日本政府,并且以开战相要挟,临之以威,同时也引渡部分日囚,交给日本政府自作处置,表示大明天子宽大为怀,施之以恩。

恩威并用之下,日本国还能不乖乖就范吗?

按照史书记载,这15名日本籍囚犯中,既有被擒的倭寇,也有遭到扣押的佛教僧侣。

佛教是在六世纪中期,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很快就普及开来,几乎成为全民信仰。中国唐代有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目的地是佛教的发源地北印度,但其后不久,印度佛教全面衰退,几乎近于灭亡,佛法的中心,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中心转移到了中国。所以从唐朝开始,陆续有日本僧侣不顾海道艰险,西渡中国来求取佛法。

著名的鉴真和尚,就是被一群来华的日本僧侣说动,才东渡去日本宣教的。日本天台宗的创始人最澄、真言宗的创始人空海,这两位鼎鼎大名的高僧,也都曾来中国留过学。

然而,因为元世祖忽必烈想征服日本却遭到失败,元日之间始终未能建立正常邦交,等到明朝初兴,朱元璋两番遣使都未能使日本称臣纳贡,建交之事仍如水月镜花一般。在这种情况下,日僧入元、入明,不可能携带中国政府认同的证明身份的文件,算是偷渡。

况且,这些偷渡的和尚还很有可能是乘坐倭寇的船只航来中国的,因此遭到地方官逮捕,并且押赴中央,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就这样,朱元璋从日本籍囚犯中挑选了偷渡的佛教僧侣,以及部分作恶较轻的倭寇,凑了15名,交给赵秩使团,押送回日。

赵秩在北九州的良港博多登陆,联络当地日本守将,直接前往镇西府,求见良怀,并且顺利得到了接见。

只见这位日本国王良怀年约四旬,头戴着高高的乌帽子,身穿大袖长袍,手持折扇,仪表堂堂,不怒自威。于是赵秩递上国书,良怀展开一看,不但内容和去年杨载带来的完全相同,而且言辞更为激烈,不禁双眉倒竖。当听说面对的使者名叫赵秩以后,他显得更为愤怒,一拍桌案,大声喝骂道:

“你居然也姓赵!”

良怀为何如此痛恨姓赵之人呢?咱们还得倒退一百年,从忽必烈远征日本开始说起。

蒙古至元三年(正式改国号为大元,是在13年后的至元十六年),也即1266年,忽必烈派遣兵部侍郎黑的、礼部侍郎殷弘组团前往日本,要求日本称臣纳贡。黑的等人在高丽使者宋君斐的陪同下,首先来到巨济岛,遭遇了大风浪,无法继续前进,被迫将国书交给高丽人转呈日本政府。

1268年,这份国书终于经高丽人的手送到了日本。当时日本由京都的天皇和镰仓的幕府(由武士集团首脑所建立的军政府)将军双头执政,而幕府将军惟康年仅五岁,是个傀儡,大权落在幕府外戚、执权北条时宗手中。对于蒙古国书应当怎样答复,是同意称臣,还是坚决抵抗,或者虚与委蛇,朝廷百官连日开会讨论,都得不出结果,只好把烫手山芋直接扔给了幕府。

这一年北条时宗只有17岁,年轻气盛,坚决不肯向外国低头。事实上,当蒙古征服高丽以后,镰仓幕府就要求管辖九州岛的太宰府整军备战了,此时北条时宗更向所有日本西部的武士集团下令说:

“蒙古人包藏祸心,觊觎我国,近日甚至派遣使臣来要求我国降伏。应当早做戒备,以防不测。”

就这样,在幕府的强硬态度影响和支持下,日本朝廷以“言辞无理”为由,拒绝接受蒙古国书。

忽必烈得到日本不肯称臣纳贡的消息后,并没有失望,他一方面重编高丽军,建造大海船,做好侵日的准备,另方面再派黑的等人赴日交涉。这次黑的终于穿过海峡,来到了日本西北部的对马岛,但被当地守将拒绝他登岸,恼怒之下,劫掳岛民塔二郎、弥二郎两人归国。忽必烈盛情款待了那两个日本人,并且带他们参观都城,以显示蒙古国力的强盛,然后草拟了一份非正式国书,交二人带回日本。

然而日本人的态度毫无更改,菅原长城代天皇回信,其中甚至包含了这样的话:

“蒙古的名号,自古未闻……日本乃是神国,并非靠智谋便可与竞争,靠武力便可以征服的……”

即便这样一封书信,也被幕府认为是屈从于外国的压力,干脆扣住不发。忽必烈久等不见日本回复,就于1270年再派女真人赵良弼出使日本,同时在使团的出发地高丽金州(今天韩国庆尚北道的金海)驻扎一部陆军和海军,为其助威。

可是赵良弼也只到了太宰府,当地守将坚决不肯让他前往天皇朝廷所在地京都,对于蒙古国书仍然不做答复。在日本滞留了整整一年以后,赵良弼被迫归国,并在忽必烈征询他对日用兵的意见时,就自己的所见所闻,得出如下结论:

“臣观日本的民俗,好勇嗜杀,不知有父子之亲、上下之礼。咱们即便得到这些百姓,也不可用,得到这些土地,也无法使其富饶。倘若派兵渡海,风险浪大,祸害莫测。请陛下勿将有用之民力,填此无底之深洞。”

可惜忽必烈已经下定了开战的决心,完全听不进赵良弼的正确意见,这才终于有了1274年和1281年两次失败的征日之战。

历史颇多有趣的巧合,一百年前的1270年,赵良弼奉忽必烈之命出使日本,来到太宰府(实际到达是在1271年),一百年后的1370年,赵秩奉朱元璋之命出使日本,也到了镇西府(即太宰府)。两名使臣都姓赵,也难怪良怀要把两者联系起来了。

良怀喝骂赵秩说:“我日本虽是偏僻小国,却从来仰慕中华文化,希望与中国友好建交。然而蒙古人觊觎我国的领土,先派个姓赵的来诓骗、要挟,继而十万水军汹涌杀来。幸亏苍天护佑,降下神风,打沉了蒙古战船。如今中国新天子登基,又派了个姓赵的前来,难道你是赵良弼的后裔吗?你也打算来欺骗和要挟我国吗?!”

听了良怀这一番话,赵秩才终于恍然大悟。

日本的南北朝

蒙古人所建立的元朝,与此前的唐、宋,以及其后的明、清不同,儒教并不兴盛。中国本土的儒教,是一种讲究自修、内敛的文化哲学体系,扩张的野心并不严重。明朝以儒教立国,朱元璋最重视本国的农业发展,并不象忽必烈那样,认定凭借武力便可征服一切。

所以忽必烈只是没有得着日本人的明确答复就准备开战了,明朝使臣被杀5人,朱元璋也并没有真下动兵的决心。

作为明朝使团团长的赵秩,一方面完全了解朱元璋与日本建交的良苦用心,另方面也秉持着中华泽被万邦而非征服万邦的儒教思想,他必须要把话对良怀说清楚,把对方的错误观念扭转过来。

于是赵秩首先声明,自己绝对不是蒙古使臣的后裔——我是纯正的汉人,而那赵良弼本是女真人,岂可一概而论?然后宣扬了一番大明天子的威德,绝非蒙古人那般唯力为视。最后还说:

“倘若不信,你可以杀了我,但恐怕大祸旋踵而至。况且天命所在,人力岂能违抗?我朝以礼相待,岂可与蒙古的欺骗、侵略相类比呢?”

据说在良怀责问赵秩的同时,排列在屋中的日本武士们个个怒发冲冠,纷纷拔刀出鞘,架在赵秩的脖子上,只等主公一声令下,便要明使人头落地。然而赵秩毫无惧色,一番侃侃而谈,有理有节,掷地铿锵有声。良怀听了这一番话,面色立刻就改变了,当即喝令武士们退后,然后亲自走过来握住赵秩的手,概叹说:“原来是我搞错了呀,得罪了,得罪了,还请海涵。”

于是接受国书,盛情款待了明朝使团,最后还恭送赵秩离开日本。明日之间政府间的交往,终于就此展开了。

赵秩出使日本的第二年,也即1371年,十月,良怀所派遣的朝贡使团终于经海路来到中国,并在地方官的护送下顺利抵达南京。

日本使团的团长并非朝廷官员,也不是武士,却是个僧侣,法号叫做祖来,他向朱元璋呈上了良怀的国书,并且进贡了马匹和土产,还送还被倭寇所掳的中国明州(今浙江宁波)、台州(今浙江临海)两地老百姓70余人。

虽然并未正式表态称臣,但祖来带来的国书中自称“臣良怀”,并且带来了贡品,还送还了被倭寇掳走的部分百姓,朱元璋大感快慰。似乎日本对明朝称臣纳贡,甘为藩属,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于是按照接待藩国使臣的规格,隆重迎接并盛情款待了日本使团。

然而,敏锐的朱元璋还是从祖来的应对话语中听出了一些不和谐音,这使他疑窦丛生,难下决断。

史书记载,日本原称倭国,唐高宗时代开始改称日本,不久后更将其君主的名号从大王改称天皇。此外,宋人已经知道天皇朝廷大权旁落到镰仓幕府手中,所以忽必烈派赵秩出使日本,赵秩曾要求前往京都,亲手将国书交给天皇,倘若不肯,交给“大将军”(指幕府将军)也行。

那么,这个日本国王良怀,究竟是日本天皇呢,还是幕府将军呢?他为何不居住在京都,而在僻处一隅的镇西府呢?日本目前国内形势究竟如何,想让他们约束倭寇,良怀能不能说了算?

种种疑问纷至沓来,于是朱元璋下旨,派官员前往天界寺召高僧椿庭海寿前来问话。

天界寺就在南京城内,乃是当年元文宗图帖木尔的潜邸(君主登基前的私宅)改造的,也算当时东南地区数一数二的大寺庙。而这个椿庭海寿本是日本和尚,1350年也就是明朝建国的18年前西渡到中国来求法,这时候就正在天界寺挂锡(游方和尚在寺庙暂住的时候,得把锡杖挂在墙上,所以叫挂锡)。

朱元璋直接把椿庭海寿召来奉天殿,详细询问他有关日本国内的情况。椿庭海寿虽然已经离开日本十多年了,但估计他临走时候的政治格局还未曾大变,也或许可以探询明白,那个良怀究竟何许人也。

大明天子垂询,椿庭海寿不敢有丝毫的隐瞒,立刻将自己所知道的合盘托出。他首先告诉朱元璋,如今日本国内是两统并立,有两位天皇,朝分南北。

前面说过,镰仓幕府崛起以后,与天皇共治日本,就名义上来说,天皇是君,幕府将军是臣,但就实权来说,幕府往往凌驾于朝廷之上。

元朝两次征伐日本,虽都铩羽而归,但给日本的打击也是相当严重的,各地大大小小的武士集团原本都受幕府统辖,其中相当多武士艰苦奋战、抵御外侮,但战争打赢以后,幕府却无钱可赏,无地可封,人心逐渐离散。天皇朝廷趁机卷土重来,想要夺回权柄。

——这位雄心勃勃的天皇,就是日本大和王朝第96代君主后醍醐天皇。

后醍醐天皇号召各地不满镰仓幕府和外戚北条氏统治的武士集团联合起来“倒幕”,经过长年的奋斗,终于在1333年取得了胜利——这一年在中国是元顺帝元统元年,朱元璋年仅5岁。

后醍醐天皇将权柄重新收归朝廷以后,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因为他此时的年号为建武,所以史称“建武新政”。

