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的幸福时光
一
船就这样一直摇摇晃晃在海面上行驶着。西蒙觉得他们永远都到不了那个叫上海的城市了。已经快两个月了,他和父亲卡尔.霍夫曼还有大姐玛丽亚,二姐安妮从汉堡港登上这艘船直到现在,他们还依然在海面上飘荡。上海成了最遥不可及的彼岸。在烟雾缭绕,臭气薰天的下等客舱,他们已经坚持了八周。
西蒙透过船舱向外望去,一片漆黑。泪水模糊了他的眼睛。回过头看见父亲把头靠在一大包行李上沉沉地睡着,姐姐们则相互依偎着在角落里蜷缩着睡去。仅有的毛毯盖在自己身上。
一年之前西蒙一家还幸福地生活在德国东普鲁士一个幽静的小镇上,祖父拥有镇上最好的餐馆,父亲则是当地有名的厨师。母亲是从埃塞俄比亚移民到德国的犹太黑人的第二代。一直在家照顾只有四岁的小弟弟。他还有两个姐姐,都在最好的中学念书。只有九岁的西蒙已经想象了无数次自己十三岁时教堂的拉比为他举行成人礼时的情形。想象着自己长大成人,可以走出小镇好好看看外面的世界。可是,事情就这样发生了。来得如此突然。一夜之间镇上所有犹太餐馆的玻璃窗都被敲得粉碎,霍夫曼家的当然也没有幸免。
“这是什么?”西蒙指着墙问祖父。墙上赫然用绿油漆写着“犹太猪!滚出去!”
“没什么。亲爱的一切都会好的,别担心。”祖父轻轻抚着西蒙的头微笑着说,眼里却满是忧虑和不安。
情况果然变的越来越坏,速度之快超过所有人的想象。他们被叫去重新登记户籍,同时每个人都领到一件外套,外套上的大卫之盾西蒙在教堂看到过无数次,唯独这一次它却显得如此扎眼。登记人员告戒他们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是出门他们都要穿上这件衣服。于是姐姐们还有他只能穿着它去学校,父亲和祖父只能穿着他在餐厅忙碌,母亲上街买东西还是要穿它。
每个人都在祈祷情况会慢慢好转,但事情终于发展到了全家人的忍耐极限。“犹太人和雅利安人不能生活在一起!所以快点滚出去。”针对犹太人的暴力事件越来越多。母亲不得不让西蒙他们退学了。从那时开始家里人就做好了离开德国的准备。父亲奔走于各个大使馆之间,每个门口都排起了长队。但整整半年之中竟没有一个国家肯收容他们。“我们需要时间,你们等着吧。”“要多久?”“不清楚大概几年吧。”重复了无数次这样的对话后,父亲准备放弃了。
这时,远在中国的伯夫来信让他们别在等其他地方的签证了。几年前去中国工作的伯父告诉父亲现在只有上海可以去了,那是一个不需要签证不需要任何文件买张船票就能来的城市。他自己也已经在这里工作几年了,对情况很了解,甚至还许诺为他们找房子。没有任何的犹豫,父亲买了全家人的船票。以最快的速度变卖了餐厅。可就在此时,祖父却突然病倒了,母亲决定留下照顾祖父,坚持让父亲和西蒙他们先走。她许诺等祖父的病好些了,她会带着西蒙的弟弟和祖父一起来上海的。
现在西蒙离家已经快两个月了,可是上海却还没到。对亲人的思念,对陌生城市的恐惧之情此刻在这茫茫黑夜里全都涌上心头。他终于忍不住低声哭泣起来。
一层薄雾淡淡笼罩着客轮,一丝晨光洒进了西蒙的船舱里。阳光照在西蒙沉睡着的脸上,瘦削的脸上露出了做美梦时的笑容。前方隐约已能看到码头了。两个月地狱般的旅途即将结束。时间是1939年的11月。
“西蒙,西蒙……快醒醒!我们到了!”
