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軍雪斎 ![]() 头衔:正一位关白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 ![]() 桶狭间的真相
从来成王败寇,织田信长后来成就诺大事业,因此他一举成名的桶狭间合战也理所当然地被神化了,似乎从丸根、鹫津两砦的激战,到此后今川义元驻扎桶狭间,甚至老天爷赏赐狂风暴雨,这一切都是信长的预谋,似乎今川义元从离开沓挂城开始,就踏入了这个信长精心策划的大陷阱中。 其实,查看信长在此前此后进攻美浓国的战术运用就可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英雄都是逐渐成长起来的,时年才二十七岁的信长,坚韧、勇敢,却并不具备超乎常人的智谋和缜密的思想。桶狭间合战中许多细节记载的歧点和疑点也很多,信长的取胜,或许真是上天保佑,诸事凑巧,而非纯粹人谋。 然而“奇袭战”这个概念,千余年间一直萦绕在日本人心头,到处传唱,使他们激动不已,感佩不已。可是到了1982年,军事史研究学者藤本正行却石破天惊地指出,所谓“桶狭间奇袭战”,或许根本就是后人所编造出来的神话。 藤本正行考证出第一次提到奇袭战概念的乃是江户幕府初期的儒医小濑甫庵,他在《信长记》一书中基本完成了后人所传唱的桶狭间奇袭战的基本流程。而另外一本更具史料价值的书《信长公记》中却记载着全然不同的故事。 小濑甫庵出生于永禄七年(1564年),也就是说在桶狭间合战后的四年以后,所以他不太可能得到此战的第一手资料。而相对的,《信长公记》的作者太田牛一则生于大永七年(1527年),比信长大七岁,很早就侍奉信长,担任“弓众”也就是弓箭武士,他很有可能亲身参加了桶狭间合战。根据太田牛一的记述,藤本正行提出桶狭间合战,织田信长用的是正攻法,而非奇袭。 藤本正行的论断,现在在日本史学界变成了主流,那么就让咱们根据“正攻法”的观点,再来重新演绎一下桶狭间合战吧—— 首先,今川大军逼来,织田军中战、守主张不一,信长对此也矛盾重重,数日不能拿出决策,他虽然倾向于出城抗战,却并没有良策在胸,也因此根本没有组织起有效的防御体系。“运数终时,智慧之镜也蒙尘垢”,应该不是在嘲笑家臣们,而是自嘲,那是他当时接近绝望的心理写照吧。 今川军进攻大高城附近的两座砦子,佐久间盛重出砦迎击,织田秀敏和饭尾定宗父子却闭砦固守。两砦相距不到一公里,却采取截然不同的应对之策,正说明织田家当时甚至没有统一的指挥,上下自行其事,乱成一团。 五月十九日凌晨,信长突然从被窝里跳出来,直奔热田神社,应该是下定了与今川义元作战到底的决心。当然,以手下区区三、四千兵马,还要分出不少来驻守各地城池,并且防备北方的美浓国斋藤氏,不采取奇袭的策略恐怕是根本没有成功可能的。然而直到当日中午,今川义元的本队才会走到田乐狭间,信长事先是没道理会猜到的。 据今人实地考证,信长并没有去过热田神社,而只是来到过热田分社上知我麻神社(在今名古屋市热田区)附近,此时陆续集结到他身边的,应该不过区区千人。他在此地向南方眺望,看到起自大高城附近的激战硝烟,于是匆匆南下增援。所有可信度较高的史料中,都没有他在热田神社祈愿得吉的记载。 信长经过丹下砦,到达善照寺砦以后,听取了有关前线战况的汇报——此为当日十时,同样也在十时左右,丸根、鹫津两砦先后陷落。此后,他并没有转向东北,绕路东南,直袭义元本阵,因为他当时应该并不清楚义元本阵究竟在哪里(派遣当地父老阻碍义元前进的猜测,太也无稽了,义元真的会在彼处停留,也只是一个巧合而已),而是南下中岛砦,然后折再向东。当日正逢满潮,沿海道路难以通行,今川军趁此时机对丸根等砦发动进攻,也正是认定织田增援部队难以快速到达。 信长折而向东,是希望绕过潮水,继续南下救援丸根等砦呢,还是想趁此机会绕过今川军先锋,寻找主力决战的机会呢?恐怕连信长本人,也在犹豫中难以判断自己真实的行军意图吧。但结果是,织田前军佐佐隼人正胜通的部队在山地遭遇到义元本队的前卫,率先吹响了战斗的号角。
一番手柄
东海道既是行政区划名称,也是由此行政区划直通京都的大路名称。这条大路由东往西,从三河国延伸入尾张国,从中岛砦的西面折而向北,通过鸣海城和丹下砦的东面再指向热田神社。此外,在这一段东海道的北方还有一条大路,即镰仓街道,经过善照寺砦的北面,在丹下砦附近和东海道相汇合。今川义元为了增援大高城,从沓挂城出来以后就沿东海道折向西南,在桶狭间附近转向西北,如果他走北面镰仓街道的话,则可以更为近便地杀到鸣海城下——他会走哪一条路,相信信长刚从清洲城出阵的时候,是猜测不到的。 此时,集结丹下、善照寺、中岛等砦兵马,织田军应该超过了两千,其间从近距离通过鸣海城东,而鸣海城守将冈部元信竟然不闻不问,实在是件奇怪的事情。因此后人猜测,信长应该会派出两三百人前往牵制鸣海城内的今川军。 中岛砦的守将是千秋季忠和佐佐胜通,信长以他们的兵马为先锋,出中岛砦后延东海道直插桶狭间。义元本队五千人扎营桶狭间,意外地没有采取常见的守势,各军团团保护主将,反而呈西北、东南方向一字展开,几乎与道路平行。这一方面是地势狭窄所致,另方面也说明义元因胜而骄,过于大意了。如果老谋深算的太原雪斋在此,定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可惜雪斋和尚已于数年前就过世了。 除了今川义元的本阵外,今川军各部散布在从桶狭间直到大高城的方向上,因此织田前锋佐佐胜通出了中岛砦没多久,就在东海道上遭遇了一支今川军,双方展开激战。佐佐队不过三百人而已,所遇敌军应该近千,一战下来,胜通等五十余位著名武士战死——据记载,胜通的行动并非出自信长命令,很可能是在了解主将自杀性突进的意图后,故意为全军做出光荣战死的榜样吧。 得知佐佐胜通战死的消息后,织田军更为绝望,但士气不降反升,意图背水一战。相反的,义元得到消息,却更为轻视敌军,笑道:“便天魔鬼神前来,又能如何?!”丝毫不作防备。《信长公记》中说,胜通战死的时候,信长本人还在善照寺砦没有动身,闻讯南下中岛砦,有家老拉住他的马辔谏阻,信长喝道:“今川军昨晚运粮前往大高,而今又已作战半日,定然十分疲惫,我军以逸待劳,获胜可期!”从这段记载来看,似乎信长初始的目的地乃是大高城,而非桶狭间。 或许就是在这个时候,信长得到了有关今川义元在桶狭间扎营布防的情报,机运之神似乎在眼前一晃而过,能够准确抓住战机,确实是信长的过人之处。他立刻挥师东进,冲向桶狭间——估计这个时候,除义元本队外,其余各部兵马都已经离开了东海道,正在前往大高城的路上,因此织田军直冲桶狭间,于路没有再遭遇敌军,引发战斗。 然而奇怪的是,中岛砦距离鹫津砦仅有二公里,距离桶狭间却有五公里之遥,织田军在朝比奈泰朝的鼻子底下移动,侧翼竟然没有遭到攻击。或许是今川军先锋刚取得局部战场的胜利,归砦休整,麻痹大意所致吧。 荒子城的前田军、佐佐胜通残部等,陆续与信长军合流。午后一时,信长在义元本队前卫正面展开,准备发动决死的突击。《信长公记》中在两军初交锋时,不但没写下雨,反而说“天空晴朗”,或许风雨是在恶战当中才突然降下的吧。 虽然是正面对攻,但今川军因为麻痹大意,还在休整,根本就没有做好应战的准备,前卫很快就被击溃了。义元本阵受到影响,士气低落,乃与不过自己半数的织田军杀得难解难分。想义元也是驰骋沙场多年的宿将,怎会因为肥胖而无法骑马?