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原益轩是日本江户时代初期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传记作家。他是黑田长政的家臣贝原宽斋的第五个儿子,宽永七年(公元1630年)出生于秋月城内东部。名笃信,字子诚,号柔斋、损轩,晚年则以益轩作为通称。
少年时代的贝原益轩学习上很勤奋,成绩也非常突出,但是因为家境贫穷,父亲贝原宽斋经常变换职业,在城下町、山村、农村之间往来奔波讨生计。益轩不得不小小年纪就过上浪人般的生活,但这一经历也为他日后写下著名的《民生日用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九岁时,贝原益轩出仕当时黑田藩的二代藩主黑田忠之,负责看管当时黑田家的储物仓库.两年后由于益轩不小心触怒了忠之而被流放。此后又是整整七年的浪人生涯,直到他二十七岁时,父亲宽斋通过不断地努力为他求得赦免,益轩重新到三代藩主黑田光之处出仕。光之很欣赏这个年轻人,愿意拨出一部分藩内的经费供益轩去京都求学。在游学期间,益轩拜会并结纳了当时京都的许多著名学者如山崎阁斋,松永尺伍等,此后的贝原益轩开始了自己学者的生涯。
求学生涯结束后,贝原益轩回到了黑田家。作为当时推行黑田藩文治主义政策的首要人物之一的他,一边为黑田藩和佐贺藩之间的边境问题奔波,一边则在藩主光之的授意下开始着手进行「黑田家谱」的编纂工作。在完成这一藩内的重要任务后,益轩对于编修风土史地方志发生了兴趣,于是他便开始自发地进行撰写描述筑前地区历史人文地理概貌的「筑前国续风土记」。最后在外甥贝原恥轩和好友竹田定直的帮助下,历时十七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地方史的巨作。(注1)
元禄十三年(公元1700年)七十岁的益轩得到了藩主的许可退休,开始专心于著书立说之中。晚年的益轩对于人生,社会乃至自然界的万物作了更深入的思考。他和当时一些著名学者如安东省庵、新井白石、室鸠巢、五井兰洲、中井竹山、中井履轩、山片蟠桃、佐久间象山等都是日本朱子学派中“主知博学派”的代表人物。日本的早期儒学者很少涉及认识论。直至进入江户时代后,日本儒学者才开始探讨认识论问题。“主知博学派”就比较重视经验知识。贝原益轩认为:“满天下事物众多,其理亦无穷,为学而得逐一通晓其理,而无可疑。是人生一大快事,其乐可无穷。”他把一一接触外物,通过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探索其规律,作为人生之极致,不似中国儒者以追求与“天命”、“天理”、“良知”的合一为最高理想。而他晚年对朱子学发生怀疑动摇,批判朱烹“理先气后”说,为此他曾先后撰写「慎思录」和「大疑录」来论述和证明自己的观点。
另一方面,在当时日本知识阶层、特别是下级武士出身者,既受世袭制和门阀观念的限制,很难经过正常途径脱颖而出,空谈性理,也混不到官作,因此往往去追求有实用价值的学问,企求经过建功立业,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贝原益轩也为此不断努力,他曾经公开声称:“虽小道鄙陋之事,苟有裨民用者,撰述之亦惟事也。”此后他根据自己经历体验所写就的纪实文学「小道的奥妙」系列成为了当时流传一时的名篇。
当然益轩也不仅仅是跟随时代的潮流而涌动,相比起那个时代的其他儒学家针对社会乃至统治阶级层面的思考,益轩则将关注的眼光更多地投向下层平民,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建立社会平民道德,他的作品诸如「养生训」「和俗童子训」「益轩十训」等作品对当时江户时期平民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贝原益轩也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他编写的「菜谱」和「大和本草」在博物学史上是占有重要位置的名著。
正德四年(公元1714年)八月二十七日,贝原益轩在留下辞世和歌“往昔岁月如同昨夜,八十余年像梦一场。”后安然逝世,时年八十五岁。
注1: 贝原恥轩--在益轩的著述生涯中,他的外甥贝原恥轩始终给予了他很大的支持。益轩关于日本历法的「日本岁时记」的编纂刊印工作基本上是由恥轩帮助完成的。此后「筑前国续风土记」将近三十卷的编纂修订工作也大半托付给了自己的这位外甥。后来恥轩作为通信使跟随益轩一同前往朝鲜参加笔谈交流并因此一举成名。
参考文献
井上忠 「贝原益轩」吉川弘文馆 1994年
下一篇:乡土的先贤-龟井南冥
|