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羽茶水斋 ![]() ![]() 头衔:正二位内大臣 身份:守护 言论:8752 入籍:2003年7月4日 | ![]() 既然已经有人把这两天我在SC与人扔砖头的链接扔在湖里了,我就顺便在咱们自己的地方备下案吧。 都是论战文字,只是比较系统一点,因此也可独立成文,还没有全完成,后续也会备份在此。 针对的靶子就不引了,大家自己去相关链接看吧:http://sonicbbs.eastday.com/topicdisplay.asp?BoardID=16&Page=1&TopicID=2221587 一、关于高澄平定侯景叛乱的表现,以及高澄解决高欢遗留的三大隐患的评价: 侯景何人也?东魏河南道大行台,统兵十万,而且可“随机讨防”(《魏书孝敬记》),军事上有一定的自主权。纵观当时天下三国,以一封疆而有如此大的军政权力和军事实力的,绝无仅有。李万生认为(见其著作《侯景之乱与北朝政局》):这是高欢为了震慑西魏、梁,需要军政才能出众的侯景出镇河南,另一方面,也只有给以侯景如此高的地位、如此大的权力,才使得无论西魏还是梁国都不可能拿出更高的筹码来诱反侯景。李氏之说,不为无理。但是,他并没有论述充分的是:高欢的这种安排给高氏政权的巩固埋了一个巨大的炸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 23:16:08编辑过] |
![]() 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 谡公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戮谡公以谢众。 论植公結成边患,败契丹百年之好,使金寇侵陵,祸及中国。诏至,梟首。 大清兵巢湖贼,擒士英公,诏俱斩之。 马史氏曰:满门忠烈!
| |
![]() 2008-1-12 23:13:16 |
马羽茶水斋 ![]() ![]() 头衔:正二位内大臣 身份:守护 言论:8752 入籍:2003年7月4日 | ![]() 二、附论关于高澄整肃朝政的评价(这一篇写的早,但是论战色彩更浓一些,不如“一”系统,所以放在这里作为附论) 关于高澄严肃法纪,整顿贪腐这一点。 |
![]() 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 谡公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戮谡公以谢众。 论植公結成边患,败契丹百年之好,使金寇侵陵,祸及中国。诏至,梟首。 大清兵巢湖贼,擒士英公,诏俱斩之。 马史氏曰:满门忠烈!
| |
![]() 2008-1-12 23:15:14 |
马羽茶水斋 ![]() ![]() 头衔:正二位内大臣 身份:守护 言论:8752 入籍:2003年7月4日 | ![]() 关于高澄在侯景叛乱中之表现,昨日已著文略述,犹有未尽之意,在讨论它问题前,先余论如下: 高澄在平定侯景叛乱、挫败萧梁、西魏对河南之地的图谋期间,外交方面的表现也有亮点。 高澄的外交活动,无疑也是成功的。在三国四方的军事、策谋角逐中,对于老手萧衍、侯景等,反而能取渔人之利。而且他的战略思路始终清晰,何处是目前的急所?谁是需要武力解决的敌人?谁可以外交羁縻?无不举措妥当,如高手弈棋。 高澄识才、爱才,也能用人,这个是他的优点,我还会另篇再讲。这里只讲他的缺点,因为这个缺点典型的反映在他在侯景叛乱之时的事情上,那就是对崔暹的态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3 20:04:15编辑过] |
![]() 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 谡公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戮谡公以谢众。 论植公結成边患,败契丹百年之好,使金寇侵陵,祸及中国。诏至,梟首。 大清兵巢湖贼,擒士英公,诏俱斩之。 马史氏曰:满门忠烈! | |
![]() 2008-1-13 15:01:39 |
山名宗渡 ![]() ![]() 头衔:山名家督从五位上右卫门佐因幡守 身份:城主 言论:1091 入籍:2004年8月22日 | ![]() 《梁书.侯景》:“及神武疾笃,谓子澄曰:“侯景狡猾多计,反覆难知,我死后,必不为汝用。”乃为书召景。景知之,虑及于祸。” 《南史.侯景》:“及(景)将镇河南,请于欢曰:“今握兵在远,奸人易生诈伪,大王若赐以书,请异于他者。”许之。每与景书,别加微点,虽子弟弗之知。及欢疾笃,其世子澄矫书召之。景知伪,惧祸,因用王伟计,乃以太清元年二月遣其行台郎中丁和上表求降。” 前记似是高欢发书招侯景,后记是高澄矫书招侯景。按理而言,高欢快咽气的时候,为防止时局动荡,应该是不会招回守边的大将的。所以以上情况,不排除是在高澄在接受高欢的政治遗嘱后,想提前解决不稳定因素,而贸然发书招回侯景。 然而,一是在高欢病重的时间点,二是侯景先前与高欢约定在信件上留有特殊记号,可能是根据这两点,侯景才能在第一时间判定收到的书信是假的,并有充足的时间在军事和外交上作出反应,为自己留下了大量的回旋空间,并直接造成了东魏方早期的军事被动局面。 由于第一步的错着导致河南满盘皆乱,接下来高澄便没有充足的时间做好布制,在第一时间一次性根除侯景,但是凭着国力的支持与宿将的奋战,还是在最后将侯景赶往梁朝。在这一段时间,不管是稳定局势的应变能力,还是灵活的外交能力,高澄确实都表现得非常出色,让人看到了孙权的影子。 但是,高澄出的第一招,确实是给自己留下个很大的破绽。还好他有身后的国力作支撑,扛住了。另一方面,从侯景的反应来看,他显然也意识到了没有与高澄对抗的实力,而是力求通过西魏、梁获得支援,根本没有杀往霸府的想法。一个只想守,一个有实力不停的变换攻的方式,结果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从这个角度上讲,高澄能有政治上的巨大成长,还是应该感谢侯景这个培训师的。 |
