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战国联盟论坛战国联盟主论坛『镰仓鹤冈八幡宫』 → [原创]凤凰涅槃

关闭 帖子评论
选取类型: 中立 支持 反对
观点标题: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观点内容:
(不支持HTML)
  1. 请以客观、真实地作出评论,并注意语言文明;
  2. 观点发表后不能作出更改;
回复贴子
您是本帖的第 43218 个阅读者
树形打印
标题:[原创]凤凰涅槃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91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谁能以针截毛发

大塞尔柱苏丹桑贾尔于1141年年初开始召集军队,辖地内包括呼罗珊、西吉斯坦、伽兹纳、马赞德兰和古尔等各部族或各地区的首领们纷纷从命,集合了整整十万骑兵,据说桑贾尔仅检阅这支大军就花费了六个月的时间。当年7月,他志得意满地渡过阿姆河,开进河中地区。

西喀喇汗国桃花石汗马合木匆忙前往迎接,把他的宗主接入首都萨末鞬,并且恳请桑贾尔帮助他镇压境内叛乱的葛逻禄人。葛逻禄人闻讯非常慌乱,急忙派遣使者前往忽毡,去请求菊儿汗耶律大石的援助。大石提出要求说,如果你们愿意臣服于我,并且按规定缴纳赋税,我就出兵帮你们的忙。

西辽的税额非常之低,咱们前面说过,包括收获物十分之一的土地税和每户一枚狄纳尔的人头税,比起中亚细亚旧有的税率来,减少了将近七成。条件如此优厚,葛逻禄人没道理不答应,于是他们就此垂下高傲的头颅,拜伏在大石脚前。

大石在收服了葛逻禄人以后,派遣使者前往萨末鞬,并且带去了自己的亲笔书信。大石在信中说,葛逻禄人已经接受了自己的统治,承诺不再骚扰萨末鞬和马合木汗,希望桑贾尔可以原谅他们,收兵回去。这是中国人先礼后兵的传统,但在桑贾尔看起来,却误以为菊儿汗怕了自己——十万骑兵在手,河中地区恐怕数百上千年来就从没见过如此规模的大军,还有谁胆敢不怕吗?所以桑贾尔回复了一封态度非常骄横的信,要求大石立刻皈依伊斯兰教,并且立誓成为大塞尔柱的附庸,否则他就要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全史》上说,桑贾尔陶醉于自己军队的实力,在信中反复渲染说他麾下战士擅长使用各种武器,这个文盲苏丹还加上了一句很不靠谱的比喻:“须知他们能用自己的箭截断须发。”他的宰相塔伊尔是个有文化的人,进言说这比喻不对呀,箭是穿刺类兵器,怎能用来斩截呢?况且态度过于傲慢和强横,反而容易使敌人看轻自己。但是桑贾尔根本就不听劝。

塞尔柱的使者就这样带着他们苏丹的回信来到忽毡,当着大石的面把信一读,骄横之色溢于言表。西辽将领们,或许也包括西喀喇汗国的葛逻禄军官们大为愤怒,纷纷鼓噪,但是大石摆摆手,示意他们安静,然后叫人按住使者,拔下他的一根胡须,再给他一根针,说:“来,你试试用针来截断自己的胡须。”

使者茫然不知所措,或许他还真的试了,但箭簇还是有点侧锋的,劲使巧了说不定真能截断毛发,针可只有尖刺,完全没办法拿来当小刀使。看着使者慌张的表情,各族将帅全都大笑起来,大石也不禁莞尔,反问说:“如果你不能用针截断胡须,另一个什么人怎能用箭来截断胡须呢?”

既然谈判已经破裂,战争无可避免,大石也就不再玩书信来往的外交花样,即刻点起大军,浩浩荡荡地向西进发,前去与桑贾尔交锋。据说他的军队中包括契丹兵、汉兵——那大多是他从东方带来的——也包括突厥兵——那应该是东喀喇汗国境内的葛逻禄人、康里人和西喀喇汗国新归附的葛逻禄人。

听到菊儿汗发兵的消息,桑贾尔也率领他的大军离开萨末鞬。两支大军如同两道湍急的巨流一般,在萨末鞬以北的卡特万草原遭遇了。

咱们前面说过,呼罗珊是指波斯东部,而西吉斯坦人主要居住在今天的伊朗和巴基斯坦交界处,古尔人主要居住在今天的阿富汗中南部,伽兹纳是指里海西南岸,马赞德兰是指里海南岸。当时塞尔柱帝国已经分裂,虽说名义上都臣服于大君桑贾尔,但桑贾尔实际控制,可以随心所欲调动兵马的,只有伊拉克以东地区。

在这一地区,除了上述那些随同出征的国家和部族外,其实大塞尔柱还有三个很大的附庸势力,那就是伽色尼、花剌子模和西喀喇汗。伽色尼王朝位置过于偏南,没收到征发命令,或者收到了不肯前来,也在情理之中;花剌子模离心倾向非常严重,对于桑贾尔的征召,阿即思肯定能躲就躲了;西喀喇汗国的马合木则一定会陪同桑贾尔杀出萨末鞬城的,虽然他国土残破,手下兵将不多,但塞尔柱大军再加上西喀喇汗的部队,总数就应该超过了十万。

中亚地区多高山、荒漠,适于居住的河流沿岸和绿洲地区并不算多,所以地广人稀。桑贾尔手里光半个大塞尔柱帝国,疆域总面积已经超过了才灭亡不久的北宋王朝,但北宋号称“八十万禁军”(虽然真正具有战斗力的也就西北军七、八万人而已),桑贾尔能拿出十万就已经顶天了。这确实是河中地区从未见过的庞大军队,因为河中地区和中亚细亚,自从公元九世纪阿拔斯王朝衰弱以后就从未出现过如此统一的政权,就连塞尔柱帝国的极盛期,其统治中心也是在西方,东方各国时降时叛,控制力并不稳固。

可以说,只有坐镇呼罗珊的桑贾尔才有如此实力,能够拉出十万大军来远征河中地区。

那么对比桑贾尔来说,大石究竟动用了多少兵马呢?此时西辽帝国的疆域大致等同于今天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比中亚细亚相对稠密,虽然建国时间不长,但从高昌回鹘往东去是大片沙漠,然后是西夏国,再然后才与金朝接壤,金军若想远征西辽,且得准备、忙活一阵子呢,基本上可以说东部并无压力,可以全力向西。就双方国力对比来看,西辽略逊于大塞尔柱,桑贾尔倾国杀来,西辽如果也把全部兵力都投入战场,兵数相差应该不会太过悬殊。

在进攻西喀喇汗国之前,大石曾经委派萧斡里剌为统帅,召集了七万大军东征金朝,虽然空手而回,还死伤了大批牲畜,人员方面却并没有遭受损失。这支东征部队,主力应该是契丹人、汉人、渤海人和奚人,也就是说,绝大多数都是陆陆续续从契丹辽朝跑过来的“遗民”。这七万人应该是西辽的主力部队,因为大石此次西征,目的本是吞并西喀喇汗国,预料不到会和中亚细亚的霸主桑贾尔见面交锋,所以也就没有征调附庸国东喀喇汗和高昌回鹘的部队。

大石本部七万人,再加上西喀喇汗国境内刚刚臣服的葛逻禄兵,除一小部分留守忽毡外,与各种穆斯林史料记载相同,前赴卡特万战场的部队约摸七到八万人。这七、八万人马,和桑贾尔的十万比起来确实略显不足,但只要指挥得当,还是有胜利的希望的。

大石将怎样指挥这场大决战呢?他究竟能否取胜呢?在叙述战役过程之前,咱们还是先来介绍一下战场附近的地形吧。

河中地区由两河一湖一山包夹而成,所谓两河,是指北面的锡尔河和南面的阿姆河,所谓一湖,是指西北方的咸海,所谓一山,是指帕米尔高原及其西部连成一片的诸多山脉。西喀喇汗国的首都萨末鞬位于河中地区的中部偏东,在它东面是高峻的山岭,在它西面是广袤的草原和沙漠。

萨末鞬城,今天翻译为“撒马尔罕”,乃是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二大城市。这座城市位于泽拉夫尚河以南的河谷地区,早在喀喇汗王朝统治此地之前,就已经挖掘了多道沟渠,引泽拉夫尚河水南下,灌溉城市周边农田,所以萨末鞬的繁荣富庶,可谓河中地区之最。

泽拉夫尚河是河中地区仅次于阿姆、锡尔两河的重要河流,它发源于东面的泽拉夫尚山,由东向西,迤逦而来,养育了萨末鞬城和西面的蒲华城(布哈拉),在靠近阿姆河中游的地方消失于克孜尔库姆沙漠。

从萨末鞬城向北五、六公里的地方就是泽拉夫尚河,渡过河去是一片大草原,被称为卡特万草原。卡特万草原呈东高西低之势,东面是帕米尔高原群山的余脉,由泽拉夫尚河的支流冲刷出多条峡谷,其中有一条峡谷名叫达尔加姆峡谷——据说西辽军队就是背对着达尔加姆峡谷扎营的。

史料上没有说东西方两支大军谁先进入的战场,但有可能是大石占了先,首先选择好了对己方比较有利的位置。桑贾尔率领大军离开萨末鞬城,北渡泽拉夫尚河以后,本是面朝北方,但得知西辽军队从东而来,已经立下了营寨,于是转向朝东,按照《辽史》上的说法,双方相距约两里多——古代的尺度比现在为小,换算成现在的尺度,大概是一公里不到吧。

穆斯林史料记载说,这天是“萨法尔月的第五天”,换算为公历是99日,一大早两军相遇,各自排列阵形,准备作战。战前,耶律大石利用地形的优势眺望了一下敌方阵列,然后鼓舞士气说:“敌军虽多,但多而无谋,只要一进攻,他们首尾无法相救,则我军必然取胜!”

这话其实是老生常谈,没有什么实在的内容。敌军多是正常的,至于有谋无谋,你前此从来都没有和桑贾尔对过阵,打过仗,这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如果能够攻敌一点,使其首尾不救,打胜也是很正常的,真实的布置在哪里?计划又在哪里?

可是大石也只能这样说,他即便有详细的谋划,对战争胜负早就胸有成竹,也是没法对士兵们说的,说了士兵们也未必能懂。重要的是在士兵面前表现自己的无所畏惧和坚定信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士兵对他们的将领充满信心,才能提高士气。如果仗还没开打就先说:“敌人比咱们多,打起来很困难,你们要不卖命就死定了。”看看士兵们会有什么反应?如果双方兵数实在太过悬殊,这样讲或许可以从另一方面激发士气,做困兽之斗,寻找翻盘的机会,现在双方兵力差距非常有限,就没必要玩这种花样了。

那么大石为鼓舞士气而说了一堆空话,他究竟有没有完善的策略和取胜的信心呢?我们相信是有的。虽然兵力略显不足,但西辽军比起塞尔柱军来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纪律严明、阵列紧密。前面说过,这支军队的主力是汉和契丹等民族的战士,他们多年来跟随大石南征北战、东挡西杀,以大石的丰富经验来说,应该已经将这支主力部队训练得如同铁板一块,轻易无法打碎了。刚刚依附的西喀喇汗国葛逻禄人或许纪律性要差一点,但数量不多,很难对大局产生影响。

相比起来,塞尔柱方面是一支联军,估计桑贾尔本部的呼罗珊战士还不到半数,其余的古尔人、西吉斯坦人等等,并没有长期并肩作战的经验,很可能无法完美地配合起来。耶律大石登高而望,他肯定看穿了塞尔柱阵营中几个虽然微小但确实存在的缺口,所以认为只要善加利用这些缺口,就有机会拉近兵数的差距,进而取得胜利。

一支真正强大的军队,不管被分割为多少块,不管被分配给怎样的战斗任务,相互间的配合都应该是紧密无间的。这来源于长期并肩作战所产生的默契,也来源于对己方上级将领用兵风格的了解,来源于统一的军事制度和法纪规范。人的勇懦总是有所区别的,如果没有很好的配合,没有严密的约束,勇猛者冲锋在前,很可能遭到合围,怯懦者退缩在后,很可能拖全军的后腿。那么,是说联合军肯定打不过独立的部队吗?也不能如此武断,重点还要看将领们究竟是怎样指挥的,是不是真的“无谋”。

且说双方列开阵势,按照惯常的做法,都把自己的军队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军,然后是左翼和右翼,最后是后方预备队。一般情况下,都会把主要力量放在中军——因为这是指挥官所在的位置,如果中军被击溃,肯定满盘皆输——然后或者中军牵制,左右翼完成包抄合围;或者左右翼协防,中军突入;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把重兵布置在一翼,形成斜线阵列,也就是中国传统所谓的“钩形阵”,但这种情况会比较少见。

两军对阵,如果兵数相差并不大,往往很难“大旗一挥,全军掩杀”,瞬间就把敌人给打垮了。如果形成一进一退的胶着之势,胜负就要看谁能在最合适的时机、最合适的位置投入后方预备队了。后卫部队虽然主要作用是保障全军的后路和保护粮草物资,但往往会成为最终致胜的关键。

冷兵器时代的平原大决战,原理就是这么简单。当然,具体运作起来,每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全局,都可能决定最终的胜负,千变万化,若非有经验的将领,是绝对不可能运用自如的。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8-6-20 8:27:16
    回到顶部
    大意觉迷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真田家臣正七位下主殿少允
    身份:领民
    言论:668
    入籍:2005年5月23日
    92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犯了点小错误,天祐皇帝是辽道宗的尊号,其年号为:清宁、咸雍、大康、大安、寿昌、寿隆。
    而天辅皇帝则是辽圣宗的尊号,又重复了。

    专家:据考证,曹操墓被盗掘过两次,一次是在北齐,一次是在2004年。
    记者:第二次怎么能如此准确地确定年限?
    专家:因为我们在墓内发现了火腿肠皮、方便面袋子、矿泉水和啤酒瓶……

      2008-6-20 9:30:00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93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都是尊号,确实不应该重复……难道真是天祜?好难听。

      刚才随便百度了一下,李乾顺倒有年号天祜民安,看起来这个字也并非不常用。

      不得要领,聊备一说,修改的时候可以添上一笔,哈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20 10:34:28编辑过]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8-6-20 10:33:08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94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伏尸十万呼罗珊



        114199日,西辽和塞尔柱两支大军在泽拉夫尚河北的卡特万草原遭遇,各自排列阵势,准备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决战。

        塞尔柱方面的布置是这样的:桑贾尔亲自统率中军,派勇猛善战的西吉斯坦国王担任左翼指挥官,右翼则交给了重臣艾米尔(阿拉伯语“王子”的意思)库马吉。此外,桑贾尔把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列在阵后,作为最后发动突击的预备队。

        桑贾尔的意图非常明显。他虽然态度骄横,不可一世,终究东征西讨那么多年,不是毫不知兵的白痴将领,他不会妄想着一次冲锋就可以把西辽军给打垮的。他是希望首先用前阵三军咬住敌人,把敌人逐渐拖乏,然后调上老兵发动雷霆万钧的最后一击,赢得决定性的胜利。后来纵横欧洲的拿破仑.波拿巴也擅长这样作战,习惯把久经沙场的老兵最后投入战场,经常会瞬间扭转本已不利于自己的战局。

        相比桑贾尔来说,耶律大石的布阵就有点让人摸不到头脑了。按照《辽史》的记载,大石自领中军,派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剌、招讨副使耶律松山统率左翼部队,派枢密副使萧剌阿不、招讨使耶律术薛统率右翼部队——萧剌阿不很可能就是曾经随同东征的大将萧查剌阿不,《辽史》里漏了一个字。同样是前部三军排列,同样派出了自己最信任也最重要的将领率领左右两翼,自己坐镇中央,但奇怪的是,西辽军的左右翼竟然各只有两千五百人!

        《辽史》中并没有记录大石此次出征兵马总数是多少,按照契丹人作战的惯例,中军数量会是左右翼两到四倍,也就是说,如果左右翼各两千五百人,那么大石的中军最多也就两万人马。按照穆斯林史书记载,西辽军最少也得有七万,难道大石把剩下的四万五千人全都扔到后面去了吗?他究竟想干什么?

        西辽军的背后,就是达尔加姆峡谷,这道峡谷非常狭窄,入口处才不过两百多米而已。西辽的后军,同时按数量来说也是主力,究竟是布置在峡谷之外呢,还是布置在峡谷之内呢?四万多人如果都布置在峡谷里,那得延绵多长呀,还能在战斗中发挥作用吗?

        耶律大石背靠达尔加姆峡谷扎营,是有其明确的军事考量的。首先,塞尔柱人在战斗过程中将无法包抄西辽军的后路;其次,即便塞尔柱人已经事先在峡谷另一头布下了伏兵,希望能在战斗过程中穿越峡谷,袭击西辽军后路,因为达尔加姆峡谷过于狭窄,无法在一线排布太多兵力,也不会对西辽军的后阵造成太大损害。唯一值得担忧的是,如果塞尔柱人先派兵堵住峡谷另一头,再在战斗中用左右翼完成包夹,把西辽军都挤入峡谷之中,那就后退无路,肯定全军覆灭了。

        当然,在军事上没有绝对有利的地形和绝对完美的布阵,如果塞尔柱人能够完成对西辽军的半包围,把大石压入达尔加姆峡谷之中,那么不用堵住峡谷的另外一头,西辽军自然就吃了败仗,顶多就是全军覆没还是全军崩溃的区别而已。



        列阵完成之后,战鼓声如同惊雷一般敲响,东西方大军各自稳步向前推进,最终碰撞到了一起。战斗初期,最激烈的厮杀发生在中部,耶律大石和桑贾尔都亲自指挥作战,向敌人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杀得难解难分。但是逐渐的,形势开始起了变化,西辽军两翼部队开始向后退缩。

        西辽左右翼仅仅各有两千五百人而已,虽然并没有明确记载塞尔柱在左右翼各布置了多少兵马,数量肯定要远远大于两千五百人。经过头几轮勇猛的冲杀以后,因为兵数的劣势,西辽左右两翼无法抵挡敌人的攻击,被迫向后退却。

        两军对冲的时候,后退就等于失败,很容易全线崩溃。因应这种形势,作为中军统帅的大石有两种选择:一是同样后退,二是向一侧靠拢。后退是很不明智的,左中右三路同时后退,敌人乘胜追杀,失败的命运是注定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比较明智的做法是放弃左右翼中的一翼,把中军主力往另一翼靠拢,把兵力集中起来,猛烈攻打敌方相对的一翼。如果在自己被放弃的一翼彻底崩溃后不久就能击溃敌方一翼,那么胜负仍然是五五开,局面会重新稳定下来。

        大石正是采用了这后一种做法,他率领中军缓缓地向南方运动,靠拢萧斡里剌统率的左翼——也就等于说,放弃了萧查剌阿布统率的右翼。萧查剌阿布本来抵挡汹涌而来的敌军已经非常艰难,被迫向后收缩了,因为中军主力远离自己而去,被迫干脆远远跑开,向北方退却。这样一来,西辽中军和右翼之间就被撕裂了一个很大的缺口。

        正面朝向这个缺口的乃是勇猛无双的西吉斯坦国王所率领的塞尔柱军左翼。看到这个大好时机,西吉斯坦国王立刻大踏步地前进,直线插入缺口,攻击大石中军的右侧。为了保证右侧的安全,西辽中军被迫向左回旋,距离萧查剌阿不越来越远了。

        那么原本西辽中军所面对的塞尔柱中军又在干什么呢?和西吉斯坦国王相同,苏丹桑贾尔也看到了西辽军被迫暴露出的缺口,一方面为了策应孤军深入的西吉斯坦国王,另方面也为了从侧面打击西辽中军,桑贾尔严令右翼指挥官库马吉牵制住敌人,自己率领中军也朝这个缺口冲去——西辽军的全线崩溃,似乎就在眼前了。

        然而这一切,其实都在大石的计划之中,西辽军是故意露出破绽,引诱塞尔柱大军进入预先布置好的口袋阵。整个战役的进程,其实在开战以前,大石就已经成竹在胸了,他所以选择放弃右翼,引诱敌方的左翼快速突入,恐怕也是在战斗过程中看到西吉斯坦国王勇而无谋,所以才故意这样安排的吧。如果西辽军放弃的是左翼,或许不那么勇猛的艾米尔库马吉不会那么容易就上圈套,某些时候,勇猛并不是善战的同义词,表面上的怯懦实际是谨慎,或许反倒可以和老谋深算划上等号。

        等到西吉斯坦国王和桑贾尔长驱直入,彻底撕裂了西辽军的阵列,甚至因为收不住脚而冲入达尔加姆峡谷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因为峡谷狭窄,不易回旋,反而无法及时掉过头来攻击西辽中军了。而大石布置在阵后的真正主力却在此时发挥了预料之中的强大作用——

        大石不可能把全部后军四万余人都布置在峡谷之中,但可能有一支部队在峡谷中堵住了敌人的去路,其余主力则埋伏在谷口两侧,趁着塞尔柱人冲入峡谷,短时间内无法转身的机会,从两侧对其发起迅猛的攻击。而大石的中军和萧斡里剌的左翼则可以放心地腾出手来,猛攻艾米尔库马吉率领的塞尔柱右翼军,以及布列在阵后的那些老兵。

        这个时候,双方初始就投入战场的部队多少已经呈现疲态了,只有各自的后军仍然精神饱满、气力充沛。战场被分割为峡谷内和峡谷外的两块,胜负关键就看哪一块战场最先决出胜负了。如果塞尔柱的老兵能够顶住大石的攻击,甚至发动反突击,逼近峡谷,策应桑贾尔主力逃出,那么大石的计划就会功亏一篑;如果西辽的后军先击破桑贾尔主力,那么塞尔柱的老兵即便再能征善战,也肯定无力回天了。

        战场上看似千钧一发,咱们在战场之外回想和分析,胜负的结论却可以很轻松地得出。达尔加姆峡谷方面,塞尔柱主力部分被逼入峡谷,无法回旋,部分仍在谷外,但遭到西辽军的两翼夹击,基本上处于被包围状态。而在卡特万主战场上,大石统率中军、萧斡里剌统率左翼军,对塞尔柱的右翼和后军可以造成夹击,如果萧查剌阿不假装溃败的右翼军能够及时兜个圈子掩杀回来,那么包围圈也可形成。在两处战场上,塞尔柱军都处于被包围或半包围的状态,还有可能扭转败局吗?

