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战国联盟论坛战国联盟主论坛『镰仓鹤冈八幡宫』 → [原创]凤凰涅槃

关闭 帖子评论
选取类型: 中立 支持 反对
观点标题: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观点内容:
(不支持HTML)
  1. 请以客观、真实地作出评论,并注意语言文明;
  2. 观点发表后不能作出更改;
回复贴子
您是本帖的第 43223 个阅读者
树形打印
标题:[原创]凤凰涅槃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31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宋辽大战燕京城

数月前的界河与雄州之战,大石势如破竹,杀得宋军尸堆如山、血流成河,杀得“媪相”童贯龟缩在雄州城里不敢出来,只因为害怕大败而归,回去不好向皇帝和同僚们交代,否则他早逃回东京开封府去了。那么,仅仅相隔数月,童贯怎么又有胆子发动进攻呢?其实,这是由三件事情所推动的。

第一件事就是耶律淳的驾崩,北辽朝廷乱成一团,童贯认为有机可乘。第二件事是完颜阿骨打听说宋朝发兵了,恐怕宋军一口气拿下幽云等州,而己方因为没有出力,事后拿不到商量好的岁币,于是匆忙派遣使臣到东京去,说咱们得商量个合攻的日期呀,我军已经差不多调动到位了,就最近如何?其实相比起来,第三件事影响更大,那就是常胜军郭药师突然表示愿为内应。

童贯这种货色,打仗不行,耍小阴谋、小诡计拿手着呢,他始终期望北辽不战而降,于是到处派遣间谍和使者,去说服契丹君臣。耶律淳他是没有说动,大石也说不动,可是在李处温和郭药师身上却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李处温是汉人,晓之以“民族大义”、许之以荣华富贵、动之以利害形势,很轻易就拉拢过来了;郭药师虽然是渤海人,但他部下常胜军中绝大多数都是久居辽东的汉人,策反起来也不困难。

说起这支本名怨军的常胜军,其实自组建以来就多次发动叛乱,原本有两万八千人,叛乱、镇压、招安、投顺,到后来只剩下了区区八千。耶律余睹还没有投靠女真的时候就曾经提议说:“名叫怨军,不仅不报怨于金人,反而屡次报怨于本朝,干脆全部缴械,杀光算了,可以永绝后患。”可是萧干不同意,反驳道:“其中也有很多人是忠心为国的,是被同僚胁迫才参与的叛乱,怎能不问青红皂白,一概杀光呢?”

萧干对郭药师和常胜军有点放纵,当初李处温和童贯暗通款曲,审查之下,就发现有郭药师的人从中掺和,可是萧干并没有因此责问郭药师。大概他认为用人应当不疑,况且常胜军驻扎在涿州,作为南京的门户,战略位置实在太重要了,如果处理不当,逼他们再造一回反就麻烦了。

可是不管郭药师当初有没有上过李处温的贼船,还是他手下人瞒着他干的,既然已经遭到了怀疑,他就不能不多留一个心眼。是呀,现在自己兵权在握,虎踞涿州,萧干不敢动我,等到打退了宋军,形势有所缓解以后,他会不会秋后算帐,卸磨杀驴呢?再加上萧干本就不信任汉人,在整肃了李处温以后,他更是整天疑神疑鬼,大力提拔契丹人和奚人,却对汉人和汉化程度比较高的渤海人另眼相看。郭药师总觉得有一柄利刃悬在自己头顶,不定哪天就会掉落下来……

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反了吧!反正常胜军叛乱也不是一回两回了。于是郭药师就派人秘密去和童贯联络,说愿意献出涿州和易州,并且作为宋军的向导,长驱直入,奇袭燕京城。

对于郭药师的叛变,北辽朝廷内部可以说并无防范。李处温被肃清以后,军国大权都落在了奚王萧干的手里,而因为萧干不相信汉人、渤海人,所以他最倚为臂膀的乃是具有皇室血统的西南路都统大石。可以想见,萧干一定会给大石加官晋爵,但是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只是偶尔称呼耶律大石为“太师”。在契丹辽朝,太师乃是南面官中最高的品级,但是没有实权,只是个名誉头衔而已,所以在太师之外,大石还应该有一个掌握实权的政治或军事职务才对。

萧干对郭药师一直有所防范,一方面是郭药师终究牵涉进了李处温的阴谋,另方面常胜军的历史也太不光彩,但萧干很可能并不是一个谨慎小心的人,他虽然心存顾忌,却并没有拿出什么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来。不仅如此,他把还大石调回南京,以加强京城的防御,同时布置抵抗金兵南下的相关事宜,把南线的防守全部都交给了郭药师。

北辽朝廷对宋朝还是报有一定幻想的,他们商量着,所以宋朝此番要大举来攻,一是因为咱们占据了幽云十六州,二是因为咱们年年催要岁币,十六州不能还给他们,否则存生无地,岁币却可以暂时先不要了。于是萧普贤女就派遣使者南下去觐见宋徽宗赵佶,主要提出免除岁币,同时也派人北上去见阿骨打,请求金朝册封秦王耶律定为契丹辽的皇帝,这等于是表态愿意做金朝的附庸。

朝廷希望用外交方式结束和宋、金之间的争端,暂时没空搭理自己,郭药师就趁着这个空档和童贯接上了头。七月二十六日,宋朝又集结了二十万大军,以河阳三城节度使刘延庆为都统制(上一任都统制种师道早就被王黼排挤,卷铺盖回家养老去了),开始策划第二次北伐。九月二十三日,郭药师依约交出了涿、易两州,燕京的门户就此被打开了。

九月二十三日郭药师就投降了,可是一直等到十月十九日,童贯才派刘延庆率领十万兵马离开雄州,北渡界河。宋军反应如此迟缓,这就给了萧干和大石整备兵马物资,加强析津府南线防御的时间。刘延庆也是西北军出身的名将,但是他骄傲自大和麻痹大意比起当初的杨可世来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据说宋军毫无纪律、队列散漫,连郭药师都看不下去了,扳着刘延庆的战马辔头警告说:“咱们队列不整,如果敌人设下埋伏,从中间发动突击的话,首尾难顾,肯定会溃散的呀!”但是刘延庆根本理都不理。

大军开到卢沟,突然看到前面旌旗飘扬,刀枪耀日,原来萧干和大石早就率领着两万兵马在这里等着他们呢。刘延庆不禁“哈哈”大笑,敌人才不过自己部队的五分之一,这有什么可怕的?于是挥军直杀过去。但是宋军训练不足、队列不整、士气也说不上高昂,碰到地势狭窄的地方,大军难以展开,五倍的数量优势根本就发挥不了太大作用。相比起来,北辽军一方面退无可退,如果卢沟被宋军拿下了,不用一个白天就能杀到南京城下,另方面也愤恨宋人的趁火打劫,于是个个奋勇、人人争先。最终双方在一个名叫料石冈的地方展开激战,宋军伤亡惨重,刘延庆被迫龟缩回营,暂时不敢再动了。

当初大军从雄州开拔的时候,史书上吹嘘说“鼓角声震动天地,自古以来,出兵之雄壮没有超过这次的”,可是才一接战就给打萎了,紧闭营门,不敢再战。郭药师看不下去了,心说你要是拿不下燕京,地理上作为燕京附属品的涿、易等州也守不长久,那我投降是为的谁来?我的前途还有保障吗?于是他面见刘延庆,献出一条妙计。

是什么妙计呢?郭药师分析说:“契丹军数量才不过我们的五分之一,虽然他们打赢了第一仗,但胜得很险,不是兵法常理,这说明契丹能战之兵也就只有这两万罢了,否则萧干是不敢用这点点兵马来和咱们对峙的。燕京此刻定然空虚,请给我五千奇兵,快速直插至燕京城下,定然一鼓可得!”

刘延庆恍然大悟:“你说得对呀!”于是就以常胜军的精锐为主力,再加上一些别的部队,集合了六千兵马,任命大将杨可世为主将、高世宣、郭药师做副将,趁着黑夜悄悄渡过卢沟,急速向东北方向挺进。为了以策万全,他还派自己的儿子刘光世领兵作为后援。

郭药师所献果然是妙计,这一下打了萧干和大石一个措手不及,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宋军已经杀到南京城下了——其实萧干和大石也是无可奈何,手头只有这两万兵马,如果预先在南京布设重防,前线就要空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兵数不够,任凭你孙、吴再生,也是很难打赢仗的。

且说第二天天刚亮,宋军就突然出现在析津府的迎春门外,直到此刻,守备在城头的契丹军依旧懵然无知,按照惯例打开城门,放内外百姓出入。常胜军将领甄五臣趁机率领骑兵冲入城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占了城门。估计这个时候在城内守卫的北辽军不会超过五千人,宋军以优势兵力直捣敌人腹心,是很有机会仅用半天时间就拿下全城的,即便萧干和大石得到消息,快马赶来增援,刘光世接应的大部队还在后面,完全可以内外包夹,把这最后一支北辽军给包了饺子。

然而事态的发展并不如刘延庆、郭药师他们所设想的那样简单。据说宋军兵将们一看胜利在望,立刻滋长了骄傲情绪,不急着进攻内城,反而就地烧杀抢掠起来。燕京城中既居住着契丹人,也居住着汉人、奚人和渤海人,在杨可世等人想来,王师北伐,收复故土,汉人的产业你不能动,那些蕃人尽管杀吧,尽管抢吧。结果宋军如此作为,直接激起了契丹、奚、渤海等各族居民的反抗,老百姓一哄而起,五千宋军扔到偌大一座燕京城里,陷入这片汪洋大海,可就不够看了,几乎每条街道上都展开了巷战,宋军挺进的速度骤然放慢了下来。

北辽皇太后萧普贤女从睡梦中被惊醒,急忙聚集禁卫兵马,严密防守内城,同时派人混出城外,去给身在前线的萧干和大石报信。宋军遭受到意料之外的顽强抵抗,好不容易推进到内城边上,却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杨可世只好也和萧普贤女一样做两手准备:一是发射箭书劝说北辽君臣投降,二是反复催请刘光世的后续部队快速赶来增援。

就看谁的援军先到了,契丹军先到,则危机可以解除,宋军先到,则燕京城立刻易主。

一方面是萧干,一方面是刘光世,咱们先来对比这两个人的情况看看。萧干其实并不姓萧,因为他不是契丹人而是奚人,本名回离保,估计是因为有大功于契丹而被赐了萧姓。前面提过,奚族全名库莫奚,本和契丹族是同源的,据说这两个民族风俗文化非常接近,连语言也可以互通,所以当耶律阿保机征服奚族以后,仍然保留其原来的王国体系,作为契丹辽朝的附庸。奚人和契丹人之间联系非常紧密,当然也有矛盾,萧干未必对契丹辽政权忠心耿耿,但在汉人看来,无论契丹、奚还是渤海,全部都是“蕃人”,是异族统治者,因此在面对宋军的时候,萧干肯定是稳稳地站在契丹辽政权一边的。

萧干这个人很有权力欲,也很好斗,但就其毕生所为来看,可以算是一员猛将。

相对于北辽君臣所寄予厚望的萧干,宋朝奇袭部队所期盼的刘光世却是另外一副德行。刘光世字平叔,是刘延庆的儿子,也算将门子弟,因为跟着老爹镇压方腊起义而被授予奉国军承宣使的职务。后来北宋灭亡,赵构跑到南方建立了南宋,支撑南宋军事体系的有所谓“中兴四大将”,刘光世也是其中之一。但不要以为既然号称中兴之将,一定都是勇猛和智谋都过人之辈,岳飞悍勇是不用说啦,韩世忠也很厉害,但其他两个,张俊从来“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而刘光世连张俊都不如。

1129年,金兵进攻扬州,刘光世不战而逃。他旋即被调任为江东宣抚使,守备江州(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每天就知道摆宴饮酒,金兵都渡过长江三天了,他还没有发觉。这种货色所以能被称为“大将”,只是因为他资格老、部队多,其实完全是个颟顸无能之辈。

从宋军奇袭燕京之战中,就可以很明确地看清萧干和刘光世的区别。一听说后方遭袭,萧干立刻和大石商量,大石说:“为今之计,只有分兵。前线就交给我了,请大王立刻率军回援,即便夺不回南京城,也得把皇太后救出来!”萧干一拍胸脯:“你在前线压力很大,我不多带人,只要一支精锐骑兵,定然可以击退宋师!”

萧干只带了三千骑兵,快马加鞭,直奔南京析津府。等他赶到的时候,杨可世他们还在围攻内城,毫无进展呢,萧干和萧普贤女内外夹击,竟然杀得宋军大败亏输。杨可世和郭药师急得直跺脚:“功亏一篑呀!三将军怎么还不到?”

他们所谓的“三将军”,就是指的刘光世。可是这里盼星星盼月亮地等增援,刘光世那里却拖拖拉拉,东绕西拐,直到奇袭燕京的宋军全军覆灭,他也没能赶到——以他此后的表现来看,应该是胆怯畏敌所致吧。结果杨可世、郭药师仅仅带着少部分亲兵突围而出,包括高世宣、甄五臣在内的绝大多数宋军兵将,全都做了萧干刀下之鬼。

郭药师原本天才式的奇谋,因为实际指挥的失误,再加上刘光世迟迟不来救援,就此彻底破产了,不但没能拿下燕京城,反而丢掉了五千多精锐,士气大跌。经过此战,刘延庆更是紧闭寨门,不敢出战,而萧干在回到前线以后,却和大石反复商讨,打算主动出击,一举打败数倍于己的敌人。

萧干和大石的计划一开始很合乎兵法,他们绕道突袭敌方的运粮部队,并且俘虏了包括将官王渊在内的一些宋军。宋军的数量既然大过北辽军数倍,自然后勤运输压力也要大过数倍,如果能够持续地骚扰和袭击宋军粮道的话,刘延庆迟早会熬不下去,被迫退兵的。

插一句话,北辽军这次所俘虏的宋将王渊,不久后潜逃回去,并且因为种种原因而免受处罚。金军攻灭北宋以后,正是这个王渊,扶保着康王赵构建立起南宋小朝廷,被任命为御营都统制,相当于首都卫戍部队司令。后来苗傅、刘正彦发动“明受之变”,一度把赵构赶下了台,而王渊也在政变中丢了性命。

拉回来说,萧干和大石打算持续骚扰宋军的粮道,逼其退兵,这本是兵法的正道,但随即萧干就耍了一招偏的。据说萧干把两名宋军关押在距离大帐不远的地方,晚上故意大声和大石商量,说:“宋军只有十万,我军是其三倍,可以分为左右两翼,以精锐正面冲锋,然后左右翼响应夹击,这样就赢定了。”然后再找机会放走一名宋军,让他回去给刘延庆报信。

这种小花招本来是很低劣的,换句话说,只有傻瓜才会上当。萧干玩这种小花样,说明他已经山穷水尽,一筹莫展了。骚扰敌军粮道虽然是条好计,但是耗时良久,眼看着为了策应宋军的北伐,女真人步步南下,逐渐逼近居庸关,自己却还陷在这里无法脱身,他实在是心急火燎,万般无奈,也只好出此下策。然而让人跌破眼镜的是,刘延庆听了逃亡回来的宋军的禀报,他竟然就信了,或者起码信心开始动摇了。

刘延庆实在不是大将之才。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还能推托说宋军准备不够充分,还不熟悉北辽的内部情况,但这第二次北伐,有郭药师和常胜军投降过来,北辽朝内情早就一览无余了,他们究竟有没有三十万大军,难道就估算不出来吗?“宋军只有十万,我军是其三倍”这种话,吹牛吹得太大了,破绽太明显了,而那位堂堂都统制刘延庆竟然会掉进这个迷魂阵里,也实在是太草包,太搞笑了。

结果刘延庆相信了萧干这套胡话,正在胆战心惊之际,突然看到北辽军中点起火把,还以为契丹人真的按计划发起了全面进攻呢,吓得烧毁营房,率先落荒而逃。一看主将逃走,宋军各自奔命,结果自相践踏,伤亡无数,兵器物资丢了一地,连跑出一百多里地去才勉强稳住阵形。

宋军主动溃散,萧干和大石一开始并不清楚,直等第二天早上天光放亮,军士登高一望,疑惑不解,萧干才知道自己病急乱投医想出来的馊主意竟然见效了。于是北辽军从后猛追,赶上了逃得较慢的常胜军,大杀一阵。可怜常胜军,自从跟着郭药师降宋以后,燕京城中一番厮杀,现在败逃中又一番厮杀,几乎伤亡殆尽了。

史书上说这一仗宋军损失惨重,“自熙、丰以来所积攒的军事物资,几乎全部丢光”。所谓“熙、丰”,是指宋神宗赵顼时代的两个年号——熙宁和元丰,赵顼用王安石变法,成功与否暂且不论,却大大充实了北宋的国库,从那时候直到此时,半个多世纪的积蓄,竟然被这一仗全部打光了……啊,不,其实是全都扔光了。

至此,宋朝的北伐彻底失败,北辽政权暂时摆脱了来自南方的威胁,然后萧干和大石就必须立刻转回头去,应付步步逼近的无比强悍的女真兵。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8-4-7 14:41:12
    回到顶部
    大意觉迷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真田家臣正七位下主殿少允
    身份:领民
    言论:668
    入籍:2005年5月23日
    32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金史.奚王回离保传》上提到“奚有五王族,世与辽人为昏,因附姓述律氏中”,可见奚人王族早已经集体改姓“萧”。不需要专门赐姓。

    专家:据考证,曹操墓被盗掘过两次,一次是在北齐,一次是在2004年。
    记者:第二次怎么能如此准确地确定年限?
    专家:因为我们在墓内发现了火腿肠皮、方便面袋子、矿泉水和啤酒瓶……

      2008-4-7 18:34:22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33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疏忽了,受教。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8-4-9 10:14:08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34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大军压境失幽云

        宋朝两次讨伐北辽全都铩羽而归,并且输得相当难看。对于和北宋签有盟约的金朝来说,当时还未必了解战争的详细过程,未必能够清晰地分析出宋人因何而败,但败了就是败了。根据自己多年与契丹军作战的经验,敌人究竟有多大能量,还剩下多少兵马,完颜阿骨打是一清二楚的,在他想来,连这样的敌人都扳不倒,宋人也未免太无用了吧。

        或许就是从这两场战争开始,女真人开始轻视宋人,这种轻视很快就渗入贪欲,转化为觊觎中原花花世界的强烈野心,最终引发了金兵南下灭宋之役。

        且说1122年十月份,宋军北伐第二次失败,次月也就是十一月,女真使者来到宋朝的东京开封府,再次商讨合攻燕京的问题。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因为一系列军事行动的失败,宋人与女真人谈判的砝码已经越来越轻了,但可笑的是那些昏君佞臣却毫无察觉,等到十二月份,赵良嗣奉命出使金朝,王黼还指示他说:“上回忘记提平州、营州、滦州的事情了,你再给说说。”

        王黼提到这三个州的大致位置是在今天的河北省唐山市中南部,位于燕京东面。此三州不属于“幽云十六州”,而是在契丹辽政权正式建立之前的五代初期,由割据势力刘仁恭为向契丹族求取援军而主动献出的。

        立场越来越弱,条件倒越提越高,宋人的这种态度使阿骨打大感不满。加上日益轻视宋军的战斗力,阿骨打干脆回答说:“原本说好合攻幽州,结果你们连打两回都拿不下来,看起来是无法遵守盟约了。算了,前事不提,联盟照旧,但灭辽以后只能给你们山前(太行山以东)的燕京和蓟、景、檀、顺、涿、易六个州。”

        赵良嗣闻言大吃一惊,反复抗辩,金人却丝毫不加理会。赵良嗣回国汇报,北宋君臣也拿不出解决的办法来,只好腆着脸指示他:“山前六州就山前六州,但能不能再多加上平、营、滦三州呢?”