![]() 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 -------------------------------------------------------------- 假于天,择于地,运于人, 取于时,乘于势,坚于阵, 守于心,布于气,通于神。 | |
![]() 2008-1-13 17:00:32 |
马羽茶水斋 ![]() ![]() 头衔:正二位内大臣 身份:守护 言论:8752 入籍:2003年7月4日 | ![]() 对于高欢与侯景有暗约,所以侯景得以识破高澄伪招一事,我一直觉得是成疑的。 高欢对侯景并不真正的信任,至少不可能信任过他儿子。即使他此前与侯景有过什么特殊的暗号,在身将死并且已经考虑到侯景将为后世患的情况下,也没有理由不将此节告知其子啊。 所以,如果真的有书召侯景之事,我想《梁书》的记载更成逻辑一些,《南史》有些传奇了。 |
![]() 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 谡公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戮谡公以谢众。 论植公結成边患,败契丹百年之好,使金寇侵陵,祸及中国。诏至,梟首。 大清兵巢湖贼,擒士英公,诏俱斩之。 马史氏曰:满门忠烈! | |
![]() 2008-1-13 20:01:13 |
山名宗渡 ![]() ![]() 头衔:山名家督从五位上右卫门佐因幡守 身份:城主 言论:1091 入籍:2004年8月22日 | ![]() 对于此事,刚查了一下《北史》与《北齐书》也是统一口径的:“侯景素轻世子,尝谓司马子如曰:“王在,吾不敢有异,王无,吾不能与鲜卑小儿共事。”子如掩其口。至是,世子为神武书召景。景先与神武约:得书,书背微点,乃来。书至,无点,景不至。又闻神武疾,遂拥兵自固。” 高欢对人还算是非常宽仁的:“其文武之士,尽节所事见执获而不罪者甚多。故遐迩归心,皆思效力。”终高欢一世,很少有对勋旧下手的例子吧;另一方面既然不信侯景,显然也不会在临死前出这种昏招,搞得像要托孤似的。所以个人觉得,高欢此刻没有招侯景的必要和理由,此事更应该是高澄在未经高欢许可的情况下草草出手,提前引爆了炸弹。 至于约定背书暗号的事,确实很微妙,高欢不告诉高澄,也不太合理。 |
![]() 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 -------------------------------------------------------------- 假于天,择于地,运于人, 取于时,乘于势,坚于阵, 守于心,布于气,通于神。 | |
![]() 2008-1-13 20:32:42 |
马羽茶水斋 ![]() ![]() 头衔:正二位内大臣 身份:守护 言论:8752 入籍:2003年7月4日 | ![]() 那只能猜测高欢忘记提醒高澄这事,高澄就已经先写了信。 只是感觉以当时的情况,高欢既然还没死,高澄理论上不该不和他老爹商量一下就采取行动。虽然他有时候是很轻佻的,但是这件大事上,我感觉他还是很依赖他父亲的,于情理不会擅行其事。 史料如此,只能存疑了。 |
![]() 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 谡公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戮谡公以谢众。 论植公結成边患,败契丹百年之好,使金寇侵陵,祸及中国。诏至,梟首。 大清兵巢湖贼,擒士英公,诏俱斩之。 马史氏曰:满门忠烈! | |
![]() 2008-1-13 20:55:26 |
马羽茶水斋 ![]() ![]() 头衔:正二位内大臣 身份:守护 言论:8752 入籍:2003年7月4日 | ![]() 四、今天开始谈高澄、高洋的“大鲜卑主义”问题。首先是高澄。 陈寅恪先生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5 16:35:11编辑过] |
![]() 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 谡公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戮谡公以谢众。 论植公結成边患,败契丹百年之好,使金寇侵陵,祸及中国。诏至,梟首。 大清兵巢湖贼,擒士英公,诏俱斩之。 马史氏曰:满门忠烈! | |
