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史

第二章 隋唐时期中日关系的发展

第一节 隋日两国的建交

一、建交前两国的基本概况

    杨坚在公元五八一年建立隋朝,结束将近二个半世纪的南北分裂局面,中国统一。隋的第一代统治者文帝杨坚深知,如不实行政治经济改革,则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停滞、商业凋敝、人民穷困,国力衰微的局面就不能改变,从而自己的政权就难以巩固。所以,他较为坚决地整顿和重新制定各项政策与制度。这些措施
缓和了当时存在的各种矛盾,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特别是运河的开凿,使南北交通顺畅;客观上便利了商品的流通;在此基础上,科学技术也有所发展,例如建桥和造船等技术发展比较快。当时已能建造船高五十余尺,长二百余尺、容纳八百多人的大战船。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隋的文化也开始繁荣,文、史、儒学、天文和医学都有较快的发展。佛教的兴盛尤其突出。隋文帝杨坚相信佛教,并借助政权力量加以提倡,使佛教得到迅速发展。民间流传的佛经卷数,超过儒家经典百倍,这点足以说明佛教传播的广度。

    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促进对外关系的发展。隋朝的对外关系主要表现为:(一)与外国进行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二)对外扩张战争。隋炀帝时期,对外国奢侈品的需求增加,不断派出使者出使南洋、西域、北方和东方,购买奢侈品。与此同时,对外扩张的意欲日炽,掀起了对高丽的扩张战争。隋对高丽的扩张战争,没有取得任何成果,但是,却引起日益发展的倭国(即大和国)的注意。停顿近二个世纪的中日两国间的交往,重新开始了。

    倭国(即大和国)自侯王武以后,政治经济有迅速的发展,至祟峻帝执政时期;国内阶级矛盾和其他矛盾逐渐激化。支持倭王政权的畿内(臣;连等)和地方(直、首等)大豪族,随同王权实力的增长,自己的实力也得到加强。他们根据自己的实力,程度不同地兼并土地,扩大田庄数量,增加私有部民,壮大自己约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弱小家族的土地和部民被兼并,甚至连倭王的土地和部民也受到蚕食。倭王在反对大家族侵占自己利益的同时,也在努力增加屯仓(土地)、名代(王妃的部民)、于代(王子的部民)的数量。全国各地,尤其东部地方,倭王的屯仓、名代、子代等数量有迅速增加,形成倭王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可靠基地。

    经济和军事力量迅速增强的倭王,力图加强政权的控制能力。侯王开始任用官吏取代大豪族掌管各种技术工匠的生产,从此,逐渐形成官司制度和国造制度。(注1)王权的增强和豪族反王权的斗争,使当时的矛盾激化。代表新兴势力的大豪族苏我氏,凭借王权,以武力消灭物部氏,独揽朝政。这又引起倭王与苏我氏
间的权力斗争。苏我氏氏以其拥有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毫无顾忌地派人刺杀了反对他的祟峻帝,另立推古女帝。公元五九三年推古女帝即位,立厩户王子(即圣德太子)为太子,并摄政。厩户太子摄政时,虽受到苏我氏的掣肘,但仍实行许多有利于加强王权的政策。诸如制定冠位十二阶制度,制定宪法十七条,实行历法,编纂国史,开展对南部朝鲜半岛各国的对外关系等等。其中尤需特别指出的是,实行祟佛政策。佛教在
日本的传播,受到大豪族苏我氏的支持,不仅迅速遍及全国,而且成为日本佛教与政治相结合的起点。日本佛教的盛行,对中国译刻的佛经、中国佛像铸制工艺、建寺工程及工艺等的需求,突出起来。加之,自隋文帝时起延长至炀帝时代的断续的对高丽的扩张战争,强烈地冲击着与朝鲜半岛南部各国发生密切关系的倭王政权。摄政的厩户太子改变以前几代倭王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作法,开始派出使节赴隋建立两国间的友好关系。

二、隋日建立外交关系

    日本推古帝八年(公元600年),摄政厩户太子首次向隋帝国派出使节,进行外交联系。据《隋书》倭国传载:

        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孤,号阿辈鸡弥,遣使诣闭。(注2)

    《隋书》没有记述倭王所遣使节的名字,遣使的目的以及所贡方物内容。但是,隋文帝对近百年未曾朝贡的倭国颇感兴趣,特命隋吏去倭使处了解倭国情况。当文帝听到“倭王以天为兄,以日为弟,天末明时听政,咖跌坐,日出便停止理务,云:倭(委)我弟”的汇报时,认为极无道理,竟然“训令改之”。(注3)
倭国使节在隋了解到,文帝已革除北周武帝毁佛政策,正致力于提倡佛教,这与倭国的祟佛政策极其相近。因此当倭使回国向摄政厩户太子汇报后,厩户太子遂决定再次遣使入隋,以求佛经佛法的名义,发展两国间的友好关系。推古十五年(公元607年),以大礼小野妹子为正使;译员鞍作福利等组成第二次赴隋使节团,携带侯王国书,启程赴隋。