        这边使节往来,谈判不果,那边金人已经整备兵马,完颜阿骨打亲自领兵,准备大举南下了。女真兵的这一动向,使得北辽君臣胆战心惊,萧普贤女先后五次上表给金朝,请求册立秦王耶律定为契丹辽国的皇帝,但是阿骨打始终不肯答应。十二月初,金人兵分三路,直指燕京。

        萧干和耶律大石被迫把南线兵马全部撤回,严密防守南京的门户居庸关。十二月五日,金将银术可抢先杀到居庸关下。嘿,事情就有那么巧,金军前脚才到,还没来得及发动攻击,突然山崖崩裂,乱石飞滚,北辽的守军被压死很多,就此军心涣散,一哄而逃。不过想想也是,一个国家的灭亡,必然是内外矛盾激化、吏治腐败、武备松弛的结果,居庸险关,百余年来不加修缮也是很可能的事情,萧干和大石接手南京防守不足一年,要把一切隐患全都消除,也着实有些困难。

        居庸关被金兵不战而夺,析津府北面的最后一道防线等于被彻底突破了,萧普贤女闻报大惊,带着兵马连夜离开南京,对外声称准备和金军野战,而实际上是找寻逃跑之路。对于北辽这部分残兵奔逃的方向,史书上有两种不同的记载,一说是跑到了古北口(在今天的北京市密云县北境),一说是跑到了松亭关(在今天的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内),略微停下喘一口气,这才想到开会商量,下一步该往哪里去才好?

        包括大石在内,大家都沮丧地认识到,一方面丢了居庸关,一方面兵力不足,再想守备南京那是痴人说梦,为今之计只有暂避敌人的锋芒,找个地方重新整合军队、扩充实力,才能期待复仇的一天。金兵正从北面汹涌而下,南面童贯仍然不肯退兵,还在边境上晃悠,要想跳出这南北夹击的围困,就只有东、西两条路可走了。

        这个时候,两套方案开始激烈地对立了起来。一套方案是萧干提出来的,他说奚国还有大片土地没被女真人占领,不如先退到那里去,他好招募奚族勇士,重整旗鼓,再和女真兵打几仗看看。另一套方案是大石提出来的,他主张一直往西,去和天祚帝耶律延禧会合。

        萧干指着大石的鼻子喝问道:“咱们当初拥戴天锡皇帝继位,贬耶律延禧为湘阴王,现在跑去投他,你以为他会放过你吗?!”

        大石沉着应对,分析目前的形势,指出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北辽朝廷的建立,原本是为了守备南京,抗击金兵,可是因为宋人发动的两次战争,使得主力受到损伤,加上居庸关不攻自破,已经没有单独抗敌的实力了,必须得和耶律延禧合兵一处,才有反攻的希望。其二,天锡帝耶律淳驾崩,遗命传位给秦王耶律定,那么耶律定就是契丹辽国现在的正牌天子,耶律定在夹山,咱们西去不是投靠耶律延禧,而是投靠耶律定,这事儿顺理成章。

        最主要的是第三点,大石敏锐地指出,现在西迁还有一线生机,东行必亡无疑。西京大同府往西,还有大片土地没被女真人拿下,而且那里草原辽阔,背靠西夏,实在打不过了还有逃跑、游击,以及请求夏人增援的机会;而相对的,奚国就在女真人眼皮底下,现在虽然还没有被夺取,但只要稍有不稳的动向,女真人肯定会发动大军前去讨伐的,到那时候退无可退,除非逃到海上去,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热血在大石胸中燃烧,从出仕为官以来,他一心只想着扫平女真,光复故土,为了这个目的,牺牲一己的私利,对于这样一个年轻人来说,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从白沟甸一直到雄州,大石多次以劣势兵力抗击敌军,他一定曾经想到过可能战死沙场,他不会为此而胆怯、畏缩,他肯定会把马革裹尸作为人生最大的光荣。

        但是久在官场中打滚的萧干可没有年轻人这种毫无畏惧的豪气,他的想法较为自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顾虑也比大石更多。你们都是契丹人,还是姓耶律的、姓萧的,可我这个萧姓是假的呀,我是奚人呀,耶律延禧那个昏君可能会饶你们一命,未必就能饶了我。他知道东行危险重重,但只要奋勇厮杀,还有一线希望杀出条活路来,西去则必死无疑,不是大家死,或许只是我萧干一个人死,这可实在太划不来了。

        大石和萧干秉持着各自的想法,针锋相对,激烈有如战场交锋,但最终还得皇太后萧普贤女站出来表态。萧普贤女是个没有主意的,就感情上来说,她理所当然会倾向于同族的耶律大石。况且,从耶律淳被迫登基一直到遗命传位给耶律定,种种行为言辞,都可以看出他仍然把耶律延禧当成自己的主君,当成真正的契丹辽皇帝,在亡夫耶律淳的这种影响下,萧普贤女也难免觉得,只有去投靠耶律延禧或者耶律定才是最合乎道理的作为。

        最终萧普贤女认同了大石的意见,萧干对此怒不可遏。如果萧普贤女认同了萧干,决意东迁,为了集中力量,避免分散,大石大概也会被迫从行吧,但情况一反过来,萧干可没有那么听话,他立刻就领上本族的战士,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就这样,北辽朝廷正式分裂,一部分士兵跟随萧干东行,另一部分则在萧普贤女和大石的率领下向西疾行,前往夹山。大石不禁仰天长叹,他本希望把残辽兵力凝聚起来,以对抗金兵的侵略,却没有料到反而引发更加可怕的削弱。

        这座数百年大厦,看起来真的走到穷途末路,难以复兴了……

        原本在历史洪流中因为种种原因交汇到一起的人们,擦肩而过,分向不同方向疾驰而去,且让咱们先把目光聚焦到某几个代表人物身上,用他们的生死存亡来体现中华大地此后数十年的政治格局,以及各势力的命运吧。

        首先是萧干,他率兵摆脱了金兵的追击以后,顺利回到奚国,召集本族勇士,开始积聚力量。但是这个时候的萧干犯了个致命的错误,他自称神圣皇帝,立国号为大奚,改年号为天复(或说为天兴、天嗣)——这一举动或许得到了部分反感契丹族统治的奚人的响应,但却使得契丹、渤海等族的战士不再愿意为其所用。阿骨打闻讯后,多次写信劝降,却都遭到萧干的拒绝。

        1123年五月,萧干集合兵马杀回燕京周边,先后攻破景州和蓟州,大败常胜军将领张令徽、刘舜仁于石门关(在今天的北京市延庆县境内,八达岭一带),一直杀到燕京城下。但是这位大奚皇帝的奋战之途到此就结束了——他随即就被郭药师击败,士卒离散,逃亡过程中,家奴白底哥忽起异心,割下了他的首级,并且送去宋徽宗赵佶殿前。

        现在秦皇岛市西北方向25公里外的祖山风景区内,还有座遗址,传说叫做“铁瓦乌龙殿”,据专家考证,那就是萧干最后立国建都之所,古书上称这里叫做“箭笴山”。站在遗址上,不禁令人怀想起往事,对于萧干……不,还是应该称呼他的本名回离保,对于这位大奚皇帝回离保最后的奋斗,了解这段历史的人,肯定都会不自禁地肃然起敬的吧。

        而作为回离保对立面的北宋君臣,他们的下场同样甚至更为凄惨,却丝毫也不能引起后人的同情了。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正是那些昏君奸臣的所作所为,直接颠覆了自己的王朝,把无数百姓投入水深火热之中,仅仅付出他们自己的性命,实在无法补偿宋朝军民流离苦痛的万一。

        且说金军三路进兵,轻而易举地攻占了燕京城,没有跟随萧普贤女逃亡的大批北辽文官,比如左企弓、虞仲文、康公弼、曹勇义等人,全都主动出城去觐见阿骨打,投降了金朝——这群可都是当初拥立耶律淳登基的重臣呀。赵良嗣再度前去求见阿骨打,请求交还约定各州,同时继续咬着平、营、滦三州不放,阿骨打光火了,呵斥道:“你要再提平、营、滦三州的事情,我连燕京都不给了!”

        可怜的赵良嗣,夹在毫无立场的赵佶和日益骄横的完颜阿骨打中间,几乎把腿都跑断了。好不容易宋人不再提平、营、滦三州的要求了,那边阿骨打突然又提出要把燕京的赋税全都留下。赵良嗣听了瞠目结舌,反问道:“赋税当然是依附在土地上的,您答应要把燕京还给我朝,当然赋税也就是我朝的,哪有扣下赋税的道理?”阿骨打还没回答,他的堂侄粘罕在一旁暴喝道:“燕京是我们夺下来的,当然要归我们,现在光问你要赋税已经算很退让了。如果还不答应,我们就什么都不给,燕云各州都是大金的!你方部队快从涿州、易州土地上滚回去!”

        金人越是紧逼,宋人就越是退让——没有办法,打仗老输,他们毫无立场呀。结果最后商定,金朝把燕京和山前六州交给宋朝,宋朝除了把原本应该输送给契丹辽的岁币转送金朝外,还答应每年增加一百万贯作为六州的赎金。于是女真兵把燕京抢掠一空,只剩下一座空城,宋兵吹吹打打,奏着凯歌“收复”了空城。

        本来这场闹剧可以就此收场了,然而宋人始终盯着十六州剩下那些地方不放,听说有个叫张瑴的人杀死契丹平州节度使萧谛里,拥兵自保,就去拉拢张瑴,促使他叛金投宋。想当初粘罕想留下燕京,光把涿、易两州还给宋朝,阿骨打对他说:“做人要讲信用,答应了就得给,你若是不满意,等我死了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女真人早就有南侵之意,苦于没有藉口,现在可好,宋人自己把藉口送过来了。

        于是金朝就遣使责问,甚至派遣大将斡离不直接领兵打下平州,赶走了张瑴。可怜的张瑴,凄凄惶惶投往宋朝,结果赵佶下令砍下他的脑袋来献给金人——赵佶大概是怕激怒金人,可是你一开始不引诱张瑴,或者不接受平州的归降不就好了吗?他这么一来,所有降将无不寒心,郭药师对部下说:“今天金人索要张瑴,朝廷就献出他的首级,等哪天金人索要我的时候,我的脑袋不也要掉吗?”

        这个时候的郭药师,因为打败奚王回离保,掳获大批物资,并且收降了奚、渤海、汉军五千多人,势力重新膨胀,被赵佶倚为北部边境上的巍巍长城。但这长城就此起了异心,一等金军南下,他立刻放弃了那个毫无信义而又愚蠢的宋朝,心甘情愿当女真人的向导——这是常胜军最后一次倒戈。郭药师最后的下场是为金朝立下大功,随即却在政治斗争中被粘罕打翻在地,不但兵权全被剥夺,还一度下了大狱。好在性命是保住了,他也从此就离开了历史的舞台。

        且说1123年八月,阿骨打驾崩,其弟吴乞买,汉名叫做完颜晟继位,在扫平残辽势力以后,立刻转道南下,派遣粘罕和斡离不等将分两路伐宋。1127年,以郭药师为向导的金兵终于攻克开封府,北宋灭亡,宋徽宗赵佶和他的儿子宋钦宗赵桓都被俘虏,最后去国万里,老死在敌人的土地上。

        昏君是完蛋了,那么他手下那些奸臣又怎样了呢?先说童贯,他因为“夺取”燕京之功,一度被封为广阳郡王——宦官而封王,他也算是“蝎子拉屎独一份儿”。后来赵桓继位,下诏数童贯十条大罪,派人砍了他的脑袋。再说蔡京父子,蔡京也是在赵桓继位后被流放的,据说他贫病交困,但因为名声太臭,老百姓谁都不肯周济他,最后活活的饿死了,他的儿子蔡攸则是被明正了典刑。最后说王黼,他后来被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开封府尹聂山恨这个奸臣恨得牙痒痒的,就派人假装强盗,在路上把王黼给干掉了。

        然而因果循环之事未必真有,坏人不一定都得着恶报,好人也未必都得善终。最可怜的是赵良嗣,他为了夺取幽云十六州忙前忙后,腿都快跑断了,最后却被扣个“挑起边境战争”的罪名给处死了。平心而论,赵良嗣献策和女真结“海上之盟”,或许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也或许是为了宋朝的昌盛,为了幽、云等地的百姓可以回归故土,存心如何,无法妄测,但他的策略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宋朝的昏君奸臣,先是战而无功,既而又在张瑴问题上迈错了脚步,同时又不谨修边防,对女真兵南侵毫无防备,这才把大好河山给丢掉了,实在不关赵良嗣的事情。相比来说,赵良嗣的头脑够清醒了,他曾上书赵佶不要接纳张瑴,反倒被昏君夺职贬官。

        宋朝方面唯一令后人想起来热血沸腾的,只有一个马扩。因为曾经得到过阿骨打和撒改的称赞,女真将领大多对马扩非常尊敬,在金兵灭宋的过程中,他曾一度被俘,女真人以高官厚禄引诱他,他却丝毫不为所动。后来马扩逃过女真人的监视,跑进五马山寨抵抗金兵,但是南宋小朝廷始终不给救援,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予以承认。最后马扩南下求援,他前脚才走,后脚五马山寨就被金朝的优势兵力攻破,马扩从此就被迫滞留南方,有志不得伸展,最后郁郁而终……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8-4-9 10:14:30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35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第三章、可敦城:浴火重生的起点



          为敌所俘做向导



          残辽最后一片有险可守的堡垒南京析津府于1122年十二月陷落了,萧普贤女和耶律大石率领残兵向西逃蹿,一直跑到夹山去和天祚帝耶律延禧会合。据说驸马都尉萧勃迭曾经反对大石的计划,说:“按道理咱们是应该去和天祚帝合兵一处,可是有什么脸面相见呢?”大石心说,现在保存社稷最重要,个人的脸面、性命,还能考虑得了那么多吗?果断地下令把萧勃迭拖出去斩首,并且传告全军:“有再敢反对西行的,全部处斩!”

          在大石的铁腕控制下,除萧干和奚军离队东行外,剩余兵马全都被他完好无缺地拉到了夹山。前面说过,耶律延禧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昏君,换个有头脑的,碰到这种情况就该好言抚慰萧普贤女和大石等人,不再追究前事,终究你们想到来投靠我,还拉来不少兵马,对我而言就是最大的帮助。然而不,耶律延禧竟然一副胜利者的臭嘴脸,呵斥他们说:“胆敢篡位,果然你们守不住南京,还得来投奔我!”当场下令处死了萧普贤女。

          耶律延禧还打算处罚大石,问他:“我还活着呢,你怎么胆敢拥立耶律淳?”大石脖子一梗,义正辞严地回答说:“陛下您举全国之兵,都打不败敌人,被迫逃出国都,使得生灵涂炭。如此作为,还怎么能苛责您的臣子?我们就算拥立了十个耶律淳,终究都是太祖皇帝的子孙,总比没有统属,被迫向女真人乞求活命要好啊!”

          估计是大石的反问驳斥得耶律延禧哑口无言,况且耶律大石和萧普贤女不同,他这数年来带兵打仗,又在析津府南面大败宋军,威望很高,士兵们见到旧皇帝可以抛弃新太后,可未必见了新将领就可以抛弃旧英雄,如果处罚大石,跟他西来的部队怕都会哗变。所以耶律延禧无奈之下,只好假惺惺地表示:“局势到了那一步,你们也是无可奈何,反正耶律淳夫妻已经死了,朕就赦免你们的罪过吧。”

          耶律延禧赦免了包括大石在内的参与拥立耶律淳的所有兵将,并且赐给酒食,款待这些远道来投之人。但还没等大石洗尽征尘,耶律延禧就命令他火速东进,去收复失地。

          咱们来大致估算一下此时残辽政权的兵马数量吧。耶律延禧带到夹山的兵数不详,但他从南京析津府千里迢迢逃出来,狼狈地渡过桑干河,士气低落,跑散的人肯定不少。他在威吓耶律淳的时候,自称拥有“天德、云内、朔、武、应、蔚等州的蕃汉精兵五万”,其实不过吹牛罢了,真要有五万精兵,他肯定杀回燕京去了,也不会一直呆在夹山,连窝也不敢挪。所以估摸着耶律延禧手里的兵马,顶多是五万的半数——二万五。

          燕京大战的时候,耶律大石和萧干好不容易才归笼了两万兵马,还搞得后防空虚,差点被郭药师偷袭得手,其后萧干搞分裂东进,大石带到夹山的应该不足两万,可能才一万上下。

          就这点兵马,想要东进复国,那是门也没有呀。史书上没有记载大石对此次出兵持什么态度,但从他日后的表现来看,应该不会妄想能够打赢金军主力。他是1123年二月份到的夹山,四月就被任命为都统,率军东进,直指奉圣州。这奉圣州在桑干河北岸,位于契丹辽西京大同府的东面,大石很可能是想趁着金军主力还集结在南京析津府周围的时机,保障契丹辽五京中唯一还没有丢掉的大同府,然后奉劝昏庸天子耶律延禧离开夹山行营——皇帝一直龟缩在山里,实在太不象话。



          大石此次东征,和金军交锋的地方,史书上说是“龙门(在今天的河北省赤城县西南)东二十五里处”,所面对的敌人,乃是金将照立、娄室和马和尚,没有记载确切兵马数量,而这一战的具体过程,也早已经湮没在荒烟残照中了。只知道这仗是大石打败了,并且败得很惨,不但自己做了俘虏,部下也大多降敌。

          这可能是耶律大石毕生所吃过的最大的败仗。

          然而战争还并没有结束,原本女真人没把耶律延禧放在眼里,一个逃到塞外深山里的所谓皇帝,还用得着紧追猛打吗?先把析津府、大同府这些重要城镇拿下来才是当务之急。可是大石此次东征,却给女真贵族们敲响了警钟,于是阿骨打下令,命令副都统斡离不率领大军直捣夹山。

