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新战国联盟论坛 http://www.newtenka.cn/bbs

国内最大最专业的日本战国历史研究论坛
共2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3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从孙策不自领吴郡的“反常”说起

1楼
山名改乐斋 发表于:2007-3-10 12:25:30

曹仲德

日前获读方诗铭《读<檄吴将校部曲文>》一文,文章以解释孙策创业委吴郡于朱治自领会稽的“反常”安排为切入点,探讨了孙吴创业的重要背景,即和会稽大族的冲突。方氏对会稽大族和孙氏政权关系的讨论是细腻可信的,但是用这个来解释孙策领会稽不领吴郡,恐怕是颇有问题的。

关于孙策不领吴郡的“反常”,方氏分析说:“《三国志吴志孙破虏讨逆传》说,当孙策攻占会稽之后,‘自领会稽太守’,以‘丹阳朱治为吴郡太守’。不但孙策生前,即在其死后由孙权继承时同样如此。《三国志吴志顾雍传》说:‘孙权领会稽太守,不之郡,以(顾)雍为丞,行太守事。’吴国初建,孙氏仅据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五郡,吴郡是政治军事的中心,为什么孙策不领吴郡太守,而委之于朱治?其后孙权尽管‘屯吴’、‘不之郡’,也为什么仍领会稽太守,仅以顾雍为丞‘行太守事’?”

实际上这项安排的“反常”之处还不止如方氏所阐发。《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杨硃治为吴郡太守”。吴景是孙坚妻弟,孙策舅,孙贲孙辅则是孙策堂兄弟。也就是说孙策所据江南五郡,会稽自领,丹阳豫章庐陵则用内外姻戚,唯独军事政治地位最重要的吴郡委之外人朱治。如果说孙策不领吴郡的原因在于会稽情况特殊必须自领,那么他也不用内外姻戚领吴郡的意义又何在呢?

这里方氏忽略了东汉州郡长官任命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本籍回避。孙氏望属吴郡富春,其宗族尽是吴郡人自不用说;孙坚通婚吴郡钱塘吴氏,其外家如吴景也是吴郡人。按照本籍回避原则,孙氏内外姻戚都不能领吴郡。

除了孙策孙权不领吴郡外,孙权也未尝领扬州,这也是一个可留意的问题。孙权割据江南,初始所据诸郡尽在扬州,开拓荆州之后势力重心依旧在扬州。按《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建安十四年“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孙权宁可虚领事实上未曾据有尺寸之地的徐州来加重权位也不领扬州,其用意也只能从扬州人回避本籍来解释。

曹魏方面的状况,和孙吴也颇有相似之处。建安之后曹操据兖豫二州,豫州经济文化都较兖州为先进。东汉朝廷都许昌,也在豫州颖川郡。以两州相较,是豫州重于兖州。然而曹操本人长期领兖州,又一度兼领司州,建安九年平河北之后让还兖州改领冀州,对于豫州则未尝染指。《三国志魏书程昱传》:“天子都许……以昱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兗州事。”作为兖州牧的曹操本人长期留居许昌无法到州,因此用程昱以它官都督兗州事。这和孙权领会稽而屯吴郡使顾雍为郡丞行太守事如出一辄,其原因也相同,就是曹操是豫州人,因本籍回避不得任豫州牧。

《后汉书刘虞传》:“(公孙瓒)遂执虞并妻、子还蓟,犹使领州文书。会天子遣使者段训增虞封邑,督六州事;拜瓚前将军,封易侯,假节督幽、并、青、冀。瓚乃诬虞前与袁绍等欲称尊号,胁训斩虞于蓟市……瓚乃上训为幽州刺史。”公孙瓒通过擒幽州牧刘虞事实上控制了幽州,然而杀刘虞前则“使领州文书”,杀刘虞后又“上训为幽州刺史”,满足于操控傀儡而不自领,这也是因为公孙瓒本是幽州人。

东汉初平兴平年间天子西迁,王纲解钮,关西朝廷并无实际力量干涉关东州郡官长任命。但作为正统所系,其影响依然不能忽视。刘繇王朗华歆等以一介文士出据州郡,能够长期与孙策对抗,其所依据的无非是关西朝廷的任命。即便关东军阀自己任命州郡长官,也不能不循上表向朝廷推荐的名义,即所谓“表用”,也不能不顾及一些汉代任官的基本原则,这是上面所说本籍回避制度在当时依旧遵从的背景所在。

