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新战国联盟论坛 http://www.newtenka.cn/bbs

国内最大最专业的日本战国历史研究论坛
共97 条记录, 每页显示 30 条, 页签: [1] [2][3][4]
[浏览完整版]

标题:讨论一下刘邦对冒顿的战争的一个战略可能性

1楼
寒河江正雪 发表于:2006-10-10 20:12:30

正在写相关小说,考虑到提出这个计策的主角是深知匈奴内情、战术和汉家诸侯动向的人,所以作一个比较大胆的设想。

首先,把韩王信迁往故韩地以安抚韩军,并让韩王领地居民全部南撤,放弃太行以西黄河以北的太原、河内、上党三郡,坚壁清野。十五万汉军在蒲津凭借黄河阻挡匈奴向西的铁蹄,韩王信军和梁王彭越军守卫黄河南岸,因为黄河以南是韩国和梁国的土地,他们必定能够尽力防守。赵军和燕军扼守太行山沿线防守。让四十万匈奴人毫无阻挡地直接冲进来挤满山西。而以黄河和太行山构筑完壁的防线。

另外,派十万汉军全力冲过河套,直逼阴山的单于庭。匈奴军队通常带粮不多,而且山西境内又坚壁清野,当他们知道单于庭受到威胁,就会不得不撤退,这时候燕、赵军出飞狐口越过太行,抢先拿下雁门关天险。雁门关、太行山、黄河,形成一个大口袋,把冒顿的四十万大军全部包在里面。

这样匈奴大军前后无路,等到了隆冬季节,必定崩溃瓦解或者请降。从九月份冒顿入侵开始,战事不出三月可定。而且可以一劳永逸,永远消除汉朝几百年的匈奴之患。只是要放弃山西三郡,损失巨大。大家来讨论一下吧。

我故事里的设定,是刘邦认为匈奴人唾手可定,认为要放弃山西三郡简直是愚不可及,根本不接纳主角的意见。

2楼
寒河江正雪 发表于:2006-10-10 20:19:16
本来考虑是不是在晋阳或者上党布置防卫线,但是感觉很难抵挡几十万匈奴骑兵。所以只有靠黄河了,而且把匈奴军的战线拉长,在战争的最后也对汉军有利。
3楼
高桥统亲 发表于:2006-10-10 22:52:32
韩王领地居民全部南撤太困难了,这样的经济上的支出是很大的吧
4楼
寒河江正雪 发表于:2006-10-10 23:35:21
壮士断腕啊,若是把匈奴的四十万大军全歼在山西,汉朝就永无边患了
5楼
吉弘清忠 发表于:2006-10-11 0:41:27

黄河要结冰的……

再说了,你都坚壁清野了,匈奴还会往里钻么……而且我很怀疑,匈奴有四十万兵么?就算有,他们也不会全拉出来啊

匈奴的目的就是抢劫,你人也跑了,兵也躲了,人家能不怀疑么。特别是这么浩大的工程,如何保密

6楼
寒河江正雪 发表于:2006-10-11 2:03:52
冒顿对汉朝的第一次进攻,很明显是要征服而不是劫掠的。冒顿让韩王信投降,然后大军一直打到了山西中部偏南的地方,等到汉军三十二万主力北上,韩王信被汉军打垮,匈奴人才转到山西东北部的大同设伏,整个战场全都是在汉朝的境内。只是因为匈奴发现吃不掉汉朝,以后才改用劫掠政策的。
7楼
寒河江正雪 发表于:2006-10-11 2:05:03

其实我最想知道的是,对付匈奴如果要设置一道强劲防卫线的话,除了黄河,还有什么比较好的战略地点。

8楼
赤軍雪斎 发表于:2006-10-11 8:55:06

纸上谈兵。

首先,韩王信等人皆有二心,要他们举地南迁,肯定会反,匈奴人一到,他们会自动打开缺口,放匈奴人往长安去。你想想,不动他们,他们已经暗通匈奴了,你想动他们,他们还会听你的?