          先说说这位女真族的斡离不,他是完颜阿骨打第二个儿子,骁勇善战,为金兴二大将之一——另外一个就是粘罕。女真贵族们大多起了汉名,阿骨打同辈的多是单名,“日”字旁,比如完颜旻(阿骨打)、完颜晟(吴乞买)、完颜杲(斜也),等等;而低一辈的多是双名,以“宗”字作为排行,比如粘罕的汉名就叫做完颜宗翰,斡离不叫完颜宗望,其他著名的还有完颜宗磐(蒲鲁虎)、完颜宗干(斡本),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金兀术,其实本名应该叫做完颜兀术或者完颜宗弼。

          女真军在龙门东二十五里处打败了耶律大石,斡离不随即就率军直捣夹山,整场军事行动一气呵成,毫无滞殆,如果说前一仗的总指挥其实就是斡离不本人,照立、娄室、马和尚只是他的一线指挥官,那么大石败在此人手下,也不算冤枉了。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时候,胜负就看兵数多寡、士气高低了,而那个时候契丹军的数量未必多过女真军,士气肯定远远不如,大石吃败仗,那也是莫可奈何之事。

          以为真正名将就算不能场场都胜,也该永远不败,那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已,就连演义小说里都不会那么不靠谱。



          《宋史记事本末》上说,1123年四月,阿骨打任命斡鲁为都统、斡离不为副都统,领兵前去追讨耶律延禧,大军开到居庸关的时候,“获”得了耶律大石。这个“获”字,也许指的是俘获,也许指的是被从龙门东二十五里处的战场上押过来,但总之女真人并没有就此把大石送去阿骨打处报功,反而留在了军队里。

          把大石留在军队里做什么用呢?答案很快就可以揭晓了。且说金军这次打算一举擒获耶律延禧,彻底消灭残辽势力,所以进军极为神速,因为怕那个昏庸而胆怯的天祚皇帝再次闻风而遁,斡离不、银兀可、娄室三将只率领着三千精骑,如同疾风一般向西方扫去。当他们到了一个名叫青冢(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的地方的时候,发现道路泥泞,难以通行,怎么办呢?必须找到一条适合骑兵驰骋的通路,如果停留时间太长,或者在泥泞中缓慢地穿行,耶律延禧一定就跑没了影了。

          于是斡离不命人把大石押了过来,用绳子绑住,勒令他作为向导,直取耶律延禧的大本营。这一仗给了耶律延禧很大的打击,数年来积聚的辎重物资几乎被劫掠一空,两个儿子——秦王耶律定、许王耶律宁,还有大群妃子、女儿、臣属全都做了俘虏。耶律延禧本人倒是命大,他当时恰好并不在行营,而在应州(今天的山西省应县),竟然又逃过了一劫。

          给敌人带路,这是耶律大石生涯中的一大污点。部分专家否定存在着这一事件,因为《辽史》、《契丹国志》等许多史料中都没有相关记载。然而可惜的是,《金史》和《宋史记事本末》等等同等价值的史料中,对此事却都记录得非常详细。

          古人记史,有一种“为尊者讳”的习惯,除非大奸大恶、万世唾骂的家伙,面对其他历史人物,总是报持着很宽容的态度,善事大篇幅宏扬,恶事往往一笔带过,对于契丹族的英雄人物耶律大石也是如此。但女真族方面是不会故意为大石隐瞒的,根据金朝历史资料编撰而成的《金史》,对此就留下了无可怀疑的记载。

          当完颜阿骨打褒奖此次战胜有功人员的时候,他下诏说:“林牙大石虽然没有归降,但作为向导有功,也应该获得赏赐。”从这句话里可以得出两条信息:一,耶律大石确实给斡离不等人带了路;二,他并非投降了金朝,带路是被迫的。

          即便是被迫的吧,终究也算是背叛本民族的行为,是无可原谅的。尝试揣测大石当时的心理,或许他是为了留下有用之身,好将来为复国再出一份力,或许他是对耶律延禧那昏君彻底失望了,但不管哪一种可能性,也都无法为他此番行为做开脱。

          咱们只能说,人都是会犯错的,人也都有其软弱的一面,有其无可奈何的时候,即便如大石般的契丹族的英雄,在他生涯的某一时刻,他也曾经彷徨过甚至是怯懦过,事后更为自己的行为而懊悔过、痛苦过。但也可能正因为经过这一次的怯懦和懊悔,使他的意志变得更为顽强而坚定,顽强、坚定得如同契丹的族名一样——是百炼而成的镔铁!



          为了抢回被金兵掳走的辎重物资,耶律延禧第一次主动出击,率领五千兵马进至白水泊——大概是侦察到了斡离不等人所率领的才不过区区三千人而已吧。然而那昏庸皇帝哪里会是名将斡离不的对手?当初奇袭辽主行营的时候,斡离不、银兀可、娄室三将是兵分三路,每路也就一千人,此刻斡离不就领着本部这一千人迎战,把耶律延禧杀得大败而逃。耶律延禧没能救回自己两个儿子耶律定、耶律宁,反倒把另一个儿子——赵王习烈泥也扔给金兵了。

          耶律延禧一共有六个儿子,大小排行各书记载不同。咱们前面提过的有:敖鲁斡,被自己亲爹给宰了;耶律定、耶律宁是同母兄弟,加上个习烈泥,都当了金人的俘虏;此外还有一个早死的燕王挞鲁;最后一个是梁王雅里,在行营被攻破的时候,太保特母哥保护着他杀开一条血路,逃到阴山山脉深处去了。

          等到耶律延禧在白水泊以多打少,被斡离不杀得大败,率领残兵逃到云内州(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东南方),特母哥和雅里赶去会合。耶律延禧当时这叫一个惨呀,左右望望,手下恐怕还不足一千人——这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呢?原来他看到特母哥和雅里的部下竟然有一千多,心里就慌了:“竟然比我人多,他们不会趁机夺权吧?”立刻下令把特母哥给捉起来,责问他说:“我三个儿子在行营,你怎么就救出来一个?”掉过头来还问儿子雅里:“特母哥有教过你什么吗?”言下之意,他有教唆你造反吗?雅里苦苦相劝,耶律延禧才算勉勉强强把特母哥给放了。

          都到这个份儿上了,心思还不全放在抵御外敌上,却无端怀疑自己的儿子和大臣,可见人的弱智是没有下限的,皇帝的昏庸尤其没有下限。

          且说金兵步步紧逼,耶律延禧加上雅里的兵马顶多两千人,别说打仗了,能在女真骑兵的快速奔袭下逃得了性命就是异数。耶律延禧没有办法,一面写信给斡离不,表示愿意当附庸,只求保他一条小命和一片土地,一面派人去和西夏国接洽。

          西夏国的疆域大致包括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甘肃、宁夏两省,是由党项族建立的国家。自从党项首领元昊正式建国以后,就一会儿倒向契丹辽,一会儿倒向北宋,在两大国的夹缝里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北宋数次征伐西夏,都被元昊杀得大败,契丹辽也一度向西夏开战,咱们前面说过,耶律宗真吃的败仗比宋人还惨。不过最近数十年间,契丹辽和西夏倒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战事,西夏算是契丹辽的藩属,虽然独立性很强,并且根本不听话。

          当时西夏国主位置上坐的乃是元昊以后第四代的崇宗。且说这西夏国主的姓氏非常混乱,最初自称是鲜卑族拓跋氏的后代,姓拓跋,后来受唐朝赐了国姓,又姓李,元昊一度向宋称臣,受赐赵姓,和宋朝决裂以后又给自己生造一个姓氏,叫做“嵬名”。不过一般史书上都按照习惯说他们姓李,这位夏崇宗就叫做李乾顺。

          李乾顺答应接纳耶律延禧一行人,耶律延禧大喜,就打算渡过黄河,跑去西夏境内避风。他剩下不多的大臣们全都苦苦劝谏:“您留在国内,复国还有希望。皇帝抛弃他的臣民,流亡去外国,眼见得就没有希望了呀。”可是大昏君只想保命,根本当做是耳边风。

          于是将领耶律敌烈(一说叫萧特烈)、耶律元直、特母哥等人秘密商量:“事态既然发展到这一步,咱们必须得在皇帝和国家之间做选择了,不尽早作出决定,社稷江山就要彻底完蛋。”照说他们干脆宰了昏君耶律延禧算了,可大概传统的忠君心理在作祟,下不去手,只是劫持梁王雅里向帝国的西北边境逃蹿,找地方另立了一个新的朝廷——这个小朝廷在历史记载上和耶律淳建立的析津府朝廷相同,都被叫做“北辽”。

          最后几个忠臣、最后一个儿子,也全都离自己而去了,耶律延禧可毫不在意,他还高兴总算有一处不用整天提心吊胆、担忧金兵来攻的避风港了,匆忙西渡黄河,驻扎在金肃军(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西北方)的北面——此地距离辽夏边境不过30公里,他随时都可以逃去西夏主的羽翼下避风。斡离不率兵追赶到黄河岸边,不敢冒然挺进,只得暂时停下脚步,一面派遣使者去和李乾顺协商,不准他庇护耶律延禧。

          新兴的金朝和逐渐走下坡路的西夏两国,使者往来不绝,互相讨价还价。耶律延禧听闻此事,知道不妙,西夏和金朝实力差得太远,很可能扛不住压力,断了自己的后路,要想保命,还得找更牢固的靠山才行。他一方面收拢几次大战后跑散的大臣和战斗人员,一方面到处去拉关系。其实契丹辽对于帝国西部的控制力一直不强,草原、荒漠之间居住着大量只是名义上承认契丹辽宗主地位的游牧民族,耶律延禧就把目标放在了这些游牧民族身上——我可以向他们借兵复国呀。

          终于,阴山室韦谟葛失一时头昏,没看清楚这条破船随时会沉,竟然答应了耶律延禧的借兵请求。室韦也是古老东胡民族的一支,原本居住在今天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部,后来逐渐向西方迁徙,分散到整个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南部地区。唐代以后,室韦也被称为“达怛”,元朝则音译为“塔塔尔”。这谟葛失是室韦所传下来的哪一个部族,没人知道,甚至连谟葛失是部族名还是部族首领的名字,也没人说得清楚。但总之,看起来谟葛失实力颇为强大,耶律延禧从他那儿借到了兵,腰杆立刻硬了起来。

          王国维先生认为,所谓谟葛失,其实就是“蒙古”的另外一种音译,聊备一考。

          俗话说“福无双至”,而耶律延禧在1123年的下半年却好运连连,或许也算是一种“回光返照”吧。不仅仅谟葛失发兵相助,并且到了九月份,突然一只七千人规模的契丹部队开到了西夏境内,统兵将领不是别人,正是失踪已久的耶律大石,这可真使耶律延禧喜出望外。

          那么,被女真人俘虏的大石,又是怎么逃出生天的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3 22:51:55编辑过]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8-4-13 22:44:06
            回到顶部
            安倍晴宗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领民
            言论:548
            入籍:2006年10月7日
            36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老太政果然是很勤勉啊!希望这贴不是一个坑啊!!


            “-Hi,Brother.”                                  “-Hi,Bra.”

              2008-4-14 12:17:39
              回到顶部
              马羽茶水斋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大藏卿修理大夫
              身份:守护
              言论:8752
              入籍:2003年7月4日
              37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马讳植公千古~~~~

              马讳扩公万年~~~~


              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
              谡公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戮谡公以谢众。
              论植公結成边患,败契丹百年之好,使金寇侵陵,祸及中国。诏至,梟首。
              大清兵巢湖贼,擒士英公,诏俱斩之。
              马史氏曰:满门忠烈!

                2008-4-14 12:25:18
                回到顶部
                吉弘清忠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领民
                言论:1763
                入籍:2003年9月24日
                38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关于以金克铁的说法,以前看过一篇,说纯粹是后来汉儿儒生们的附会阿谀之词,金一名的由来是完颜部发祥地的按出虎水而来,按出虎水在女真语里就是金源的意思,而辽在契丹语里也不是镔铁的意思,也是出于地名(这个契丹的发祥地不是辽西么,辽作为这里的地名从战国时代就有了吧?)

                很绿,很环保
                真红,真和谐

                  2008-4-16 17:39:23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39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1.既见录于正史,自可取用,本文重点不在这里,不必过于深入考证。

                  2.辽当然不是镔铁之意,镔铁之意指的是“契丹”呀。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8-4-17 8:46:34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40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百年王朝一旦消

                    耶律大石因为他卓越的指挥才能,在被俘之后,也得到了女真人的尊敬,估计所受到的待遇不会很差——英雄是敌我双方都会崇敬的,废物皇帝只有自己人会习惯性地向他磕头。据说完颜阿骨打为了收服大石之心,还特意赏赐给他一个或多个女人做老婆。

                    宋人洪皓在《松漠纪闻》一书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叙述大石从金营中逃跑的原因和过程:

                    辽朝灭亡以后,大石林牙投降了金朝。后来他和粘罕玩“双陆”(一种赌博游戏),争吵起来,粘罕起了杀心,但被大石看破,于是在回到自己营帐以后,就收拾东西,抛弃了妻子,带着五个儿子连夜逃走了。等到第二天,粘罕不见大石来到,就派人去他的营帐里催促。大石的妻子回答说:“昨天晚上,我丈夫因为喝多了酒,言语冲撞了大人,所以畏罪潜逃了。”询问她大石的去向,那女人坚决不肯吐露。于是粘罕大怒,打算把这女人许配给部落里最卑贱的人当妻子,女人不肯,反而愤恨地辱骂粘罕。粘罕大怒,把她给射死了。

                    在分析这则故事的可信度之前,先说句关于粘罕的题外话。粘罕汉名是完颜宗翰,金朝开国宰相、阿骨打的堂弟撒改之子,他和斡离不并为后来南侵灭宋的统帅。小时候听评书《岳飞传》,称他为“大狼主”或者“大太子”,名字读作粘(音同“毡”)罕,但其实这个发音是错误的。“粘”字有两个音,一是“毡”,一是“年”。《金史》上说:“粘罕本名粘没喝,汉语误作粘罕。”

                    对于外族人名的音译,中国史书上从来是每人都有一套,各说各话,很少统一过。一直等到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嫌译名不统一容易造成错讹和误解,就下诏把辽、金、元三朝的外族人名全部梳理一遍,重新定名,加以统一。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续资治通鉴》一书中,对于粘罕或者粘没喝,统一翻译为“尼玛哈”——估计是按照当时的满语,也就是有所改变的女真语来确定的。

                    对照尼玛哈这个译名来看,粘罕其实是应该读作“年罕”的。

                    且说这个粘罕为人粗暴,脾气很臭,因为赌博口角就起杀心,因为耶律大石逃走就射死他的妻子,这种事情粘罕完全干得出来。问题是大石是不是干得出来,他会不会真心投降女真人,不是为了复仇,不是为了复国,而只是害怕遭到杀害而逃走。

                    不,根据大石此前此后的表现来看,他不是这样的人。他可能会假装投降女真人,尤其在被迫作为向导,领着斡离不的军队袭击辽主行营以后,或许他在一瞬间产生过自暴自弃的想法,从而投降了金朝,或者他想着既然为了保留有用之身犯下如此大错,就不应该不给自己赎罪的机会,从而对女真人虚与委蛇,但他不会心甘情愿投降的。

                    历代学者有很多人都怀疑过这段记载,认为纯出传闻,很不可靠。一般认为大石确实假装投降过金朝,以此麻痹敌人,放松了对他的监视,然后找机会就逃出了敌营,一路向西,去寻找耶律延禧。因为他的威望很高,所以各处被打散的契丹兵一听到他的消息,都纷纷前来投靠,好象一个滚动的雪球似的,这支队伍越走越大,等他找到耶律延禧的时候,已经从孤身一人(或许真如洪皓所说,还带了几个儿子)变成一支总数达到七千人的大部队了。

                    耶律延禧刚从谟葛失那里借到了兵马,大石又率领七千名战士前来投靠,昏主重新拾起已经扔到狗屎堆里的信心。他未必真想着东进复国,但他觉得必须得和女真人打上几仗,占点地盘,才好增加谈判的筹码——已经把条件一再压缩了,我答应做附庸还不行吗?那可恶的斡离不为啥要穷追不舍,始终不肯答应?!

                    大石重新投到耶律延禧麾下,他前此给斡离不当向导,偷袭辽主行营的事情,估计知道的人不多,起码在契丹人中,没有几个人了解,而他当然不会主动对耶律延禧提起此事,耶律延禧依旧保持着对他的信任——况且,那昏庸皇帝现在众叛亲离,他再不信大石,还能信谁呀?

                    大石逃回来的准确日期有多种说法,以1123年九月间比较可信。此后过了不久,到1124年正月,西夏终于正式决定向金朝称臣。耶律延禧在金肃军附近呆不下去了,再次渡过黄河,回归夹山。到了当年七月,他自认为兵强马壮,打算再派大石领兵出征,要求“不高”,重新拿回南京道,收复幽云各州,让自己能当女真人的附庸国王,和西夏一样就成。

                    这时候耶律延禧麾下的兵马,或许比大石第一次东征数量为多,战斗力也强(增加了草原民族谟葛失的兵),但多也多得有限,强也强得有限。耶律延禧是记吃不记打,毫不接受教训,大石可没有他那么愚蠢。经过上次在龙门东面的战斗,再加上被女真人俘虏后的所见所闻,大石对金兵的实力有了更为清楚的认知,他立刻就站出来反对耶律延禧的轻举妄动。

                    大石的话说得很不客气,他说:“金人最初攻陷长春州、辽阳,陛下您不肯前往广平淀(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东)督战,反而跑去中京;等到金兵攻陷上京,您又逃往南京;金兵攻陷中京,您干脆去了西京,进而又跑去夹山。那时候不修战备,使得大半个国家都沦于敌手,国势日益衰弱,到了今天还想出兵求战,是很不明智的。咱们应该继续休整兵马,积聚力量,等待时机,绝不能轻举妄动!”

                    这话直接就杵到耶律延禧的痛处了。哦,当初咱们还有兵有地的时候,你胆小怕死,一味逃跑,不敢和金兵硬磕,现在才重新归拢几万人马,你又头脑发昏,想要打仗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就以今日而论,咱们的实力根本就无法和金兵对抗,冒险出战,只能是死路一条!