“什么?真的?”西蒙一下子跳了起来跟随父亲和姐姐们走出船舱来到甲板上。码头上装卸货物的工人忙忙碌碌着,丝毫不以为然这些从旋梯上走下来的外国人。
“真真不得了,这两个月已经是第三批了吧。毛估估又是千把人哦。”
二
“大家现在来到的是摩西会堂的一楼,这里是当时拉比为居住在这里年满13岁的犹太男孩举行成人仪式的地方。
“什么?哦。”西蒙看见年青的导游笑着对他招手,示意让他跟上队伍。西蒙颤抖着双手轻轻抚摸着两边的坐椅。大卫之盾蓦得出现在眼前,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泪水顺着苍老的脸庞流了下来。
整整60年,多少次他午夜梦回来到这里。现在他真的又一次来到了摩西会堂,却有恍如做梦的感觉。眯起眼睛,前方的景物变得模糊起来,思绪早已飘到很久以前了……
在伯父的帮助下,西蒙一家在拉都路(今襄阳南路)的一所新式石库门房子的一楼安顿下来。租界的房价极为昂贵,但考虑到孩子们的安全,卡尔还是选择了这里。出人意料的是房东夫妇非常和善,在知道他们一家的情况后主动降低了房租。还根据卡尔的特长为他谋得了一份厨师的工作。这些善举另西蒙一家大为感动,好久都没有人这么热情的对待过他们了,更别说全心全意的去帮助他们。
卡尔工作的地方是一家俄国餐馆,老板是一名俄国犹太人。凭借着自己的手艺和才能,在不到半年时间的时间里他成了餐馆的主厨。西蒙此时已经在离家不远的一所犹太小学校里开始上课了。姐姐们则进了嘉道理犹太学校继续着中学的课程。住家周围的男孩子们对西蒙这个有这黝黑皮肤的外来者充满了好奇。刚开始西蒙还是很害怕和他们相处,但有一次一个男孩偷偷塞给西蒙一块糯米糖。并冲着他开心得笑着。一下子恐惧不安在这阳光般的笑容里全都溶化了。从此他有了自己的中国好朋友。虽然语言不通,他们却玩得非常开心。西蒙觉得自己已经好久都没这么开心过了。灿烂纯真的笑容又回到了他的脸上。
由于工作时间的原因,卡尔经常要到很晚才能回家,虽然西蒙的大姐玛丽亚已经15岁了,但终究只是个孩子。这时房东夫妇又一次帮助了卡尔。一星期有六天的晚饭是在房东家吃的。隔三差五的他们还会送些吃的东西去,象夏天的酸梅汤,绿豆汤啦。冬天的桂花赤豆汤。或是自己包好的馄饨。而这些他们从不向卡尔要过钱。房东夫妇家并没小孩,所以非常喜欢他们姐弟。在西蒙的眼里,
每周西蒙一家都要去离家不远的拉都教堂。附近的犹太人每周都会聚集到这里,大家互通消息互相帮助。渐渐地西蒙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习惯了上海黄梅天的潮湿多雨,习惯了上海冬天的阴瑟寒冷。1940年底,西蒙已经爱上了这座城市,他急切盼望着远在德国的祖父,母亲和弟弟能快些来到这里。去了好多封信,但全部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一种隐约的不安笼罩在每个人的心里。
1941年春天的一个星期天,一个和任何一个周日一样普通的日子。西蒙一家照例又到拉都教堂去了。但这一次他们却没能进去。教堂门前站着两个士兵,他们身后赫然是一面日本国旗……教堂被日本人占领了。生活在租界里的西蒙并不是很清楚英美,法这些租界外都发生了什么。世外桃源般的租界生活还能持续多久?还能保护他们多久?看着这些日本士兵,西蒙突然想起了祖父,母亲,弟弟……他禁不住打了一个寒颤!