其次,匈奴南下并非一条道路,你既然在山西坚壁清野了,他就一定会往里面来钻?他跑两三天不见人也不见食,自然就会转向,东起辽东,西到昆仑,任何一点匈奴人都可发动突破,干嘛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第三,当时汉军没有强力骑兵,十万人奔袭阴山,速度不会很快,在这种情况下,王庭是可以随时搬走的,不会让你得逞。这么说吧,以当时汉军的装备和速度,冒顿及时从山西抽出身来西援,或许都会比汉军先回到王庭。

9楼
山名宗纲 发表于:2006-10-11 9:59:50
嗯,可见主角是个阴谋家,刘邦灭后再借助匈奴重新逐鹿一遍,YY够狠,相信主角才是继刘邦之后的天下之主啊。。。。。。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0楼
赤軍雪斎 发表于:2006-10-11 10:08:38
胡扯,主角分明就是匈奴的奸细呀,中原大乱,谁最得便宜?还不就是冒顿吗?
11楼
斯波义辉 发表于:2006-10-11 10:54:51
匈奴灭亡的话,会有其他民族跑来的吧?
12楼
寒河江正雪 发表于:2006-10-11 11:31:50

NONO,韩王信南迁就不会反了,正是因为刘邦把他从中原迁到北方他才不乐意。把他弄回故韩地,韩王信高兴还来不及了。让他南迁正是为了解决韩王信的叛乱。山西百姓也不一定全要迁到韩国啊,往西南填关中,往东入燕赵,都是方法,也可以分郡县来疏散,在其他地方暂时设置侨郡侨县,战争结束再迁回去。

13楼
寒河江正雪 发表于:2006-10-11 11:37:59

就在战争结束之后没几年,汉朝就迁了关东十万户豪杰入长安,提前把山西人调来充实关中也不错。

至于匈奴入山西道,我想这样,主角是个很得冒顿信任的人,因此他向刘邦自告奋勇说自己作为死间,去引匈奴军南下山西道,很狗血的剧情吧~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4楼
上杉影虎 发表于:2006-10-11 11:48:52

你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汉军没有这么强的机动能力,能十万人直插王庭。没有几十年的马匹积攒,汉军没有这么多马,只靠步兵跋涉,人力运输,恐怕这个部队得扩编3、4倍,并且以一年到达为目标,这个问题比较难以解决。

至于迁走10万豪强,能够动用国家机器,强制分散的豪强离开,和面对强敌,动员若干郡县搬迁,难度差别比较大的。

15楼
寒河江正雪 发表于:2006-10-11 11:56:46
此时单于庭在漠南的阴山,而不是像汉武时在漠北。从长安到漠北的单于庭要2500-3000里,而且要过沙漠,所以汉武时代不容易打到匈奴单于庭。但从长安到阴山的直线距离只有1300里左右,按步兵每天50里,再算上路上一些崎岖不平、渡河之类的损耗,30日就可到。其实也不一定非要打下单于庭不可,只要作出这个姿态,占领河套大部分地区,就足以威胁到匈奴了。
16楼
寒河江正雪 发表于:2006-10-11 13:47:17

嗯,在山西空无一人确实是会让匈奴人疑心,可以在晋阳、上党等几个大城各留下数千人由忠心将领死守。汉王能得人,当有纪信、周苛之类的死士。

17楼
吉弘清忠 发表于:2006-10-11 18:40:56

光有城没百姓一样让人生疑,你骗了人家几十万人下来,结果对方一看空空如也,就几个坚固堡垒守着,谁都知道有问题了。再讲了,如此大规模的迁徙行动,老百姓安土重迁,肯定会闹意见,王朝刚统一,在百姓的心中认同感还不够,如此折腾人,肯定会出乱子,不说造反吧,随便偷跑几个人到匈奴,把情况一说,谁都会怀疑有鬼了,而且这个行动需要折腾那么多诸侯,这些人对新朝到底有几分忠诚难说得很,皇帝谁不想做,这完全是给个机会让他们做抉择,完全是赌博式的行为

嗯,这个主角定是刘邦老头的仇人,来给他下绊的

18楼
山名宗纲 发表于:2006-10-11 19:25:09
以下是引用寒河江正雪在2006-10-11 11:5*6的发言: 此时单于庭在漠南的阴山,而不是像汉武时在漠北。从长安到漠北的单于庭要2500-3000里,而且要过沙漠,所以汉武时代不容易打到匈奴单于庭。但从长安到阴山的直线距离只有1300里左右,按步兵每天50里,再算上路上一些崎岖不平、渡河之类的损耗,30日就可到。其实也不一定非要打下单于庭不可,只要作出这个姿态,占领河套大部分地区,就足以威胁到匈奴了。