新政的内容是什么呢?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恢复古老的庄园制,把历代被武士集团所侵占的土地全部归还旧主——也就是那些世袭贵族、朝廷公卿。武士们原本想借用天皇的权威来推翻镰仓幕府的腐朽统治,想不到新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和负担更为沉重,而百姓们只是从一个主人换到另一个主人名下,生活也毫无改善。在这种情况下,武士们很快就重新集结起来,在造过幕府的反以后,再造一回朝廷的反。

新的武士政权——室町幕府——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创建室町幕府的是个名叫足利尊氏的武士集团首领,原为北条方大将,后来跟从后醍醐天皇倒幕,建武新政后起兵造反。1336年,足利尊氏亲率大军杀入京都,拥戴了一个傀儡天皇,后醍醐天皇被迫逃到京都南方的吉野山地。

整个日本就这样围绕着两位天皇、两个朝廷展开了长年激战——京都的傀儡政权,叫做京方或者北朝,吉野的后醍醐一系,叫做宫方或者南朝——史称“南北朝”。

听椿庭海寿详细说明了日本的政情,朱元璋却仍有不解,直接问他良怀究竟是谁。椿庭海寿想了一想,回答说:“从不闻有名叫良怀之人,但既然身在九州镇西府,或许是指的怀良亲王吧。”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10-8-17 10:06:26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发贴心情

    第四次赴日使团

    日本后醍醐天皇在推翻镰仓幕府,将权力收归朝廷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就把他一大群儿子分派到各地担任镇守将军之职。比如任命义良亲王为奥州将军,统辖日本东北部;任命成良亲王为关东将军,统辖日本中东部;任命怀良亲王为征西将军,统辖九州岛,等等。

    怀良亲王在后醍醐天皇的诸多皇子中,排位比较靠后,他是1336年,也即足利尊氏攻入京都的同一年被任命为征西将军,开始向九州进发的。然而日本西部,尤其是九州岛上的大大小小武士集团,当年在抵御元军入侵时就是主力,战后受到的损害最大,独立倾向和反叛情绪最为严重——一开始反叛镰仓幕府和北条氏,后来协助足利尊氏反叛天皇朝廷。南朝皇子、征西将军想要在九州站稳脚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好在正当此时,一员名将在北九州横空出世,并且忠心耿耿地拥戴南朝——此人名叫菊池武光,是肥后国(今日本熊本县)的地方豪族。怀良亲王奋战了二十多年,才终于在菊池武光的协助下基本降伏九州中北部的各武士集团,进驻镇西府。

    如前所述,就在怀良亲王进入镇西府的7年以后,明朝第二批使团,也就是杨载、吴文华当正副团长的使团,奉命登陆日本。

    朱元璋在奉天殿听椿庭海寿详细讲述日本的政情,这才恍然大悟:“那自称日本国王的良怀,定然就是南朝征西将军怀良亲王了。”原来一直和自己打交道的既不是天皇,也非幕府将军,却只是南朝的一名皇子而已,自己险些就上了怀良亲王的大当,这当然会使朱元璋怒不可遏。

    该怎么办呢?是否要立刻揭穿怀良亲王和他所派遣的使臣祖来和尚的骗局,撕下他们的伪装,并且下旨申饬呢?

    为了解决倭寇问题,朱元璋与日本建交的心情是相当迫切的,虽说日本朝分南北,没有任何一个人或者任何一个政权可以掌控全国,但他也希望这种情况可以逐渐改变——倘若日本动乱不止,则倭寇问题便永无彻底解决之期了。在这种考量下,朱元璋打算派人跳过怀良亲王,直接与天皇朝廷联络。

    日本当时有两个天皇朝廷,但基于对怀良亲王欺瞒实情的愤怒,基于对这名南朝亲王的不信任,朱元璋决定放弃南朝,改与北朝建立交往。

    要怎样才能顺利联络上北朝呢?明使东渡,最近便的港口是在北九州,而北九州乃是怀良亲王和南朝的控制区域,要想跳过他们去京都联络北朝,难度肯定相当大。于是经过反复权衡、筹划,朱元璋决定先不忙着揭穿怀良亲王和祖来的骗局,顺水推舟,将计就计。

    1372年,明朝派出了第四批赴日使团,作为对怀良亲王进贡的答复。使团所携带的国书,题头仍然是“尔日本国王良怀”,并且还携带了包括《大统历》和丝绸在内的大量回礼,以赏赐给怀良亲王。

    《大统历》乃是明朝的官方历法,是在朱元璋称帝前一年,由名臣刘基主持制定并且上报,此后虽经多次修改,名称却始终不变。按照传统,中华上国赏赐给藩属国的宝物里,一定要包含历法,藩属国使用中华的历法,就是所谓“奉正朔”,算是对宗主国最重要的服从保证。因为中华政权自称“受命于天”,而历法是对天时的主要研究成果,乃是天的象征。

    朱元璋把《大统历》赏赐给怀良亲王,用意是麻痹对方,让对方以为奸谋得逞,明朝真的被他给骗了。

    当然,这只是表面文章而已,私底下,在设宴欢送赴日使团的时候,朱元璋却悄悄拉着使团团长的手,反复叮咛道:

    “朕三次派遣使臣前往日本,其目的是要见到持明院(日本后深草天皇的皇宫名,北朝天皇都是后深草天皇的后裔,故称持明院统,相对的,南朝天皇属于大觉寺统),如今关西(指九州岛上的怀良亲王)前来进贡,并非朕的本意。你们一定要秘密地前往京都,见到持明院或者幕府将军,转达朕建交的诚意。”

    那么,这第四次赴日使团的正副团长都是谁呢?一方面,朱元璋注意到怀良亲王派来的使臣是个和尚,倘若自己也以和尚组团回礼,形式上比较对等;另方面,经过对椿庭海寿的质询,朱元璋认识到日本国内不仅南北两朝,而且群雄并立,关卡重重,但因为全民信佛的缘故,佛教僧侣却能比较自由地通过关卡。基于以上两方面的考虑,他决定也派和尚组团,东渡日本——

    正使乃是明州天宁寺的高僧仲猷祖阐,副使是南京瓦官寺的高僧无逸克勤,此外,还派椿庭海寿和另外一名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僧侣权中中巽当翻译,加上随员,一共8个人。

    这一年五月三十日,明朝使团在祖来等人的引导下,于日本北九州的良港博多登了岸。怀良亲王派人前来迎接,兴高采烈地接下了国书和对于贡品的还礼。但当明使仲猷祖阐表示想往日本内地一行的时候,怀良亲王却言辞委婉但态度坚定地拒绝了,反而把明朝使团安排在博多附近的圣福寺中暂住,还派士兵以保护之名加以严密监视,不准他们离开。

    仲猷祖阐等人明白,怀良亲王是绝对不肯让自己和日本北朝产生任何联系的,想要完成朱元璋交代的秘密使命,还得等待时机,另谋良策。

    好在他们并不需要等太长时间,从监视自己的南朝武士的交谈中,仲猷祖阐惊喜地了解到,北朝大军即将渡海杀来,并且人数众多,胜算极大。那么,自己只要安心在圣福寺中等待,就总有脱离怀良亲王掌握,和北朝接上头的机会。

    从日后的事态发展来看,仲猷祖阐的判断是准确的,但预料却又过于简单了……

    斩杀明使的缘由

    明朝为了解决倭寇问题,急于和日本建交,那么在日本方面,又普遍是怎样一种态度,是否希望与中国建交,又是否乐意向明朝称臣纳贡呢?

    这个问题,恐怕要分三方面来详加分析,一是日本统治者的思想演变,二是南北朝的形势变化,三是倭寇的来源和真相。

    首先说第一个问题,大和王朝约在四世纪中叶基本统一日本列岛,并且跨海殖民朝鲜半岛南端的部分地区——中国这时候,正当东晋十六国的纷乱时期。

    在中国史书中记载着,日本从东汉时期就向中国称臣纳贡,原先是包括邪马台在内的许多小国,后来其它小国的身影都消失了,只剩下一个倭国。438年,倭王派人来建康进贡,表达了因爵位在百济(朝鲜半岛西南部的古国名)国王之下而产生的不满。当时刘宋政权封他为“安东将军、倭国王”,到了梁武帝的时候,才终于晋升为“征东将军,倭国王”,比百济高过一头。

    唐朝建立以后,联合新罗(朝鲜半岛东南部的古国名)进攻百济,倭国救援百济,与唐军在白村江展开激烈的水战,倭军几乎全军覆没。战后,倭国加快了对中华文化的学习,事事模仿唐朝,很快就从一个野蛮落后的岛国,脱胎换骨,变成东亚首屈一指的强国(超级大国唐朝除外)。

    就表面上来看,他们放弃了在汉语中带有一定侮辱性质的“倭”字,改称日本,并且受唐高宗自称天皇的启发,把自己君主的名号也由大王改称天皇。其实在隋朝大业年间,日本派遣使臣来到中国,题头就是“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同称天子,想和隋炀帝平起平坐。数百年后,日本史书更干脆篡改这段资料,改为“日出处天皇致书日没处皇帝无恙”。

    东亚各国,或许反感中国的某个政权、某个皇帝,但对于中国本身始终是敬慕的,甘居臣属,从无与中国皇帝平起平坐的妄念。日本则不同,它的独立性、自主性,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自大性,全都相当强烈。日本之向中国称臣,主要目的是学习先进文化和输入中华物产,纯出于实用主义的考量,而并非真心拜服。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北方游牧骑兵屡次入侵中原,而相对的,日本却正处于优雅繁盛的平安时代,反对向中国称臣的舆论开始出现。某些学者甚至认为,日本已经学全了中华文化,中国国内反倒兵燹不断、文化凋零,原本中国人自称为“华”,叫我们为“夷”,如今我国才能称得上是“华”,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被外族占领了,中国才是“夷”。

    然而时代在转变,中国很快就进入了经济空前繁盛的两宋时期,相反,日本国内却武士集团兴起,天皇朝廷大权旁落。新兴的武士阶层普遍仰慕宋代的文化,大量输入中国商品,镰仓幕府第三代将军源实朝甚至相信自己是南宋临安能仁寺的高僧南山宣律投胎转世,想要亲自入宋求法。

    不过这时候,日本自命为华、骄傲自大的舆论导向已经彻底形成了,日本和南宋之间的交往,大多是官员对官员,而很少政府间直接遣使奉书,尽量避免直接表态是否称臣。向宋朝的纳贡,大多打着日本地方官员的名号,宋人倒也并不在意;宋朝下赐日本天皇国书和礼物,日本方面让朝廷高官回信致谢,而故意不署天皇之名。所以宋日间的外交关系非常含糊,宋人认定日本是自己的藩属国,而日本则委婉地坚持自己是独立国家。

    一方面出于对宋朝的敬慕但非臣从,另方面忽必烈的国书也大大打击了日本人的自尊心理,所以几次国书到来的时候,京都朝廷都反复磋商,难下决断,而幕府方面则干脆认定蒙古在征服朝鲜半岛和平灭南宋以后,一定会发兵攻打自己,既然如此,准备打仗就行了,何必再接受国书称臣,多此一举,白白受辱呢?

