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本帖的第 6104 个阅读者
冢希郎清雄 头衔:立花家臣正八位上主计大属 身份:领民 言论:316 入籍:2003年7月7日 | 尉迟恭的玄武门 (1) 序章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做一个合格的观察者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因为涵盖一个观察对象的细节是如此的繁复,而事情的发展又是如此的曲折,所以,大多数 缺乏耐心或者精力不济的观察者往往愿意将注意力投放在那些最高潮的亮点,并因此满足。-------而幸运的是,这些观察者的报告和感想将提送给同样肤浅 和急躁的读者,所以,这样粗糙的解读过程就能如此得到统一。 李世民的玄武门,就像教皇的私生子一样,在他死后的岁月里,被无数人提及,--------是的,暴君的暴行是理所当然的,而作为明君的李世民,他的玄武 门,以逼父,弑兄,屠弟而被很多狗仔队,或者冬烘先生类的历史学家为此喋喋不休。-------这些“观察者”满足于为这一惊心动魄的事件做一个严厉或者 道貌岸然的判决,却往往疏于对事件本身的梳理。----就在这些激昂的口号声中,故事的真相被匆匆地踩过,扔在一旁。 所以,下面,您将看到一个较为谨慎的,带有怀疑主义基调的观察报告,这个报告的目的是对上述“观察者们”的论断做一个小小的颠覆,-----但,恰如我们 知道的,一目了然的“观察报告”适用于喜欢快感的读者,而本文,虽然不一定是指本文完成的时间,但的确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 |
春风暖暖未单衣,花影婆娑看几枝?擎儿坐肩浑不厌,遥忆腰围未增时。 | |
2008-11-4 17:36:27 |
冢希郎清雄 头衔:立花家臣正八位上主计大属 身份:领民 言论:316 入籍:2003年7月7日 | 尉迟恭的玄武门(2) 尉迟恭,在一般的传说里,在命运巨大的转折点到来之前,他和李世民的关系是一种历史上常见的英主和猛将的配合。就像曹操的许诸,毛泽东的许世友,拿破仑的 内伊元帅,或者教父唐.科里昂的路加布拉西一样,尉迟恭是李世民的一头忠心耿耿,凶猛非凡的猎犬。这,诚然是一大部分的事实。但,作为一个较为琐碎的观察 者,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比如说,和上面的那些组合比起来,作为猎犬的尉迟恭的年龄,比主人李世民足足大了十四岁。这个差别,其实是很大 的,俏皮地说,尉迟恭小学毕业的时候,李世民还仅仅是个受精卵。但对于尉迟恭而言,这个差别在他和李世民认识的最初,更让他难堪和震撼。在他三十二岁那 年,尉迟恭被刘武周网罗麾下。三年后,刘武周进攻李渊,这年岁末,尉迟恭和吕崇茂里应外合,夹击唐军,大败之,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 世让全部被他擒获。但不久,胜利者尉迟恭就被李世民两次击败,翌年四月,刘武周大将,宋金刚被李世民彻底打败,尉迟恭收拢残兵困守介休城,被李世民劝降。 ------但降将尉迟恭拜见秦王李世民时,这位胜利者年仅二十一岁。 正如他的姓所表明的,尉迟恭的先祖是鲜卑人,历经漫长的汉化,我们现在已不知道这个时候的尉迟恭是否还遗留他祖先游牧草原的豪情,可值得猜想的是,三十五 岁的尉迟在投降的那一刻,当看到李世民白净的脸颊时,是否会觉得羞辱,战场是一个严酷的实力决定一切的所在,作为久历沙场的猛将,尉迟恭当然希望自己会败 在一个更强大的对手之下,但此刻的李世民,是否有能让尉迟恭折服的实力,威望和气度呢? 历史告诉我们,作为驯化尉迟恭这头猛兽的主人,二十一岁的李世民不愧为在一千年以后还让另一位大军事家毛泽东所佩服的天才。他刚柔相济,把尉迟恭成功地收 服了。----在尉迟恭一起投降的同事们纷纷叛逃唐军的时刻,李世民力排众议,不仅放了因被众将猜疑而关押的尉迟,还引入内室,赐以金宝,并说:“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寡人终不听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应欲去,今以此物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从“意气相期”入手来和尉迟拉关系,又用“必应欲去,今以此物相资,”来增发感情,可以想象,被关起来的尉迟恭本以为已是杀身之祸,那里想到能有这样的待遇,李世民之举,显然收到了“冰火九重天”的效果,也彻底征服了比他大十四岁的尉迟。 从此,尉迟恭成了李世民最贴心的警卫营长(亲兵玄甲队统领之一),在被释放的当日,就将李世民救出单雄信重围。在之后李世民在 唐的统一征服战争里,尉迟恭屡立战功,成为李世民最倚重的将领之一。但和李靖,徐茂功等可以统领方面的大将相比,尉迟恭做为李世民的亲兵统领,有一个较为 特殊的身份,那就是,他更像是为李世民私人服务的家将,而不仅仅是为唐政权征战的将领。-----因为他是李世民亲自收服的,所以他对李世民本人有无可怀 疑的忠诚。---------这一点,对后来的玄武门之变,非常重要。 |
春风暖暖未单衣,花影婆娑看几枝?擎儿坐肩浑不厌,遥忆腰围未增时。 | |
2008-11-4 17:37:25 |
冢希郎清雄 头衔:立花家臣正八位上主计大属 身份:领民 言论:316 入籍:2003年7月7日 | 尉迟恭的玄武门(3) 交待完尉迟恭,接着说玄武门之变的前因: 就像一个最终破裂的脓肿一样,玄武门最后的惨烈结局并非一朝之功。从某一种角度讲,我们甚至可以认为,玄武门之变是一个精确时钟支配下的必然结 果。因为明显的,我们知道,如果李世民没有在玄武门中突袭李建民和李元吉,那么,一旦李建民登基,则李世民的下场是可想而知的------------自 古以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在夺嫡之战的战场,从没有善终的失败者。换句话说,无论是李世民,或者是他的兄弟一方,他们是同一规则游戏的参与者,是你死我活的竞技者,因此,既然他们加入了游戏,就必然要接受这个结果。--------在这个游戏里,本来就没有那些娘娘腔的伦理规则存在的空间,-----所以,如果谁还要追究“玄武门之变”的是非的话,他应该追问,是谁促成了这个残酷的游戏? 大致的划分,俺认为原因有五: 1, 首先,李渊作为一个叛国者,当他起兵造反的时候,年纪太大了。这一年,他已经五十二岁。而造反这件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死党”,是无法成事 的。但李渊那个时候的死党都年纪大的不能带兵打仗了,比如裴寂。而作为一个叛国者,李渊无法信任其他人统领他的军队,除了,他嫡出的三个儿子。----- 所以,这就埋下了第一条祸根,那就是,李渊的帝国在一开始就让三个儿子同时领有兵权。---继承权如果和兵权相钩连,就好像两种剧毒的药品混杂于一起,是 极为危险的。 2, 作为一个年纪很大的叛国者,李渊忘记了他的唐帝国还在建立之中。他太懒,或者也太贪图安逸,(----李渊生产成活的王子和公主超过了五十 个), 所以,他让李世民去东征西讨,而自己却和太子李建成一起呆在老家看风景。很多后来批评李世民的学者都认为,李建成并不是窝囊废,他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显赫武 功,只是因为他是太子,要留守京都,但这些议论者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当时的唐帝国还在初创时期,---王世充洛阳被围,窦建德知道这是倾覆天下天平的 机会,所以倾国来救,但在李世民同时抗击这两大强敌时,李渊和李建成两位,却都在长安“留守”,作为国之基本,要么,皇帝李渊,要么,太子建成,他们俩人 之间无论哪位有一个在京留守就足够了,帝国还在肇造,四海远未平定,征讨四方是此时唐帝国最重要的任务,如果李渊一直作为统帅出战,那么,李世民就不可能 建立他无可抵挡的军事威望。如果李建成能够带兵出战,那么,至少他在后来的夺嫡之战里不会那么被动,但问题是,这父子俩都太懒了。 3, 和第二点相辅相成的是,李世民的军事天才的确太让人畏惧。在李渊占领长安之时,他还远没有逐鹿中原的实力,所以他给当时天下的强者---李密的 信里卑躬屈膝。但由于李世民的超越同时代人(也超越他自己年龄)的恐怖军事天才,把唐帝国征服天下的军事进程大大加快了,在这个过程里,不仅使李世民积累 了过于眩目的功绩,也让李渊在处理继承权这个问题的空间更加狭窄,同时,也让夺嫡之争的态势变得急迫。