紧接着附近的犹太学校逐一被查封。西蒙感觉自己又回到了1938年在德国度过的那些充满恐怖的日子里去了。他不能理解,为什么犹太人必须被驱赶被欺凌?还有一年他就年满13岁了。可是教堂被占了,母亲他们有毫无消息。西蒙的心再次跌进了黑暗之中。
三
“二楼是孩子们学习的地方,即使是在战时拉比们也从不放弃对下一代的教育。在孩子们的课程表上有一门课始终存在,那就是希伯来文。强大的精神世界支撑着每个犹太人,他们紧密地相互依靠。互相帮助,互相安慰走过整个二战时期。”
跟随着队伍来到二楼,在门口西蒙突然停住了。他仿佛看见了穿黑衣的拉比笑盈盈对他招手。孩子们都低头认真的看书,只有在角落有个男孩面向窗外默默地坐着,那个男孩分明就是自己……
姐姐们的学校只得从原来的地方搬到了虹口,而西蒙只能在提蓝桥附近的摩西会堂里继续最后一段小学生活。从家出发到学校要很长时间,每天他不得不很早床和姐姐们步行去学校。而西蒙上学的摩西会堂也成了全家人每周都要去的离家最近的犹太教堂了。在他们居住的地方现在已经没有一所犹太学校和教堂了。住在租界里的犹太人不得不转而去其他地放的犹太教堂。而那些教堂的所在地往往是公共租界和日本租界。西蒙隐隐觉得有人似乎要把他们逼他们离开现在的居住地。
西蒙怎么可能知道1941年这一年对全世界意味着什么!进一步扩大的战争把全世界的人都卷进了无比黑暗的深渊。也是在这一年西蒙将彻底失去他的祖父,母亲,弟弟。后来被西蒙称之为诺亚方舟的犹太难民船就是在这一年停运的。码头上的中国工人也再没看见过一个犹太人从船上下来过。通往彼岸的路被切断了。此刻岸的那边是六百万犹太人,上海这座孤岛却只有区区三万人。西蒙的祖父,母亲,弟弟不在这三万人之中。而他也不会知道在他们到达上海之后没多久日本人就开始对来上海的犹太人进行集中管理。军队的卡车就停在码头边,犹太难民的船一靠岸,从船上下来的犹太人就被直接运送到虹口的提蓝桥附近,这也就是为什么那里会有那么多犹太教堂和学校。而西蒙他们却对此一无所知。这些先期到达上海并且住进租界的犹太人成了日本人最头痛的问题之一。因为盟友的一再催促日本终于开始对租界里的犹太人展开行动了。西蒙的感觉没有错的确有人想把他们赶出租界
知到母亲他们可能再也不能来上海是在这一年的念末。伯父带着一位他的朋友造访了西蒙家。
“您刚才说不会再有船来上海了是什么意思?”卡尔显得很惶恐。
“各国使馆已经都撤出了德国,当局不会再批准任何一个犹太出境了……”
“那么……那么剩下的人怎么办?”
“不知道,据说一些人被送到了波兰。”
“波兰?”
谈话中断了,也没必要再进行了。
伯父的朋友由于一直等待美国的签证所以拖到很晚才离开德国。他亲眼目睹了犹太人被送上开往波兰的火车。而他自己也没能去成美国。船经日本神户时日本政府拒绝接纳他们经过。无奈最终他也来到了上海。
西蒙觉得他再也见不到母亲了,其时很早之前他就这样觉得了。只是心中还抱有幻想。
“犹太人……犹太人是不是做了什么很坏的事情?”西蒙终于问出了这个心中无数次想问的问题。
“不!当然没有。你怎么能这么想。”卡尔呵斥道。
见父亲生气了,西蒙不做声了。两行眼泪流了下来。
“这不是我们的错,这点你一定要记住!”卡尔缓和了语气,他不忍在这种时候还对孩子发脾气。孩子已经够可怜了。
1942年初春。西蒙小学毕业了,开始在嘉道理学校上中学。同年他在摩西会堂举行了成人仪式。现实总是超越想象,幻想了很多次的成人仪式竟是在异国他乡进行的。身边只有父亲和姐姐们。不知道母亲现在在哪儿?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真的好希望她可以看到现在的自己。不过当他们到家后,还是有惊喜在等待着他们的。房东夫妇送了一对小巧漂亮的景泰蓝花瓶给西蒙,作为对他成人的祝贺。那对花瓶西蒙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到现在。
本来以为生活就此会平静的继续下去,西蒙知道战争总有结束的时候,到那时他就能去找母亲了。或许一家人能够再次团聚也未可知呢。不过……
