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令受历法制约,中国古代历法对日本的影响,是两国岁时节令习俗交流的基础。
《晋书·倭人传》称:倭人"不知正岁四节,但计秋收之时以为年纪"。在没有文字历法之前,勤劳耕作的日本民族以月亮盈亏来确定四时节气和相应的岁时节令。在新月、上弦、满月、下弦和残月等月亮盈亏的五个变化阶段中,十五、十六日的满月最令人遐思,因此,日本古时的节日以农历十五居多,上弦的初七、八和下弦的二十二、二十三次之。
据《日本书纪》记载,钦明十四年(553年),百济的历博士去日。但是实际应用历日则在50年后的推古十二年(604年):“儒传云,以小治田朝十二年岁次甲子正月戊申朔,始用历日,右官史记会,太上天皇元年正月,颁历诸司。”(《政事要略·二十五》)文中的历,究竟是什么样的历法,尚不清楚。不过,当时的百济使用中国的元嘉历,《隋书·百济传》载,“行宋元嘉历,以建寅月为岁首”。而且,以元嘉历推算自推古十二年(604年)至持统五年(691年)的干支,皆相合。因此,推古十二年始用的历,无疑就是中国南宋天文家何承天考定的元嘉历。《日本书纪》又载:持统天皇六年(692年)十一月“奉敕始行元嘉历与仪凤历”。仪凤历即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颁用的李淳风制定的麟德历,是当时较精密的历法。它在颁用后27年,便为日本所采用,足见日本对中国历法受容之迅速,受中国历法影响之广远。唐玄宗时,鉴于麟德历行用已久,有较大误差,便令僧一行改撰新历。经过10年的努力,一行终于于公元727年写成大衍历初稿。大衍历发展了历代历法的成果,又在内容和结构上独具系统,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完全成熟。史载:圣武天皇天平七年(735年),吉备真备由唐留学归国,曾献上大衍历经、大衍历初稿。天平宝字元年(757年),孝谦天皇下敕,令将《汉书》及《晋书》的“律历志”、“大衍历议”、“九章”、“周髀”、“安天论”作为历算生的教材。天平宝字八年(764年),日本政府宣布废止仪凤历,选用更为精确的大衍历。
光仁天皇宝龟十一年(780年),遣唐使录事羽栗臣归日,献上由郭献之制定的五纪历。后来,文德天皇依照大春日真野麻吕的请求,于天安元年采纳了五纪历。但此历仅自天安二年(858年)始,与大衍历同时使用了4年,便被废止。清和天皇贞观元年,渤海大使马孝慎贡上“大唐新用”历法宣明历,真野麻吕也赞叹该历的精确。于是,日本于贞观四年(862年),颁行宣明历。这样,唐代徐昂于822年制定的宣明历在日本使用长达823年,直至贞享二年(1685年),江户前期历学者涉川春海在宣明历基础上制定的贞享历颁用为止。
回顾历史,从推古天皇十二年(604年)至灵元天皇贞享元年(1684年),日本先后颁用了中国的元嘉历、仪凤历、大衍历、五纪历、宣明历等五部历法,前后达1100年之久,史称“汉历五传”。受中国阴阳历历法的影响,日本自然将与农耕活动密切的立春之月,列为岁首,并接受了月数与日数相重合的诸如农历一月一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等中国民间一些传统节日,影响和改变了固有的岁时活动。
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宣布废止以中国历法为基础的阴历,实施太阳历。这样,一直受阴历制约的岁时节日也不得不脱离节气,按太阳历计算,大约提前一个月左右举行。这就是现在日本民间于阳历1月1日过年,5月5日过端午,9月9日度重阳等节日的原因。
中日两过岁时节日的交流,主要是中国岁时对日本的影响,大都在日本的奈良和平安时代,均发生于1873年日本改历之前。
日本所用历法一览表
历法名称
|
作者(制定年代)
|
始行年代
|
备注
|
中国·元嘉历 |
何承天(公元443年) |
推古十二年(604年) |
|
中国·麟德历 (仪凤历) |
李淳风(公元665年) |
持统六年(692年)
文武二年(698年) |
自持统六年至文武二年,与元嘉历并用 |
中国·大衍历 |
一行(公元665年) |
天平宝字八年(764年) |
|
中国·五纪历 |
郭献之(公元762年) |
天安二年(858年) |
自天安二年起4年间,与大衍历并用 |
中国·宣明历 |
徐昂(公元822年) |
贞观四年(862年) |
|
日本·贞享历 |
保井(涉川)春海 |
贞享二年(1685年) |
|
日本·宝历历 |
安倍(土御门)泰邦等 |
宝历五年(1755年) |
|
日本·宽政历 |
高桥至时、间重富等 |
宽政十年(1798年) |
|
日本·天保历 |
涉川景佑等 |
弘化元年(1844年) |
1873年1月1日起,采用太阳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