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37*.html 4, 而在继承权问题形成的过程里,李渊在关键时候,没有表现足够的决断力。他未能在萌芽阶段,也就是李世民集团和李建成,李元吉集团的矛盾还没到无 可挽回的时候,及时地做出决断。继承权从本质上讲就是天下的归属,而李渊在这个天下第一大的问题上,曾经给李世民明示或暗示,但却不能落实自己的承诺,这 就一方面使太子李建成方产生猜疑和嫉妒,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滋长李世民方的野心。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37*.html 5, 最后,最麻烦的问题是,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李世民得以开府。(也就是当上幕府大将军,呵呵,),因此,他形成了自己的集团。而一旦这个集团产 生,所有的集团成员在李世民开始参加这个夺嫡之战时,就已然没有退路。曹雪芹为什么能写出《红楼梦》,那是因为,他老爸或者爷爷介入了雍正的夺嫡之战,于 是被株连,抄家。-----所以,每一个李世民集团的成员都清醒地意识到,他们最好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李世民登基,否则,他们自身难保善终。 -----因故,他们成了李世民走向玄武门最坚强的力量。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五点原因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前,已然是不可逆了。在各自招募死士,(李世民方有八百,李建成方有两 千),在双方都已经明确没有调和的余地之后,玄武门之变像将要破笼而出的猛兽,已是按耐不住了。这一场夺嫡之战,从理智上分析,将是无可避免的鱼死网破的 结局。此刻,长安的上空,乌云浓而沉重,缓缓向四周蔓延,历史屏住呼吸,期待好戏上场。-----------但这时,事态有了一个奇怪的停顿。 --------战无不胜的天才统帅,对任何一个战机都有野兽般灵敏本能的李世民在结论如此清晰,在情势如此急迫下,却陷入了犹豫。-----无论他的手 下如何催促他主动出击,他始终不能决断。--是什么,在此刻动摇了他拔剑的坚定,又是什么,在啃噬他被挤迫的心灵?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37*.html |
春风暖暖未单衣,花影婆娑看几枝?擎儿坐肩浑不厌,遥忆腰围未增时。 | |
2008-11-4 17:38:19 |
冢希郎清雄 头衔:立花家臣正八位上主计大属 身份:领民 言论:316 入籍:2003年7月7日 | 先贴一点看看,联盟很清净。热闹一下吧。。顺便有闲情的诸位给俺抓抓虫子。。 |
春风暖暖未单衣,花影婆娑看几枝?擎儿坐肩浑不厌,遥忆腰围未增时。 | |
2008-11-4 17:39:58 |
凌云茶 身份:领民 言论:463 入籍:2007年5月13日 | 呀,西西河的原作者却是先生啊,景仰景仰 |
出售河图、天书、麒麟、灵龟、卿云、嘉禾等诸般祥瑞;定制独眼石人、黄帛绢书、狐狸叫声CD等各种反像;代编谶语,代写劝进表。 | |
2008-11-4 17:40:25 |
冢希郎清雄 头衔:立花家臣正八位上主计大属 身份:领民 言论:316 入籍:2003年7月7日 | 尉迟恭的玄武门(4) 答案很简单,对于李世民而言,如果他决定用刺杀亲兄弟李建成,李元吉的方法来解决他的继承权问题,他必须要考虑一个前提,那就是他事成之后,要如何向父皇 交待。------无论从哪一个标准来说,他所决定的行为都是无可饶恕的罪行,因此,他也必须要考虑到李渊最有可能的那个处置,也就是说,即使他杀了自己 的亲哥哥,亲弟弟,他还要面临自己父亲的惩罚。因此,他不得不进一步考虑一个难以面对,但无法逃避的选择,那就是在他杀害亲生兄弟的计划里,他必须要把对父亲的谋杀也包括在内。--------而这一点,对已经背负巨大精神压力的李世民来说,完全超越了他的底线。 李渊虽然据说他的家族并不是纯粹的汉族血统,但即使是以篡魏的司马氏政权里,“孝道”都是世间伦理的支柱。所以,在李渊的家族里,或者在当时中国的任何一 个伦理规则中。孝道,无疑是至为重要的。在李渊的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曾经光着脚,哭了二十里路。这一幕,应该牢牢刻在李世民的心中。很多后世的批评者,在 关注李世民的玄武门时,往往首先将李世民定义为一个为了皇权而不择手段的阴谋家,但这些依靠“纸面作业”的评论者,可曾用心体会一下,在决定进行玄武门之 变前,那个二十七岁秦王的心境?他要策划一场不仅是针对自己亲生兄弟,而且还极有可能是对亲生父亲的谋杀,无论这个谋杀的过程有多血腥,那毕竟将是一个时 刻,而在策划这个谋杀的漫长进程里,每一个细节的构想,都浸透着肮脏的罪恶,他们无时无刻在咯咯嘲笑着李世民从小就建立的牢固原则,他是一个企图谋杀父亲 的儿子,无论是为了什么原因,他的罪行都将是无可原谅的,并也将刻在历史的每一个章节里,用最耻辱的墨水写就。---------这样的心境,是多么黑 暗,又多么的恐怖,后世的评论者,可否体会?又怎能体会?与此相较,这些评论者他们纸面上的涂涂画画的所谓道德标准又有多大力量?几分深度? 在历史斑驳的记载里,我们只找到一个浅浅的刻痕。李世民陷入夺嫡之战前,曾问计于李靖,徐茂功(李勣),这两位当时都婉拒了。而值得玩味的是,李世民的对 此的反应是“世民由是重二人。”-----李世民为什么会从此器重这两位,因为他知道这个继承权的问题根本,不在于如何解决李建成和李元吉,而在于如何面 对李渊,-----而在这一点上,无论李靖和徐茂功表达什么意见,他们都将触及一个道德的底线,而这将折射他们自己的人格。-----所以,李靖和徐茂功 只能选择沉默,也因此,李世民因为尊重他们的道德,进而器重他们。 然而,李世民还是不得不面对他的极端险恶的态势,李渊一方面已经升李元吉为司徒,(近乎国防部长),让李元吉出兵征讨突厥,这显示李渊通过交付兵权的方 式,已经把票投给了太子一方。另一方面,李渊听任太子方调出秦王府的精兵悍将,剪除李世民的羽翼。也就是说,李渊已经在事实上判定李世民的死 刑,------虽然,他可能还希望在人身上李世民最后能够在李建成的宽容下苟延余生,但在政治上,李渊显然已经抽去了对秦王的支持。这个时候,李世民曾 经希冀的,也就是通过改变李渊的想法来获得继承权的合法手法的可能已经破灭了。而接下来,他必须要面对的是,太子一方用短刀割肉的手段步步紧逼。 ----------因此,他必须做出他的抉择。---------但,弑父的压力象一座巨大的山压倒了他,他无法想象在他做出这样的罪行后,是否还能够 满足他的初衷。-----------一个弑父的君王,无论他的政绩如何完美,他永远将是历史的笑柄。--------从这一点讲,也许李世民甘心受戮, 反而可能会留下一个更好的名声。---------还有一点要着重指出的是,李世民终其一生,始终是要做一个好人,而不是反之。因此,在他做出进行玄武门 之变的决定之前,他是在和魔鬼作斗争的时刻。-----------有的时候,弑父仅仅是在策划中,就已经是一种无可饶恕的罪恶,这一点,李世民在此时深 有体会。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40596 但对于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生存下来的军人,在一个危急的时刻,他们只能考虑唯一能够解决眼前危机的做法。-------对于他们而言,历史的评价和个人的 骨肉亲情或许是值得考虑的事情,但并不是现在。--------命运,以一种狰狞的笑容把人哄到一个无可选择的境地,然后给他们显示一个光明的结局,是 的,坦率地说,命运在很多时候更像是邪恶的摩菲斯特,而不是仁慈的上帝,-----------他喜欢人们踏着善的尸体,来获得辉煌。--------因此,在李世民的犹豫时刻,尉迟恭出现了。 |
春风暖暖未单衣,花影婆娑看几枝?擎儿坐肩浑不厌,遥忆腰围未增时。 | |
2008-11-4 19:52:05 |