![]() 2008-1-13 22:36:13 |
高柳宗望 ![]() ![]() 头衔:正五位下左卫门佐 身份:领民 言论:1426 入籍:2003年7月8日 | ![]() 对于高欢临终召侯景之事,我比较赞同马师的见解。无论北史也好,北齐书也好,在承认高欢与侯景写书信有暗号的同时也承认高欢临死前已经认为侯景易世之后靠不住,他连对付侯景的人都替高澄物色了,如果两人写信真有暗号何不一并告诉高澄,以作为对付侯景的手段? 反过来说,侯景既然意图谋反,必要师出有名,那么伪造一个“高王与我有密约”的假象,造成高澄玩阴谋杀功臣的被迫局面,对于他来说显然比公然反叛要有利些,至少可能打动那些勋贵们。 |
![]() 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 |
![]() 2008-1-13 22:47:19 |
山名宗渡 ![]() ![]() 头衔:山名家督从五位上右卫门佐因幡守 身份:城主 言论:1091 入籍:2004年8月22日 | ![]() 恳请马师授权允许让山名将此篇供奉到“汉晋时空”http://www.famana.com/fenye/hjsk.html; 另外还有一篇关于前凉合战的旧回贴http://www.newtenka.cn/dvbbs/dispbbs.asp?boardID=46&ID=20093&page=5,也请马师授权由山名供奉,做到汉晋时空《前凉砥柱——谢艾》一文中。 以上两篇可只做供奉,不用来参加检地,望马师见赐!!! ![]() |
![]() 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 -------------------------------------------------------------- 假于天,择于地,运于人, 取于时,乘于势,坚于阵, 守于心,布于气,通于神。 | |
![]() 2008-1-14 17:37:16 |
马羽茶水斋 ![]() ![]() 头衔:正二位内大臣 身份:守护 言论:8752 入籍:2003年7月4日 | ![]() 哦,这个没问题…… |
![]() 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 谡公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戮谡公以谢众。 论植公結成边患,败契丹百年之好,使金寇侵陵,祸及中国。诏至,梟首。 大清兵巢湖贼,擒士英公,诏俱斩之。 马史氏曰:满门忠烈! | |
![]() 2008-1-14 18:25:35 |
马羽茶水斋 ![]() ![]() 头衔:正二位内大臣 身份:守护 言论:8752 入籍:2003年7月4日 | ![]() 今天继续讲高洋,谈谈他的“大鲜卑主义”以及政治作为。 然而,他昏暴的时候,当真也是惨绝人寰。北史齐纪中叙其后期的残暴荒淫,令人发指之状,虽桀纣未有加也。这些劣迹为正史直书,也为后世的猎奇野史(乃至当代的业余网络历史普及读物们)所津津乐道,这里不忍再费笔墨铺叙之。 高洋自己留的“罪证”“口供”就不少。比如: 革旧弊、察风俗、定赋税、复俸禄、尊文化、定礼仪、修祭典、兴学校、求贤才、修吏治、勤农事、修刑律、放奴隶、裁冗员。这样的施政,完全是一个典型的华夏君主所为,又哪里有胡风可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12 16:57:57编辑过] |
![]() 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 谡公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戮谡公以谢众。 论植公結成边患,败契丹百年之好,使金寇侵陵,祸及中国。诏至,梟首。 大清兵巢湖贼,擒士英公,诏俱斩之。 马史氏曰:满门忠烈! | |
![]() 2008-1-15 1:39:12 |
马羽茶水斋 ![]() ![]() 头衔:正二位内大臣 身份:守护 言论:8752 入籍:2003年7月4日 | ![]() 关于高洋的部分太长,昨天晚上没写完。刚才抽空把后半部分写了,编辑在一帖里。见上。 |
![]() 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 谡公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戮谡公以谢众。 论植公結成边患,败契丹百年之好,使金寇侵陵,祸及中国。诏至,梟首。 大清兵巢湖贼,擒士英公,诏俱斩之。 马史氏曰:满门忠烈! | |
![]() 2008-1-15 15:18:31 |
山中猛虎 ![]() 头衔:朝仓家臣从八位下散位 身份:领民 言论:1148 入籍:2003年7月7日 | ![]() 拜读了。感受颇深。 魏晋南北朝是俺最喜欢也是最熟悉的一段历史,很多史实俺也都看过很多遍了。但象马师这样把事件与事件横向联系起来看,以前还未这般思考过。确实,多看明白了很多问题,长进了不少。 如同看禽兽的《最后的守护者》,把历史事件和政治、经济甚至技术结合起来看,历史事件也不再是一个个单一的故事了,而个个都是有根源、有来历的。 看来史书还得重读! 另外,马师引用的原著文字,那斜体实在是…………太难认了,很累。还是换种方式吧。 |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 |