先说一般商旅骑马与步行的速度比较:骑马一日百里,也就是四五十公里一天;步行日吉行五十里、师行三十里,大约是骑马的一半和三分之一。这个数据就是人、马在这样的行动中可以持久,否则走快了没过几天就不行了。

如果是赶路,以飞驿为例,10至12日可以走650公里,平均一日也不过60公里左右,只比上面提到的商旅快一半左右。长安与阴山距离约800多公里合一千九百里,按此速度需要13天上下。步兵行走这段路程就算以吉行(这是不应该的)也需要近四十天,这可比骑兵慢了二十多天啊。

匈奴人如果进入山西,显然这个地方比长安离阴山近了不少,如果从马邑算到阴山下只有300公里即5天,就算去了太原也不过再加180公里即3天。他们回师的话,路上比从长安出发的汉军可以少用一个多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1 19:30:30编辑过]
19楼
nangi 发表于:2006-10-11 20:50:33
以下是引用寒河江正雪在2006-10-11 13:47:17的发言:

嗯,在山西空无一人确实是会让匈奴人疑心,可以在晋阳、上党等几个大城各留下数千人由忠心将领死守。汉王能得人,当有纪信、周苛之类的死士。

连马邑这样的都无法做到保密,大雪你还真以为撤空山西这么大的动作能够保密不成?
20楼
赤軍雪斎 发表于:2006-10-11 23:10:55
刘邦跑白登那才多北呀,汉军士兵被冻掉手指的就一大堆,你派十万人去阴山,会冻死多少?就算顺利到了那里,你还能打仗吗?
21楼
马羽茶水斋 发表于:2006-10-11 23:33:33

刘渊起离石、石勒起上党、拓拔氏都平城。并州王气盛的很,而且水草丰美、自楼烦以降,胡马不绝。拓拔那些鲜卑蛮从晋朝手里受封了代北五县,都知道北都盛乐、南都平城,随时准备饮马黄河,不再去想他们那东北老家。这匈奴单于若进了并州腹地,还会在阴山设王庭?住下来再说,瞅个空子就觑宛洛。晋朝有个孟钦,他在《徙戎疏》里说:“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人三天就到洛阳啦。那大口袋封得上堵得住吗?

呵呵,大雪的意思是让刘渊隔好几百年才从山西腹地起事太慢,不如西汉的时候直接放进几十万来,省得老百姓受两汉三国数百年暴虐流离之苦,直接向十六国南北朝时代进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1 23:43:12编辑过]
22楼
最上义庆 发表于:2006-10-12 0:06:41
以下是引用马羽茶水斋在2006-10-11 23:33:33的发言:

晋朝有个孟钦,他在《徙戎疏》里说:“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人三天就到洛阳啦。那大口袋封得上堵得住吗?

禀马师,上《徙戎疏》的应该叫郭钦。

23楼
马羽茶水斋 发表于:2006-10-12 0:29:45
笔误,想着孟津就直接给他改姓孟了。懒得改了,读者请以25楼的更正为准。
24楼
寒河江正雪 发表于:2006-10-12 4:21:17
日啊~~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5楼
赤軍雪斎 发表于:2006-10-12 11:34:20
哦哦,好久以来打人没那么开心了,谢谢大雪。
26楼
寒河江正雪 发表于:2006-10-12 14:21:30

昨晚玩EU2到4点,一直没上来看,现在来好好整理一下思路,对战略作作修改 首先,主角是5月的茏城大会上知道冒顿准备9月南征之后,提前赶回长安报告的,去掉途中和报告花费的两个月,在他的计策中还有近两个月的时间来让汉朝作准备。所以这个战略主要就是在这两个月里要作什么,而不是等到匈奴人来了才开始行动。