冢希郎清雄 头衔:立花家臣正八位上主计大属 身份:领民 言论:316 入籍:2003年7月7日 | 尉迟恭的玄武门(5) 一个人,无论是如何伟大的人,在他的危急时刻,总难免要显露出他本色中的软弱。二十七岁的秦王李世民,曾经是天下无双的名将,曾经是身披黄金甲,押着昔日 的霸者王世充和窦建德凯旋回长安的天策上将军,但在此刻,他陷入了命运奉送的残酷的战栗之中。他所能指望的唯一的能够解脱他面临的生死威胁,进而达至九五 之尊的解救之道是一条几乎剥夺他所有亲情也是违背他所有最基本人生准则的通道,这条通道的严酷,甚至能让他怀疑他所获得的,是否能抵消他所要失去的。 ----------但这一刻,尉迟恭用一个直接的办法来给李世民做出了选择。 做为一个从枪林箭雨中幸存下来的军人,由于他的职业生涯过于险恶,以至于他们无法对自己的人生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因此只能考虑离他们最近又最合理的一步。对于尉迟恭而言,李世民的选择无论好坏,只有一个。因此,他非常直接地给出了他的忠告:“人情谁不爱其死!今众人以死奉王,乃天授也。祸机垂发,而王犹晏然不以为忧,大王纵自轻,如宗庙社稷何!大王不用敬德之言,敬德将窜身草泽,不能留居大王左右,交手受戮也!”, 尉迟恭的发言虽然在理论上没有突破,但在压力上给了李世民一拳,他的意思是如果李世民你再不动手,那么连俺们这些部属要和你白白了。--------值得 说明的是,尉迟恭的威胁并不像他所说的那么恐怖,因为显然无论尉迟恭现在是否能够成功逃亡,在将来的某一天,他和其他秦王的部属都会一一归案的,“普天之 下,莫非王土”,这句话对于逃亡者而言,是最为麻烦的。------但尉迟恭的威胁在此刻,对于李世民而言,却是最有震撼力的。因为尉迟恭从归顺之日起, 就是李世民的警卫营营长,在多次把李世民从危境中解救之后,他在心理上,无疑成了李世民安全感的象征。而当尉迟恭提出这样的威胁时,他无疑将李世民最后的 安全感也踏翻了,------因此,李世民不得不回过身来,面对尉迟恭的这一最后通牒,----而这时候,他的小舅子,长孙无忌,也乘机进言:"不从敬德之言,事今败矣。敬德等必不为王有,无忌亦当相随而去,不能复事大王矣!"世民曰:"吾所言亦未可全弃,公更图之。"敬德曰:"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也;临难不决,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馀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世民内外交困,别无选择。----当他的命运之车在进入夺嫡之战的轨道后,这个情景,其实迟早总要发生,在这一刻,纵然 李世民怀着弑父的恐惧,也无可奈何。-------而恰在此刻,尉迟恭的人生开始了一个微妙而深远的改变。----他本是在李世民从刀口下救出的降将,因 为自己的生命是对方赐予,而对李世民有一种敬畏的忠诚,在很多时候,尉迟恭几乎忘掉了他的主人是比他年轻十四岁的青年,而恪守着对主人牢固的忠诚。有这样 一个故事,在征伐王世充的时候,两军对阵之时,李世民看到对方主将的马很漂亮,随口赞了马几句,结果尉迟恭立马就带了高甑生、梁建方三骑直入贼军,抓住敌 将,拉了马回来, 这固然说明了尉迟恭的英武,但也可见他对李世民极端的忠诚。----然而,同样是尉迟恭,在这个时候,他居然用离开来要挟李世民,作为曾经极端忠诚的他, 这样的要求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要力促李世民下定决心,而另一方面,曾经英明果断的秦王陛下此时变得犹豫而敏感,这让尉迟恭的心理起了微妙的变化,他的主人 的软弱让尉迟恭曾经牢固的恭顺出现了一丝的动摇,尽管此刻,尉迟恭自己还未曾察觉。 |
春风暖暖未单衣,花影婆娑看几枝?擎儿坐肩浑不厌,遥忆腰围未增时。 | |
2008-11-6 14:07:25 |
冢希郎清雄 头衔:立花家臣正八位上主计大属 身份:领民 言论:316 入籍:2003年7月7日 | 尉迟恭的玄武门(6) 史书上记载,直到李世民被尉迟恭和长孙无忌两人劝动了心之后,他依然还在“2 B or Not”, 于是他准备占卜一试凶吉,结果张公谨同志闯了进来,一把打乱了秦王占卜的龟甲,大声地说,“现在已经是耐克的时候了,还占什么卜啊!”,耐克者,Just do it 也。 因此俺再一次地不厌其烦地向同学们指出,在策划玄武门之变的过程里,李世民根本不是充满野心的冷血的阴谋家,相反,由于充满着可能弑父的罪恶感,他丧失了 一代名将必然的果敢,而被极大的压力摧残,上面是一个例子,下面是另一个例子。在认识到自己只有一个选择后,李世民开始了他的谋划,他的目标有两个,一个 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刺杀李建成,李元吉,另一个就是事后控制住李渊,迫使他承认这个结果。----明显地,李世民所面临的是一个艰巨的挑战。而为了完成 这个罪恶的谋划,他需要两个最重要的谋士,号称“房谋杜断”的房玄龄,杜如晦。而这两位,先前已经被李渊勒令,离开了秦王府。于是,信使被派出了: “时房玄龄、杜如晦皆被高祖斥出秦府,不得复入。太宗令长孙无忌密召之,玄龄等报 曰:“有敕不许更事王,今若私谒,必至诛灭,不敢奉命。”太宗大怒,谓敬德曰:“玄龄、如晦岂背我耶?”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且往,观其无来心,可并斩 其首持来也。”敬德又与无忌喻曰:“王已决计克日平贼,公宜即入筹之。我等四人不宜群行在道。”于是玄龄、如晦著道士服随无忌入,敬德别道亦至。”《旧唐 书.列传第十八》 这一段记载出自于尉迟恭的列传,它传递了几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52679.html 1. 李渊在玄武门之变前的确彻底地抛弃了李世民,以至于房玄龄和杜如晦受到了如此严厉的警告,如何李世民再接触,“必至诛灭!” 2. 李世民在这个谋划的过程里,的确心怀忐忑,情绪极为波动,因此,在听到房杜二人不敢来和他密议时,竟然取佩刀给尉迟恭,让他直接用武力威胁。 ----我们知道,房杜二人是李世民最重要,最得力的谋士,并在之前的南征北战中为李世民所倚重,但此刻,当听到二人不敢来见时,李世民在愤怒之下,竟然 动了杀心。可见此时李世民压力之重,心态之黑暗了。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52679.html 3. 当然,房杜二人未能赴召,有可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李世民已经动了武力解决的决心。---或者,作为智者的他们,也没有想到李世民居然敢冒着弑父 的危险下此狠手。---所以,他们不敢奉诏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也认为李世民已经陷入绝境,别无出路。---而这,再一次说明,李世民的玄武门事变是临时的 应变之举,而不是长久的积虑而为。 4. 这一段记载,出现在尉迟恭的传记里,很可玩味,因为它记录了玄武门事变前李世民的失态,和房杜二人的犹豫,----这都是不利于他们的形象的。 -----但这些都被记入了《旧唐书》里,考虑到这些细节几乎都是第一手的资料,或者只有当事人才知道,(比如房杜二人是改装,穿道士服进秦王府的,这个 细节对于历史来说,并不重要,但还是被记载了,说明这个记载的可信度非常高),所以俺武断地认为,该记载应该出自于房玄龄监修的唐贞观实录。-----那 么,考虑到这个记载明显地伤害了该实录监修者和审阅者的形象,则这些记载的留存使我们可以反推,该实录的可信度是非常高的。----有很多后世的议论者认 为该实录经过李世民审阅,想必肯定篡改了很多,从这个例子看,似乎未必。否则,李世民的篡改也太不经心了。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52679.html 好了,看到这里,我们似乎听到玄武门事变的脚步合着沉重的鼓声一步一步临近。而这个时候,尉迟恭的心理在进一步的变化,-----一方面是秦王的软 弱,-----发怒无疑是一种软弱的表现,----而这个软弱既让尉迟恭在不自觉中感到自己的强大。使他逐步脱离曾经做家将的自卑。-----另一方面, 房杜的表现让尉迟恭更感到自豪,之前,尉迟恭明显知道,对于房杜这样的脑力工作者而言,他,固然勇猛,但不过是这些谋士们脑中的一枚棋子,一个锋利的工具 罢了。但通过这个事件,尉迟恭对他们的感觉,完全颠覆了。尤其是当尉迟恭手持秦王佩刀去见房杜时,他简直就是一个类似于黑白无常,勾魂使者的形象,我们可 以想象,当他对房杜二人说明来意时,他的神情会有多么的居高临下。---------这些变化,象被风吹来的种子,悄悄地埋在了尉迟恭的心里,不久之后, 它们就会发芽了。 |