    所以元日之间就此爆发了战争,也没有签署停战协议,也没有恢复邦交,连原本宋日之间各有立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伪邦交都没有。

    元朝之后,就是明朝,朱元璋不象宋人那么糊涂,更为了解决倭寇问题,一定要直接联系上日本天皇,听取明确表态。

    综上所述,日本方面,普遍是希望与中国建交、通商的,但绝大多数人都反对向中国称臣,要求保持国家的独立性,怀良亲王也未能免俗。

    1274年,蒙古、高丽的联军三万渡海进攻日本,因为遭到九州武士的顽强抵抗而未能登岸,随即遭遇暴风,战船大多触礁倾覆,被迫狼狈逃回。为了逃避罪责,将领忻都、洪荼丘等人向忽必烈汇报说:“我军杀伤日人甚众,予其沉重打击,若非海上起了风暴,便要获得全胜了。”此次发兵,忽必烈本来的目的就是以武力逼迫对方臣服,而并没有彻底征服日本的决心,听了部下的谎报,认定日本人应当接受教训,不敢再嚣张了,就于1275年再派杜世忠等人出使日本。

    然而北条时宗因为去年的战胜而志得意满,决心抗战到底,他不但不肯接受国书,反而下令将包括杜世忠在内的蒙古使臣30余人一律斩首,只放回去4名高丽船员。忽必烈闻报大怒如狂,于是在1281年,挟平灭南宋之余威,再派两路大军共十四万远征日本。

    元军仓促往攻,准备不够充分,两路间配合很差,加上缺乏日本周边的气象情报,结果再次遭遇风暴,死伤大半。两次抗战取胜,北条时宗的声望直线上升,而他斩杀元使杜世忠等人的不明智举措也受到哄抬和溢美,竟然传为千古佳话。

    北条时宗就这么变成了日本的民族英雄。所以怀良亲王在接到明朝国书以后也照猫画虎,要斩杀多名明使来抬高自己的声望,更宣示独立自主的决心。

    然而可惜的是,怀良亲王很快就要为自己一时头脑发热所下的命令后悔不迭了……

    怀良亲王之悔

    日本南北朝的争乱,宫方也即南朝是越打越弱,幕府掌握实权的京方也即北朝逐渐占据上风。1369年,也就是怀良亲王斩杀明使的同一年,南朝最后的名将楠木正仪归降北朝,正式敲响了南朝的丧钟。

    楠木正仪是楠木正成之子。楠木正成在日本历史上被尊称为“军神楠公”,乃是辅佐后醍醐天皇扫灭镰仓幕府和北条氏的大功臣,但他终究是武士出身,其思想倾向与后醍醐天皇的建武新政根本背道而驰。虽然如此,楠木正成依旧忠诚于朝廷,或者不如说,忠诚于后醍醐天皇个人,即便麾下武士因为新政的迫害纷纷离他而去,他的忠心却始终不变。

    1336年,足利尊氏率领大军由西向东汹涌杀来,楠木正成建议说不如退出京都,暂避锋芒,以图后举吧,但他的正确意见与此前种种建议相同,都得不到后醍醐天皇的首肯。最终楠木正成被迫以劣势兵力正面对抗足利大军,战败后与其弟楠木正季对刺而死,临终前还留下豪言壮语:

    “唯愿七生报国,杀灭朝敌!”

    楠木一门,忠勇传家,楠木正成的长子楠木正行和次子楠木正时,都是南朝方名将,1348年战败后也和父亲、叔父一般,同样对刺自杀。然后就轮到第三子楠木正仪了,他曾两次杀回京都,可谓是南朝功勋卓著的第一名将。

    然而战局逐渐向不利于南朝方发展,即便忠勇如楠木正仪,也开始考虑自己的退路,他提议与北朝和谈,尝试和平地解决争端。可惜他的正确意见同样四处碰壁,在反复遭到天皇和同僚们的拒绝和打压后,并无父兄一般愚忠而死觉悟的楠木正仪,终于在1368年把心一横,投降了北朝。

    楠木正仪的叛变,给予本州岛上的南朝军沉重打击,北朝方趁机腾出手来,开始尝试平定日本西部。室町幕府派出了同族大将今川了俊,集结大军,发兵九州。

    原本安居在镇西府中的怀良亲王,这一下可彻底坐不住了。

    怀良亲王和菊池武光虽然基本平定了九州岛中北部,但这种平定是建立在当地大大小小武士集团不牢靠的臣服态度之上的,这些武士集团为了保住自己世袭的领地,朝秦暮楚,毫无信义可言。可想而知,只要今川了俊挥师杀来,肯定会有不少豪族起而响应,九州岛将再次陷入恶战和混乱。

    危机迫近之际,自己还斩杀了明朝使臣,实非明智之举。倘若趁着北朝军杀来的时候,明军渡海来攻,别说自己的势力会遭到前后夹击,瞬间覆没,即便九州岛甚至整个日本,也很可能被明朝一口吞并。

    北条时宗斩杀蒙古使臣,所以能够流芳千古,是因为他先后打赢了两次抵抗外侮的战争;而自己斩杀了明朝使臣,倘若因此开门揖盗,导致日本领土被外国占领,那不但留不下好的名声,反而会遭到万世的唾骂呀!

    退一万步来说,明朝并无趁机发兵攻来之意,但只要切断了中日间的贸易往来,也就等于切断了怀良亲王最主要的军费来源,无饷之兵,无法作战,他也肯定会败于今川了俊之手。

    怀良亲王并非九州本地豪族,他是从吉野“空降”来的,在当地并没有多少直辖领地,军费开销全得靠周边豪族来进贡。然而豪族们的财力本就有限,在答应出兵出粮为你卖命的同时,若再加大压榨力度,肯定会把他们推到敌对阵营中去的。怀良亲王财政来源、军费来源的很大一部分是对中国的私商贸易,倘若明朝严禁走私,就等于削断了怀良亲王的一条臂膀。

    自己为何要那么冲动地斩杀明使,导此恶果呢?怀良亲王真是悔不当初。

    在此,必须重新探讨一下中日间的贸易往来。

    在日本向中国称臣的时代,贸易往来主要是打着进贡的旗号,算是官方或半官方的。到了南宋时期,因为丧失了中原的大片领土,被迫龟缩到淮河以南,为了维持国家财政,就大加鼓励海外贸易。

    当时中国的航海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了,远航日本已有固定的安全航线,不再象原本遣唐使来华要冒着随时翻船的危险——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也要先后6次才终于抵达。

    据说南宋的财政收入,超过一半都来自于海外贸易。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官方、半官方,或者并不禁止的私人贸易,也就此达到顶峰。

    元朝灭宋以后,情况彻底改变了。蒙古人虽然很重视贸易,但主要是陆地贸易,出于航海知识的相对贫乏,并不特意鼓励海商贸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加以限制。

    北宋时代,中日之间的贸易是双方向的,南宋则以宋人赴日贸易为主,而到了元朝,中国商人很少下海,日本来航的船只却越来越多。

    前面说过,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日本国内对中国商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朝廷公卿也受此影响。贵族也好,百官也好,武士集团首领也罢,都渴望着得到来自中国的珍宝和日用品,比如丝绸、陶瓷、茶叶、铜钱等等。

    最主要的货物是茶叶、铁器和铜钱。

    宋代的饮茶之风通过僧侣传到日本以后,很快就在武士阶层中流传开来,成为一大风雅之事,对中国茶叶的需求量大增。日本本身盛产金银,却缺乏优质的铜铁,所以武士刀都是百炼成钢、世代相传,唯其缺乏,才更加宝贵。武士阶层自然不可能少了武士刀,必须通过海外贸易从中国或经东南亚从印度大量输入优质铁锭。此外,因为铜的缺乏,日本逐渐形成了不自己铸造货币,而输入中国货币来流通的习惯,虽然从宋代开始就严禁铜钱出口,仍有相当数量流入日本市场。

    在忽必烈两次远征日本失败以后,中日之间断绝官方往来将近百年,大批日本商人来到中国采买茶叶、丝绸、瓷器和铜铁,即便有官方背景也不能算是官方贸易,全都是私商。

    既然是私商,元朝又不鼓励海商贸易,自然就得不到保护。倭寇问题,就由此产生了。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10-8-17 10:06:52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发贴心情

      原本应一个书商的要求开写的,可是反复修了好几个开头,最多写到四万字的时候,突然一切都改变了……从偌大一个题目给我缩到了一个小小的题目,并且从历史散文逐渐向历史小说方向发展……所以,这篇文章就变成了一个坑……

      如果大家喜欢看的话,我再接着往下贴,然后另找机会来填坑吧。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10-8-17 10:07:20
        回到顶部
        寒波澹起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足利家臣
        身份:领民
        言论:1538
        入籍:2003年7月27日
        发贴心情
        催更,哈哈

        千里刀光影
        仇恨燃九城
        月圆之夜人不归
        花香之地无和平
        一腔无声血
        万缕慈母情
        为雪国耻身先去
        重整河山待后生

          2010-8-17 11:37:27
          回到顶部
          黑田多兵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小早川家臣从七位上左卫门少尉
          身份:领民
          言论:1132
          入籍:2003年7月7日
          发贴心情

          呵呵

          老大人啊,五月末,了俊已经越过佐野山进逼太宰府了,博多必然是北军掌控了

          赵秩和春屋的眉来眼去可以略微着墨下呢


          当兹大势至此,无奈天数有定,夫复何言!古之君子,国败家亡,君辱臣死,大义昭然,今惟一死以报国家,以全臣节.—天国丁荣十七年冬扬州

            2010-8-18 0:02:23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发贴心情
            按照史书所载,明使确实是五月底到达的,而且一开始确实是被怀良亲王安排在博多附近,或许当时博多还并没有易主吧,要不就是时间记录有误(会不会是公历和农历的问题?)。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10-8-18 10:44:40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发贴心情

              私商与倭寇

              倭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和海盗划等号,主要区别有两点:一,顾名思义,倭寇是以日本人为主;二,海盗占据海岛、抢掠商船,却很少上陆抢劫,倭寇则胆子很大,多次侵扰中国和高丽沿海地区。

              倭寇的主体,最初是日本西部的落魄浪人——失去土地和主家的武士被称为浪人——以打劫商船为生。从元初开始,大量日本商船来到中国,为了防备倭寇的抢劫,或者为了避免遭中国奸商、恶吏的欺侮,就也雇佣很多浪人来充当保镖。进而很多沿海地区土地贫乏、以打渔为生的小武士集团干脆专门干起了保镖业。

              海商的保镖和倭寇,不管是个人行为,还是集团行为,都是同一个来源,甚至经常跨行业合作。简单点来说:有商船要保护的时候就充当保镖,没有商船要保护的时候,就充当倭寇;商船给某些倭寇上贡,也可以临时召他们来当保镖;对于找甲家保镖的商船,乙家也很可能出于行业竞争目的而充当倭寇前去抢劫。

              逐渐的,出于竞争目的,为了多获取利益,商人也加入到倭寇的行列中去了,他们往往成为某些浪人或武士集团的出资者,支持这些浪人或武士集团抢掠别家商船、攻打别的集团。至于来中国贸易,贸易成功自然皆大欢喜,倘若觉得利润不合自己的心意,就把面孔一板,让手下保镖瞬间转变成倭寇,前去大抢一票。

              就这样,由于日本南北朝的争乱使得无正当收入的武士也即浪人越来越多,由于日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量增大,由于元日贸易的单方面流向,倭寇势力也越滚越大,侵扰中国和高丽沿海越来越频繁,下手越来越狠。

              倭寇背后,往往有大商家做靠山,而大商家背后,也有贵族、寺社,甚至武士集团撑腰。尤其在忽必烈远征日本失败以后,部分日本西部的武士集团报复性地支持倭寇,进攻中国和高丽。

              1292年,日本商船来到四明(今天浙江宁波四明山附近),船上护卫众多、武器齐备,使当地官员大感恐惧,于是上报朝廷,设置都元帅府,专防海盗。1307年,倭寇攻打和焚烧了庆元(今浙江宁波);1309年,倭寇用所携带的硫磺等物焚烧了庆元都元帅府、录事司等官署。这种种劣迹,使得元朝曾一度严禁商船下海,并且取消了管理海商贸易的市泊司。

              当然,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甚至换个角度来看,禁海政策反而更增长了倭寇的嚣张气焰。日本国内对中国商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为防倭寇而限制海商贸易,只能使老实做生意的商人找不到门路,有倭寇背景的商人则更加强其武装,原本经商为主、抢劫为副业,逐渐变成经商只是旗号,抢劫变成了主业。所谓:

