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日本古代阵型的战术之一——鹤翼之阵 |
|
|
|
日本古代的阵型和兵法,都是从中国传来。有名的川中岛会战,使战争中的阵型更加为战斗指挥者所重视。诸葛亮和孙子——两位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兵法家的战术思想,被上杉和武田所利用,进行了一次阵型大对战。这在世界战争历史上都是很少见的。
中国的诸葛亮兵法,直到700年后的日本平安时代才由大江维时和日本留学生从唐朝传到日本。日本军事统治者对中国的兵法感到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实际研习诸葛亮的“八阵”、孙子的“九地”战法,并把中国古代的阵型不断开发和利用,结合日本战斗方式和时代科技条件,发展成为后来战国到江户时期的主要作战阵型。
鹤翼之阵是诸葛亮八阵中的第一种,也是万阵之基础,是日本古代作战最常用的阵型之一。别看它是基础,却是一种极为有效、极有战术价值的阵型。鹤的双翼,展开之后十分宽阔。这个阵型就如同鹤翼一般,两翼广阔,使敌人的受敌面扩大,造成普遍的伤害。
这个阵型的阵势是这样的:
第一阵,全部安排铁炮部队和弓箭部队,左右散开交错排列。铁炮多在前,弓箭多在后。把远程攻击军团安排在第一阵,明显就是为了集中远程攻击力攻击对手,削弱对方的机动力。铁炮装弹时间长,不像弓箭那样快,但是射程远,攻击力大,所以多放在前;弓箭射速快,但是射程不远,攻击力不大,所以只能作掩护工作。也就是铁炮部队在装弹的时候,弓箭部队要上前攻击,抵挡住对方的反击,等铁炮装弹完毕,弓箭兵再撤回后方,由铁炮再度攻击。而且,在第一阵后方的部队,也要安排铁炮射手,这是一个必要的预备军团。第一阵的最后面,是使用枪矛的短兵器部队。当远程攻击造成杀伤效果后,需要枪兵部队突击以进行最后的剿灭,同时也可以遏制住对方少数杀出血路,已经和铁炮保持近距离的攻势。
第二阵,这里是突击部队的场所。左右先安排旗手,手持旗帜和马印,表明身份,在第一阵后高高举起,给敌人以威慑感。同时也使身后的第二阵第三阵部队保持高昂的士气。在两行旗手之间,是机动力高、突击能力强的精锐部队。之所以安排在这里是有道理的。假如第一阵歼敌成功,精锐部队的紧接着杀出,对本来实力削弱大半的敌人无论从实际上还是心理上都是致命打击。又假如,如果第一阵失败溃退或歼灭后,即将面对的就是本方最有攻击力、最具实力的军团。这时以逸待劳,无论是掩护撤退,还是寻机反攻,都是很好的保障。第二阵的主阵在旗手和精锐部队的后面,这里才是军团部队的主力。军队成半圆形设置,半圆朝外,这样不但可以随时投入正面作战,也可以向两翼作战。同时保护了第三阵和中军。而且,如果把半圆拉成直线,将是一个更长的攻击面,可以歼灭更多的敌人。
第三阵将设置成与第二阵相对称的两个半圆。与第二阵对称,这是为
了在战术上为第二阵打掩护,做预备。半圆的伸缩,圆面的正反,调整起
来迅速而有条理。正面朝外,就是为了进攻,背面朝外,就是为了防守。
这个战术安排十分重要,因为第三阵后,是全军的核心部位。在第三阵两
片半圆的中间,是钟、鼓部队,这里是全阵型的中心。钟鼓负责向全军传
达主将的意图和讯息,所以安排在中心可以保证主将的顺利指挥,同时主
将和钟鼓离得很近,便于传达消息,迅速将主帅的意图转给全军。钟鼓队
是非战斗部队,安排在全阵型中心,离前线很远,所以不用担心被敌人进
攻。
第三阵之后,才是本阵,也就是中军。这里是总大将和旗本部队的所
在地。总大将端坐中央,负责指挥,旗本部队形成两个半弧面,把主将保
护起来。而且,这里是全队核心,但是左右防守薄弱,所以安排两个弧面,
也是为了预防敌人从侧面两翼进攻。在中军两侧靠后的地方,安排的是游
动部队。这是机动力高、随时能投入战斗的部队。作用是假如全军溃退之
时,以高机动力钳制对方先发部队的进攻,加以攻击或掩护撤退。这个部
队也可以视情况而定参加前线的进攻任务。
最后面是末阵,这里是全军最后的部队。首先在中军两个游动部队中
间,安排一个拖后部队,一个是为了保证后方安全,第二是为了在撤退时
殿后。然后在全阵结尾,安排了和第一阵相同的弓箭、铁炮军团,这些远
程部队可以抵挡住偷袭后方的敌人,争取时间让中军和后军撤退。并且,前后对称的阵型,需要进行180度转向之时,只要里面的中军掉个头就可以了,迅速而简便。
总的来说,这个阵型,讲究的是左右对称,攻击面广,使我军可以以多点攻击面来攻击敌人一个点,从而吞食敌人整个部队。二阵、三阵都是左右两个半圆和半弧,组成一个攻击力强、攻击面广的巨大鹤翼,这也是阵名由来。
——朝生哉(本家友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