春风暖暖未单衣,花影婆娑看几枝?擎儿坐肩浑不厌,遥忆腰围未增时。 | |
2008-11-6 14:08:24 |
冢希郎清雄 头衔:立花家臣正八位上主计大属 身份:领民 言论:316 入籍:2003年7月7日 | 尉迟恭的玄武门(7) 之后的故事是玄武门事变中最重要的篇章,可我们不能奢望,在贞观实录里,监修者房玄龄会记录下,当他和杜如晦碰到怒气未消的李世民时,他们是如何策划这个卑鄙的谋杀的。因此,俺愿袭用一些蹩脚编剧的手法,从尉迟恭的角度来猜一下: “就这么定了吧。。。。”李世民用充满血丝的眼,抬头看来围在桌边的几个最忠实的部署。迎接他目光的,同样是几方沉重的面容和沉重的眼神。但当李世民看到尉迟恭时,他的眼中流露出更复杂的讯息,同时,长孙无忌在旁边注视着李世民和尉迟恭。 散会之后,尉迟恭回到了房间,他注意到了长孙无忌跟在身后,但依然他径直进了房门,却让门虚掩着。----于是,长孙无忌无声地踱了进来,两人对视了片刻,长孙无忌终于开口了:--------- “会上议定,让你敬德在事成之后,直入宫禁,护卫皇上。届时,请衣甲胄,持大槊。 尉迟恭瞪了长孙一眼,:“若宫中侍卫阻拦,如何?” 长孙马上答出:“以附逆建成,斩无赦,----------事成之后,务必赶至皇上旁边,护卫圣驾。” 当然,这只能是一个蹩脚编剧的手法,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在这个密谋是在怎样压抑,黑暗的气氛中进行的,我们也无法知道,密谋者是否已经仔细地 推敲过每一个细节,但恰如俺上面指出过的,对于李世民而言,这个过程凝聚着肮脏和罪恶,---而对于尉迟恭而言,从后来的事态发展看,他极有可能在事先已 经得到指示,-----诛杀建成和元吉之后,他将全副武装,去“保卫圣驾”。----在这里,我们必须记住一个前提,那就是大唐皇帝的禁宫并非农贸市场, 任何人,除了宫中的侍卫,如果企图带兵器闯入并靠近皇帝,都将是无可争辩的死罪。---因此,尉迟恭被赋予的任务实际上极为危险,(我们当然可以推想,李 世民可能已经暗中收买了一部分的宫中侍卫,但很明显,李世民不可能收买全部的侍卫,那样的话,李渊或太子方的人肯定会察觉的。因此,尉迟恭如何进入宫禁并 控制李渊在技术上,会是一个很有挑战的问题。)-----因故,我们或许能够感到在接受到这个任务时,即时凶悍如尉迟恭,也必然有些忐忑。----况且, 更引人入胜的是,是否事先已经有人给尉迟恭交底,若李渊反抗的话,他是否要武力解决,---因为这样一件大事的授权是非同小可的,而且弑君者的下场大家都 知道,三国时的成济就是榜样。而这个可能性又必须考虑,所以,作为被委任的执行者,在接受任务后,尉迟恭是否会有所畏惧,翻来覆去地思索他最有可能的下 场,抑或他只是想以往一样,静静地考虑了一切,然后告诉自己,谋杀还未发生,此刻无需顾虑呢?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56333.html 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在千年之后,我们从支离破碎的历史记载里遥想那个闷热的夏夜里,那些红着眼睛的叛逆者们,由于时间的稀释,我们已经难以感受这些叛逆者 们心潮的澎湃或强力压抑着的惶恐和悲哀。尉迟恭在极力地逼迫李世民开始了玄武门之变时,他自己也感到了命运巨大的黑影渐渐地笼罩在他四周。这一年,尉迟恭 四十一岁,久历沙场,百战余生,也应该早就娶妻生子,家室已成。但似乎他依然保持强壮的肌肉和勇猛的杀气,在这个炎热的季节,他将做一个四十一岁的突击队 长,改变一个帝国的命运。或许,此刻的尉迟恭,已然抱着必死的觉悟来面对即将到来的风暴,当他以一个潜在的,当朝皇帝的杀手的身份来面对明天时,在这个帝 国里,是否这时的尉迟恭,是所有人中,最凶悍的强者? |
春风暖暖未单衣,花影婆娑看几枝?擎儿坐肩浑不厌,遥忆腰围未增时。 | |
2008-11-6 14:08:38 |
冢希郎清雄 头衔:立花家臣正八位上主计大属 身份:领民 言论:316 入籍:2003年7月7日 | 尉迟恭的玄武门(8) 正在双方的阴谋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时,一个奇怪的事件象火星落进了火药桶。在武德九年阴历六月初三,己未日,据《资政通鉴》第一百九十一卷记载,太史令傅奕向李渊密奏,----- “己未,太白复经天。傅奕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上以其状授世民。于是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且曰:"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上省之,愕然,报曰:"明当鞫问,汝宜早参。"” 这件事情,对于后来的研究者而言,是很头痛的,傅奕是太史令,所以他是那个时代的专业人士,知道金星运行到天空的某个区域会有什么特别含义,而我们对他的 “理论基础”无法深究,同时我们也不能去查问天文学家,武德九年的六月,金星的运行轨迹是否应该在“秦分”的地方,因此,这个事情的可靠性,似乎很难考证 了。但明显地,傅奕的密奏在这个剑拔弩张的时刻,无论它是否成立,但借由“天人感应”的古老传统它将成为一个完美的借口。显然,李世民也罢,李建成也罢, 他们可能都需要这样一个借口,秦王需要这个借口来为他后来的登基做铺垫,太子方需要这个借口李渊证明秦王要谋反,所以问题就是,这个借口是哪一方提供给李 渊的。于是俺查了一下旧唐书里傅奕传,列传第二十九: “ …傅奕武德九年五月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高祖以状授太宗。及太宗嗣位,召奕赐之食,谓曰:"汝前所奏,几累于我,然今后但须尽言,无以前事为虑也。” 于是,问题出现了,一个是时间,《资政通鉴》里,说傅奕是六月初三密奏,《旧唐书》说是五月。俺考虑了一下,从情理上说,李渊应该不会一收到密奏就马上找 李世民谈心的,他总要一点时间掂量掂量吧,所以,俺比较倾向《旧唐书》的记载,即傅奕是五月向李渊密奏的。而如果是这种情况,就不知道傅奕的做法是一个政 治阴谋,还是一个太史令(当时太史令的职责中夜观天象也是责任之一)的本职工作。---我们的先人非常不专业,他们没有记录下傅奕的密奏是在五月底,还是 五月初。------我们记得,玄武门之变有两个直接的诱因,一个是突厥来犯,李建成奏请李渊派李元吉出兵救急,李元吉准备趁机带上秦王府宿将并同时谋害 李世民,而另一个诱因就是傅奕的密奏,它让李渊召见李世民并责问他,促使李世民乘机上告“建成、元吉淫乱后宫”,进而导致第二天李建成,元吉进宫对质被 杀。考虑到突厥来犯时,军情如火,那么李元吉的出兵也是非常紧迫的,所以,整个玄武门事变的策划都是非常紧凑,应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因 此,傅奕的密奏何时发生,是几乎可以以此推断它是哪一方的借口,如是五月中旬,则极有可能是太子一方,企图通过傅奕陷害秦王,而反之,则极有可能是李世民 的阴谋。第二个值得玩味的是李世民对此事后的评语,看李世民的意思,好像傅奕的密奏是无心的,但却把李世民害得够惨,--------可想而知,当李渊收 到这个密奏时,作为当朝皇帝,他对此的反应不可能是正面的。而当他把这个密奏交给正在密谋造反的儿子时,对李世民来说,好似晴空打了个霹雳,肯定吓个半 死。----以至于他以为自己将要遭受极刑,“且曰:"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由于事情曾紧迫到了这个地步,李世民在事后还心有余悸。但对这个肇事者,李世民居然登基后,还“召奕赐之食,谓曰:"汝前所奏,几累于我,然今后但须尽言,无以前事为虑也。”------俺不知道为什么,但总觉得先人把这段记进历史,实在有些皮里阳秋的意思。 顺便提一下,傅奕在上密奏的时候,已经是七十一岁的老头了,然后此公还活到了贞观十三年,到八十五岁高龄才去世。据记载,在他于六十多岁投奔李渊时,曾根据天文密奏,屡次合李渊的心意,又编定了新的历法。应该是一个高明的太史令。而且此公非常坚定地反对佛教。《资政通鉴》 191卷记载:“傅奕性谨密,既职在占候,杜绝交游,所奏灾异,悉焚其稿,人无知者。”此外,“奕生平遇患,未尝请医服药,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不之信。又尝醉卧,蹶然起曰:"吾其死矣!"因自为墓志曰:"傅奕,青山白云人也。因酒醉死,呜呼哀哉!"其纵达皆此类。《旧唐书里傅奕传,列传第二十九》----这样的一个人,在他已入年迈之时,是否还会孜孜去做一个棋子呢? |