    这个使节团是经过摄政厩户太子和苏我马子精心挑选委任的。小野妹子是大和地方的贵族,与倭王有亲属关系。鞍作福利是归化汉人的后裔,其先祖鞍作坚贵在倭王武即雄略王时代,迁居于大和地方的上、下桃原一带。后来,鞍作氏与苏我氏发生关系,曾被苏我氏称作鞍作臣,表明其相互关系的深度。鞍作氏一族在日本飞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积极作用。

    小野妹子一行于当年年底到达隋都,向隋炀帝呈交倭王国书以及各种贡物。小野妹子在对隋官吏的谈话中明白表示: “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千人(《北史》为数十人),来学佛法。”(注4)这里的数千人是数十人之误,以当时的交通工具说,每次往返不过一、二只船,不可能一次载乘几千人。这数十名沙门,是倭王政府首次向中国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求佛法并送留学生赴隋学佛法,是小野妹子一行的公开目的。但是,其实际目的在于学习和吸收中国文化以及各种政治制度,同中国建立经济联系。在比《日本书纪》较晚的《经籍后传记》中,对小野妹子一行的目的,有如下叙述:

    以小治田(指推古帝)朝十二年,岁次甲子正月朔,始用历日。是时国家书籍未多,袭遣小野臣因高于隋国,买求书籍,兼聘天子。(注5)

    这是比较接近事实的叙述。好大喜功、暴厌任性的扬帝,对于偏居海岛的倭国国王恰在他需要通过外国朝贡以张大国威、显示自己业绩的时刻,向他呈递国书,深感满足。可是,当炀帝看到倭主的国书中写着:“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的词句时,(注6)喜悦的情绪消失了。炀帝认为,倭王不持臣礼而持
以同等国君之礼,是对他的不敬。但是,他又不愿因此失去一次显示自己业绩的机会,所以,尽管他心里不快,却只对鸿炉卿说:“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勿复以闻”,就是说今后如再有这类国书不要给他看了,没有拒绝倭国国书或不准前来朝贡的意思。正因为这样,炀帝不仅令鸿炉卿热情接待倭国使者,而
且立即决定派文林郎裴世清出使倭国,回访倭王。此后,倭国使节连赴隋都二次,都受到炀帝的款待,可见末因“日出”、 “日投”的称谓,影响到两国的友好往来关系。

    小野妹子完成使命后,于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初回国,隋炀帝命文林郎裴世清同时赴倭回访。两个代表团于同年四月到达九州。当倭王政权得知隋使和小野妹子同时到达的消息时,真是喜出望外。厩户太子和苏我马子等侯王政权主要执政者认为,小野妹子一行如能完成赴隋使命就很好了,根本没有奢想隋炀帝派使节回访。因此,倭王政权立即派出负责航海及对外事务的大礼吉士雄成,专程去九州迎接。与此同时,倭王政权认为以前接待外国使节的馆舍过于简陋,与隆重迎接气氛不符,特令在难波(今大坂)城高丽馆舍之上修建新馆,以安置隋使裴世清一行十二人。裴世清等一行在筑紫(即北九州)等到六月,新馆方始建成。据《日本书纪》载,六月十五日倭王派中臣宫地连鸟麻吕、大河内直糠手、船史王平等人陪伴隋使,用彩船三十艘,迎裴世宿等至难波新馆。到达难波时,“王遣小德阿辈台,从数百人,设仪仗,鸣角鼓来迎。”在难波新馆休息后,启程赴倭都。行走十日,接近都城。

    八月三日侯王又遣大礼额田部连比罗夫(《隋书》记为可多毗),率五彩骑七十五匹(《隋书》记为二百匹)迎接,直送至都城的海石榴市衡。在这里,自王子以下各大臣、文武百官头戴金簪花,身穿绵紫绣织五色绫罗衣,列队相迎。(注7)倭王的欢迎仪式是相当隆重的。八月十二日,倭王会见隋使裴世清。会见时,裴世清所带的隋国礼品摆在侯王宫殿的阶下。当倭王见到裴世清时,高兴地说:“我闻海西有大隋礼义之国,故遗朝贡。我夷人僻在海隅,不闻礼义,是以稽留境内,不即相见。今故清道、饰馆以待大使,冀闻大国维新之化。”裴世清回答说: “皇帝德并二仪,泽流四海,以王慕化,故遣行人来此宣渝。”(注8)裴世清随即呈上隋炀帝的国图书。