        况且,西辽后军与敌遭遇、对攻,是早就谋划好的,士兵们人人都有心理准备,而相对的,塞尔柱后军那些老兵们却被杀了个猝不及防——明明是我军占有优势呀,为何敌人能够杀到后军来?苏丹在哪里?前军全部覆灭了吗?背着这样沉重的思想包袱上阵,即便是刀枪血泊中滚爬出来的这些老兵,士气也可能会瞬间低落的。

        战斗就这样按照大石的计划完美地演进着,最后为暂时的胶着划上休止符的,或许是那些西喀喇汗国的葛逻禄人。



        史料上记载说,在卡特万大战中,这些葛逻禄人英勇奋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估计一下,大石为葛逻禄各位伯克安排的战场,应该是在阵后,也就是说,他们或者就列兵在达尔加姆峡谷中,堵住桑贾尔的去路,或者埋伏在谷口,从侧翼狠狠地打击塞尔柱人。

        “伯克”是突厥语,也可以写作“伯格”,意思是“头领”,后来引申为军队长官,塞尔柱帝国开国之君图格里克在被哈里发封为苏丹以前,称号就是伯克。这些葛逻禄伯克们恐怕拥有比西辽兵更为强烈的战斗意识,所以大石才会把如此重要的断后任务交给他们。

        对于西辽兵来说,即便这仗打输了,自己还有地方可逃,即便塞尔柱军趁机突入七河地区,也未必就能顺利地打到虎思斡耳朵城下,战争拖长了,最终的胜负还未可知。但是对于葛逻禄人就不同了,他们好不容易依附上了一个比较仁慈的主子,如果这个主子战败,族人们不是要再度沦为马合木汗的奴隶了吗?况且自己这次帮助契丹人和马合木汗的宗主桑贾尔作战,桑贾尔会用多么残暴的手段来对付战败者,尤其在他眼中是反叛者的自己?未来肯定会如同地狱一般!

        基于这种考虑,葛逻禄人个个奋勇,毫无畏惧地向前冲杀。在他们的奋战下,桑贾尔的中军很快就崩溃了,残兵逃出达尔加姆峡谷,狼狈地向南方跑去。耶律大石的计划获得了圆满成功,他魔术般的战术手腕,终于为年轻的西辽王朝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辽史》上说,大石“三军并进,忽儿珊(指根据地在呼罗珊的塞尔柱军)大败,伏尸数十里”,这多少有点夸张,但是穆斯林史书的夸张更有过之而不及。伊本.阿西尔在《全史》中说:“在伊斯兰教中没有比这更大的会战,在呼罗珊也没有比这更多的死亡。”还说:“十万人被杀,这当中有一万二千名戴缠头巾的(指伊斯兰学者)和四千名妇女。”那就更可笑了。

        冷兵器时代,一般情况下伤亡比率不会超过三成,超过这个数目,部队建制就会被打散,士兵就会四散奔逃,再有能力的指挥官也无法凝聚人心了。桑贾尔带到卡特万战场上的一共只有十万人,照《全史》的说法,难道全都战死,没几人跑掉吗?进入达尔加姆峡谷的部队是有可能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遭全歼的,但也应该会有被俘虏和主动投降的人,仍在峡谷外的军队,不可能全部都做了西辽兵刀下之鬼。

        再说了,桑贾尔军中就算普遍文化水平比较高,有“一万二千名”伊斯兰学者,也不可能会带上“四千名妇女”呀。

        当然,桑贾尔在卡特万吃了大败仗,这个大败仗不但是他平生所没有经历过的,也是河中地区甚至中亚细亚数百上千年都没有发生过的,这确实是事实。塞尔柱军实在是败得太惨了,冲锋在前的左翼指挥官西吉斯坦国王做了西辽兵的俘虏,退缩在后的艾米尔库马吉也做了西辽兵的俘虏,此外,桑贾尔的妻子,还有著名的伊斯兰法学家胡萨德.奥马尔等人也全数被擒。桑贾尔本人倒是侥幸逃脱,带着西喀喇汗国的马合木汗,一路向南疾奔,连萨末鞬城都不敢进,直接就逃回呼罗珊去了。

        俄国史学家巴托尔德认为,在卡特万会战中,塞尔柱军进入达尔加姆峡谷的部队,被峡中泽拉夫尚河支流冲走了一万人,两处战场总共被杀的有三万人,达到冷兵器时代伤亡惯例的上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4 8:48:11编辑过]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8-7-4 8:44:10
          回到顶部
          凌云茶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领民
          言论:463
          入籍:2007年5月13日
          95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一般伤亡达到30%,部队就会因士气下降和照顾伤兵导致失去有组织的作战能力,但是若果跟着全军溃败,死于败退中的人马就不会受这个比例的影响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4 12:31:07编辑过]

          出售河图、天书、麒麟、灵龟、卿云、嘉禾等诸般祥瑞;定制独眼石人、黄帛绢书、狐狸叫声CD等各种反像;代编谶语,代写劝进表。

            2008-7-4 12:30:41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96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名教大国传后世

            114199日,在卡特万草原上爆发的大决战,如同惊雷落地一般震撼了四方,对中亚细亚甚至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影响。

            从倭马亚王朝直到阿拔斯王朝,中亚细亚迅速地伊斯兰化,把原本从东方稳步向其推近的唐文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佛教文化排除在外。怛逻斯之战以后,390年过去了,中亚细亚的绝大多数居民都信奉了伊斯兰教,虽然大大小小的王国林立、更迭,但执政的不管是逊尼派,还是什叶派,全都属于伊斯兰教,他们名义上的领袖始终是远在伊拉克的哈里发,而最近数十年来,实际上的领袖也都是塞尔柱的苏丹。

            怛逻斯之战,高仙芝败退390年以后,耶律大石率领他的无敌军团从东方翻越群山和沙漠而来,他们高举着用汉字和本就脱胎于汉字的契丹文字所书写的旗帜,他们信奉着包括佛教、道教、摩尼教甚至萨满教等各种不同的信仰,他们抱持着和中亚细亚传统迥然相异的价值观,执行着与中亚细亚传统截然不同的政治和经济政策,如同一股洪流,瞬间就淹没了七河、淹没了喀什噶尔与和阗,甚至淹没了河中地区。

            只因为一场战斗,彻底改变了中亚细亚的政治格局,前有怛逻斯,后有卡特万。

            东亚的黄河、长江,和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孕育了人类最古老的两大文明,作为这两大文明重要桥梁的中亚细亚地区,见证了文明的兴盛和衰退。怛逻斯之战,预告着脱胎于两河文明的伊斯兰文明的崛起,而卡特万之战,则宣告了东方中华文明的再度兴盛。

            经过卡特万之战,西亚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大塞尔柱西部早就已经诸侯林立、鏖战不休了,又受到来自欧洲的十字军的冲击,桑贾尔原本有机会使王朝复兴,再度恢复近似统一的局面,但耶律大石毫不留情地打碎了他这种雄心壮志。

            战败以后,桑贾尔渡过泽拉夫尚河,因为西辽军在后面紧紧追赶,他被迫绕过萨末鞬城一路向南奔蹿,带着西喀喇汗国的马合木汗从忒耳迷(即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铁尔梅兹)渡过阿姆河,狼狈逃回根据地——呼罗珊的谋夫(即今天土库曼斯坦的马雷),塞尔柱帝国和桑贾尔本人就此一蹶不振。

            桑贾尔多年征战,穷兵黩武,搞得国库空虚,被迫加大对普通百姓的压榨力度。卡特万之战,据说他仅集结军队、整备物资就花费了整整300万狄纳尔,这还不包括行军过程中为表示苏丹的富有、慷慨而多次大手大脚的馈赠和赏赐。花剌子模沙阿即斯本来就对桑贾尔一肚子不满,趁此机会发动了对塞尔柱附庸各国、各部族,甚至桑贾尔直辖领土的进攻,桑贾尔发兵抵御,兵连祸结,财政危机更加严重。

            此后不久,古尔王朝开始崛起,成为塞尔柱最大的边患。这个王朝又写作“郭尔朝”或者“廓尔朝”,是由塔吉克人所建立的,原本根据地是在今天阿富汗西北部赫里河、木尔加布河和法拉河的上游地区,以出口武器、盔甲、警犬和奴隶著称。古尔王朝建立后开始对外扩张,往东进攻伽色尼朝,往西进攻塞尔柱帝国。1152年,与塞尔柱同源的古斯人因为不满桑贾尔的横征暴敛而发动叛乱,投向古尔王朝。1153年,桑贾尔亲率大军前往征讨,却被受古尔王朝暗中支持的古斯人两次击败,一路后撤,最后甚至被迫放弃了首都谋夫。

            就在撤出谋夫的时候,这位曾经雄心万丈、权威赫赫的塞尔柱大君桑贾尔不慎做了古斯人的俘虏。古斯人处死了所俘获的塞尔柱诸将,却留下桑贾尔的性命,白天扯他出来坐在王位上当傀儡,晚上把他关在铁笼子里,象对待狮子、老虎一般豢养起来——如此屈辱的命运持续了整整三年。

            桑贾尔被俘以后,塞尔柱诸异密拥立原西喀喇汗国的马合木汗为苏丹——他老爹是桑贾尔的女婿,多少算有点继承权。但是马合木汗继位虽然也获得了西方各塞尔柱苏丹的同意,本人却毫无权柄,大权都落到那些异密手中。1156年,被耍了整整三年的桑贾尔终于找个机会逃出古斯人的掌控,回到屡遭兵燹的首都谋夫。这老家伙一年后就病死了,享年71岁,塞尔柱帝国从此再无复兴的希望。

            相比塞尔柱帝国的衰败,耶律大石的事业却因为卡特万会战而达到辉煌的顶峰。大战结束后,大石释放了全部俘虏,然后乘胜渡过泽拉夫尚河,杀到萨末鞬城下。萨末鞬居民们已经被如此规模的战斗和失败吓破了胆,不敢做任何抵抗就打开城门,迎接西辽军进入。于是,大石顺利地吞并了西喀喇汗国。

            但是大石并没有把河中地区作为自己的直辖领地,他找到马合木汗的兄弟亦卜拉辛,册封他为桃花石汗,按照对待高昌回鹘和东喀喇汗国的例子,只在萨末鞬留下一名沙黑纳(监督官和收税官)就退兵了。

            大石在萨末鞬呆了90天,然后又前往起儿漫(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卡尔马纳)巡行,最后班师回归虎思斡耳朵。起儿漫是个神秘的地方,似乎冥冥中有着天意似的,西辽的开国君主最远就走到这里,而这个王朝的结束之地也是在这里……

            跟随大石归国的并非全部军队,他委派大将额儿布思(有专家认为此人即《辽史》中提到过的萧查剌阿不)率领部分兵马继续向西,进攻花剌子模。有一种传说,说因为阿即思不满塞尔柱人的统治,从而以富庶的河中地区来引诱耶律大石,暗中敦请西辽大军进入河中,所以卡特万大战得以暴发的幕后煽动者其实就是阿即思。虽然这一传说的可靠性并不很高,但倘若真是如此的话,阿即思真可谓前门拒狼而后门迎虎,得不偿失了。

            虽然大石西征万里,攻灭各国,但东西方史料上都没有记载说西辽兵如何烧杀抢掠,如何屠杀百姓,大概大石自命为仁义之师,或者为了把各地居民的抵抗尽量压缩到最小,从而严明军纪,禁止抢掠吧。但额儿布思在进入花剌子模后却背弃了这一政策,大肆烧杀,并且抢掠居民的财产。有一种可能性,即经过卡特万的胜利,西辽兵将们滋生了骄傲情绪,不肯再严守大石的军纪;还有一种可能性,阿即思打仗不行,耍阴谋诡计和搞外交斡旋可强着呢,而且他对待桑贾尔的政策就是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为了能够彻底打垮这位花剌子模沙的神经,所以额儿布思才行此下策。

            虽是下策,效果却很明显,西辽大军还没有靠近花剌子模都城,阿即思就已经吓破了胆,派遣使者前往表示臣服。额儿布思按照西辽对待附庸国的政策开出条件,阿即思无不应允,答应每年交纳三万枚狄纳尔的人头税,并且还附带上其它贡品,这才说服额儿布思满意地收兵回去。

            西辽帝国的最大疆域就这样确定了下来。王朝的直辖领地是以虎思斡耳朵为中心的七河地区,北至伊梨河,南到锡尔河上游,西至塔拉斯河(在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和吉尔吉斯斯坦西北部),东到伊塞克湖东面,此外,正东面可敦城周边地区也由菊儿汗直辖。附庸国包括高昌回鹘、东喀喇汗王国、西喀喇汗王国和花剌子模,附庸部族主要有康里部、葛逻禄部,以及粘拔恩部(在阿尔泰山以北,帝国的东北方)。

            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来介绍,西辽帝国的直辖加附属疆域,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全部、蒙古国的西部、俄罗斯的一部分、阿富汗西境的一部分,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全境和哈萨克斯坦的南部地区。当时中国境内各国相比,西辽疆域是西夏国和大理国的五倍,略大于南宋和吐蕃诸部,略小于金朝(宋金和议,划长江而治以后)。

            拉施特在《史集》中说,西辽“在萨末鞬西北方的卡特万草原击溃了最后一位‘伟大的塞尔柱君主’桑贾尔的军队,征服了花剌子模,并首次迫使中亚伊斯兰教徒接受异教徒的统治”,从此菊儿汗耶律大石成为“统治突厥斯坦和河中的所有各国和地区,拥有大量军队武装、人民的伟大君主”。

            因为卡特万大战,西辽确定了在河中地区的统治地位,并且威震中亚细亚,不仅如此,“契丹”之名从此远播四方,甚至远传到了欧洲,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俄罗斯人用“契丹”来称呼中国,拉丁文中也时常如此表述。

            这个时候的欧洲各国,正在联合起来向伊斯兰世界发起进攻,1096年发动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那一年,耶律大石虚岁十岁。十字军在耶路撒冷及其周边地区建立起很多个基督教的小王国,但此后逐一被塞尔柱突厥人扫除,遭受重挫。当大石在卡特万击败了塞尔柱军以后,消息不胫而走,传到地中海沿岸,给那些仍在死守最后基地的十字军以很大鼓舞。他们期盼着东西方夹击伊斯兰世界,并很可能由此产生出了“长老王.约翰”的传说。

            在基督教世界长期以来都流传着一个神话,说“东方三博士”之一的后裔在遥远极东之处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拥有数不尽的财宝和多如天上浮云的军队,这个国家的国王就是“长老王.约翰”,他将在必要的时候率兵前来救助基督徒们的危难。这则神话的源起正是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前后。

            对于“长老王.约翰”是否确实存在,他的真实身份是什么,历代都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那是指埃塞俄比亚的一位皇帝,但埃塞俄比亚是在欧洲的南方而非东方;还有人认为那是指蒙古草原上的克烈部,克烈部很可能在十世纪前后就皈依了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但克烈部最强盛的时代也不过三分之一个蒙古草原的霸主,规模比起传说中的远方王国来实在差得太多了。

            很有可能,欧洲基督徒心目中的“长老王.约翰”,指的其实就是菊儿汗耶律大石,约翰的王国就是指的西辽帝国,或者神话传说原本并无确切根源,但因为西辽的崛起而使两者归并为一了。首先,在大石的统治下,景教在七河地区获得了极大的支持,传播速度很快;其次,教皇亚历山大三世曾在1177年写信给“长老王.约翰”,请他帮助十字军,时间恰在卡特万大战以后不到40年,根据双方相隔的距离和当时的信息传播速度来看,亚历山大三世心目中的远方王国很可能就是指的西辽。

            正因为受到了“长老王.约翰”传说的鼓舞,1147年到1149年,法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罗马皇帝康拉德三世领导发动了第二次十字军远征,结果无功而返。

            西辽的建立,以及耶律大石对河中地区的征服,对西方所产生的影响并不仅仅体现于“长老王.约翰”的传说,其中很重要一点是打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渠道。在此之前,中亚细亚甚至包括西亚细亚很长一段时间处于突厥人的统治下,以塞尔柱各苏丹为最典型的例子,这些突厥贵族大多没有什么文化,连桑贾尔本人都是一个文盲,他们的征服和统治只会带来文化的衰退。而大石则不同,他是林牙出身,精通蕃汉文字,文化素养很高,而他麾下的那些汉族和契丹族将领也大多是契丹辽朝的旧贵族,是受过相当程度文化教育的。因此在西辽的统治下,中亚细亚的地方文化受到保护,远来的中国文化更为其注入相当活力。

            中国文化通过西辽这个踏板,继续向西方传播,这是其中一点,另方面,来自中国的科学技术也由此汹涌向西,不可遏制。怛逻斯之战后也曾经产生过一股东方科技西传的洪流,但都是被迫的,是片面的——阿拉伯人俘虏了部分唐军中的工匠,学到了火药配制、造纸术,以及先进的丝织技术和东方的绘画艺术,其中阿拉伯人看重的是军事工艺,阿拉伯火器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称雄世界。卡特万会战后的科技西传却是主动的,并且是全方位的。

            从国家组织形式、经济技术、建筑技术,到语言文字、文学作品、服饰、音乐,等等等等,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全方位多层次地在中亚细亚扎下了根,并且在大石等西辽统治者的推动下不断传向西方。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中,李志常曾经记述说中亚细亚的居民反映“桃花石诸事皆巧”;前苏联的《吉尔吉斯史》里也说:“吉尔吉斯斯坦出现的高度发展的汉文化的新浪潮,归功于喀喇契丹。”