春风暖暖未单衣,花影婆娑看几枝?擎儿坐肩浑不厌,遥忆腰围未增时。 | |
2008-11-6 14:09:07 |
冢希郎清雄 头衔:立花家臣正八位上主计大属 身份:领民 言论:316 入籍:2003年7月7日 | 尉迟恭的玄武门(9) 六月初四。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清晨,李世民,长孙无忌带着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九人,踏着露水,默默地离开他的弘义宫,前往玄武门埋伏。 同时,在据此不过几百米的地方,李建成在东宫收到了张婕妤的密报,今日秦王将有动作。但此时认为自己占尽优势的太子自信满满,并不听齐王的劝告,还是会同 元吉一同进朝。此刻,他不曾料想,他的生命已经只剩下不到一个时辰了。他的亲生兄弟,李世民正在不远处的玄武门,安排好对他和弟弟李元吉的谋杀。 -----如果这时,有一只吴宇森的白鸽飞过这六月初四的大唐皇城,将看到一幅极为荒谬的图像,在光天化日之下,在警卫森严的宫城了,一场亲兄弟之间的谋 杀正在展开,这个拥挤的世界里,就在几重高墙的围隔间,李世民在默默地等待,李建成和李元吉乘马走向人生的终点,李渊泛舟湖上,在等待他的儿子和重臣的到 来,张婕妤在焦急地探问消息,而李世民十三岁嫁给他的老婆正在秦王府忙碌地准备绷带。---那一天的清晨,帝国的命运在一个极为狭窄的空间里,将发生最痛 烈的碰撞,而此时,。。。。。时间正在滴滴答答声流逝。 杀戮的现场应该在太掖湖畔,(而不是通常所说的玄武门下。)历史记载:在进入玄武门后,快到临湖殿时(李渊正在湖上),李建成感到事态不对,回马向东企图 逃回东宫。------到底事态如何不对,史书没有记载,但史书记载着,李世民看到大哥逃跑,“从而呼之”,所以我们可以推断,----李建成显然是看到 了全副武装的亲弟弟李世民和他的九个帮凶才回马逃跑的。----在李建成看到李世民的那一刻,他们的眼神必然交会了。而这一刻,李建成从他弟弟的眼中看到 了什么? 李世民又从他哥哥的眼中读到了什么?历史不可能留下记载。---即使,这已是李建成留在世间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眼神。---即使这个眼神将陪伴李世民一直到 他的昭陵。-----“从而呼之”,李世民在叫什么?他又为什么要叫?我们不知道,但这显然不是一个谋杀者的作为。这是他最后一次叫他的亲哥哥了,李建成 比李世民大十一岁,所以从小,李世民应该对他的哥哥充满着敬畏和崇拜的双重感情。而此刻。。。。。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63602.html 第三个当事人,李元吉不愧为一员猛将,他马上拔出了弓,对准他的亲二哥,连射了三次,但慌乱之间,弓没有拉开,箭没有离弦,但已足够提醒了他一瞬间几乎迷 思的二哥此刻最紧要的任务,---------于是,李世民挽弓搭箭,在近乎本能的驱使下,一箭射出。---他是在战场上多年锻炼出来的神射手,这一箭疾 如流星,一发中的。-------倒下的却不是企图拉弓的李元吉,而是太子李建成。-----历史的记录者对此刻的记录似乎顺理成章,但实则暗藏玄机。他 告诉我们玄武门之变的主动方显然是李世民,但他不明确告诉我们李建成回马企图逃回的原因,他告诉我们当李世民挽弓射亲哥前,李元吉已经先发了三箭,但幸好 弓拉不开,所以,李世民这一箭似乎是对李元吉的回射,然而“应弦而毙”的却是李建成,-----这几乎在吞吞吐吐地暗示我们,李世民的这一箭瞄准的就是他 的亲哥李建成!所以他射得才这么准,这么致命,而李元吉的拉不开弓的三箭,是否在李世民射死李建成之前,则是极为值得怀疑的问题,李建成的第一反应是逃 命,同行的李元吉却想着要先射死李世民,这在情理上讲,是异常的。-----------但这就是所能见到的历史记载,------------同时,我 们注意到,在追赶李建成的时候,秦王带去的九个帮手并没有动作,即使看到李元吉连拉了三次弓,秦王忠勇的部署们都没有做出反应。----他们在等什 么?----为什么必须是李世民射出第一箭?李世民为什么没有安排一个部属做刺客呢?------只有一个推测,因为刺杀李建成的这一箭必须是李世民射 出,只有这样,才保证了李世民的手中沾满了太子的血,所以,尉迟恭才会接着去见李渊而不怕成为成济。李世民亲手杀掉自己的兄弟,就像是一个投名状,使他向 自己的部属们证明了他就是那个亲自动手的叛逆者,所以,他无法出卖他们。------而在李世民射出这一箭的同时,他割弃了自己的良心,自己的亲情,割弃 了从小积累的价值观和所有在一个母亲下和兄弟长大的记忆,他再也回不去了,从此他将孤独地坐在皇位上,在岁月的流逝里,聆听心中血滴下的声音。 在李建成中箭落马的那一刻,李世民的天塌了下来。他的神智,完全地恍惚。此时,太子方的随行人员里,有一部分已经急忙回东宫报信,而另一部分和李元吉一起 也急忙逃回。---相应的,秦王这一方,张元谨已经跑向玄武门,他将要堵住宫门,不让太子方的增援部队进入,同时,尉迟恭已经回去带了七十个骑兵来增 援。(所以很可能,李建成在看到李世民的第一时间就叫手下回去报信,因此同时尉迟恭也马上回秦王府调兵,双方的增援都来得很快,因为都在宫城内,)在尉迟 恭率部赶来的时候,场面想必极为狼藉。这一刻,尉迟恭的主人,秦王正在最危急的时刻,追击李元吉的李世民,在恍惚间,坐骑居然跑到了树林里,长期戎马生涯 的他竟然被树枝挂住,掉落马下,(还可能被马压住),人也起不来,而李元吉此时也被尉迟恭的骑兵射中坐骑,坠马步行,看到此景,李元吉回头扑向李世民,夺 得他二哥的弓,将弓弦套在二哥头颈,意图勒死秦王。就在这一刻钟内,皇城里再一次出现了亲兄弟相残的情形,罪恶的密度在此刻聚集到最大----这一瞬间, 是李元吉最接近皇位的一瞬间,他几乎就可以以诛杀逆子反贼的英雄顺利进入东宫,这一瞬间,也是李世民从情绪的最高点下落到最平和得一瞬间,当他将要被自己 的三弟勒死的片刻,刚刚被杀兄的罪恶感压倒的他,恐怕心中反而因为报应来得如此之快而有意外的释然,-------但这仅仅是一瞬间,恰恰在一瞬间内,尉 迟恭及时地赶到,大喝一声,象响雷震破阴霾,也让昔日的手下败将李元吉在最后关头,不得不得放下秦王而逃向他的居所---武德殿,但一切已经太迟了,尉迟 恭象挥舞着镰刀的死神,赶在他后面,紧追不舍,终于一箭射出,齐王中矢被杀。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63602.html 至此,太子方的两个主要人物都已身亡,李世民的罪孽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他要对付的是正要蜂拥而至的太子方的援军,超过两千的猛士--长林兵。而此刻, 射中李元吉的尉迟恭,正在检查齐王仍在抽搐的尸体,或许,还要补上一刀。----所有的焦点,此刻集中在了宫城的入口,北门玄武门,李世民的胜利果实能否 保住,他的谋反能否成功,-------这一刻,玄武门的争斗,将决定一切。 |
春风暖暖未单衣,花影婆娑看几枝?擎儿坐肩浑不厌,遥忆腰围未增时。 | |
2008-11-8 21:31:05 |
冢希郎清雄 头衔:立花家臣正八位上主计大属 身份:领民 言论:316 入籍:2003年7月7日 | 尉迟恭的玄武门(10) 在展开玄武门之战的描述前,有个前提是需要探讨的: 很多后来的读者在注视玄武门之变时,注意力都集中在谋杀的过程上,而忽略了谋杀的场地。这是在皇帝陛下居住的禁宫里,怎么会发生宫内,李世民带十人刺杀兄弟,尉迟恭带七十余骑来增援,宫城外两千长林兵进攻玄武门门楼的事情?皇宫的守卫为何如此薄弱?骁勇的禁卫军哪里去了? 资治通鉴191卷的记载如下: “。。。。庚申,世民帅长孙无忌等入,伏兵于玄武门。张婕妤窃知世民表意,驰语建 成。建成召元吉谋之,元吉曰:"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建成曰:"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乃俱入,趣玄武门。上时已召裴寂、萧 瑀、陈叔达等,欲按其事。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 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絓,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冯立闻建成死,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乃与副护军薛万彻、屈咥直府左车骑万年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趣 玄武门。