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是古代华夏人冠礼时所定,是一个人成年的标志。作为成年人,人格完整,所以在社会上他人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称其字不称其名。换句话说,字实际上是名的替代。在有必要直呼其名的场合,回避呼名而呼字以示敬。而老王所说的下呼上,实际上下呼上是从来不能直呼其名的,必用尊称,那么作为名的替代的字也就自然的不能用于下呼上的场合里。
所以皇帝啊……根本没有直呼其名的场合。许多皇帝可能是有字的,毕竟他也要成年,在他还没有确定要继承皇位的时候也会有长辈、亲朋,会有被呼字的场合。问题是后来他当了皇帝,当了皇帝就没这种事了,他曾经用过的字也就不一定会被记载下来。
另外,这也可能与修史者的风格有关。史记、汉书不但不书汉朝皇帝的字,连名都不书,看完本纪不知道这老家伙叫什么,要靠后人注解。同是唐人所编的史书,隋书只记名讳,不书字,而北史却把杨坚和杨广的小名都披露出来。晋书、北齐书、北周书也书名讳同时书字(东晋最后两个活宝皇帝,都是名与字相同的。安帝司马德宗字德宗,恭帝司马德文字德文)。
夹在汉、唐之间的那堆史书,南边的宋齐梁陈书都记老大的字,一个不落。北面魏收的魏书中北魏皇帝们看起来没有字,然而架不住梁朝人修南齐书弄了个魏虏传,就把这帮人的胡人小名从涉圭、佛狸到万民一个不落全揭露出来,而且全文都用小名呼之,如同长辈招呼小崽,大收精神满足之效。
由此可见大约私史史家的忌讳少点,习惯上连名带字有啥说啥,如果是记载敌国,那么更加不会客气,官修史书或者当代人著当代史(如太史公之史记、班固之汉书、魏收之魏书)就收敛许多。当然这也只是个私意揣测的规律,并没有什么理论依据就是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2 12:28:3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