            此外,西辽还使得契丹文字得以保存。契丹文分为大字和小字两种,大字创制于太祖阿保机神册五年(920年),是模仿汉字笔画设计的方块字,约有三千多个,小字则是阿保机的弟弟耶律迭剌根据回鹘文创建的拼音文字。在契丹辽朝,契丹文和汉文并为官方文字,后来金朝也根据契丹大字创造过女真文字,到了1191年,金章宗完颜璟过河拆桥,说女真文也造完了,契丹文可以不用了,下诏全部废除。于是契丹文字在中国本土就此灭绝,连臣服于金朝的契丹人自己都逐渐不认识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了。

            然而在西辽境内,耶律大石和他的继承者们仍然照着老规矩,定汉文和契丹文为官方通行文字。西辽灭亡以后,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西征,他麾下有一位重臣名叫耶律楚材,本是契丹贵族的后裔,但也早就不会契丹文了。耶律楚材来到中亚细亚,找到一个叫李世昌的人,原本是西辽贵族,被封为郡王,于是他就拜在此人门下学习契丹文字,并且把一些用契丹字书写的文献翻译成为汉文,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文化的上升、科技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宗教政策。其实阿拉伯人进入中亚细亚之初,宗教政策也是比较开明的,并不象后人想象的那样,既然“一手持《古兰经》,一手持剑”,打着“圣战”的旗号,就肯定所到之处都要迫使原住民改变信仰,否则格杀勿论,如果真是那样,伊斯兰教也不可能广为传播。阿拉伯人刚占领中亚细亚,一直打到葱岭的时候,并不强迫当地居民皈依伊斯兰教,而只是按照教义所规定的,凡穆斯林都可以不缴税,税金要转嫁到“异教徒”头上去。这样一来,居民们纷纷改变信仰,等到穆斯林人数越来越多,阿拉伯的地方长官们可就为了难,为什么?因为可能缴税的人口越来越少了呀。于是他们一方面破坏教义,也向穆斯林征税,一方面更为凶狠地压榨“异教徒”——这是各地暴乱不断,纷闹不休的很大一个原因。

            拉回来说,一旦伊斯兰教在中亚细亚占统治地位以后,“异教徒”就逐渐的没有了容身之地,屡受欺压。等到耶律大石率军杀来,吞并了喀喇汗国,一改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做法,延续中原王朝的传统,允许各种宗教平等传布。佛教、基督教(主要为聂思脱利派)、犹太教、拜火教、摩尼教重又繁盛起来,使得境内的文化发展更加多元化,显得生机勃勃。不过《全史》中说耶律大石本人信奉摩尼教,恐怕只是讹传。须知摩尼教之传入中国有两个方向,一是从西北方向传入,未入中原就已止步,二是从东南沿海传入,范围不出今天的苏、浙、闽三省,从契丹辽故地过来的大石前此是很难接触到的,更不大可能会虔诚信奉。大石本人很可能信的是在契丹辽朝盛极一时的佛教,或者传统的萨满教。

            诸多宗教在中亚细亚复兴的同时,伊斯兰教的传布空间当然会受到挤压。在当时回鹘族盲诗人艾哈迈德.尤格拉克的长诗《真理的入门》中,曾经这样写道:

            学者丢弃了善功,隐士舍弃了虔诚,

            哲人竟跳起欢乐的萨玛(指萨满教祈神之舞)手舞足蹈。

            禁止异教的人已无影无踪,

            异端学说却猖獗奉行。

            然而这对伊斯兰教来说却并非是桩坏事。任何一种思想,也包括宗教,在占据统治地位以后往往会停滞不前,逐渐腐化,被剥夺统治地位以后,反而更容易吸收别家所长,重新焕发出活力来。正是受西辽宽松的宗教政策所影响,伊斯兰教苏菲派中产生了新的改革者——亚塞维,他所创建的亚塞维派,简化了原本的宗教仪式,吸收游牧民族的神和宗教仪式,用当地流行的突厥语来传播,使伊斯兰教更便于东传,甚至一直进入中国的腹心地区。

            后人赞誉西辽为“名教大国”,这话真的不假。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8-7-9 8:57:16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97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第六章、呼罗珊:西方的黄昏落日

              抱子权国感天后

              西辽康国八年(1141年)9月,天祐皇帝耶律大石在卡特万击败塞尔柱大君桑贾尔,顺势吞并了西喀喇汗国,随即又派大将额尔布思攻入花剌子模,迫使花剌子模沙阿即思臣服,王朝就此达到鼎盛。但大石去国万里,经过连年征战,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两年后的康国十年(1143年),他突然在虎思斡耳朵去世,享年56岁(传统按虚岁记是五十七岁)。

              以当时人的寿命来算,大石不算长寿,但也不算短命,只是从后人的眼光看来,多少都会慨叹他英年早逝。人们纷纷猜测,以大石一贯抱持的理想来看,或许再积聚个三五年,他就会挥师东进,去和金朝一争雄长吧。如果大石能够多活两年,历史又会有怎样惊人的改变呢?

              就在卡特万大战的前一年,也即1140年,南宋名将岳飞在偃城大败金朝统帅完颜兀术,准备趁胜渡河,恢复中原,河东、河北各地义军也遥相呼应,大金朝面临着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大危机。可惜岳飞最终并没能完成夙愿,宋高宗赵构随即就下诏诸将班师,并且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岳飞愤而前往庐山隐居,表示“非暴力不合作”,结果被召回临安,扣上一个“莫须有”的帽子,惨遭杀害了。

              岳飞遇害是在1141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也就是卡特万大战的数月以后。远在万里之外的大石不大可能得到相关情报,他或许并不清楚,如果在三五年内第二次发兵东征,所面对的形势与离开中原时候是大为不同的。首先,岳家军确实很能打,但岳飞之能够连番取胜,并不仅仅自己能打而已,同时也说明了女真贵族已经开始堕落腐朽,建国初期的悍勇善战之心正在逐渐瓦解,并且金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并不稳固,这点对大石无疑是有利的。

              同时对大石东征还有不利的一方面,那就是经过1141年所签订的“绍兴和议”,南宋甘当金朝的臣属,已经不大可能配合西辽军,从南线夹击金朝了。

              昔日的有利变成了不利,昔日的不利转化为有利,那么当大石领兵万里而归的时候,他将面对怎样的敌人,将会爆发怎样的战争,又会取得怎样的成果呢?是能够顺利恢复契丹辽在中国北方的统治,还是二度铩羽而归,甚至被打得大败,从而连好不容易打下的西方领土也面临崩溃的危险呢?后人随心所欲地猜想,历史却终究无法假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石真是死得其时,他在自己事业最辉煌的顶点撒手尘寰,留给后人无限的崇敬和怀想,用震撼世界的胜利划上这样一个句号,虽不完美,却很圆满。

              从王朝创建者的角度来看待大石,他无疑是个胜利者,世界历史上很少有人能象他那样,用短短十年时间就征服如此广大的一片领土,奠定下数世的基业。然而,从契丹人的角度来看大石,他却又是一个悲剧人物,因为他一直梦想着恢复契丹辽朝在故乡和北中国的统治,他南征北战、东杀西讨,只为了积聚复国的实力,而当他真正拥有这种实力的时候,老天却又不给他时间了。当初离开可敦城的时候,大石应该不会想到,自己将会埋骨异乡,再也没有机会回到中国去了……

              耶律大石去世以后,新兴的西辽帝国并没有因为天纵英才的领袖去世而崩溃,这是因为大石套用了契丹辽朝的政治制度,完善了一整套的管理体系,群臣各安其职,同时也因为他在帝国直辖领域内不再分封土地,没有任何一员将领可以趁机反叛,取而代之。然而,下一代的接班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据说太子夷列年纪尚幼,还没有办法亲自主政,有效地管理那么大一个国家。

              历史上很多王朝都在初代征服者去世以后陷入危机,这可以称为“二世瓶颈”。征服者深感创业之难,并且也比较了解民间疾苦,他们在世的时候或许会如履薄冰、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而当他们去世以后,如果继承人年纪还轻,基本上没有经历过什么苦难,纯粹是蜜罐子里养出来的,就很有可能肆意妄为,从而使国家瞬间走向衰败。况且,开国之臣们劳苦功高,也未必就甘心接受年轻君主的领导,主幼臣强,从来都是祸乱的重要根源。

              很多王朝都无法顺利度过这“二世瓶颈”,眨眼间天下大乱,很快就灭亡了,比如说秦朝,再比如说西晋,甚至连自己也曾经上阵打过仗、才能超卓、登基时候年纪也不算轻了的隋炀帝杨广也有点莫名其妙地没能摆脱这一噩运。还有很多王朝,二世的时候经历过多次朝野变乱,全靠上下一心,苦挨苦熬,才勉强度过危机,比如西周、西汉,再比如曹操才死,北中国立刻人心惶惶,军队的哗变、百姓的暴乱此起彼伏。那么,西辽又将如何度过这种“二世瓶颈”呢?

              皇帝死了,太子尚幼,怎么办?其实契丹人早就有应对类似危局的传统方法,那就是母后临朝,摄政护君。当年阿保机去世,太子耶律德光年轻无法服众,全靠了德光的老娘述律太后在阿保机灵柩前自断一腕,震慑人心,才使得局面稳定下来。后来景宗耶律贤年纪轻轻就挂了,全靠了她的老婆萧太后(萧燕燕)抱着儿子临朝称制,才顺利完成景宗朝到圣宗朝的过渡。

              西辽是契丹人建立的王朝,政治制度基本上全盘延续契丹辽朝,因此也保留了这种太后临朝称制的传统制度。耶律大石去世的时候,遗命太子夷列继位,因为夷列尚幼,就让皇后,也就是夷列的母亲、未来的皇太后塔不烟“权国”,也即暂时管理国家。

              塔不烟的全名应该是萧塔不烟,姓耶律的皇帝娶一个姓萧的同族女性为后为妃,本就是契丹辽朝的传统,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西辽的传统。塔不烟权国整整7年,然后退居幕后,让儿子耶律夷列亲政;夷列统治了13年,壮年而殁,因为他的儿子们都还年幼,就命其妹耶律普速完临朝称制;普速完统治了整整17年,夷列的少子耶律直鲁古才得以亲政。

              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即萧塔不烟究竟是不是耶律大石的原配夫人呢?她是什么时候嫁给大石为妻的呢?大石享年56岁,去世的时候儿子夷列年幼不能治国,也就是说,夷列还不到20岁,他起码是在大石36岁以后出生的。考虑到塔不烟统治了7年才把朝政大权交给儿子,夷列更有可能继位时才13岁,老娘治国7年以后他才刚刚成年。

              如果夷列继位时是19岁,那么从大石去世往前推19年,是公元1124年,大石37岁,这一年的七月份他离开天祚帝的夹山行营北上,前往可敦城。如果夷列继位时是13岁,从大石去世往前推13年,那是公元1130年,大石43岁,这一年的二月份他离开可敦城,整兵向西,进行近万里的大远征。也就是说,夷列很可能是大石在可敦城养兵生聚的时候出生的。

              对于大石数十年的军旅生涯来说,这段时间相对平稳,娶妻生子,正其时也,话是说得通的,这种猜测也是很有可能的。然而大石是在这段时间里娶了塔不烟的吗?塔不烟是他第一个正室夫人吗?古人娶妻普遍较早,男子20多岁还没结婚并不常见,而大石20岁的时候是1107年,契丹辽朝虽然连根子都已经腐朽了,却还没有露出瞬间崩溃的苗头——完颜阿骨打要在整整7年以后才起兵造反呢。身为辽太祖阿保机八世孙的耶律大石,肯定不会是讨不起老婆,当时更不会有什么“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想法,他为什么要等到30多岁才在可敦城娶妻呢?

              且让咱们从头开始,顺藤摸瓜去探索各种可能性吧。首先,假设大石确实是20岁上下、风华正茂的时候娶的萧塔不烟,但是多年无子,或者在战乱中儿子们都死了,直到去往可敦城以后才生下了夷列。如果事实确实如此,就可以推出塔不烟的年龄并不比大石小太多,不大可能超过10岁的结论。塔不烟在把政权移交给儿子以后,她的身影就从历史上消失了,夷列在位13年而死,让妹妹普速完监国,却没有请老娘二度出山,可能塔不烟已经去世了。如此推测,则塔不烟60多岁去世,倒也在情理之中。

              还有一种可能性,即耶律大石的原配妻子,甚至还包括原配所生的儿子都已经在战乱中去世或者失散了,为此他才被迫在与天祚帝决裂、自称王号以后,再次挑了个萧姓女子为妻,也就是塔不烟,生下儿子夷列和女儿普速完——史料上没有记载大石还有别的侧妃,如果普速完是侧妃所生,应该也没有资格临朝称制吧。

              如果事实确实如此,那么《松漠纪闻》里所记载的大石因和粘罕赌博而逃的故事可能并不全然是瞎编。按照这个故事所说,大石抛下妻子,带着五个儿子逃出金营,他的妻子随即就被粘罕杀害了。然而奇怪的是,夷列前面,大石果真有五个儿子吗?他逃回来以后没多久就和天祚帝耶律延禧分裂了,没有再经过什么大的战斗,五个儿子没道理全都死绝或者失散呀。难道说子以母贵,因为其后又娶了塔不烟,并且册立她做皇后,所以皇位只能传给塔不烟的儿子夷列吗?这倒是很有可能的。

              金宣宗完颜珣兴定四年(1220年),曾派礼部侍郎乌古孙仲端等人出使蒙古,向成吉思汗请和,乌古孙仲端走过西域和中亚细亚很多地方,回来以后口授其见闻,由著名学者刘祁记录下来,完成一书,名叫《北使记》。这本书的史料价值和记述真实性比《松漠纪闻》要强得多,是这样叙述大石逃离金营的:“金太祖喜爱他(耶律大石)的俊朗和雄辩,就赐以女子为妻。然而大石心中暗怀异志,在跟随大军西征途中,突然带着‘孥’逃去了阴山背后。”

              “孥”,可以解释为妻子和儿女,也可以单指儿子。如果是后一种意思,那么和《松漠纪闻》的记载就相合了。如果是前一种意思,会不会金太祖阿骨打赐给大石为妻的女子就是塔不烟呢?大石带着逃跑的“孥”不仅仅是五个儿子,还包括了塔不烟呢?如果这样猜测,那么塔不烟在嫁给大石一年以后,也就是在可敦城期间生下亲儿子夷列,也就很顺理成章了。

              可惜史料记载太过简单,我们只能进行种种猜测,却终究无法完整了解大石的家庭状况。别说塔不烟是不是他的糟糠之妻,就连他一共有几个儿子,夷列上面还有没有哥哥、下面还有没有弟弟,都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来了。

              拉回来说塔不烟,她的尊号是“感天皇后”,抱着儿子临朝称制,并且改年号为“咸清”。魏良弢先生因此认为塔不烟很可能多年来与耶律大石同甘共苦,甚至在西辽的建立过程中起过很大作用,所以自改年号,把自己等同于皇帝一般,却并没有引起群臣的反对。然而这种猜测完全是不必要的,换皇帝就理当换年号,不管这个皇帝是年长还是年幼,是亲政还是让老娘、老叔甚至权臣来代管国家。说白了,“咸清”是小皇帝夷列的年号,不是皇太后塔不烟的年号。

              不过,塔不烟确实很有统治才能,在她的治理下,社会安定,百姓富足,西辽帝国蒸蒸日上。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大石逝世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四方,甚至一直传到了女真人耳朵里。根据《金史》所载,皇统四年(1144年),也就是大石去世的第二年,回鹘派遣使臣进贡,说大石和他们国家相邻,现在大石已经死了。金熙宗完颜亶闻报大喜,立刻就任命大臣粘割韩奴为武义将军,回访回鹘国,并且让他得机会就前往大石(大石之国,即指西辽),去查看一下究竟。

              粘割韩奴前往西辽,其真实用意是什么呢?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有两种可能性:一,探看一下情况,看有没有机会发兵攻打;二,看看西辽人肯不肯“归服王化”,也和回鹘一样成为金朝的属国。

              那么,这个向金朝进贡的回鹘究竟是什么国家呢?根据他们自称“和大石相邻”的地理位置来看,很可能是指高昌回鹘,《金史》中也记载说粘割韩奴是从“和州”前往西辽的。可是高昌回鹘不是西辽的附庸吗?又为什么会去向金朝进贡呢?

              中亚大国西辽,乃是耶律大石一手打下来的,大石才刚去世,高昌就胆战心惊,怀疑将要变天,从而脚踩两条船,向东方同样庞大的邻国金朝派遣使臣,倒也在情理之中。反正天高皇帝远,今天西辽的使者来了,我好生招待着,明天金朝的使者来了,我也盛情款待,你们互不碰面,这西洋镜就拆不穿。况且,就算拆穿了我的把戏,你又能拿我怎样?发兵前来攻打吗?那不正是把我往敌人怀里推么,谁会有那么傻?

              总之,因为高昌回鹘的通风报信,金朝得到了大石逝世的消息,就派粘割韩奴出使西辽。感天皇后塔不烟将怎样面对这一来自东方的威胁呢?她会对金使摆出何种姿态,作何种表态?在我们后人看来,确实是件饶有趣味的事情。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8-7-14 8:43:51
                回到顶部
                武田信朝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领民
                言论:410
                入籍:2006年11月14日
                98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忽然发现,太政大人您还有个坑没填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5 14:44:41编辑过]

                捷克馆的妞大好

                  2008-9-5 14:43:55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99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这个坑估计是完不了了。

                  原本已经完成了80%,然而编辑说考据太多,不适合普通读者阅读,要我修改,于是被迫大刀阔斧地砍掉很多考证文字,加上不少感性的扯淡进去,不过估计普通读者看得还是累,莫法度,我就是这风格。

                  算了,那就把我修订前的那80%都陆续贴出来,给联盟不普通的读者们看看吧。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8-12-28 19:17:16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100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安享太平称绍兴

                    根据《金史》所载,粘割韩奴出使西辽,一去就不回头,谁都不知道他遭遇了什么事情,是死是活,因此金朝对于西辽的内情始终是一头雾水,也就拿不出是战是和,或者威逼对方成为属国的策略来,此事就此不了了之了。直到31年以后的1175年,粘拔恩部的酋长撒里雅、寅特斯率领康里酋长孛古等三万多人脱离西辽的掌控,前来降附,才终于道破了粘割韩奴的下场。

                    据他们所说,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那一年,大国(金朝)曾经派遣粘割韩奴从和州前去出使“大石”,才进入“大石”境内,恰好“大石”来到野外撞见了,就问韩奴是什么人,为何不下马致敬?韩奴回答说:“我乃是上国使臣,奉天子之命前来招降你们,你应该下马听我宣读诏书。”“大石”说:“你一个人前来,空口说几句白话就想叫我们投降吗?”叫人把韩奴揪下马来,喝令他跪下。韩奴破口大骂:“反贼,天子不忍心对你们用兵,派我来招降你们,你就算不能自缚而降,亲自前往谢罪,也该当礼敬天子使臣才对,怎么反敢侮辱我?!”“大石”非常愤怒,就把韩奴给杀了。

                    《金史》中记述完这件事情以后,还解释说:“这个时候大石林牙已经死了,子孙相继,西方各部仍习惯称呼他们为‘大石’。”可见所谓的国名“大石”,其实应该是西辽,人名“大石”,其实应该是耶律大石的继承者,按照时间推算,应该是夷列或者塔不烟。

                    学者们大多把这件事归到塔不烟头上,但考虑到夷列继位的时候起码已经13岁了,并不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他离开虎思斡耳朵,跑去野外(传统认为是去狩猎)遇见粘割韩奴,一言不合把对方给宰了,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这在历史上往往只是不敢杀害使臣,或者使臣本人害怕被杀时候才搬出来的话,事实上历朝历代被杀的使臣车载斗量,多了去了。那时候没有国际法,各国也未必都是平等论交,不杀使臣固然显得宽宏大量,就算杀了,也不见得有多不对。况且,就粘割韩奴说的那番屁话来看,他被杀也是活该。

                    估计粘割韩奴进入西辽直辖领地时间不长,还没有详细了解当地的状况,以为不过是一小撮契丹辽朝的残党向西逃蹿,勉强找个落脚点而已(估计高昌回鹘给了他很大的误导,因为回鹘人绝对不会告诉他西辽有多强大,自己也只是西辽的附庸而已),所以态度极其的傲慢和强横。当时金朝是很强大,可以说是东亚甚至世界上最强盛、疆域也最辽阔的国家,但西辽比它差得也有限,“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前提总得是使者秉持着使者之道,你一副上国天使前来招降的臭面孔,谁能忍得了呀?