                    大石看起来是真气急了,否则光说咱们实力不足,现在不到发兵的时机就好,没必要把耶律延禧畏金如虎的老账都翻出来。这几年来,大石辛辛苦苦地领兵作战,以他的战术素养来说,如果耶律延禧肯给他一个好的战略环境,他不至于打得这么艰难,还一度当了女真人的俘虏。长年的怨恨在他胸中积累,终于到了总爆发的时候。

                    听了这番话,耶律延禧当然大怒如狂。所谓“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我如此信任你,你竟敢当面来顶撞我,还捅我的伤口!正赶上耶律延禧这两年到处逃蹿,疑心病越来越重,特母哥保着雅里来投,没多说什么话,他还要怀疑对方呢,何况大石此言分明不把他君主的威严和脸面放在眼里,你想干什么?你想造反吗?!于是耶律延禧就派亲信萧乙薛和坡里括把大石看管起来,打算再次“御驾亲征”,前去收复幽云。

                    到了这个份儿上,大石和他曾经扶保过的昏君算是彻底决裂了。当初大石和萧普贤女逃出南京,去夹山投靠耶律延禧的时候,算是两人的君臣关系首次出现裂痕。大石说为了保住国家社稷,我们拥立耶律淳是有功无过的,终究他也是太祖阿保机的子孙,是皇族哪,这话肯定会给耶律延禧心底投下阴影——你今天可以拥戴耶律淳,明天也可能拥戴别的皇族,而且别忘了,你自己也是太祖子孙,也是天潢贵胄哪!大石当初是脱口而出,为自己拥耶律淳当皇帝做辩解,他未必有想那么多,可是现在和耶律延禧彻底决裂了,他却也很难不想到:“我也有当皇帝的资格。”

                    其实谁当皇帝都无所谓,问题是当时的皇帝是一国的象征,更是一国的统帅,你耶律延禧如此昏庸,保不住江山社稷,理当换一个人来当,换谁?放眼望去,有能力、有抱负的皇族就只剩下了自己。耶律延禧不听我好心劝谏,偏要发兵东进,吃败仗是板上定钉的,就算这回不被俘虏,又命好逃出生天,把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实力扔光了,迟早还得被女真人消灭。皇帝一死,国家灭亡,军民人等找不到效忠的对象,很难拧成一股绳,我堂堂数百年的大辽王朝,难道就此要彻底灭亡吗?我们尊贵的契丹民族,难道就此要彻底沦为他人的奴隶吗?!

                    不行,绝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既然你耶律延禧不配再领导契丹族,不配再当契丹辽的皇帝,那就由我来肩负起这个重担吧,就由我来延续太祖阿保机传下来的基业吧。路走到了这一步,大石终于下定决心,决定放弃这个扶不起来的阿斗,离开他,自己去开创一片新的基业。

                    于是大石找机会杀死了看守他的萧乙薛和坡里括,召集自己的亲信部属,连夜离开辽主行营,向西北方向,向辽阔的草原大漠疾驰而去……

                    暂且放下耶律大石不提,咱们先来收束一下昏君耶律延禧的可悲结局。耶律延禧率军东征,结果用脚趾头都能想得出来。他一开始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了天德军(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东北方)、云内州等地,随即在南下武州(在今天的山西省神池县)的途中遭遇金兵主力,一番厮杀,几乎全军覆没,但耶律延禧再一次逃脱了。

                    契丹辽的西北各城、各部族陆续降金,耶律延禧到处流蹿,如同丧家之犬。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125年的正月,游牧在天德军附近的党项族小斛禄部来人找到耶律延禧,表示愿意收留他。耶律延禧喜出望外,急忙从阴山南面起程,越过一片沙漠前去投靠。在沙漠中,女真骑兵突然出现,耶律延禧抢了部将张仁贵的马才得以逃出生天。

                    天寒地冻,粮草已尽,这位契丹辽的末代皇帝此刻真是凄惨到了极点。好不容易赶到目的地,他立刻封小斛禄的首领为西南面招讨使,全权负责军事行动——那可不嘛,他手下已经没有几个兵了,身边全是小斛禄人,不让他们的首领掌管军事,还能派谁管?

                    到了二月份,一向福薄却命大、屡败屡逃的耶律延禧终于做了女真人的俘虏,地方是在应州东面,而至于他是被小斛禄人挟裹着来到这地方的,还是被他们赶出来的,可就没有人知道了。根据史书记载,小斛禄部随即就投降了金朝。

                    女真大将娄室捉住了耶律延禧,把他押解到金朝的首都上京会宁府(在今天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南方),献给皇帝——阿骨打已经死了,现在坐在皇位上的是他弟弟、金太宗吴乞买。吴乞买降封耶律延禧为海滨王,软禁在极北苦寒之地。这个昏君是在1128年病死的,终年54岁。

                    现在的北京市宣武区内有一座千年古刹,名叫“法源寺”,辽、金时代,则叫做“大悯忠寺”。有一则传说,当金朝第四位皇帝、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完颜亮在位的时候,他把耶律延禧和宋徽宗赵佶这两个亡国皇帝都囚禁在这所寺院中。某一天,完颜亮心血来潮,在寺里举行了一场马球比赛,还把这两个头童齿豁、已是垂暮之年的可怜老家伙提拉出来,勒令他们也必须参加。结果比赛过程中,赵佶一个跟斗摔下马来,当场就送了老命,耶律延禧想要趁机逃跑,被乱箭给射成了筛子。

                    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前面说过,耶律延禧是1128年死的,赵佶是1135年死的,完颜亮则要等到1149年才篡位当上皇帝。这则传说究竟是要说明完颜亮的残暴呢?还是故意要给这两个昏君设定一个可怜凄惨的下场?

                    有句俗话,叫做“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耶律延禧的被擒,标志着立国两百余年、疆域辽阔的契丹辽朝之彻底灭亡,此外,在历史上还先后出现过两个“北辽”政权,咱们前面说过,一个就是萧干、耶律大石等人拥戴耶律淳在燕京建立的,还有一个则是耶律敌烈、特母哥等人拥戴耶律雅里所建立的。

                    耶律敌烈他们发动政变,挟裹着耶律延禧的第二个儿子、梁王雅里,逃出辽主行营,一路向北而去,才走了三天,就商量着让梁王趁早即位为君吧,咱们好名正言顺地抛弃那个扶不起的昏君。于是雅里正式称帝,改年号为神历。

                    雅里这个人,据说和他老子不同,为人很谦和,仁慈宽厚,不喜欢杀人。他这北辽小政权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到处乱蹿,难免人心离散,见天有人落跑,这些家伙被逮回来以后,按照敌烈等大臣的意思,干脆砍了头以儆效尤,可是雅里不肯,只下令打一顿鞭子就算完事。

                    某次,雅里下令让当地牧民服劳役,搬运储藏在盐泊(在今天的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西南方)仓里的粮食,但是搬运过程中,被那些穷得叮当响的牧民们侵吞了不少。问题发现以后,北辽朝廷就商量着让牧民们赔偿,雅里自己设定价格,说:“偷一车粮食的,要赔一头羊,偷三车赔一头牛,五车赔一匹马。”大臣们闻言大吃一惊,急忙劝阻:“现在一头羊连两斗粟子都换不了,您竟然算它能赔偿一车粮食,太少了啦!”雅里的回答很经典,他说:“老百姓有,就是我有。如果真的按时价赔偿,老百姓哪里赔得起?!”

                    这位雅里皇帝还真是仁君,放在治世或许可以垂范千古,然而可惜的,他所处的局势不是光靠爱民和收揽人心就可以改变的。况且这家伙想法很好,却基本上不干实事儿,整天就知道狩猎打球,特母哥劝了好几次,全都当作耳旁风。在雅里的领导下,这个新的北辽政权除了流亡,等于对复国没有起过丝毫的作用。

                    1123年十月份,也就是雅里称帝的五个月以后,这年轻的甩手皇帝又出门打猎去了,嚇,这回收获颇丰,一天之内射死了40只黄羊和21匹狼。或许是劳累过度,或许是在打猎过程中受了伤,总之雅里一回来就病倒了,没几天竟然就咽了气,享年只有三十岁。

                    雅里死后,敌烈等人又拥立辽兴宗耶律宗真的曾孙、和耶律延禧同辈的耶律术烈做皇帝。耶律术烈在位仅仅20多天,小朝廷内部就发生动乱,敌烈的部下杀死了敌烈,顺带也要了他们新皇帝的小命。短命的第二个北辽政权至此终结。

                    最后说说那个投降了女真人的耶律余睹,他后来被任命为元帅右都监,跟着粘罕和斡离不伐宋,颇打过几场胜仗。等到辽朝彻底灭亡了,北宋也让人一锅端了,赵构逃到南方建立南宋政权,整天想着和金人和谈,保住自己这一亩三分地,他耶律余睹也就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了。

                    当时女真贵族们争权夺利,开始了长时间的内斗,哪还有心思照管你个外来的降将呀,一连五、六年,余睹的职位毫无攀升,好象已经被朝廷给遗忘了似的。余睹心怀不满,想要起兵反叛,结果被云内州节度使耶律奴哥所告发,被迫流亡西夏。

                    西夏人当然不想收容一个叛徒从而和金朝起冲突,只是还要先问问:“您带了多少人来?”那意思大概是,如果余睹带来的人多,一方面惹不起,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我们抵挡随后必然跟来的女真人的兴师问罪,或许可以多留你几天。余睹没有办法,老实回答说:“不多,才两、三百人。”于是西夏人立刻就翻了脸,不准他入境。

                    余睹无处可去,想北上去投奔达怛等草原部族,但随即就丢了性命。史书上记载得不详细,也不知道他是被达怛人给杀了呢,还是被女真人追上砍了脑袋,或者是走投无路中自己就挂了呢?但总之,作为契丹民族的大叛徒(不管有什么样的理由和苦衷),他的下场足以作为后人的警戒。

                    契丹辽朝复国的希望,至此彻底落到耶律大石一个人肩上了。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8-4-17 8:51:38
                      回到顶部
                      大意觉迷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真田家臣正七位下主殿少允
                      身份:领民
                      言论:668
                      入籍:2005年5月23日
                      41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余都姑之降,金人以为西军大监军。久不迁,常鞅鞅。其军合董也,失其金牌。金人疑其与林牙暗合,遂质其妻子。余都姑有叛心。明年九月,约燕京统军反。统军 之兵皆契丹人。余都姑谋诛西军之在云中者,尽约云中、河东、河北、燕京郡守之契丹汉儿,令诛女真之在官在军者。天德知军伪许之,遣其妻来告。时悟室为西监 军,自云中来燕,微闻其事而未信。与通事汉儿那也回,行数百里,那也见二骑驰甚遽,问之曰:“曾见监军否?”以不识对。问为谁,曰:“余都姑下人。”那也 追及悟室曰:“适两契丹云“余都姑下人”,既在西京,何故不识监军?北人称云中为西京。恐有奸谋。”遂回马追获之,搜其靴中,得余都姑书曰:“事已泄,宜 便下手。”复驰告悟室,即回燕,统军来谒,缚而诛之。又二曰,至云中。余都姑微觉,父子以游猎为名,遁入夏国。夏人问:“有兵几何?”云:“亲兵三二 百。”遂不纳。投达靼,达靼先受悟室之命,其首领诈出迎,具食帐中,潜以兵围之。达靼善射,无衣甲,余都姑出敌不胜,父子皆死。凡预谋者悉诛,契丹之黠、 汉儿之有声者皆不免。
                      ------------------------
                      《松漠纪闻》对耶律余睹的最后命运说得蛮详细的。

                      专家:据考证,曹操墓被盗掘过两次,一次是在北齐,一次是在2004年。
                      记者:第二次怎么能如此准确地确定年限?
                      专家:因为我们在墓内发现了火腿肠皮、方便面袋子、矿泉水和啤酒瓶……

                        2008-4-17 9:45:45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42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哦哦,是我漏查,多谢了。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8-4-21 11:18:30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43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坐拥雄兵皇后城

                          耶律大石预料到了耶律延禧再次仓促无谋地发动东征,其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他不忍心看到自己国家的彻底覆灭,也不愿意再次沦为女真人的俘虏,于是被迫在东征前夕杀死监管他的萧乙薛和坡里括,逃出位于夹山的辽主行营,怀着满腔热血和忧愤之情,向西北方向奔逃而去。

                          大石此次和耶律延禧彻底分道揚鑣,绝尘而走,并非孤身一人。《辽史》上说他“率领两百铁骑连夜离开”,而至于这些所谓“铁骑”究竟包括些什么人,是全都是当兵的,还是包含一部分他的族人或家人,却并未详细记载。契丹民族本是游牧民族,无论男女都生活在马背上,虽经两百余年的定居和腐化,想必还是有相当多人精于骑术,就算其中有大石的家眷,包括老弱妇孺,想来也会骑马,这次离开又是趁着夜色潜逃,起码应该一人一马吧,说“两百铁骑”,倒也不会有错。

                          耶律大石西行以后,他的身影在中国史书中逐渐被淡化了,相反,在中亚细亚穆斯林史料中却日益清晰起来。十三世纪的伊朗史学家志费尼曾经撰写过一部鸿篇巨著,标题叫《世界征服者史》,主体为叙述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多次西征,也兼及中亚细亚尤其是河中地区数百年间的王朝兴替。《世界征服者史》中这样描写耶律大石的西行——

                          “(契丹人)他们的老家在契丹,在那里他们是有权有势的人物。某种强有力的因素使他们离开他们的国家,因此他们被迫流亡,去履危涉险,经受跋涉的辛劳。他们把他们的王公和首领称为菊尔汗,即众汗之汗。当他(指耶律大石)离开契丹时,他由八十名他的家人和部下陪同,尽管据另一种说法,他是由一支极庞大的部属随同……”

                          先不用管那明显不靠谱的“另一种说法”,前面那句话,原文措辞含糊,既可以解释为“家人和部下,总共八十人”,也可以解释为“八十名家人和其他一些随行的部下”。如果按照后一种解释,那么和《辽史》所说的二百人就基本上可以吻合了。不过无论八十还是二百,肯定都是约数,实际数字不可能那么整,没有零头。综合上述两种史料,咱们可以得出下述的大致结论:

                          一,大石西行,所带的部属很少,最多不过两百余人。

                          二,部属中,有一部分或绝大多数他的族人(契丹人),也有其他民族的战士(汉人、奚人或渤海人)。

                          耶律大石就靠这两百多人,想要积聚力量,复兴契丹辽,无疑希望是很渺茫的。按照大石的想法,在契丹辽西北部还有一些驻军,此外西北各游牧民族尚未尽数臣服于新兴的金朝,他希望得到这些势力的支持,从而积攒一支象样的军队出来。

                          无论想要收编西北驻军,还是想赢得游牧民族的支持,都不可能没有一个名号去说事儿。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耶律大石这个时候的正式官职还并没有被耶律延禧剥夺,是“都统”,也就是军队总指挥,单管某一次军事行动(比如东征),他是没有权力要求其他部队协同出兵的。因为这个原因,大石才刚离开辽主行营,就自称为王,并且按照契丹辽朝的传统,给自己的那两百多名随从封官赏爵,设置了南、北两面官署。

                          咱们前面说过,契丹辽官分南北,北面官管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管汉族事务,由此也可反证大石带出辽主行营的是一支混编部队,不全部是契丹人,也有相当比例的汉人,否则就无法设置南面官。

                          自立为王,是大石军事、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脱离耶律延禧的掌控,独行其事了。当然,他不可能象耶律淳或者耶律雅里那样自称皇帝。一方面,耶律延禧仍然在生,过于明显的分裂举动只会给自己此后行动造成不必要的阻碍,会被不明真相的群众看作“篡位”、“叛逆”;另方面,和耶律淳、耶律雅里相比,大石的皇室血统实在太过疏远了,直接称帝也确实难以服众。

                          但是,咱们不要忘记大石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就算拥立了十个耶律淳,终究都是太祖皇帝的子孙,总比没有统属,被迫向女真人乞求活命要好啊!”同为辽太祖阿保机的子孙,大石肯定认为自己也是有当皇帝的资格的,如果血缘较近的皇族都已经没有领导民众复国的希望了,那么他自然有资格站出来振臂一呼。

                          比起汉末的刘备来,大石的宗室身份要靠谱多了,而刘备不也在汉献帝下台以后自称了皇帝吗?刘备称帝的当时,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据说原本大批中原士大夫心怀汉室,纷纷逃来四川投奔他“汉中王”,而从此以后大家却都灰心失望,不再有人往四川跑了。然而历史长河又流过了近千年的时间,原本的蜀汉割据政权在此时的民众心中已经转化为正统王朝,刘备从枭雄变成了英雄,有这个英雄的例子摆在前面,只要时机成熟,大石肯定是当仁不让的。

                          大石等人从夹山的辽主行营出发,先向北行,三天以后渡过了“黑水”。据专家考证,所谓“黑水”,很可能是指流经今天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爱毕哈河。据说在黑水北岸,他巧遇白达达部的详稳床古尔。

                          达达就是咱们前面提到过的东迁到蒙古草原上来的古室韦人,也写做“达怛”。不过白达达很可能和达达不是一码事儿,据说他们白色皮肤、深鼻高目,抄着突厥语言,很可能是突厥人和古室韦人的混血民族。

                          大石北行的时候,白达达部的游牧区域是在阴山山脉以北。按照伊朗十四世纪的史学家拉施都丁在《史集》中所说,后来金朝皇帝为了防御蒙古、克烈、乃蛮等草原民族,修筑了一条大墙(可能是指长城),交给白达达部守卫。因为在蒙古语中墙被称为“汪古”,所以白达达部从此就叫做“汪古部”了。

                          契丹辽的时代,对于除契丹、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往往允许其自治,对于他们的首领,大的封王,小的封节度使、详稳等官,所以身为详稳的床古尔肯定就是白达达部的首领了。看起来这个床古尔还并没有倒向女真人,照旧认定契丹辽是他的宗主国,因此听说有位契丹王爷经过,立刻大摆宴席款待,还向大石进献了四百匹马、二十头骆驼,以及大群的羊。作为一个单独的游牧民族,白达达可战之兵少说也得上千,大石手下就两百来人,如果床古尔想砍下对方的首级去向女真人领赏的话,恐怕大石难逃此劫。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按照大石的分析,这说明西北各游牧民族或许因为往日的感情,或许纯粹是消息闭塞,仍然臣从于契丹辽朝。自己这趟跑对了,是有机会在西北地区站稳脚跟,并且积聚实力,谋求东进的。

                          于是他们在离开白达达部以后,转向西北方向,经过一望无际的草原、戈壁,甚至翻越一片沙漠,终于到达了可敦城。正是在这座可敦城中,契丹民族在大石的领导下,如同一只美丽的凤凰,在涅槃以后又浴火重生,即将迎来崭新的春天!