有一种说法,是他在骏河出兵的时候,突然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臣子们都说这是不祥之兆,所以才弃马乘轿的。等到织田军杀近,义元舍弃乘轿,在旗本的保护下骑马后撤,却因为道路泥泞而行动迟缓。再加上今川军呈一字排开,无法集结有生力量阻遏信长突进,义元遂被追上,枉然丢了性命——享年四十二岁。 这场暴风雨似乎真是天意,因为它是突如其来的,持续时间也不过十分钟左右。数日来烈日当空,毫无降雨迹象,否则义元应该不会为了乘凉而驻军狭窄之处吧。然而夏季雷雨本就毫无征兆,倏来倏去,降雨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第二天,信长回到清洲城,检视所斩获的首级,并且论功行赏。战国时代,得立首功被称为“一番手柄”,首功必得重赏,与获得其余功劳者不可同日而语。当日,家臣们都认为首功当属斩下今川义元首级的毛利良胜,而首先以枪刺伤义元的服部一忠应该立二等功。然而令众人惊异的是,信长首先叫道:“梁田出羽守上前听赏!” 梁田政纲因为报告了义元本阵所在地而获得“一番手柄”,受到最厚重的赏赐——或许信长从这个时候就开始注意到了情报战的重要性吧。 |
![]()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 |
![]() 2007-1-29 14:57:18 |
赤軍雪斎 ![]() 头衔:正一位关白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 ![]() 姊川合战
对于各国兵质的估量,据说当时就有“尾张天下弱兵”的说法,而相对的,三河兵则是公认能耐苦战的部队。 中国有句俗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从某方面来理解这句话,确实是至理名言。三河国除南方沿海地区是平原外,国内三分之二的地区全是山地丘陵,因此物产并不丰富,人民普遍穷困。但正因为其穷困,在乱世中往往会发挥出和平时代人们所想象不到的顽强的团结心和战斗力来。 相比之下,尾张国几乎全是平原,土地肥沃,物产富庶,只要有田耕就不怕饿死,谁还愿意去上阵打仗?因此尾张的民风普遍柔弱,这也就是为什么织田信秀如此有钱,织田信长的护卫部队装备精良,使偷窥的斋藤道三也惊叹不已,却不能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周边势力击溃的重要原因。 北部多山的美浓国,其兵质都要比尾张兵好得多。 当然,士兵的勇懦,更重要是看大将的统驭能力,士兵能不能战,更重要是看大将的指挥能力。一只狮子统率一百只绵羊,也好过一只绵羊统率一百只狮子。就统驭和指挥能力来说,信长是不输给任何人的。 再拉回来说姊川战场。浅井军正面攻击织田军前卫,也就是坂井政尚、池田恒兴、森可成三将所统率的马迴众。浅井军的数量是六千,而刨掉“西美浓三人众”的织田军前卫,恐怕还不足五千人。 战斗开始了没多久,织田方第一线兵马就濒临崩溃的边缘,坂井政尚的儿子、年仅十六岁的久藏战死,浅井军趁机突破渡口防线,渡过了姊川。 浅井长政一看原本用作牵制敌军的兵力竟然轻松得手,立刻改变战术,加大前线压力,想要一举击溃其后的池田恒兴、森可成等将所部,直插信长龙之鼻本阵。这个时候已经上午十时了,西线的朝仓军迟迟未能将德川军击溃,正面的浅井军却在大将远藤直经的统率下大踏步前进,几乎将织田军逼入绝境。 远藤喜友卫门直经,乃是浅井家中有数的猛将,他一马当先,率八百骑直插信长本阵,相信只要取下了信长的首级,天下局势就会立刻改观。然而这个时候,包围横山城的织田方部队陆续赶到前线,首先是木下秀吉部两千人和柴田胜家部三千人。加上这五千生力军,织田军在正面战场上的数量已不输于浅井军。 木下秀吉和柴田胜家所部来得很快,快到出乎浅井长政的意料之外,他们从东侧插入己方阵列,切断了远藤直经与浅井长政本队的联系,希望将敌深入部分包围吃掉。为了接应远藤直经,猛将佐和山城主矶野丹后守员昌挥舞长枪,大喝着冲入敌阵。因为远来的织田援军队列不整,就此遭到重创,据说矶野员昌先后突破了织田军十一段阻击兵马,虽然最终未能救出远藤队,但其气势所迫,织田军已濒临全线崩溃的边缘。 而在另一方向,德川军此刻也是危机重重。虽然凭藉着顽强的战斗力一时阻遏住了朝仓军的猛攻,但数量多过敌人两倍的朝仓军在渡过姊川后,很快将兵力左右延展开来,想要从侧翼包夹德川军。为了避免遭到前、左、右三个方向的攻击,德川家康也被迫伸展队列,使得局部战场上本方数量更处劣势。这分明是饮鸩止渴,但当时的家康已经别无选择了。 就在这一紧要关头,可以看出信长和家康两人间的默契和互相信任,确实是令当时和后世人都为之惊叹的。家康在姊川下了重注,不惜全军覆没也要帮助信长,而信长在己方即将崩溃的前一刻,却命令刚刚赶到战场的丹羽长秀部,以及才从恶战中退下来休整的池田恒兴所部不必投入正面战场,转而西向去支援德川军的右翼。身在危机中的信长非常清楚,己方援军陆续开到,只要熬过暂时的劣势,定能最终获得胜利,但如果德川军崩溃,朝仓军就可直插自己侧翼,那时定然大势去矣。 丹羽、池田两军的侧翼突入,彻底阻遏住了朝仓军的进攻势头。而就在这个时候,兵力最为雄厚的织田氏家老佐久间信盛也终于赶到了龙之鼻,所部四千人阻挡住了已经力竭气衰的浅井军。 整体战局,就在霎那间发生了变化。
战争的结局
对于姊川合战的最终结局,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丹羽、池田所部织田军阻遏住了朝仓军的前进之势,德川家康立刻派大将榊原康政从左翼突出。已经鏖战多时,体力衰退的朝仓军同时遭到左右两个方向的夹击,被迫全面后退,猛将真柄直隆父子先后战死,终于被德川军赶回到姊川北岸。 到了此刻,一往无前的浅井军也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被织田方佐久间信盛等将所率领的援军挡住。脱离险境的信长立刻下令全力反击,务必将浅井军全数歼灭在河滩上。 在击退朝仓军以后,德川家康挥师向东移动,以策应信长,夹击浅井军,如果浅井长政继续战斗下去,下场肯定是相当悲惨的。但就在这个时候,以稻叶一铁为首的“西美浓三人众”的部队来到阵前,配合德川军自西向东挺枪杀入,这一形势变化,促使浅井长政终于下定了决心,勒束部下脱离接触,缓缓渡回姊川北岸。信长看到敌人退军严整,无隙可乘,于是也下令收兵。 另一种说法,则是织田信长先派丹羽长秀、池田恒兴所部压制住了朝仓军,然后立刻让一直没有投入战场的“西美浓三人众”渡河北进,作出切断浅井军退路之状,浅井长政被迫全军退回姊川北岸。看到友军退却的朝仓军阵脚开始动摇,再受到榊原康政部的侧翼夹击,于是大败亏输。 不管是朝仓军先退,还是浅井军先退,总之他们打败了,这场苦战熬到最后的还是织田信长。 姊川合战乃是织田氏与浅井氏的大决战,但却并没有收到决战的应有效果。双方损失,一说浅井、朝仓方为五千人,织田、德川方为三千人,一说比例类似,但总数不超过三千。总之织田信长以优势兵力,恶战半日,所赢得的战果并不很大,并且朝仓、浅井联军虽然溃败,就其以后的表现来看,实力应该没有遭到致命损伤——事实上,双方基本上算打了个平手。 虽然从战役层次来说,姊川合战胜负难决,但从战略角度来考虑,织田信长却是当然的赢家,因为朝仓、浅井主力退去,暂时不敢再来,他遂得以调动全部兵力攻打横山城,并最终迫其开城投降。 |