1 to清忠、nangi 经历了秦朝的大徭役和楚汉军阀的征兵掠夺,百姓其实承受力已经很强了,告诉他们匈奴人要打来烧杀抢掠,他们自然会乖乖撤退。而且对于匈奴来说,就算汉朝没有用计策,在战争时期老百姓本来也会逃亡躲避战火,这是千古战争的自然道理,他们未必能够怀疑出什么。

to宗纲 长安到阴山的距离明明是700公里左右,不知道你怎么量出来的900公里。另外有所谓“黄河百害,唯利一套”的说法,河套高原一带本来就是大地肥沃平坦来往便利的。步兵30日到已经是估算得很松了。

to禽兽 各军联络协调和黄河结冻确实是没考虑到的问题,如果把计策改成这样不知如何: 攻河套军本身就是主战场之外的偏军,主战场不需要等待他们的回音。 主战场不放在黄河,而改到山西境内的平阳(临汾)一带,在两个月时间里凭借霍山、汾水建筑大面积堡垒防御线,以二十万汉军和韩军防守。 只要在主战场汉军主力和冒顿的军队能够进入相持,燕赵军就可以出飞狐口从背后拿下雁门,堵上塞子了。不管阴山有没有攻下,这时候都可以向冒顿主力宣布阴山已经拿下,他们丢了老窝之后,没有可以回去的地方,自然会军心大受影响。战略的关键就是要赵军顺利拿下和守住雁门,鉴于这时候匈奴人还缺乏城池战经验,长途奔袭更不可能有攻城兵器,纯骑兵攻打雁门关,就像佛狸打盱眙一样根本没戏。堵上雁门的口子,战争就已经胜利了。唯一担心的就是冒顿看到情势不妙提前跑掉,一切就都白搭了。

to老马 就算冒顿倾囊而出,阴山王庭肯定还是很有重要性的,匈奴的冶铁业、工匠,不能随军带走的大量牲畜(例如怀孕的母牛母羊、老弱牲畜,都不可能长途跋涉),不能上战场的大部分老人小孩和妇女(随军应该有妇女,搭帐篷做饭,但肯定不会超过军队人数的十分之一,其他的人都还是留在单于庭)。这些一旦失去,冒顿只剩下纯战斗部队,再加上山西坚壁清野,匈奴怎么可能在山西建国?

综上所述,策略改为如下: 让韩王信与匈奴虚于委蛇,指点匈奴军从山西南下的道路。然后从七月份开始,一方面转封韩王信回故韩国以安抚,一方面撤离临汾以北的百姓去关中。出动二十万汉军和韩军、并且征发当地百姓一同在临汾建筑连壁防御线。平阳(临汾)在读史方舆纪要上的记载是“府东连上党,西界黄河,南通汴、洛,北阻晋阳。宰孔所云景、霍以为城,汾、河、涑、浍以为渊,而子犯所谓表里河山者也。……朱温争河中,先取晋、绛,克用遂不能与抗。刘知远自河东定汴、洛,亦自晋、陕而东。”是阻挡敌军从晋阳西下的最佳防御地点,也是保护关中和宛洛的最后防御线。历史上南下的韩王信叛军也是没能冲到临汾,就被北上的汉军主力在晋阳南部给捏了。这个架空战略与历史不同的是,汉军并不北上攻击匈奴主力,而是坚守临汾一带,与匈奴相持。 主战场进入僵持阶段之后,就出动赵军出飞狐口拿下雁门。能否在匈奴人察觉之前拿下雁门并且守住,是这一战的关键。拿不下或者守不住,冒顿就跑了,可以考虑一开始把灌婴的骑兵机动部队调到赵国执行这个任务。 只要能把匈奴人困在雁门和临汾之间,就可以坐等他们粮绝了。另一方面十万汉军从河套直捣阴山,等主战场战斗结束,匈奴人被歼灭或者请降的时候,河套军已经拿下阴山了。这样就可以保证匈奴彻底再起不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2 14:26:31编辑过]
27楼
山名宗纲 发表于:2006-10-12 17:33:18
以下是引用寒河江正雪在2006-10-12 14:21:30的发言:

to宗纲 长安到阴山的距离明明是700公里左右,不知道你怎么量出来的900公里。另外有所谓“黄河百害,唯利一套”的说法,河套高原一带本来就是大地肥沃平坦来往便利的。步兵30日到已经是估算得很松了。