1943年2月下旬的一天,两个日本人突然闯进了西蒙的家。这些人并没有穿着军服,他们只是要求西蒙他们把护照拿出来让他们看一看。卡尔当时不在家,孩子们吓坏了。西蒙急忙跑到二楼找到了房东周先生。周先生早年间曾在日本留过学,一番谈话后。周先生向西蒙点点头,于是大姐玛丽亚把全家人的护照交到了那两个日本人的手中。护照上在每个人的姓名后都加盖了一个字母J的印章。其实他们要看的就是这个。
J代表了他们是犹太人。他的作用就像那件贴有大卫之盾的外套一样。那两个人微微笑了笑把护照递还给玛丽亚。在登记册上写上核查无误
四
“现在开始自由活动,请各位两小时后到这里集中。不要迟到哦。”导游带着游览队伍走出摩西会堂。熟门熟路的西蒙慢慢向前走去,开始了他的自由活动。
走在舟山路上,西蒙环顾左右,60年前的犹太建筑依然矗立在道路两旁。当年这条街上有很多犹太人开的餐厅,咖啡馆。有小维也那之称。西蒙在一家咖啡馆前停了下来,细细地驻足看了很久。
“父亲的餐馆!天哪!”西蒙不禁失声说道。
三天后一队日本士兵冲进了西蒙的家。这次不用多说什么,西蒙也明白他们的用意。除了衣物和一些简单的日常用品,他们被告知不许带任何多余的东西。西蒙拼命把那两只景泰蓝花瓶塞进自己那小小的行囊。房东夫妇站在天井里默默的看着西蒙,眼里充满了不舍与不安,就在西蒙临出门时,
西蒙紧紧抱着他的包裹,花瓶是他曾在这里生活的幸福的证明。也许这之后的生活必须要依靠美好的回忆才能支撑下了。在弄堂口一个少年突然冲到西蒙面前。一下子张开双手,糖!是各式各样的水果糖!西蒙对他最好的玩伴微笑着,那个也曾经给他糯米糖的少年。
“我们还能再在一起玩的,等你到了新的地方后,告诉我地址,我来找你。”说完少年转身奔向弄堂的深处。
“再见了,拉都路。”
西蒙要去的正是当时的日本租界有小东京之称的虹口区。西蒙即将开始他到上海后最为艰难的一段隔离区生活。他也许不知道他也差点和他的母亲一样再也不能活着从隔离区出来了。
1942年7月,就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八个月后。纳粹驻日本的首席代表梅辛格上校来到上海,向日本当局提出了屠杀犹太人的“上海最后解决”方案。这个方案虽然因为德,日之间的分歧未能实施,但日本当局随即宣布建立“无国籍难民隔离居住区”
(即今天西起公平路,东止通北路,南起惠民路,北至周家嘴路的区域)强令1937年之后到达上海的所有欧洲犹太难民迁入该区。西蒙已经很幸运地在租界里度过了3年多的时间。
1943年14岁的西蒙.霍夫曼,17岁的二姐安妮.霍夫曼,18岁的大姐玛丽亚.霍夫曼住进了华德路(今长阳路138号)难民收容所。卡尔不得不辞去了餐厅厨师的工作。家里的生计顿时成了大问题。这时大姐玛丽亚已经中学毕业,因为成绩优秀留在了嘉道理犹太学校做了老师。但是靠大姐的收入是养不活全家人的。虽然也有其他犹太人的帮助,但大家的生活都非常困难。卡尔决定问以前的餐厅老板借一些钱,加上自己这些年的积蓄准备在霍山路舟山路附近的地方盘下一个门面开个餐厅。卡尔觉得隔离区有那么多犹太人况且还有日本人开餐厅一定会生意兴隆的。果然天生精明的经商天赋使得卡尔的餐厅生意出奇的好。西蒙一家在隔离区竟然过得越来越好。1944年二姐安妮毕业后便顺理成章地在卡尔开的餐厅里帮忙。之后他还雇用了隔离区周围的一些上海人来帮忙。
西蒙也习惯了隔离区的生活,出门必需携带护照。见到日本士兵必需行礼。这其间西蒙觉得自己忽然长大了。知道了父亲养育他们姐弟几个的艰辛,尽管心里的疑问和惶惑从未消失过,但他再也不向父亲提及了。他不愿再看到父亲那失落的眼神。每周照例的祈祷是他和其他同龄犹太男孩互相交流的社交时间。随着时光的推移,犹太隔离区有了自己的医院,舞厅。人们甚至可以为家人的生日开一个小型的聚会,一起跳跳舞。这种轻松的气氛经常让西蒙觉得自己不是身处在烽火不断的战争其间。恍然间好象又能看到母亲挽着父亲的胳膊在舞池里翩翩起舞。
但表面的轻松下到底发生过怎样疯狂的事呢?在德国的不断施压下,关于犹太人的“上
