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新战国联盟论坛 http://www.newtenka.cn/bbs

国内最大最专业的日本战国历史研究论坛
共8 条记录, 每页显示 3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闲话渤海国

1楼
畠山氏信 发表于:2009-5-5 13:19:50

看到老吉在写努尔哈赤,我也贴点,好久都没写过东西了,欢迎调毛病。

我可写不出“当年明月”那个风格。

2楼
畠山氏信 发表于:2009-5-5 13:20:45

主要内容摘自 魏国忠先生 等 著《渤海国史》

一、崛起


历史背景:

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雄据于我国东北700年之久的高句丽为唐王朝所灭,由此打破了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平衡,从而在客观上为靺鞨民族的崛起创造了历史机遇。


唐王朝与新罗联合灭高句丽,事后双方就瓜分高句丽土地与人口发生分歧。当时唐朝不单获得高句丽决大部分疆土,还将近40万高句丽遗民强行内迁往中原各州县,从而引发高句丽民众的强烈反抗。不满唐朝独吞战果的新罗也趁机与之争夺,屡次与唐朝发生冲突。与此同时,高句丽灭亡为契丹、奚等东胡室韦系各部解除了东顾之忧,这些部族势力纷纷兴起并与北方草原新建的后突厥汗国联合与唐朝抗衡。从而使唐王朝陷于东西交患,相顾不暇的境地。

营州之乱

公元4世纪以来契丹族即分布于今燕山以北至辽西各地,并逐渐形成由八大部落联合的同盟。到6世纪中页,已约有人口20万左右。公元648年(唐太宗贞观22年)契丹联盟首领窟哥可汗要求“内附”,唐朝册封窟哥可汗为松漠都督戍营州(今河北昌黎),赐姓李。公元679年后突厥汗国联合奚族攻唐营州广宁一线,唐朝任命窟哥可汗之孙李尽忠为松漠都督武卫大将军,其弟枯莫离为弹汗州刺史,同时任命与其有姻亲关系的孙万荣为归诚州刺史,希望借契丹与营州地方豪强的力量抵御后突厥,但李尽忠等人随事敷衍不愿为唐朝卖命,引起唐廷不满。当时唐朝驻营州都督赵文翙专横“数侵侮”契丹,视契丹人“如奴仆”致使“尽忠等皆怨望”,《资治通鉴》记载:万岁通天元年五月壬子(公元696年6月)、营州地方“大饥”赵文翙竟“据仓济不发”,引起契丹各部的强烈不满。李尽忠联合孙万荣举兵反唐“杀文翙,居营州作乱”“尽忠自号无上可汗....众数万...攻崇州...进逼檀州..”,一时声势浩大,震动唐廷。历史上称此次事件为“营州之乱”。

李尽忠、孙万荣叛乱的消息很快传到洛阳,女皇武则天极为震怒“下诏改万荣为万斩,尽忠为尽灭”令右金吾大将军张玄遇、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司农少卿麻仁节摔兵征剿,又招还在粟末水前线的李多祚回援营州作为策应。然而唐军出师不利,八月初讨伐军刚到郏石谷即遭叛军伏击,几乎全军覆没,主将张玄遇、麻仁节成了俘虏。接着唐廷又派武攸宜前往征讨,依然不能奏效。好在东突厥默膪可汗称机偷袭松漠州叛军老巢,不久李尽忠又死去,唐朝才略得喘息。第二年春唐廷又派羽林将军苏宏晖率17万大军讨伐,结果又在郏石谷惨败,主将苏宏晖临阵脱逃,孙万荣一路追杀,6月上旬武懿宗的20万讨伐军再次败北,叛军乘胜一路攻破冀州、赵州、河间、邢州 等20余城,整个河北危急。为挽回败局,697年夏,唐廷河北神兵道总管杨立基借奚族兵偷袭孙万荣后路叛军遭重挫,归途中又遭唐军张九节部伏击孙万荣兵败后被部下所杀,首级献于唐廷。