![]() 2008-1-15 16:09:15 |
马羽茶水斋 ![]() ![]() 头衔:正二位内大臣 身份:守护 言论:8752 入籍:2003年7月4日 | ![]() ………………我本来想用加黑体,但是用了一下後,觉得太刺眼。 懒得重新改过了,以后用下划线好了。反正也基本都给了出处,可以直接去找北史或者北齐书相关部分阅读。 |
![]() 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 谡公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戮谡公以谢众。 论植公結成边患,败契丹百年之好,使金寇侵陵,祸及中国。诏至,梟首。 大清兵巢湖贼,擒士英公,诏俱斩之。 马史氏曰:满门忠烈! | |
![]() 2008-1-15 16:38:52 |
吉弘清忠 ![]() ![]() 身份:领民 言论:1763 入籍:2003年9月24日 | ![]() 我觉得高洋的行为除了有他家族的精神病原因外,似乎还有一种以恐怖和威压来震慑群臣的目的,有种“我不但是鲜卑人而且比鲜卑人还野蛮,你们最好都老实点”的意思 |
![]() 很绿,很环保 真红,真和谐 | |
![]() 2008-1-16 21:24:25 |
马羽茶水斋 ![]() ![]() 头衔:正二位内大臣 身份:守护 言论:8752 入籍:2003年7月4日 | ![]() 关于北齐的制度建设和文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13:33:40编辑过] |
![]() 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 谡公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戮谡公以谢众。 论植公結成边患,败契丹百年之好,使金寇侵陵,祸及中国。诏至,梟首。 大清兵巢湖贼,擒士英公,诏俱斩之。 马史氏曰:满门忠烈! | |
![]() 2008-1-17 0:16:31 |
马羽茶水斋 ![]() ![]() 头衔:正二位内大臣 身份:守护 言论:8752 入籍:2003年7月4日 | ![]() 最后,说一下我对周灭齐的原因的一些看法,作为本帖下论证的收束。 首先要说的是:制度不能当饭吃,它不直接等于国力和武力优势 北齐被北周所灭,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北周能够动员的武力和国力凌驾于北齐政权的结果,这是毫无疑问的。西元577年,北周的国力纵然还不如北齐,但从动员力和动员效率的角度,北周政府远远强于後主乱政的北齐政府。历史事实均在,无须多言。 北齐的制度,前面说过,较之北周,是较为先进、较为完善的,否则隋唐建政,不可能舍弃己所继承的周制,反而多用“胜朝”的齐制。但是,制度的完备,不能决定瞬时的国力,更不能直接决定一个政权的强弱。否则,金灭辽、金灭宋,都会成为不可思议之事。 那么,我们先说西魏北周,它的优势在哪里? 北周的“非驴非马”制度较之北齐而言,反而有实效上的优势 我从来不准备因为北周的制度後来大多很快为历史所淘汰,就贬低北周的制度建设。“非驴非马”固然是“非驴非马”,但是这头骡子在宇文泰创业的过程中是耐用的。 宇文泰据有的是一个几乎可称“一无所有”的关中,他要面对的是有正朔之称的南朝和全面继承了北魏主要制度、文化上政治上都荟萃中原精华的东魏。他如果亦步亦趋,强要去和东魏乃至梁陈攀比汉魏典章,那根本就是乞丐和龙王比宝。越是比,恐怕越让他手下的那帮人寒心——考,我们真土!于是,宇文泰能做的,只有白手起家,另起炉灶,用一套新的东西去与两强敌分庭抗礼。结果这个极端聪明的人,就想到了推翻汉魏旧典,去几千年前的姬周翻故纸堆,搞了一套“成周制度”。 宇文泰用以制定周制的那些人,苏绰、还有卢辩,虽然也是博通经史之人,但是要去与东魏北齐制定典章制度的那些山东士族宿儒相比,根本不够看。但是没关系,宇文泰不用他们去和人家比汉魏典章的本事,直接让他们去一千年前。姬周的那套玩意儿,现在固然是搞不清了,当时也已经搞不清了。这下反倒好了,有空间了,可以附会、可以穿凿、可以披张外皮,底下我鼓捣别的。 宇文泰用苏、卢弄出来的周官之制,表面上全是老祖宗的东西,一说起名物来,比你丫汉魏可早多了,于是西魏的文化自尊心得以满足、文化自信心得以建立;可瓤子里呢,全是适应时势的玩意儿。比如,苏绰用人,主张:“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唯在得人”,这完全是唯才是举的路数,不要说不是成周制度,连六朝的门阀之风都不是。但是不是又怎么样?管用!于是,表子里子都有了。 所以说,宇文泰是个政治天才!绝对的。 宇文泰倾心“汉化”吗?是的,他可以说倾心汉化,但他不是为了“汉化”而“汉化”。他的目的是为了确立文化上的对等性,而又不妨碍他施政的实效性。所以,该不汉化的地方,他不含糊。比如府兵制。披上周“六军”的皮,府兵制就是“汉化”了?扯……内里全是胡族部落兵制。西魏的鲜卑兵士数量远远少于东齐,几次大战下来损折大半。