                    所以粘割韩奴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不管下令杀他的是塔不烟还是少不更事的夷列,都可以理解,并且不能说做得有多么不对。

                    感天后塔不烟执政7年,除了粘割韩奴被杀一事外,史书上对她统治期间所发生的事情完全付诸阙如,毫无记载。不过对于一个已经进入稳定期的王朝来说,没有事是最大的好事,没有战争、没有大的动乱,四境太平,自然百姓得以安家立业,有什么不好的吗?

                    塔不烟没有对外用兵,更没有为了完成亡夫耶律大石的夙愿而远征金朝,希图复国,即便在金朝使臣粘割韩奴把她或者她儿子气得够呛以后也没有这样做。这是因为一个王朝根基稳固以后,尤其在初代的征服者去世以后,自然会逐渐产生惰性,贵族、大臣们都有了自己显赫的身份地位,有了财富,谁还会想着再靠打仗去攫取虚无缥缈的远方的好处呢?即便是跟随大石万里远征,一路杀到西方来的重臣们,比如萧斡里剌、耶律燕山等人,大概也都不再梦想回归中原了吧。

                    大石本身在直辖领地内不再分封的政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催发了这种惰性,贵族们不再靠划一个圈就能把土地变成自己的私产,设立头下军州,那么我还为了什么要出外去打仗呢?只要国家太平,我的地位和财富可以传之于子孙,不就很好了吗?

                    对于农耕民族的汉人来说,这种惰性是相对较轻的,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等传统思想使得他们总想回到老家去,可即便如此,南宋朝一稳定下来,主和之声还是占了上风。况且游牧民族本就有迁徙的传统,对于契丹人来说,只要我们有自己的国家就好,至于这国家是在北中国还是在西域和中亚细亚,又有什么区别呢?

                    按照中原王朝的习惯,大石去世以后,群臣给他拟定了庙号,称为“德宗”。根据传统,开国之君称“祖”,比如太祖、高祖,等等,继业之君称“宗”,比如太宗、文宗、武宗,等等,所谓“祖有功而宗有德”是也。可是大石没有称“祖”,反而称了“宗”,这说明西辽群臣们没有把他看作是开国之君,西辽不是一个新建立的国家,而只是契丹辽朝的延续。西辽或者喀喇契丹只是后世史学者对这个帝国的称呼,为的是和在北中国建立的契丹辽朝相区隔而已,就象后唐、南唐之与唐,前秦、后秦之与秦一般。帝国的正式名称应该是“大辽”或者“大契丹”,所以,我们不是一直想复国嘛,那现在不就已经复国了么——复在哪里另说——还有什么可贪求的?

                    因此感天后塔不烟执政7年,西辽国天下太平,一直等到她退居幕后,皇帝夷列亲政以后,战争才再度爆发——是附庸国里先打起来了。

                    青年皇帝夷列走上前台以后,就下诏改元为“绍兴”,非常有趣,这个年号和南宋高宗赵构此时的年号相同(初号建炎,后改绍兴)。中国皇帝定年号有两个原则,一是得挑好字眼,组成个吉利的意思,比如大石有两个年号,“延庆”就是延续欢庆,“康国”就是国家安康,夷列第一个年号“咸清”,“咸”是全体之意,“清”是指政治清明,或者海晏河清也即天下太平。“绍兴”也是好意思,“绍”是继承,“兴”是兴旺。

                    可是皇帝定年号还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能重复。一般情况下,皇帝打算改元,或者新君继位必须改元,就得由博学的大臣们翻查古书,一方面找好字眼,另方面看看有没有和以前王朝的年号相重复的,然后拟出几个备选来,交给皇帝最终敲定。历朝历代年号很多,也不可能毫无重复,但一般情况下是某些僻处偏远的小国家的年号,连再博学的大臣都一时疏忽给遗漏了,结果定了个一模一样的,说不定还会被后人嘲笑。象绍兴这个年号,竟然和南宋王朝同时代的年号相重,实在是前无古人,后人来者。

                    这只能说明西辽帝国已经彻底隔绝于中原之外了,对于此时的中原王朝,包括金朝和南宋的消息相当闭塞。这一方面是因为路途遥远,通讯不便,另方面也说明西辽君臣已经毫无东进恢复河山之心,甘心于在中亚细亚做他们的一时霸主了。

                    顺便再说说,年号制度从汉武帝开始,延续整整两千年,只有到了明朝以后才确定一帝一元,所以也才习惯用年号来称呼相对应的皇帝,比如永乐皇帝、崇祯皇帝、康熙皇帝、咸丰皇帝,等等。只有两个例外,一是明英宗朱祁镇被迫退位了一回,后来复辟篡弟弟的位,所以他有两个年号:正统和天顺;二是爱新觉罗溥仪,他在清朝的年号是宣统,后来去搞个可笑的伪满洲国,又定年号为康德。契丹辽朝没有一帝一元的规矩,所以并不能认定咸清年号是塔不烟的而不是夷列的,逢有大事,皇帝就可能改元,夷列从后台走上前台、亲自执政,还不算是大事吗?为此改个年号有什么可奇怪的?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专家一口咬定1151年夷列不是亲政而是“继位”。

                    夷列去世以后,群臣给上个庙号叫做“仁宗”。照理说,中国古代皇帝有庙号还有谥号,都是死了以后给追加的,生前的称号则是“尊号”。耶律大石的尊号咱们前面说过,是天祐皇帝,庙号德宗,谥号史无所载,夷列则连生前的汉式尊号都没有传下来。现在还不清楚西辽是否有委派官员记史,根据耶律大石的林牙出身,很可能是延续了中原王朝这一传统的,可惜无论汉文的还是契丹文的西辽史,都没能流传下来,后人研究西辽,主要靠的是中亚细亚的一些穆斯林史料。穆斯林史料里当然搞不懂什么谥号、庙号,他们只会按照自己的习惯去称君主的“名号”。那么夷列的名号是什么呢?其实和他老爹大石相同,都是“菊儿汗”。

                    菊儿汗夷列才一亲政,就搞了一趟中原王朝常搞的活动,那就是人口普查。夷列是在1150年亲政的,第二年元旦改元绍兴,派遣官员调查和统计辖区内的人口数。这件事见载于中国史书《辽史》,照理说十万八千里外,中国人哪知道西辽具体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呢?但辽史是元朝时候编撰的,元朝疆域辽阔,应该能够搞到很多中亚细亚的史料记载吧,况且人口普查的结果非常详细,应该是有所本的。

                    这次人口普查,主要是统计十八岁以上的男丁,也就是说,按规矩该服徭役和兵役的那部分人。传统以成年男子为国家兵役和徭役的主要来源,虽说在某些年代,没成年的孩子和女人也被迫要服徭役,甚至要上阵去打仗,但终究不是常态。西辽这次普查的目的性非常明确,是为了清查隐瞒人口,为国家军队的组建和国家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普查结果,“得户八万四千五百户”,也就是说,共有八万四千五百个成年男丁,或者有八万四千五百个拥有十八岁以上男子的家庭。两种解释方法不同,所得出的统计范围也不同。首先,这个统治数字肯定只限定在菊儿汗的直辖领地内,不包括附庸国,附庸国全都自治,在附庸国内进行人口普查太不现实了。况且,就算拥有八万四千五百个拥有十八岁以上男子的家庭,平均一家三男顶天了,难道偌大一个西辽帝国,全部兵役人口只有二十五万吗?对比历次战争的出动数量,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十八岁以上的男丁里还包括老头,况且很少打仗是连每户每个男丁都征发上战场的,东折西扣下来,西辽包括其附庸国,只能拿出十到十五万的军队,这是根本说不通的。

                    如果说,男丁只有八万四千五百,按照魏特夫、冯家昇等专家的意见,普查范围大概只包括帝国内畿,也就是虎思斡耳朵周边地区,换言之,部分七河地区。如果说,八万四千五百是户数,乘3则最多有男丁二十五万,则很可能包括了整个菊儿汗直辖领地——全部七河地区,以及可敦城周边地区。根据这一统计数字,咱们大致可以了解菊儿汗所可以直接动用的军队数量,与当年耶律大石带上卡特万战场的相差不会超过两倍,大概在十五万人左右。

                    仁宗夷列亲政以后第七年,也即绍兴六年(1156年),战争终于爆发了,地点是在河中地区。且说葛逻禄人当年臣服于耶律大石,原想得到西辽帝国的庇佑,脱离西喀喇汗王朝的统治,谁想大石打完卡特万以后就一拍屁股走人了,把河中仍然封给西喀喇汗王朝的宗室,作为自己的附庸国。虽然按照大石的规定,西部葛逻禄人所要缴纳的赋税比从前大为减少,但他们仍然游牧在河中地区,得受当地领主,也即西喀喇汗国桃花石汗的管辖,心中难免愤愤不平,时间一长,乱子再度爆发。

                    卡特万大战以后,原西喀喇汗国桃花石汗马合木跟随桑贾尔西逃呼罗珊,等到桑贾尔被古斯人擒获以后,他就在当地异密的拥戴下继任为塞尔柱大君。耶律大石占领河中地区,改立马合木的弟弟亦卜拉欣.本.摩诃末为新的桃花石汗,是为亦卜拉欣三世。这位亦卜拉欣三世肯定不会想:“若不是葛逻禄人招来了契丹人,我也坐不上汗的宝座。”相反,他肯定会忧心忡忡:“葛逻禄人会不会象当年反对我哥哥一样也反对我呢?”

                    在这种很正常的心理基础上,虽然葛逻禄人受到的经济压榨要比从前为轻,但他们的政治地位恐怕反而会直线下降,因为西喀喇汗王朝对他们已经彻底不信任了。反过来说,葛逻禄人本身也肯定会滋长骄傲情绪:“当日若不是我们浴血奋战,契丹人未必能在卡特万打赢。况且我们是归降了契丹人,又不是归降你桃花石汗,你如今怎敢对我们指手划脚?”

                    双方的不信任越来越深,大石,以及大石的妻子塔不烟还在宝座上的时候,或许还能威慑双方,不出什么乱子,等到大石去世,塔不烟也退居二线了(或许已经死了),双方的矛盾就无可避免地要走向激化。于是到了1156年,矛盾演化为战争,桃花石汗亦卜拉欣三世和国内葛逻禄人的伯克(军事首领)艾亚尔在一个名叫饥饿草原的地方大打了一场。

                    战争的具体过程,史书上没有记载,只知道西喀喇汗国军队完全不是能征惯战的葛逻禄军队的对手,输得无比凄惨,甚至连国王亦卜拉欣三世也阵亡了,陈尸荒野。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8-12-28 19:18:29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101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没有人看么?真背呀。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9-1-2 12:04:29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102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一代枭雄阿即思

                        亦卜拉欣三世战死以后,继承桃花石汗宝座的是阿里.本.哈桑。阿拉伯人本是无姓的,习惯在名字后面加个“本”,再加上父名,中亚细亚的回鹘人大多伊斯兰化了,也接受了阿拉伯人的命名规则,所以阿里.本.哈桑的意思就是哈桑的儿子阿里,他的父亲乃是曾经做过一任桃花石汗的哈桑特勤——“特勤”是回鹘语“王子”之意。亦卜拉欣三世曝尸荒野,他的儿子们都还年幼,于是同样拥有继承资格的年长的阿里就成为新的桃花石汗,也称“恰克雷汗”。

                        阿里重新积聚力量,图谋反攻,终于在回历五五三年(11581159年),也就是亦卜拉欣三世被杀三年后,杀死了葛逻禄人名义上的领袖比古汗。葛逻禄人因此遭受重创,艾亚尔伯克、拉钦伯克等人保护着比古汗的儿子们仓惶逃出河中地区。可他们该到哪里去呢?再去请求西辽的支援吗?那是不可能的。西喀喇汗国现在是西辽的附庸,只要没有违逆菊儿汗的意志,没有想要摆脱西辽的控制,国内再怎么闹,夷列肯定是不会管的。这伙人想来想去,周边最大的、可以依靠的势力除了西辽就只有花剌子模了,不如逃到花剌子模去吧。

                        花剌子模这些年可真是抖了起来,虽说名义上臣服于虎思斡耳朵,还得年年缴税,但终究“天高皇帝远”,它和西辽中间还隔了一个西喀喇汗国,菊儿汗根本就管不到那么遥远的地方,由得他们胡作非为。尤其是,西辽的几个附庸国,高昌回鹘周边是吐蕃、西夏和金朝,没什么地方好发展,东喀喇汗国邻着吐蕃,西喀喇汗国邻着花剌子模,也都受到同样的局限,只有花剌子模向西、向南一望,大片混沌,可以混水摸鱼。

                        花剌子模第二代沙阿即思原本的理想不过是谋求独立,可是桑贾尔在卡特万吃了大败仗以后,他就改变策略,转守为攻,开始有计划地蚕食塞尔柱帝国的领土。在向西辽表示臣服,糊弄走了额尔布思以后,阿即思立刻就发兵杀入呼罗珊,攻陷了塞尔柱的首都谋夫,杀死和带走了一些当地的宗教学者,还把桑贾尔的国库抢掠一空。1142年春天,阿即思再度攻入呼罗珊,拿下了历史名城你沙不儿(即今天的伊朗呼罗珊省内沙布尔)。

                        可是终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桑贾尔逐渐在呼罗珊站稳了脚跟,恢复了统治,就于11434月发起反攻。估计因为耶律大石的去世,西辽暂时没有精力前去救援,阿即思吃了败仗,被迫再次向桑贾尔表示臣服,还把前两年抢到的财宝全都还了回去——当然,他也并没有放弃和西辽的隶属关系。

                        与西辽派一名沙黑纳到阿即思身边负责监视和收税相同,桑贾尔知道自己一口吃不下花剌子模,并且也怕再次惹恼了西辽的契丹政权,于是就接受了阿即思的投降,派一个名叫阿的布.沙比尔的诗人做自己的代理人来到花剌子模。阿的布.沙比尔不负所托,到了没几天就打听出一个大阴谋来,据说阿即思打仗打不赢,打算玩阴的,派了两个信奉伊斯玛仪派的花剌子模人去刺杀桑贾尔。

                        阿的布.沙比尔马上写了一封密信,详细描述两名刺客的外貌特征,让一个老太婆把信藏在靴子里,悄悄带到谋夫,呈递给桑贾尔。桑贾尔得信大怒如狂,按图索骥,在旅馆里找到那两名刺客,立即处以死刑。

                        消息传回花剌子模,阿即思也怒了,并且不考虑后果地把阿的布.沙比尔逮捕起来,扔到阿姆河里喂了鱼。于是两国关系再度破裂,11471011月间,桑贾尔第三次率领大军进攻花剌子模。阿即思知道自己还是打不过,就请一位扎希德阿胡普昔(意为“穿鹿皮的隐士”)出山,带着礼物去桑贾尔军中,为花剌子模的人民求情。苏丹桑贾尔答应再一次饶恕这个反复五常、变色龙一般的家伙,但要阿即思亲自前往阿姆河畔来对自己表示臣服。

                        114862日,阿即思来到阿姆河畔会见桑贾尔,但不知道他又找到了什么靠山,态度变得非常的傲慢。照理说参见宗主国的君王,表示臣服,就算不跪下磕头,也总得下马致敬吧,但阿即思只是在马背上略微欠了欠身体,然后还没等桑贾尔驳马离去,他自己先掉头跑了。桑贾尔倒不愧是一代枭雄,虽然每况愈下,逐渐走向自己的末路,终究君王的气概还在,虽然很不满阿即思的态度,然而既然有言在先,答应了对方的臣服,也就不再前进,退兵回去了。

                        阿即思此人的顽强不屈和权谋诈术,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且说当他和桑贾尔争斗的时候,锡尔河中游的历史名城毡的(在今天哈萨克斯坦克孜勒奥尔达东南方)落到了西喀喇汗国原桃花石汗马合木的儿子喀马拉丁手里。阿即思和喀马拉丁一贯关系很好,因此虽然非常垂涎毡的,他却不立刻撕下脸皮来发动进攻,反而在1152年春天邀请喀马拉丁去一起进攻钦察人。喀马拉丁一开始毫无警觉,同意了,但等到阿即思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来到毡的附近后,他终于醒悟过来,弃城而逃。

                        阿即思派人携带礼物去劝说喀马拉丁回来,说:“你我至交好友,我又怎么会伤害你呢?”可是喀马拉丁一回到毡的,立刻就被阿即思囚禁了起来,把他一直关押到死。阿即思随即把毡的城交给自己的长子伊勒.阿尔斯兰管理。

                        到了1156年,苏丹桑贾尔被古斯人所擒,阿即思立刻抓住这个大好机会,率军进攻塞尔柱辖区内的阿模里(在阿姆河南岸,即今天的土库曼纳巴德)。阿模里守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阿即思发现难以攻克,就写信给桑贾尔,表示效忠和勤王,请求把这座城堡赏赐给自己。但是桑贾尔回复说:“我们不对人吝惜该堡,但先遣伊勒.阿尔斯兰率师来救援我们,然后我们将把阿模里堡和成倍的城堡赏赐给你。”

                        阿即思当然不是真心想要救援桑贾尔,一看拿不下阿模里堡,干脆就收兵回去了。此后不久,在谋夫登上塞尔柱大君之位的马合木主动写信请求花剌子模的救援,阿即思受邀前往呼罗珊,并且就在途中病倒,终于再也爬不起来了。

                        阿即思的长子伊勒.阿尔斯兰领兵归国,虽然史料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从蛛丝马迹中看出发生过一场争夺花剌子模王位的斗争。志费尼记载说:“在他(伊勒)到那里(花剌子模)去的途中,所有异密和士兵都发誓效忠于他。他把他的兄弟苏莱曼沙囚禁起来,在后者的额头上看出了他的叛变迹象……”

                        822日,伊勒.阿尔斯兰终于继位成为这一系的第三代花剌子模沙。这个时候,在花剌子模的西方,塞尔柱再难重兴,呼罗珊也乱成一锅粥,在其南方,古尔王朝崛起,伽色尼朝日薄西山。伊勒趁机大肆扩充地盘,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这个小小的花剌子模,即将成为西辽帝国最大的敌人。

                        1156年在中亚细亚历史上发生过三件大事,分别是桑贾尔的被擒、阿即思的去世和伊勒的继位,以及咱们前面提到过的饥饿草原之战。饥饿草原之战后不久,西喀喇汗国新汗阿里.本.哈桑对境内葛逻禄人发动了全面反攻,于是,葛逻禄贵族们就凄凄惶惶逃往花剌子模,去投奔伊勒。

                        花剌子模从阿即思开始,就对富庶的河中地区垂涎三尺,这回可算是逮着机会了。拉钦伯克等人跑来哭诉,说“阿里汗杀死了古尔汗,还打算对其他葛逻禄首领动手”,于是花剌子模的新沙伊勒就借口保护葛逻禄人,悍然发兵进攻河中地区。

                        11587月,花剌子模军以流亡葛逻禄人为先锋,进入西喀喇汗国境内,攻陷了蒲华。恰克雷汗阿里一方面把境内的土库曼人召集起来,协助防守首都萨末鞬,一方面急忙派遣使者去向菊儿汗夷列求救。

                        夷列深晓“以夷制夷”的道理,自己不动手,却下诏给东喀喇汗国的“伊利克—伊.土库曼”亦卜拉欣.本.阿合木,要他出兵相助。那位土库曼王接到诏书,不敢怠慢,急忙亲自点集了一万精兵,浩浩荡荡向西进发。