至此营州之乱初告平息,同年9月武则天大赦天下,改元神功,以示庆贺。

3楼
畠山氏信 发表于:2009-5-5 13:21:18
血战天门岭
自南北朝以来就有大批靺鞨部族迁往内地,尤以幽州、卢龙为最多。据《北蕃风俗记》记载:隋代开皇年间粟沫靺鞨与高句丽发生战争,粟沫部败北。为避高句丽兵祸,酋长突地稽率 矢赖、窟勒突、悦稽蒙、越羽、布忽赖、普稀、布布括利 八部近两万靺鞨人放弃夫余城(今吉林省吉林市)内迁至辽西柳城(今辽省宁阜新市东南)。唐初武德年间粟沫靺鞨乌素古部内迁辽西慎州(今辽宁省建昌)。628年又有粟沫靺鞨愁思岭部内迁辽西黎州(今河北省抚宁)。唐灭高句丽后大搞强制移民,因此又有大量曾经臣服于高句丽的粟沫靺鞨、白山靺鞨被驱至营州一带,而渤海大氏即在其中。约到696年之前幽州以东辽河以西的靺鞨人口已达6万人以上。

696年秋营州之乱爆发,李尽忠自号无上可汗屡破唐廷官军,一时声威赫赫。居于辽西一带的靺鞨各部与高句丽遗民自然不得不臣服于李尽忠,为其马首是瞻。当时营州的靺鞨酋长 大.乞乞仲相,乞斯比羽先后率部臣服叛军,李尽忠还加封大.乞乞仲相为舍利(契丹语帐官)。一年之后孙万荣败死,唐军陆续收复河北、滦辽诸失地,同时也将曾经参加叛乱者或与李孙二人有牵连者视为“叛逆余党”一一进行反攻清算。大.乞乞仲相与乞斯比羽为避祸只好又上表向唐廷请罪希望得到宽恕,武则天为暂时平息局面接受狄仁杰的安抚建议以作刁买人心,谎敕赦其部众无罪,封 大.乞乞仲相为震国公,封乞斯比羽为许国公。然而好景不长、当局势稳定之后,唐廷凶像尽现。负责反扑的唐将武懿宗等人对本已放下武器的契丹降兵大开杀界“皆以为反,生剐取其胆”,“奏河北百姓从贼者尽诛之”。697年中秋降唐的契丹将领李楷固为表忠心特向武则天请命清剿曾依附叛军的靺鞨部落,武则天大喜“授其官爵,委以专征”。生性凶残的李楷固果然不负圣命,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将乞斯比羽部击败,属下靺鞨民众万余惨遭涂炭,无论妇孺为唐军“尽屠之”,酋长乞斯比羽为唐军俘获后被施以陵迟酷刑处死,首级献于唐廷。

剿灭乞斯比羽部之后,唐廷又将屠刀对准了下一个目标乞乞仲相部。但、更严重的是老酋长乞乞仲相偏偏又在这个危难关头忧急病逝。大难临头之季老酋长乞乞仲相之子祚荣在部众拥戴下临危受命,毅然接过了这副重担。当时李楷固的讨伐军到达汝罗城(今辽宁省老军堡)已经近在咫尺,形势极其危急。垒卵之季祚荣作为年轻统帅确实不负众望,他审时度势,认为唐廷剿灭之意已定再向唐廷请降已无可能,而北方突厥虽表面支援实则不怀好意,此时对两方都不可抱任何幻想。而东北老家因高句丽新灭强敌已无,唐朝与突厥的势力在那里又鞭长莫及。于是当机立断,率领族众与高句丽遗民所部携家带口两万余人,于公元697年深秋秘出营州北界向粟沫部老家忽汗州方向东奔。