张公谨多力,独闭关以拒之,不得入。云麾将军敬君弘掌宿卫后,屯玄武门,挺身出战,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观变,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 也。"君弘不从,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皆死之。君弘,显俊之曾孙也。守门兵与万彻等力战良久,万彻鼓噪欲攻秦府,将士大惧;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 之,宫府兵遂溃,万彻与数十骑亡入终南山。冯立既杀敬君弘,谓其徒曰:"亦足以少报太子矣!"遂解兵,逃于野。” 这一段透露了很多重要信息: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67149.html 其一,在李建成死后没多长时间,太子东宫已经第一时间获得消息,这说明太子方在宫城内情报系统的效率。(也可能是太子的随行人员报告,但这个报告者必须经过秦王方掌控的玄武门,所以,必须考虑太子方其他情报渠道的可能性) 其二,冯翊冯立以及薛万彻等人需要集结二千精兵进攻玄武门,(注意还是“驰趣”,骑马的),他们的反应速度如此之快,说明开头李建成进宫的自信“兵备已严”并非虚言,也侧面证实了太子方在夺嫡之战中也是摩拳擦掌,在道义上,是和李世民一个等级的。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67149.html 其三,《资治通鉴》的这里的记载在时间上有问题,“云麾将军敬君弘掌宿卫后,屯玄武门,挺身出战,”显然是在 “张公谨多力,独闭关以拒之,不得入” 之前的事,否则,不可能张公谨把门顶住了后,敬君弘还要出战的。---- -而这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敬君弘和吕世衡是第一批抵抗东宫救兵的人,考虑到东宫和玄武门很近,冯翊冯立是在知道李建成死讯后第一时间赶出 的,那么,敬君弘的抵抗应该发生在李世民刺杀李建成,李元吉不久。而知道了这个时间点后,我们对敬君弘手下的这段话的理解就深了一步“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观变,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这说明了在李世民进行他的谋杀的时候,宫城的禁卫军并没有集中,(所以,敬君弘的手下会劝他“俟兵集”),----根据这点,我们可以推测出几条: 首先,在李世民的原计划里,他对李建成和李元吉是“暗杀”,而不是“明杀”,他希望在杀死亲兄弟后,马上控制李渊,夺过大权,然后再调兵消灭东宫的“长林 兵”,所以,他没有(私下)命令禁军首领敬君弘预先集中兵力于玄武门。----相反,为了他的谋杀方便,他甚至要求敬君弘分散禁军兵力。---而李世民没 有料到的是,刺杀的消息走漏的如此快,而东宫的反应之快速也超出了他的预期。再加上在完成刺杀后,李世民由于极大的精神压力,而乱了分寸,所以,当太子方 的长林兵向玄武门蜂拥而来时,敬君弘不得不首先独自面对。而我们必须知道的是,敬君弘不可能在玄武门事发之前把消息告知禁军所有中层以上军官,为了保密的 需要,他至多只能告诉象吕世衡,常何这样几个死党,所以在事发的时候,他的手下会说“事未可知,且徐观变”, (因为敬君弘的手下很可能还不知道整个阴谋的策划和结果。)假如敬君弘在出击时知道李建成,李元吉已经身亡,那他很可能会闭关死守,因为,进攻方知道首领 已死,就会士气顿失的。(后来的事态发展就是如此。)所以敬君弘就能守得住,但他若没得到李世民方及时地通知,而面临东宫方出乎意料的突击时,他必须要出 关死战,以此为秦王争取时间。(因为他人少,守不住城楼。而且,禁卫军的集结还需要时间)。因此,敬君弘的死战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张公谨的及时来援也非 常重要,他顶住的城门的功劳非常大,也很值。在玄武门事后,他受封公爵,食邑一千户,(就是一千户人家的税收都给他),而赫赫有名的秦叔宝,程咬金也参加 了玄武门谋杀案,他们的食邑就都是七百户。顺便提一下,张公谨的长子名字很好听,叫张大象。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67149.html 但张公谨的臂力再强,也是顶不住两千东宫悍匪的。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后来受封食邑千三百户的尉迟敬德大人。 |
春风暖暖未单衣,花影婆娑看几枝?擎儿坐肩浑不厌,遥忆腰围未增时。 | |
2008-11-8 21:31:33 |
冢希郎清雄 头衔:立花家臣正八位上主计大属 身份:领民 言论:316 入籍:2003年7月7日 | 尉迟恭的玄武门(11) 杀死齐王李元吉之后,按照李世民的原定计划,尉迟恭马上直奔太掖湖,控制此刻还泛舟湖上的李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遇害地在临湖殿附近,所以尉迟恭跑到太掖 湖的时间不会很慢,当然,他不是一个人,后面跟着的是心神憔悴的李世民和其他帮凶。在杀死齐王之后,尉迟恭胸中的杀气升腾到了极点,他很清楚地知道他刚刚 犯下的罪行是何等深重的罪行,这桩罪行给他带来的惩罚将不仅是一个人用极痛苦的死法死去,(比如腰斩,五马分尸等),而且他全家,所有亲戚都将一起被诛 灭,所以,在奔向李渊的路上,尉迟恭的脚步矫健有力,他的呼吸急促而均衡,因为他已经下定决心了。如果李渊敢于反抗的话,-----尉迟恭很清楚地知道, 自己要怎么做。-------他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了。------当一个人没有退路的时候,他的勇敢程度必然提升到了最高级,也就是“无畏”。而像尉迟恭 这样一员举世罕见的悍将进入无畏状态时,对于其他人来说,他就成了噩梦。 李渊马上就迎来了他的噩梦。----此时,正当他的重臣们齐聚在他身旁,还在各怀鬼胎地为将要到来的秦王和太子,齐王双方的矛盾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时,突然,满脸杀气的尉迟恭闯了进来。全身甲胄,手持长矛。-------这本是一个诗意的夏日清晨,李渊为了避暑,泛舟于湖上,享受着他的皇帝生活,丝 毫没有料到他的幸福生活,他的至高无上的统治就在今日将戛然而止。----当尉迟恭带着长矛出现在李渊面前时,曾经的大隋朝镇边大将,曾经的神射手李渊一 下子陷入了恐慌,----这是明显地,尉迟恭能够手持凶器出现在他面前,就已经说明了事态的极端的严重性。---这一刹那,所有的空气凝固了,半响,李渊 才惊恐地问:“今日作乱是谁?卿来此何也?”,----- 而就在这一刻,尉迟恭的人生达到了他这一辈子的顶峰,对视着惊恐的李渊,他感到自己就象一个拉满了弓的猎人面对着一头咫尺之间的猎物,但这个猎物是世间最 尊贵的皇帝陛下,所以,这一刻,尉迟恭知道,自己已经是皇帝陛下的征服者,他同时也知道,皇帝陛下已经彻底地吓破了胆,所以,他被交待的任务不用再动手, 就已经有足够的把握去完成了。---于是,他回答道:“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在一句话里,尉迟恭告诉李渊三个重大的信息, 一,秦王造反了, 二,你的大儿子,三儿子已经被杀了, 三,我是来“守卫”你的。 ------而李渊,这个帝国的君王,这个谋反者的父亲,这个刚刚失去两个被自己亲兄弟杀死的儿子的父亲,在猝然间接到这样三个可怕的讯息,当然陷入了震惊和悲痛,他在无助中问自己最信赖的宠臣裴寂:“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身为一直为太子说话的裴寂同样也是被这个巨大的噩耗所震惊,并自然地因为害怕而无言,----于是,秦王方的大臣,萧瑀、陈叔达曰:"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这仓促之间,萧瑀、陈叔达的进言却非常地有条理,不仅马上给建成和元吉定了罪,为李世民正了名,而且马上向李渊提到了最敏感的“委之国 务”,这说明,他们的发言是有准备的,因为他们所要求的不是李渊赦免李世民的谋反之罪,而是要求李渊交出他的权力,让李世民登基,也就是说,这不仅仅是刺 杀李建成,李元吉的谋反,还是对李渊的政变,(当然,这两者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俺之前已经分析过了。)