              “日本商船往来,都是奸利小民。”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元朝灭亡,明朝建立。如前所述,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的余党逃亡海外,多与倭寇相勾结,这些人对于中国的地理环境和政治形势更为了解,往往充当倭寇的向导,甚至一跃成为指挥者,给中国沿海居民造成了更为惨重的灾难。

              这就是朱元璋一心想与日本通好,共同从根本上解决倭寇问题的缘由。

              这个时候倭寇与日本私商,可以说是一而二、二而一,不可分而论之的存在,所以怀良亲王为了增加军费、扩充军备,与北朝作战,他不可能放弃这么大一块肥肉,他也直接或通过辖下武士集团间接地支持私商贸易,进而成为许多倭寇的大靠山。

              祖来和尚率团前往明朝进贡,带上被倭寇掳走的中国沿海百姓70余人,并不见得是怀良亲王剿灭倭寇所解救出来的,而很可能是直接从自己麾下的倭寇手中要来的。

              拉回来再说明朝赴日的第二批使团,怀良亲王撕碎国书,连杀5人,赶走杨载、吴文华后不久,就传来楠木正仪投降北朝和今川了俊挥军杀来的消息,他真是悔不当初。如前所述,仅靠明朝单方面的努力,是很难彻底解决倭寇问题的,但只要加强海禁,限制私商贸易,就能给怀良亲王造成沉重打击。这真是雪上加霜,怀良亲王不禁开始检讨自己过往的外交态度,期盼着明朝再派使臣前来,可以弥补过错。

              真是天从人愿,仅仅过了一年,赵秩使团就来到了镇西府。怀良亲王如今是满心希望能与明朝交好,不但大开私商贸易之门,还能开始官方贸易,聚敛钱财,好与今川了俊一战,但他还必须给自己找一个台阶来下。

              所以他在看了国书以后,装模作样地怒目圆睁,喝问赵秩说:“你居然也姓赵!”

              如果没有生存环境的恶化,怀良亲王前倨而后恭的态度转变就很不可思议。即便他并不清楚明朝的内情,也就如同当年北条时宗并不清楚蒙古的内情一样,赵良弼等人出使日本,虽然要求日本称臣纳贡,国书的言辞却相当委婉,远没有朱元璋那么声色俱厉,为何赵秩一解释我不是蒙古人,我朝天子道德高尚,非蒙古可比,怀良亲王就立刻待若上宾呢?

              当年赵良弼身后跟着蒙古水师,随时准备杀来日本,只凭一面之词,又安知赵秩背后没有明朝大军跟进?

              所以怀良亲王完全是假装糊涂,为自己的态度转变找借口,找台阶而已。

              这个时候的怀良亲王病急乱投医,为了尽快展开与明朝的官方贸易,他不但不拒绝两国建交,甚至做好了称臣纳贡的准备。明朝国书开口就说“咨尔日本国王”,反正日本没有国王,只有天皇,我以皇子之尊,自称为王,向明称臣,也不算辱没国体吧?

              此外,他还预留了一个心眼:既然明使把自己的名字记错了,不如将错就错,在进贡的国书中署名“臣日本国王良怀”,以混淆视听。倘若有人为此责备自己向外国屈膝,也可以严正声明——“我是怀良亲王,不是什么良怀,那国书是假造的,非我所为也。”

              然而他的种种奸谋,最终还是被朱元璋识破了,这才有了以仲猷祖阐和无逸克勤为首的第四批明朝使团赴日——中日之间的外交关系,即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10-8-18 10:46:30
                回到顶部
                安倍晴宗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领民
                言论:548
                入籍:2006年10月7日
                发贴心情
                以下是引用赤軍雪斎在2010-8-17 10:06:26的发言:

                此外,宋人已经知道天皇朝廷大权旁落到镰仓幕府手中,所以忽必烈派赵秩出使日本,赵秩曾要求前往京都,亲手将国书交给天皇,倘若不肯,交给“大将军”(指幕府将军)也行。

                捉虫来了,老大人啊!这里到底是忽必烈还是朱元璋?是赵良弼还是赵秩啊?


                “-Hi,Brother.”                                  “-Hi,Bra.”

                  2010-8-18 11:40:47
                  回到顶部
                  重舟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今出川家臣从六位下勘解由判官
                  身份:领民
                  言论:669
                  入籍:2003年11月23日
                  发贴心情

                  1292年,日本商船来到四明(今天浙江宁波四明山附近),船上护卫众多、武器齐备,使当地官员大感恐惧,于是上报朝廷,设置都元帅府,专防海盗。1307年,倭寇攻打和焚烧了庆元(今浙江宁波);1309年,倭寇用所携带的硫磺等物焚烧了庆元都元帅府、录事司等官署。这种种劣迹,使得元朝曾一度严禁商船下海,并且取消了管理海商贸易的市泊司。


                  ——市舶司


                  http://blog.sina.com.cn/zhuhechongzhou
                  @重舟

                    2010-8-18 15:06:29
                    回到顶部
                    重舟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今出川家臣从六位下勘解由判官
                    身份:领民
                    言论:669
                    入籍:2003年11月23日
                    发贴心情

                    元朝灭宋以后,情况彻底改变了。蒙古人虽然很重视贸易,但主要是陆地贸易,出于航海知识的相对贫乏,并不特意鼓励海商贸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加以限制。

                    ——这段文字恐怕有可商榷之处。转一段《中日关系史》里面的文字。

                    第六节 元日贸易

                    元日贸易与宋日贸易有显著区别。在宋日贸易中的北宋时期,主要是北宋商人入日贸易;在南宋时期宋日两国商人往来互市。但是,在元日贸易中,主要是日商入元贸易,(注1)而且在有元一代这种贸易从未中断,即使在元日战争期间。商船入元贸易也未停止。促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个方面:第一,出于元世祖忽必烈的政治目的。元帝国与欧亚两大洲的许多国家通商,元商船多往南洋和东南亚各国进行贸易,对日贸易在元朝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很小。元世祖准日商入元互市,主要是配合政治和军事手段,以达到迫使日本“通好”的目的。所以,在元世祖时期,对日商入元无任何限制,甚至还有意创造一些有利条件,以利日商的往来。只是由于幕府坚持不通和好,两国才没有发展成为正式的外交关系。第二,由于日本国内的各种原因,要求对元贸易。

                    一、日商入元贸易的基本原因

                    首先,获取铜钱仍然是日商入元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建治三年(公元1277年)日商冒战争危险,乘船入庆元(即南宋时的明州),请求以金换铜钱,是最典型的事例。因为这时,日本国内商业迅速发展,交易扩大,铜钱需要量增加。早在南宋末期,朝廷和幕府向农民征收贡赋,要求将实物折成铜钱交纳。(注2)例如,嘉禄三年(公元1227年)幕府命下总国相马御厨除贡赋外,每月的纳贡布准折铜钱每反三十文交纳,如果逾期则应交纳四十文。(注3)朝廷在宽喜二年(公元1230年)宣布米一石值钱一贯,(注4)贡赋逐渐演变成纳钱。实物租变成金钱租,促使庄园发生巨大变化。庄园中凡需交实物贡租者,如不能变卖成铜钱,则将完不成所负担的义务。庄园和农民日益依赖于铜钱,到元初,以铜钱交纳年贡几乎已推行至全国。(注5)

                    其次,武士阶级上层统治者的腐朽生活,需要对元贸易。在宋代武士上层已日趋骄奢,至元代初期骄奢日甚,到元代末期,武士统治上层的腐朽生活,已完全超过公卿。在京都的上层武士外出时,身着绫罗,冠镂金银,风流倜傥。公卿少年自惭形秽,往往偷效武士装,避免为他人耻笑嘲弄。社会风气的崇尚奢侈,迫使幕府下令禁止,可见问题严重的程度。《建武式目》中,对武士的奢侈有过如下披露:

                    近来,追求风流,专嗜奢侈,绫罗锦绣,精美银剑,风流服饰,华丽夺目,狂放不男。富者竞相夸富,贫者以不及为耻。风俗之敝败莫此为甚。(注6)

                    武士夸富,形式奇特,浪费惊人。有时比奇货珍品,有时比玩妓赌博,一掷千金不以为怪。(注7)这些奇货珍品无不收集于对宋、元贸易,因此,尽管幕府对元朝抱有警惕,但并不禁止日商赴元贸易。

                    二、元日贸易的进展

                    元军攻占南宋首都临安(公元1276年),东南沿海港口庆元(即明州)、泉州等皆归元手。元为发展对外贸易,在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于广州、泉州、庆元等地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东南亚和西亚商船驶进各地港口,与元进行贸易。据日本史料记载,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日商赴南宋贸易,因元军占领沿海港口未能贸易而回。(注8)同年,据中国史料载,日商船驶进庆元,请求以金交易铜钱。庆元地方官特请示元帝,忽必烈出于诱使日本通好的政治考虑,准其交易。(注9)由此可知,这一年日商船赴元者并非一船,有的未能进行贸易即行回国,有的则获得自宋以来即被禁止出口的大量铜钱。至元十四年日商船赴元贸易,是有史料可查的元日贸易的第一次。随后的记载逐渐增多,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十一月,元朝在扬州设立淮东宣慰使,为了诱使日本通好,特诏谕各港口准许与日商贸易。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日商在元朝政策的鼓励下,竟然同时四船篙师二千余入,驶进庆元港要求贸易。(注10)元军驻该港统帅命人侦察,确系商船人虽众但无歹意,上报行省准其贸易。在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元军征日惨败之后,忽必烈仍末关闭元日贸易的大门。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日商船四只驶往庆元,中途遇风毁坏三船,惟一船抵四明市,要求贸易。四明市地方官侦知船中备有甲仗,恐有异图,末敢擅自贸易,上报世祖。忽必烈令庆元哈刺肠率兵赴四明市戒备,但仍准其贸易。元朝对待日商的宽大,连日本人也不得不赞叹为:“可见元人欢迎通商之诚。”(注11)元成宗即位后,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曾令元僧一山一宁乘日商船携书信至日,日本幕府置之不理。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成宗十分恼怒,下令对日商船加重抽分,以示惩罚。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日商至庆元向地方官献铠甲,要求恢复正常通商贸易。元朝政府令取消九年的加重抽分令,但令浙江行省平章阿老瓦丁率军戒备,防止生事。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日商至庆元贸易,因元吏检查商船货物,日商不满,以致持械焚掠庆元。(注12)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浙东倭奴商舶贸易致乱”,虎都铁木禄率军开赴该地镇抚始宁。(注13)日商在贸易中因故发生的骚掠,已为日后倭寇侵扰伏下引线。

                    三、天龙寺船贸易

                    日本建武元年(公元1334年)镰仓幕府灭亡,出现所谓建武中兴的昙花一现局面。不到二年,足利尊氏起兵,中兴局面分裂为南、北朝对峙形势。足利尊氏于北朝历应元年(公元1338年)自任将军开幕府于室町,是谓室町幕府。从此开始了元日贸易的第二阶段,即天龙寺船贸易阶段。天龙寺船为足利尊氏和足利直义兄弟所派遣,因而具有半官方性质。但是,派出这种性质的贸易船并不始于足利尊氏。早在日本正中二年(公元1325年)为建造建长寺时,镰仓幕府首次派出给予保护的筹措建寺经费的贸易船。在幕府任命该船纲司(即船上的总负责人)时言明,不论贸易亏赚,回国后向幕府交纳三千贯铜钱和一定的财物,作为建寺经费和派出保护舰队的酬谢。(注14)元弘二年(公元1332年),在筹措摄津住吉神社营建费时,曾派出同样性质的住吉神社船。到日本北朝历应四年(公元1341年)时,足利义直派出两只天龙寺船赴元贸易,是为营造天龙寺筹措经费。由于这种半官方性质的贸易,以天龙寺船具有代表性,故名此种贸易为天龙寺船贸易。但是,应该指出,天龙寺船贸易只是这个时期具有特点的一种贸易方式,而且不是经常进行的,大量的贸易方式仍是日商贸易。