当时祚荣部欲向东逃难的大路有三条:一是经汝罗诚走襄平南道渡辽河至辽东郡(今辽宁省辽阳市)为南道;二是过怀远镇(今辽宁省北镇)东渡辽河走襄平北道至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为中道;三是经通定镇(今辽宁省新民以北)渡辽河再折向东南到新城(今辽宁省抚顺北)为北道。而以“善用兵”著称的祚荣对此三条道路均未选择。原因是汝罗城正在追兵方向南道不可走,唐朝安东都护裴玄圭控制国内城中道不可走,辽东城也在唐朝都督高仇顺的掌握之中北道也不可走。为迅速摆脱唐军追击,祚荣率部众出其不意,夜渡芒牛河经山间小路迂回到营州东北的天门岭(今辽宁省阜新西北鲁儿虎山),在今辽宁康平口以北渡过辽河,这条路看似绕远,但在山地丘陵的掩蔽下确有利于隐藏行踪。前来追击的唐军李楷固部刚到大陵河东岸就扑了个空,几经周折才发现祚荣的去向,于是马不停蹄、穷追五日,终于在延津城(今辽宁省开原东南马家寨山城)赶上了逃难中的祚荣族众,并迅速击溃了祚荣部留以垫后的小队人马。

当闻唐廷追兵将至祚荣属部族人一片惊恐,妇孺老弱抱头痛哭。祚荣见此情景已无法回旋,急与部下安排托当地高句丽遗民帮助先将家眷护送至延津城暂避。自己率所有男丁备马利刃,誓与唐军拼死一搏。趁李楷固大军尚未到达,祚荣选定延津城周边地势迅速作好了战斗布置,他另战士们伐木为篱依山城南坡有利地形布成扇形阵以待敌军,又点两千人马于城南沙河东岸丘陵密林中设伏,自身亲率三百骑滨沙河横阻其道,作正面军以迎李楷固。一切安排就绪、时至午后,西南一面烟尘四起幡铄如林,唐廷派来的讨伐大军蜂拥而至。唐军主将李楷固向来以勇悍著称,史书记载他“每陷阵如鹘入鸟群、所向披靡”。当听说祚荣亲自迎战就在沙河对岸,心怀累次扑空之恨的他早已急不可待,大笑道“彼当虏及,以何却”,遂急命全军涉沙河,欲歼灭所有逃敌、生擒祚荣。见唐军步步逼近,祚荣却立马巍然不动,旗下三百将士见统帅镇定自若也信心倍增、畏惧顿消。当疵面狰狞的敌人已渡河既在眼前时,祚荣挥刀前指下另接战,率领众骑冲向敌军。刚刚上岸的唐军本以为又可痛快屠杀一翻,并未想到逃跑中的“猎物”也敢反抗,自是粹不及防,着实挨了祚荣这迎头一棒。在后压阵的李楷固见前锋被杀的东倒西歪,不由得暴跳如雷,急另中军骑兵全线冲杀必取祚荣首级不可。祚荣见诱敌追击的计策已经奏效,便不敛战,即命部下全体撤退仰作溃败之状,多勇少谋的李楷固见此情形启肯放过,立即催马随后追赶,直至延津城山下。延津城周山半环,虽不高,却成马蹄状,为有东南平坦,地随坡高、道路渐陡,骑兵一旦冲到这里便会因地形制约速度自然减缓,左右颠簸型不成阵。祚荣骑兵赖人数少,上坡后便迅速分成小队退入木篱背后,而当李楷固的大队骑兵冲到山前时,其先头部队因山坡崎岖一时前进受阻,而后队人马又因奔驰过快拥作一团,人叫马嘶号令根本无法传达。此时被祚荣预先布于木篱后面的靺鞨射手皆搭箭在弦,闻号令瞬间齐发、矢如雨下,坡下的唐军骑兵哪经的起这一打击,顿时阵脚大乱。祚荣见战机已到,立即驳马回身大喊“与毙仇敌无赦”二次率军杀入敌阵,属下将士们皆深知背后就是妻儿老小,而仇敌即在眼前,断无后路可退,于是无不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勇猛异常。在祚荣的率领下守卫延津城的全部靺鞨将士均投入战斗,他们居高临下依地形之利重创唐军。李楷固见战况不利忙又投两翼骑兵出阵,并急催后军步兵迅速渡过沙河以为增援,但另李楷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一招却正中祚荣计策的下怀。正当唐军步兵半渡之时,预先藏在河东岸山林中的伏兵依祚荣之计突然从林中冲出,直扑正在渡河的唐军步兵,其中数百高句丽兵均乘马持矛以赤刃分脂之势将唐军大阵一劈两半,一时间唐兵溺死水中者、弃甲逃遁者不计其数。李楷固本率前军交战正紧,却忽闻身后杀声四起,忙催马回巡,竟得知后军遭袭业已溃散,大惊失色中方如梦初醒知自己是中了祚荣的埋伏。两千伏兵很快杀到,祚荣知计划已成,便更加沉着,指挥部属前后夹击以利全歼敌军,夺取最后的胜利。数时之后,唐军业已力不能支,死伤太半,战至黄昏,唐军全阵崩溃,将领们如未战死者及作鸟兽散,而剩余兵卒则四下奔命抱头鼠窜。主帅李楷固见此情景,即知大势已去,只得卷旗换马,幸得天黑隐蔽,为百余亲卒掩护向西突围,逃之夭夭。待其数日之后回到营州时已是“仅以身还”了。