----而最关键的是,这个时候,尉迟恭手握长 矛,威风凛凛地站在李渊几步之间。----所以,李渊别无选择。他只能无奈而灵敏地说:“善!此吾之夙心也。"----于是,就在尉迟恭的长矛的寒光之下,李世民对他父亲的政变在实质上完成了。 作为这个完成的凭证,尉迟恭要求李渊出具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李渊屈从了。然后,尉迟恭马上拿着李渊的手敕,去解玄武门和秦王府被东宫长林兵攻击之围。他知道仅凭李渊的手敕,不足以让东宫的兵马承认,于是,他用了最简单,也最有力的做法,他砍下了太子和齐王的头颅,抓在手里,跑到了玄武门楼上, “太子,齐王已伏诛!陛下已下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尔等速速退去!”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70997.html 这是太子的头颅,这是齐王的头颅,这是世间最显赫的几个头颅,而此刻,这两个还在滴血的头颅被攥在尉迟恭的手里,挥舞,抖动,象是两个玩具,或者,确切地 说,他的战利品。这是玄武门之变最血腥的一幕,而对于尉迟恭而言,是最辉煌的一幕,就在这个清晨,他拯救了秦王,杀死了齐王,威逼着皇帝交出了他的天下, 而现在,他挥舞着太子和齐王的头颅,------东宫骄横的长林兵们,望着主人苍白的头颅失声痛哭,伏身下拜,就在一个清晨,世界天翻地覆,人生流水落 花。 |
春风暖暖未单衣,花影婆娑看几枝?擎儿坐肩浑不厌,遥忆腰围未增时。 | |
2008-11-8 21:31:59 |
冢希郎清雄 头衔:立花家臣正八位上主计大属 身份:领民 言论:316 入籍:2003年7月7日 | 尉迟恭的玄武门(12) 当血变成墨迹,历史记录的笔锋,如陷入泥沼的脚步,艰涩而又沉重;当兄弟化为凶手,李世民心中的内疚,象沉入海底的铁砧,黑暗而茫然。-----在尘埃落 定之后,他得到了确认,李渊已经屈服地交出了兵权,他的谋杀得到了认可,他的政变获得了成功,但他的内心如地震之后的家园,支离破碎,一地荒凉。 --------只有一个残存的标志留在他枯萎的亲情记忆,而那,就是他将要面对的父亲。------此刻,在东宫的兵士都已散去之后,李世民收到了李渊 的召见命令。现在,带着身上大哥的血迹,颈上三弟留下的勒痕,李世民必须要觐见他将要被夺去皇权的父亲,--------他知道在理智上,李渊已经接受了 这个结果,但他无法知道,在情感上,他将面对怎样的一个父亲。或者,更确切地说,在经历了这个残酷的清晨后,他要怎样面对自己。 此时,出于自身的安全考虑,秦王方,也就是谋反方,必然一直牢牢地控制着李渊,尉迟恭的长矛虽然暂时地离去了,但对李渊的“护卫”,必须森严。因为没有人 知道李渊在一时的屈服后是否会反悔,而对于谋反者们而言,他们不可能允许一丝这样的可能性存在。所以,在李世民觐见李渊时,后者极有可能对整个玄武门事变 的过程细节还一无所知,而与此相较,李世民清楚自己所有罪恶的每一个细节。------因此,这个会面是一个极为悲怆的会面。父与子,在一个如此奇特而残 酷的情境下相见,即使对在场的每一个旁观者而言,都是一种血淋淋的表演。---但李世民必须完成这个觐见。----事实上,做为他亲兄弟的凶手,李世民还 必须要扮演一个镇压了叛乱,挽救了帝国的英雄的角色去觐见他的父皇。而这个角色的表演难度实在是太高了,因为在整个过程中,李世民的心中始终有一个长着翅 膀的小东西用微弱然而无法消失的声音在提醒着他的堕落,所以,李世民无法从容地完成他的表演,无法用挤出的笑容来修饰自己面临崩溃的神情。 ---------但他还是必须要面对他的父亲-------- 历史的记录者吝啬地用下面的章节记录了这场会面: “。。。。。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自东上阁门出宣敕,众然后定。上又使黄门侍郎裴矩至东宫晓谕诸将卒,皆罢散。上乃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 这是一段很奇特的记载,“投杼”是一个典故,“昔者,曾参之处,郑人有与曾参同名姓者杀人,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其母织自若也。顷然一人又来告之,其母曰:‘吾子不杀人。’有顷,一人又来告,其母投杼下机,踰墙而走”。 据此,李渊用这个典故的意思,从表面上看,无疑是告诉李世民,我象曾母一样错怪了自己的儿子,换言之,既然是“错怪”,所以,是李渊“错”了,而李世民“ 对”了。而且用曾参这个孔门有名的贤人来比李世民,也算是很得体的对比。----所以,如果我们足够粗心的话,几乎以为抚拍着李世民的李渊已经原谅了他的 儿子,-------可惜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恰恰是前一天,正是李世民来密奏李渊,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宫闱,--------而李渊,原本 是准备该日让三兄弟来朝对质的,---但现在,他至少知道,李建成,李元吉已经死了,因此,他当然能够想到,昨天李世民的密奏不管是否有此事实,只不过是 他给自己的亲兄弟安排的一个圈套,而李渊自己,也是这个圈套的受害者,因为他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召见,无意中成立李世民的帮凶。-----所以,我们不知 道抚拍着李世民的李渊是以如何的口吻说出他的“投杼之惑”的,我们也不知道李渊的原意是安抚,或是嘲讽,或是心灰意冷下的疲惫,-----------但 我们知道,曾参的确没有杀人,所以曾母错怪他了。而李世民呢?李渊可曾错怪这个心爱的儿子吗? 而此刻,伏在地上的李世民,又怎能不理解父亲此刻的心痛呢?在犯下如此深重的罪孽后,他还能够奢望父亲的信任和爱怜吗?--------这个答案,其实在 他的心中,早就没有了悬念。但此刻,在父亲的抚拍下,李世民终于无法承受这终于到来的父子亲情的彻底割裂,因为他知道从此已无法再面对那个从前的父皇,所 以,眼泪夺眶而出,李世民“号恸久之”。----此时,李建成,李元吉无头的尸首,鲜血汩汩流出,象伸延的藤蔓,象怨妇的诅咒,一滴一滴地渗入着皇城的青砖之间,和着李世民的抽泣,还有李渊的抚拍,在武德九年的六月初四,那个炎热夏天的清晨。 |
春风暖暖未单衣,花影婆娑看几枝?擎儿坐肩浑不厌,遥忆腰围未增时。 | |
2008-11-8 21:32:23 |
冢希郎清雄 头衔:立花家臣正八位上主计大属 身份:领民 言论:316 入籍:2003年7月7日 | 尉迟恭的玄武门(13) 在撕心裂肺之后,玄武门之变疲惫的落幕。对于活下来的人而言,世界已经不同了。 在李世民对他的父亲痛哭流涕的同时,常何就在当日被任命为禁军皇城统领,这个新任命很冷酷地告诉李渊,他从此被软禁了。固然李渊于事变第三日正式下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但李建成在都城外的势力未除,所以,为了防止李渊成为这些势力反扑时的借口,必须对李渊善加保护。事实上,在事变后十多天,李建成余党,宗室幽州大都督庐江王李瑗就造反了,虽然很快就被镇压了,但对于李世民而言,这类的例子必须杜绝。所以,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孩子被屠戮,是出于政治的必要举措。 另一个例子是尉迟恭在事后得到一份极大的赏赐。---------在事变前,李建成和李元吉曾经想收买尉迟敬德,贿赂的财物是一车财宝,尉迟恭明智地拒绝了。----而事变后,除了和长孙无忌,因事变首功受封绢物万匹,此外,“齐王府财币器物,封其全邸,尽赐敬德。 ”--------无怪乎尉迟恭后来会有许敬宗这样的贪财的史官为他涂脂抹粉,因为他所受到的赏赐实在太厚重了-----李元吉和李建成不一样,是征战四 方的在外的齐王,所以收取的油水要比呆在都城的李建成要丰厚的多。----但值得注意的是,齐王府也在皇城之中,而事变之后,李世民作为新封的皇太子搬进 了东宫,因此,当尉迟恭搬进他的新家时,他既一如既往地担任秦王的大警卫员,同时又成了警戒李渊的另一个保障。 