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战国联盟论坛战国联盟主论坛『镰仓鹤冈八幡宫』 → [求助]关于王羲之

关闭 帖子评论
选取类型: 中立 支持 反对
观点标题:
验证码: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观点内容:
(不支持HTML)
  1. 请以客观、真实地作出评论,并注意语言文明;
  2. 观点发表后不能作出更改;
回复贴子
您是本帖的第 4176 个阅读者
树形打印
标题:[求助]关于王羲之
阿奴比斯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旅人
言论:2
入籍:2006年1月26日
发贴心情
[求助]关于王羲之

刚才看到田中大神的<中国武将列传>:"不过还是来谈谈中国人取名字的方法。在日本,德川家康的儿子名为德川信康、织田信长的儿子名为织田信忠、丰臣秀吉的儿子名为丰臣秀赖,以父亲的名字中的一个字来替儿子取名乃是十分普遍的情形,当然这在日本并无可议之处,但是在中国,就不太可能发生父亲的名字和儿子的名字有共同的文字出现的情形。我所知道的惟一例外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名家王羲之,他的儿子名叫王献之,两人的尾字相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本来应该是不会发生的才对,这大概只能够从“之”这个文字本身来加以考量,可惜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虽然认为其中应该有些道理,但实在是不太了解。"

唔,厚颜问一句,关于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事情有什么既定的说法吗? 李贺不就是因为父亲的缘故不能考进士吗?还是忌讳这种事是从唐朝开始的?


    2006-7-16 17:36:35
    回到顶部
    seal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领民
    言论:177
    入籍:2003年9月27日
    发贴心情

    忌讳自古就有的。

    之是天师道的后缀,王家信仰天师道的。似乎如此,希望没有弄错。

    名字里多个之的人多了去,比如陈庆之,王坦之........都不在避讳中

    父子都多个之的情况,应该不只王氏父子几个。


      2006-7-16 20:45:31
      回到顶部
      上杉鬼景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领民
      言论:22
      入籍:2006年7月10日
      发贴心情

      貌似以前也想过这个问题。

      原来和天师道有渊源?

      难得难得。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006-7-19 0:35:21
        回到顶部
        马羽茶水斋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二位内大臣
        身份:守护
        言论:8752
        入籍:2003年7月4日
        发贴心情

        “之”与天师道有关是陈寅恪的说法。王羲之家族与天师道渊源很深,他除了儿子有一堆“之”外,孙子辈也还有叫“桢之”的。

        另外如顾恺之的父亲叫顾悦之,陈寅恪同样考证出他们也是天师道徒。

        祖冲之也信奉天师道,他的儿子祖暅一名祖暅之,这里更可看出这个“之”字实为后缀,实际上不属于名字的一部分,自然也不必讳。


        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
        谡公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戮谡公以谢众。
        论植公結成边患,败契丹百年之好,使金寇侵陵,祸及中国。诏至,梟首。
        大清兵巢湖贼,擒士英公,诏俱斩之。
        马史氏曰:满门忠烈!

          2006-7-19 15:27:43
          回到顶部
          阿奴比斯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身份:旅人
          言论:2
          入籍:2006年1月26日
          发贴心情

          谢马师和SEAL朋友指点

          避讳如果自古就有的话,那么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起源?


            2006-7-24 12:05:13
            回到顶部
            马羽茶水斋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正二位内大臣
            身份:守护
            言论:8752
            入籍:2003年7月4日
            发贴心情

            奥,老忘了回这个帖子。

            避讳最初形式是在提及尊者时不称其名,如果以此而论,则夏商已经回避直称帝王名字,也可以算一种避讳。

            不过典型的、狭义的避讳应该是不但在提及尊者本人不直称其名,而且当尊者之名与其它事物名称、甚至日常用语相同相近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意回避。如果以此而论,则最早的典型避讳应该是左传所记载的春秋时期的事例,宋以武公废司空(宋武公的名字就叫“司空”),改称司城;晋以僖侯废司徒(晋僖侯名司徒),改称中军,这是为了避讳而改官职名的例子。鲁以献、武废具、敖。鲁献公名具、鲁武公名敖,因此鲁人改了两山的名字。根据《国语》,献武二公死后已经三百年,晋人范献子到了鲁国,问起具、敖二山,犯了献武二公之讳,仍然被鲁人讥笑为“不学”。由此可见此时的避讳已经相当成熟。


            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
            谡公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戮谡公以谢众。
            论植公結成边患,败契丹百年之好,使金寇侵陵,祸及中国。诏至,梟首。
            大清兵巢湖贼,擒士英公,诏俱斩之。
            马史氏曰:满门忠烈!

              2006-8-1 1:01:18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