至此、天门岭--颜津城 一战,最终以唐朝的彻底失败与 大祚荣所部靺鞨、高句丽联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由于这次战役是发生在大祚荣东奔过程中取道天门岭之后不久。因此,历史上既称其为“天门岭之役”。
4楼
畠山氏信 发表于:2009-5-5 13:21:52
胜负有评
对于天门岭一战,历代史家的评述很多,看法种种不尽相同。但、以现代唯物主义科学历史观分析,大致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1、单从军事方面着眼:
天门岭之战是我国古代又一次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从交战双方的实力对比来看:主攻方唐朝,其派遣的讨伐军大多属正规部队,步骑配合、兵种齐全,且武器精良、训练有素。据考证,李楷固启前遭到过杨立基的围击,降唐时携带的部属不超过千人,当时唐朝平定营州的总兵力约20万,去掉奚、藿 等族的雇佣兵,唐军实际兵力约十余万。李楷固官拜左玉钤卫大将军相当于今天副军级,为中层指挥官,因此分给其统领的部下为汉、契丹混合部队,主力为唐廷正规军,数量应在万人左右。李楷固本人身经百战,凶悍勇猛,一向享有威名。防御方祚荣部,乃为靺鞨与高句丽遗民混杂而成的游猎部落,男女老少拖家带口,且携带有大量牲畜和日常用品,实与难民无二。他们缺乏编制也无纪律,行动很迟缓,一旦被劫杀便毫无机动性与防御性可言。祚荣的军队是临时组织起来的,总兵力最多不过四五千人,未曾统一训练,武器装备较差,凭的只是往日部族冲突和狩猎时积累的经验。祚荣本人年纪青青初任酋长还没有太高威望,大家全凭对其父亲乞乞仲相的尊重及血缘亲情而信赖他。相比之下唐军显然占有绝对优势。然而、战场上的优胜消长往往是瞬息万变的。唐军统帅李楷固虽然勇猛,可毕竟缺乏军事家的才干,他作战时只凭意气用事一时蛮横,不过是匹夫之勇。在剿灭乞斯比羽之后他被一时得手冲浑了头脑,自以为对付祚荣也能易如反掌,故而邀功贪战、轻敌贸进,犯了兵家大忌。他鞭策士卒马不停蹄穷追数日,结果把自己变成了疲惫之师,并且远离唐境,又无后援,落到孤军深入的境地,最后惨败亦为必然。祚荣部起初慌于奔命不敢给敌人以反击,但在唐军的一再追逼下,终于忍无可忍拿起了反抗的武器,由于彼此多为同族血亲加之为了保护家小无不同仇敌忾拼死作战,在士气上显然胜过人困马乏的唐军一筹。他们原本就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在这里更可发挥土著优势,利用一切地利之便以逸待劳,给远道而来的敌人以致命打击。祚荣作为统帅当强敌而能处事不惊、指挥若定,临阵也能不计生死、身先士卒,为部下作了出色的表率。他虽然年轻,却具有军事家的出众才能,正是由于他在战前的审时度势精心筹划大家才得以避开锋芒,迫使敌军远程奔袭拖垮斗志,最后利用自己熟悉地理环境的优势巧妙设伏,以己之长击彼之短,最后大获全胜。