补充兵力怎么办?只能用关中豪右(有胡族,大多是汉族)的部曲。所以宇文泰时期的西魏官员,包括他的文官,大多典兵,也就是那些有自己的部曲,而被急于补充兵力的宇文泰罗致到朝廷里来的。这个“文武合一”,与东魏那边军事鲜卑化、朝政汉化就不一样。但是用豪右的私兵,毕竟指挥上会有问题。于是行府兵,利用部落兵制来集中军权,建立统一的府兵,并且军权全部集中在关陇贵族之手。至于府兵与均田结合,形成兵农合一,那都是後来的事。府兵最初的创设,主要解决的就是扩大兵源和集中兵权的问题,用的是“胡化”的办法。 所以说,西魏北周的制度优势,不在于“汉化”,比汉化它比的过东魏北齐还是比的过南朝?它的制度优势,在于权宜、在于灵活、在于实效。 宇文泰搞“胡姓”,也是这样的权宜。当时的关中是个什么地方?穷、破、文化低、尚武(就是粗野)。隋书地理志描述宇文泰手底下的那几个地方,说雍州“地接边荒,多尚武节”,说梁州“质朴无文”“皆连杂氐、羌,人尤劲悍、性多质直”。一句话: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帮人你让宇文泰去搞“汉化”,学魏孝文帝重阀阅、定清流,那不是自讨没趣么……于是宇文泰就反其道而用之,一个:大家的郡望都给我定到关陇来;另一个:大家都一起用鲜卑姓。胡人复姓、汉人赐姓。我这“宇文”的胡姓也专赏给那些高门第的汉臣。好了,就不来高咱就低,大家都是关陇老乡、都是胡姓,一门心思干革命吧!一样是个和谐社会。 与常山日月这样想当然的人所想象的“历史”恰好相反,宇文泰解决胡汉冲突问题的措施,不是“汉化”,是这类表面的“胡化”。西魏北周的制度,骨子里当然还是华夏制度为主,这一点与高齐没有不同。但它的文化政策和民族政策,如果说比起高齐有“优势”(我不说“先进”),恰恰就在于它结合了本土的实际,用最有效的办法混同胡汉、从而形成了一个团结的、巩固的、而又强悍的“关陇集团”。 而东魏北齐呢,武力创业,军事上依赖的是鲜卑精兵;文化治国,朝政上依靠的是汉人世族。它的内政越汉化,文武间的距离就越悬远、越割裂。前期,明君能臣皆在,可以抑制武人、肃清朝政,到了后期主昏政乱,就不可避免的要出韩凤这类人物。 当然,我们不是说:北齐也应该学宇文泰,用表面胡化的办法来混同胡汉,一个政策,必须植根于它的土壤。东魏北齐,不具备西魏北周这样的条件! 多次说过,东魏北齐的统治地区,比西魏北周要复杂不知道多少倍。 西魏北周的关中,是一群老粗和已经边缘化的关中世族,还有一些跟着皇帝跑来的宗室破落户。宇文泰手下的六镇兵士较少。于是,无论是汉人高门世家的力量、元魏宗室的力量、还是鲜卑武人的力量,较之东魏北齐,都是弱的,宇文氏容易驾驭。宇文泰且不论,他死后,一个能力平平的宇文护也能总政十余年。宇文护什么东西?他能与同期的高洋、杨愔、高演这样的主政者相比吗?但是他一样能把北周搞个粗安。 东魏北齐呢?真可谓文武精英荟萃啊!六镇战士的精锐、山东高门大族,乃至围绕着洛阳的元魏宗室,地灵人杰、齐聚一堂。……这个“齐聚一堂”,就麻烦了。 高氏政权从一开始,就在几股力量的角逐中:勋贵、元魏宗室、汉人世族、有能力的汉人寒门。高氏政权后期,主君昏暗,于是在几股力量之外,又多了一类“恩幸”!而这“恩幸”又不是同类,他们中既有汉化极深的胡人和士开,又有武人政治代表的汉人韩凤。 以上力量竞争的经纬,限于精力,我就不在这里详细陈述了,况且高欢、高澄、高洋时代的基本情况,我已经大致讲过了。总之,北齐的朝政史,几乎就是一部几大力量的冲突和残杀史。但总之,将北齐的政治史,理解为“鲜卑”与“汉人”的对立、理解为大鲜卑主义对汉人的欺压,完全是简单化的、肤浅的和偏离历史事实的。北齐的政治史,要远远复杂的多。人才盛,是好事,但是如果用在内耗上,就适得其反。 东魏北齐无论是皇位的继承上,还是在朝臣的拔选上,都体现出突出的“能力主义”“竞争主义”,不经过残酷的能力竞争,根本就没有上位的机会。 高氏前期的“兄终弟及”,有人说是鲜卑旧俗的反映。我的见解是:只能说鲜卑风俗为有能力的兄弟争位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高澄、高洋、高演、高湛四代兄弟相继,本质上是因为“能力主义”的竞争所致。 高澄、高洋都有能力,不能相容,高洋要刺杀高澄方可施展其才。高殷没有能力,于是有才能的高演就夺位,再次经过残杀。他知道自己的儿子绝对不是高湛的对手,于是临死干脆直接传位高湛,免得又一场政变。而从高洋时期开始,为了防备宫廷惨变,宗室中稍有能力的,几乎都被皇帝提前解决。 高氏自己摧残如此。更可悲的是,每一次的夺位之争,几乎都伴随着一批政治精英的殉葬。高澄遇刺,被称为“三崔二张,不如一康”的陈元康同死。二崔一度被贬斥。高演夺位,高氏前期最有能力的主政大臣杨愔被害。高洋刺杀了高澄,他还可以有杨愔;而到了高湛,就只有用高元海这样的无能之辈主政。 即使到了后期,已经人才不振的时候,还在进行一轮轮的内争。于是祖珽这样的有大才、有谋略的能臣,最终也还是败于政争,得不到施展。 任何一个政治力量,如果总是在这样频繁的非正常的进行权力的让渡、权力的争夺,那么一方面,不可能有凝聚力;另一方面,它的锐气必然都摧毁于内争,而再鼎盛的人才库,也不可能代代都出能人,最后总归是让猪头三的君主加上腐朽的恩幸来摧毁这个政权。 对比北周和北齐。我们看到,西魏北周虽然也有宫廷政变,但到宇文邕为止,基本上一个时期内的主政核心的地位是稳固的,政权是稳定的——而你去分析掌朝政的中枢里汉文化士族的比例有多少,那是自讨没趣。