                    天龙寺是足利尊氏为安慰祈攘已死的后醍醐天皇修建的,同时具有为武家修建一座大禅寺,在佛教中树立自己的势力,与督山天台宗分庭抗礼的意图。日本北朝康永元年(公元1342年)秋,第一次天龙寺船出发,本应二船同发,但却先去一只。第二年夏,该船回国。据称:这次贸易极为顺利,“携珠宝财物去宋(指元朝——引者),买卖之利百倍”。(注15)按出发前的规定,该船向天龙寺交纳五千贯铜钱,作为建寺经费。天龙寺于北朝历应二年动工,因无经费进度极慢。自天龙寺船回国后,工程进度极快,于北朝康永四年(公元1345年)即行竣工。从天龙寺经费来源充足这点看,由足利直义派出的第二艘天龙寺船,无疑也赴元贸易了。至于以后是否还派出过天龙寺船,无史实可查。但是,北朝贞治六年(公元1367年)四月,医师但马入道道仙(即道直)为筹措建筑疗医院,曾向幕府申请派出筹措经费贸易船,并请求以京都每栋房屋征款十文充作造船费用。(注16)该次筹措经费贸易船同样具有天龙寺船贸易的性质。由此可见,对日本史书“每年为例,世称之日天龙寺船”的记载,(注17)不应只理解为由天龙寺派出的贸易船。凡是“经幕府批准,取得它的保护前往,而在回国后得负担一定义务的一种特殊的商船”,都具有天龙寺贸易船的性质,而天龙寺船不过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种而已。天龙寺船和一般日商船,赴元贸易所携带的商品与宋日贸易时期无大变化,大体上是黄金、刀、折扇、螺钳;梳黄、铜以及其他工艺品,从元贩回的商品主要为铜钱、香药、经卷、书籍、文房具、绘画、禅寺用具、茶、锦、续、毛毡、瓷器、珍玩等。前已述及,元在港口设市舶司检查管理国内外商船。元商船持有总府衙门发给的公验公凭,上载该商船所去国家的名称,不准随意他往;该商船回国时只能返回启航之港,接受市舶司的检查和抽分,其后始准与商入交易。外国入港商船大体同元商船,由元市舶司发给公验公凭,并由该国官署在公验公凭上添写商人姓名货物数量、重量等,市舶司按公验公凭所注明的商品数量,点—检和抽分。这些手续办完之后,限于四个月内售完。抽分税率,大体上细货十之一,粗货十五之一,抽分的规定按时代不同略有变化。

                    由于日商船已出现过焚掠闹事问题,所以元市舶司对其防范较严。日商船进港后,须立即将本船纲司以下各种人员的名单及所携带物品呈报市舶司以备检查,所带武器必须缴于市舶司,待货物售完回国起锚时发回。商船不经检查,不得擅自开航以及进行非法秘密贸易。如有违犯,人受杖刑,货物没收入官,告发者,可得所没收货物的三分之一。元对日商贸易的限制,中后期较严,但由于日商赴元贸易获利极厚,因此,赴元商船未曾减少。

                    ——这段文字恐怕有可商榷之处。转一段《中日关系史》里面的文字。

                    第六节 元日贸易

                    元日贸易与宋日贸易有显著区别。在宋日贸易中的北宋时期,主要是北宋商人入日贸易;在南宋时期宋日两国商人往来互市。但是,在元日贸易中,主要是日商入元贸易,(注1)而且在有元一代这种贸易从未中断,即使在元日战争期间。商船入元贸易也未停止。促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个方面:第一,出于元世祖忽必烈的政治目的。元帝国与欧亚两大洲的许多国家通商,元商船多往南洋和东南亚各国进行贸易,对日贸易在元朝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很小。元世祖准日商入元互市,主要是配合政治和军事手段,以达到迫使日本“通好”的目的。所以,在元世祖时期,对日商入元无任何限制,甚至还有意创造一些有利条件,以利日商的往来。只是由于幕府坚持不通和好,两国才没有发展成为正式的外交关系。第二,由于日本国内的各种原因,要求对元贸易。

                    一、日商入元贸易的基本原因

                    首先,获取铜钱仍然是日商入元的重要原因之一。日本建治三年(公元1277年)日商冒战争危险,乘船入庆元(即南宋时的明州),请求以金换铜钱,是最典型的事例。因为这时,日本国内商业迅速发展,交易扩大,铜钱需要量增加。早在南宋末期,朝廷和幕府向农民征收贡赋,要求将实物折成铜钱交纳。(注2)例如,嘉禄三年(公元1227年)幕府命下总国相马御厨除贡赋外,每月的纳贡布准折铜钱每反三十文交纳,如果逾期则应交纳四十文。(注3)朝廷在宽喜二年(公元1230年)宣布米一石值钱一贯,(注4)贡赋逐渐演变成纳钱。实物租变成金钱租,促使庄园发生巨大变化。庄园中凡需交实物贡租者,如不能变卖成铜钱,则将完不成所负担的义务。庄园和农民日益依赖于铜钱,到元初,以铜钱交纳年贡几乎已推行至全国。(注5)

                    其次,武士阶级上层统治者的腐朽生活,需要对元贸易。在宋代武士上层已日趋骄奢,至元代初期骄奢日甚,到元代末期,武士统治上层的腐朽生活,已完全超过公卿。在京都的上层武士外出时,身着绫罗,冠镂金银,风流倜傥。公卿少年自惭形秽,往往偷效武士装,避免为他人耻笑嘲弄。社会风气的崇尚奢侈,迫使幕府下令禁止,可见问题严重的程度。《建武式目》中,对武士的奢侈有过如下披露:

                    近来,追求风流,专嗜奢侈,绫罗锦绣,精美银剑,风流服饰,华丽夺目,狂放不男。富者竞相夸富,贫者以不及为耻。风俗之敝败莫此为甚。(注6)

                    武士夸富,形式奇特,浪费惊人。有时比奇货珍品,有时比玩妓赌博,一掷千金不以为怪。(注7)这些奇货珍品无不收集于对宋、元贸易,因此,尽管幕府对元朝抱有警惕,但并不禁止日商赴元贸易。

                    二、元日贸易的进展

                    元军攻占南宋首都临安(公元1276年),东南沿海港口庆元(即明州)、泉州等皆归元手。元为发展对外贸易,在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于广州、泉州、庆元等地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东南亚和西亚商船驶进各地港口,与元进行贸易。据日本史料记载,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日商赴南宋贸易,因元军占领沿海港口未能贸易而回。(注8)同年,据中国史料载,日商船驶进庆元,请求以金交易铜钱。庆元地方官特请示元帝,忽必烈出于诱使日本通好的政治考虑,准其交易。(注9)由此可知,这一年日商船赴元者并非一船,有的未能进行贸易即行回国,有的则获得自宋以来即被禁止出口的大量铜钱。至元十四年日商船赴元贸易,是有史料可查的元日贸易的第一次。随后的记载逐渐增多,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十一月,元朝在扬州设立淮东宣慰使,为了诱使日本通好,特诏谕各港口准许与日商贸易。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日商在元朝政策的鼓励下,竟然同时四船篙师二千余入,驶进庆元港要求贸易。(注10)元军驻该港统帅命人侦察,确系商船人虽众但无歹意,上报行省准其贸易。在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元军征日惨败之后,忽必烈仍末关闭元日贸易的大门。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日商船四只驶往庆元,中途遇风毁坏三船,惟一船抵四明市,要求贸易。四明市地方官侦知船中备有甲仗,恐有异图,末敢擅自贸易,上报世祖。忽必烈令庆元哈刺肠率兵赴四明市戒备,但仍准其贸易。元朝对待日商的宽大,连日本人也不得不赞叹为:“可见元人欢迎通商之诚。”(注11)元成宗即位后,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曾令元僧一山一宁乘日商船携书信至日,日本幕府置之不理。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成宗十分恼怒,下令对日商船加重抽分,以示惩罚。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日商至庆元向地方官献铠甲,要求恢复正常通商贸易。元朝政府令取消九年的加重抽分令,但令浙江行省平章阿老瓦丁率军戒备,防止生事。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日商至庆元贸易,因元吏检查商船货物,日商不满,以致持械焚掠庆元。(注12)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浙东倭奴商舶贸易致乱”,虎都铁木禄率军开赴该地镇抚始宁。(注13)日商在贸易中因故发生的骚掠,已为日后倭寇侵扰伏下引线。

                    三、天龙寺船贸易

                    日本建武元年(公元1334年)镰仓幕府灭亡,出现所谓建武中兴的昙花一现局面。不到二年,足利尊氏起兵,中兴局面分裂为南、北朝对峙形势。足利尊氏于北朝历应元年(公元1338年)自任将军开幕府于室町,是谓室町幕府。从此开始了元日贸易的第二阶段,即天龙寺船贸易阶段。天龙寺船为足利尊氏和足利直义兄弟所派遣,因而具有半官方性质。但是,派出这种性质的贸易船并不始于足利尊氏。早在日本正中二年(公元1325年)为建造建长寺时,镰仓幕府首次派出给予保护的筹措建寺经费的贸易船。在幕府任命该船纲司(即船上的总负责人)时言明,不论贸易亏赚,回国后向幕府交纳三千贯铜钱和一定的财物,作为建寺经费和派出保护舰队的酬谢。(注14)元弘二年(公元1332年),在筹措摄津住吉神社营建费时,曾派出同样性质的住吉神社船。到日本北朝历应四年(公元1341年)时,足利义直派出两只天龙寺船赴元贸易,是为营造天龙寺筹措经费。由于这种半官方性质的贸易,以天龙寺船具有代表性,故名此种贸易为天龙寺船贸易。但是,应该指出,天龙寺船贸易只是这个时期具有特点的一种贸易方式,而且不是经常进行的,大量的贸易方式仍是日商贸易。

                    天龙寺是足利尊氏为安慰祈攘已死的后醍醐天皇修建的,同时具有为武家修建一座大禅寺,在佛教中树立自己的势力,与督山天台宗分庭抗礼的意图。日本北朝康永元年(公元1342年)秋,第一次天龙寺船出发,本应二船同发,但却先去一只。第二年夏,该船回国。据称:这次贸易极为顺利,“携珠宝财物去宋(指元朝——引者),买卖之利百倍”。(注15)按出发前的规定,该船向天龙寺交纳五千贯铜钱,作为建寺经费。天龙寺于北朝历应二年动工,因无经费进度极慢。自天龙寺船回国后,工程进度极快,于北朝康永四年(公元1345年)即行竣工。从天龙寺经费来源充足这点看,由足利直义派出的第二艘天龙寺船,无疑也赴元贸易了。至于以后是否还派出过天龙寺船,无史实可查。但是,北朝贞治六年(公元1367年)四月,医师但马入道道仙(即道直)为筹措建筑疗医院,曾向幕府申请派出筹措经费贸易船,并请求以京都每栋房屋征款十文充作造船费用。(注16)该次筹措经费贸易船同样具有天龙寺船贸易的性质。由此可见,对日本史书“每年为例,世称之日天龙寺船”的记载,(注17)不应只理解为由天龙寺派出的贸易船。凡是“经幕府批准,取得它的保护前往,而在回国后得负担一定义务的一种特殊的商船”,都具有天龙寺贸易船的性质,而天龙寺船不过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种而已。天龙寺船和一般日商船,赴元贸易所携带的商品与宋日贸易时期无大变化,大体上是黄金、刀、折扇、螺钳;梳黄、铜以及其他工艺品,从元贩回的商品主要为铜钱、香药、经卷、书籍、文房具、绘画、禅寺用具、茶、锦、续、毛毡、瓷器、珍玩等。前已述及,元在港口设市舶司检查管理国内外商船。元商船持有总府衙门发给的公验公凭,上载该商船所去国家的名称,不准随意他往;该商船回国时只能返回启航之港,接受市舶司的检查和抽分,其后始准与商入交易。外国入港商船大体同元商船,由元市舶司发给公验公凭,并由该国官署在公验公凭上添写商人姓名货物数量、重量等,市舶司按公验公凭所注明的商品数量,点—检和抽分。这些手续办完之后,限于四个月内售完。抽分税率,大体上细货十之一,粗货十五之一,抽分的规定按时代不同略有变化。