![]()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 |
![]() 2007-1-29 14:57:57 |
赤軍雪斎 ![]() 头衔:正一位关白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 ![]() 真正的长筱
长筱之战,信长首先圈定在设乐原布阵,一方面用狭窄的地形阻遏武田骑兵大范围机动,另方面也示敌以不敢战,引诱胜赖前来。他沿连子川布阵,修建重重马防栅,同样也是为了把敌骑兵的冲击力尽可能压缩到最低——用马防栅来协助铁砲发射,据说最早也是由杂贺众发明的。在这种种前提下,才谈得到大数量铁砲的运用,以及铁砲兵与长柄队、持刀武士的协同作战。 然而,信长在长筱真的集合并运用了三千梃铁砲吗?当时铁砲的造价极其昂贵,普通大名花费数年甚至十数年的时间积攒起上百梃铁砲,就已经足够傲视群雄了。除了专习铁砲技术,赖以作战为生的纪伊国杂贺地区的根来众、铃木众等雇佣兵集团外,恐怕谁也凑不出近千梃铁砲来。虽然织田信长财力丰厚,又向来重视铁砲的搜集和使用,甚至再加上他控制了国友等重要铁砲产地,要一口气拿出三千梃铁砲,恐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信长麾下的铁砲以及铁砲兵并非全部操控在他自己手里,各路将领部下都有铁砲,许多城砦的守军也都配有一些铁砲,要把这些铁砲集合起来,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信长记》、《当代记》、《武德大成》等书中,确实写着信长在长筱之战中运用了“铁砲三千梃”,然而最可靠的史料《信长公记》中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记载。太田牛一在书中明确写道:“给了奇袭鸢之巢山的酒井队五百梃铁砲,设乐原战场使用了一千梃。”如果算上德川家康也可能积攒并集合了数百梃铁砲,则长筱合战时正面攻击武田军的不会超过一千五百梃铁砲,是传统说法的一半。 况且,设乐原阵地上,从北方的丸山到南方的连子桥,中间直线距离不过两公里而已,如果三千梃铁砲分三段排布,则相当于两米就要站一名铁砲手,那么布列在阵前阵后的长柄队和持刀武士,又怎样在硝烟弥漫中快速地前后穿插作战呢? 最后,再补充一点,即骑兵不会排列成密集的方阵冲锋,从而变成铁砲的天然靶子。骑兵冲锋从来都是三三两两,呈零散的小队状前进的,如果队列过于密集,很可能因为战马的奔跑速度有快有慢,造成相撞甚至是大混乱。在射击精度很低的火绳铳时代,要想利用铁砲的密集发射对正在冲锋中的骑兵造成严重伤害,那简直是天方夜谭。 说了上面那么多,似乎信长用铁砲来攻击武田军,完全是异想天开的不可能的事情了。然而咱们在分析了织田、德川方的情况以后,还必须转过头来,分析一下武田军。武田氏的骑马军团号称天下无敌,那么胜赖带来长筱附近的这一万五千兵马,其中究竟有多少是骑兵呢?这些骑兵的组织性究竟如何呢? 根据越后国战国大名上杉氏的“兵役帐”(战时征发兵役的名册)来估算,上杉氏全盛时期的骑马武士数量在一千三百人左右,那么与上杉氏实力相当,并且同样以骑马武士享誉天下的武田氏,数量应该不会超过两千人。 在下在前面这段一直使用“骑马武士”一词,而不使用“骑兵”一词,因为事实上战国时代并没有明确编组的骑兵部队,如前所述,武士大多是附着于土地上的,他们的武器装备都是个人置办的,经费来源于所得的俸禄或领地的年贡,因此只有上位武士才能养得起马。武田氏领国内的武士不可能尽数带往长筱前线,还必须留下各地的守卫部队,因此到达长筱的骑马武士也不会是武田家中的全额,要打个折扣,可能在一千人左右。 这一千名骑马武士各有所属,而并不属于一个统一编制的骑兵军团,因此向织田、德川联军设乐原阵地发动冲锋的几个梯队,不可能全部都是骑马武士,而肯定是以骑马武士为先导,后面跟着手持刀枪的步兵。战国时代作战的惯例,也是以骑马武士先冲散敌军阵列,然后步兵跟进,展开全面肉搏战。 即便以“骑马军团”之名威震天下的山县昌景的“赤备”,也并非全由骑马武士组成,只是相对于别的武将所部来说,这支部队装备精良,骑马武士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已。事实上,日本国内多山地丘陵,平原上也大多布满了水田,是并不适合大数量骑兵纵横驰骋的,日本古代,骑马武士并非部队的主力,数量普遍很少——可以比之为我国的江南地区,所谓“北人骑马,南人操舟”,南方政权是不可能组建大规模骑兵部队的。 因此织田、德川联军只要能够利用地形之便阻碍住了武田氏少量骑马武士的冲锋,仗着人多势众,就可能把握住战斗的主导权。长筱合战以前,一般用来阻碍骑马武士冲锋的是长柄队,但长柄队只有防守之力,却无进攻之能,而且长柄队如果不密集排列,就很难挡住战马,如果密集排列,则很难让身后的攻击部队穿插到阵前,及时由守势转为攻势。当然,一般情况下,骑马武士都会避免正面突击长柄队,而会选择从侧翼穿插。 织田信长用铁砲和马防栅部分代替了长柄队的功效,并且铁砲在近距离具备相当可怕的杀伤力和威慑力,也便于及时由守势转为攻势。为了避免武田氏的骑马武士从侧翼突击铁砲队,他一方面选择了相对狭窄,不利于战马迂回的设乐原为主战场,一方面也在马防栅的衔接处及侧翼布设了长柄队。 如果织田、德川联军在第一线布置了密密麻麻的长柄队,大概武田胜赖就不敢用骑马武士进行正面突击了吧,但他根据侦查所得,敌军第一线乃是铁砲兵。因为铁砲发射速度缓慢,射程也近,一般情况下都是派骑马武士快速突击,冲散铁砲队,然后配合从后跟进的步兵扩大战果,将敌军阵地撕成碎片的。这就是胜赖所以看似无谋地多次发起正面冲锋的缘由,因为他没有考虑到铁砲密集使用所造成的杀伤力有多大,也没有认清在敌军铁砲兵身前除了连子川外还有浅壕,还有马防栅——换了任何一名没有经历过类似情况的将领,谁都会这样指挥的,后人实在不应该过于苛责胜赖。 如果胜赖看穿了信长之计,那他是天才,即便看不穿,也不能因此就说他无能、蛮勇。
武田军的崩溃
拉回来再说长筱之战,武田胜赖为了自己的威信不堕,可悲地不得不在三河国内与织田、德川两家展开总决战,但他所没有料到的是,小小的长筱城竟然坚持了一个多月都未能攻克,这一方面使得武田军士气下降,另方面也使胜赖失去了战场上的主动性,他被迫必须遵从信长所设定好的战斗规则,前往信长预定的战场去打一场艰难的战斗。 这个战场,就是设乐原。信长先在设乐原布阵,连马防栅都立好了,可见战前准备有多充分。武田军冒然踏入他人的主场作战,战斗还没开始,在策略运用上就已经处于下风了。 山县昌景、马场信房等宿将本能地感觉到此战不祥,因此建议全军撤回甲、信,以待后举。他们的这一建议对武田军保存实力是有利的,对胜赖本人的威信却会造成致命的打击。长坂钓闲斋和迹部大炊助一力主战,因为他们本是胜赖从诹访带来的重臣(胜赖原本出继母族诹访氏),他们的忠诚心是奉献给胜赖一人的,而非那个以小孩子信胜为家督的甲斐武田氏。 织田信长在设乐原上,沿连子川设置马防栅,一方面是为了便于运用铁砲,另方面也是故意示弱,以麻痹武田胜赖。胜赖听说信长的布阵以后,大声嘲笑,认为信长是害怕武田氏骑马武士的冲击力,这才摆出守势,不敢主力决战,只打算长期对峙,想把武田军耗走。在这种情况下,胜赖才终于驱动主力部队,直插设乐原——他没有想到自己已经掉入了敌人设下的陷阱之中。 