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也不是名和字双全。
另外,三国里大部分武将都有字,但是北朝到唐朝,很多人都没有字。 有的情况是后人叫他的字,名失传了,名只有等坟墓挖出来的时候才知道。 还有名和字相同。比如,郭子仪,字子仪......
借地方问一句:隋朝二帝为什么也没有字......?
如果说是因为异民族的影响(提前说一句:这是我瞎猜的......因为唐室毕竟有外族血统),那为什么李虎,李渊有字,李世民反而没字了......?
唐朝皇帝并非只有李渊有表字。高宗李治,字为善。
连着两个人这么说了...恕我表达不清...
我没说胡儿全没字......
刚才查了一下...明朝有几位似乎也没字...
汗,说得太绝对了,原来还是有人有字的。但没有字也很多,原因是什么呢?
查了皇室不少王子,很多没有字,倒是老是改名。很多公主倒有字。
说起北朝人的字,北齐的高欢的字更怪,贺六浑。
字有时候可能就是胡名,或者小名,或其变体。我记得高澄小名叫阿惠,字子惠。高殷,小名道人,字正道。
老大人,不是这么说……如果单纯作为一种称呼 单独的名是尊对卑或者敌人才用的
俺看来应该是这样 字这种东西只具有称呼的意义 而且是比较亲近的称呼 而当人做到帝王,自然没有人敢自认亲近或者高于他 而且有自己专用的那几个称呼 因此字就根本不重要
而名除了作为称呼(其实在成年古人,名作为称呼出现的次数一般为零) 还具有独一无二的指认意义 所以是断不能省的
字是古代华夏人冠礼时所定,是一个人成年的标志。作为成年人,人格完整,所以在社会上他人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称其字不称其名。换句话说,字实际上是名的替代。在有必要直呼其名的场合,回避呼名而呼字以示敬。而老王所说的下呼上,实际上下呼上是从来不能直呼其名的,必用尊称,那么作为名的替代的字也就自然的不能用于下呼上的场合里。
所以皇帝啊……根本没有直呼其名的场合。许多皇帝可能是有字的,毕竟他也要成年,在他还没有确定要继承皇位的时候也会有长辈、亲朋,会有被呼字的场合。问题是后来他当了皇帝,当了皇帝就没这种事了,他曾经用过的字也就不一定会被记载下来。
另外,这也可能与修史者的风格有关。史记、汉书不但不书汉朝皇帝的字,连名都不书,看完本纪不知道这老家伙叫什么,要靠后人注解。同是唐人所编的史书,隋书只记名讳,不书字,而北史却把杨坚和杨广的小名都披露出来。晋书、北齐书、北周书也书名讳同时书字(东晋最后两个活宝皇帝,都是名与字相同的。安帝司马德宗字德宗,恭帝司马德文字德文)。
夹在汉、唐之间的那堆史书,南边的宋齐梁陈书都记老大的字,一个不落。北面魏收的魏书中北魏皇帝们看起来没有字,然而架不住梁朝人修南齐书弄了个魏虏传,就把这帮人的胡人小名从涉圭、佛狸到万民一个不落全揭露出来,而且全文都用小名呼之,如同长辈招呼小崽,大收精神满足之效。
由此可见大约私史史家的忌讳少点,习惯上连名带字有啥说啥,如果是记载敌国,那么更加不会客气,官修史书或者当代人著当代史(如太史公之史记、班固之汉书、魏收之魏书)就收敛许多。当然这也只是个私意揣测的规律,并没有什么理论依据就是了。
皇帝的名字是不能写也不能说的```
怎么流传下来啊```
应该也是这理由咯
楼上的```
历史上很多非汉人也有字```
而且楼上说了``李渊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