而东魏北齐呢,无论是高澄+陈元康的组合、高洋+杨愔的组合、甚至高殷+杨愔,或者高演,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代,如果能够长期执政,那么都有可能最终协调好内部的几股力量,将它们引导为一种合力,最终制霸天下。但是,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代,几乎都在内耗中早早退场、再不就是浪费了大部分的精力。如果高澄不被刺,以他作为高欢合法继承人的身份以及表现出的能力,魏齐禅代也许要顺利和自然的多;如果高洋不是得位不正,他也许就不至于要那样紧张的提防他的皇位,以至于搞出精神病;如果高演不是得位不正,他也许根本就不会早早的忧惧而死。 更不用说,每一次东魏北齐的动荡,都延误了它对外的发展机会。高澄高洋更替影响了对梁的攻略;高洋之疯,影响了趁宇文泰死而取利;高演忙于夺位以及早死,影响了趁宇文护当国的政治消极时期夺回对北周的优势,等等。 于是,我的结论是: 1、西魏北周的强大和最终胜利,在于它有一个有力的领导层,能够因时制宜的制定最有实效性的政策,这个政策能够充分的利用国内的人才、发扬国力,迅速的、专一的走向强大。而能够制定这样的政策的条件,恰恰又是由于它初期基础的薄弱、简单和质朴; 2、东魏北齐的衰落和灭亡,在于它的领导层频繁处于内乱和动荡,无法形成连贯的、长期的政策,而它所面对的复杂政治局面、错综的内部冲突,又恰恰是必须需要稳定、英明的领导层长期施政来调整和消除的。它继承了丰厚的历史财富,也同时背负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它富有雄才的领导层和文武人才,却得不到一个良性的机会来融合、协调,先已经陷入权力争夺的腥风血雨之中。从这一点出发,勇于内斗的高洋、高演等人,确实是应该为此承担责任的。在肯定他们的积极政治作为同时,对于他们的这一缺失、甚至可以说是罪过,也必须正视。北齐灭亡的祸因,或许从高洋向他的兄长派出刺客的那一刻就埋下了。任文韬武略、霸业雄图,最终只剩得雨打风吹去。 3、人才虽少但是尽用、制度粗糙但是实效、文化落后但是武勇的北周,就是这样战胜了人才鼎盛但是内斗、制度完备却不济急用、文化繁荣却无补国力的北齐。这样的历史事实,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後都多次的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上,几乎形成了一条规律。甚至到了上个世纪最近的那次内争,都仿佛隐约如此。 4、将“汉化”还是“胡化”作为单一的标准来回顾那段历史,是浅薄的。“汉化”不意味着就一定有利于国力;“胡化”也不等于荒政和混乱。北齐的礼仪、官制汉化程度再高,也不一定能提高它的政府效率,而宇文氏即使用部落兵制,但却切实的强化了其武力。如要比较两方曾经执掌朝政、专权一时的人物,恐怕北齐的汉人因素还要多不少,然而又有何用?因此,障目于所谓“汉化”“胡化”的只言片语,所轻易做出的结论,必然经不起历史事实的证明。 5、北周和北齐的胜败,根本上还是看谁的政府有能力、谁的政治有实效。东魏自高澄以后不是没有政治上轨道的时候,因此其制霸天下的机会不是一次,而是数次的出现。但是这种趋势总被它的内乱所打断、所摧折。当失去一次机会、两次机会甚至三次机会的时候,就不会再有机会了。 6、北齐的内部失序绝不是“种族冲突”那么简单,而是“能力主义”恶性竞争所导致的多种力量复杂冲突的结果。将北齐内争理解为“胡汉之争”,同样是一种浅薄的误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13:30:48编辑过] |
![]() 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 谡公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戮谡公以谢众。 论植公結成边患,败契丹百年之好,使金寇侵陵,祸及中国。诏至,梟首。 大清兵巢湖贼,擒士英公,诏俱斩之。 马史氏曰:满门忠烈!
| |
![]() 2008-1-17 0:19:49 |
马羽茶水斋 ![]() ![]() 头衔:正二位内大臣 身份:守护 言论:8752 入籍:2003年7月4日 | ![]() 附论:关于北齐律和周律
常山日月的窟窿还剩了一个没有戳破。
他说“北齐值得称道的是北齐律,不过自己没落实过,倒是叫北周用了”
北齐律制定于武成帝时期,此时北齐的政治已经开始败坏。在此之前,高澄以刑法严明著称,高洋前期“刑政尚新,吏皆奉法”,则北齐律制定之前,东魏北齐用北魏太和之律,辅以“麟趾格”,司法系统大致OK。只是存在一些问题:“三尺律令,未穷画一之道”(孝昭帝大宁元年诏,见隋书刑法志),北魏太和律已经时移事迁,不尽适用,而麟趾格又是随修订、随实施、随改进的临时法规,长期积累,容易造成刑法不统一,因此齐人自高洋时代开始就力求制定新律。终于在武成帝时颁布《北齐律》。
那么《北齐律》是否就“没落实过”?
隋书刑法志:
“是后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北齐律解决了之前法令芜杂不一的问题。如果没有实施落实过,何谈其“明审”“简要”之效?