利用铁砲和马防栅,信长成功地达成阻碍甚至大量杀伤武田氏骑马武士的作用,但当三轮冲锋过后,武田军大群步兵杀到了阵前,面对排列密集的步兵,马防栅后的铁砲本该发挥出最大的杀伤威力,然而事实上,铁砲的作用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弱。 这是因为当时的老式火绳铳除了上述种种缺点外,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寿命太短,报废率极高,而即便不报废,在发过数十砲后,砲管也会火烫得无法手持。午后马场信房等将所以能够突破多重马防栅,开始与织田、德川联军短兵相接,或许就是因为经过数小时的连续发射,织田军的铁砲兵都已经基本无法继续发挥作用了。在面对铁砲连射而成排倒下、死伤枕藉了整整一个上午以后,武田军依旧苦战不退,还可以击溃敌军数队人马,创造杀伤数百上千人的战绩,说明这支由武田信玄所一手创建起来的部队确实是天下无敌的,或许只要再努一把力气,织田、德川联军就会全线崩溃。 然而这个时候,酒井忠次献计而被信长欣然采纳的奇袭鸢之巢山的计划,却收到了它应有的效果。得知后路被断,随时可能遭受前后夹击的武田军,士气开始大幅度下降,激战了整个上午的肉体和精神双方面的疲劳也开始显现出来。信长及时抓住战机,指挥各军发起最后的反攻——其实直到这个时候,才是胜负将见分晓的关键时刻。而至于山县昌景被杀云云,咱们前面已经提到过铁砲的射击精度是很低的,并非某将大喝:“那是谁谁谁!”铁砲一齐瞄准,就能把敌将轰杀于马下。昌景的阵亡,只是一个偶然事件,而非本多忠胜之功。 总之,织田、德川联军在信长的指挥下展开全面反攻,武田军全线崩溃,纷纷向凤来寺方向奔逃。联军从后追杀,“四名臣”之一的内藤昌丰于途中战死。下午三时,马场信房亲率三十骑殿后,在猿之桥边目送武田胜赖安全离去后,这才转身自杀性突入敌阵,枪挑织田军四、五将下马,然后壮烈牺牲。 长筱合战,据说杀死武田军兵卒近万人(此数字恐怕不尽不实),其中半数都是德川军的功绩,而织田、德川联军损失也有六千之数。但士卒的伤亡并不是最重要的,武田氏无数名将殁于是役,信玄亲手组建的家臣团濒临崩溃边缘,这才是致命伤。对于武田氏来说,长筱合战对家族的损害,恐怕更甚于刀弥坂合战对朝仓氏的损害。 |
![]()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 |
![]() 2007-1-29 14:58:42 |
赤軍雪斎 ![]() 头衔:正一位关白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 ![]() 谜之光秀
明智十兵卫光秀(?~1582),通称日向守,是杀害织田信长的元凶。因为光秀死后,先后夺取天下的乃是信长的家臣羽柴秀吉,以及信长的老盟友德川家康,所以光秀多少会被涂抹上一些反面的色彩,而他的出身也被湮灭在历史中,存在着很多个谜团。 传说光秀本是美浓国惠奈郡明智城的城主明智光纲之子,光纲出仕于斋藤道三,因此光秀很年轻的时候就做了道三的侍从,深受宠信,据说明智、斋藤两家还曾结为姻亲,光秀论辈分算是道三的外甥,是信长的正室归蝶夫人的表兄。父亲光纲去世后,继任明智城城主和明智氏家督的乃是光秀的叔父光安,在道三、义龙父子相争的时候,光安站在道三一边,战死于长良川畔。明智家就此灭亡了,光秀逃出美浓国,四处流浪。 这是《明智军记》中的记载,但相关的家族谱系中却都没有明智光秀的名字,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他其实出身于明智氏一族的中下级武士家庭。此外,《武功杂记》说他曾一度出仕过三河国的牧野氏,《若州观迹录》则说他本是若狭国小滨城煅冶匠冬广的次男,和美浓明智氏完全没有关系。 明智光秀的文化素养很高,精通古文、茶道和和歌,因此说他是煅冶匠出身,恐怕没有什么根据。然而光秀在相关记载中第一次露面,是在永禄九年(1566年)左右,此前的出身、经历,确实是一个难解之谜。当年八月,足利义昭逃离近江国,前往依附越前的战国大名朝仓义景,有记载说,光秀当时出仕于朝仓氏,在义景面前试射铁砲,瞄准50米远处的靶子,连发100发,有68发命中靶心,受到义景的称赞,选拔他担任百人铁砲队的队长。而至于光秀是先跟从朝仓义景,然后才转为义昭的家臣,还是先跟随义昭,一度转仕义景的,那可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 光秀的身影在出仕织田信长以后才骤然鲜明起来,信长委其以重任,而不仅仅是担任铁砲队或别的什么兵种的小队长而已。随同信长上洛后,光秀担任信长和义昭将军间的联络工作,并且他很快就抛弃了义昭,完全投入信长的怀抱。 天正三年(1575年),光秀被授予日向守之职,同时得到了“惟任”的古老姓氏,从此就被称为“惟任日向守”。同一批被封官赏爵的还有塙直政、羽柴秀吉、丹羽长秀等人,说明此时光秀已经成为织田家中第一流的重臣了。信长把光秀封在近江国滋贺郡的志贺城(后移至坂本城),是封地距离京都最近的信长直属家臣,可见他是多么受器重了。 光秀在畿内地区大力培植自己的势力,与细川藤孝、筒井顺庆等人的关系都搞得非常好。当时被配置在琵琶湖畔,守卫京都和南北近江的织田氏重臣共有七人,除光秀外,佐久间信盛在永原城、羽柴秀吉在横山城(后移至长滨城)、丹羽长秀在佐和山城、柴田胜家在长光寺城、中川重政在安土城、矶野员昌在小川城。其后诸人陆续撤离:中川重政被转封,佐久间信盛被放逐,矶野员昌出奔,羽柴秀吉前往中国地区,柴田胜家前往北陆地区,丹羽长秀前往若狭国,明智光秀也进驻丹波国的龟山城——距离京都最近,对畿内影响力最大的,仍然是光秀。 有专家指出,松永久秀之所以最终发动不肯回头的谋叛,并且自焚而死,也正是因为他遭到明智光秀的打压而无法再在畿内地区存生所致。 后人一般只注意到织田家中的两大派阀,即柴田派、羽柴派的明争暗斗,却很少考虑到,信长临终前明智光秀也已经自成一派,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了。在这种情况下,信长想要剥夺光秀在近江和丹波的领地,把他安置到遥远的中国地区西部去,也确实有这种必要性甚至是急迫性。害怕自己多年来在畿内地区培植起来的势力被信长连根拔掉,此后再无可与主家讨价还价,以保存生家性命的本钱的光秀就此掀起反旗,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但是信长的威望实在是太高了,光秀的谋叛也过于急促了,这使得与他交好的武将们纷纷心存疑忌,多年培植起来的势力瞬间土崩瓦解。不仅细川藤孝、筒井顺庆不肯和光秀共同进退,就连光秀的与力、摄津国大名中川清秀和高山重友也背叛了他,反而站到羽柴秀吉一方,并在山崎合战中担任讨伐军的主力。 明智光秀的出身是一个谜,他的死亡则更是笼罩着重重迷雾。民间传说光秀并没有死在小栗栖的树林中,而是隐遁了起来,后来成为德川家康“智囊”的天台宗大僧正南光坊天海,其实就是光秀本人。