                        伊勒在蒲华停留了一段时间,稳定局势,向居民们许下种种诺言,请他们支持自己,然后才东向逼近萨末鞬。阿里沉着应战,双方隔着泽拉夫尚河列阵,小小打了几仗,互有胜负。这个时候,土库曼王领兵到来了,他登高一望,赫,只见花剌子模军武器精良、士气高昂,实在是一支劲旅。土库曼王一想,我这趟来是为的什么呀?就算打赢和赶走了花剌子模人,也不过就赢得阿里一声感谢,和菊儿汗一声称赞而已,损伤自己的军队,结果恐怕什么也捞不着。这样的仗,不打也罢。

                        于是土库曼王就煽动萨末鞬城内的宗教学者们起来反对战争,说大家都是真主的信徒,不应该自相残杀。阿里抵抗不住这种舆论压力,只好央告宗教学者们去花剌子模军中求和。伊勒一看对方援兵到了,想起西辽帝国辽阔万里,附庸众多,就算自己打赢这一仗,敌人增援源源不断地开到,也总有扛不下去的时候,于是就同意了和谈。

                        和谈的结果,花剌子模立刻撤兵,阿里则恢复葛逻禄各位首领原本在西喀喇汗国中的职务。

                        花剌子模和西喀喇汗国之间的这场战争,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葛逻禄人的问题,只是把矛盾藉着和约暂时压制下去而已,可以预见的,时间一长还得出乱子。不过菊儿汗夷列是看不到事情的结局了,他仅仅在位20年,也就是说亲政才13年就去世了,估计死的时候不会超过40岁。

                        夷列在位的时候,有一种说法,他曾经巡行到可敦城。根据《大金国志》的记载,1156年,也就是饥饿草原之战的同一年,二月份,金朝派左都监婆隆敦进攻曷董城也就是可敦城,“林牙的儿子乌律率领骑兵数百人出入阵前,婆隆敦派人前去对话,乌律遂退”。部分专家认为这个乌律就是夷列,因为史书上没有记载耶律大石还有第二个儿子。

                        1156年,夷列已经亲政了,作为一国之君,他似乎没有道理远巡到帝国的最东段,甚至还亲自出马,只率数百人到阵前去和金兵对话。皇帝出马,仪仗是和普通官员不同的,西辽继承契丹辽朝的制度,他们的仪仗队女真人也应该看得懂,如果看到有皇帝或者亲王仪仗出入阵前,婆隆敦会不向上禀报吗?记载中并没有写那个乌律是皇帝或亲王的身份,只有两种可能性:一,记载有所缺失;二,乌律根本就不夷列。

                        咱们不要忘了,可敦城中曾经除了耶律大石林牙外,还有一个耶律佛顶林牙。大石西征,留下佛顶林牙守城,还曾经一度挫败过耶律余睹的进攻。所以“林牙的儿子乌律”,很可能指的不是大石之子夷列,而是佛顶之子。佛顶既然被托付以留守大任,他的儿子很可能成为留守大将,而如果此时佛顶已死,乌律也很可能子袭父职,成为西辽帝国东部疆土的最高统帅。

                        拉回来说,西辽仁宗夷列年纪轻轻的就驾崩了,他起码有两个儿子,但是年龄还小,无法亲自主政,按照规矩,还是皇后权国。然而或许因为皇后已经去世,或许因为皇后太没有政治才能,夷列破天荒地把政权移交给了自己的妹妹——耶律普速完。

                        普速完是耶律大石和萧塔不烟的女儿,为了拉拢开国的第一功臣、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剌,大石(或者塔不烟)把她嫁给萧斡里剌的长子萧朵鲁不为妻。大概因为普速完和她母亲一样,都很有政治头脑,身后又有强大的萧氏家族支持,所以夷列才会请妹妹代自己的儿子执掌朝纲吧。

                        这倒有点象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了。然而太平公主虽然对朝政有很大的影响力,终究没有亲自主过政,普速完则不同,她登上摄政宝座,改元为崇福,自己给自己冠上“承天太后”的尊号——大概意思是继承自己母亲感天太后的事业——中国五千年的古代史,公主摄政的,就只有她一个而已,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过夷列托付得人,他这个妹子果然很有魄力,与众不同。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9-1-2 12:05:53
                          回到顶部
                          凌云茶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领民
                          言论:463
                          入籍:2007年5月13日
                          103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不说在看只怕又来个大怒不贴,偶支持一下。、

                          出售河图、天书、麒麟、灵龟、卿云、嘉禾等诸般祥瑞;定制独眼石人、黄帛绢书、狐狸叫声CD等各种反像;代编谶语,代写劝进表。

                            2009-1-2 20:26:11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104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铁腕太后普速完

                            普速完执政以后有记载的第一件事,就是彻底解决河中地区的不稳定因素——葛逻禄人。1164年,她下诏给西喀喇汗国的新君主马苏德二世,要他把蒲华和萨末鞬两地的葛逻禄人迁往喀什噶尔地区。这一方面是为了消除葛逻禄人在河中地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让他们和东喀喇汗国内的葛逻禄人合流,便于统一管理。

                            这些西部葛逻禄人长期以来充当西喀喇汗国的边防军,贵族们都是军事将领,可是根据普速完的命令,他们不许携带武器上路,到了喀什噶尔以后,全都得转行务农。马苏德接到诏书,大喜过望,自己一直头大的葛逻禄人即将被赶走,那位菊儿汗宝座上的女人真是太英明了!于是他立刻一板一眼地执行命令——理所当然地,引发了葛逻禄人的大暴动。

                            西部葛逻禄人已经在河中地区生活了好几代,不是你说让他们走,他们立刻就肯搬走的,况且他们大多数都是战士,突然要他们放下武器,改行务农,谁都会心里哆嗦——我能够靠耕种养活自己吗?本来这些葛逻禄人就已经对普速完的命令有所不满了,马苏德再来个公报私仇,严格执行命令,毫不通融,葛逻禄人当然会拿起武器来反抗。

                            葛逻禄人在他们的多位伯克领导下,聚集起来向蒲华进军。此时蒲华的城市长官名叫摩诃末.伊本.奥马尔,他一面派遣快马去萨末鞬告急,一面派人和造反的葛逻禄人交涉。据说使者这样对葛逻禄人的首领说:“要知道,当昨天异教徒(指契丹人)通过这个国家的时候,他们放弃了抢掠和屠杀;而你们是穆斯林战士,把手伸向别人的财产和鲜血,那是卑鄙的。我将向你们缴付足够你们需要的钱,只要你们放弃抢掠和袭击。”

                            对方既然这样低姿态地来恳求,还愿意交纳保护全城百姓身家性命的赎金,葛逻禄首领们也不便断然拒绝,于是张口开出天价。使者回去禀报,摩诃末.伊本.奥马尔就地还钱——就这样使者在两边来回跑,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马苏德二世趁机秘密发兵前来,从背后突袭葛逻禄叛军。葛逻禄人大败,一部分依循前例逃去花剌子模境内,大部分则被缴下武器,押送去了喀什噶尔。就这样,在普速完雷厉风行的指令下,在摩诃末.伊本.奥马尔的策划下,在马苏德二世的奇袭下,终于圆满地解决了河中的葛逻禄人这个老大难的问题。

                            下一步,就该收拾胆敢收留葛逻禄人,还曾一度侵入河中地区的花剌子模了。

                            阿即思仿佛脑后有反骨似的,一辈子都在和塞尔柱苏丹桑贾尔作战,希图摆脱塞尔柱人的控制,但他始终不敢对西辽说半个不字。等到伊勒的时代,来自西方塞尔柱的威胁逐渐土崩瓦解,1162年,塞尔柱大君马合木遭到部下穆阿夷.爱阿巴的劫持,被刺瞎双目囚禁了起来。伊勒趁机发兵呼罗珊,逼迫实际掌握政权的爱阿巴低头求和。

                            既然西方的压力解除了,这位野心勃勃的花剌子模沙就开始把目光瞄向东方,藉口葛逻禄人问题没能得到圆满解决,拒绝再向虎思斡耳朵缴纳贡赋。

                            或许伊勒有点看不起普速完吧,菊儿汗夷列已经去世了,他的继承人还很年幼,一个女人盘踞在虎思斡耳朵的宝座上,又能有什么作为呢?然而伊勒料想不到,那位承天后普速完的性格却比她去世的哥哥要火爆得多,况且此时西辽的军事实力又有很大增强,于是1170年,一支数量惊人的大军离开虎思斡耳朵,浩浩荡荡地向西进发,前去讨伐“不服王化”的花剌子模。

                            普速完这次征伐举措,得到了和花剌子模有仇的西喀喇汗国的支持,马苏德二世也急忙领兵前去会合。花剌子模沙伊勒点兵迎战,还按照老规矩,让流亡的葛逻禄人当先锋——这支葛逻禄人的统帅正是曾在饥饿草原会战中取得过大胜的艾亚尔伯克。

                            艾亚尔伯克在阿模里构筑防线,想要挡住西辽和西喀喇汗国的联军,等待花剌子模大军前来会合。然而众寡之势实在太过悬殊,大军一到,寸草不留,艾亚尔伯克兵败做了俘虏。这个时候伊勒还在半道上,听到消息,又惊又恐,突然从马背上摔下来,病倒了。于是他急忙派人前去西辽军前求和,自己退兵回归花剌子模。

                            史料上并没有记载和谈的结果,大概是伊勒对自己此前的行为表示道歉,答应按时缴纳贡赋吧,普速完也就不再紧逼,诏令大军班师。然而受此屈辱和惊吓,伊勒的病势越发沉重,当年88日终于咽了气。

                            伊勒共有两个儿子,长子特克什,次子苏丹沙(音译,不是苏丹+沙)。伊勒自己在登上沙的宝座前曾被封在名城毡的,花剌子模对这个城市非常重视,所以他在继位以后,就也命令特克什镇守毡的。因为老爹死得突然,特克什还没来得及回去奔丧,就突然得到消息,小兄弟苏丹沙已经登上王位了。

                            特克什闻报又惊又怒。原来两兄弟不是一个娘生的,苏丹沙的母亲图尔罕王后是个很有权力欲的女人,一心想把自己年幼的儿子扶上宝座,自己也好“垂帘听政”。因为就在花剌子模本土,所以伊勒一死,这母子俩就近水楼台先得月,还下诏召特克什前去觐见。

                            特克什知道自己不能回去,这一去就等于承认了弟弟苏丹沙的国主地位,同时还很可能一去不回头,遭到后母的囚禁或者谋害。可是以毡的一城之力,还无法与夺位者相对抗,于是他一面敷衍,一面积聚力量,打算找机会起兵,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

                            图尔罕王后一看特克什不肯应召前来,一不做,二不休,立刻发兵讨伐。特克什不敢抵挡,匆忙逃出毡的,骑快马跑到虎思斡耳朵,去向普速完请求庇护。特克什在承天后的驾前,又是哀告,又是抹眼泪,说花剌子模的王位本该是他的,后母、兄弟篡位不说,还打算把他连根铲除,请宗主国主持公道。

                            当然,靠着这种说辞,一贯不大干涉附属国内政的西辽是不会搭理的。特克什知道普速完想听什么,他说:“如果我能得回我的王国,必将花剌子模的所有财富都进献给太后,并且年年进贡,岁岁来朝。”

                            普速完一听,这倒不错,通过拥立一位新的花剌子模沙,可以把这个素有离心倾向的王国重新拉回正道上来,何乐而不为呢?根据志费尼所记载,于是普速完就派遣驸马率领一支为数众多的军队陪同特克什前往花剌子模,图尔罕、苏丹沙母子被大军吓破了胆,丢弃王位,逃到呼罗珊去了。

                            所谓“驸马”,是指普速完的丈夫萧朵鲁不,志费尼曾经记载道:“(特克什)投奔喀喇契丹诸汗之汗的女儿,她在那时自己拥有汗的称号,朝政由他的丈夫驸马处理。”可见萧朵鲁不当时在西辽政权中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要权柄。

                            11721211日,特克什在西辽大军的护卫下进入花剌子模,登上王位。他履行了自己的承诺,极其恭敬地招待了驸马萧朵鲁不,送他归国,然后派遣使者去虎思斡耳朵称臣,虽然没有献上所有的财富,此后倒也确实连续进贡了好几年,不再拖欠。

                            虽然有西辽在背后支持特克什,但花剌子模的内乱并没有就此平息。图尔罕、苏丹沙母子在逃出花剌子模以后,跑去呼罗珊向穆阿夷.爱阿巴——也就是把苏丹马合木刺瞎双眼的家伙——求救。图尔罕临走时带走了国库里的大量财宝,此时全都进献给爱阿巴,并且承诺说只要爱阿巴帮助他们母子复国,她就“把花剌子模国土及其整个疆域奉献给他”。

                            在图尔罕的花言巧语游说之下,爱阿巴错误地认为花剌子模的贵族和百姓都在感情上倾向于她的儿子苏丹沙,只要自己协助出兵,夺回政权不费吹灰之力。于是11747月,爱阿巴搜集被前花剌子模沙伊勒打残的兵马,保护着图尔罕母子向东方进发,结果他所在的前军遭到特克什突袭,几乎全军覆没。爱阿巴自己也做了俘虏,于711日被斩杀于花剌子模沙的大帐之前。

                            图尔罕母子倒是侥幸跑掉了,逃去的希思丹(在今天的土库曼斯坦东南境,阿特拉克河以北,里海东岸)。特克什紧随而至,的希思丹开城投降,并且献出了图尔罕王后。特克什处死庶母以后就回国了,这次战争没能捉住他的同父异母兄弟苏丹沙,苏丹沙先是逃回呼罗珊,依附爱阿巴的儿子脱欢沙,继而又跑去投靠古尔王朝。

                            外敌暂时清除,特克什开始把目光移向国内,据说“他实现了花剌子模秩序的恢复,国政井然有序”。与此同时,“契丹的使者们往来不绝,而他们的征索和需求难以容忍,尤有甚者,他们不守礼节”。特克什和协助他上台的宗主国西辽之间,只维持了短短的蜜月期,双方的关系很快就产生了裂痕。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照理说耶律大石所规定的对附庸国的管理制度是很开明,很得人心的,教育程度普遍很高的契丹使者更不会“不守礼节”。包括花剌子模在内的各附庸国,宗主国西辽并不在其境内派驻军队,只是偶尔派遣一支小部队“巡边”而已。如前所述的西喀喇汗国和葛逻禄人之事,要等附庸国主动提出要求,西辽才会调动军队前去协助平叛,即以特克什而论,如果不是他亲自跑去虎思斡耳朵哭诉,普速完也是不会派萧朵鲁不去干涉花剌子模国内政的。

                            一般情况下,西辽只会发给附庸国或者附庸部族首领一面银牌,就如同中原王朝习惯上派发的金印一般,同时派遣一两名官员常驻或定期巡视该国、该部族,主要任务是监察情况和收取贡赋。这种官员名叫“沙黑纳”,某些历史著作中将其翻译为“总督”,那是不确切的,因为沙黑纳的权限非常之小,比起惯常所谓的“总督”来差得十万八千里。西辽本身套用了一个汉名来称呼这种官员,即为“少监”。

                            志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这样描述西辽对河中地区的统治:“当喀喇契丹的诸汗控制了河中时,苏丹乌思蛮(指西喀喇汗国后期的一位君主奥斯曼)已受菊儿汗的统治,服从他的敕旨和禁令。菊儿汗那方面让他继续拥有河中的国土,没有把他从那里撵走,满足于征收一小笔年贡和把一名沙黑纳派驻在他那里。苏丹乌思蛮过着安适和快乐的生活,每当朝见菊儿汗时,总受到尊崇礼敬的接待。”

                            在这种情况下,似乎花剌子模只要恪守臣道,甘心尊奉西辽为他的宗主国,特克什就没有理由对虎思斡耳朵政权产生任何不满。

                            可惜,制度是由人来定的,也终究会被人本身来加以破坏。从耶律大石派额儿布思征服花剌子模,直到特克什被扶上宝座,已经整整三十年过去了,原本完善的制度逐渐走向崩溃。从虎思斡耳朵方面来说,承天后普速完虽然雄心铁腕,却很可能是一个生活奢靡的人,她基本上没有参与过父母艰苦奋斗、开疆拓土的战争,政治经验也略显不足。她因为扶助特克什上台,自以为有恩于花剌子模,从而在额定的年贡外还想多索取一些财物,也是可以想见的事情。

                            尤其特克什当初来求救的时候,那话可是说得太满了,夸张过头了,竟然许诺“将花剌子模的所有财富都进献给太后”,普速完心想,我不要你所有财富,就比制度规定的多要一点点,你还有什么不满吗?

                            而在特克什方面来说,他在登上花剌子模沙的宝座以后,却目瞪口呆地面对着一个空空如也的国库——图尔罕母子不是把财物都劫到呼罗珊,献给了穆阿夷.爱阿巴吗?特克什很可能连缴纳本年应该献给西辽的贡赋都捉襟见肘了,更别提还得父债子还,支付老爹伊勒在世时拖欠的那些钱,在这种情况下,普速完还多次派遣使者前来要求额外的财物,他当然会恨得捶胸顿足啦。

                            西辽的使者奉了承天太后之命前来催款,特克什拿不出来,相互间话说僵了,使者仗着来自宗主上国,态度当然不可能好。于是“人类的傲劲必不容忍压制,不堪接受暴政”,特克什一怒之下,就把一名前来催款的契丹官员处死了。

                            这一外交事件并没有立刻引发两国间新的战争,按照志费尼所说的,只是“特克什和契丹人相互谩骂”而已。但躲在古尔朝的苏丹沙听说了这个消息却大喜过望……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9-1-4 11:56:57
                              回到顶部
                              田中信義齋人龍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赤军家臣正五位下治部大辅
                              身份:守护
                              言论:2114
                              入籍:2003年7月10日
                              105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继续

                              西辽这种统治方式也确实有趣


                              苟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http://zhongaihua.blog.sohu.com/
                              终于找到了另一只鞋(づ ^ ▽ ^)づ

                                2009-1-4 12:19:23
                                回到顶部
                                浅井亮清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尾张织田家臣
                                身份:领民
                                言论:2703
                                入籍:2003年7月14日
                                106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其实我也在看...就是说不上什么...

                                又怕被认为是灌水被删帖子...