总之、天门岭战役充分体现了“不若能避、敌则能战,避实击虚、因敌制胜”的军事思想。作为我国军事史、战争史上的又一经典战例而供后人研模。大祚荣也从此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而留名青史,为后世所敬叹。

2、政治方面:
天门岭战役的直接政治根源在于营州之乱,但追溯根源却是因在灭高句丽之战后所采取的强行内迁政策,以及长期以来自持强大一贯歧视少数民族的错误作法。营州之乱的起因是由于唐廷平素不能善待来归的契丹部落,而临到用时又指牛唤马,结果引发李尽忠等人的反叛,以至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其平息。但、遗憾的是唐朝决策者们并没有在这次事变之后充分吸取教训,反而自以为叛乱平息之日即是清除一切“不臣”的天赐良机。身为最高统帅的武则天没能完全采纳狄仁杰等人提出的“以抚代剿”策略,而是出尔反尔,以赦免加封的办法诱杀本无大过的‘二乞’部族。这种做法在政治上当然是得不偿失的,不仅再次逼反了大祚荣,而且失信于天下,使周边的 奚、藿 等少数民族看清了唐廷的嘴脸最后纷纷投靠后突厥,以至于后来落得“辽东道绝”的境地。唐廷发兵清剿本就是失策之举,而选派的李楷固又是个暴虐之徒,他对乞斯比羽部展开大屠杀,失去人心。祚荣部本已远遁,对唐廷而言已无威胁,本应适可而止,但李楷固贪功心切不惜孤军远征,因此也不得军心。结果反而促使祚荣部同仇敌忾很很杀了朝廷的威风。

天门岭之战的政治因素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它告戒后来的统治者凡在涉及边疆民族问题时,最稳妥有效的办法是以平等互信,本以“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妥善处之。而、自持强大、穷兵黩武,盲目迷信武力,采取镇压手段,其最终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3.历史影响与历史地位
天门岭之战是历史的转折点,它对我国对8至10世纪的东北边疆历史,乃至东北亚历史 影响深远。

首先、这次战役沉重打击了唐王朝在两辽地区的势力,为其后 突厥攻克卢龙至使唐朝“辽东道绝”埋下了伏笔。同时迫使唐朝转变了营辽方针,放弃了在辽争霸的政策,东北地区一时出现政治真空。

其次、天门岭之战的胜利使祚荣所部摆脱了唐廷追兵的威胁。战后他们缴获了大量军械物资,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从而在靺鞨各部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这为后来大祚荣率部“保东牟山自立”创建“靺鞨大震国”即后来“渤海国”埔平了道路。

天门岭之战不单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而且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它所直接启及的是我国东北边疆正式封建君主政权之始。它成就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代王朝大渤海。其历史地位当与后世辽金“护布达岗之战”;明清“萨尔浒之战”不相伯仲。
与强大的唐王朝第一次交锋,是自远古肃慎、挹娄发展而来的满—通古斯民族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而粟末靺鞨更是作为满—通古斯族系最先崛起的集团,开创了立时229年的海东盛国基业。自它胜利的那一刻起,一个斩新的国家与一支生机勃勃的族群即将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屹立在东北亚大地之上。
5楼
畠山氏信 发表于:2009-5-5 13:23:42

大祚荣东归示意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唐代东北地区民族结构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6楼
畠山氏信 发表于:2009-5-5 13:24:19

盛唐时期的版图及东北形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7楼
吉兵卫 发表于:2009-5-27 1:09:07

贝勒爷为啥不多分点段,看了头有点晕。

另,图片红X

8楼
浅井亮清 发表于:2009-6-11 23:17:50

697年夏,唐廷河北神兵道总管杨立基借奚族兵偷袭孙万荣后路叛军遭重挫,

此句似乎后面少了一个逗号

697年夏,唐廷河北神兵道总管杨立基借奚族兵偷袭孙万荣后路,叛军遭重挫,

共8 条记录, 每页显示 3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08 NewTenka.Cn
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6037601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1.0
Processed in .07813 s,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