这种猜测的原由在于—— 一,因为天海的策划,德川家康最终灭亡了丰臣氏,并对其遗族毫无留情地赶尽杀绝;二,据说在比叡山饭室谷长寿院附近不动堂的庭院里,树立着刻有“布施许愿者光秀,庆长二十年二月十七日”字样的石灯笼——庆长二十年也是元和元年,是为公元1615年,距离本能寺之变已经整整二十三年了;三,家康遗命在日光山为他修建东照宫,以祈祷冥福,而日光山著名的华严瀑布附近地区,被称为“明智坪”,而东照宫中也出现过明智氏的家纹——桔梗纹;光秀的亲信大将斋藤利三之女於福后来成为第三代江户幕府将军德川家光的乳母,权倾天下,称为“春日局”。 当然,这些蛛丝马迹并不足以彻底推翻光秀在山崎合战后就切腹身死的正统说法。况且,南光坊天海死于宽永二十年(1643年),也即正统认为光秀自杀的六十一年以后,光秀自杀时不会小于四十岁,如果天海就是光秀的话,那这老妖怪竟然活了超过一百岁,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传说光秀临终前曾留下辞世句:“顺逆无二门,大道彻心源,五十五年梦,归来觉一元。”如果此诗为真,那就可以把五十五再加上六十一,答案是完全不可能的一百一十六…… 故此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南光坊天海并非光秀,而是光秀的外甥明智左马助秀满。但即便如此,秀满战死在坂本城中的时候也已经是个中年人了,天海寿终时的年龄,仍然会在九十岁开外。 明智光秀以谜而始,以谜而终,他的身影如同风中烛焰般在历史中摇曳不定,使后人很难看清真相。 |
![]()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 |
![]() 2007-1-29 14:59:06 |
高柳宗望 ![]() ![]() 头衔:正五位下左卫门佐 身份:领民 言论:1426 入籍:2003年7月8日 | ![]() “害怕自己多年来在畿内地区培植起来的势力被信长连根拔掉,此后再无可与主家讨价还价,以保存生家性命的本钱的光秀就此掀起反旗,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主公,应该是身家性命。 再说这个不是该发到八幡的么? |
![]() 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 |
![]() 2007-1-30 10:13:46 |
赤軍雪斎 ![]() 头衔:正一位关白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 ![]() 哦哦,发错鸟。 |
![]()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 |
![]() 2007-1-30 16:05:32 |
乌鹊南飞3 ![]() ![]() 身份:旅人 言论:67 入籍:2006年11月23日 | ![]() ![]() |
![]() 历史就像一场玩笑,越严肃越看不清未来。 | |
![]() 2007-2-6 15:04:42 |
上田池初 ![]() ![]() 头衔:北近江织田家臣从八位下散位 敦敏静渊 身份:领民 言论:1058 入籍:2005年11月6日 | ![]() 以下是引用乌鹊南飞3在2007-2-6 15:04:42的发言:
![]() 首先,上杉。(您这说话的态度是不是草率了点?) 其次,姊川一役,浅井军拢共加一块八千人。怎么可能能有上千“骑”兵?如果有的话,我举个旁证:奥州天文之乱成田一役中,伊达稙宗正攻奇袭部队加一块有二千二百“骑”,敌方迎战伊达军奇袭部队的有三百四十“骑”,这样加一块伊达军是不是要有一万五六千人?对方应战部队出来没出来的加一块是不是要有两千多人?事实上所谓的迎战部队也只是南奥的三个小城主而已。奥州再盛产马匹,也没有一个城主能带一百多二百骑兵的道理。由此推知,这里的“骑”是武士的意思。 再次,雄霸北陆七国不是领有北陆七国。 编辑了一下……这论坛的字体和换行真诡异…… |
![]() http://blog.sina.com.cn/chichu | |
![]() 2007-2-6 15:28:16 |
柳生宗云 ![]() ![]() 头衔:朝仓家臣从六位下左卫门少尉 身份:领民 言论:3189 入籍:2003年9月23日 | ![]() 上田说得没错,骑与骑兵是不能这么等同的 真书太阁记关于江北出阵就记曰:先阵矶野丹波守高宫三河守大野大和守……一千五百余骑,其次朝仓势五千余人,后阵备前守长政之旗本三千余骑~~ 若说XX骑就是XX名骑兵~~浅井势的骑兵数委实吓人啊 |
![]() ------------------------------------------------------------ http://tool.haodx.com/jfzh.htm http://dic.yahoo.co.jp/bin/dsearch?p=&stype=0&dtype=0 清兴的世界:http://zongyun.blogms.com[更新l] | |
![]() 2007-2-6 15:45:29 |
乌鹊南飞3 ![]() ![]() 身份:旅人 言论:67 入籍:2006年11月23日 | ![]()
ps:南飞不知道赤军大人所引用上杉家全胜时期“兵役帐”到底是哪一段时期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6 17:01:07编辑过] |
![]() 历史就像一场玩笑,越严肃越看不清未来。 | |
![]() 2007-2-6 16:31:51 |
上田池初 ![]() ![]() 头衔:北近江织田家臣从八位下散位 敦敏静渊 身份:领民 言论:1058 入籍:2005年11月6日 | ![]() 以下是引用乌鹊南飞3在2007-2-6 16:31:51的发言:
ps:南飞不知道赤军大人所引用上衫家全胜时期“兵役帐”到底是哪一段时期的 还“两位说的是”……小子冒问一句我在8楼说的第一句话您老看见了么? 骑马武将和骑兵的区别还用考证么……查字典都能查出来…… 有点水,管理员要是认为违规的话就请麻烦删掉,抱歉。 |
![]() http://blog.sina.com.cn/chichu | |
![]() 2007-2-6 16:36:27 |
乌鹊南飞3 ![]() ![]() 身份:旅人 言论:67 入籍:2006年11月23日 | ![]() ![]()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6 17:26:35编辑过] |
![]() 历史就像一场玩笑,越严肃越看不清未来。 | |
![]() 2007-2-6 16:39:44 |
乌鹊南飞3 ![]() ![]() 身份:旅人 言论:67 入籍:2006年11月23日 | ![]() 呵呵,那么南飞就问一个字典上的问题:一个骑马武将属下有多少骑兵?不知上田同学搞清楚没有? |
![]() 历史就像一场玩笑,越严肃越看不清未来。 | |
![]() 2007-2-6 16:42:13 |
上田池初 ![]() ![]() 头衔:北近江织田家臣从八位下散位 敦敏静渊 身份:领民 言论:1058 入籍:2005年11月6日 | ![]() 以下是引用乌鹊南飞3在2007-2-6 16:31:51的发言:
ps:南飞不知道赤军大人所引用上衫家全胜时期“兵役帐”到底是哪一段时期的