                                长门对短房,春水对寒川,小水对大江,地黄对藿香,雪斋对日光,,,,(继续增加中,欢迎来稿)

                                  2009-1-4 17:19:27
                                  回到顶部
                                  山中猛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朝仓家臣从八位下散位
                                  身份:领民
                                  言论:1148
                                  入籍:2003年7月7日
                                  107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又更新了啊!我也在看。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2009-1-4 17:53:17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108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宫闱惊变谜中秘

                                    大约1177年前后,苏丹沙听说长兄特克什已经和西辽帝国闹翻了,于是立刻派人前去虎思斡耳朵游说。此时普速完正在愤恨特克什简直是狼子野心——我帮了你那么大忙,你还敢斩杀我派去的使者——转头听人说苏丹沙还活着,就不禁起了再度废立之心,派人去召苏丹沙前来觐见。

                                    苏丹沙来到虎思斡耳朵以后,又搬出他老娘欺骗穆阿夷.爱阿巴的那一套,指天罚咒地保证花剌子模的百姓和军队都拥戴自己,只要西辽肯于发兵,老哥特克什除了逃跑以外,没有第二条道路可走。于是普速完就再度任命丈夫萧朵鲁不为统帅,率领一支大军前去护送苏丹沙归国。

                                    特克什听到这个消息,吓了个半死,但他并没有如苏丹沙所说的落荒而逃,因为此时他在花剌子模国内已经站稳了脚跟,得到了贵族、百姓和军队的拥护。当然,即便如此,想要和西辽大军相对抗,也是很不现实的,于是特克什就掘开了阿姆河水,淹没附近道路,打算一方面迟滞西辽大军的进攻,一方面尽量巩固城防。

                                    西辽大军在开入花剌子模境内以后,沿途所见,老百姓并没有“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苏丹沙在这里并不受欢迎,萧朵鲁不多少有点后悔。正在这个时候,突然阿姆河水淹没了道路,使得前进之途茫茫有如汪洋。摆在萧朵鲁不面前的有两条路:一,绕路前进;二,退兵回去。绕路前进很不现实,时间拖得越长,可以预见的特克什的守城力量增长得越快,并且西辽军队本身的后勤供应也可能会出问题。为今之计,似乎只有退兵一途了。

                                    苏丹沙听说萧朵鲁不打算退兵,可实在是吓坏了。难道自己就这么再跟着西辽大军回虎思斡耳朵去吗?那“欺君之罪”的帽子一盖下来,自己小命铁定就没有了呀。他左思右想,突然心生一条妙计,就去对萧朵鲁不说:“大军征伐,未经一战,未得寸土,回去怎么向太后交代呢?不如驸马退兵回去,给我一支偏师,去夺下一两座城池,也可避免太后的雷霆之怒。”

                                    不知道怎么的,萧朵鲁不听信了苏丹沙的话,果然分派了一支小部队给他,让他前去进攻古斯人占据的撒拉哈夕(在呼罗珊东北部,位置不详)城。苏丹沙快速进军,奇袭撒拉哈夕,守将灭里.的那吃了败仗,被迫龟缩回城堡里再也不敢露头了。一看此城仓促难下,苏丹沙就转道攻克了名城马鲁(即今天的土库曼斯坦马雷市),收编了当地的军队,并且把跟随他前来的西辽军队遣散回国。

                                    苏丹沙反复猛攻撒拉哈夕,灭里.的那被迫投向呼罗珊的统治者、爱阿巴的儿子脱欢沙,献出了城池。脱欢沙曾经收留过苏丹沙,两人之间是签有盟约的,于是苏丹沙悻悻退兵,内心懊恨不已。此后他逐渐扩充势力,拿下你沙不儿、马鲁等多座城池,兵力也膨胀到一万人,终于在1181年撕毁协议,在撒拉哈夕城下大败脱欢沙,控制了大半个呼罗珊地区——此乃后话,暂且揭过。

                                    且说西辽驸马萧朵鲁不第二次进攻花剌子模虽告无功而返,但花剌子模沙特克什经此一吓,只得再次放低身段,向虎思斡耳朵表示服从。承天后普速完重新控制了花剌子模,加大了对西方的统治力度,但与此同时,西辽在东境的控制却逐渐走到了尽头。

                                    这里所说的东境,是指西辽帝国东北部的可敦城周边地区,以及部分谦谦州。咱们前面说过,粘拔恩部的酋长撒里雅、寅特斯率领康里酋长孛古等三万多人脱离西辽的掌控,投奔了金朝,即所谓“乞求缴纳从前大石所赐的金牌、印章,接受朝廷(金朝)的金牌和印章”——时间是在1175年,也就是特克什成为花剌子模沙的三年以后。从此西辽的东北境不再包括谦谦州,而退到阿尔泰山一线。

                                    西辽帝国的直辖领土原本就是一个两头大、中间细的哑铃,两头大就是东面的可敦城和西面的七河流域,而中间细就是阿尔泰山以北、谦谦州地区的狭长走廊。谦谦州的丢失,自然使得可敦城周边地区成为远隔在外的孤岛。女真人早就对可敦城觊觎已久,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远在数千里外的“大石”还则罢了(况且隔在中间的高昌回鹘还两头受封,谁都不得罪),可敦城就在帝国西北边境上,真要出点什么事情,他们和西夏勾结起来,麻烦可就大了。因此经过外交和军事两方面的手段,最终金朝吞并了可敦城。

                                    可敦城,这座耶律大石赖以起家的根据地,最终还是无可挽回地落到了宿敌女真人手中,不知道大石在天有灵,会做何种感想,他会认为拿西方的花剌子模交换东方的可敦城,是一笔好买卖吗?从此仅存的这支独立的契丹民族,距离故乡越来越远了……可敦城丢失的具体时间,史料并无所载,但估计应该在谦谦州粘拔恩部降金以后,也即1175年以后不久,金朝进而也基本完成了对整个蒙古草原各部的控制——可惜,时间并不算长,因为就在这个七十年代的末期,草原上一位落魄贵族迈入了他的青春期,这个人,就叫做铁木真。

                                    公元1178年,铁木真16岁了,在伟大的西辽帝国中,承天太后普速完迎来了她所统治的第15个年头,也就是崇福十五年。同样冠以太后之名高踞西辽王座上的她的母亲,也只统治了7年而已,还不及女儿的一半。可以想见,即便仁宗夷列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尚在襁褓之中,此时也接近成年了,过不了多久,以姑母身份摄政的普速完就要彻底交出政权,退居幕后了。况且,根据穆斯林史料的记载,夷列起码有两个儿子,而继任菊儿汗的乃是次子。

                                    从感天后塔不烟到夷列,政权是和平移交的,而从普速完到下一任菊儿汗,问题却并没有那么简单。《世界征服者史》把西辽皇族世系搞得一团糟,按照书中的说法:“菊儿汗(耶律大石)不久后死了,他的妻子阔阳作为他的继承人登上宝座,开始颁发敕旨,百姓都服从她。后来她因为淫乱,和跟她通奸的人一起被处死。还活着的菊儿汗两兄弟之一被选择来继承他。”

                                    这段混乱的话把三代人变成了一代人,似乎耶律大石去世后由皇后塔不烟摄政,然后塔不烟被杀,皇位落到了大石的兄弟手中。任何史料记载中都没有记述塔不烟是何时因何而死的,更没有提到大石还有兄弟。

                                    事实上,“阔阳”很可能是汉语“国王”的蒙古语转音,她并非指感天后塔不烟,而是指承天后普速完,“活着的菊儿汗两兄弟”也不是指的大石的兄弟,而是他的孙子们。那么,普速完确曾与人通奸吗?即便此事是真,身为一国最高的执政者,又有谁有资格来“处死”她呢?在普速完把政权移交给她的侄子之前,能够杀死她的只可能是一场宫廷政变。

                                    根据《辽史》记载,普速完勾搭上了丈夫萧朵鲁不的兄弟萧朴古只沙里,把萧朵鲁不赶出政权核心,封为东平王,然后还罗织罪名,把丈夫给害死了。萧朵鲁不的父亲萧斡里剌率兵包围普速完的宫殿,射死了普速完和小儿子萧朴古只沙里。

                                    西辽帝国在夷列时代就已经彻底与中原王朝相隔绝了,中原人很难了解数千里外所发生的事情,因为《辽史》是元朝所编纂,相关耶律大石之后的西辽帝国资料,很可能绝大多数来自于中亚细亚的帝国本土,来自于当地的穆斯林史料,或者残存的契丹贵族——比如教授给耶律楚材契丹文的那个李世昌。但是中亚细亚的史料之保存不如中原完整,再经过百余年的流转,恐怕也大半遗失,所以《辽史》中对于那么大的一场政治风波,却只寥寥数语,言之不详。

                                    对比《世界征服者》史,我们可以相信《辽史》的记述是基本正确的,普速完确实因通奸被杀,而杀他的人正是他的公公、西辽开国重臣萧斡里剌。咱们前面说过,萧斡里剌的身影最早在耶律大石称帝的时候就出现了,被委以重任,封为六院司大王,也就是南院大王,这个职位相当于汉族政权的户部尚书,或者更高一些。但萧斡里剌并不是一个文臣,大石发兵东征,希望恢复故土的时候,他任命萧斡里剌为统帅,在卡特万大战的时候,更委以节制左翼的重责大任。在其他很多西辽开国重臣资料缺失的前提下,我们甚至可以猜测萧斡里剌很可能是大石麾下的第二或第三号人物(有可能第二号人物是留守可敦城的那位耶律佛顶,萧斡里剌排在第三)。

                                    正因为如此,所以大石或者他的妻子塔不烟才会把女儿普速完嫁给萧斡里剌的长子萧朵鲁不,藉以拉近两家的关系。而进一步成为皇亲的萧斡里剌,无疑威望和权柄更有大幅度增长,成为西辽政权的真正第一重臣。普速完掌权以后,根据穆斯林史料的记载,“朝政由他的丈夫驸马处理”,萧朵鲁不很可能和普速完共同执政,就好象契丹辽朝历史上经常出现的皇帝、皇后并肩坐朝一般,萧氏的权柄之重,一时无二。

                                    普速完勾搭上了丈夫的兄弟萧朴古只沙里,很可能因此想要和丈夫离婚,改嫁给小叔子,但基于夫妻双方的身份,家庭矛盾就进而转化为政治冲突。普速完罗织罪名,赶走并进而杀死了自己的丈夫,因此引起老丈人萧斡里剌的不满,发动军事政变,也本是顺理成章之事。

                                    虽然按照耶律大石所设定的制度,贵族没有封地,将领也不专兵,得逢有战事,才由朝廷给统兵大将调发军队,但以萧斡里剌的威望,或许再加上普速完杀害丈夫等行为的不得人心,老头子是很有可能召集部分军队跟随他挺而走险的。铁腕女主普速完就这样死在了自己公公的箭下,而萧朴古只沙里也被当成杀害长兄的同谋,被自己老爹一箭给射死了。

                                    那么,既然权国的女主普速完在政变中丧了性命,仁宗夷列的儿子、曾经年幼的菊儿汗就应该从幕后走向台前,亲自执政,或者在重臣萧斡里剌的挟持下假装亲政了。根据《辽史》所载,是夷列的次子直鲁古继承了皇位。

                                    咱们前面论证过,按照中原王朝的传统,以及基本政治制度都沿袭中原王朝的西辽的传统,是没有女人当皇帝,或者当菊儿汗的。中国历史上,被记载在帝王世系中的只有五个女人,即篡唐的大周皇帝武则天,西辽的塔不烟、普速完,以及蒙古的乃马真后和海迷失后,除了武则天确实戴上皇冠以外,另外四个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国之君,乃马真后和海迷失后也都是在大汗尚未被选举出来之前暂时执政而已。

                                    普速完和她的母亲塔不烟一样,只是权国摄政,她高踞宝座上的时候,真正的菊儿汗应该是她的侄子、夷列的儿子。那么,此后亲政的是夷列次子,他的长子又哪里去了呢?

                                    《辽史》中对此并无记述,但在《世界征服者史》中,志费尼却写道:“还活着的菊儿汗的两兄弟被选择来继承他(这个‘他’,原意是指耶律大石)。另一个兄弟企图篡国,因此给除掉。前一个兄弟逐渐强大,委任官吏,并把沙黑纳派到各地去。”

                                    按照这段记载,在普速完被杀以后,西辽帝国内部还发生过一场兄弟相争,夷列的两个儿子争当菊儿汗,结果其中一个获得胜利,杀死了另外一个,登上宝座——也就是说,身为次子的直鲁古杀死了姓名已经湮灭不可考的长兄,成为西辽新的皇帝。

                                    然而,如果说在普速完执政的时候,她眼前还有一个挂名不掌权的菊儿汗,为什么这个菊儿汗会是做弟弟的直鲁古,而不是他的长兄呢?如果直鲁古已经当了十多年有名无实的菊儿汗,他的长兄又有什么机会起来造反呢?

                                    让我们来猜测一下,历史的真相会不会是这样的——夷列遗命自己的长子继位,因为长子年龄尚幼,就请妹妹普速完权国当政。普速完当政14年(也即第15年)是1178年,萧斡里剌发动政变,将其杀死,同时废掉当时的菊儿汗,拥立直鲁古为新的菊儿汗。如果真相确是如此,那么直鲁古就不是西辽第三任皇帝,而是第四任,在他前面还有一个在位14年,却连名字都早就被人遗忘了的哥哥。

                                    当然,还有可能是直鲁古趁着宫廷政变之机夺权篡位,说不定他打着为姑母报仇的旗号消灭了萧斡里剌的势力,因为萧斡里剌的身影从此也从历史上消失了,谁都不知道他是哪年死的,因何而死的。翻过来说,也存在着第三种可能性,与此正好相反,即夷列因为种种原因让次子直鲁古继位,但在萧氏发动政变以后,国中大乱,他的长兄想要趁机夺权,最后却被捏掉了。

                                    因为史料实在过于简略,上述任何一种可能性都是能够自圆其说的,是可能存在的,但在没有新的靠谱的史料支持下,也都是无法作为定论的。西辽政权这一次非正常的政权交替,恐怕湮灭在漫漫黄沙之中,就如同直鲁古长兄的名字一样,将永远不为后人所知吧。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9-1-7 11:42:33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109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喜欢看的,都去帮忙问问老马,这东西能不能算石高?我在大藏问他,他竟然不理不睬,可恶!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9-1-7 11:43:15
                                        回到顶部
                                        凌云茶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领民
                                        言论:463
                                        入籍:2007年5月13日
                                        110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萧斡里剌跟随大石西行。年纪也不会小多少吧,从1134年他身居高位,到1178年,都44年了,好老头。

                                        出售河图、天书、麒麟、灵龟、卿云、嘉禾等诸般祥瑞;定制独眼石人、黄帛绢书、狐狸叫声CD等各种反像;代编谶语,代写劝进表。

                                          2009-1-7 14:42:41
                                          回到顶部
                                          织田南蛮丸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北条家臣从八位上散位
                                          身份:领民
                                          言论:554
                                          入籍:2006年5月14日
                                          111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支持老太政。一直就对西辽的历史颇感兴趣
                                          这篇文章考据得非常清楚,把西辽的来龙去脉都说明白了
                                          就是那些地方的名字看得头大,要是有地图看看就好了

                                          魔鬼又领他上了高山,霎时间把天下的万国都指给他看。对他说,这一切权柄荣华,我都要给你。因为这原是交付我的,我愿意给谁就给谁。你若在我面前下拜,这都要归你。

                                            2009-1-8 16:24:56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112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第七章、河中府:大厦崩塌的开端

                                            将门鼠子直鲁古

                                            西辽崇福十五年(1178年),重臣萧斡里剌发动政变,杀死了权国的承天太后普速完。其间还经过了什么风波和坎坷,无人得知,只知道在同一年内,仁宗夷列的次子耶律直鲁古继承皇位(或者是亲政),并于第二年改元天禧。

                                            耶律大石去世以后,包括塔不烟、夷列在内,执政时间都并不算长,就连最长的普速完也不过短短14年而已,执掌国政的君主或者君主代理说不上更迭频繁,却也都没有超过15年,这就使得政策反复转变,王朝无法进入一段稳定、平和的大发展时期,换言之,达不到一个享国长久的王朝所必然在第二或第三代达到的极盛期。这大概也就注定了西辽帝国存在的年数相当有限吧。

                                            直鲁古在位时间倒是颇长,可惜在他执政的时代,帝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在东方,可敦城和谦谦州已经失去,而在西方,花剌子模的崛起也极大规模地压缩了帝国的统治疆域,同时封闭了对外扩张的可能。

                                            因为史料的缺失,直鲁古在位前20年,几乎无事可说,而至于这位菊儿汗是贤明是昏庸,是勤政是疏懒,是俭朴是奢侈,也都无从考究——虽然他此后的表现实在不怎么样,但人也是有可能改变的。而这20年的时间,倒是特克什所领导的花剌子模国大发展的时期,它逐渐从西辽附庸中疆域最狭小、实力最薄弱的一个国家,跃升成为中亚细亚首屈一指的大国。虽然直到特克什于1200年去世,花剌子模始终没有和西辽彻底撕破脸,绝大多数时间一直服从于西辽松散的统治,按时缴纳贡赋,但事实上他已经可以和西辽、古尔王朝鼎足而立,三分中亚了。

                                            特克什在1177年前后掘开阿姆河,放水堵住了萧朵鲁不统率的西辽讨伐大军,度过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危机,随即就腾出手来,专心对付他的兄弟苏丹沙。此时苏丹沙已经以撒剌哈夕为中心,控制了大半个呼罗珊地区。1186年,势力日渐衰弱的脱欢沙去世,传位给儿子桑贾尔沙,他的大群朝臣和异密都跑去投靠了苏丹沙。桑贾尔沙除了频繁派出使者向特克什和古尔王朝诸汗求救外,一筹莫展。

                                            1187年初,特克什率领大军进入呼罗珊,苏丹沙趁机杀向花剌子模,想要夺回故土。但以特克什之能,是不会故意空出后方来让兄弟有机可乘的,花剌子模各城防守严密,苏丹沙一看情况不妙,只得仓促退兵,然后把大军驻扎在阿模里,自己仅带着五十名战士突破特克什的军队,冲入被重重包围的马鲁城——这小子倒是足够勇敢。

                                            特克什一看兄弟已经归来,知道硬磕硬碰,自己也没有好果子吃,于是撤除包围,转道去攻击桑贾尔沙,迫使对方签署恭顺服从的协议。但等特克什大军一退,桑贾尔沙立刻就把他的使者失哈不丁、赛甫丁等人绑去交给了苏丹沙。

                                            就这样,兄弟两个不停地在呼罗珊地区交兵对战,打到1189年,因为花剌子模军节节胜利,攻取了你沙不儿地区,苏丹沙被迫求和,和跟他争斗多年的长兄缔结了和约。这一年的724日,花剌子模沙特克什扔掉了“沙”的头衔,自称为“苏丹”——因为这个时候,原本呼罗珊和波斯的统治者塞尔柱大君已经不复存在了,西方各塞尔柱小国的君主纷纷自称苏丹,花剌子模实际控制区域比他们都大,干嘛不称苏丹呢?