海最后解决”方案几度推上日本当局的议事日程。虽然日本当局曾设想把犹太人从欧洲吸引过来,在满洲或其它占领区建立移民点,以便利用在世界金融占重要地位的英美犹太人中的巨富(如沙逊、亚伯拉罕家族、哈同家族、嘉道理族)的资金和影响。为此,早在1938召开的“日本五大臣会议”曾提出:“我们不能象盟友那样排斥犹太人,因为我们需要外国资金。”所以在沪的犹太人可以安然无恙至今。但是1943之后战事已变得对日本十分不利,日本只能服从德国。
按照方案,原定在犹太人过犹太新年时,包围隔离区内所有的教堂和可作祈祷的小屋将犹太人一网打尽,然后施以屠杀。后因方案泄密,日方怕引起世界舆论的指责而被取消。西蒙他们也许清楚自己其实是命悬一线。但比起那些还在欧洲大陆的同胞西蒙觉得自己是非常非常幸运的。那就苦中作乐把每一天的生活都过好才是对其他犹太同胞,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尾声
“把球传给我,往这儿!这儿……”不远处的草地上有一群十三,四岁的男孩子在踢球。西蒙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饶有兴趣地看着他们。
这里对西蒙来说实在太熟悉了。住进隔离区后不久,同龄的犹太男孩便组织起一支垒球队。每逢周末他们都会在汇山公园(今霍山公园)进行比赛。任凭外面的世界变得如何残酷,但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在绿油油的公园草地上,西蒙和他的伙伴还是会为了一个漂亮的上垒得分而欢呼,还是会因为一个盗垒而唏嘘不已。尽管明天他们可能就会死于一场屠杀。但只要身边还有着快乐的事,至少那一刻他还是要为此尽情地欢笑。对西蒙来说,他学会了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战争让他从一个不知世事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有着坚定信念的少年,虽然这种成长并不是主动的而且与之交换的是失去亲人这样的代价,可是西蒙觉得这将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同年
卡尔决定让西蒙在上海完成中学的课程,所以全家人并没有急着离开上海。只是每个人都清楚离别的时刻马上要到了。与此同时,中国开始了内战。大批的犹太人开始撤离上海。
1947西蒙中学毕业,全家人开始做离开上海的准备。卡尔将餐馆半卖半送的卖给了一个上海商人。和9年前仓惶逃离德国不同,西蒙内心怀着巨大的不舍。在犹太人被全世界抛弃的时候,是上海接纳了他们,给了他们生存下去的希望。西蒙无法忘记住在上海的8年中,有多少友善的上海人给予他们一家人无私的帮助。虽然他的童年因为战争的缘故而饱受创伤,但是也因为这些善良的人们而变的无比幸福!
1948年6月,以色列国诞生。是年12月以色列国政府派摩西.犹瓦尔作为外交部代表来沪,向上海犹太人发放前往以色列的签证。西蒙一家四口移居以色列。
“砰!”足球打在一棵树的树杆上滚到西蒙的脚边。男孩子们向他招招手示意让他把球扔过去。西蒙笑着捡起球用力朝前方掷去……
无边黑夜中的船舱里,小男孩西蒙泪眼朦胧的脸庞和阳光下公园里,年近耄耋之年的西蒙的幸福笑脸重合在了一起。
写在结尾处
1933年~1941年 上海的虹口地区居住着大约2.5万~3万名犹太难民。这一数字是整个二战时期美国,加拿大,印度收留犹太难民人数的总和。
终于写完了..欢迎大家来评论~~~
各位手下留情哦..这样的创作我还是第一次....昨天刚看了DVD《黄石的孩子》,今天上来看楼主的文,突然有种当年第一次看《辛德勒的名单》时候的感动。我要说,这篇文章总体来说是很好很好的,但是可惜,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依然存在,和两个关键词的联系有些牵强,所以虽然很喜欢,却不能给满分。
4.5
..故事叙述的谈谈的.但是有耐人寻味...而且读起来一点都不累..词句很通顺...可惜我不能评分..但是我来顶楼主一下吧.