谨就您在12楼的态度而言,我在怀疑已经不是草率而是故意捣乱了。如果阁下家中没有汉语方面的字典的话,在下虽然不富裕,但还可以送您一本。 您的意思难道是谦信一打仗能动员七国的士兵么?您要这么认为,我也没话好说,毕竟没有哪条史料说了谦信没动员七国大军。 至于骑兵步兵比例,我当然是按照您在七楼的逻辑计算的。 我的话到此为止,管理员认为水的话请删。 |
![]() http://blog.sina.com.cn/chichu | |
![]() 2007-2-6 16:47:26 |
柳生宗云 ![]() ![]() 头衔:朝仓家臣从六位下左卫门少尉 身份:领民 言论:3189 入籍:2003年9月23日 | ![]() 杉非衫,上衫非上杉~ 上杉是姓氏之一 至于上衫在日语里是什么,偶就不知道了~~ 另,骑马武将代表的什么,骑兵又代表了什么?什么时代什么家族什么编制?这些问题在没有解决之前问一个骑马武将属下有多少骑兵,这恐怕不是任何字典也不是任何资料能给出答案的 甲阳里"武田家の大将や役人は、一備えの中に、7人か8人が馬に乗り、 残りはみな、馬を後に曳かせ、槍をとって攻撃した。"的记载大略说的是武田家的情况 北条氏岩付城主太田氏房的阵立记载的情况又是不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6 17:03:34编辑过] |
![]() ------------------------------------------------------------ http://tool.haodx.com/jfzh.htm http://dic.yahoo.co.jp/bin/dsearch?p=&stype=0&dtype=0 清兴的世界:http://zongyun.blogms.com[更新l] | |
![]() 2007-2-6 16:50:51 |
乌鹊南飞3 ![]() ![]() 身份:旅人 言论:67 入籍:2006年11月23日 | ![]() 以下是引用柳生宗云在2007-2-6 16:50:51的发言:
杉非衫,上衫非上杉~ 上杉是姓氏之一 至于上衫在日语里是什么,偶就不知道了~~ 另,骑马武将代表的什么,骑兵又代表了什么?什么时代什么家族什么编制?这些问题在没有解决之前问一个骑马武将属下有多少骑兵,这恐怕不是任何字典也不是任何资料能给出答案的
声明:这些话只是南飞翻译宗云同学的话,无责任转载~ ps:南飞不懂日文麻烦翻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6 17:16:14编辑过] |
![]() 历史就像一场玩笑,越严肃越看不清未来。 | |
![]() 2007-2-6 17:00:08 |
乌鹊南飞3 ![]() ![]() 身份:旅人 言论:67 入籍:2006年11月23日 | ![]() 以下是引用上田池初在2007-2-6 1*7:26的发言:
谨就您在12楼的态度而言,我在怀疑已经不是草率而是故意捣乱了。如果阁下家中没有汉语方面的字典的话,在下虽然不富裕,但还可以送您一本。 您的意思难道是谦信一打仗能动员七国的士兵么?您要这么认为,我也没话好说,毕竟没有哪条史料说了谦信没动员七国大军。 至于骑兵步兵比例,我当然是按照您在七楼的逻辑计算的。 我的话到此为止,管理员认为水的话请删。
![]() |
![]() 历史就像一场玩笑,越严肃越看不清未来。 | |
![]() 2007-2-6 17:14:26 |
柳生宗云 ![]() ![]() 头衔:朝仓家臣从六位下左卫门少尉 身份:领民 言论:3189 入籍:2003年9月23日 | ![]() 问题是没搞清楚的只是你而已~~我想赤军殿在文中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何来推论骑兵数?我都不知道你到底说了些什么,前面你说浅井如何如何,我也说了你的看法是错误的.如此你还要我证明什么?说出"一个字典上的问题"MS是你而不是我~ 你的看法如果仅仅是"我觉得不对就是不对",有兵役帐的历史记载,不信,因为我觉得不对,那我还能怎么样?我可没能力穿梭时空~~ |
![]() ------------------------------------------------------------ http://tool.haodx.com/jfzh.htm http://dic.yahoo.co.jp/bin/dsearch?p=&stype=0&dtype=0 清兴的世界:http://zongyun.blogms.com[更新l] | |
![]() 2007-2-6 17:14:42 |
乌鹊南飞3 ![]() ![]() 身份:旅人 言论:67 入籍:2006年11月23日 | ![]() 以下是引用柳生宗云在2007-2-6 17:14:42的发言:
问题是没搞清楚的只是你而已~~我想赤军殿在文中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何来推论骑兵数?我都不知道你到底说了些什么,前面你说浅井如何如何,我也说了你的看法是错误的.如此你还要我证明什么?说出"一个字典上的问题"MS是你而不是我~ 你的看法如果仅仅是"我觉得不对就是不对",有兵役帐的历史记载,不信,因为我觉得不对,那我还能怎么样?我可没能力穿梭时空~~
呵呵,南飞今天还有43贴可以发,宗云同学不妨展开说明白点。南飞固然不懂赤军大人说了什么,老兄不妨给新人解释一下,行不行?南飞自始至终也没有说过“不信”云云的话吧。南飞的意思是赤军大人提出了质疑,但是并没有精确推算过,更没有说明武田家到底出动了多少骑兵。呵呵,南飞是不是错误的,最好还是拿史料说话;自说自话不就和南飞一样了吗? ps:南飞可是非常擅长模范文的哦~没有新东西是搞不定我的 |
![]() 历史就像一场玩笑,越严肃越看不清未来。 | |
![]() 2007-2-6 17:25:03 |
柳生宗云 ![]() ![]() 头衔:朝仓家臣从六位下左卫门少尉 身份:领民 言论:3189 入籍:2003年9月23日 | ![]() 好一个折算,好一个不在话下,好一个三万大军 天正三年的上杉家军役帐记载,上杉家的军力大约有5500多,就算军帐以外,存在未加名的武将及未计及一些临时召集的地下人、农民,军力被推算大约是8000上下。而且这也是史学家推算不是偶推的~~ 话说,铃木真哉着的<鉄砲队と骑马军団>里就有武田、上杉双方的军役帐,总兵力,骑马兵之数,骑马兵的比例~~军役帐不是史料难道是我编的?? 莫非我知道了我军的骑马武者比例为9。3%,这次我军总动员兵力为一万五千人,还不能推算出骑马武者的大略人数??如果你认为这样的推法是错的,那么请你提供新的方法并用史料证明为什么你的推算是更优秀的~~而不是靠想当然~~ 你的话不是错误??那么我只想说,你上面说的话有哪几句有根据,是有史料记载的?或者全部不过是些“我觉得”而已?如果你让别人用史料来证明什么才是对的,那么请你在说话之前也证明你说的话也是有史料根据的?如何? 偶不是什么达人,也不保证偶说的一切就是对的,懒得和你在扯淡下去了~~有这空闲我不如去灌水玩,你要认为你是对的那你就继续认为是对的吧,反正历史就是历史,有记载的东西也不会因为你我一顿瞎扯淡而改变什么~~想怎么想就怎么想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6 18:00:36编辑过] |