我可以清楚地告诉你,我量的是从长安到头曼城、受降城一带的直线距离,这个数据绝对是800公里以上。现在又认真地量了一遍,居然有850公里(我从来没说过它是900公里哦)。西汉时1里约为417.53米,所以800公里合1916里,而850公里合2036里,我以前的回帖丝毫没有夸大这个数值。

古时奉行吉行日五十里,师行三十里,汉文帝就这样说过,可见西安前期也如此使用。不过这个数据不能完全适用于步兵行进,因为步兵可能会因为赶路快一些或者因为背了武器辎重而慢一些,你希望几十万大军速度一致本来就不可行,你看淝水之战时前秦的大军拉了多长?当然,这里为了分析方便,暂时忽略这个问题,只考虑步兵的先头部队。

《二年律令》中一段讲述车牛的文字:“重车、重负日行五十里,空车七十里,徒行八十里。”人的体力和耐力并不如牛,而步兵需要负载,速度不可能超过重车、重负的车牛,即最多日行五十里即20.9公里。

但是这个数据是多算了的,忘了是《韩非子》还是《荀子》里讲战国时魏国选拔精壮的士兵,要求他们在大热天背上上百斤的负载赶路,一日好像是“二百里”。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查一下具体的说法。可是我们要注意,这里的“里”是先秦短里,1短里大约80米左右,“二百里”合16公里,比重车、重负车牛速度还要慢。所以总体上说,当时步兵的行进速度是一天16至21公里。

于是,从长安出发的步兵走到单于庭至少需要850/21=40.5天。

但是更为关键的是,步兵速度和长安、单于庭间距都不是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匈奴人骑兵的速度和他们离单于庭的距离。5到8天的日程,汉军在路上究竟是花一个月还是四十天已经不重要。没有机动力的话,这仗实在没法打。

28楼
寒河江正雪 发表于:2006-10-12 18:04:06

魏的“武卒”制度是《荀子》里提到的,带全副甲胄弓矢和三日干粮,日出至日中奔百里。

先秦古制,一步为六尺,一里为三百步。郑天挺、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 “战国及秦,每尺折合23.2厘米,据洛阳金村出土铜尺为23.1 厘米、据《上海博物馆馆刊·第1期》商鞅方升推算为23.2厘米”,结合“汉承秦制”,1968年河北满城西汉中山王妻窦绾出土错金铁尺亦为23.2厘米,1957年甘肃酒泉汉墓出土铜尺23.1厘米,大致可定为秦汉时期一尺为23.2厘米,换算结果如下:一步为1.39米,一里为417.6米

也就是魏国武卒从早上到中午可以全副甲胄带粮跑41公里。这个速度和红军最快每天行军一百多公里、夏侯惇的“三日五百,六日一千”比起来,也不算什么了。不知道你为何认为魏武卒的里非得是短里不可。

但是普通军队肯定达不到这个速度,我今天正好看通鉴看到陈汤的一段话:“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又《兵法》曰:‘客倍而主人半,然后敌。’今围会宗者人众不足以胜会宗,唯陛下勿忧!且兵轻行五十里,重行三十里,今会宗欲发城郭、敦煌,历时乃至,所谓报雠之兵,非救急之用也。”

这一段可以基本算是原始的一手资料了,也就是说西汉时期的轻装部队每日五十里,重装部队每日三十里。而且河套一带地势并不险阻,长途奔袭的部队当然按快的标准来算。

29楼
寒河江正雪 发表于:2006-10-12 18:10:03
另外匈奴进入山西中部之后,要想回到河套,主要的路就只有出雁门北上,倘若雁门被塞,西边是吕梁山,骑兵想翻山越岭打回河套去怎么可能?就算他们不在乎伤亡损耗掉队辛苦翻山出来,遇上严阵以待的汉军就等着被弩箭扎串了
30楼
寒河江正雪 发表于:2006-10-12 18:21:41

我上个地图量的是750公里左右,这次又换了个地图,成了800公里左右。不同的地图可能都有误差,各人用的尺子也会有热涨冷缩的误差,具体距离就算是800-850公里之间。不过这个也不算是大问题。毕竟这是一支在主战场之外的偏军,30天和40天对战局影响都不是太大。

共97 条记录, 每页显示 30 条, 页签: [1] [2][3][4]

Copyright ©2002 - 2008 NewTenka.Cn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6037601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1.0
Processed in .14063 s,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