                          可敦城在什么地方呢?专家们普遍认为,这座城市位于今天的蒙古国土拉河西岸巴彦诺尔县附近。传说此城本是在回鹘人统治草原大漠的时代所建立的,“可敦”在突厥语中是“皇后”的意思,可以意译为“皇后城”。

                          辽太祖阿保机曾于924年亲自领兵开拓西北疆域,一直打到浮图城(即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护堡子古城),然后分派诸将,平定周边地区,基本确定了契丹辽西北方的国境线。到了萧太后萧燕燕当政的时代,更屡次用兵以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994年,萧太后派自己的姐姐、齐王妃萧胡辇率领兵马西征。到了1004年,根据萧胡辇的意见,把可敦城改名为镇州,设置建安军节度使司,挑选周边游牧民族士兵两万名进驻,作为王朝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据说萧太后还规定说:“不管其它地区进行何种形式的征讨战争,都不许抽调这里的兵马。”

                          整整两万游牧骑兵耶,这可不是一支小部队!并且据说到了契丹辽朝末年,可敦城附近放养的军马已经达到数十万匹之多——两万兵骑数十万匹马,一人五匹以上,这已经超过了后来迅疾如风的蒙古骑兵的基本编制了。然而奇怪的是,耶律延禧被女真兵打得惶惶如丧家之犬,朝不保夕的时候,从来就没有抽调过这支部队南下勤王。

                          估计是萧太后那道禁令发挥了作用,即便耶律延禧想调动这支部队,前代的禁令摆在那里,他也调动不了。对于那些游牧民族骑兵来说,自己的部族就在附近地区,自己从小到大生长在可敦城周边,我凭什么要离开这里去为你卖命呀。不错,你是皇帝,你可以给我们下命令,可我们有你祖祖祖奶奶的禁令当法宝,你也根本奈何不得。

                          大石来到可敦城,作为契丹辽的王爷(虽然是自封的王爷),他完全有权力统辖这支部队。但统辖归统辖,如果女真兵来攻,这支部队是会为他而战的,他想领着这支部队杀到别处去,却依然有萧太后的禁令横在面前,好象鸿沟一样,难以跨越。该怎么说服这些游牧民族骑兵跟自己一起行动呢?该怎么收服他们的心呢?

                          中国史书上记载说,大石到达可敦城以后不久,他就召集附近七个州的军事长官和十八个部族的酋长开会。这七个州是威武、崇德、会蕃、大林、紫河,以及新州和驼州,具体地点已经不可查考了,估计都在可敦城周边,归建安军节度使管辖,并且很可能都属于头下军州。十八部则包括大黄室韦、敌剌、乌古里、王吉剌、茶赤剌、密儿纪、唐古、阻卜、普速完,等等。

                          据专家考证,王吉剌就是后来的弘吉剌,成吉思汗的原配夫人孛儿帖就出身于这个部族;茶赤剌就是后来的札答兰,曾经和成吉思汗争夺过草原统治权的札木合,就是这个部族的首领;密儿纪就是蔑儿乞惕,他们多次和成吉思汗作战,曾经抢走过孛儿帖。此外,阻卜就是达怛,唐古是指西夏(应该不是西夏国,而是同为党项人的一个部族),这些民族全都游牧在蒙古草原上,或者松花江、黑龙江流域西部地区。

                          且说大石召集这七州十八部的首脑开会,恳求获得他们的帮助。他掷地有声地说道:

                          “我祖先艰难创业,历经了九位皇帝,长达二百余年。金人本来是我国的臣属,却起兵叛乱,侵略我的国家,杀害我的人民,抢掠我的城池,使得天祚皇帝在外逃难,每当想起这些事情,我无日无夜不痛心疾首。所以我为了大义来到你们这里,想要凭借你们的帮助来消灭敌人,恢复故土。你们也能和我一样忧心国事,发誓勤王,并且免百姓于战乱涂炭之苦吗?”

                          这篇演说不仅仅申明了自己忧国忧民之志,不仅仅立下伐金复国的誓言,最主要的是还很有策略性,能够拉近自己和各游牧部族之间的感情。按照大石的说法,“祖宗”是我的,国家可是大家的,君主也是大家的,你们也是契丹辽朝的臣民,又怎能不和我一起去戮力同心打败女真人,挽救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呢?

                          除此以外,这套说词里还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大石当时仍然挂着自封的“王”的头衔,并没有称皇帝。某些史料记载混乱,似乎大石在到达可敦城以前就已经称帝了,但在这番演说中,他明确说“天祚皇帝在外逃难”,要求各州、各部借兵给他“勤王”,可见他仍然以天祚帝耶律延禧作为复国的大旗。

                          这次会议究竟延续了多长时间,大石在会议上究竟费了多少口舌,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留下来的就只有这短短一篇演说词。无疑这篇演说短虽短,效果却是很成功的,千年以后的咱们读来,还不免会觉得热血沸腾,当时的人们,尤其是契丹人或者和契丹族关系比较要好的那些游牧民族,是很容易被这样一篇说词鼓舞起同仇敌忾之心的。

                          听了大石慷慨激昂的这一番演说,各州各部的首领莫不为之感动流泪,他们纷纷答应把驻扎在可敦城的本部族兵马借给大石,虽然不足两万之数,也有一万挂零。而至于周边地区放养的那数十万匹军马,从此也全都落到大石手里了。

                          大石在可敦城收服的这一万多骑兵,放在地广人稀的草原大漠上或许能够纵横一时,如果拉到人口稠密的华北和东北地区,那可就不够看了。金朝建立之前,女真兵就已经满万了,此后连番大战,占据了大半个北部中国,国内兵马少说也得有十万。一万比十万,这实力实在是太过悬殊了。

                          当初完颜阿骨打所以能靠着两千五百人起兵,越杀越勇,越打越多,靠的是契丹辽朝已经彻底腐朽,对内争权夺利,对外不修战备,加上一个绝世昏主耶律延禧在位,敌人够弱,自己才能快速崛起。但对于大石来说,他所面对的金朝刚建立不久,正处于蒸蒸日上的阶段,皇帝阿骨打、吴乞买雄才大略,统帅粘罕、斡离不能征惯战,女真兵骨子里的骁勇尽儿也还没有消退,面对这样的敌人,他如果敢带着这一万多兵就东征复国,那他的脑子比耶律延禧好得也有限。

                          大石没有这么傻,他虽然嘴里喊着“消灭敌人,恢复故土”,但心里很清楚,要想和女真兵硬磕,现在还不是时候,自己还有相当长的并且相当艰难的道路要走。他决定就以这一万多游牧骑兵为主体,一方面召集各处被打散的契丹兵、汉兵,一方面积聚粮草、休养生息,要等实力再壮大一些,再发起比较稳妥的军事行动。

                          可敦城的地理位置很好,以这座城池为基点,无论向东、向西还是向北,都是辽阔的草原,便于放牧,也便于骑兵的驰骋,而可敦城的南面却是一片大沙漠,一连行走数天都找不到水源,可以说是天然的军事屏障。据说原本契丹辽朝派人来可敦城传递诏书的时候,使者都要用骆驼背着巨大的水囊,才敢往沙漠里走。一两个人好过沙漠,当初大石带着两百来人也不难通过,如果是一支大部队,那要准备的食水就很惊人了,不经过长时间准备是很难穿越沙漠的。大石为自己选择的这个复国基地,可以说非常安全,比耶律延禧在夹山里的行营要安全多了。

                          不先找个安全的立足之地,要怎么积聚力量,伺机反攻呢?从选择可敦城为基地这点来看,大石战略头脑之精明,就不是当时代其他英雄人物所可以比拟的,耶律延禧之流,更是连他的脚后跟都摸不到。

                          大石离开耶律延禧的行营是在1124年七月,到达可敦城并且召开大会的时间,不会晚于当年十月份。因为就在同一个月,金朝西南、西北两路权(代理)都统斡鲁就得到了消息,并且上报给金太宗吴乞买。报告里是这样说的:

                          “近日,辽朝详稳挞不野前来投奔,据他汇报,耶律大石自称为王,设置南北面官署,拥有战马万匹和很多牲畜。请陛下决断,是否要趁其立足未稳,发兵进攻。”

                          吴乞买对这份报告非常重视,召集大臣们商议,并且详细研究了可敦城周边的地形。当时金朝在西线的第一要务是捉住到处逃蹿的耶律延禧,暂时还没有实力穿越沙漠去实施大的军事行动。吴乞买很怕斡鲁冒然发兵会顾此失彼,因此下诏说:“等待我的命令,否则不许进攻大石。”他不是光说“不许进攻”,留下一条尾巴,说明还得仔细研讨和斟酌时机,然后再命令斡鲁北进。

                          金朝很多统帅,包括斡离不和粘罕都和大石打过交道,他们是不会忽视这股新兴力量的。

                          这件事情几乎发生在大石收服可敦城兵马的同时。到了第二年也即1125年,斡鲁还朝,金朝西南、西北两路权都统换上了完颜希尹,估计吴乞买曾要他密切关注大石的动向,当年夏季,他汇报说:“传闻西夏国暗中和大石勾结,准备偷袭山西地区。”吴乞买回复说:“这种事情很可能发生,你要严加戒备。”

                          这时候除北部草原上的部分游牧部族外,原本契丹辽的属国、属部大都已经归降金朝了,但西夏在其中是非同寻常的存在。首先,西夏是一个真正的“国”,实际上一直独立于宋、辽两国之外,此时也独立于宋、金两国之外,只是名义上表示臣服而已;其次,西夏疆域辽阔,兵马众多,如果他们打着帮助大石复国的旗号,突然出兵进攻,也挺够女真人喝一壶的。为什么金朝不趁着战胜之势灭掉西夏呢?因为并没有必胜的把握,还不如就容忍他们的表面臣服,实际上结为友邦算了。

                          正因为西夏国实际上处于这种地位,所以耶律大石也很可能和夏主李乾顺暗通书信,请夏兵相助一臂之力,趁着女真人在山西、陕西等地的统治尚不稳固的时候,联兵进攻。不过以大石当时的实力,和他此后的举措来看,即便真有联兵的密约,也只是一招伏笔而已,他还没想着这时候就发兵东进。从吴乞买叫完颜希尹“严加戒备”的诏书来看,女真人说不上如临大敌,也是不敢等闲视之的。

                          到了1127年,金朝突然和达怛人产生了矛盾,一度派遣使者前往问罪,原因是达怛人和大石交好,不肯卖马给金朝。从上述两件事可以得出结论,大石在可敦城并非仅仅被动地防御和发展生产、积聚兵力而已,他也主动地利用外交手段去争取盟友,孤立金人。他的眼光并不局限在西北一隅,而是放诸广阔的中原地区,等待着同时也努力去开创时机,做好随时发兵东进的准备。

                          只是,局势突然间转变了,大石东进的计划只好暂时宣告停顿。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8-4-21 11:20:15
                            回到顶部
                            安倍晴宗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领民
                            言论:548
                            入籍:2006年10月7日
                            44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看到现在,感觉契丹和宋朝就像是两个难兄难弟,他们互相存在的意义就好象在比谁更尿似的,搞到最后一个没那么尿的女真人出来了,就把这两兄弟一锅端了.真是很奇妙啊~~

                            “-Hi,Brother.”                                  “-Hi,Bra.”

                              2008-4-29 15:38:40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45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传语林牙萧太师

                              通过和残辽政权之间的战争,女真贵族们看清了北宋王朝的真正实力。中原花花江山本就使他们垂涎欲滴,而这花花江山的守护者是一群颟顸无能的官僚加一帮胆怯疲弱的兵将,这是上天送到嘴边的肥肉呀,岂有不吃之理?

                              女真贵族们前一刻还在白山黑水间捕鱼猎鹿,眨眼间就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王朝,还灭亡了世仇契丹辽,暴发户心态是很严重的。所谓暴发户心态,一是自以为了不起,恨不得天下好东西全都抢过来,二是老怕被别人轻视,看谁都想害他。他们才刚崛起不久,多少讲点面子,粘罕、斡离不等人想要赖一两个州不还给宋朝,阿骨打就摇头说:“做人要讲信用。”等到阿骨打死了,吴乞买继位,二将重提前议,吴乞买也说:“不能违背先帝的心愿,还是快点还他们吧。”

                              可是相比之下,自命天朝上国、礼仪之邦的北宋政权却完全不要脸。有那忠心的臣子,希望夺回幽云十六州,从而把北部边境推到利于防守的地区去;有那贪婪的奸臣,总想靠着在边境上占点小便宜来立功受赏。两者出发点不同,主张和行动是一样的,幽云十六州必须尽数取回来,金人不肯全还,咱们就自己去拿!

                              自己去拿,你得有这个实力呀,而且一旦得手拿到了,你也得勉力去守住它呀。可这个时候的北宋朝廷真是腐朽到了极点,就象前面提过的张悫事件,宋朝惹事在先,道歉在后,既丢了脸面,又得不着实利,外加寒了北方大批想要向张悫学习、内附归宋的汉人的心。

                              女真人基于暴发户的心态,总觉得别人瞧不起他,想要害他,不出事还会瞎琢磨,更别说宋人主动来惹事了。这种愠怒再加上垂涎中原的花花江山,加上看清了北宋王朝的实力,到1125年十月,吴乞买终于下定决心,发兵大举攻宋。

                              这距离金人捉住耶律延禧、彻底灭亡契丹辽朝,才不过半年多的时间而已。

                              吴乞买任命兄弟完颜杲(斜也)为都元帅,分兵两路,南下伐宋。一路由粘罕统领,率完颜希尹、耶律余睹等将,从山西南下攻取太原,一路由挞懒、斡离不统领,率阇母、刘彦宗等将,从河北南下攻取燕京。

                              当年十二月,斡离不在白沟附近打败了郭药师,逼其投降,一举平定了燕地。随即粘罕包围太原城,并且围城打援,派耶律余睹在汾河北面击退来援的宋朝西北军。金军势如破竹,斡离不以郭药师为向导,渡过黄河,直取宋都汴梁。宋徽宗赵佶直到这时候才终于慌了神,急忙下诏传位给皇太子赵桓,也就是宋钦宗,然后自己以烧香为名,逃出汴梁,跑到亳州蒙城(在今天的安徽省蒙城县)避难去了。

                              金兵围困汴梁好几个月,全靠了李纲等臣子艰难防守,到了1126年四月才终于迫其退兵。这样一来,宋金两国正式处于战争状态。于是,在1126年的某一天,驻扎在府州(在今天的陕西省府谷县)的将领折可求给宋钦宗赵桓上了这样一道表奏——

                              “在西夏国的北方,有大辽天祚皇帝的儿子梁王和林牙萧太师,统兵十万。他们张贴榜文说:‘金人无道,和南朝的奸臣相勾结,灭亡了我们的国家。现在听说南朝的天子懊悔禅位,新皇帝非常圣明,如果愿意和我们南北夹击,攻打金人,恢复我大辽的江山社稷,那我们就和南朝永志盟好,前日背盟之事当它没发生过。’”

                              北宋有很多军人世家,比如杨业、杨延昭父子的杨家,种氏兄弟的种家,刘延庆的刘家,等等,这折可求的折家也是其中之一。民间传说杨业的夫人佘赛花佘老太君,其实原型就应该是姓折。且说折可求的这道奏表从一个侧面反应了耶律大石在可敦城附近的活动,同时也说明了大石并未主动和宋朝联络——他大概已经不信任宋人了吧——否则是不会仅仅根据传言,把已经死了的梁王雅里抬出来说事的,更不会把大石误作姓“萧”。

                              宋钦宗得到表奏,非常欣喜,于是写了一封信给“梁王”,派人千里迢迢往西北送。可惜这封信没能交到大石手里,而被女真骑兵捜获,转头就交给了粘罕。如果北宋真的和大石联络上了,此后北部中国的局势会发生怎样的逆转,真是谁都说不准。

                              不过北宋已经没得救了,金兵前脚才退,赵佶后脚就跑回了汴梁。赵桓是个没主意的皇帝,前此因为兵临城下,生死存亡系于一线,那些奸臣们大多跟着他老子跑了,剩下李纲等坚决抗战派围在他身边,他才能守住汴梁;等到老子回来,赵桓什么事情还是听他老子也就是太上皇赵佶的,而赵佶呢,他根本就不知道悔改。结果李纲等忠臣被罢黜,继蔡京、童贯、王黼以后,张邦昌、李邦彦等新一票奸臣又登上了历史舞台。

                              而金人之所以第一次进攻汴梁失败了,一方面是由李纲等忠臣的誓死守卫,另一方面也因为兵力不足——粘罕还驻扎在太原城下呢,就斡离不一路大军围攻汴梁,多少有点力不从心。斡离不建议说不如让粘罕放弃攻打太原,绕路南下,和自己兵合一处吧。然而粘罕反对这个主意,他说:“耶律大石割据西北,联络西夏,我如果现在放弃山西,集兵河北,他一定认为中原形势有变,说不定就会轻举妄动。会攻汴梁且不着急,咱们得一步一步来。”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大石在可敦城招兵买马、积草屯粮,对金朝的侧翼是产生了一定威胁的。可惜这种威胁并不足以挽救北宋的灭亡,到了1126年九月,粘罕终于攻克了太原城,堵住了无论宋朝西北军也好、耶律大石也好、西夏人也好的东援之路,随即他就南下和斡离不会合,二度包围汴梁城。

                              十一月,金兵攻克汴梁,大肆抢掠,到了1127年的二月,他们把赵佶、赵桓父子一窝端,都逮到北方去了,而在中原另立了一个张邦昌的“大楚”傀儡政权。到此为止,统治中原168年的北宋王朝终于灭亡了。

                              赵佶的第九个儿子赵构幸免于难,逃到南京应天府(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登基称帝,建立了南宋王朝,赵构也就是著名的宋高宗。这位宋高宗赵构其实不算是昏君,他精明着呢,不过他畏敌如虎,害怕女真人如同害怕鬼神一般,这是谁都翻不了案的。明明在应天府称帝,稍微努把力就能够恢复汴梁,他偏偏有一点风吹草动就跑去了扬州(在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既而干脆再往南跑,渡过长江,到临安(在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去建都。

                              这段时间中原地区是谣言不断,有说“天祚皇帝的兄弟大石林牙已自立为君,号称天辅皇帝”的,也有说“大石林牙集兵十万,即将南下”的,但正经的宋王朝已经越跑越南,越跑越远,想和大石取得联系都千难万难,更不用说联合攻金了。这一局面的出现对于大石方面来说,也同样是令人扼腕叹息的。

                              大石在可敦城积攒实力,待机而动,就象汉末三国诸葛亮在《隆中对》里面说的“一旦天下有变”,咱们就如何如何,可惜天下是有变,但不是朝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转变,反而是朝着对敌人有利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使得诸葛亮屡次北伐,无果而终。以大石当时的实力来说,比起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来说,更是差得十万八千里,就算他比诸葛亮强十倍,也是很难靠着小小的可敦城打败金朝,恢复契丹辽社稷江山的。大石该何去何从呢?