                                            西辽帝国对此似乎也并没有表示反对,或许在他们看来,作为伊斯兰世界的世俗君主“苏丹”,本就该屈居于众汗之汗的菊儿汗之下,对于并不信仰伊斯兰教的耶律直鲁古和他的朝臣们来说,苏丹称号根本一钱不值。但他们没有料到,这个称号却极大地提升了特克什的威信,以及他在伊斯兰世界中的发言权。

                                            苏丹沙在和长兄缔结和约,并且被迫承认特克什苏丹的头衔以后,转向西南,开始和古尔王朝恶战不休。因为战事进展并不顺利,他就厚着脸皮向特克什提出种种要求,索取财物和军事支援,搞得特克什头疼脑热的。终于,特克什再也无法忍受这个毫不懂事的兄弟了,1190年,他撕毁协议,发兵进攻苏丹沙。不久后,兄弟两人再度谈和,并且一直延续到1193年。

                                            这个时候,苏丹特克什的领地已经极大扩展,不仅仅包括花剌子模本土,还包括了大半个呼罗珊地区,甚至连很多波斯王公也向他表示臣服,他的威名远扬西方世界——对于这种情况,宗主国西辽竟然不闻不问,也真是件奇怪的事情。就在他和兄弟苏丹沙二次缔结和约后不久,突然有一位使者来到花剌子模,为他敞开了向西攻伐的大门。

                                            派遣使者前来向苏丹特克什请求支援的,乃是阿塞拜疆的领主忽都鲁亦难赤,他因为遭到伊剌克(指波斯伊拉克,即今天的伊朗中西部地区,以伊斯法罕省为其中心)的塞尔柱苏丹图格里尔的进攻,希望特克什能够出兵相助。于是特克什就亲率花剌子模大军西征,击败了图格里尔,迫其臣服。正当此时,突然听闻那个不安生的兄弟苏丹沙再度去进攻花剌子模,于是他急速回师。因为部将的反叛,苏丹沙的领土瞬间就全部落到了特克什手中。1193922日,苏丹沙死掉了——史料并无记载是病死、被杀还是自杀,崛起于花剌子模的那个新苏丹王朝就此控制了整个呼罗珊地区。

                                            城下之盟终究是难以持久的,不管是对于苏丹沙来说,还是对于图格里尔来说都是如此。特克什前脚才离开伊剌克,图格里尔立刻就举起了反旗,迫使特克什于1195年前后发动了第二次西征。双方摆开阵势,在剌夷(在今天伊朗首都德黑兰附近)城下打了一场大仗。据说图格里尔在混战中跌落马下,无巧不巧,老仇人忽都鲁亦难赤挥舞着铁锤冲了过来。图格里尔摘下自己头盔上的面罩,忽都鲁亦难赤“哈哈”大笑说:“我从所有这些人当中寻找的,正是你,这次敌友之间奔走的目标,也正是你!”抡起一锤,打碎了那位塞尔柱苏丹的天灵盖。

                                            忽都鲁亦难赤砍下图格里尔的首级,挂在骆驼背上,送给了苏丹特克什。特克什滚鞍下马,跪地上感谢真主的保佑。随即花剌子模大军进至哈马丹(即今天伊朗哈马丹省的首府哈马丹市),基本上占据了伊剌克全境。

                                            特克什既然自称“苏丹”,雄踞在伊斯兰世界世俗君主的宝座上,那么那位名义上真正的君主——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又做何感想呢?其实阿拔斯王朝的领地早就四分五裂,群雄并起,诸侯纷争,哈里发实际可掌控的疆土不过首都巴格达及其周边地区而已。一百多年前,塞尔柱人进入巴格达,哈里发还以为救星到了,忙不迭地册封其君主“苏丹”的头衔。当然,野蛮没文化的塞尔柱苏丹们,是不会真心听从哈里发的指示的,巴格达宝座上的可怜家伙只是一个傀儡而已。

                                            特克什知道哈里发跟塞尔柱人有仇,为了提升自己的威信,也希望哈里发可以承认他苏丹的头衔,他在拿到图格里尔的首级以后,立刻派人送去巴格达报功。哈里发纳绥尔拿到人头,大喜过望,他听说花剌子模人是有文化的,不象塞尔柱人那么粗鲁,还以为可以趁机捞到点实惠,就派遣使者前去回礼,并且开价说,希望特克什能够把伊剌克或者起码伊剌克的一部分,交还给他这个名义上的伊斯兰世界最高统治者。

                                            特克什当然不肯把才吃到嘴的领土再吐出来,但他的拒绝非常委婉,使哈里发误以为还有商量余地,于是又派宰相穆阿夷德丁.伊本.合撒卜携带着自己的袍子和大批贵重礼物去见特克什。但按照志费尼的评价,这个宰相“极端多事”,“缺乏头脑和知识”,他竟然这样写信给特克什:

                                            “苏丹委任状和勋章已由最高迪万(指巴格达政府)颁发,而国政的确保者,即宰相,已为该使命而到这里来(当时穆阿夷德丁停留在阿萨达巴德,在哈马丹附近,不是指今天阿富汗库纳尔省的首府阿萨达巴德)。他蒙此恩所担负的重任,要求苏丹带领少数扈从,万分恭顺地前去迎接宰相,并徒步为宰相的坐骑前导。”

                                            如此看不清形势的狂妄自大的言辞当然会激怒特克什,他并没有如穆阿夷德丁所说,只带领少数扈从前往,相反,派遣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前去“迎接”。穆阿夷德丁吃了败仗,狼狈而逃。特克什趁势进入两河流域,逼近了巴格达。

                                            哈里发纳绥尔闻报大惊失色,多次派遣使者请求特克什回到东方去,都遭到拒绝,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向古尔王朝的君主加苏丁求救。于是古尔人威胁要进攻呼罗珊,迫使特克什撤兵。大概因为长年的征伐,使得兵力疲惫吧,对于这次和古尔人的交锋,特克什并没有必胜把握,他头一次被迫望向东方,向宗主国西辽求援。这是公元1198年前后所发生的事情,菊儿汗直鲁古在执政20年后,他的名字终于再度在史料上出现了。

                                            特克什请求西辽出兵攻击古尔王朝,为自己保障呼罗珊的安全。按道理来说,附庸国受到攻击,宗主国是有义务发兵救援的,况且西辽帝国和古尔王朝前不久才刚结下了很深的梁子。

                                            且说二十多年前的1165年,那时候还是承天后普速完执政的时候,阿姆河以南巴里黑(即今天阿富汗北部巴尔赫省)地区的突厥统治者向西辽王朝表示臣服,答应每年缴纳贡赋。到了1197年,古尔王朝向北扩张,巴米扬地方长官别哈乌丁.沙木吞并了巴里黑——从此,对于西辽帝国来说,来自巴里黑的贡赋就断绝了。

                                            堂堂“天朝”的领土竟然被外人侵占,这使菊儿汗直鲁古恼怒异常,他本就打算发兵去教训古尔人,正好特克什派来了使者,请求牵制古尔军,救援呼罗珊。于是直鲁古就派遣驻扎怛逻斯的大将塔阳古点兵出征。

                                            这位塔阳古,看起来是直鲁古非常宠信的一员将领,志费尼称他为“(西辽)帝国袍服上的绣花”,不过很可能塔阳古并不是他的真正姓名。有专家认为,塔阳古其实是阿拉伯语“哈吉布”的转音,意思是书记官或者侍从。当时伊斯兰世界各国的官僚体制相对简单,君主的真正朝臣只有维齐尔(宰相)、哈吉布和派驻各地的沙黑纳而已,其余绝大多数官员都是割据一方的异密,还有被拔擢参与朝政的宫廷奴隶(比如花剌子模苏丹特克什的祖先,就曾是塞尔柱宫廷中负责君主盥洗的突厥奴)。他们对于中原王朝以及延袭中原王朝传统制度的、叠床架屋式的中国官制完全一头雾水。在他们看来,不掌朝政就不是维齐尔,没有封地就不是异密,没被派出去收税就不是沙黑纳,出身贵族就不是宫廷奴隶……这名将领还可能是啥?他当然就是哈吉布(塔阳古)喽!

                                            因此这位“塔阳古”,他真实的姓名究竟是什么,真实的官职究竟是什么,恐怕永远都是一个谜了。

                                            拉回来说,塔阳古率领西辽大军渡过阿姆河,一路烧杀抢掠。但是看起来直鲁古并没有打大仗的准备,因为他一方面还派遣使者前去古尔王朝,劝说对方交还巴里黑地区,或起码恢复巴里黑对虎思斡耳朵的进贡——他的心还真是不黑,换句话说,这人安于现状,毫无扩张野心。

                                            据说古尔王朝的君主加苏丁是个残废,身患麻痹症(或者是半身不遂),连路都走不了,到哪儿去都得人用轿子抬着。古尔王朝的所有军事行动,都由其弟施哈卜丁领导,而这个时候施哈卜丁不在北方,而正在南线进攻印度次大陆,仓促间赶不回来。情势如此危急,加苏丁却仍然不肯退让,宁可拖着自己残废的身体亲自上阵。

                                            就这样,在太平了二十年以后,西辽帝国终于再度对外发兵了,激烈的战争一触即发。而战争的车轮一旦旋转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将之扳停了……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9-1-9 11:44:46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113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却为他人做长城

                                              公元1198年,古尔王朝残废君主加苏丁亲自统兵出征,对战西辽大军。他先派遣三名异密统率本部兵马去阻挡塔阳古的侵袭,主力部队随后跟进。

                                              三将来到前线,在仔细查看了敌军的营地以后,发动了一次夜袭。根据巴托尔德《蒙古入侵前的突厥斯坦》一书中记载:“哈喇契丹人依其旧俗,入夜从不离开营帐,也就是说,夜间不设哨兵。因此,古尔人这次夜袭取得了辉煌战果。”

                                              真是太扯淡了,契丹人哪里会有这种旧俗?!若有这种习惯,根本哪一仗都打不赢,只要不是趁着白天猛攻过去冲垮敌军,天色一黑,敌人稍微有点头脑就能让他们大败亏输。契丹民族从唐朝开始登上北中国的舞台,五六百年过去了,打过的仗无穷无数,从来也不曾听说过有类似事情发生。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巴托尔德所引用的资料是在胡吣(资料来源是伊本.阿西尔的《全史》),二是塔阳古疏忽了防备,夜晚巡哨制度形同虚设——从此后的种种情况来看,这是很有可能的,因为这家伙根本是个没头脑的莽夫,他之所以被称为“帝国袍服上的绣花”,或许不是称赞,而是说那分明一个绣花枕头……

                                              总之,古尔三将夜袭得手,大挫敌军士气。第二天一早,塔阳古发起反攻,却没料到加苏丁的主力部队已经开到,与三将联合,杀得西辽方溃不成军。败军退过阿姆河的时候,遭到古尔人从后追击,纷纷落水淹死,真是惨不堪言。

                                              身为宗主国,因应附庸国的请求出兵,吃了那么大一个败仗,实在有损威信。换个有头脑的,要么找机会反攻挽回脸面,要不就尽量封锁失败的消息,免得被附庸国看不起。对于西辽这种纯靠威势镇服附庸国,不向附庸国境内派驻军队的大帝国,如果威信丧失,肯定烽烟四起,反叛迭兴。然而很可惜的,看起来那位菊儿汗直鲁古的治国之才,起码是外交之才非常蹩脚,他竟然派遣使者去往特克什军中,要求赔偿金。

                                              使者是这样转述菊儿汗的话的:“杀死我的人是你,因此我为每个死者要求一万狄纳尔的补偿。”史料中所载的这句话或许有所错讹,因为一万狄纳尔实在不是一个小数目——咱们前面说过,西辽直辖领地内的老百姓,每年所要缴纳的人头税也不过才一狄纳尔而已。据说此战西辽损失了一万两千人,乘以一万就是一亿两千万狄纳尔!花剌子模每年的额定贡赋是三万狄纳尔,突然狮子大开口要求超过年贡四千倍的赔偿,直鲁古的脑袋里进水了吧?虽说花剌子模现在的实辖领地比原本大了三倍还不止,也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呀!

                                              巴托尔德也提出了这个问题,说“中世纪从无支付如此巨款的事实”。就我们猜想来看,一万狄纳尔,或许是十狄纳尔的错记吧。总共要求十二万狄纳尔的补偿,以当时的花剌子模国力来看,未必就拿不出来。

                                              可是我为什么要支付这笔巨款呀?特克什立刻加以拒绝,并且答复说:“你的军队只是力图夺取巴里黑,并不是来帮助我。我没有加入到他们当中,也没有命令他们渡河。既然是你这样做的,那我将你向我要的钱留给自己。但是你们之所以向我说这种话和表示这种要求,只是因为你们原来对古尔人毫无能为。至于我,那我已同古尔人言归于好,并加入了他们的国籍,而我再不是你们的国籍!”

                                              事实上,花剌子模苏丹特克什一直到死都没有脱离西辽帝国的统治,始终按时缴纳规定数目的贡赋,根据志费尼的记载,他“极力用种种方式讨好菊儿汗”,并且“他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们不要跟菊儿汗打仗,也不要撕毁已达成的协议,因为‘他是一道其后有可怕敌人的长城’。”

                                              可以想象得到,特克什的主要发展方向一直是西,他想要彻底取代塞尔柱突厥人成为伊斯兰世界的霸主,为此甚至不惜与巴格达哈里发开战,而因为哈里发拉拢古尔王朝对他展开夹击,所以他也多次南下征伐古尔人。对于背靠的东方宗主——西辽帝国,特克什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恭顺有加的,以刚刚发展起来的花剌子模国的实力,也确实没有力量东西两线开战。

                                              当然,花剌子模和西辽之间确实存在着种种矛盾,偶尔激化,爆发战争也并非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但这并非特克什的本意。伊本.阿西尔在《全史》中所记载的西辽出兵巴里黑地区,遭到古尔军队的夜袭和挫败,进而与特克什发生矛盾,依前文所述,存在着种种不合理和矛盾之处。巴托尔德就曾经怀疑过这些记载的可信度,因为有关西辽出兵巴里黑之事,只是一条孤证,别家史料中毫无所载。

                                              不过伊本.阿西尔的记述,或者不如说“故事”并没有到此完结——暂时假设特克什确实被西辽菊儿汗直鲁古的狮子大开口给激怒了吧,假设他一时头脑发昏,确实说出了“我已同古尔人言归于好,并加入了他们的国籍,而我再不是你们的国籍”之类气话吧,这种话一出口,那就等于公然破弃盟约,打算解除双方的宗主国和臣属国关系了,对此直鲁古当然不能置之不理。于是西辽再次派出大军,长驱直入,一直杀到花剌子模的首都玉里鞬城下。

                                              顺便说一下,这座玉里鞬城,古书上也音译为“玉龙杰赤”,它在现在的什么地方呢?最近查各种资料,发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花拉子模州的首府乌尔根奇市,二说是土库曼斯坦北部达绍古兹州的库尼亚乌尔根奇,究竟哪一个才是对的呢?

                                              其实玉里鞬的正确位置,应该是今天的库尼亚乌尔根奇,它的本名是叫做乌尔根奇的。这座城池真是多灾多难:先是1220年成吉思汗西征,他的几个儿子将城攻陷,几乎夷为平地;然后1388年瘸子帖木儿又来杀了一回,把它彻底摧毁……于是居民移至东南方140公里外的阿姆河岸边,定名为“新乌尔根奇”,也就是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乌尔根奇市,后来成为希瓦汗国(也称为花剌子模汗国)的首都——这就是两个乌尔根奇的来源。

                                              拉回来再说玉里鞬的攻防战。咱们前面提过,西辽帝国本身的常备兵大概在十万左右,和古尔人一场大战,竟然死亡一万两千人(如果确有此战,确为此数的话),损失不可谓不大,究竟还有没有力量在短时间内再发动第二次劳师远征,实在值得大大打上一个问号。即便西辽确实发动远征了吧,可以想见的,在这种情况下,结果很难遂了菊儿汗的心愿。

                                              据说玉里鞬的守军每夜都杀出城外,偷袭契丹人的攻城大军,造成很大的杀伤,而由于此时特克什已经威名远播,控制领土除花剌子模本土外,几乎还包括了整个呼罗珊和呼罗珊以西的波斯地区,所以他振臂一呼,要求各方诸侯前来拯救穆斯林的危机,于是“大批‘圣战者’前来支援”。西辽军队一看敌军越聚越多,被迫撤围后退。

                                              特克什不依不饶,跟随其后,追杀西辽败兵,一直杀入西喀喇汗国境内,包围了河中名城蒲华。看起来,河中地区的居民与花剌子模人不同,他们仍然忠诚于宗主国西辽——咱们前面提到过,西喀喇汗国的君主“过着安适和快乐的生活,每当朝见菊儿汗时,总受到尊崇礼敬的接待”——因此坚决抵抗,英勇地抗击花剌子模大军。

                                              据说特克什身有残疾——长年在战场上打混的人,很难保证四肢和五官都健全——是个独眼,所以蒲华的军民们就想出个法子来嘲笑和侮辱这位敌军主将。他们找到一条独眼的老狗,给狗披上长袍,戴上高帽子,拖着在城墙上到处游逛,称呼这条狗是“花拉子模沙”。大概怕距离太远,城下的敌军看不清也听不清,他们最后甚至还用弓弩把这条可怜的穿衣狗射入敌营,同时站在城头上齐声高喊:“这就是你们的苏丹!”

                                              因为特克什自命为伊斯兰世界新的领袖,甚至是穆斯林的拯救者,所以花剌子模兵将也反唇相讥,喝骂蒲华人为“背教的叛逆”。攻城战打得非常激烈,并且似乎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然而无论是西喀喇汗国还是西辽帝国,都没能及时派发援军前来解围,最终蒲华城还是被攻陷了。

                                              被骂为狗、受到如此奇耻大辱的特克什,在此时表现出了一位君主所应该具备的宽容和仁慈,他并没有因此大肆屠杀蒲华城中的居民,反而打开府库,分赐了他们大量钱币。然后特克什在这里稍做停留,就退兵返回花剌子模去了。

                                              对于上述种种记载,巴托尔德提出了他的疑问,因为无论是在志费尼还是在术兹贾尼的书中,都没有提过特克什的这次蒲华攻城战。尤其是作为古尔朝的历史学家术兹贾尼,他记载说西辽帝国曾经与古尔朝作战两到三次,但并没有提到加苏丁曾经因为巴里黑问题亲自上阵和西辽军对过阵。因此,对于《全史》的这些记述,只能暂时存疑了,我们在此记述出来,聊备一读。况且,如果刨掉此事,则直鲁古统治的前中期实在是没有什么事情可说。

                                              花剌子模苏丹特克什死于120073日,他在位近三十年,经过不懈的奋斗,使得花剌子模从西辽帝国诸多附庸中最弱小的一个,一跃而成为可与宗主国一竞短长的疆域辽阔的大帝国。然而特克什还活着的时候,虽然多次与西辽政权发生矛盾,甚至兵戎相见,却始终没有正式脱离西辽的掌控,换言之,对于塔不烟额外的求贡他是深恶痛绝,但早从西辽德宗耶律大石时代就规定好的贡赋,一直都按时交纳。

                                              据说特克什临终时候,告诫儿子们不要跟菊儿汗打仗,也不要撕毁已达成的协议,因为“他是一道其后有可怕敌人的长城”。要说特克什这个时候就已经预见到了蒙古的崛起,未免太异想天开了,查考这位苏丹近三十年的奋战历程,主要是向西发展,妄图进入巴格达,控制哈里发,成为伊斯兰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他或许是了解到西辽实力未衰,而在西辽东面还有金、宋等大国,不希望儿孙们撕毁协议,陷入两线作战的悲剧的泥沼吧。

                                              特克什去世的时候,花剌子模国已经完全控制了呼罗珊地区,势力深入“两个伊剌克”,也即波斯伊剌克和两河流域(即今天的伊拉克),只差一步,就要完成自己的梦想了。但特克什给自己的继承人摩诃末留下的遗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也仍然是一个表面光鲜、内里千疮百孔还有虫在爬的烂果子。

                                              首先,占领区内很多地区、城池还并没有稳定,异密们随时有可能掀起反旗;其次,古尔王朝在南方虎视眈眈,只要找到一点空隙,就会长驱直入花剌子模腹地。当然,最严重的问题还是特克什和巴格达哈里发之间公然敌对的关系,这使得他和领地内的宗教界人士矛盾重重,被迫主要依靠突厥军事集团,而这些军事集团的日渐坐大,最终导致了王国的崩溃。

                                              且说花剌子模的北境始终存在着很多突厥部族,既有古斯人、康里人,也有钦察人和浑族人,他们大多并不信奉伊斯兰教。一直到十二世纪的时候,锡尔河中游地区仍被穆斯林称为“异教徒的地区”。特克什在西攻波斯伊剌克、南挡古尔王朝的同时,也多次出征这些地区,征服了一些部族,也笼络了一些部族。逐渐的,这些突厥部族成为花剌子模最大的兵役来源,大量突厥贵族进入特克什的朝廷,担任军事要职。为了拉拢这些突厥贵族,特克什甚至娶了一位康里公主(一说为钦察公主)为妻,这女人的名字和特克什当年砍掉的庶母相同,也叫图尔罕,或者翻译为秃儿汗。

                                              这位图尔罕哈敦(即“可敦”,王后之意)为特克什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摩诃末——其实这名字若用现在惯常的翻译法,应该写成穆罕默德,但出于习惯,更为了区分中亚细亚大群叫穆罕默德的家伙,咱们还是写为摩诃末吧。特克什去世,摩诃末继承了父亲的宝座,不过一开始称“阿老丁”,数月后改称沙,后来权力稳固了才自称的苏丹。

                                              花剌子模沙摩诃末初登基的时候,国内形势并不算好,他的侄子兴都汗起而争位,向古尔王朝借兵,夺取了一些呼罗珊的城池。为了稳定国内局势,摩诃末被迫更加倚重那些突厥军事贵族,而这些军事贵族全都团结在他老娘图尔罕哈敦周围,这就使得花剌子模的政权二分——摩诃末是表面上的君主,图尔罕哈敦是真正的统治者,并且这个真正的统治者最终搞垮了花剌子模王朝。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9-1-15 13:11:36
                                                回到顶部
                                                田中信義齋人龍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赤军家臣正五位下治部大辅
                                                身份:守护
                                                言论:2114
                                                入籍:2003年7月10日
                                                114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可惜啊可惜


                                                苟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http://zhongaihua.blog.sohu.com/
                                                终于找到了另一只鞋(づ ^ ▽ ^)づ