于此相应地,李渊在失去两个儿子,继而又失去一大半孙子,(尤其是李建成的长子,他应该是李渊非常在乎的皇太孙),同时,他和李世民之间不仅毫无亲情,连 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了,他们之间新关系的建立只有在李世民登基之后,才可能开始,所以李渊无奈而清醒地加速了这个进程,(当然,这势必有李世民方的压 力。),总之,在事变后不到一个月,李渊就申请作“太上皇”,三个月后,李世民就登基,开始了他的贞观之治。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并没有在皇宫的正殿登 基,(李渊还赖在那儿不走),而是在李建成的故居,东宫的显德殿,----很明显,李渊此时还恼羞成怒,所以用这种方式对李世民的登基表示抗议,---- 当然,李世民也还是内怀愧疚,故也只能如此成礼了。后来,李渊一直在正殿里赖到了贞观三年才搬走。而他和李世民父子的感情再也无法愈合,李世民每年都要出 去避暑,但都没有带上自己老爸,因此,臣下曾经给他上了好多奏折,又,李世民的老婆长孙皇后死后,他专门在宫里建了高楼,以便可以看到城外妻子的陵寝,但 魏征就讥讽他,说李世民每天爬上高楼望城外,魏征以为他在望李渊的献陵,想不到是看老婆的陵寝啊,(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李世民给李渊修的陵寝还不比老婆 的高。)----唯一一次较好的父子会面是贞观八年,突厥被征服后的庆功宴,之后第二年,李渊就终于郁闷的死去了。 另一方面,李世民在即位之初,“追封建成为息王,谥曰隐,以礼改葬。葬日,太宗于宜秋门哭之甚哀,仍以皇子赵王福为建成嗣。十六年五月,又追赠皇太子,谥仍依旧。”同时,“追封元吉为海陵郡王,谥曰剌,以礼改葬。贞观十六年,又追封巢王,谥如故,复以曹王明为元吉后。”---顺便提一下,李世民用自己的儿子曹王李明来继承李元吉的血脉,因为这个儿子就是他和李元吉的妃子生出来的。而李世民追赠李建成皇太子,则无疑是他内疚延绵十七年的结果。 再后来,贞观十七年,李世民的报应来了,他的太子李承乾造反,他之前的亲密部署侯君集,张亮造反,他的弟弟造反,后来,李承乾被废后,又供出是因为李世民 最喜欢的儿子魏王李泰为了夺嫡逼他造反。-----而对于李世民而言,他无可避免地想起十七年前他犯下的罪孽,他也没想到上帝会让他再一次面临被政治和权 力所蹂躏的亲情,----“承乾既废,上御两仪殿,群臣俱出,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 无忌等请上所欲,上曰:"我欲立晋王。"无忌曰:"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上谓治曰:"汝舅许汝矣,宜拜谢。"治因拜之。上谓无忌等曰:"公等已 同我意,未知外议何如?"对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乞陛下试召问百官,有不同者,臣负陛下万死。"上乃御太极殿,召文武六品以上,谓曰:"承乾悖 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朕欲选诸子为嗣,谁可者?卿辈明言之。"众皆欢呼曰:"晋王仁孝,当为嗣。"---------在仔细看过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的经过后,再看这一段,真让人不由对李世民产生恻隐之心。---------也值得指出的是,长孙无忌这个家伙,在夺嫡方面已经是专家了,他用“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乞陛下试召问百官,有不同者,臣负陛下万死。”来打动李世民,而李世民去问百官的时候,也的确看到“众皆欢呼”,----难道后来的著名气管炎,熟女控,李治的人望真的到了这么高的地步吗?--------当然不可能,这只不过是长孙无忌高超的政治手腕的一个例证罢了。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83703.html 因此,从上面一段看,玄武门之变的影响一直到十七年后,才告一段落。----而正是这一年,尉迟恭,年满五十八岁的尉迟恭光荣离休了。对于尉迟恭而言,他的玄武门终于也落幕了。 |
春风暖暖未单衣,花影婆娑看几枝?擎儿坐肩浑不厌,遥忆腰围未增时。 | |
2008-11-8 21:32:50 |
冢希郎清雄 头衔:立花家臣正八位上主计大属 身份:领民 言论:316 入籍:2003年7月7日 | 尉迟恭的玄武门(14) 对于尉迟恭而言,和其他人不同,他的玄武门,最初是一幕喜剧。他既不象李渊在悔恨和郁闷中失去儿子和皇位,也不象李世民在内疚和罪恶里登上大宝,他只是依 靠最直接的军人的逻辑来展开行动,但这一次突击给他带来的赏赐无疑过于丰厚了。-----事实上,尉迟恭在他四十一岁那年,因为玄武门之变,而意外地登上 了他所不能想像的高位。----在之前,他被李渊关进监狱,差点受折磨而死,他被李建成,李元吉派刺客刺杀,他仅仅是秦王的一个高级亲兵统领,---但在 事变之后。他不仅拜领齐王所积攒的所有财富,而且在李世民登基后的第一次封赏,尉迟敬德就拜右武候大将军,赐爵吴国公,和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四人并 食实封千三百户。也就是说,他一下子跳到了新皇帝下所有群臣中最牛的四大之一。-------所以,尉迟恭完全被这个命运慷慨地赠予砸昏了。 而令人不安的是,在被巨大财富和权势的光彩所炫目的尉迟恭,此时已经失去了他之前对李世民耿耿忠心的基础。就像我们之前看到的,尉迟恭经历了房玄龄,杜如 晦的软弱,李渊的害怕,李世民的伤心和失态,他举起了太子和齐王的头颅,-----总之,他踏破了太多的东西,以至于连自己的本分也踏破了。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尉迟恭固然是天下无匹的猛将,但他的能力是单方面的,是一个战术意义上的大将,而并非帅才,更谈不上政治方面的才能。 ----所以,在四海平定,天下从武斗到文治时,他对帝国的作用无疑大大的削弱了,----但这个客观的转变并没有引起尉迟恭的警惕,相反,他依旧陶醉在 自己霎那得到的巨大的幸福和权力之中,于是,他的转折就无可避免地到来了。 他开始和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顶牛,摆资格,耍威风,----自然地,他很快被外调出京城。到了贞观八年,他回长安参加朝廷筵席的时候,还满腔的不 服气,为了酒席的排位,他和同僚吵架,并差一点把来劝架的任城王李道宗眼睛打瞎。-----这种在大庭广众下的恃宠而骄的愚蠢行径彻底暴露了尉迟恭的素 养,也反映了他在心中郁积的勃勃牢骚和不满,----但这样的行径对于也在场的李世民而言,实在是超越了他的底线。他用很文雅的词汇,很严厉地威胁了尉迟 恭:“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 ”--------就这几句话,让尉迟恭曾经的功劳和他以为自己已经获得的秦王的宠幸烟消云散了。---------当然,这是尉迟恭咎由自取,作为君王 的李世民,他的表现已经显示了无愧于开创贞观之治的伟大的胸怀,正因为李世民的宽容,尉迟恭的无礼才未能闯出大祸,但他们君臣之间以往的信任,已经丧失 了。----后来,有人告尉迟恭谋反,李世民居然叫尉迟来讯问,尉迟恭只好脱掉衣服,仿当年周泰的例子,用伤疤来唤醒李世民早年的记忆。----再后来, 经过了太多的风风雨雨的猛将尉迟恭,厌倦的人世的复杂,君恩的善变,闭门谢客,“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 我们当然理解当尉迟恭的精神变得失落时,只能从物质享受上来取得补偿,甚至用“仙方”来麻醉自己,但值得注意的是,他整整十六年不与外人交通,----这 样顽固的清高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尉迟恭依然陶醉在他的玄武门里,以至于他像彼得潘一样,认为只有他尉迟恭,才是世上最伟大的水仙花,帝国最伟大的拯救 者,----他甚至像一个将孩子后来的丰功伟绩都归功于自己的分娩的母亲一样,因此,尉迟恭的心理无法得到平衡和补偿,也因此,他无法用一个平等的心态和 外界交通,----所以,尉迟恭一直生活在他的玄武门里,骄傲,顽固,而孤独。 |
春风暖暖未单衣,花影婆娑看几枝?擎儿坐肩浑不厌,遥忆腰围未增时。 | |
2008-11-8 21:3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