                              1129年,金朝和南宋之间的战争进入第一次高潮,赵构派遣主战派大臣张浚担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全权负责西线的军务——这张浚是个著名的志大才疏之辈,不过他一心北伐,恢复失地,在当时的名望是很高的。且说这一年的九月份,张浚向赵构奏报说:

                              “臣最近听闻部将曲端所得的消息称,契丹的大石林牙从招州(在今天的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可敦城正西150公里处)派人手持国书前来联络,可惜路过西夏的时候被扣留下了。使者有随从是汉人,逃到泾源(在今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宋代的正式名称是安化),供出相关消息……”

                              张浚的这段话,比前面提过折可求的话要靠谱多了。首先,它时间、地点都很明确,再没有“梁王”、“林牙萧太师”之类的胡话;其次,它来源准确,是契丹使者的汉人随从跑到泾源来说的。这一消息证明了大石想主动和南宋取得联络,但同时也说明了西夏这个时候已经彻底倒戈,倾向于老老实实当金朝的臣属了,所以才会扣留使者。

                              大石终于想到了联宋攻金,可惜时间晚了一步,现在宋朝的主力又南迁了数百公里,并且在其中还夹了一个见风使舵的西夏,联络尚不可得,使者尚且被扣,要想联合采取什么军事行动,那简直是痴人说梦。不过,大石终究不是预言家,考虑到可敦城僻处偏远,考虑到当时的交通状况和通讯条件,他这招缓了整整一拍,也是可以理解的,可以原谅的——虽然实在是让人惋惜。

                              任何一个地区在确定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总有一个上限,虽然不清楚大石在可敦城的治理是否卓有成效,招兵买马速度有多快,但终究以可敦城弹丸之地,又人口稀缺,发展到头也集聚不了数十万人马,传说中的十万顶天了。哪怕大石是当时最卓越的民政家,甚至具有某些超时代的想法和实行能力,要靠小小的可敦城积累足以和几乎统治了整个北中国的金朝相对抗,用脚趾头都想得出来是不可能的。大石下一步要怎么发展呢?很明显的,他必须冲出可敦城,扩大根据地。

                              事实上,大石也正是这么干的。就在张浚向赵构汇报相关大石情况的同一年,金朝泰州都统婆卢火也向金太宗吴乞买汇报说:“大石最近攻取了北部二营,如果放任不管,定成祸患。而且他所占据的地区离北方游牧民族太近了,来去如风,咱们就算不立刻发起进攻,也应该设立营垒,限制他的行动范围。”

                              北部二营到底在什么地方,已经难以考证,但可以分析得出两个结论:一,这是金朝的士兵驻扎地,被大石给连锅端了;二,泰州在今天的黑龙江境内,这条消息由泰州都统婆卢火向朝廷奏报,可见所谓北部二营大致位于可敦城的东面,大石是在东征。

                              当时金朝正在大规模进攻南宋,逼得赵构放弃扬州,逃奔临安,实在没精力再进攻西北方的大石,所以回复婆卢火说:“为了两个营就发兵西征,恐怕引起草原游牧民族的恐慌。你还是多派人去侦察他的情况,等待朝廷的命令就好。”

                              一直等到1130年,金朝才终于缓出手来,派遣耶律余睹、石家奴、拔离速等将前去征讨耶律大石。不过大石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于金朝来说非常尴尬,那地方太远了,又太荒僻,发动大军去进攻吧,光调集粮草物资就得忙上小半年,实在缓不济急,派兵少了吧,终究传言大石已有“十万大军”,客场作战,没有两倍于敌的兵力,基本上别想打赢仗。一般对待这种情况,是朝廷派出一支小部队前往,快到地方了就狂撒诏书,召集周边游牧民族兵马前来会合,利用草原人打草原人,这才是上上之策。

                              可是大石当年在可敦城那篇志气昂扬的演讲,早已经把绝大多数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都争取过去了,这些游牧民族就算不肯直接帮着大石和女真人干架,可也不至于彻底倒向金朝,前去讨伐大石。所以几员金将到了草原上,快马使者络绎不绝,召集大家来开会,商讨出兵事宜,可是周边游牧部族纷纷找借口,没有几家真肯发兵来会的。没有办法,他们只好空着手悻悻而归。

                              这是金朝第一次主动向大石发起进攻,虽然还没接仗就失败了,但可想而知,是第一次,不会是最后一次。对此大石必须要作出决断,他是否现在就有实力和金朝干架了?还是必须继续积聚?如果继续积聚,想扩大根据地的话,他又应该往哪里去呢?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8-4-30 11:00:13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46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万里远征收大石

                                耶律大石收服可敦城是在1124年,等到1130年,他已经在那座漠西重镇中积聚了整整五年。其间除了联络西夏、南宋,打算引为外援外,也肯定发动过几场战争,而不会一直缩着不敢出头。前面说过,他曾经连锅端了金朝的“北部二营”,这是一种试探,看看金人的实力是否有所衰退,看看金朝对他的行为作何反应。

                                试探的结果,想来是忧喜参半。忧的是金朝仍处于上升期,它的实力并无衰退,喜的是金朝正忙着和南宋打仗呢,还没空来理他。但没空理他肯实只是暂时的,一旦缓出手来,女真兵肯定会杀向草原大漠,就算不直接进攻可敦城,也得把各草原游牧民族给收降喽,否则定为百世之患。

                                大石准备杀出可敦城,去开辟一片更大的空间,既为了东进复国,也为了防备总有一天会来到的金兵的征讨。可是往哪里去呢?向南,已经不可能期望夏人和宋人的配合了;向北,发展的空间是很大,但是荒僻幽远,走数百里见不到人烟的地方,占领了又有什么作用?向东,那就是要和金人硬磕,他还并没有获胜的实力。为今之计,他唯一可走的方向就是西方。

                                于是大石整顿兵马,准备向西进发。这次西进,不是普通的军事行动,普通军事行动只要派几员将领,派几万兵马出去就行,已经称了王的耶律大石,是不应该轻易离开可敦城的。这次行动乃是倾“举国之兵”,并且由大石亲自统帅。按照大石的意思,可敦城是他第一个根据地,但不是永远的根据地,更不一定是永远的中心根据地。可敦城周边过于荒凉,并且所处位置必须仰仗游牧民族的鼻息,万一哪天这些草原游牧民族被金朝给争取过去了,可敦就是一座孤城,是一座坟墓。

                                大石完成了他在可敦城的积聚,也就是第一阶段的积聚,准备向西去开拓更大的领土,开始第二阶段的积聚。

                                既然是如此规模巨大的远征行动,当然不能不搞个盛大的仪式来鼓舞士气,终究没有那些表面上的文章,是没有谁愿意离开家乡,跟着你跑到异国他乡去的。于是就在耶律余睹、石家奴等金将准备发动西伐之前,1130年的二月甲午日(据专家考证是二月二十二日),这天是个黄道吉日,大石按照契丹族的传统祭祀了天地和祖先。

                                有传说契丹族最早分为白马、青牛两个部,很明显,所谓“白马、青牛”,应该是部落的图腾象征物;还有传说,契丹族的祖先是一个骑白马的神人和一个驾着青牛车的仙女。不论哪种说法,白马、青牛这两种牲畜在契丹族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汉民族也有类似传统,比如汉高祖刘邦就曾经杀白马和群臣盟誓:“不是姓刘的不能当王,没有功劳不得封侯。”这说明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白马比别种颜色的马更高贵,用白马来祭祀上天,更能得到上天的回应和保佑。因此,按照契丹族的传统,大石在远征前的祭祀上宰杀了青牛和白马。

                                这种仪式一方面表明自己对上天的虔诚、对祖先的恭敬,倒过来也等于告诉部属说,我们一定会得到上天和祖先的保佑的。祭祀完毕,大石就亲率大军离开可敦城,浩浩荡荡地向西面进发。

                                他准备到哪里去开创新的根据地呢?

                                历史上,中国北方草原上很多民族都曾经发动过向西的征讨,象匈奴人和蒙古人还一路打到过欧洲(虽然进入欧洲的匈人并非是纯种的匈奴人),但基于当时交通条件的恶劣,以及通讯手段的缺乏,这种西征大多是带有盲目性的,走之前,他们并不清楚自己的目的地究竟是哪里,也并不清楚自己究竟会碰上些什么。

                                背负国破家亡血海深仇的耶律大石,当然不会这样没头苍蝇,他此次西征,一定具备相当明确的目的性。他的目标究竟是哪里呢?咱们若说他想杀到欧洲去,肯定是扯淡。从其后的种种迹象和大石本人的言论来看,他的目的地很可能是“大食”。

                                大食是中国古代对阿拉伯世界的通称。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知道西方有一个大食国,首都是在报达(巴格达),后来大食国分裂,分为白衣大食(倭马亚朝)、黑衣大食(阿拔斯朝)和绿衣大食(法蒂玛朝)。相关信息非常模糊并且笼统,虽说耶律大石精通蕃汉文字、满肚子诗书,乃是堂堂林牙(翰林)出身,他也未必清楚报达究竟在什么地方,甚至未必知道有个阿拉伯半岛。

                                就算知道吧,那地方距离中国几乎有万里之遥,他杀到那里去干嘛?即便能够站住脚跟,他还有机会东进复国吗?他是要寻找复仇的根据地呢,还是打算落跑了再不回来?

                                因此,大石所谓要去征服的“大食”,不会是指阿拉伯帝国,甚至不会是指距离中国最近的黑衣大食的根据地呼罗珊地区。所谓呼罗珊地区,是指今天伊朗东北部的呼罗珊省,以及阿富汗赫拉特一带和土库曼斯坦境内的马雷地区,即便跑去那里,仍旧更象是纯粹的迁徙、逃蹿,而不是想要建个可以帮助自己杀回中原的根据地。

                                古书上不仅对外族人名很少统一,对外国的国名和地名,也往往有多种译法——其实现在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尤其非官方资料,仍有很多译者独行其事——除了指阿拉伯帝国外,还有一个大石国,某些资料上也会写成大食国。

                                隋唐时期,中国人知道在西域的药杀水(即今天的锡尔河)流域有一个石国,还曾经招来大食(阿拉伯)兵,和唐军狠狠地打过一仗。不过这个石国很小,怎么也可不能被称为“大石国”,所谓大石国出现较晚,疆域比石国大了十倍还不止。

                                估计中原人听说在石国故地又出了一个国家,疆域辽阔,就随便给定名叫大石国了。也可能他们知道大食国是信奉某种宗教的(当然是指伊斯兰教),石国故地新出现的这个国家也信此教,所以就把它误认为就是大食国。大石国、大食国,或许就是这么出来的。

                                这个大石国和契丹辽朝相接壤,相互间联系非常紧密,据说辽朝还曾经把宗室的公主下嫁给大石国王。那么,以耶律大石的学问来说,他肯定知道这个国家的大致情况,在可敦城积聚钱粮兵马的五年当中,也肯定多次和部下们讨论过对外发展的方向,从来往商队中打听过西方的情报,甚至专门派出使节或者间谍去侦察过。

                                这个国家名叫大石,和我的名字相同,是有联系的吗,还是凑巧呢?难道是上天预示着要赏赐给我做复国的基地吗?以那时候的人们信天崇神的心理来说,保不准大石就曾经这样想过。

                                那么,这个石国究竟在哪里呢?它究竟是个怎样的国家呢?咱们得先从“西域”这个地理名词说起。

                                中国古书上所谓的“西域”地区,范围非常广阔,既包括帕米尔高原以东的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以及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部分,也包括高原以西的河中地区、咸海周边地区,甚至一直延展到伊朗境内。且说耶律大石出生以前的数百年,当唐朝疆域最为辽阔的时代,向西一直翻过葱岭,也就是今天的帕米尔高原,几乎控制了整个西域。当然,那地方太遥远了,交通状态也不理想,从葱岭到唐都长安几乎要走一年,中央政府根本没有力量做这么远距离的遥控。西域大大小小的国家,只是名义上臣服于唐朝,每过几年就派人象征性地进贡一下而已,他们全都是唐朝的仆从国。

                                唐朝在西域设立过监督机构,甚至还派驻了部队,数量虽然不多,但足以应对突发情况。前面说过,对于那些偏远的地方,最好的统治方法就是“以夷制夷”,征发当地的军队去打击当地的叛逆,唐朝也是这么干的,西域各国谁敢不服,就派监督长官“安西都护”和“北庭都护”召集别国的兵马去讨伐。

                                唐朝彻底控制西域地区的历史,一直延续到公元751年,也就是唐玄宗的天宝十年。当时阿拉伯帝国正处在兴盛期,穆斯林打着“圣战”的旗帜开始向东进军,唐和阿拉伯,这两个庞然大物终于在葱岭脚下碰撞到了一起。

                                一个被某些人赞誉为民族英雄、稀世名将的家伙正好在此时担任了唐朝的安西都护,这个人叫做高仙芝,其实并不是汉人,而是高句丽人。朝鲜半岛当时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唐朝拉着新罗攻灭了高句丽和百济,但时隔不久就被新罗人给赶了出来,统治时间并不长。从这个角度来说,高仙芝都算不上是大唐国内的少数民族,他彻底算是个“外国人”。

                                对于偏远地区仆从国的统治,首要得其人心,匈奴人因为不得人心被赶走了,突厥人因为不得人心也被赶走了,汉朝一度控制西域控制得死死的,全靠了班超、陈汤等人,既临之以威又施之以恩,使得这些名将离去的时候,西域各国官民百姓人人哭做一团。可是唐朝当时正是最鼎盛的时期,换句话说,盛极而衰,无限风光即将落幕,朝廷上下,骄奢淫逸到了可怕的程度。高仙芝也受到这种影响,这个家伙骄傲、狂妄得不得了,在他的治理下,西域的人心逐渐丧失,阿拉伯的势力开始向东渗透。

                                当时阿拉伯半岛的统治者是倭马亚王朝,这个王朝已经快要灭亡了,因为来自东方的阿拔斯家族正在稳步提升实力,即将取而代之。阿拔斯家族的根据地在哪里呢?其实就正在呼罗珊地区,离着西域太近了。

                                阿拔斯家族一方面进攻倭马亚王朝,并在不久后将其灭亡,另方面向东发展,势力渗透进西域地区。西域各国逐渐受不了以高仙芝为代表的唐朝官员们的凶横无礼,以咱们前面提到过的石国为首,掉过头来向阿拔斯家族求救。为了压制这股“逆流”,751年四月,高仙芝亲率大军,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翻越葱岭,发动突袭,在一处名叫怛罗斯(即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塔拉兹)的地方和阿拉伯人展开激战。

                                高仙芝所部大约三到四万人,而他所面对的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则召集了本部宗教战士四万人,以及河中地区的仆从势力十多万。以少敌多,高仙芝仍然鏖战了整整五天,才因为麾下葛逻禄人的叛变而战败。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还是客场作战,打得如此英勇顽强,高仙芝还不算名将吗?

                                可是谁叫你客场作战来着?客场作战你有必胜的把握吗?花三个月的时间千里强袭,就算打赢了你能在当地站稳脚跟吗?葛逻禄人为什么背叛?部下背叛就没有主将的哪怕一点点责任?所谓名将,要明敌我,要知进退,只知道朝前猛冲,结果撞个头破血流的,这算哪门子的名将?

                                话扯远了,拉回来说,这场著名的怛罗斯之战重新确定了西域尤其是中亚细亚的局势。从此以后,阿拉伯的势力渗入到葱岭以东,绝大多数葱岭周边的西域国家都转而信奉伊斯兰教,进而建立起一个又一个疆域辽阔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仆从国——所谓大石国,也是其中之一。

                                大石国现在常用的名字是“喀喇汗国”,或者“哈剌汗国”,因为“喀喇”是突厥语中“黑”的意思,而中国史书称其为“黑汗国”或者“黑韩国”,因此某些学者认为“黑汗”就是“喀喇汗”的半音译、半意译写法,其实是不对的。

                                历史上,穆斯林世界称这个国家为“哈卡尼耶”,意即可汗之地,而中国史书所谓的“黑汗”,其实也是“可汗”的一种音译,也就是说,国家的正式名称应该是“可汗国”或者“可汗王朝”。十九世纪的时候,西方学者普遍称此国为“伊利克汗国”或者“伊列克汗国”,其后俄国学者瓦西里.瓦西列维奇.格里戈列耶夫考证此国君主常用称号“喀喇汗”,认为“喀喇”就是黑的意思,从此“喀喇汗国”或者“喀喇汗王朝”才逐渐成为通行名称。

                                这个国家是由信奉伊斯兰教的回鹘人和突厥人所建立的。自从庞大的突厥帝国被回鹘和唐朝联兵攻灭以后,突厥人大量向西迁徙,进入西域甚至更为遥远的地区,逐渐征服或者融合当地居民,建立起一个又一个国家政权来。后来回鹘人也西迁,又征服或者归并了部分突厥国家。如前所述,西域西部已经基本上伊斯兰化了,所以这些大大小小的新国家也大多以伊斯兰教作为国教。

                                在这些伊斯兰国中,疆域最为广大、势力最为强盛的就是喀喇汗国,大约于公元九世纪的时候建国,到了十世纪前期,君主博格拉汗(公驼汗,全称应为博格拉喀喇汗)萨图克正式接受了伊斯兰教。喀喇汗国疆域最广的时候,东到天山山脉,南到昆仑山脉,北到达林库儿(即今天的巴尔喀什湖),西抵西洪河(即今天的锡尔河)流域,大致包括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北部、西南部,以及哈萨克斯坦的南部和几乎整个吉尔吉斯斯坦。

                                真是巍巍大国。究竟有多大,这么说吧,仅就疆域来说,相当于半个北宋,或者三分之二个南宋!