                    由于日商船已出现过焚掠闹事问题,所以元市舶司对其防范较严。日商船进港后,须立即将本船纲司以下各种人员的名单及所携带物品呈报市舶司以备检查,所带武器必须缴于市舶司,待货物售完回国起锚时发回。商船不经检查,不得擅自开航以及进行非法秘密贸易。如有违犯,人受杖刑,货物没收入官,告发者,可得所没收货物的三分之一。元对日商贸易的限制,中后期较严,但由于日商赴元贸易获利极厚,因此,赴元商船未曾减少。


                    http://blog.sina.com.cn/zhuhechongzhou
                    @重舟

                      2010-8-18 15:20:17
                      回到顶部
                      浅井刃秋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头衔:浅井家臣正六位上中宫少进
                      身份:城主
                      言论:417
                      入籍:2006年5月15日
                      发贴心情
                      嗯,《中日关系史》是参考书之一。

                      生前久睡,死后长眠。
                      齐秋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dreamily

                        2010-8-19 11:30:56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发贴心情

                        错字错名,多谢各位帮忙指出。

                        至于元朝海商贸易一事,《中日关系史》的资料很详细,但我主要是在谈明朝,所以没有大段阐述,只是给个大概意思。我个人的观点呢:1.元朝重视陆商超过海商。2.元朝的海商贸易比南宋远远不如,主要是中国方面远航贸易的很少,尤其中日之间,大多是日本单方面的。3.因为元日两国并无官方往来,所以日商入元无论在安全上还是税务上都得不到保证,一定程度上使倭寇问题得以产生。4.元朝中后期取消市舶司,对海商贸易是采取了一定的打击措施,这也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倭寇的泛滥和蔓延。

                        基于以上理由,我才会说:“元朝灭宋以后,情况彻底改变了。蒙古人虽然很重视贸易,但主要是陆地贸易,出于航海知识的相对贫乏,并不特意鼓励海商贸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加以限制。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10-8-19 14:46:05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发贴心情

                          第二章、不庭之国

                          被囚圣福寺

                          1371年,北朝大军在今川义范、今川仲秋的统率下,率先登上九州岛,随即招降了大友、松浦等周边武士集团,直向镇西府汹涌杀来。

                          到了翌年的二月份,今川了俊亲自来到北九州,坐镇指挥。

                          今川了俊本名今川贞世,了俊是出家入道(剃发出家,但不一定真的抛弃俗世生活)后的戒名。他与室町幕府将军足利氏本是同族异支,担任引付头人(司法长官)和远江国(今天日本静冈县西部)守护(幕府任命的一国之军政首脑)的要职,此人足智多谋而又英勇敢战。1370年,幕府任命他为新的九州探题(九州岛总行政长官),要他集结各路兵马,前去平定九州。

                          于是今川了俊就征调本州西部大内弘世、毛利元春、吉川经见等将,以及四国岛上的北朝军队,以其子今川义范和兄弟今川仲秋为先锋,登陆九州,对镇西府发起了迅猛的攻击。南朝方面,虽有名将菊池武光的顽强抵抗,却无奈周边大小武士集团陆续降敌,独木难支,终于在经过长达半年的激战以后,被迫保护着怀良亲王退出镇西府,逃到南方的高良山中去了。

                          八月二十二日,北朝大军占领了镇西府,并陆续平定周边地区——当然也包括明朝使团落脚的圣福寺附近的良港博多。

                          仲猷祖阐和无逸克勤等明朝使臣正衷心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眼见监视自己的南朝武士们陆续跑散,北朝方大军进驻,以为这就可以和北朝接上头,完成朱元璋交代的重任了。然而他们料想不到,北朝兵将却将圣福寺团团包围起来,并且个个挺枪拔刀,跃跃欲试,似乎想要将明使乱刀分尸一般。

                          仲猷祖阐等人大感惊恐和困惑,急忙与北朝将领理论。通过翻译椿庭海寿等人的交涉,这才明白是闹了一个大误会。

                          原来今川了俊早就听说怀良亲王派遣使团前往明朝,还以为他打算向明朝求取增援,而仲猷祖阐等人就是回复此事的使节,于是在攻克博多以后,急派兵将前往圣福寺包围明朝使团,勿使一人漏网。

                          无逸克勤通过翻译反复解释自己的使命,怀良亲王既没有请求明朝派兵增援,我们也只是为了和平建交而来的。然而不管怎么解释,北朝兵将还是不肯收回怀疑、仇视的目光,虽然不再如临大敌地对待明朝使团,却依旧将圣福寺团团围住,不放一人进出。

                          怀良亲王还控制博多港和圣福寺的时候,虽然派兵名为保护,实则监视,限制明朝使团的行动自由,食水的供给却并不缺乏。如今换了一批监视者,因为对方疑心重重,主将今川了俊又忙于战事,无暇辨别无逸克勤辩解的真伪,所以断绝了对明朝使团的供奉。据说仲猷祖阐为了求食,甚至被迫把身披的袈裟都给卖了,一行人才勉强存活下来。

                          就今川了俊本人来说,他也殷切地盼望可以恢复和明朝、高丽的外交关系,进而恢复官方贸易,扩大私商贸易。为了争雄取胜,怀良亲王以贸易充作军费,今川了俊的想法毫无两样,况且他麾下大将大内弘世、义弘父子,本身就是靠着私商贸易和支持倭寇起家的。

                          然而今川了俊对新兴的明朝并不了解,对仲猷祖阐等人也并不信任,转而认定要想恢复和中国的邦交、贸易,必须先从高丽下手——高丽王朝已经存在四百多年了,与日本的关系比较密切,日本方面也比较清楚对方的情况,便于沟通。于是他在登陆九州以后,就立刻联络有当地豪族做靠山的倭寇集团,请他们穿针引线,在高丽王朝内部寻找合适的传话人。

                          经过反复探查和研讨,今川了俊盯上了高丽国内亲明派的大将李成桂,并且联络上李成桂的部下、大儒郑梦周——这位郑梦周先生曾经跟随李成桂征剿过倭寇。于是派员前往交涉,希望郑梦周向李成桂和高丽国王进言,进而向中国朝廷进言,恢复对日邦交。

                          其实想要恢复中日间的友好交往,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前往圣福寺去和明朝使团会面,但可惜今川了俊因为担心明使和怀良亲王一鼻孔出气,迟迟不敢迈出这关键性的一步。

                          就这样,仲猷祖阐、无逸克勤等人五月来到日本,八月遭到北朝兵将的监禁,在圣福寺中整整呆了一年,直到1373年的夏末,才终于得见曙光。

                          曙光的由来,是仲猷祖阐向围困他的北朝兵将们宣扬佛法,很快就得到了某些笃信佛教的武士的好感。在和这些武士的交谈过程中,他得知京都天台山的座主尊道法师精通佛法,并且与很多北朝公卿、幕府官员都有交往。于是当年九月一日,仲猷祖阐写下一封书信,托人带给尊道法师,信中详细阐明了自己奉旨来到日本的真实用意,是要面见北朝天皇或幕府将军,恢复两国邦交,恢复通商,禁绝倭寇。末了还说:

                          “老衲以持戒之身充当明朝皇帝的使者,同时也是佛使,请您遵守我佛不妄言、不盗窃等戒律,帮忙传递信息,玉成此事。”

                          不知道为什么,这封书信反复辗转,直到翌年也即1373年的五月份才终于送到尊道法师手中。尊道法师见信后不敢怠慢,急忙求见幕府将军足利义满。

                          足利义满此人,通过日本动画片《一休》的引进和播出,已经广为中国民众所知了。不过动画片里为了衬托一休禅师的聪明机智,把足利义满刻画成一个骄傲自大却又愚蠢无能的官僚形象,历史上真实的足利义满并非如此,足可以当得起“枭雄”二字。

                          足利义满是足利尊氏的孙子、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继位时只有11岁,接到尊道法师送来仲猷祖阐书信的时候,也不过才16岁而已。虽然年纪还轻,他却聪敏好学,极端仰慕中华文化,再加上重臣细川赖之、今川了俊等人的影响,也殷切地盼望着能与中国恢复邦交,开展贸易。所以得信以后,便立刻派人前往圣福寺,迎接明朝使团入京。

                          1373年六月二十九日,经过长途跋涉,仲猷祖阐等人终于平安抵达了京都,足利义满将他们安排在嵯峨的向阳院中。日本的京都,也叫平安京,是模仿唐朝的长安城建造的,只是规模要小得多,嵯峨又叫嵯峨野,是京都西面著名的旅游胜地,山光水色,景象万千。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10-8-19 14:47:13
                            回到顶部
                            黑田多兵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小早川家臣从七位上左卫门少尉
                            身份:领民
                            言论:1132
                            入籍:2003年7月7日
                            发贴心情

                            太宰府佐野的位置决定,了俊四月列阵佐野山时,博多湾已然处于北军的后方,拘明使于圣福寺可能性最大的反而是九州探题了俊;然仲猷祖阐与祖来同往,无国图,难免被了俊所疑。

                            無逸克勤,天台宗澄性湛堂的法裔;张声振之书所言“京都天台山的座主尊道法师”引自,小叶田淳《中世日支通交贸易史研究》P5,文中原文为:“天台座主尊道”,实为無逸克勤的同宗門-延暦寺座主承胤法親王,而其乃是北朝持明院之子,政治地位特殊。

                            赵秩的最终归国实为与仲猷祖阐同行,其在日本的经历和春屋妙葩的交往,可以略微着墨下呢


                            当兹大势至此,无奈天数有定,夫复何言!古之君子,国败家亡,君辱臣死,大义昭然,今惟一死以报国家,以全臣节.—天国丁荣十七年冬扬州

                              2010-8-19 22:56:43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发贴心情

                              赵秩和春屋?有啥资料,贴出来我研究研究?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10-8-22 14:53:56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发贴心情

                                赵秩和春屋?有啥资料,贴出来我研究研究?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10-8-22 14:55:09
                                  回到顶部
                                  浅井亮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尾张织田家臣
                                  身份:领民
                                  言论:2703
                                  入籍:2003年7月14日
                                  发贴心情
                                  也在观看……纯鼓励回帖

                                  长门对短房,春水对寒川,小水对大江,地黄对藿香,雪斋对日光,,,,(继续增加中,欢迎来稿)

                                    2010-8-23 9:17:16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发贴心情

                                    龙蛇混杂的日本使团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这次明朝使团是否真的见到了北朝后圆融天皇,但他们肯定是见到了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并且得到盛情款待。在此前后,仲猷祖阐遵照朱元璋的旨意开坛讲法,“敷演正教”,一时间听众云集。日本的公卿百官、高级武士们在听讲之后,莫不为仲猷祖阐和尚精深的佛法修养所折服,给他上了一个尊号,叫做“中华禅伯”。