至少从建安十八年曹魏建国之后曹操便不再奉行本籍回避,《三国志魏书张既传》:“魏国既建,为尚书,出为雍州刺史。太祖谓既曰:‘还君本州,可谓衣绣昼行矣。’”所谓“衣绣昼行”是引汉武帝用会稽人朱买臣为会稽太守时所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的典故,这是用西汉故制来为自己不遵本籍回避开解。《三国志蜀书李恢传》:“更领建宁太守,以还居本郡,徙居汉中”。诸葛亮用建宁大族李恢为建宁太守,徙李恢家居汉中,则是通过给人改籍来绕过本籍回避问题。诸葛亮不惜费这个周折,也要用建宁大族为建宁太守,这表现了诸葛亮的治理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对本地大姓的倚重,这个并不是本文主题所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2楼
长门 发表于:2007-3-10 13:50:13
本朝现在好像也还遵循本籍回避的制度啊
3楼
山名改乐斋 发表于:2007-3-10 14:18:53

汉朝最严的时候,要避“三互”,即避本籍,避妻族的本籍,以及两个人互作对方本籍长官(也就是说假设四川人当了云南省长,云南人就不能再做四川省长)。

想想东汉总共十三州,要三样避齐还真是麻烦事。几个候补人选全要回避,搞得某个州的刺史一两年选不出来的情况都有:)

4楼
山名宗渡 发表于:2007-3-10 14:37:19

后来本籍回避的逐渐打破是否与九品中正有关?

5楼
trytry 发表于:2007-3-10 15:24:18
"搞得某个州的刺史一两年选不出来的情况都有"
好歹来点例子啊。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6楼
山名改乐斋 发表于:2007-3-10 15:41:58

本籍回避为什么被打破史书没说,我也没见谁讨论过,只知道避三互是过于苛细影响选官效率的问题。我想这个未必有什么深层次的背景,可能仅仅是因为执政者觉得防范作用不大又影响选官效率,于是就回到西汉不须回避的做法去了。

刺史久缺不补的例子捡一个,长达“一两年选不出来”的事竟找不到,大概是我没记清楚,说得随口了。《后汉书蔡邕传》:“朝议以州郡相党,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至是复有三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幽、冀二州,久缺不补,邕上疏曰云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0 15:49:18编辑过]
7楼
山名改乐斋 发表于:2007-3-10 18:05:44

秘魔的分析我很赞同。

任官回避本籍的原本目的是为了避免大姓名士操控地方政治,这是从政权内部中央地方关系角度而发的,即避免地方政府过于强有力;然而就政权外部来说,强有力的地方政府则更有利抵御外来侵袭。就这个意义上来说,张既和李恢出任本籍官长是基于同样的理由。

8楼
竹叶清 发表于:2007-3-12 13:22:01

避“三互”,即避本籍,避妻族的本籍,以及两个人互作对方本籍长官

————前两避还可以自己解决。第三避简直是天灾人祸,太苛刻了。

9楼
月影 发表于:2007-6-17 16:53:01

楼主的文乃是典型的为了一句简单的话而说写 一篇文章的类型.....

10楼
白羽征一 发表于:2007-6-18 14:23:40
搭梯子问一句:封侯的时候,是否也有特意封回本籍以彰显赫的规矩?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张飞的西乡侯,诸葛亮的武乡侯,就是因为他们一个是涿郡一个是狼牙籍。
11楼
马羽茶水斋 发表于:2007-6-18 15:50:42
以下是引用白羽征一在2007-6-18 14:23:40的发言: 搭梯子问一句:封侯的时候,是否也有特意封回本籍以彰显赫的规矩?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张飞的西乡侯,诸葛亮的武乡侯,就是因为他们一个是涿郡一个是狼牙籍。

“然则回避本籍以及亲族相回避之例,盖起于后汉之季也。然魏、晋以来,亦有不拘此者。《魏书》:张既,冯翊人,魏武使为雍州刺史,谓之曰:“还君本州,可谓衣绣昼游矣。”朱灵,清河人,魏文帝封为俞阝侯,欲以昼绣荣之。”

——赵翼《陔馀丛考》

12楼
山名改乐斋 发表于:2007-6-18 16:40:06

是有这样的说法,刘邦开国后一大堆沛郡功臣,就只有萧何封回了沛,有人认为这就是一种特意的安排。但封爵并没形成要回避本籍的原则,赵翼拿来和任官避本籍相提并论的议论是不妥贴的。而且本籍回避也不像赵翼所推测的形成于“后汉之季”,汉代任官“长官不用本籍”“佐吏大都用本籍”这两条原则,已经被70年代出土的西汉东海郡吏员薄证实。

而魏晋以下直到南北朝,封爵封回本地几乎已经成为一种传统,陇西李家的人,往往就要封陇西郡公;弘农杨家的人,往往就要封弘农郡公,诸如此类。这时任职也不再存在回避问题,因为当时北方满地都是当地豪族聚众据守的坞壁,青徐尤其如此。他们很多被就地任命为当地行政长官了。