![]() ------------------------------------------------------------ http://tool.haodx.com/jfzh.htm http://dic.yahoo.co.jp/bin/dsearch?p=&stype=0&dtype=0 清兴的世界:http://zongyun.blogms.com[更新l] | |
![]() 2007-2-6 17:37:13 |
赤軍雪斎 ![]() 头衔:正一位关白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 ![]() 高柳不必如此,南飞某些概念没有搞明白,你的回答没有打在点上,他当然仍是不明白。 就此回答南飞: 1.上杉氏雄霸北陆七国,并不是说他领有北陆七国,上杉氏的军役帐主要发给直属领主,北陆七国终谦信一生没有全部直属过,所以其石高数有限,不能以北陆七国所有石高数加起来推论其可出兵数量。 2.所谓姉川合战什么“八百骑”云云,论坛中早有帖子研究,古人记事有夸张,有省文,多少骑多少骑往往是指步骑兵混合编队,不是指全部的骑兵。 3.军役帐记载,确实是指明出动多少骑马武士、多少手明、多少素鑓手、多少铁砲手、多少弓箭手,多少旗手,等等,这里的骑马武士不是指骑马将领,其下更无非武士身份的另外的骑兵。 |
![]()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 |
![]() 2007-2-7 11:09:55 |
马羽茶水斋 ![]() ![]() 头衔:正二位内大臣 身份:守护 言论:8752 入籍:2003年7月4日 | ![]() 乌鹊南飞朋友如果希望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应当认真对待柳生殿提出的依据和思路,感觉你现在回帖的态度缺乏求知的真诚。如果是想耍耍嘴皮子的话,请去湖区。警告一次。 |
![]() 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 谡公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戮谡公以谢众。 论植公結成边患,败契丹百年之好,使金寇侵陵,祸及中国。诏至,梟首。 大清兵巢湖贼,擒士英公,诏俱斩之。 马史氏曰:满门忠烈! | |
![]() 2007-2-7 11:15:56 |
乌鹊南飞3 ![]() ![]() 身份:旅人 言论:67 入籍:2006年11月23日 | ![]() (对版主处理不服、或对其他网友的言论有意见,请统一向民部投诉。本论坛除斑竹办公帖外,不保留任何与学术讨论无关内容的回帖。) (对于乌鹊南飞在本主题下斑竹已经警告一次的情况下继续发表对网友非学术性的、具有挑衅性质的言论的行为,再次给以警告,如不立即改正而继续其行为,将考虑给以暂时禁止在本论坛发言的处分。) [此贴子已经被马羽茶水斋于2007-2-8 16:52:30编辑过] |
![]() 历史就像一场玩笑,越严肃越看不清未来。 | |
![]() 2007-2-7 23:20:14 |
乌鹊南飞3 ![]() ![]() 身份:旅人 言论:67 入籍:2006年11月23日 | ![]() 以下是引用赤軍雪斎在2007-2-7 11:09:55的发言:
高柳不必如此,南飞某些概念没有搞明白,你的回答没有打在点上,他当然仍是不明白。 就此回答南飞: 1.上杉氏雄霸北陆七国,并不是说他领有北陆七国,上杉氏的军役帐主要发给直属领主,北陆七国终谦信一生没有全部直属过,所以其石高数有限,不能以北陆七国所有石高数加起来推论其可出兵数量。 2.所谓姉川合战什么“八百骑”云云,论坛中早有帖子研究,古人记事有夸张,有省文,多少骑多少骑往往是指步骑兵混合编队,不是指全部的骑兵。 3.军役帐记载,确实是指明出动多少骑马武士、多少手明、多少素鑓手、多少铁砲手、多少弓箭手,多少旗手,等等,这里的骑马武士不是指骑马将领,其下更无非武士身份的另外的骑兵。
呵呵,其实我很清楚宗云的意思。声明一下,南飞丝毫不怀疑大人所引用史料的真实性。南飞的全部分析都建立在这个主帖的资料之上。 首先是一个强势大名所能控制的军力。呵呵,南飞想问赤军大人,村上义清在投奔景虎之后、正式加入上杉家以前这段时期,他的部署计不计入上杉家的“军役帐”?和他一样从属于上杉家的大名们,听不听从谦信的号令?他们队中的骑兵数量该怎样估算?恐怕不能一刀切吧。南飞之所说“雄霸北陆七国”而不是“领有”,正是强调谦信北陆盟主的地位:上杉家的直属部队固然只有五千,“昆字旗”下面聚集的部队可是数以万计;这里面,岂止上杉一家的骑兵或者骑马武士?武田家也是一样。上杉家固然从来没有直领过北陆七国,但他要打一仗可不是只有本家出兵,正如猴子也从来没直领过全日本,侵朝也能发动二十万日军。这二十万肯定不是从猴子的直属领地加上旗本、普代大名的石数供给的,而应该以他所能统治的全日本石数上来考虑。赤军大人以为如何? 其次,根据宗云同学的提供的数据,上衫家的直属军队只有五千人马,而“军役帐”上注明的骑马武士就有一千三——请赤军大人告知“军役帐”所录总兵员。显然,上杉军的步骑比例远远高于9.5%,达到四分之一强~!南飞以为这个比例才是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照这样估计出筱山战役武田家的步骑比例,南飞不知道史料记载的是不是在四千左右——如果参战人员真的只有一万五的话。南飞的习惯向来是将所有史料综合考虑的。 另外,南飞这里想提一点个人读史的想法:由于古代的史官很少有懂军事的,所以在记录兵力的时候很多史官常常把输送人员也记入总兵力之中,比如宗云同学所说的包含地下人、农民在内的八千军力,而像太田牛一这种战将出身的史官就决不会如此。个人以为这是史料记载相左的主要原因。希望赤军大人斧正~ |
![]() 历史就像一场玩笑,越严肃越看不清未来。 | |
![]() 2007-2-8 0:03:40 |
赤軍雪斎 ![]() 头衔:正一位关白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 ![]() 根据天正三年的上杉家军役帐,总兵员为5553名,其中素鑓3609人,手明650人,铁砲及弓316人,大小旗368人,骑马武士566人。也即骑马武士的比例在10.3%左右。你自己推算吧。 继续强调,上杉氏雄霸北陆七国,并不是说七国尽在掌握之中,其中的独立势力仍然很多,这些独立势力,并不是指村上之类臣服于上杉氏的势力。所以上杉氏的总动员力,是不能以七国石高总合来计算的。 |
![]()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 |
![]() 2007-2-8 0:33:55 |