    据《日本书纪》所载,隋炀帝国书如下:

    皇帝问候王。使人长吏大礼苏因高(小野妹子的音译)等至,具怀。肤钦承宝命,临御区宇,思弘德化,罩被合灵,爱育之情,无隔遐迩。知王介居海表,抚宁民庶,境内安乐,风俗融合。深气至诚,远倍朝贡,丹款之美,朕有嘉焉。稍喧比如常也。故遗鸿炉寺掌客裴世清等,指宣往意,并送物如别。(注9)

    这封诏书在中日关系史上,是继魏明帝给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诏书之后,由日本保存下来的中国方面的第二个沼书。无疑,它是一份珍贵的文献。但是,据日本史书称,厩户太子看到达份国书与炀帝看到倭王国书时一样,很不愉快。厩户太子“恶其酗天子之号为倭王,而不赏其使。”(注10)尽管倭国执政者对隋炀帝不以君主之礼平等相待表示不满,甚至不赏其使,但是,同隋国发展政治经济关系一事,对倭国说太重要了。所以,厩户太子与苏我马子决定,不因国书中的礼节问题有碍于两国的外交关系。当裴世清完成使命要求回国时,倭国执政者不仅设宴欢送,而且立即以小野妹子为正使、吉士雄成为副使、鞍作福利仍任译员,组成护送隋使回国使节团,送裴世清归国。与使节团同路赴隋的尚有八名留学生,其中四名留学生:倭汉直福因、高向汉人玄理、新汉人大国(以上三人为归化汉人)、奈罗译语惠明(即惠日,其祖原为高丽人,后归百济,仁德帝时代去倭国。去隋主要学习医术)。另外四名为学问僧:新汉人雯、南渊汉人请安、志贺汉人慧隐、新汉人广齐(以上四人全为归化汉人)。这些留学生在隋学习很长时间,归国后在国家的建设中起了很大作用。

    倭王于九月五日举行欢送裴世清宴会,十一日裴世清启程回国,小野妹子护送使节团同行,于年底至隋都。小野妹子向隋政权呈交倭王国书,鸿炉卿鉴于场帝旨意,没敢送给隋炀帝阅读。厩户太子等执政者认为场帝不满“日出”、“日没”的字样,经过一番考虑之后,遂改称东皇帝敬白西皇帝,其国书如下:

    东皇帝敬白西皇帝,使人鸿炉寺掌客裴世清等至,久忆方解。秋季薄冷,尊候如何?想清恙,此即如常。今遣大礼苏因高(小野妹子的音译)、大礼乎那利等往,谨白不具。(注11)

    国书不卑不亢,保持对等的礼节。由于隋炀帝不看,自然不会发怒,因而两国的关系继续发展下去。可见,隋炀帝的“勿复以闻”的指示,颇具匠心。小野妹子在隋都同隋国官员安置好留学生和留学僧之后,作长达半年的考察。据《日本书纪》,小野妹子于推古十七年(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九月回国。

    隋炀帝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六月,倭王政权第四次派使节赴隋。倭使是犬上御田锹、矢田部造等,同时学问僧慧光、灵云等人入隋学习。第二年七月,倭使回国。在隋朝不到三十年期间内,倭使四至隋都,考察了隋的政治.经济状况和佛学。特别是派出许多留学生和留学憎,入隋学习。这些留学生和僧,在隋学习时间很长,有的在唐建国之后,仍留唐学习,学习时间长达二、三十年。他们不仅专修佛学和儒学,而且对隋后来对庸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医药、艺术以及‘政府机构的设置、法制律令的颁布等各方面,广泛地进行学习。回国后都以其所学,作出相应的贡献。


———————————————————————————————————————————————

注1: 阿部真琴 《大学日本史》,上卷,日文本,第44页
注2: 魏征,《隋书》,倭国传。
注3: 日本某些史学家,对《隋书》的记述,持怀疑态度。认为《隋书》的记述不确。某些史学家虽然承认《隋书》所记属实,但认为使节非倭王历遣。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译本,1980年,第49-50页。
注4: 魏征:《隋书》倭国传。
注5: 瑞溪周风,《善邻国宝记》,上卷
注6: 魏征,《隋书》,倭国传
注7: 秋山谦藏: 《日中交涉史研究》,日文本,第174页.
注8: 魏征, 《隋书》,倭国传。
注9: 《日本书纪》,推古16年8月条.
注10:《经籍后传记》,转引自饭田武卿,《日本书纪通释》,日文本,卷53,第2675页。
注12:《日本书纪》,推古16年9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