13楼
马羽茶水斋 发表于:2007-6-18 18:07:42
章太炎总结说:唐人封爵主要看郡望。此即所谓陇西李氏封陇西郡公、弘农杨氏封弘农郡公之意。
14楼
山名改乐斋 发表于:2007-6-18 18:36:55

唐朝封爵看郡望,这是从北朝沿袭过来的。两唐书我还没读过,我说陇西李封“陇西郡公”,心里想的是李远和李虎;说弘农杨封弘农郡公,心里想的是杨播

15楼
诹访赖清 发表于:2007-6-24 22:34:34
三互法禁婚姻之家和两州士人不得对相监临,当仅指刺史而言。汉章帝时巴郡阆中人杨仁从北宫卫士令除阆中令,似乎没有本籍回避。
16楼
诹访赖清 发表于:2007-6-24 22:57:33

刚重新翻了下《后汉书·儒林列传》,杨仁是辟司徒府后为阆中令,两者没直接关系。孙策不领吴郡太守,是因为当时已被曹操表为会稽太守,而吴郡太守尚为陈瑀。《江表传》:“建安二年夏,汉朝遣议郎王誧奉戊辰诏书曰:‘……今以策为骑都尉,袭爵乌程侯,领会稽太守。’又诏敕曰:“……夫县赏俟功,惟勤是与,故便宠授,承袭前邑,重以大郡,荣耀兼至,是策输力竭命之秋也。其亟与布及行吴郡太守安东将军陈瑀戮力一心,同时赴讨。””

17楼
山名改乐斋 发表于:2007-6-25 10:32:24
以下是引用诹访赖清在2007-6-24 22:34:34的发言: 三互法禁婚姻之家和两州士人不得对相监临,当仅指刺史而言。汉章帝时巴郡阆中人杨仁从北宫卫士令除阆中令,似乎没有本籍回避。

《后汉书》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史弼迁山阳太守,其妻钜野薛氏女,以三互自上,转拜平原相”(钜野是山阳辖县)。按照严耕望的研究,汉代县令一般不但不用本县人,也不用同郡人,这个看法也得到出土简帛的支持。当然不排除史书中存在一二例外的可能,这可能是真例外,也可能是记载有问题。

孙策安排好江南六郡人事的时间在脱离袁术之前,而孙策被曹操表为会稽则是脱离袁术接近朝廷的结果。不是孙策因为曹操的表举而领会稽,而是相反。孙策定江南的时候逐吴郡太守许贡而用朱治领吴郡(见朱治本传),但朱治是朝廷没有给予承认的,这是朝廷另有陈瑀“行吴郡太守”的原因。(这个“行吴郡太守”当时在广陵,很快就被孙策干掉了)

18楼
山名宗纲 发表于:2007-6-25 19:04:09
话说这个陈瑀实际驻地乃是广陵最北的海西县,还和严白虎一党勾结。海西离长江较远,广陵又在陈登辖下,治于海西南面的射阳。孙策是怎么跨过陈登消灭陈瑀的呢?
19楼
山名改乐斋 发表于:2007-6-25 20:01:03

陈瑀就是陈登的叔叔,这是他当时在广陵的原因。陈登跟孙策的冤仇,就是因孙策攻击陈瑀而起的。在这以前,正与孙策一同对付袁术的陈登,是不会想到孙策会偷袭陈瑀的。(当然孙策方的记载,是强调自己之所以要偷袭陈瑀,是因为他早有阴谋)。

20楼
山名宗纲 发表于:2007-6-26 16:34:33
你说陈登和孙策一同对付袁术?这里想到你的“袁曹一家”,陈登既然是曹操的同党,孙策也是吗?那么孙策到底是与袁绍更接近还是与曹操更接近呢?官渡前夕孙策曾对曹操有敌意,能看成孙策和袁绍更合拍吗?
21楼
山名改乐斋 发表于:2007-6-26 21:49:22

关于“陈登与孙策一同对付袁术”的问题:袁术称帝时,孙策与之绝交而通好朝廷,被曹操任为会稽太守;同时吕布也将袁术使者送给朝廷,与袁术绝交。推动吕布转向朝廷的,史书明确记载,正是陈登父子。此后袁术进攻徐州,又是陈登父子使计谋分化袁术军队将其击败。袁术称帝后,朝廷下的诏书是说让徐州牧吕布与孙策合讨袁术,而陈登的广陵是徐州的属郡,实际也包含在这个意思里面了。

孙策和曹操的关系,主要是以“朝廷”为桥梁沟通的。孙策在袁术明确称帝后与袁术绝交改通朝廷,主要意义在于摆脱“附逆”的身份,没有这个孙吴就根本不可能在后来完成“江东化”(可参考田余庆《孙吴的建国道路》)。这里不存在多少他跟曹操或袁绍合拍不合拍的问题

共2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3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08 NewTenka.Cn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6037601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1.0
Processed in .09375 s,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