赤軍雪斎 ![]() 头衔:正一位关白 身份:守护 言论:5188 入籍:2003年7月7日 | ![]() PS.上杉氏全盛时骑兵数量在一千三左右,这已经打入兵役帐外非直属势力协助出兵的富裕了,并不是说五千余众直辖部队中就有一千三百骑兵。 兵役仗是指一次出兵所动员的数量,不是指全部能够拿出来的数量,总要留有守备部队。所以上杉氏兵役帐上记载出兵五千余,并不能倒推出他只有领地二十万石。反之,也不能用他实际拥有近百万石领地,就推出必须一次出兵两三万兵。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骑兵在军队总数中的比例,阁下明白了没有? |
![]() 我发誓说出真相,除真相外别无其它,以上帝、女神、佛祖、安拉、大神、神力、盖娅,以及支撑宇宙的巨龟之名…… | |
![]() 2007-2-8 0:36:06 |
subwolf ![]() ![]() 身份:领民 言论:1673 入籍:2003年7月25日 | ![]() 战国的日本不是统一的集权国家,任何一家大名内部(包括先进的织田丰臣家),也不是完全的集权结构。所以不存在类似编制的概念。不能说每千人要配属多少骑兵,每骑兵将领要统辖多少骑兵部下,没有这个统一的标准 也许你看过“亮剑”,日本战国到很类似李云龙攻打平安县。你李云龙振臂一呼,直属的部下(旗本)奉命集结,而属下的民兵和友邻,则是带有志愿性质的参战。李云龙最多只能管到自己的直属人马编制(实际上也管不全,电影中演了的),不可能管到民兵和友邻的具体情况。实际上,辖区内的民兵参战,都不是他可以“命令”的。 因为这个时候的八路是一种松散的结构,各友邻、区大队、县小队,他们的隶属关系并不严密,相对独立。他们的财政,军事都是自主的,所以李云龙也不可能去要求他们必须达到蛇呢没装备水平,必须出动多少人来协助自己等等 同样,日本战国也类似。战国大名化本质是制度变革,从松散的豪族联盟转变为更严密的组织。但是,即使到了德川幕府,即使当时最先进的织田丰臣家,他们也还是保有很大的旧体系,即大量相对独立的部下和盟友。 强大的大名如上杉家,他可以动用自己的直属旗本,这个没有疑义-这就像李云龙动用自己的警卫排一样。但是对于依附于自己的豪族-类似民兵甚至友邻,他的指挥力就差远了。自己手下的城主,也有相对的独立性(类似李云龙手下的营长连长们) 这些外样(依附豪族)和城主,在自己的领地内军政自理,所以上杉家也无法统一要求他们的装备水平,只能以军役帐这种封建封臣义务的形式,做出一个基本的要求。 在这种封建结构下,套用现代的编制概念毫无意义。也许某个城主带来100个士兵,其中20个骑马武士;而另外一个城主因为本地不产马,20个武士全部步行;另外一个城主则因为他的领地贫瘠,100个士兵只有10个武士。 一定不能把中国统一王朝的那种体制往日本战国套。 崇祯你可以杀袁崇焕,不管对错,你能杀得了。你也可以扔个人去总管辽东,哪怕那是个白痴。你是皇帝,你说了算! 但是上杉谦信如果要杀部下,先要提防对方据城谋反。至于扔给人去某城作城主,你恐怕还是先把那座城真真正正拿到手里再说吧 |
![]() 2007-2-9 12:38:35 |
柳生宗云 ![]() ![]() 头衔:朝仓家臣从六位下左卫门少尉 身份:领民 言论:3189 入籍:2003年9月23日 | ![]() 其次,根据宗云同学的提供的数据,上衫家的直属军队只有五千人马,而“军役帐”上注明的骑马武士就有一千三——请赤军大人告知“军役帐”所录总兵员。显然,上杉军的步骑比例远远高于9.5%,达到四分之一强~!南飞以为这个比例才是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 所以说我无语就是如此~~天正三年的军役帐和赤军大人在前文中的"上杉氏全盛时期的骑马武士数量在一千三百人左右"之句完全是两份不同时期的记录,我不知道怎么能这么就得出了步骑比例远远高于9.5%的结论~~我前年可以出动五百属下,有五十个骑士,那么到今年,按照以往惯例召集的军队,由于地盘扩大,我可以出动一千五百人,有了一百五十名骑士,所以我的骑士占我军总兵力的比例是30%,因为150/500=0.3~~这就是阁下的算法,也就是所谓的"才是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 至于村上,以客将身份我记得是被记入了天正三年的上杉军役帐的,不知道记错没有 另,赤军大人,我不是宗望大人啊~~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宗望大人要改名了。 ![]() |
![]() ------------------------------------------------------------ http://tool.haodx.com/jfzh.htm http://dic.yahoo.co.jp/bin/dsearch?p=&stype=0&dtype=0 清兴的世界:http://zongyun.blogms.com[更新l] | |
![]() 2007-2-10 12:04:00 |
上田池初 ![]() ![]() 头衔:北近江织田家臣从八位下散位 敦敏静渊 身份:领民 言论:1058 入籍:2005年11月6日 | ![]() |
![]() http://blog.sina.com.cn/chichu | |
![]() 2007-2-10 13:10:54 |
乌鹊南飞3 ![]() ![]() 身份:旅人 言论:67 入籍:2006年11月23日 | ![]() 前序: 第二,南飞想提一个问题:可不可在这里开一个帖子讨论“治史态度”?或者说,在哪里可以?在下严重不喜欢一本正经讨论“学术”问题。因为一本正经容易导致固执己见,固执己见进而诱发自以为是,比如易中天。(再次声明:不针对这里任何人) 南飞以为这种鸡毛蒜皮的事犯不着重开一贴,甚至闹到民部去,搞得一副“含冤昭雪”的样子。因此偶把这些话写进前序——这也是在下一贯的文风。万望答复。 ps:幸好还有一次警告的机会,差点被三振出局 正文: 嘿嘿,不知道赤军大人对“手明”特殊部队引起重视没有?(南飞查了下,居然翻译成空手道 对比武田家军役仗,骑兵比重波动很大,从10%弱到30%都有过。那么我们应该以哪一次为准推断长筱战役的兵种编制?南飞以为应该依据30%例。因为此战武田家精锐骑军尽丧于此,而小小长筱城久攻不下,足见此战的武田家骑军打主力,而弓箭、铁炮比重远远低于平时。否则以胜赖时代铁炮常达10%的比例推测,就会得出长筱一战先有“铁炮对射”的情景(反正我是看过这种论调的)。南飞以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另外,顺便说一下对于大人由“马匹只有武士才负担得起”推导出骑兵数多不起来,在下的不同看法。诚然,马匹是很贵,普通士卒负担不起;但要凑齐一色战甲,低级武士也负担不起。南飞以为,这必然是由大名家出资统一购置的、包括马匹军械,只不过权归各人保管。以此怀疑“整建制赤备部队”存在的论调,理由不足。 嘿嘿,南飞这一次的理解又如何?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801752.html?si=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1 16:05:05编辑过] |
![]() 历史就像一场玩笑,越严肃越看不清未来。 | |
![]() 2007-2-11 15:4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