                                                  2009-1-15 13:57:42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115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乱相初萌在河中

                                                  1202年,也就是花剌子模苏丹特克什去世两年以后,他的宿敌、古尔王朝苏丹加苏丁也与世长辞了,新任花剌子模沙摩诃末趁机发兵呼罗珊,去收复失地。1204年,加苏丁那位能征惯战的兄弟施哈卜丁远征印度归来,继承了苏丹的宝座,他席不暇暖,立刻集结兵马直取花剌子模。

                                                  摩诃末闻报,匆匆从呼罗珊赶回花剌子模,一方面按照祖、父抵御外敌的惯例掘开了阿姆河,以阻挡敌军前进的速度,另方面匆忙派遣使者前去虎思斡耳朵,向菊儿汗直鲁古求援。

                                                  掘河放水的策略阻碍了古尔军整整四十天,为花剌子模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当两军最终在花剌子模首都玉里鞬东面某处运河边相遇的时候,据说摩诃末已经集结起了七万大军。古尔朝军队的数量虽然不明,但看起来可能比花剌子模军更多,并且施哈卜丁还从印度带来了大群战象,以致于志费尼比喻说“只要他们愿意,他们能够把乌浒水(阿姆河)变成一片平川,用血把平原变成一条乌浒水”。

                                                  施哈卜丁仗着兵力优势,打算抢先渡过运河,直取摩诃末的大本营。但他还没来得及行动,突然一道洪流从东向西汹涌开来,与花剌子模军呈夹击之势——那正是直鲁古派来的援军,主将还是那位怛逻斯的塔阳古,副将是西喀喇汗国的君主奥斯曼。根据记载,契丹军的数量为一万,西喀喇汗国的军队数量不详,但应该在一万以上。

                                                  古尔军遭到前后夹击,瞬间就全线崩溃了,士卒逃散。塔阳古、奥斯曼率领西辽军紧追不舍,最终在俺都淮(即今天阿富汗西北部的安德胡伊)追上了施哈卜丁。这场战斗异常惨烈,从白昼一直杀到天黑,各自收兵休息一晚后,第二天凌晨,西辽大军发起了总攻。据说“那支军队(指古尔军)的所有残余者,共五万人,死于战场”——这个数字有点夸张,但也可知西辽军队取得了全面胜利,古尔军死伤惨重。

                                                  当施哈卜丁发现麾下士兵或者阵亡,或者逃散,自己身边只剩下一百人左右的时候,他再也无法坚持下去了,匆忙后退,逃入俺都淮堡固守。西辽军略作准备,就发起了猛烈的攻城战,小小的俺都淮堡无法抵御如此强劲的攻势,很快就被打开了一个缺口。眼看大军即将一涌而入,把施哈卜丁拖出来,绳捆索绑,抓为俘虏,正在此时,奥斯曼突然拦在了塔阳古的身前。

                                                  奥斯曼对塔阳古说:“你就算捉到施哈卜丁又有什么用?高兴的只有花剌子模人,菊儿汗能够得到什么好处呢?”他主张写信给施哈卜丁,劝其缴纳赎金,以交换自己的性命。

                                                  塔阳古答应了奥斯曼的请求,于是奥斯曼这样写信说:“为了伊斯兰的尊荣,我不愿一个穆斯林苏丹落入异端罗网,死于他们之手。因此对你说最好交出你所有的一切,诸如大象、马匹、动产和不动产,作为你人身的赎金。以这个理由,我将替你斡旋,求得这些人的同意。”施哈卜丁无路可走,只好接受了条件。

                                                  当然,奥斯曼信中所说的话肯定有所夸大,如果真要施哈卜丁交出“所有的一切”,那么他身为古尔王朝的苏丹,就应该把整个国家都奉献出来,成为西辽帝国的附庸。然而事实上古尔朝从来都不曾臣服于西辽过,施哈卜丁只是缴纳大量财宝(包括剩下的全部战象),赎回了自己的性命而已。

                                                  俺都淮之战给予古尔王朝沉重的打击,但并没能彻底将其摧垮,不仅如此,反而使得施哈卜丁把北线的进攻目标从花剌子摩移向了西辽。在侥幸逃得残生以后,施哈卜丁立刻答应摩诃末的请求,两国签署和平协议,同时积极地招兵买马,随时准备对西辽发动复仇之战。

                                                  俺都淮之战发生的时间是在1204年的910月之间,一年以后,也即1205年,古尔王朝的巴里黑总督伊马杜丁.欧马尔突然发兵攻取了西辽辖下的忒耳迷城,据说那是一座“世所公认”的坚固城堡——无疑,此乃施哈卜丁对西辽帝国发动全面进攻的前奏。

                                                  然而只有前奏,可以预见的随之而来的狂风暴雨却瞬间消散了。原来施哈卜丁担忧国库空虚,无法维持对庞大的西辽帝国的长时期战争,就先率军向南,远征印度,想去抢点钱来花使。古尔军所向披靡,很快他就搜集到了足够的军用物资,班师回朝。12063月,施哈卜丁进军到阿姆河南岸,在此地修筑起了一座简易的前线堡垒,堡垒的一半突入水中。

                                                  就是这个简单的失误,竟然要了这位古尔苏丹的性命,有几名刺客趁着黑夜游过阿姆河,秘密潜入堡垒。此时施哈卜丁正在休息,一声没吭就做了刺客的刀下之鬼——这几名刺客,一说是印度教徒,一说是伊斯玛仪派的。

                                                  施哈卜丁多次远征印度,他确实和印度教徒仇深似海,但要说这些印度教徒会大老远跑来阿姆河边刺杀仇敌,似乎有点荒诞。而伊斯玛仪派乃是伊斯兰教什叶派比较激进的一个分支,也叫“七伊玛木目派”,十一世纪末,谢赫(指宗教长老)霍山(哈桑..萨巴赫)在伊斯玛仪派中又开创出阿萨辛派,割据波斯西部的阿拉木特堡(意为“鹰巢”),中国史书中称之为木剌夷朝。这个霍山,人称“山中老人”,可以说是现代恐怖分子的始祖,他训练了大群刺客,专门从事暗杀和他不对付的哈里发、苏丹以及其他达官贵人的活动,甚至一直跑到地中海边,去刺杀基督教十字军的将领们。要说是伊斯玛仪派,甚至是木剌夷朝的刺客杀死了施哈卜丁,听上去还比较靠谱一点。

                                                  如果下手的真不是印度教徒,而是伊斯玛仪派刺客,背后主使会是谁呢?本着“谁得益,谁可疑”的原则,嫌犯就只有两个——花剌子模沙摩诃末,或者他老娘图尔罕哈敦。

                                                  因为你看吧,施哈卜丁一死,古尔王朝瞬间分崩离析,他麾下的突厥军官们纷纷自立为王,摩诃末趁此机会,不仅完全夺回了呼罗珊地区,还把势力伸入古尔朝本土。他心说这些可口的肥肉得一口一口吃,从谁开始好呢——嗯,就从巴里黑下手好了,菊儿汗一直垂涎此地,我下手稍慢,就会被契丹人给抢走了。

                                                  于是摩诃末立刻挥师巴里黑。在花剌子模大军的强攻下,古尔朝巴里黑总督伊马杜丁.欧马尔苦苦支撑了四十多天,由于外援断绝,终于被迫投降。前此这位总督在苏丹施哈卜丁的授意下,发兵攻克了忒耳迷,随即就任命自己的儿子镇守该城。摩诃末在得到巴里黑之后,立刻转道忒耳迷,并且要欧马尔写信去劝说其子打开城门。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一支西辽军队匆匆开到,摩诃末心说好险,巴里黑差一点就落在契丹人手里了。但西辽终究是他的宗主国,他目前又不想和虎思斡耳朵兵戎相见,于是就做个顺水人情,把忒耳迷还给了西辽。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说欧马尔之子在摩诃末的授意下,把忒耳迷城进献给了西喀喇汗国的桃花石汗奥斯曼。

                                                  到了1208年,古尔王朝被迫向花剌子模臣服,此外,摩诃末的势力还直逼巴格达,甚至要求哈里发向自己称臣。此时此刻,整个伊斯兰世界没有一国有花剌子模那般广大的领土,也没有一位君主有摩诃末那么强大的权柄,于是摩诃末日益骄横起来,自称苏丹,并且想学习古尔朝的加苏丁和施哈卜丁,自诩为伊斯兰世界的解放者。

                                                  然而这个解放者要怎么当?自己还是异教徒(西辽)的藩臣,每年还得向虎思斡耳朵进贡钱财,怎么能算是“解放”穆斯林呢?且说这个时候的西辽王朝在直鲁古统治下,朝政日益腐败、官员日益骄横、军队战斗力下降,此消彼长,他已经完全无法控制本就离心倾向很重的花剌子模了,两国关系终于走到了彻底决裂的边缘。

                                                  其实摩诃末初次向宗主国西辽王朝掀起反旗,是在降服古尔王朝的两年前,也即1206年。那一年的三月份,古尔朝最后一位有力量的苏丹施哈卜丁遇刺身亡,摩诃末趁机夺取了巴里黑地区,随即转道河中,攻下了名城蒲华。

                                                  蒲华是仅次于河中府(萨末鞬)的西喀喇汗朝第二大城市,但从十二世纪前期开始,也即西喀喇汗朝归属西辽统治前不久,就已经处于半独立状态了。桃花石汗虽然仍在蒲华派驻总督,但这位总督并无权柄,充其量也就是一名负责收税的“沙黑纳”而已,城市实权掌握在一个世袭的宗教家族手中,习惯上称之为“布尔罕王朝”。这一家族的领袖自称是哈里发欧麦尔的后裔,根红苗正,血统纯洁。

                                                  咱们现在一般习惯上称呼的古代“阿拉伯帝国”,其实是一大群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的集合体,而并非一个单独的王朝,如果简单划分的话,可以分为三大王朝,或者不如说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四大哈里发时期”,即在先知穆罕默德创教建国以后,有四位他的门人弟子或者亲眷担任过哈里发也即总教主的职位,这四人就是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被称为“纯洁的哈里发”,或者“正统哈里发”。

                                                  661年,哈里发阿里遇刺身亡,他的反对者、麦加贵族穆阿维叶凭藉武力成为哈里发,并在不久后废除选举制,由其家族世袭哈里发头衔,创建了倭马亚王朝,或者翻译为伍麦叶王朝——这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从750年开始,阿布.阿拔斯以呼罗珊为根据地,逐步扩张,终于灭亡了倭马亚王朝,开创阿拔斯王朝——著名的怛逻斯之战就爆发在751年,也即阿拔斯王朝正式创建的第二年。不过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并非伊斯兰世界的唯一总教主,北非的法蒂玛王朝和西班牙的后倭马亚王朝君主也自称哈里发——这就是中国史书上黑衣大食、绿衣大食和白衣大食三个名称的由来。

                                                  拉回来说蒲华的布尔罕王朝,其领袖自称是“正统哈里发”的第二位欧麦尔的后裔,历代都冠有“萨德尔.贾罕”的头衔,意思是“世界的支柱”。当西辽降服西喀喇汗国以后,虽然指定桃花石汗同族的阿尔普特勤为蒲华总督,但实权仍然牢牢捏在这些萨德尔.贾罕手里。

                                                  萨德尔.贾罕们在蒲华城外拥有大片良田,在城里也掌控着超过半数的商队和手工业作坊,他们不但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压榨百姓,还以西辽菊儿汗的名义收取贡赋。要知道,收税这种活动层级越多,越容易上下其手,层层盘剥,菊儿汗直接向西喀喇汗国征税,西喀喇汗国的桃花石汗就添加上自己所需,再把份额下发给蒲华总督,然后蒲华总督添上一笔后交给萨德尔.贾罕……等落到老百姓头上,这数额比西辽规定的一人一枚狄纳尔多了不知道多少倍!

                                                  也就是说,大石的善政经过其附庸,再经过附庸的异密,再经过附庸的附庸,层层下来,给蒲华百姓们套上了异常沉重的经济枷锁。在这种情况下,萨德尔.贾罕的家财越聚越多,蒲华百姓们则贫苦不堪,怨生四起,他们背地里都称呼自己的首领为“萨德尔.贾罕纳姆”,意思是“地狱的支柱”。

                                                  1206年,百姓们终于再也无法忍耐下去了,在蒲华城中爆发了规模庞大的起义,起义领袖是一个“卖盾者的儿子”,名叫桑贾尔。萨德尔.贾罕家族财产都被剥夺,本人也被赶出城外,于是他凄凄惶惶地向萨末鞬和虎思斡耳朵求救。

                                                  然而奇怪的是,无论西喀喇汗国还是西辽王朝都并未派出兵马来帮助萨德尔.贾罕,镇压起义。猜测起来,大概桃花石汗很想趁着这个机会把布尔罕王朝连根拔去,把蒲华城归于自己的直辖统治吧,而西辽按照惯例,是不大插手附庸国事务的。是呀,如果附庸国有所请,我当然有义务出兵,但得桃花石汗来请,你萨德尔.贾罕算什么东西?!

                                                  萨德尔.贾罕等来等去等不到救兵,无奈之下,又往玉里鞬派出了使者,摩诃末得报是大喜过望。花剌子模早就垂涎河中的花花世界,已经不止一代了,现在摩诃末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兵的好藉口,更重要的是,他此刻军力极大膨胀,野心和信心也极大膨胀,心说就算桃花石汗或者菊儿汗起兵来抵挡,我也未必怕他。于是摩诃末亲自率军杀向蒲华。

                                                  起义者在赶走萨德尔.贾罕以后,就放松了警惕,光想着研究城市自治了,完全没料到花剌子模会发兵来攻,摩诃末几乎没有遭遇什么抵抗就入了城。他本是打着调解者的旗号入城的,但一等站稳脚跟,就立刻残酷地屠杀起义者,把起义领袖桑贾尔投入泽拉夫尚河活活淹死。

                                                  蒲华人民起义是在1206年。就在同一年,在东方数千里外的蒙古草原上,铁木真在斡难河畔被蒙古各部推举为大汗,称“成吉思汗”,历史的车轮,即将加快其转动的速度……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9-1-20 11:40:57
                                                    回到顶部
                                                    三好逸势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旅人
                                                    言论:25
                                                    入籍:2003年7月11日
                                                    116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很高兴看到太政的长文又有更新,那么先把我以前写的对某几个问题的看法贴出来,聊作呼应。

                                                    最近在看BiranThe Empire Of The Qara Khitai In Eurasian History,觉得太政的大作很可以形成对观,因此又重新拜读。有些疑问,在这里提出以就教方家。

                                                    太政文中提到耶律大石的父母,史书无载,但是根据Biran引证拉施德的《史集》,说大石的父亲叫做baighu,我手边没有史集原书,暂不能查证,还望识者见告。

                                                    关于大石的名字,马师引格鲁赛的注释很有道理,因为伯希和也持同样的观点(见Notes on Marco Polo),我想乾隆时期之所以重译他的名字,是把“大石”当做突厥语tash(石头)的音译了。穆斯林史料里面记大石的名字作nushi taifuQushiqin taifu或者Qushiqin,我想大概是tashi的首字母t在阿拉伯字母里经常和nq混淆的缘故。如果这个名字来自于阿拉伯史家所熟悉的tash,大概就不会有一个语尾i出现了。大意觉迷殿的意见大概来自钱伯泉的文章,但是我觉得大石国能否等同于喀拉汗都是要打问号的,因此需要进一步讨论。

                                                    关于在吐鲁番的回鹘人被称为“和州回鹘”的原因,文中引证的两种解释都不可靠。在回鹘文文献中没有做“喀喇和卓”的例子,因为和卓(khoja)来自于波斯语,这个地名只能解释为伊斯兰化后当地人对“和州”的附会;“火州”的名字比较晚出,应该也是来自“和州”,而“和州”则是从“高昌”(Gao Chang >*QoCho)而来,我记得伯希和在20世纪初就有专文论及,冯承钧先生有中译,收在《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第一卷中,太政可以参考。


                                                    红叶不是我放上去的/我不知道/那铭文说的是什么

                                                      2009-1-23 9:22:57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117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哦哦,多谢指点,待我仔细研究一下看。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9-1-23 13:37:44
                                                        回到顶部
                                                        大意觉迷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真田家臣正七位下主殿少允
                                                        身份:领民
                                                        言论:668
                                                        入籍:2005年5月23日
                                                        118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按照中原王朝的习惯,大石去世以后,群臣给他拟定了庙号,称为“德宗”。根据传统,开国之君称“祖”,比如太祖、高祖, 等等,继业之君称“宗”,比如太宗、文宗、武宗,等等,所谓“祖有功而宗有德”是也。可是大石没有称“祖”,反而称了“宗”,这说明西辽群臣们没有把他看 作是开国之君,西辽不是一个新建立的国家,而只是契丹辽朝的延续。西辽或者喀喇契丹只是后世史学者对这个帝国的称呼,为的是和在北中国建立的契丹辽朝相区 隔而已,就象后唐、南唐之与唐,前秦、后秦之与秦一般。帝国的正式名称应该是“大辽”或者“大契丹”,所以,我们不是一直想复国嘛,那现在不就已经复国了 么——复在哪里另说——还有什么可贪求的?
                                                        ---------------
                                                        查了一些资料,西辽之前的辽也可以被称为
                                                        哈喇契丹”,换句话说哈喇契丹”本身就是承袭自契丹王朝的正式称号,不用等到后世。

                                                        专家:据考证,曹操墓被盗掘过两次,一次是在北齐,一次是在2004年。
                                                        记者:第二次怎么能如此准确地确定年限?
                                                        专家:因为我们在墓内发现了火腿肠皮、方便面袋子、矿泉水和啤酒瓶……

                                                          2009-2-5 9:58:22
                                                          回到顶部
                                                          大意觉迷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真田家臣正七位下主殿少允
                                                          身份:领民
                                                          言论:668
                                                          入籍:2005年5月23日
                                                          119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太政文中提到耶律大石的父母,史书无载,但是根据Biran引证拉施德的《史集》,说大石的父亲叫做baighu,我手边没有史集原书,暂不能查证,还望识者见告。

                                                          -------------------

                                                          翻看商务印书馆翻译的《史集》,找不到说大石的父亲叫做baighu的文字,能否将The Empire Of The Qara Khitai In Eurasian History上下文引抄录一观?


                                                          专家:据考证,曹操墓被盗掘过两次,一次是在北齐,一次是在2004年。
                                                          记者:第二次怎么能如此准确地确定年限?
                                                          专家:因为我们在墓内发现了火腿肠皮、方便面袋子、矿泉水和啤酒瓶……

                                                            2009-2-5 13:51:39
                                                            回到顶部
                                                            赤軍雪斎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四位上参议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120
                                                             个性首页 | 邮箱
                                                            发贴心情
                                                            以下是引用大意觉迷在2009-2-5 9:58:22的发言:
                                                            按照中原王朝的习惯,大石去世以后,群臣给他拟定了庙号,称为“德宗”。根据传统,开国之君称“祖”,比如太祖、高祖,等等,继业之君称“宗”,比如太宗、文宗、武宗,等等,所谓“祖有功而宗有德”是也。可是大石没有称“祖”,反而称了“宗”,这说明西辽群臣们没有把他看作是开国之君,西辽不是一个新建立的国家,而只是契丹辽朝的延续。西辽或者喀喇契丹只是后世史学者对这个帝国的称呼,为的是和在北中国建立的契丹辽朝相区隔而已,就象后唐、南唐之与唐,前秦、后秦之与秦一般。帝国的正式名称应该是“大辽”或者“大契丹”,所以,我们不是一直想复国嘛,那现在不就已经复国了么——复在哪里另说——还有什么可贪求的?
                                                            ---------------
                                                            查了一些资料,西辽之前的辽也可以被称为
                                                            哈喇契丹”,换句话说哈喇契丹”本身就是承袭自契丹王朝的正式称号,不用等到后世。

                                                            我也有一点点印象,但是不记得出处在哪里了,能找到不?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2009-2-5 23:21:06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