“又敕仕门之子弟常讲习之。齐人多晓法律,盖由此也”——北齐政府而且注重普法教育,这当然也是对法律的一种落实。
诚然,随着北齐政治的进一步腐败,律法成为奸佞用权的工具。“……奸吏因之,舞文出没。至于后主,权幸用事,有不附之者,阴中以法。纲纪紊乱,卒至于亡”
但是,说《北齐律》对于北齐的司法建设没有积极效果,“没落实过”,则显然太过武断。
至于所谓“倒是叫北周用了”,更是又一句想当然的扯淡。
周人自有律法(均据《隋书刑法志》):
“至保定三年三月庚子乃就,谓之《大律》”周《大律》的制定早《北齐律》一年。
周灭齐後,未用齐法,而是增补制定《刑书要制》,後来又增广为《刑经圣制》(宣帝),杨坚主政,恢复名称为《刑书要制》。除此之外,仍用《大律》,“自余依《大律》”,足见北周灭齐後仍用大律,同时另外制定增补法律,所谓其采用或者借鉴过齐律,纯属无稽之谈。
继承发展北齐律的是杨隋:
“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
这是因为齐律优于周律,“【大律】其大略滋章,条流苛密,比于齐法,烦而不要。”
具体的仍然去看《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可知。
因此,所谓“北齐值得称道的是北齐律,不过自己没落实过,倒是叫北周用了”一言,除了前面一个分句是对的,後面全部是错的。在此补论。 |
![]() 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 谡公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戮谡公以谢众。 论植公結成边患,败契丹百年之好,使金寇侵陵,祸及中国。诏至,梟首。 大清兵巢湖贼,擒士英公,诏俱斩之。 马史氏曰:满门忠烈! | |
![]() 2008-1-17 13:34:54 |
山名宗纲 ![]() ![]() 头衔:山名家臣正六位上淡路守 身份:城主 言论:723 入籍:2004年7月11日 | ![]() 有个问题请教马师: 前些年看这出南北朝的“三国”,现在记得不是很清除了。当时看下来的感觉就是北齐灭亡得很莫名,明明地区比北周富饶,人口是北周(算上西南)的两倍,又有突厥撑腰,怎么说灭就灭了?那时候猜想,可能是朝中奸佞当道,政局腐败吧。马师现在用北齐人才过剩,勇于内斗来解释。可初唐不也如此吗,为什么还能有贞观之治?看之前的发展,都觉得北齐将会是统一天下的,可后来竟然就那么快风回路转了,难道真是“南不胜北,东不胜西”在作怪? ![]() |
![]() 2008-1-17 16:21:15 |
马羽茶水斋 ![]() ![]() 头衔:正二位内大臣 身份:守护 言论:8752 入籍:2003年7月4日 | ![]() ……可能是我最后一篇写的条理不是很清楚。我的重点是在“内斗”上,但是不否认奸佞、腐败的问题。我要说的是:北齐之所以会后期朝政日非主昏政乱、奸佞当道,是因为它的优秀领导者先已经内斗完了。高欢的15个儿子,5、6个都有才干,可是三个最有才干的,高澄被刺、高洋发疯、高演早死,都与内斗有直接关系。还有两个也被高洋提前干掉。等斗出个了局,就剩下了高湛+高元海这种组合了。 所以说高齐的灭亡,当然是因为它领导层的腐败和无能,但是这种腐败和无能按道理来说应该不至于来的这么快,任何一个有朝气的政治集团,它的第一二代总还是比较有人才的。所以之所以北齐会灭亡如此之速,是因为它的人才从建立之前就开始自相残杀、而且内斗十分频繁和剧烈把人才都内耗光了的缘故啊。任何一个政治集团,再有雄才,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李唐的骨肉相残,毕竟取胜的是李世民,而且李世民能够长期执政,所以才有贞观之治。如果李世民很快又疯掉或者被干掉,继续折腾那么一次两次,那么李唐的气运业不会比北齐、隋朝好到哪里去。 所以我觉得高齐之亡,其实就是一个偶然中的必然。高家班如此凶猛快速的内斗是偶然的,而这么内斗之下则必然国家不保。不必硬去牵强附会什么“内在原因”,最后搞出“解决不好胡汉矛盾”“胡化倒退”这些经不起推敲的结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16:50:46编辑过] |
![]() 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 谡公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戮谡公以谢众。 论植公結成边患,败契丹百年之好,使金寇侵陵,祸及中国。诏至,梟首。 大清兵巢湖贼,擒士英公,诏俱斩之。 马史氏曰:满门忠烈! | |
![]() 2008-1-17 16:49:30 |
山名宗渡 ![]() ![]() 头衔:山名家督从五位上右卫门佐因幡守 身份:城主 言论:1091 入籍:2004年8月22日 | ![]() 马师对周朝制度的评述,读来大快人意! 然则西魏北周初期的内乱似也不少:家门内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晋公宇文护死于内耗,连带着赵贵、独孤信、侯莫陈崇、李远、侯伏侯龙恩一干大将也不得好死。其中暗含着的宇文泰与贺拔岳部矛盾、宇文氏接班人与开国元勋的矛盾、宇文氏家门内的政治斗争,也是非常复杂。然而在这么多内乱中,北周的军事实力并没有受到削弱,主要应该还是归功于府兵制吧。 自宇文泰起,便通过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形式,以自己居八柱国之首,从制度上确定了宇文氏在府兵制中拥有绝对的军事主导权,同时将贺拔岳的旧部、随魏帝西来的诸将、元氏宗亲、宇文氏外戚、子侄、及其它关陇豪族都整合到了这一体制中,既压制了派系间的矛盾,又保证了人才的更新。每一次内乱或多或少剪掉一批人,赵贵、独孤信、侯莫陈崇、李远、侯伏侯龙恩挂了,又有一批新人升上来。体制存在,军事凝聚力就长期保持下来。 另外,府兵制从建立时起就确立了其在政治斗争中的独立性和对宇文氏的服从性,不管是从宇文泰过手到宇文护,还是宇文邕杀宇文护掌权,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在此间对中央的服从都未有过动摇。所以后来杨坚以外戚掌政,还能够通过控制周静帝进而掌握这一军事体制,打败尉迟迥,这也正是得益于府兵制对中央的服从性。但也正是因为这种服从性,才使得杨坚得以稳稳的控制中央、挟迫幼主、篡位称帝,建立了隋朝,这恐怕是宇文泰创立府兵制未曾想到的。