                                    史书记载,这些公卿百官、高级武士随即就“白于王”,希望挽留中华禅伯,请他主持天龙寺。天龙寺全名天龙资圣禅寺,乃是日本禅宗的重要寺庙、临济宗的总本山。考虑到天龙寺乃是足利家大力扶持的宝刹,想让中国和尚留下来主持寺务的“白于王”,这个“王”,应当是指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吧。

                                    然而“王”也即足利义满,多次出面挽留仲猷祖阐,却都遭到婉转的推拒。仲猷祖阐表示自己是奉了大明天子的圣旨而来,使命完成,自然应当回国去复命。眼见留不住人,足利义满也就只好放行,并且表示自己将以最快速度制定国书,派遣使臣前往明朝——至于是否要称臣纳贡,他却含糊过去了。

                                    当时日本国内的整体舆论都是可以与中国建交,希望与中国通商,但反对向中国称臣,足利义满也不好逆潮流而行。

                                    就这样,仲猷祖阐一行人圆满地完成了出访的使命,在京都呆了两个月以后,于八月底九月初启程返回九州,十月到达博多,等待顺风天气好下海启航。到了翌年也即1374年的五月底,他们终于回到南京,向朱元璋汇报情况——在日本徘徊了整整两年,终于获得了基本上算是圆满的成果。

                                    朱元璋闻报大感快慰,立刻赏赐给使团成员黄金和锦缎,以示嘉奖。

                                    足利幕府殷切盼望与中国建交通商,因此就在明朝使团离开日本以后不久,北朝就派出了朝贡的使臣,几乎和仲猷祖阐等人前后脚抵达南京。五月三十日,仲猷祖阐上奏朱元璋,说幕府将军遣人奉上表章,并且进献良马。

                                    日本国内本缺好马,本地种非常矮小,与中国的良马绝不可同日而语,但也正因为马匹的宝贵,在日本人看来,进献良马,乃是最高的礼节。朱元璋倒并不在乎贡品的数量和质量,他所看中的是进贡行为本身,因此闻讯大喜,立刻下旨召见日使。见面后一看,使团的团长竟然是个熟人,便是曾经挂锡天界寺,还给仲猷祖阐当过翻译的那个椿庭海寿。

                                    故人重逢,更感快慰。然而当他展读椿庭海寿带来的表章以后,脸却不禁沉了下来——原来日本方面还打算象对待宋朝那样蒙混过关,虽然语气无比恭敬,却根本不肯明确表态当明朝的藩属。

                                    说来也巧,第二天又有官员奏报,说南朝派遣僧侣闻溪宣率团前来,同样奉上表章,并且进贡马匹和特产。虽然北朝的态度并不能让朱元璋满意,但他对南朝更为记恨——那怀良亲王已经愚弄过朕一会了,还想再混水摸鱼吗?

                                    朱元璋决定继续和北朝打交道,直到对方给出满意的答复为止,而南朝方面,根据仲猷祖阐等人的奏报,已经日薄西山,何必再多搭理呢?于是借口南朝使节是怀良亲王所派,并非天皇之命,所奉表章不算国书,不予接纳。

                                    按照史书记载,从这一年直到1381年,又有多批日本使臣来到南京,向明朝进贡,但大多被打了回票。为什么呢?按照官方说法,有两个原因:一,并未携带国书;二,国书中言辞倨傲,使得朱元璋大感不快。

                                    从日本远航中国,主要的出发点都在九州。当时九州的形势错综复杂,各家势力犬牙交错。就在仲猷祖阐回国的同一年,也即1374年,因为菊池武光有卷土重来之势,今川了俊列阵水岛,准备发动最后的决战。当时在九州岛内势力最大的武士集团是西北部的大友、南部的岛津,以及在今川了俊之前担任过九州探题的少弍氏,为了表示对北朝的忠诚,三家都派遣使臣前往今川军中,请求允许他们发兵相助。

                                    今川了俊当即应允了大友、岛津两家所请,但因为少弍氏家族分裂,少弍冬资相助北朝,其弟少弍赖澄却投向怀良亲王,不满意加不信任之下,驳回了少弍氏的出兵请求。少弍冬资闻讯大感惶恐——探题大人不相信我,这可怎么办才好呢?他联络素来交好的岛津家督(武士集团的首脑)岛津氏久,请求相助,岛津氏久同意亲自陪他前往今川军中去请罪和消除误会。

                                    可谁料想今川了俊正欲趁此机会消灭一贯首鼠两端的少弍势力,就在设宴款待两人的过程中,下毒手谋杀了少弍冬资。岛津氏久怒不可遏,当即率军离开水岛,转投入南朝的怀抱。

                                    就这样,九州的战局再度陷入混沌状态。

                                    室町幕府通过今川了俊的地盘向明朝派遣贡使;南朝方面,怀良亲王还不死心,继续遣使入贡;今川了俊的部下大内弘世,以及同样养有强大倭寇集团的岛津氏久,还有少弍氏麾下割据对马岛的宗澄茂等人,也都假冒天皇或幕府将军的名义派商船来到中国,想要趁乱发一笔财。所以来到明朝的日本使臣是络绎不绝,龙蛇混杂。

                                    为什么向中国派遣贡使就能发财呢?咱们还得先分析一下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

                                    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度。换言之,中国的中原王朝自命天之骄子,追求万邦来朝,既是对周边地区的秩序控制需要,也是一项开销巨大的面子工程。

                                    一般情况下,中原王朝要求周边国家向其称臣,保持名义上的主从关系,但很少干涉藩属国的内政。称臣就必须朝贡,而外国的来朝和进贡,对中原王朝来说,乃是给自己脸上贴金的美事,从不拒绝,并且为了显示我中华泱泱大国,仁德化被,物产丰富,总要对于贡品给出还礼,还礼的价值更超过贡品无数倍。不仅如此,朝贡使团所携带的使臣个人,或者国君、贵族们的货物,中原王朝还会以超过市场数倍的高价来官方收购。

                                    总之,跑一趟中国,献上点不值钱的土特产,奉上表章歌颂中国皇帝一番,无论是国家本身,还是使者个人,都能换回无数倍的利润。在高利润的趋使下,很多遥远地区的商人,也会假冒某国使臣前来进贡,中国往往无从分辨,只好按常规给予重赏。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一方面为了扭转元朝唯力为视,给周边各国留下的坏印象,显示以儒教立国的汉族政权包容四海、德被万邦,另方面他本人也有强烈的被歌颂欲,所以更加强和完善了朝贡体系。这就是日本各势力都想要靠惠而不费的表面进贡来谋取商业利润的缘由了。

                                    当然,日本并非遥远而不可查知的地区,通过与怀良亲王和室町幕府的多次接触,明朝也基本清楚了日本国内的情况。那些豪族们假冒的使臣,还有南朝来使,全都被朱元璋打了回票,奉表不接、贡品不收,赏赐大打折扣。可即便大打折扣,还是多少有点赏赐的,这就使得那些势力绝不死心,继续混水摸鱼。

                                    至于北朝的使臣,因为足利幕府坚决不肯明确表态做明朝的藩属,朱元璋借口国书中有不敬的言辞,也都给推走了。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10-8-23 13:20:46
                                      回到顶部
                                      黑田多兵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小早川家臣从七位上左卫门少尉
                                      身份:领民
                                      言论:1132
                                      入籍:2003年7月7日
                                      发贴心情

                                      混乱啊

                                      1、椿庭海寿不是和仲猷祖阐一同回返的吗?怎弄出个同船不同批呢

                                      2、实录中未言宣闻溪、净业、喜春三人乃是南朝所遣,只言“日本国遣僧宣闻溪、净业喜春等来朝,贡马及方物,诏却之。时日本国持明与良怀争立,宣闻溪等赍其国臣之书达中书省而无表文,上命却其贡,仍赐宣闻溪等文绮、纱罗各二匹,从官钱帛有差,遣还。”

                                      对应宋濂所书“送无逸公出使还乡省亲序”中文字,可知宣闻溪、净业、喜春三人乃是义满所遣,三人具体生平玉村竹二有专文详述。


                                      当兹大势至此,无奈天数有定,夫复何言!古之君子,国败家亡,君辱臣死,大义昭然,今惟一死以报国家,以全臣节.—天国丁荣十七年冬扬州

                                        2010-8-23 20:43:01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发贴心情
                                        哦,因是初稿,讹误必然很多。当时查了很多资料,或许在理解方面差了吧。多谢提出,不过现在没空研究,过阵子再说。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10-8-23 21:30:10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发贴心情

                                          怀良亲王的回信

                                          1381年七月十五日,又有一个日本使团来到南京,进献特产。这个使团乃是怀良亲王所派遣的,使团团长仍是个僧侣,法号如瑶。

                                          朱元璋借口如瑶和尚并未携带国书,再次拒绝接受贡品。并且他还让礼部写了一封言辞激烈的书信,责备日本“肆意侮辱邻邦,纵容百姓为寇”,再次发出征讨的威胁,让如瑶转交给北朝天皇和幕府将军。

                                          朱元璋的意思很明确,我与日本国建交,只承认北朝和幕府,不承认什么南朝,什么征西将军怀良亲王。

                                          如瑶当然不会把这封书信交给北朝的人,回国后就直接呈递给了怀良亲王。怀良亲王此刻已届垂暮之年,加上前线战事不利,壮志消磨,逐渐丧失了争雄之念。对于朱元璋的责问和威胁,他既感愤懑,又感无奈,多少有点破罐破摔的意思,于是亲笔写成一封回信,用委婉的语气挖苦了朱元璋一番。信中写道:

                                          “臣听说自三皇五帝以来,不仅仅中华有皇帝,我们夷狄蛮邦也有君主。乾坤浩荡,并非一位君主所可以[系统过滤],宇宙洪荒,分做各国以守备四方。所谓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臣居于偏远小弱的倭国,城池不满六十,疆域不足三千,尚且知足,所以知足而长乐。今天陛下您做中华皇帝,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座,疆域百万里,却存有不足之心,常起灭国之念……

                                          “古代尧舜有德,四海宾服;商汤、周武王施行仁政,八方纳贡。臣听说陛下您有发动战争的策略,您却不知我小国也有抵御外敌的计划,论文有孔孟的道德文章,论武有孙吴的韬略兵法。又听说陛下将选拔股肱之将,起全国之兵,前来侵犯臣境,但我山海之国,水来土掩,将至兵迎,岂肯跪地而求降呢?顺您的意未必便生,逆您的意未必便死……即便您打赢了我们小国,也胜之不武,万一不幸败退,反被小国羞辱。自古和为上策,可以避免生灵涂炭,臣将会年年进贡,岁岁称臣,永为小弱的倭国……”

                                          平心而论,怀良亲王这封信写得很有水平,也很有道理。他明确指出,明朝贸然发动战争没有好处,胜不足喜,败则为耻,希望朱元璋秉持儒教理想,用仁德化被,感召万邦,则日本自然愿意称臣纳贡。这种前景,其实也是朱元璋一直以来所殷切盼望的。

                                          倘若日本国内舆论都能如怀良亲王信中所写一般,问题就好解决了,中日之间的外交不必要如此磕磕绊绊,许多年都走不上正轨。朱元璋本无远征日本之心,几次国书中的虚声恫喝,都不过外交辞令而已,明眼人谁都看得出来,然而日本坚决不肯称臣纳贡,还要反复刺激朱元璋的神经,这就无法使事态向好的方向发展了。

                                          当年忽必烈也曾想和平解决与日本的建交问题,但却遭到北条时宗毫无理智的断然拒绝甚至斩杀使臣,两次远征日本固然是忽必烈的失策和恶政,却也是日本人咎由自取。

                                          封建时代的国与国关系,本来就没有多少平等可言,中国历来都是东亚地区无可摇撼的超级大国,向这种超级大国表面上臣服,说不上什么羞耻。因为中国很少主动插手藩属国内政,以相隔大海,遥远的日本来说,更是想插手都找不到插手的地方。

                                          所以日本向中国称臣纳贡,就日本国本身利益来说,并不算坏事,失去的只是独立国家的虚名而已,得到的却是文化、物资源源不断的输入,是百倍于所失虚名的实利。然而随着日本国内自傲思潮(还真说不上是民族主义)的泛滥,肯于和敢于迈出这一步的人,已经少而又少了。

                                          怀良亲王的回信,是在第二年也即1382年送到朱元璋手中的,朱元璋看到这样一封书信,自然拍案大怒——封建皇帝,最注重的是自己的威严,或者通俗点来说,是脸面,而这封回信中除了“自古和为上策,可以避免生灵涂炭,臣将会年年进贡,岁岁称臣,永为小弱的倭国”一句话外,几乎句句都在打朱元璋的脸,他又怎能不发怒呢?