                                耶律大石就是想去征服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他究竟有没有胜算呢?这些国破家亡的契丹遗民,他们胸中燃烧着最后一点复国的希望,他们集合在大石的旗帜下穿越数千里的沙漠、戈壁,前往一个遥远的陌生国家,究竟会获得怎样的回报呢?他们还有回归故土的一天吗?当时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就连大石本人,若说他早就预见到了即将要发生的一切,恐怕也是痴人说梦。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8-5-5 13:41:12
                                  回到顶部
                                  盛中唯信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立花家臣
                                  身份:领民
                                  言论:397
                                  入籍:2003年7月8日
                                  47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等待啊...好几天鸟


                                  中国的足球是个萎人
                                  当你对他报以希望的时候他总是疲软
                                  当你已经彻底绝望的时候
                                  他还偶尔的露出一点点想要坚挺的苗头
                                  当然最后还是扶不起的黄鳝

                                    2008-5-12 12:01:47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48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没有砖头,没有鲜花,这写作的心情和速度自然会受影响。

                                    这就到中亚了,茉莉、清海你们看过来呀,给挑挑错。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8-5-12 14:12:24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49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第四章、叶密立:王朝肇建的根基



                                      即从金山趋高昌



                                      1130年,耶律大石离开可敦城,整军西征。以可敦城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状况来看,短短五年的时间里,若说他真的积攒起了十万大军,可信度不会很高。无论宋朝官员还是金朝官员,向朝廷汇报的时候都说大石“集兵十万”,这十万其实是个虚数。大石这时候的兵马肯定比他起初收服可敦城,从周边游牧部族手里借到的“万余”为多,但达不到十万,六、七万就顶了天了。

                                      大石西征,不可能把全部兵马都带走,必须留下一支部队继续守备可敦城。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稳赢不输的仗,万一西进不成功,还把可敦城丢了,连个退步都没有,那可真的死无葬身之地了。因此跟随大石西征的部队,还得比六、七万少,顶多也就五万上下吧。

                                      这五万人是否直线向西呢?不见得。因为大石想要前往他心目中的“大食”,去那里建立根据地,就必须通过西域各国,首先是回鹘人建立的高昌王国。冲入高昌国,杀开一条血路,并非明智之举,借道过去吧,对方又未必会答应。所以大石选择兜个圈子,从西域北部游牧民族势力相对强盛,却并没有发达国家的地方绕行过去。

                                      对于大石此次西征的行进路线,不同史料存在有不同的记载。一说是先向西北,受挫后再转向南面的高昌国;一说是先进入高昌国,然后去往北方;还有学者认为是两路并进。第二种说法很不靠谱,因为如果南路走得通,再往北去就毫无意义了;第三种说法缺少证据。相比来说,还是第一种说法比较可信,咱们就暂且按这个顺序来讲述吧。

                                      按照这种说法,大石率部西征,在离开可敦城以后是先指向西北方,进入谦河(即今天俄罗斯境内的叶尼塞河)流域,这个地方传统叫做“谦谦州”,居住着吉利吉思人。前面说过,吉利吉斯人就是唐代辖戛斯人的后代,辖戛斯一度攻灭了庞大的回鹘帝国,但很快就在草原大漠上站不住脚,没有建立起一个新的辖戛斯帝国就西迁了。

                                      大石军或许因为人生地不熟,和吉利吉斯人发生了冲突,双方打了几仗。大石离开可敦城是在二月份,到达谦谦州的时候,夏季应该还没有到来。这个地方僻处极北,气候寒冷,大石又是客场作战,不免遭受到重大挫折,于是被迫快速离开这一地区,向南翻越金山(即今天的阿尔泰山),进入翼支水(即今天的额尔齐斯河)和也迷里河(即今天的额敏河)地区。

                                      和吉利吉思人的冲突说明了北路走不通,那些地方草原广阔,人烟稀少,契丹人和当地民族也没有什么接触,想要通过这些地区千里行军,确实有点困难。

                                      大石在也迷里河流域重整兵马,并且修建了一座城池,就起名叫也迷里,汉文史料上也写作“叶密立”(在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敏县)。他在这里总结经验教训,规划下一步行动计划。既然北路被证明走不通,那就只有走南路,也就是说从西域正中心直插进去。虽然可预见的沿途会遇见很多阻碍,终究当地国家曾经和契丹辽有过多多少少的接触,情况比较摸得准。

                                      如果他们放咱们西去,那咱们就老老实实地西去,如果不答应,那就打过去吧。基于这种盘算,大石休整时间不长,就又离开了叶密立新城,南下进入高昌王国境内。



                                      高昌王国乃是回鹘人建立的国家。回鹘族本名回纥族,在唐朝中叶曾一度崛起,和唐军东西夹击,灭亡了强大的突厥帝国,尽占草原大漠。不过好景不长,很快的这个回鹘帝国就被辖戛斯人打得七零八落,向西奔蹿,绝大多数进入了西域地区。

                                      回鹘人在西域地区建立起很多个国家政权,势力最大的是甘州回鹘国、和州回鹘国,以及前面提到过的喀拉汗国——据说这三国的创建者都是回鹘帝国的王室后裔。顾名思义,甘州回鹘国的首都是在甘州(在今天的甘肃省张掖市),后来被元昊所灭,并入西夏。和州回鹘国的首都是在高昌(在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鲁番市东),这个地方也叫做西州,因此和州回鹘也就同时被称为“西州回鹘”或者“高昌回鹘”。

                                      那么为什么又叫“和州回鹘”呢?有两种解释:一说是高昌这个地名在回鹘语中叫做“喀喇和卓”;另外一种说法是高昌附近也就是今天的吐鲁番盆地,气候非常炎热,俗称“火州”。不管是上述哪一种说法,传到东方,产生了讹误,就被叫成“和州”了。

                                      处于西域东部,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西部,以及青海省、甘肃省等地的甘州回鹘和高昌回鹘,这两个国家都维持了旧日回鹘帝国的信仰,他们是信佛的,而西面的喀喇汗国后来则改信了伊斯兰教。

                                      咱们现在只说高昌回鹘,这个国家的疆域大致东起哈密力(在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西至冰达坂(在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北方),北抵赤列河(即今天的伊犁河),南邻着吐蕃国,有半个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这个国家的首脑一开始称为“亦都护”,突厥语的意思为“幸福的君主”,后来也恢复旧称叫做可汗,名号为“阿儿斯兰汗”,也就是“狮子王”的意思。

                                      高昌国和中原王朝的联系相对紧密。北宋建立后不久,当时的阿儿斯兰汗就曾派使臣去汴梁朝贡,自称是“西州外甥”——因为回鹘可汗曾经迎娶过唐朝的公主,称唐朝天子为“娘舅”。高昌人基于其原本古老的记忆,一直仰慕中华,希望睦邻友好,互通使节,所以借此机会重新捡起了和中原王朝的这一层亲眷关系。



                                      大石是1130年二月离开的可敦城,在谦谦州打了几仗,然后南下翻越金山,在叶密立建城休整,等到再次动身的时候,时间仍然是1130年,也就是说,还没有经过一整年。他打算向高昌王国借道,在此之前,当然得先派人去打听一下情况。情报很快就传回来了,说现在的高昌王,或者说高昌的阿儿斯兰汗,名字叫做毕勒哥。

                                      大石离开叶密立,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向南开拔,一面派遣使者去求见这位毕勒哥可汗。大石亲自写了一封情辞恳切却言简意赅的信,让使者带给毕勒哥。

                                      毕勒哥一看这信,开头先回溯了一下历史,换句话说,套套契丹辽和高昌的老交情。信上写道:“当年我太祖皇帝北征,经过卜古罕城的时候,派遣使者去往甘州,见过你的祖先乌母主可汗。太祖皇帝说:‘你想念故国吗?朕可以为你光复。你回不去吗?那么朕就占领了。这事情朕说了算,但也得看你的主观意愿。’收到这样的信,乌母主可汗立刻上书致谢,然后迁居到这里,经历了十多代人,军民都安土重迁,不想再回去了……”

                                      咦,不是在和高昌国也就是和州回鹘打交道吗,怎么又扯上甘州回鹘了?还说甘州回鹘的乌母主可汗是现在高昌国毕勒哥可汗的祖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甘州、高昌、喀喇三国原本是一个统一的回鹘国,后来先分裂为二,也就是东部的甘州和西部的喀喇,再往后一分为三,变成了西部的甘州、中部的高昌和西部的喀喇。按照回鹘帝国的传统,国内一般设有两个君主,一个正汗,一个副汗,分管帝国的东西两部,这种情况极易造成分裂。即便是帝国灭亡,王室西迁,到西域重建了国家,这套制度没有变,所以分裂的局面也就延续了下去。

                                      西域的回鹘国是什么时候分裂的?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而至于耶律大石提到的那个乌母主可汗,他是西域回鹘国的正汗还是副汗呢?也没有人知道。只知道这个可汗是管理着王国东部地区,首府或许就设在甘州。《辽史》上记载说,耶律阿保机曾经发动西征,收降了西方很多部族,924年十一月,他还捉住了“甘州回鹘都督毕离遏”,可见契丹辽和西域回鹘国,起码和这个国家的东部地区是打过仗的。

                                      咱们前面说过,此次西征,阿保机一直杀到浮图城。这座浮图城可是历史悠久的名城,唐朝的时候归中原王朝所有,取名叫作庭州,在这里设立了监督西域北部的重要机构——北庭都护府。此城的位置是在高昌城的北面偏西,由此可见阿保机已经杀入西域回鹘国的腹地来了。

                                      史书上说,阿保机派遣使者“晓谕”乌母主可汗,乌母主慌了,表示愿意臣服,而阿保机也就随即得胜退兵了。终究那地方距离契丹辽的腹地太过遥远,阿保机也不会妄想将其彻底吞并,你肯称臣,那就万事大吉。

                                      阿保机晓谕乌母主,要他臣服,都说了些什么内容呢?史书上没有记载,但熟读历史的耶律大石倒是把相关内容帮咱们翻出来了。咱们按照大石的说法来分析一下,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阿保机已经杀败了回鹘兵,直入王国腹地,驻军旧日的庭州城。他举头一望,这西域回鹘国好大,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彻底攻灭,而就算灭亡了它,那么远的地方管理起来也是一桩麻烦事,算了,不如下个照会,要他们趁早投降吧。

                                      于是阿保机就用外交辞令照会乌母主可汗说:“甘州那地方我已经拿下了,你还想回去吗?你要想回去,我就把地方还给你;你要是回不去,我就自己占领了。还不还你地方,只在我一念之间,但也取决于你的抉择。”言外之意,只要肯投降归服,我就还你故土。

                                      有一种可能性,乌母主被契丹人打怕了,想离开这群家伙越远越好;还有一种可能性,乌母主的领地内部已经开始了分裂,甘州地区和他离心离德。不管是上述哪一种可能性,总之乌母主不想再回甘州去了,他上书给阿保机,说我愿意臣服,但我就留在高昌这里,不会再回东方去。或许就在此事前后,西域回鹘国的东部正式分裂,分成了甘州回鹘和高昌回鹘两支,乌母主是这两个回鹘国的共同祖先。

                                      所以耶律大石在回溯往事的时候会说:“乌母主可汗立刻上书致谢,然后迁居到这里,经历了十多代人,军民都安土重迁,不想再回去了。”随后他又说:“因此贵我两国已经交往多年,感情很好。我现在想要西去进攻大食,向你借道,别无他意,你千万不要心生疑虑。”

                                      你说大石这封信写得有多狠?他假装回想两国的交情,其实尽说的是契丹辽怎么打得回鹘人抱头鼠蹿,俯首称臣。毕勒哥看到这样的信,肯定心里一哆嗦,老祖先曾经吃过他们亏的契丹人又来了,这可怎么好?!虽然这封信的口气不硬,末了还劝说“千万不要心生疑虑”,可是数万打着契丹旗号的士兵已经浩浩荡荡南下入境了,我想表示“疑虑”,又该怎么表示法?

                                      其实耶律大石这封信里还有一重含义,那就是说你高昌国本是我契丹辽的附庸,所以我不打算占领你的土地,只是借道西去。如果你胆敢抗拒“天兵”,和宗主国的军队交战,我就不当你臣属了,而当你是叛逆,咱们战场上见真章吧!

                                      这就叫软硬兼施,既摸摸头,告诉毕勒哥说我没打算跟你打仗,又拍一巴掌,警告说你要是不肯借路,那事情就很难说了。在这种高明的外交手段下,毕勒哥除了乖乖打开城门借道,还有什么办法呢?



                                      高昌王毕勒哥是个很识时务的人,他知道要么把契丹人拦在境外,准备打场胜负难料的大仗,既然同意把他们放进来,那戏份还不如做足,得让他们真的感激自己才好。况且,足够恭顺的态度也能让契丹军官找不到借口翻脸。于是他强颜欢笑,打开了首都高昌城的大门,排开仪仗,把耶律大石接入城中。

                                      双方肯定都心怀着警惕。毕勒哥就算是真心招待大石,他手下的大臣、军官未必这样想,说不定就想玩一招“关门打狗”,设个圈套把契丹军的指挥层连锅端了;而相对的,大石和他的部下也未必真的信任这些回鹘人,肯定要暗做防备。其间种种冲突、调解,甚至阴谋、秘计,咱们都可以想象得到,但因为终究没有闹成功,所以史书上也不会有什么记录。

                                      史书上只说,毕勒哥不但把契丹兵迎入高昌城中,还把大石迎进自己的王宫,仿佛真的面对一位宗主国来的王爷似的——虽然这个宗主国早就垮了,而这位王爷的身份也多少有点可疑。毕勒哥大摆宴席,和契丹人整整欢聚了三天。等到契丹人打算离开了,他还献出六百匹马、一百头骆驼和三千只羊,甚至表示说:“我送个儿子或者孙子去王爷您军队里当人质吧。高昌永为大契丹的臣属,绝不变心!”

                                      这套戏文做得十足,在当时当地肯定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因为时隔不久,就连女真人都听说这一消息了。《金史》上记载说,耶律余睹曾经上报吴乞买:“听说耶律大石去往了和州之国,那里紧邻西夏,他要是借了和州兵,再和夏人联合,情况就危急了。应该派遣使者前去,要当地人交出大石来。”

                                      耶律余睹的奏报没有下文,因为大石并没有在和州之国也就是高昌回鹘国呆得太久,他很快就借道向西,朝着设定中的目标——喀喇汗国——进发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12 14:21:52编辑过]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8-5-12 14:13:28
                                        回到顶部
                                        大意觉迷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真田家臣正七位下主殿少允
                                        身份:领民
                                        言论:668
                                        入籍:2005年5月23日
                                        50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和州回鹘似乎一直是叫“亦都护”,回鹘主要信仰还是摩尼教。
                                        后来先分裂为二,再往后一分为三,感觉没那么简单,因为伴随着迁徙,而不是拥兵自守。

                                        专家:据考证,曹操墓被盗掘过两次,一次是在北齐,一次是在2004年。
                                        记者:第二次怎么能如此准确地确定年限?
                                        专家:因为我们在墓内发现了火腿肠皮、方便面袋子、矿泉水和啤酒瓶……

                                          2008-5-12 17:23:16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51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关于和州回鹘君主的称呼,各书上记载都不一样呀,《世界征服者史》上是说亦都护的,不过查另外一些资料,说是阿斯兰汗,暂且模糊过吧。

                                          和州回鹘确实仍然是信摩尼教的,大石那个时代,可以说是摩尼教和佛教并存,我在下面改过来。

                                          关于西域回鹘的分裂,完全是一团乱线,连专家都各说各话,捋不出个头绪来,我只好模糊带过呀。就算是主力迁徙,既然原土上还留着人,并且自成一家,我就说它分裂,有何不可?

                                          PS.TO茉莉:那个时候阿拔斯未必不得人心。阿拔斯朝西扩的时候还是挺仁慈的,虽然打着“圣战”的旗号,却并不强迫改宗,只是规定穆斯林不用缴税而已,基本上算是胡萝卜政策。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8-5-12 20:13:23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52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我明白你说的是什么意思,但具体情况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唐朝同意维持西域各国的独立性,那是因为太远了管不到,同时中亚细亚数千年来一直诸国林立,哪个大帝国都没能把他们彻底平喽,是为什么?因为地理状况和经济状况形成的习惯使然。换言之,唐朝和阿拔斯对中亚细亚的统治模式是殊途同归。我不觉得存在什么阿拔斯朝要来抢各地贵族饭碗一说,只要及时投降,全部“所领安堵”。

                                            当然,任何制度都是存在惯性的,大唐统治了几十年,唐朝的政策方向我们大致明白了,唐人的行为模式也摸着一点了,你阿拔斯怎么回事?你说如何如何我就信吗?当然要先抵抗一阵,同时向大唐求援啦。我天兵当年在革命老区,固然百姓们箪食壶浆,骤然打到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那政工宣传且得做一阵呢,你不看昔日金门岛上……这不是得不得人心的问题,因为人心根本就不明白。不到忍无可忍,不会轻易背叛旧的主子,不到十分了解,不会轻易投靠新的主子,这是一种惯性。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8-5-14 8:34:50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53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初征喀什尝败绩

                                              作为耶律大石西征目标的“大食”,也就是喀喇汗国,此时又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下呢?这个国家疆域有多广阔,政治是清明还是腐败,大石究竟是否有机可乘呢?咱们还是先从喀喇汗国的历史说起吧。

                                              回鹘人迁入西域地区以后,有一支王族首先在七河地区站稳了脚跟。所谓七河地区,是指巴尔喀什湖东南面的卡拉塔尔、伊犁等河流域,基本上位于今天哈萨克斯坦境内,部分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回鹘人夺取了七河地区一座名叫八剌沙衮(在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莫克)的古城,改名为喀喇斡耳朵——斡耳朵也音译为“斡鲁朵”,是突厥语中“宫帐”的意思——作为自己新的都城。

                                              原本居住在七河流域的乃是突厥种的葛逻禄人,他们南联吐蕃,和回鹘人打过很多年的仗,争夺不休。最终回鹘人借用西方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势力,才把吐蕃人彻底清除出去,并且征服葛逻禄部,占稳了这一地区。

                                              占据七河地区以后,回鹘人又向南扩展,进入喀什噶尔地区(即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地区),喀什噶尔的意思就是“玉石般的地方”。10世纪前后,博格拉汗萨图克接受了伊斯兰教,他的儿子阿儿斯兰汗(阿儿斯兰喀喇汗)穆萨正式规定伊斯兰教为国教——估计就是在穆萨时代,喀喇汗国正式和东方的甘州、和州政权分裂,按照《宋史》记载,981年高昌可汗也称阿儿斯兰汗,一国之内不可能存在两个名号相同的君主,肯定是各行其事,全都自称是全回鹘汗国的最高统治者。

                                              很可能是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西域回鹘汗国东西分裂。在此之前,东部应该已经分裂为和州(高昌)和甘州两个部分,此后不久,西部的喀喇汗国也再次分裂了。

                                              这是目前国内占统治地位的一种说法,此外西方还流行着喀喇汗国的王室为葛逻禄人的猜测。其实葛逻禄是喀喇汗国境内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回鹘王的血统中混入葛逻禄人的血,或者某一代葛逻禄人悄无声息地篡夺了王权,种种可能性全都存在。

                                              拉回来说前面提过首先接受伊斯兰教的萨图克,他其实并不是喀喇汗国的最高君主,而是镇守南方喀什噶尔地区的副王,所以名号不是阿儿斯兰汗(狮子王),而是博格拉汗(公驼王)。喀喇汗国此后一直保持着这种传统的双王制度,正王阿儿斯兰汗驻在喀喇斡耳朵,副王博格拉汗则驻在喀什噶尔,这就埋下了分裂的种子。

                                              阿儿斯兰汗穆萨在确定伊斯兰教为国教以后,开始打着“圣战”的旗号对外扩张,首要目标就是东面同族的高昌回鹘和南方的于阗王国。但是东进并不顺利,西方却突然亮起了曙光,999年,一位名叫纳赛尔的阿儿斯兰汗当政的时代,喀喇汗王朝大军很轻易地就杀入河中地区,攻克中心城市蒲华(在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把统治此地一百余年的萨曼王朝给攻灭了。