虽然是平淡如水的文章,但却很有力量,如果 语言上能够再锤炼一下的话,应该是接近满分的作品,笔力还是嫩了些。
我给4分。
文笔不错,几个转接看着也比较自然,等着有什么变化,看到最后还是失望了。
也许是犹太人出逃相关的东西看了不少了,一味地称颂中国人民的伟大善良,旧时的上海到处都是一颗颗感恩的犹太心,直到现在故地重游的犹太人。他们就像一个人,一个感恩的人。那么为什么要写这个犹太黑人呢?他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因为他来上海感恩?
“这是什么?”西蒙指着墙问祖父。墙上赫然用绿油漆写着“犹太猪!滚出去!”
我以为这个问题会展开……但是没有
看完文章觉得有点象一杯白开水,细节处描画太少而且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唯一有印象的就是房东好富。
异国人生存的艰辛之处好像太匮乏了些,写文要说故事,说故事要有差异、起伏。此文终是太平,太平了。战争年代的上海就那么地太平如世外桃园?或许身为小市民终是油盐酱醋生存重要,可毕竟是战争年代,身为异乡客,毕竟和一般的市民是要有区别的。这是此文最令我失望的地方。
总体感觉文章挺长,文笔干净舒爽很流畅,但是终究没有什么有特色的干货在里面。
犹太黑人、大姐2个词基本没有怎么起作用,日本历史还行。
因此,我给3.5.
那么为什么要写这个犹太黑人呢?他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因为他来上海感恩?
那个不是给的题么……这评审怎么回事……
那么为什么要写这个犹太黑人呢?他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因为他来上海感恩?
那个不是给的题么……这评审怎么回事……
请结合上下文理解,谢谢。
我想我说得挺清楚了。主人公,总要有些特别才对。文中看来除了他是“犹太黑人”,来上海感恩之外,经历和那么多人并无特别之处,故有此一言。
因为他黑的特别呗
要是题目是个印第安犹太人,就找个红脸脑袋上别羽毛的写了
难道成为主人公也需要理由么…………
因为犹太黑人这个词本身就很特别。所以不想再在这个词上叠加更多的不同之处。以免给人太突兀和强调的感觉。就我想表达的主题而言,他只是一个载体。而且文章的历史背景是非常真实的,所以决定不给他添加太多的特色。尽量淡化这个词原本已经给人的强烈印象,来符合我文章的需要。
由于能力有限,只能处理到这个程度。因为实在不想写成某位犹太黑人利用全球网络系统中路由器固有的后门手段窃取本宗犹太人的财富,通过控制世界经济财富来遏制犹太命脉,从而实现对犹太教教义宣解的控制权。(谢谢某位的点子。。)
第一次创作这样的征文,请前辈多多包涵。
因为他黑的特别呗
要是题目是个印第安犹太人,就找个红脸脑袋上别羽毛的写了
难道成为主人公也需要理由么…………
to 2位
没有规定关键词一定要是文章主人公。
一般而言,作为故事的主要描述对象,我个人认为其经历需要有些与众不同,这样故事比较出彩。而对这篇文来说,从我个人观点来看的话,太平淡了。选取怎样的主角,和关键词没有必然关系。哪怕关键词是“上海”和“大姐”,我也对选择这么一个相对缺乏特点的主人公表示失望。
不知如此是否表达明白了我的意思。如果还不能明白的话,那沟通太困难了。
对不起,本人表达能力有限,无法解释得再清楚了。
to 楼主
这个词确实很妖。要我写这个题目的话,多数就是不写了。就文论文,一家之言而已。
因为他黑的特别呗
要是题目是个印第安犹太人,就找个红脸脑袋上别羽毛的写了
难道成为主人公也需要理由么…………
to 2位
没有规定关键词一定要是文章主人公。
对不起,这to 2位和你下面的回答我看得就很不明白
请问你哪里看到我说这黑犹太关键词就得是个主人公角色了?
那贴太短太空,怕是无效。
看了青子mm的文,感到她将情节与历史结合得很好。
上海犹太人聚居点,上次探访过提篮桥一带。那里的建筑,特别是教堂,与其他经常可以看到的天主教堂形制上有很大区别。
不过,他们居住的里弄大多低矮潮湿。那边应该有一对热情的老夫妇,去了就会将你引上当初犹太人居住过的阁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