                                          而在此前后,随着日本国内南北朝的激战逐渐走向尾声,也更趋激烈,失去土地和主家的浪人越来越多,各势力对于中国商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使得倭寇更加肆虐,让朱元璋头痛不已。

                                          1372年,就在仲猷祖阐、无逸克勤等人远航日本的同一年,有大群倭寇登岸抢掠了温州,第二年又攻打浙江的海盐和澉浦,以及福建沿海多个州县。于是朱元璋就任命指挥使于显为总兵官,朱寿为副将,统率水师出海,去剿灭倭寇。

                                          然而倭寇在汪洋大海上到处流蹿,是很难找到其踪迹的,要真逼急了他们退回远方海岛甚至直接逃回日本去,明朝水师也根本无法顺利进剿。这边于显等将才刚下海,倭寇立刻转换了骚扰的方向,往北跑去山东,抢掠了登州和莱州。1374年,就在仲猷祖阐等人回国前不久,朱元璋阵前换将,任命曾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吴祯为总兵官,于显辅佐,再次出海去打击倭寇。

                                          今天各国舰队都浩浩荡荡杀向印度洋,可仍然无法彻底剿灭索马里海盗,几百年前大明朝的水师,就更不可能靠着在海上巡逻、搜索就彻底解决倭寇问题了。每次海上行动,都只能让倭寇暂时蛰伏,甚至只是迫使他们从南逃到北,或者从北跑到南而已,茫茫大海,要逮一群倭寇,真比捞针容易不了多少。

                                          在此种背景下,再反复接待来路不明或者所持国书言语不诚的日本使团,进而接到了怀良亲王这样一封皮里阳秋的回信,使得朱元璋对于这个东方岛国日渐失望和仇视。而恰巧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胡惟庸通倭的大案,这就给朱元璋彻底断绝与日邦交找到了借口,同时也下定了单独解决倭寇问题的决心。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10-8-24 21:32:23
                                            回到顶部
                                            黑田多兵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小早川家臣从七位上左卫门少尉
                                            身份:领民
                                            言论:1132
                                            入籍:2003年7月7日
                                            发贴心情

                                            洪武十四年,怀良亲王已将征西将军一位转予良成亲王,因此学界多认为如瑶非南朝所遣,而乃是北朝(今川了俊)所遣。

                                            而那封怀良所回之书,来自《明史 日本传》;据石原道博、宫田俊彦等人所考,其文与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徐祯卿所著《翦胜野文》收录之文雷同,考《翦胜野文》成书之年约为正德初年,距离洪武十四年已然百余年,其真实度着实不高。清人编撰明史,其中曲折用意,世人皆知,以史料真实度而言,《日本传》可为漏洞百出。

                                            因此,使用这封回书时,定要谨慎,容易误导了思路。


                                            当兹大势至此,无奈天数有定,夫复何言!古之君子,国败家亡,君辱臣死,大义昭然,今惟一死以报国家,以全臣节.—天国丁荣十七年冬扬州

                                              2010-8-24 22:59:37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发贴心情
                                              以下是引用黑田多兵卫在2010-8-24 22:59:37的发言:

                                              洪武十四年,怀良亲王已将征西将军一位转予良成亲王,因此学界多认为如瑶非南朝所遣,而乃是北朝(今川了俊)所遣。

                                              而那封怀良所回之书,来自《明史 日本传》;据石原道博、宫田俊彦等人所考,其文与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徐祯卿所著《翦胜野文》收录之文雷同,考《翦胜野文》成书之年约为正德初年,距离洪武十四年已然百余年,其真实度着实不高。清人编撰明史,其中曲折用意,世人皆知,以史料真实度而言,《日本传》可为漏洞百出。

                                              因此,使用这封回书时,定要谨慎,容易误导了思路。

                                              你所谓学界多认为,是指哪儿的学界?就我看中国的相关资料,都仍然认定如瑶是怀良所遣,没有异议呀。是不是日方的新观点?

                                              至于怀良亲王回书一事,就逻辑上来说,《明史.日本传》所录并未直指来源为徐祯卿,那么倘若确有此文,洪武时记之于档或流传于外,正德时记之于书,清代修史再从各史料中引用,当然基本一样,何来“雷同”一说?《日本传》漏洞百出,并不代表每句话都是假的,日本学者这样推论,如此轻率地否定一件成文史料,恐怕说不通吧。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10-8-25 8:48:53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发贴心情
                                                还有,你能查到资料吗?怀良让位良成是哪一月?同为1381年,若非年初即让位,与遣如瑶一事恐怕未必相悖。所谓如瑶为了俊所遣,还有什么相关证据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25 8:52:26编辑过]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10-8-25 8:51:02
                                                  回到顶部
                                                  大意觉迷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真田家臣正七位下主殿少允
                                                  身份:领民
                                                  言论:668
                                                  入籍:2005年5月23日
                                                  发贴心情
                                                  这份表文我一直觉得很蹊跷。按《殊域周咨录》和《日本考》所收此文。末尾处写作“今遣使臣答黑麻敬诣丹墀”。答黑麻之名屡见于各种明代资料,最引人注目的是所谓的风俗诗。
                                                  答黑麻拟成日语发音后与“如瑶”不相类,也无法确定到底是谁,而风俗诗的问题更是一团糊涂酱。让人摸不着头脑。

                                                  专家:据考证,曹操墓被盗掘过两次,一次是在北齐,一次是在2004年。
                                                  记者:第二次怎么能如此准确地确定年限?
                                                  专家:因为我们在墓内发现了火腿肠皮、方便面袋子、矿泉水和啤酒瓶……

                                                    2010-8-25 11:14:43
                                                    回到顶部
                                                    黑田多兵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小早川家臣从七位上左卫门少尉
                                                    身份:领民
                                                    言论:1132
                                                    入籍:2003年7月7日
                                                    发贴心情

                                                    良成亲王就任征西将军一职约在文中三年(1374年)10月-12月间。

                                                    至于南军在弘和元年上半年的境遇完全可以用“窘迫”来形容,因为四月间了俊攻陷菊池本城,良成和武朝被迫向宇土退去。

                                                    如瑶那事儿,桥本雄和今枝爱真的推断从在如瑶和别源円旨的关联上开始,通过对别源円旨所代表的曹洞宗宏智派和斯波氏关系,以及曹洞宗宏智派僧人在对外交流的种种活动推断北朝所遣的可能性为大。

                                                    良怀回书之事儿,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老王你写历史小说,以观者角度来着笔,读着顺畅调子松快就足矣,而在史实上能规避掉扎眼的硬伤即可;这也是俺等捉虫的根本出发点所在。

                                                    呵呵,真论起来仅明初明廷对日之认识,洪武外交政策之变化两点就和你思路大相径庭的。


                                                    当兹大势至此,无奈天数有定,夫复何言!古之君子,国败家亡,君辱臣死,大义昭然,今惟一死以报国家,以全臣节.—天国丁荣十七年冬扬州

                                                      2010-8-25 21:03:57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发贴心情

                                                      这个不是历史小说呀,所以还希望大家用力捉虫,有各种异说也希望提出来,给我扩展思路。

                                                      我手头的资料,以《中日关系史》为基础,杂以别文,中国方面的多,日本方面的少。对于如瑶究竟代表哪一方,中方资料毫无异说,日本方面的异说,我手头资料少,难辨真伪,暂时就这么写吧。

                                                      至于“明初明廷对日之认识,洪武外交政策之变化”,你有什么资料,与我所言哪里有差异,也请畅所欲言。我对史料还是有一定思考的,不会只照着前人未必靠谱的老路平铺直叙。就以怀良亲王这篇文章来说,虽然认其为真,但对于历代中国方面的评价,贬则称为“叫嚣”,褒则称为“强硬”,我也是有不同看法的。以南朝在九州的局势来揣测怀良亲王当时的心态,并文辞运用,我觉得那是彻底的外强中干、色厉内荏,更象是无奈之下的泄愤举动,而非真有强硬外交之意。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10-8-25 21:35:10
                                                        回到顶部
                                                        黑田多兵卫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小早川家臣从七位上左卫门少尉
                                                        身份:领民
                                                        言论:1132
                                                        入籍:2003年7月7日
                                                        发贴心情

                                                        关于如瑶,从中方资料入手本来就是走错了路子,这等历史细节能从零散的日方史料中搜索到略微有用的书调酒已然不易;以明初明人对日本的了解,那里能分得那般清晰,对照同期藩属李氏朝鲜对日本的认识而言,两者的差距就是天壤之别了。

                                                        1381年隐居筑后的怀良亲王已然是风中残烛一般,未有几年阳寿可享的老人了,绝难想象此文会出自此时的怀良之手。

                                                        老王,你要说手里以中文著作为主,兼之少量日本资料的话,确实能展开到如此地步也是难能可贵了。

                                                        关于洪武期外交政策变化简单说几句,洪武中后期后,明朝在整个对外领域而言基本出于退缩状态了,日本方面的决不是特例,爪哇和三佛齐方面更是屡屡碰壁。太祖搞得那套对外交流模式显然在整个海外领域受到全面性的抵触,这个就促使洪武末期的全面退缩,反应到日明关系上就是通交断绝。


                                                        当兹大势至此,无奈天数有定,夫复何言!古之君子,国败家亡,君辱臣死,大义昭然,今惟一死以报国家,以全臣节.—天国丁荣十七年冬扬州

                                                          2010-8-25 22:37:19
                                                          回到顶部
                                                          大意觉迷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真田家臣正七位下主殿少允
                                                          身份:领民
                                                          言论:668
                                                          入籍:2005年5月23日
                                                          发贴心情
                                                          《菊池家代代记录》有这么一段记载:武光の嫡子、隈府に城を築住居す、武威父に劣らす、親王の命を奉し、應安四年如瑤蔵主を大明に遣ける

                                                          这么看的话,如瑶最早是受怀良亲王指派的,怀良亲王那个表文搞不好是这个时期送上的。只是因为如瑶在洪武十四年再次访明而被弄混时间了?

                                                          专家:据考证,曹操墓被盗掘过两次,一次是在北齐,一次是在2004年。
                                                          记者:第二次怎么能如此准确地确定年限?
                                                          专家:因为我们在墓内发现了火腿肠皮、方便面袋子、矿泉水和啤酒瓶……

                                                            2010-8-25 23:42:51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发贴心情
                                                            以下是引用大意觉迷在2010-8-25 23:42:51的发言:
                                                            《菊池家代代记录》有这么一段记载:武光の嫡子、隈府に城を築住居す、武威父に劣らす、親王の命を奉し、應安四年如瑤蔵主を大明に遣ける

                                                            这么看的话,如瑶最早是受怀良亲王指派的,怀良亲王那个表文搞不好是这个时期送上的。只是因为如瑶在洪武十四年再次访明而被弄混时间了?

                                                            如此言之,也说不定不是弄混搞错,而是故意为之……详见我的下文。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10-8-26 8:46:42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