                                              这是喀喇汗朝的全盛时期,但随即就由盛转衰。纳赛尔本是和今天阿富汗境内的伽色尼王朝合兵灭掉的萨曼王朝,但他随即就和伽色尼王朝的君主马赫穆德产生矛盾,双方在边境线上冲突不断。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后方起火,喀喇汗国一个名叫玉素甫的王室成员夺取了喀什噶尔,自称“卡迪尔汗”,从背后狠狠捅了纳赛尔一刀。玉素甫还随即南下灭亡了于阗王国。

                                              这个于阗王国可算历史悠久,唐朝时候就雄立在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了,国王本姓尉迟,后来自称为唐朝的藩属,把姓也改成了姓李——初代李姓国王本名尉迟裟跋婆,改名为李圣天。

                                              李圣天是唐朝迷,无论朝廷制度还是宫殿、服装,全都模仿唐朝,一毫不差。然而这个时候,其实唐朝已经灭亡了,于是他就派遣使者前往中原,和后晋拉上了关系,后晋皇帝册封其国为“大宝于阗国”。后来宋朝建立,李圣天又派人前往通好,表示愿做宋朝的属国。

                                              喀喇汗朝多次发兵侵略于阗,李圣天频繁派使者前往开封,请求宋朝派兵援救。但是宋朝这时候还未能彻底统一中原,况且就算统一了,距离于阗也十万八千里,这样遥远的宗主国根本就派不上用场——最终于阗还是在1006年被卡迪尔汗玉素甫所攻灭。

                                              阿儿斯兰汗纳赛尔并没有在意东部的分离倾向,不忙着教训玉素甫,反而集中兵力西进去和伽色尼王朝对战。伽色尼历史学家格尔德齐曾经记述了一个非常具有戏剧性的场面,据说当两军正在阿姆河前线对峙的时候,伽色尼军队突然“用和阗的音调唱起突厥歌曲”——和阗就是于阗,位于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的南方——喀喇汗朝的军队一听,以为玉素甫的军队也赶到了,打算和伽色尼军前后夹攻,立刻军心涣散,一溃千里。

                                              喀喇汗朝就此国势衰微,最终巴拉沙衮在1025年被玉素甫占领,这家伙夺取了阿儿斯兰汗的头衔,成为王朝真正的最高统治者。玉素甫东征西讨,使得这个回鹘王国又回光反照,阿拉伯阿拔斯朝的哈里发还送了一大堆头衔给他,包括东方之王宗教的辅助者真理的支持者国家的辅助者,等等,真是威风八面。

                                              玉素甫统治的时期,喀喇汗朝疆域扩展到最大,东面接着高昌回鹘,北到巴尔喀什湖,南接吐蕃,西包河中,虽然喀喇斡耳朵仍是王朝首都,但玉素甫长年留居在喀什噶尔,因此那里就被称作“斡耳朵坎特”,意思是“汗城”。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因为王室成员大多被分封了土地,阿儿斯兰汗本身所能控制的领土反而在日益缩小。别的不论,河中地区的统治者阿里特勤就一直反对他的哥哥玉素甫。

                                              最终,河中地区从喀喇汗王朝分裂了出去。阿里特勤在世的时候就曾经自称为“桃花石汗”,也就是中国之王,他去世以后,权力逐渐落到前阿儿斯兰汗纳赛尔的儿子们手中。1041年,纳赛尔的长子穆罕默德继承了“桃花石汗”的称号,不再承认喀喇斡耳朵阿儿斯兰汗的宗主地位。

                                              从此以后,喀喇汗王朝就分裂为东、西两部。西喀喇汗王朝的首都是在蒲华东南方的萨末鞬也叫河中府(在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萨马尔罕)。

                                              顺便提一句,十一世纪时候的回鹘学者马哈穆德.喀什噶尔曾经写过一本《突厥语大辞典》,他在其中解释说中国也就是“秦”分为三个部分:东部为上秦,称作“桃花石”;中部为中秦,称作“契丹”;西部为下秦,称作“巴尔汗”。对照马哈穆德本人一头雾水的真正的中国历史,咱们可以猜到上秦也即桃花石是指北宋政权,中秦摆明了说是契丹辽朝嘛,那么下秦又在哪里呢?所谓的“巴尔汗”,其实不在别处,就在喀什噶尔周边地区!

                                              也就是说,在回鹘人和突厥人看来,新疆中东部,包括喀什噶尔,其实也是中国的一部分,甚至是三分之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西喀喇汗国“桃花石汗”的称号并非凭空拿来的,不是因为仰慕千里之外的中国文化而取的名字,它的真实含义乃是觊觎东喀喇汗国的领土,宣示自己才是喀什噶尔的真正主人。

                                              拉回来说,当耶律大石率军西征的时候,他所面对的不是一个完整的喀喇汗王朝,而是分裂的东喀喇汗和西喀喇汗两个王国。

                                              某些专家认为,耶律大石本人的名字就来自于喀喇汗国。因为喀喇汗国尤其是其东部,曾经多次向契丹辽派遣使臣,不但进贡礼品,还请求公主下嫁,所以大石的名字很可能是为了纪念两国间友谊而取的。

                                              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但并没有板上定钉的证据。古人的名和字往往都有联系,大石表字“重德”,如果名字是为了纪念契丹辽和大石国(即喀喇汗国)的友谊的话,那么字也应该与此相关。为什么字“重德”呢?只能解释为两国间共同的喜庆大事。

                                              要说契丹辽和喀喇汗两国间共同的喜庆大事,那就只有两国联姻,契丹公主下嫁了。可是根据史料记载,联姻只有一次,是在1021年,也就是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太平元年。且说在1019年,那位从喀什噶尔起家的玉素甫就曾派遣使者向契丹辽朝进贡礼品,并且请求下嫁一位公主给他的儿子“册割”(即察格利),耶律隆绪没有答应。两年以后,使者再次来到,重提前议,耶律隆绪一看他们的心这样诚,也就松了口,把王子班郎君胡思里的一个名叫可老的女儿册封为公主,送到西方去了。1021年距离大石出生的1087年相隔整整66年,再怎么给孩子起纪念性的名字,也不会追溯那么古老的往事呀,况且又不是“和亲60周年纪念”。

                                              认为耶律大石的名字直接来源于喀喇汗国的专家同时还提出一个猜想,即大石领兵向西,不是为了征服喀喇汗国,而是前往具有血缘关系的表兄弟家去请求庇护,他们从而推论说大石很可能就是班郎君胡思里的后裔,远嫁喀喇汗国的可老公主算是他的姑奶奶。然而,如果只是大规模迁徙,寻求亲戚庇佑的话,大石没有道理在离开可敦城的时候要宰杀青牛、白马誓师,也没必要携带太多数量的部队呀。

                                              其实喀喇汗国和契丹辽朝虽然往来频繁,都仅仅是出于政治目的,未必具有真正的友谊。正如和州回鹘国一样,他们一方面和契丹辽打得火热,另方面也朝北宋大抛媚眼。1081年,东部喀喇汗朝桃花石汗苏来曼曾经写过一封信给宋神宗赵顼,题头是“于阗国偻罗有福力量知文法黑汗王,书与东方日出处大世界田地主汉家阿舅大官家”,也和和州回鹘国一样,称宋朝为娘舅。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说大石西行是为了请求喀喇汗国的庇佑,那显然是说不通的。一个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想到去投靠八杆子都打不着的远房亲戚,大石好歹还占据着可敦坚城,麾下有数万兵马呢,他有必要去找那远在天边,相隔了好几代的喀喇汗国认亲吗?况且,从他在喀喇汗国受到的待遇来看,对方也根本没有开门欢迎的意思。

                                              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在波谲云诡的官场上全都打过滚,一身是血厮杀出来的大石,会是那么天真的人吗?

                                              插话说过,回归正文,且说大石离开高昌回鹘,领兵向西进发,首先进入了喀什噶尔地区,这里是东喀喇汗国的中心地区。当时坐在阿儿斯兰汗宝座上的是阿赫马德.伊本.哈桑,他立刻集合兵马迎敌。

                                              十三世纪的阿拉伯史学家伊本.阿西尔在他著名的《全史》中这样记述这场战役:“在回历552年(即公元1128年),独眼菊儿汗.秦带着大量军队,只有真主才知道有多少,到达喀什噶尔的边界。喀什噶尔的统治者,即伊利汗(东喀喇汗国阿儿斯兰汗的另外一种称号)阿赫马德.伊本.哈桑,武装起来反对他。他集合自己的军队,向他进发。他们相遇就发生了战斗,独眼菊尔汗被击溃,他的许多拥护者被杀死。”

                                              按照这种说法,大石的军队吃了很大的败仗,伤亡惨重,这点是可信的。然而奇怪的是,战役爆发时间是在1128年,那个时候大石还应该呆在可敦城,根本还没有开始西征,更别说进入西域地区了。很可能此次进攻喀什噶尔的并非大石所部,而是别的流亡到西方的契丹部队,或者是伊本.阿西尔记错了时间。

                                              先假设确实是作者记错了时间,这支进入喀什噶尔遇挫的军队确实是大石所部,那么书中称耶律大石为“独眼菊尔汗”,这就很奇怪了。须知当时大石仍然只挂着在离开夹山行营时候自封的“王”号,并未称“汗”,况且并没有别的史料记载说他是“独眼”。

                                              前面说过,当时中亚细亚的人们对东方有多种称呼,或者直称“中国”、“桃花石”,或者称“秦”、“马秦”,因为中原分裂,所以也习惯用“秦”、“上秦”、“马秦”来称呼南方的宋朝,而称北方的契丹辽为“中秦”,也有称“下秦”的。所谓“独眼菊儿汗.秦”,很明确是来自中国的“菊儿汗”,咱们前面说过,“菊儿汗”的意思是众汗之汗、至上之汗,当时耶律大石的军队中,也只有他自己当得起这个称号——虽然可能是把以后的称号提前安到了他的身上。

                                              大石真的是独眼吗?战场之上,刀剑无眼,久经战阵的大石受伤残疾,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他是在什么时候受伤瞎了一只眼睛的呢?对于类似残疾,一般情况下中国史书都会明确记载,但是毫无所见。阿拉伯人没有姓,常用的名字也很少,中亚细亚伊斯兰化以后,回鹘、突厥和其它当地民族纷纷改用了阿拉伯的取名方式,结果重名的人越来越多,为了加以区分,各种记载里习惯性地给人起外号。如果大石真的瞎了一只眼睛,中亚和波斯的史书上也肯定会有记载,然而目前所能找到的却只有《全史》这一条孤证而已。

                                              《全史》是用古代阿拉伯语写成的,到目前为之并无汉译全本,只有部分章节通过俄语译本被翻译引用,因为多拐了几道弯,所以讹误和分歧都很大。比如上述那段,也有一种解释说领兵的并非“独眼菊儿汗”,而是“大将阿勒.阿瓦尔”,而这个人名的含义就是“独眼龙”。而且,这位独眼大将并非仅仅战败而已,他还做了东喀喇汗国的俘虏。

                                              综合这两种不同的翻译,或许可以得出以下的推论:某一年,未来的“菊儿汗”耶律大石亲自统率大军离开高昌回鹘境内,西进到喀什噶尔地区,东喀喇汗国阿儿斯兰汗阿赫马德.伊本.哈桑集合兵马前来抵敌,双方展开大战。战争的结果是大石败绩,损失惨重,甚至连麾下一位独眼的大将也做了俘虏。

                                              俄国史学家巴尔托德认为此次战役爆发的时间并非1128年,“事实上,它大概还要晚几年,因为苏丹桑贾尔在11337月给巴格达政府的信中,将其作为不久前才发生的事情提到过”。因此,普遍认为战役应该发生在1131年。

                                              且说就在1131年,因为进攻喀什噶尔大败亏输,大石帐下的败兵被迫向东方退去,重新回到高昌回鹘境内。然而这个时候,他们突然发现无数顶盔贯甲的回鹘兵出现在地平线上……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8-5-14 15:22:01
                                                回到顶部
                                                山中猛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朝仓家臣从八位下散位
                                                身份:领民
                                                言论:1148
                                                入籍:2003年7月7日
                                                54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不好意思,在阅读的时候,这段话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多读了几次,才差不多明白意思。可能表述上有点别扭吧。

                                                999年,一位名叫纳赛尔的阿儿斯兰汗当政的时代,……”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2008-5-14 21:33:08
                                                  回到顶部
                                                  大意觉迷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真田家臣正七位下主殿少允
                                                  身份:领民
                                                  言论:668
                                                  入籍:2005年5月23日
                                                  55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999年的喀拉汗是阿赫麦德.阿里.托干汗(998-1004)是阿里.阿尔斯兰汗长子。
                                                  所谓叫纳赛尔的阿尔斯兰汗实际上是伊利克.纳赛尔(阿尔斯兰),他是阿里.阿尔斯兰汗次子,统治着乌兹干封地。他的称号的全称应该是“阿尔斯兰伊利克”,是处于“阿儿斯兰喀喇汗”和“博格拉喀喇汗”下一个等级的小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17 17:01:56编辑过]

                                                  专家:据考证,曹操墓被盗掘过两次,一次是在北齐,一次是在2004年。
                                                  记者:第二次怎么能如此准确地确定年限?
                                                  专家:因为我们在墓内发现了火腿肠皮、方便面袋子、矿泉水和啤酒瓶……

                                                    2008-5-16 13:04:01
                                                    回到顶部
                                                    pixy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领民
                                                    言论:579
                                                    入籍:2003年7月8日
                                                    56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可敦城应该就是辽西北路招讨司吧,土拉河西边还有个曷董城,是它的另一个音译吗?可位置似乎有些区别。

                                                    黑汗的副都有两个,怛逻斯和疏勒是什么关系呢?

                                                    送太政鲜花和掌声,看着很长知识,期待更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18 4:51:31编辑过]

                                                    --您能从深层次分析一下浦和今年夺冠的原因吗?
                                                    --俺们能上五个巴西人。
                                                    --明年球队卫冕会很困难吗?
                                                    --是的,所以我们正努力把第六个阿根廷人也变成日本人。

                                                      2008-5-18 4:47:46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57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以下是引用大意觉迷在2008-5-16 13:04:01的发言:

                                                      999年的喀拉汗是阿赫麦德.阿里.托干汗(998-1004)是阿里.阿尔斯兰汗长子。
                                                      所谓叫纳赛尔的阿尔斯兰汗实际上是伊利克.纳赛尔(阿尔斯兰),他是阿里.阿尔斯兰汗次子,统治着乌兹干封地。他的称号的全称应该是“阿尔斯兰伊利克”,是处于“阿儿斯兰喀喇汗”和“博格拉喀喇汗”下一个等级的小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17 17:01:56编辑过]

                                                      两个喀喇汗国的大小王的名号,早就把我给搞晕了,手头没有明确的传承表,各种资料上的翻译还都不一样……谁手头有世袭表呀?帮忙贡献一个。

                                                      顺便发句牢骚,网上相关资料错漏百出,别的不说,光古地名的今天位置就各说各话,还多是抄袭前人,中亚地名九成都是前苏联的地名,这两天光梳理和查找地方,我买了中亚五国、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地图,看得是头晕脑涨的……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8-5-18 23:00:12
                                                        回到顶部
                                                        大意觉迷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真田家臣正七位下主殿少允
                                                        身份:领民
                                                        言论:668
                                                        入籍:2005年5月23日
                                                        58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喀喇汗国的诸王等级大体上是喀喇汗、伊利克、特勤,以下还有若干等级,同一等级前面冠以动物名称。所以有“阿儿斯兰喀喇汗”、“博格拉喀喇汗”也有“阿儿斯兰伊利克”“博格拉伊利克”等等。
                                                        他们可以按照晋级的方式从特勤升为伊利克,从伊利克升为喀喇汗。但由于他们是类似分封制,所以这套称号体系很混乱,并非严格意义的双王制。
                                                        世系表我根据《喀喇汗国史稿》整理了一份。

                                                        专家:据考证,曹操墓被盗掘过两次,一次是在北齐,一次是在2004年。
                                                        记者:第二次怎么能如此准确地确定年限?
                                                        专家:因为我们在墓内发现了火腿肠皮、方便面袋子、矿泉水和啤酒瓶……

                                                          2008-5-19 9:52:16
                                                          回到顶部
                                                          大意觉迷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真田家臣正七位下主殿少允
                                                          身份:领民
                                                          言论:668
                                                          入籍:2005年5月23日
                                                          59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玉素甫统治的时期,喀喇汗朝疆域扩展到最大, 东面接着高昌回鹘,北到巴尔喀什湖,南接吐蕃,西包河中,虽然喀喇斡耳朵仍是王朝首都,但玉素甫长年留居在喀什噶尔,因此那里就被称作“斡耳朵坎特”,意 思是“汗城”。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因为王室成员大多被分封了土地,阿儿斯兰汗本身所能控制的领土反而在日益缩小。别的不论,河中地区的统治者阿里特勤就 一直反对他的哥哥玉素甫。

                                                          最终,河中地区从喀喇汗王朝分裂了出去。阿里特勤在世的时候就曾经自称为“桃花石汗”,也就是中国之王,他去世以后,权力逐渐落到前阿儿斯兰汗纳赛尔的儿子们手中。1041年,纳赛尔的长子穆罕默德继承了“桃花石汗”的称号,不再承认喀喇斡耳朵阿儿斯兰汗的宗主地位。

                                                          -----------------------------------------

                                                          这段内容好像说反了,当时伊利克.纳赛尔攻下萨曼王朝之后,他的家族在河中地区的统治力量加强,玉素甫为了抑制他们的力量,派阿里特勤去征服河中,没想到阿里特勤反客为主。反倒成为玉素甫的新对手,为后来东西分裂埋下伏笔。但后来伊利克.纳赛尔的儿子易卜拉欣.贝里特勤重新夺回河中地区的统治权。



                                                          1041年,纳赛尔的长子穆罕默德继承了‘桃花石汗’的称号,”这段有误,这里的穆罕默德就是玉素甫的那个弟弟阿里特勤。

                                                          纳赛尔的长子是易卜拉欣.贝里特勤,他上台已经是公元1052年。


                                                          专家:据考证,曹操墓被盗掘过两次,一次是在北齐,一次是在2004年。
                                                          记者:第二次怎么能如此准确地确定年限?
                                                          专家:因为我们在墓内发现了火腿肠皮、方便面袋子、矿泉水和啤酒瓶……

                                                            2008-5-19 10:07:14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60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我看的资料,没有提到阿里特勤又名穆罕默德。

                                                            阿里特勤是在1031年左右(此处我写误了)自称桃花石汗,他在1034年去世,传位给长子尤素甫,但尤素甫已不能在河中立足,权力逐渐被纳赛尔的两个儿子——穆罕默德.艾因.道拉和亦卜拉欣(贝里特勤)所夺取。穆罕默德1041年自称大汗,任命贝里特勤为他的副汗。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8-5-19 14:39:06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