从这个角度说,宇文泰创立的这套府兵制,只是服务于关陇贵族这一群体,并没有起到维系他的宇文王朝的作用。 但是比之金灭北宋也好、蒙古一统也好、满清灭明也好,北周灭齐,文化落后者灭掉文化先进者,我所能看到的一点共性,就是这些文化落后者们,同时也都有着当时最先进最直接的军事体制,不管经济与文化的落差有多大,军事体制的先进,就决定了战争的结果。 作为中国式的封建王朝,似乎有一种惯性:前期名将辈出、军事强盛,随后逐渐文治加强,武功减退,旧式的战争机器北齐乃至两晋南北朝中的大部分王朝也没有脱离这种惯性,一方面由于旧有体制造成文治与武功的脱节,另一方面由于长年的内耗,军事人才断了链子,到了最后,段韶病死、斛律光、高长恭被杀,北齐军中基本上是无人。另一方面,北周的军事人才像麦子一样,割了一小拨转眼又长出一大堆,从宇文泰时代到杨坚时代,名将不断涌现。府兵制这个新式的战争机器扎根于关陇贵族,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军事凝聚力和自我更新能力,直至灭了齐又灭了陈,一统天下。魏晋南北朝这样前所未有的乱世,便由宇文泰建立的这个战争机器完成了终结,在它面前,走过军事鼎盛期的旧王朝最终随着时间一一被碾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21:17:04编辑过] |
![]() 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 -------------------------------------------------------------- 假于天,择于地,运于人, 取于时,乘于势,坚于阵, 守于心,布于气,通于神。 | |
![]() 2008-1-17 21:11:10 |
马羽茶水斋 ![]() ![]() 头衔:正二位内大臣 身份:守护 言论:8752 入籍:2003年7月4日 | ![]() 无错,北周战胜北齐,府兵制起了很大作用,而这一点恰恰是借鉴(或者说继承)和发扬了鲜卑兵制的优点而形成,并不是什么“汉化”。府兵长时间都全部用胡姓,那又有什么,战斗力强就好了。 另外北周在白纸上建设新国家,无论什么阻力都小。东边西边都搞均田,北周的效果就比北齐好。北齐到处都是占有大片土地的勋贵和世族,而且人口稠密、土地高度开发(也高度兼并),根本没有那么多国有土地可以用于分配。而北周却具有这个条件,大土地所有者的发展又比较初级,对均田制的推行形不成巨大阻力(当然北周的均田也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因此如果硬要说内在因素,北齐的历史包袱过重可能得算一个。但是这个问题不是没有办法解决的,而且如我所说,人口多、制度完善、人才多,这些同时也是历史财富。只不过北齐的最高领导层一直都在乱斗,根本没有一个人有条件来从容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机会一个一个错过,最终就只剩下一团烂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7 22:03:28编辑过] |
![]() 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馀万皆阬之。 谡公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戮谡公以谢众。 论植公結成边患,败契丹百年之好,使金寇侵陵,祸及中国。诏至,梟首。 大清兵巢湖贼,擒士英公,诏俱斩之。 马史氏曰:满门忠烈! | |
![]() 2008-1-17 21:59:01 |
吉弘清忠 ![]() ![]() 身份:领民 言论:1763 入籍:2003年9月24日 | ![]() 独孤信一干人等从八柱国制开始就渐渐被以崇高的政治地位做交换被剥离了军队,所以宇文护很轻易的就干掉了他们,北周几个皇帝的轮回中,被杀的多是这种有显贵身份但脱离了军队的人,就算他们不死,由于他们历史上曾有接近宇文泰的地位和声望,主政者也不会再给他们接近军队的机会,他们死不死对于北周的人才方面并无实际影响。 |
![]() 很绿,很环保 真红,真和谐 | |
![]() 2008-1-17 22:02:14 |
千介 ![]() ![]() 头衔:浪人 身份:领民 言论:222 入籍:2003年7月7日 | ![]() 任你有万千理由,首先大前提就错了:北齐那几个自称姓高的并不属于渤海高氏,又不象宇文、慕容那样的鲜卑酋长出身,一个庶民——充其量也顶多就是个寒门之家,要在一个世家林立的社会里出人头地…… 无根的巨树,不倒才怪。山东士族如渤海之高氏、封氏及清河博陵之崔氏立家千年,其间多经战乱,实力远非江南世家可比,东晋能放倒桓温,山东士族凭什么要对北齐那几个自称姓高的服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9 21:11:04编辑过] |
![]() 唯唯…………唯唯而已。 | |
![]() 2008-2-4 21:57:04 |
seal ![]() ![]() 身份:领民 言论:177 入籍:2003年9月27日 | ![]() 政治模仿秀,吓人立威,政治人物也必须学会使用啊。所谓广开言路,控制在政治模仿秀的范围内才能皆大欢喜,君不见百花齐放最终成了引蛇出洞的教训吗?宋明清末期都苦于言路太嚣张,是非混淆。君主论里就说过,臣下进言必须源自主上的英明。唯有能让人闭嘴,才能让人开口。 不过比起其他人,高澄还真的比较爱热闹,好虚荣,不过也是个性特色,起码我个人就觉得蛮可爱的。高澄很会生儿子,几个儿子,多才多艺,能文能武。 引用下别人的评论: 唉,说狗脚朕事件不好的也不要忘了那个是什么时代。 http://tieba.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4118682024&z=140191076&pn=0&rn=50&lm=0&word=%C4%CF%B1%B1%B3%AF#4118682024 ps:那篇靶子文似乎有抄袭嫌疑,和某篇很旧的文章某些和史实无关的调侃语很像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6 15:31:15编辑过] |
![]() 2008-8-6 15:3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